(共44张PPT)
第28课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
建设的巨大成就
【探究思考】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哪些巨大成就?
【探究思考】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哪些巨大成就?
【探究思考】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哪些巨大成就?
【探究思考】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哪些巨大成就?
01
综合国力不断提升
02
“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大业
03
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
01
综合国力不断提升
概念:
综合国力(Comprehensive National Power)是衡量一个国家基本国情和基本资源最重要的指标, 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的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科技、教育、人力资源等实力的综合性指标。
影响综合国力的因素:
领土、资源、人口、经济、政策、政府、外交、科技、交通通讯和国防。(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学习聚焦】
国民经济保持快速增长,国内生产总值保持较快增长,科技领域重点项目取得突破,基础设施走在世界前列。
(一)20世纪80年代
1、1984年至1988年我国经济加速发展,国家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2、1990年“七五”计划(1986-1990年)完成,提前实现了第一步战略目标
3、科学技术多个领域取得新成就
4、重大工程建设:1991年我国自行设计、自行建造的核电站——秦山核电站并网发电
“银河-I”填补了国内巨型计算机研制的空白;第一座高能加速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对撞成功。
历史纵横 863计划
1986年3月,王大珩、王淦昌、杨嘉墀、陈芳允四位科学家提出要跟踪世界先进水平、发展高技术的建议。邓小平高度重视这一建议并作出批示。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了《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纲要》(863计划),选择生物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能源技术和新材料7个高技术领域作为我国高技术研究发展的重点。1996年增加了海洋技术领域863计划的组织实施,对我国科技发展、科技体制改革乃至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都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二)20世纪90年代
1、我国取得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和一系列重大斗争的胜利
2、2000年“九五”计划(1996-2000年)完成:我国实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二步战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
3、科技事业取得巨大成就
1999年,神州一号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在载人航天飞行技术上获得重大突破
1999年,”神威“计算机问世,打破了西方国家在高性能计算机技术方面的封锁
4、重大工程建设:长江三峡水利枢纽、西电东送、青藏铁路、西气东输等一批重大工程捷报频传
历史纵横 1998年抗洪抢险
1998 年夏,我国遭遇一场历史罕见的特大洪涝安害,受灾人口达2.3亿。危急时刻,党中央高度关注灾区群众的生命安全和切身利益,果断决策、周密部署。党和国家领导人亲临抗洪一线指挥;30余万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官兵参加抗洪斗争,用血肉之躯筑起冲不垮的坚强大堤;灾区人民舍小家保大家、舍小局顾大局,全国人民大力支持第一线军民,夺取了抗洪抢险斗争的全面胜利。在同洪水的搏斗中,党和人民铸就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博,坚韧不拔、敢于胜利的伟大抗洪精神。
1998年8月7日,江西九江城防提西段发生决口,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和市民经过五昼夜的奋战,成功封堵了决口
(三)21世纪初(到2011年)
1、成功应对各种风险和困难:国家战胜非典疫情(2003年),夺取汶川抗震救灾胜利(2008年),成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2008年以来),国民经济保持较快增长。
2、国家出台一系列改善民生措施:2006年,国家取消农业税;全民医疗保障体系初步形成;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现全覆盖,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建立
告别田赋鼎
(三)21世纪初(到2011年)
神舟七号”航天员首次太空漫步
“嫦娥一号”首次完成绕月探测
“神舟五号”首次载人飞行
(2)到2011年,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电子信息产品制造大国,计算机等电子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互联网网民数量居世界第一位
3、科技领域的成就
(1)重要学科前沿和战略必争领域取得一批重大自主创新成果
移动支付:
全球近40%的网上交易发生在中国
历史纵横 “两免一补”
中共十六大以后,国家大幅度增加财政性教育经费,建立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全面免除农村义务教育学杂费,在西部农村地区实施"两免一补”政策。到2008年,城乡义务教育实现全部免除学杂费,惠及1.6亿学生,减轻了亿万家庭的经济负担,确保了所有义务教育适龄儿童都能“不花钱,有学上”,当年全国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9.5%。
02
“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大业
新界
香港岛
九龙
1.问题由来
失去香港
1860年《北京条约》割占九龙司一区
1898年中英《展拓香港界址专条》租借新界
1842年《南京条约》割占香港岛
1.问题由来
1553年,葡萄牙人借口晾晒被海水打湿的货物,强行进入澳门
1557年,通过贿赂明朝官员,取得在澳门的定居权
1887年,强迫清政府签订《中葡北京条约》
抢走澳门
1.问题由来
台湾问题
元朝 设置澎湖巡检司
荷兰侵占台湾
郑成功收复台湾
1683 康熙统一台湾,
1684 设台湾府
1885 中法战争后在台湾设立行省
1895 日本通过《马关条约》强占台湾
1945 抗日胜利,台湾主权回归
内战结束,蒋介石败退台湾
台湾问题 港澳问题
异 本质
权利
同 措施
权利
台湾问题是内战遗留问题,属内政问题,反对外国势力干涉
港澳问题是殖民主义遗留问题,涉及国际关系
台湾可以保留自己的军队
港澳则派驻中国人民解放军
设立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自治权
现行的社会、经济制度不变,生活方式不变
台湾问题与港澳问题的异同
2. “一国两制”
(1)深刻内涵
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和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
中华人民共和国
前提和核心
一国
两制
大陆
港澳台
社会主义制度
资本主义制度
主体
补充
高度自治权 无外交权 台湾可保留军队
01
萌芽
20世纪50年代中 后期,提出“和 平解决台湾问题 的设想
02
酝酿
1981年叶剑英提出
“九条方针”
03
形成
80年代邓小平全全面阐释“一国两制”的深刻含义
04
宪法保证
1982年《宪法》提供保证
05
正式确立
1984年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正式成为指导方针
2. “一国两制”
(2)发展历程
3.香港、澳门的回归
(1)香港的回归
1982年
中英首次谈判
1984年签署
《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
1997年7月1日
香港顺利回归
香港问题为什么能够谈成呢﹖并不是我们参加谈判的人有特殊的本领,主要是我们这个国家这几年发展起来了,是个兴旺发达的国家,有力量的国家……粉碎“四人帮”以后,主要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五年多的时间确实发生了非常好的变化。我们国家的形象变了,国内的人民看清了这一点。国际上也看清了这一点。……当然,香港问题能够解决好,还是由于“一国两制”的根本方针或者说战略搞对了,也是中英双方共同努力的结果。
——邓小平《在中央顾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1984.10.12
3.香港、澳门的回归
(1)香港的回归
3.香港、澳门的回归
(2)澳门的回归
1987年4月,中葡签署
《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
1999年12月20日
中国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
3.香港、澳门的回归
(3)港澳回归的意义
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
世界
为解决国家历史遗留问题提供新范例
翻开港澳历史新一页
港澳
祖国
洗刷百年耻辱,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澳门特别行政区区旗
措施:①中央政府严格按照宪法和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办事,全力支持特别行政区政府。
②深化内地与港澳的交流合作
2003年,中央政府先后与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签署关于内地与香港、澳门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及其补充协议,促进内地与港澳之间的货物、服务贸易自由化和投资便利化,实现了港澳与内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同时,开放内地部分城市居民个人赴港澳旅游,扩大人民币在香港、澳门业务,推动内地企业在香港上市
3.香港、澳门的回归
《告台湾同胞书》
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后,中国政府积极推动两岸的经济技术交流合作。
1979年
元旦
4.海峡两岸关系的进展
“九二共识”
海协会与海基会的代表在香港会晤,达成“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后被称为“九二共识”
1992年11月
“汪辜会谈”
海协会会长与海基会董事长在新加坡举行会谈,标志着两岸关系发展迈出了重要一步
1993年4月
《反国家分裂法》
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反国家分裂法》,表现了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势力分裂国家、维护国家统一与领土完整的坚强决心
2005年3月
胡连会
两位领导人在北京会面,是继重庆谈判以来两党主要领导人的首次会谈,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2005年4月
习马会
两位领导人在新加坡会面,1949年以来两岸领导人的首次会面,翻开了两岸关系历史性一页
2015年11月
(1)有利因素
①历史依据:
②根本保证:
③正确政策:
④交流频繁:
⑤榜样借鉴:
⑥群众基础:
台湾自古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国际地位的提高;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
两岸经济文化交流的频繁;
港澳的顺利回归与繁荣稳定
两岸人民心向统一,大势所趋;
(2)不利因素:
台独势力和国际反华势力的阻挠
李登辉 “一中一台”
陈水扁“一边一国”
蔡英文鼓吹“两国论”
4.海峡两岸关系的进展
影响台湾问题解决的因素
03
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
1. 改革开放初期的外交
政策调整 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服务
邓小平提出“和平和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问题”论断,主张国与国一律平等
中国决不称霸,坚决反对霸权主义
中国始终坚持独立自主
成果 1978年 中日签订《中日和平友好条约》
1979年 中美正式建交
1989年 中苏实现关系正常化
意义 有利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外部环境初步形成
1978年10月23日,《中日和平友好条约批准书》互换仪式在日本首相官邸举行。邓小平副总理与日本首相福田赳夫出席互换仪式
1979中美正式建交
图为:邓小平和卡特
美国政府最终同意“建交三原则”(与台湾当局断交、撤出台海军队及设施和废除美蒋条约)
邓小平与
戈尔巴乔夫
成果 发展新型大国关系:分别同诸多国家和地区建立发展面向21世纪双边关系的基本框架
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1999年以美国为首北约轰炸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事件;2001年中美南海撞机事件
睦邻外交:倡导与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成立上海合作组织
积极参与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
地区性外交:2001年,举办亚太经合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意义 建立起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关系新格局
2. 20世纪90年代的外交
王伟烈士
3. 进入21世纪的外交
政策 走和平发展道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各国共同发展
总体布局 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是重要舞台
成果 2002年 同东盟国家签署《南海各方行为宣言》
2003年 与欧盟确立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
2008年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致力于推动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
2009年 开始建立金砖国家领导人定期会晤机制
积极参与安全与反恐等全球性问题的国家合作,展示负责任大国形象
坚决捍卫钓鱼岛
2012年9月,针对日本政府对钓鱼岛实施所谓“国有化”,中国政府发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关于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领海基线的声明》,并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钓鱼岛是中国的固有领土》白皮书。中国在钓鱼岛海域进行常态化巡航,坚决捍卫国家主权。
3. 进入21世纪的外交
04
基础巩固
解析:据材料“截至1984年,我国已经加入52个国际体育组织,中国代表在15个国际体育组织中担任领导职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不断加入众多国际体育组织并得到国际广泛认可,这是国际地位提高的表现,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根源在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断取得进步与成就,故选D项;改革开放以来“左”倾错误不断得到纠正,中国社会逐步发展,但这只是客观因素之一而非主要因素,排除A项;仅仅根据我国加入众多国际体育组织并不代表开始步入世界舞台中央,排除B项;加入众多的国际体育组织是我国外交突破的表现而非原因,排除C项。
1.1979年11月26日,“名古屋决议”承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奥委会在国际奥委会的合法席位。截至1984年,我国已经加入52个国际体育组织,中国代表在15个国际体育组织中担任领导职务。这一局面出现的主要因素是中国( )
A.“左”倾错误得到纠正 B.开始步入世界舞台中央
C.外交领域实现新突破 D.综合国力的显著提升
D
解析:本题考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过程及取得的成就。进入新世纪,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取得了重大的成就,党和政府也采取了一系列工业反哺农业和促进城乡一体化的举措。B、C、D在时间上都不符合。
2.2005年10月8日,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一决定( )
A.成为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大举措 B.标志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突破
C.为开展三线建设做好了充分准备 D.明晰了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A
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改革开放以来,扶贫标准不断提高,这是我国经济实力不断提升的反映,而经济实力提升为推进贫困问题的解决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A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改革的深度,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乡镇企业发展情况,排除C项;扶贫标准的不断提高与我国经济实力相关联,与物价水平关系不大,排除D项。故选A项。
3.中国第一次制定扶贫标准是1986年,为206元。2001年制定国家第一个十年农村扶贫开发纲要时,将扶贫标准提高到865元。2011年制定国家第二个十年农村扶贫开发纲要时,将扶贫标准提高到2300元。这反映了我国( )
A.经济实力不断提升 B.改革深度日益拓展
C.乡镇企业发展迅速 D.物价水平逐渐提升
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1978—2016年,消费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大幅度提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一路攀升,这说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升,民众购买力也逐渐提升,这充分表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在日益取得成效,故选C项。1992年才提出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排除A项。“消费在经济发展中占据主导”的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无法说明消费渠道的多元化,排除D项。
4.1978—2016年,消费对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贡献率由38.3%上升至64.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也一路攀升,从15586亿元上升至3323163亿元。这表明改革开放后我国( )
A.市场经济体制活力不断增强 B.消费在经济发展中占据主导
C.经济体制改革取得显著成效 D.国内居民消费渠道日渐多元
C
解析:选择B:材料信息反映,2018年末中国的铁路、汽车、飞机、船舶等现代化交通运输行业与之前相比,有巨大的变化,这些巨大变化展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独特优势。排除A:材料反映的不仅仅是国有企业。排除C:1953—1957年“一五”计划提出优先发展重工业,后来并没有一直坚持优先发展重工业。排除D:中国式现代化的较快发展不仅仅得益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势,还受其他诸多因素的影响。
5.到2018年末,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拥有机车2.1万台,是1949年的5.3倍;中国民用汽车保有量2.3亿辆,是1949年的4564.1倍;中国民用飞机由1985年的404架增至6134架;中国水上运输船舶达13.7万艘,是1950年的30.3倍。以上数据的巨大变化展现出( )
A.我国国企改革取得的骄人业绩 B.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独特优势
C.坚持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正确性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优势
B
解析:选择C:根据材料“签署了400多项国际公约,参与几十项联合国维和行动,累计派出维和军事人员3.9万余人次”可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为全球的和平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努力扩大世界各国在全球发展过程中的共同利益。排除A:近代中国在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过程中即已经开始融入全球化的趋势。排除B: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为世界发展提供的中国方案。排除D: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是伴随着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内地的相继开放而形成的。
6.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参加了130多个政府间国际组织,签署了400多项国际公约,参与几十项联合国维和行动,累计派出维和军事人员3.9万余人次,成为国际体系的重要成员。这表明,中国( )
A.开始融入全球化的国际社会 B.为世界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
C.扩大了同各国的利益交汇点 D.形成了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
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2021年我国成就显著,这是因为我国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原理下,结合中国实际不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结果,故我国取得的上述成就验证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成效,C项正确。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就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开启新时期,排除B项;材料涉及的是经济体制改革而非政治体制改革,排除A、D两项。
7.2021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14万亿元,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比重高达18.5%,稳居世界第二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接近高收入国家门槛,基础设施建设在众多领域走在世界前列。这一成就体现了( )
A.政治体制改革取得最新突破 B.中国现代化建设开启了新时期
C.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成效 D.中国特色民主政治的初步形成
C
解析:本题考查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根据材料可知,“福建舰”成功下水,彰显了我国的综合实力,这得益于我国坚实的工业基础,故D项正确。我国海权意识的觉醒是在鸦片战争之后,排除A项;科学技术的全面发展促进了我国的航母建设,B项因果关系颠倒,排除;材料描述的是中国工业的发展促进航母的建设,与中国对外交往的现实需要无关,排除C项。
8.2022年6月17日,我国完全自主设计建造的首艘电磁弹射型航空母舰——“福建舰”成功下水命名,实现了我国自“辽宁舰”后五年下水一艘航空母舰的傲人成就。这一成就( )
A.反映了我国海权意识的觉醒 B.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全面发展
C.源于中国对外交往现实需要 D.得益于我国坚实的工业基础
D
材料一 现在,我们实现了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恢复和坚持了长时期行之有效的各项经济政策,又根据新的历史条件和实践经验,采取一系列新的重大的经济措施,对经济管理体制和经营管理方法着手认真的改革,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平等互利的经济合作……并大力加强实现现代化所必需的科学和教育工作。因此,我国经济建设必将重新高速度地、稳定地向前发展,这是毫无疑义的。
——《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1978年12月22日通过)
(1)据材料一,归纳我国经济建设高速稳定发展的条件。
答案:条件:政治安定团结;坚持有效的经济政策;立足实际;自力更生、改革开放;发展科教事业等。
材料二 改革升放之初,我们党发出了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号召。从那时以来,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懈奋斗,推动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进入世界前列,推动我国国际地位实现前所未有的提升……改革开放之后,我们党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战略安排,提出“三步走”战略目标。解决人民温饱问题、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这两个目标已提前实现。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年10月180)
(2)据材料二,概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些伟大成就取得的原因。
答案:(2)成就:综合国力进入世界前列;国际地位提升;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或提前实现达到小康的目标)。
原因:中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的不懈奋斗;“三步走”规划的实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等。
解析:(1)条件:根据材料“我们实现了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可归纳出政治安定团结;根据材料“恢复和坚持了长时期行之有效的各项经济政策”可归纳出坚持有效的经济政策;根据材料“根据新的历史条件和实践经脸,采取一系列新的重大的经济措施”可归纳出立足实际;根据材料“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平等互利的经济合作”可归纳出自力更生、改革开放;根据材料“并大力加强实现现代化所必需的科学和教育工作”可归纳出发展科教事业等。
(2)成就:根据材料“推动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进入世界前列”可归纳出综合国力进入世界前列;根据材料“推动我国国际地位实现前所未有的提升”可归纳出国际地位提升;根据材料“解决人民温饱问题、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这两个目标已提前实现”可归纳出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或提前实现达到小康的目标) 。原因: 根据材料“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懈奋斗”“改革开放之后,我们党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战略安排,提出三步走战略目标”和所学知识可知,可从中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的不懈奋斗、“三步走”规划的实施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等角度进行分析。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