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雨(第一课时)教学案
学习目标:
1、识记曹禺及话剧的有关知识。
2、把握戏剧冲突,分析剧中人物形象,归纳人物性格特点。
3、品味剧中人物个性化的语言,理解潜台词的内涵。
4、感悟人性世界的真善美和假丑恶。
学习重点:
通过品味人物的语言把握人物的个性特点。
课时安排:2课时?
一、回顾预习:
1、作者介绍:
曹禺,原名万家宝,1910年生于天津一个没落的官僚家庭,原籍湖北潜江。他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出现的有很大成就和广泛影响的剧作家。被称为“中国的莎士比亚”。
《雷雨》是他的处女作、代表作,发表于 30年代,另外他的代表剧作还有《日出》《北京人》《原野》《明朗的天》《胆剑篇》《王昭君》。
2、戏剧常识:
(1)戏剧是一种 综合性舞台 艺术;它是借助 文学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等艺术手段 塑造舞台艺术形象 ,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社会生活。
(2)戏剧冲突比生活矛盾更强烈、更典型、更集中,更富于戏剧性,戏剧冲突主要表现为剧中人物性格冲突.
(3)戏剧按表演形式来分往往有歌剧、舞剧、话剧等等;按作品类型来分又有悲剧、喜剧、正剧等;按题材内容分也有历史剧、现代剧、情节剧、哲理剧、寓言剧、童话剧等等。
(4)戏剧语言包括 人物语言 和 舞台说明。戏剧文学中重要的是人物语言。戏剧中情节的进展、人物性格的展示和剧作者对人物事件的评论,一般都得依靠 人物语言 来完成。
戏剧人物语言的特性:
第一,富有动作性,能推动剧情发展;
第二 ,戏剧语言要有个性化;
第三,丰富的潜台词;
第四,易懂、上口。
3、写作背景
曹禺出生于一个没落的封建家庭。青少年时代就目睹了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社会的黑暗现实,产生了强烈的反抗情绪,经过几年酝酿、构思,1933年在清华大学四年级时,完成了他的处女作《雷雨》。作者在谈到写作意图时说,《雷雨》是在“没有太阳的日子里的产物”,“那个时候,我是想反抗的。因陷于旧社会的昏暗、腐恶,我不甘模棱地活下去,所以我才拿起笔。《雷雨》是我的第一声呻吟,或许是一声呼喊。”(《曹禺选集·后记》)又说“写《雷雨》是一种情感的迫切的需要”,“仿佛有一种情感的汹涌的流来推动我,我在发泄着被压抑的愤懑,毁谤着中国的家庭和社会。”(《雷雨》序)
4、《雷雨》的大致情节
《雷雨》以现实与往事相间的手法,写了一个封建资产阶级大家庭的矛盾。这个家庭的主人,某煤矿公司董事长周朴园在三十年前,还是个地主大少爷的时候,曾引诱女仆梅妈的女儿侍萍,生了两个孩子。后来,他为了娶一位大家小姐,强迫侍萍把大儿子周萍留下,把刚生 下三天 的 第二个孩子(鲁大海)带走,遗弃了母子俩。周朴园又娶了繁漪。并生了个儿子周冲。侍萍被逼得走投无路,冒着大风雪去跳河。
她被救后,为了孩子,又嫁了两次,与后来的丈夫鲁贵生了个女儿四凤。不料鲁贵与四凤无意中又当了周家的仆人,儿子鲁大海当了周家的煤矿工人。于是以周家为中心发生了各种巧合的违反伦常的性爱关系,展开了错综复杂的矛盾:继母繁漪与周萍私通,同父异母的兄妹周萍与四凤相爱,周冲也在追求四凤,而周朴园与鲁大海父子相互为敌,周萍与鲁大海兄弟之间亦互相仇视。这个悲剧的内幕是侍萍因繁漪通知她领回四凤而来到周家才被揭露的。
这些矛盾酝酿、激发,终于在一个的下午趋向高潮,又经过一番复杂的矛盾冲突,周萍和四凤终于知道他们原来是同母兄妹。于是一场悲剧发生了,四凤羞愧难当,雷雨之夜仓惶出奔,触电而死,繁漪的儿子周冲为救四凤不幸送命,周萍也开枪自杀了,善良的侍萍痴呆了……这个罪恶的大家庭终于归于毁灭。
5、生字词回顾
汗涔涔 (cén ) 谛听(dì) 惊愕 (è ) 昧心(mèi) 勾当(gòu) 缜密(zhěn) 咀嚼(jǔ)(jué)郁热(yù) 烦躁(zào)
迟疑不决(chí) 沉吟(yín)守本分(fèn) 纺绸(chóu) 袖襟(jīn) 繁漪(yī)
6、思考
(1) 看课文,理请人物关系
周朴园--某煤矿公司董事长,五十五岁。
周繁漪--其妻,三十五岁。
周萍--其前妻生子,年二十八。
周冲--繁漪生子,年十七。
鲁贵--周宅仆人,年四十八。
鲁侍萍--其妻,某校女佣,年四十七。
鲁大海--侍萍前夫之子,煤矿工人,年 二十七。
鲁四凤--鲁贵与侍萍之女,年十八,周家使女。
(2) 按场次要求将节选部分划为两大部分.
第一场:周朴园——鲁侍萍(私生活领域)
第二场:周朴园——鲁大海(社会斗争角度)
(3)文中的两大矛盾是什么?
一、 以周朴园为代表的封建资本家与以鲁侍萍为代表的下层劳动人们之间的矛盾; 二、 资本家与工人之间的矛盾
二、自主合作探究:
1、课文开头一段“舞台说明”的作用?
它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舞台气氛。
这种气氛同剧情紧密配合,烘托了人物烦躁、郁闷不安的情绪。预示着一场雷雨的到来。
不仅为完整地塑造人物,而且感染了读者和观众,也随之产生一种压抑感。
2、周朴园认出侍萍前的心理变化
心理
言行
平静
你----你贵姓?
猜疑
(抬起头来)你姓什么?
紧张
(忽然立起)你是谁?
不知所措
(徐徐立起)哦,你,你,你是----
3、周朴园认出侍萍后的采取的手段
手段
言行
责问
你来干什么? 谁指使你来的?
稳住
现在你我都是有子女的人 旧事又何必再提呢?
哄骗
保留家具,熟记生日,关窗习惯——没忘旧情
打发
取出支票
4、周朴园是否爱鲁侍萍?
爱:1 多年来一直打听侍萍的消息想为她修墓
2 留着侍萍补过的衬衣
3 “你以为一个人做一件于心不忍的事就会忘了吗??”
4 记着侍萍的生日,关窗习惯保留
5 要给侍萍五千块钱的支票
不爱:1 大年三十赶走侍萍,
2 虚伪问话
3 “你来干什么?”“谁指使你来的?”“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
4 “鲁贵像是个很不老实的人”
5 你现在要多少钱((这于我的心也安一点,
6 鲁贵要辞退,四凤也要辞退,
7 不准认周萍。
:(历数爱与不爱的表现)从这些言语和行动我们看得出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感情是很复杂的,也许他曾经真诚地爱过鲁侍萍,也相信着真正的爱情,甚至还有过冲破门当户对的封建礼教束缚的愿望,但后来慢慢在封建传统思想的社会压力下沦为一个冷血的始乱终弃的纨绔子弟。他对鲁侍萍的欺辱、摧残,他对鲁侍萍的忽冷忽热、软硬兼施,充分显露了他的残忍、自私、冷酷、虚伪,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伪君子。
5、周朴园对亲生儿子鲁大海的态度怎样?
依然摆出资本家对待工人的冷酷的面孔和傲慢态度。他明知故问鲁大海“叫什么名字”“有什么事”,继续教训鲁大海:“只凭意气是不能交涉事情的”,讽刺、挖苦、嘲笑鲁大海说“傻小子,没有经验只会胡喊是不成的”,以显示他的老练和雍容。
三、当堂达标
周朴园是一个怎样的人物?
第一场戏是从私生活的角度写。充分暴露了他的 虚伪、自私、冷酷,说明他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伪君子。
第二场戏则是从阶级斗争的角度来揭露周朴园的 反动的阶级本性,说明他是一个老奸巨滑而又冷酷无情的资本家。充分暴露了他残忍狠毒的阶级本性。
四、总结 提升:
五、拓展·延伸
资料补充:
《雷雨.序》说:我用一种悲悯的心情来写剧中人物的争执。我诚意地祈望看戏的人们,也以一种悲悯的眼睛不俯视这群地上的人们。 一个垂死的阶级的文明往往就像熟透的深秋,参天大树上每一片叶子飘零着,腐烂着,带着人类的心智一同消沉,可是,能够流传百世的文学巨著往往也诞生在此时。远看《红楼梦》,近看《雷雨》,莫不如此。 ——沈从文
曹禺先生是继鲁迅之后,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能塑造人的灵魂的作家,最能揭示人的灵魂的复杂性和丰富性的作家,一个善于刻画人的深刻灵魂的大师。如果说,曹禺的戏剧有着什么诱人的秘密,那么,这个秘密就是他把最伟大的人文胸怀同对人性的深刻探索和理解合起来。 ——余秋雨
学法指导
对作者及相关知识要做一番详细的了解。
掌握字音字形
雷雨(第二课时) 教学案
学习目标:
1、识记曹禺及话剧的有关知识。
2、把握戏剧冲突,分析剧中人物形象,归纳人物性格特点。
3、品味剧中人物个性化的语言,理解潜台词的内涵。
4、感悟人性世界的真善美和假丑恶。
学习重点:
通过品味人物的语言把握人物的个性特点。
课时安排:2课时?
一、回顾预习:
1、戏剧可以分为不同种类:
(1)按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分为:歌剧、舞剧、话剧;
(2)按结构分为: 独幕剧、 多幕剧
(3)按题材所反映的时代分为:历史剧 、现代剧
(4)按矛盾冲突的性质分: 悲剧 、喜剧 、 正剧
二、自主合作探究:
1、鲁侍萍是一个怎样的人物?试分析其性格?
侍萍是一个受侮辱,被损害的女子,是旧中国劳动妇女的形象,正直、善良、刚毅、倔强。她自己被遗弃以及三十年挣扎的痛苦经历中,认清了周朴园的真面目。她虽然不懂得自己的悲惨命运是阶级压迫造成的,但已意识到她同周朴园之间事实上存在着阶级的壁垒。她知道自己的亲生儿子周萍是不会认她这个生母了,也断言自己的儿子,被周朴园称为闹得最凶的人鲁大海是不会认那个董事长做父亲的。
自尊与刚强:她对过去的事,有的只是满腔的悲愤。她对周朴园不抱幻想,痛惜自己的女儿又走上了自己的老路,来伺侯周朴园的少爷。她把这归之于命运的安排,但最后又发誓以后永远不想再见到周朴园,表现了对自己的命运的抗争,对不公平的社会的控诉,从自己痛苦的经历和现实的磨练中坚强起来了,表现了她的自尊与刚强。 ( 分析侍萍不要钱的情节)
正直、善良 :由于反动统治的毒害,在侍萍身上还存有封建伦理观念和宿命论的思想,因而认识不到自己的不幸是那个腐朽的社会制度造成的,却把原因归结为命运的安排。对周朴园,她不去公开揭露,反而在他表示他怀念她的时候心软了,这些都说明了旧社会不仅摧残了劳动人民的躯体,而且毒害了他们的灵魂,从另一方面暴露了旧社会的黑暗。
2、分析鲁大海的形象特点。
1、鲁大海 可是你们完全错了。 …
2、
鲁大海 (看合同)什么?(慢慢地)他们三个人签了字? ……
3、鲁大海 (如梦初醒)这三个没有骨头的东西!……
一个有着较高觉悟的工人代表。通过他的斗争,表现出了中国工人阶级大公无私和英勇顽强的反抗精神
3、分析下列句子的潜台词
(1)周朴园 那更好了。那么我们可以明明白白地谈一谈。
鲁侍萍 不过我觉得没有什么可谈的。
周朴园 话很多。我看你的性情好像没有大改,——鲁贵像是个很不老实的人。
为什么将话题突然转到鲁贵身上?有什么言外之意?
“你不要多嘴,也不要让鲁贵知道。”
“鲁贵知道了会来敲诈,对我没好处。”
(2) 鲁侍萍 (大哭)这真是一群强盗!(走至周萍面前)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
周 萍 你是谁?
鲁侍萍 我是你的----你打的这个人的妈。
这两句话反映了她怎样复杂的内心世界?
周萍打亲弟弟大海的举动使她愤慨,感到阶级对立尖锐,所以叫了声“你是萍”,就马上以谐音字掩饰“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
当看到眼前的儿子成了强盗资本家的帮凶时,马上转口:“我是你的——你打的这个人的妈”充分表现出她当时痛苦、愤恨、失望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情。
三、当堂达标
总结《雷雨》主题
《雷雨》以20年代初的中国社会为背景,通过一个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家庭内部的尖锐矛盾冲突,以及周、鲁两家复杂的矛盾纠葛,生动地展现了具有典型意义的剥削阶级家庭的罪恶历史,对旧社会人吃人的现象,对资产阶级家庭没落、腐朽、污浊的内幕作了深刻而又细致的揭露。从这个家庭的崩溃,看到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罪恶与黑暗以及它必然灭亡的历史。
四、总结 提升:
五、拓展·延伸
破折号的用法
课文共有23处使用了破折号。
(1)哦,——老爷没有事了?
(2)你——你贵姓?
(3)在无锡有一件很出名的事情——
(4)后来,后来,——你知道么?
(5)嗯,——我们想把她的坟墓修一修。
(6)哦,——那用不着了。
(7)还有一件——
(8)哦,你,你,你是——
(9)你的生日——四月十八——每年我总记得。
(10)我看你的性情好像没有大改,——鲁贵像是个很不老实的人。
(11)你听着,鲁贵我现在要辞退的,四凤也要回家。不过——
(12)我——我——我只要见见我的萍儿。
(13)我叫他,他就可以下来见你。不过是——他很大了,——并且以为他母亲早就死了的。
(14)可是你——
(15)哦,——那么,那三个代表呢?
(16)哦,——他们没有告诉你旁的事情么?
(17)告诉不告诉于你没有关系。——我问你,你的意思,忽而软,忽而硬,究竟是怎么回事?
(18)你现在没有资格跟我说话——矿上已经把你开除了。
(19)你叫警察杀了矿上许多工人,你还——
(20)你从前在哈尔滨包修江桥,故意叫江堤出险,——
(21)你现在还——
(22)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
(23)我是你的——你打的这个人的妈。
以上23处破折号的作用大体可分成四种情况:
第一,解释说明。如(9)(18)
第二,话题转变。如(1)(4)(5)(6)(10)(13)(15)(16)(17)(22)(23)
第三,声音延长。如(2)(8)(12)
第四,阻断停顿。如(3)(7)(11)(14)(19)(20)(21)
学法指导
对作者及相关知识要做一番详细的了解。
掌握字音字形
一、语段阅读
阅读下面一段话,回答问题。
周朴园 (惊愕)梅花?①
鲁侍萍 ……旁边还绣着一个萍字。还有一件,——
周朴园 (徐徐立起)哦,你,你,你是——②
鲁侍萍 我是从前伺候过老爷的下人。
周朴园 哦,侍萍!(低声)怎么,是你?③
鲁侍萍 你自然想不到,侍萍的相貌有一天也会老得连你都不认识了。
周朴园 你——侍萍?(不觉地望望柜上的相片,又望鲁妈)
鲁侍萍 朴园,你找侍萍么?侍萍在这儿。
周朴园 (忽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④
鲁侍萍 不是我要来的。
周朴园 谁指使你来的?⑤
鲁侍萍 (悲愤)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⑥
周朴园 (冷冷地)三十年的工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
鲁侍萍 (愤怨)我没有找你,我没有找你,我以为你早死了。我今天没想到到这儿来,这是天要我在这儿又碰见你。⑦
周朴园 你可以冷静点。现在你我都是有子女的人,如果你觉得心里有委屈,这么大年纪,我们先可以不必哭哭啼啼的。
1.①处周朴园“惊愕”是因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侍萍突然提起那绣在袖襟上的周朴园本人几乎已经忘记的梅花,使周朴园感到意外。
2.②处台词言不达意,表现周朴园的什么心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表现了周朴园的恐慌的心理。
3.③处表现周朴园的什么心理和性格?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表现出周朴园害怕丑事外扬于己不利的虚伪。
4.④处“你来干什么?”这句话该如何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周朴园料定鲁侍萍此次是来者不善,肯定要有所图,所以才这样发问。
5.⑤处周朴园为什么要问“谁指使你来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性格相当了解,他认为鲁侍萍此次来的背后一定有人出谋划策,一定是有所图。表现了周朴园的奸诈、多疑的性格。
6.对⑥⑦两句舞台说明该怎样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由“悲愤”“怨恨”这些潜台词表现出鲁侍萍的性格不只是软弱,她对周朴园的所作所为的不满表现了她性格中刚直的一面。
二、语言运用
7.阅读下面观众对于《满城尽带黄金甲》与《雷雨》的评论,概括观众对于《满城尽带黄金甲》的观点,为张艺谋提几点建议。(不超过50字)
观众甲评论《满城尽带黄金甲》:“有人说你们这是取了《雷雨》的糟粕,舍了精华。《雷雨》的精华是它的时代背景,糟粕就是它太像戏了。”
观众乙评论《满城尽带黄金甲》:“模仿《雷雨》而来的《满城尽带黄金甲》‘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进行的创作’,而3分钟的精彩能否进化为120分钟的精彩,就要看巨人的肩膀能否托起一个坚实的故事。”
观众丙评论《雷雨》:“《雷雨》故事集中在24小时,戏剧冲突非常强烈,人物命运纠葛,有古希腊悲剧的影子。最重要的是《雷雨》有思想,是时代和个人性格的双重悲剧。”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重现《雷雨》式的时代背景;(2)戏剧故事情节必须充实有力;(3)戏剧冲突强烈分明,人物形象丰满,凸显悲剧色彩。
8.法国人特里斯旦·勃纳德在1932年创作的《流亡者》,堪称世界上最短的戏剧。全剧如下——
(幕起:边境附近山间一幢木屋里,一个山里人正坐在炉边烤火,一阵敲门声,流亡者进屋了。)
流亡者:不管您是谁,请可怜可怜一个被追捕的人吧!他们在悬赏捉拿我呢!
山里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流亡者马上离开了。(幕落)
请在横线上补充一句台词,充分地展现出戏剧的冲突性。
答案:悬赏多少?
一、基础考查
1.下列加点词语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规矩(jū) 汗涔涔(cén)
惊愕(è) 樟木(zhānɡ)
B.克扣(kòu) 江堤(tí)
卑鄙(bǐ) 浸透(jìn)
C.沉吟(yín) 弥补(mí)
繁漪(yī) 恬淡(tián)
D.亲戚(qi) 奄奄一息(yān)
悄悄(qiāo) 阴霾(mái)
解析:选C。A项,“矩”应读“ju”。B项,“堤”应读“dī”。D项,“奄”应读“yǎn”。
2.选出有两个错别字的一项( )
A.郁热 烦燥 沉吟 甜言密语
B.荼毒 惊愕 窟窿 略见一班
C.弥补 谛听 执教 歪风斜气
D.贤惠 严励 酝酿 按部就班
解析:选A。A项燥:应为“躁”,密:应为“蜜”。B项班:应为“斑”。C项斜:应为“邪”。D项励:应为“厉”。
3.下列各句空缺处应填的词语,最准确的一组是( )
①那是因为周大少爷________,现在也是社会上的好人物。
②你们这样________时间,不过是想去花钱收买少数不要脸的败类。
③你们自己假作的电报来________我们的。
A.一帆风顺 拖延 离间
B.平步青云 耽误 离间
C.一帆风顺 耽误 蒙骗
D.平步青云 拖延 蒙骗
解析:选A。一帆风顺: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挫折;平步青云:比喻一下子达到很高的地位,而从周朴园本身看,他自己并未一下子达到什么很高的地位。耽误:因拖延时间或错过时机而误事。拖延:延长时间,不及时。根据语境,可以推测,周朴园通过“拖延”时间来收买人心,淡化人心中的怒火。离间:从中挑拨,使彼此怀疑不信任。蒙骗:欺骗。周朴园采用的是“离间”手段。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我问过那个时候到过无锡的许多人。
B.他跟你完完全全是两样的人。
C.无锡的人以后是没见着她,因为她那夜晚死了。
D.你不要以为一个人做了一件于心不忍的事就不会忘了。
解析:选B。A.语序不当,将“许多”放在“那个时候”的前面。C.“以后”提到“无锡”的前面。D.否定不当。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对话,回答后面的问题。
周朴园 哦,(向仆人)合同!(仆人由桌上拿合同递他)你看, 这是他们三个人签字的合同。
鲁大海 (看合同)什么?(慢慢地,低声)他们三个人签了字。 他们怎么会不告诉我,自己就签了字了?
他们就这样把我不理啦。
周朴园 对了,傻小子,没有经验只会胡喊是不成的。
鲁大海 那三个代表呢?
周朴园 昨天晚车就回去了。
鲁大海 (如梦初醒)他们三个就骗了我了,这三个没有骨头的东西,他们就把矿上的工人们卖了!哼,你们这些不要脸的董事长,你们的钱这次又灵了。
周 萍 (怒)你混账!
周朴园 不许多说话。(回头向大海)鲁大海,你现在没有资格跟我说话——矿上已经把你开除了。
鲁大海 开除了?!
周 冲 爸爸,这是不公平的。
周朴园 (向周冲)你少多嘴,出去!
[周冲由中门气下。
鲁大海 哦,好,好,(切齿)你的手段我早就领教过,只要你能弄钱,你什么都做得出来。你叫警察杀了矿上许多工人,你还——①
周朴园 你胡说!
鲁侍萍 (至大海前)别说了,走吧。
鲁大海 哼,你的来历我都知道,你从前在哈尔滨包修江桥,故意叫江堤出险,——②
周朴园 (厉声)下去!
[仆人等拉大海,说“走!走!”
鲁大海 (对仆人)你们这些混账东西,放开我,我要说,你故意淹死了两千二百个小工,每一个小工的性命你扣三百块钱!姓周的,你发的是绝子绝孙的昧心财!你现在还——③
周 萍 (忍不住气,走到大海面前,重重地打他两个嘴巴)你这种混账东西!
[大海立刻要还手,但是被周宅的仆人们拉住。
周 萍 打他!
鲁大海 (向周萍高声)你,你!(正要骂,仆人一起打大海。大海头流血。鲁妈哭喊着护大海)
周朴园 (厉声)不要打人!
[仆人们停止打大海,仍拉着大海的手。
鲁大海 放开我,你们这一群强盗!
周 萍 (向仆人们)把他拉下去。
鲁侍萍 (大哭起来)哦,这真是一群强盗!(走至周萍面前,抽咽)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A
周 萍 你是谁?
鲁侍萍 我是你的——④你打的这个人的妈。
鲁大海 妈,别理这东西,您小心吃了他们的亏。
鲁侍萍 (呆呆地望着周萍的脸,忽而又大哭起来)大海,走吧,我们走吧。B
(抱着大海受伤的头哭)
[大海为仆人们拥下,鲁妈亦下。
5.分析AB两处画线的句子体现了侍萍怎样的心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分析鲁侍萍的心理,应该结合文本,从鲁侍萍的语言和动作入手。
答案:侍萍此时的心理是矛盾的,她听了周朴园的表白,起初是抱有幻想的,但当她见到周家人对鲁大海的态度时,尤其是周萍打大海后,她是非常失望的,所以她伤心失望地大哭,愤怒地喊出“这真是一群强盗”,她也更认清了周朴园。可毕竟母子连心,她见到周萍欲与之相认,却又不能相认,A处第二句利用同音词语的转折,就巧妙地表达了侍萍那种母子相见却不能相认的痛苦、复杂的心情。可以说,侍萍对周萍又是爱又是恨又是失望,所以她走的时候才会呆呆地望着周萍的脸,忽而又大哭起来。
6.分析文中①②③处与第④处的破折号的作用是否相同。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破折号的作用是不同的,①②③④处由于所处的课本位置不同,所以作用是不同的,破折号的一般作用:解释说明,转移话题,表示声音延长。
答案:文中①②③处与第④处的破折号是不同的,前者指话未说完而被强行打断时语意的转折,而后者则是欲言又止时语意的转折。它们在内涵上的不一样,正是作者运用标点符号来表现人物心理的一种方法。
7.你怎样理解周朴园“(厉声)不要打人”这句话?联系课文说说周朴园对鲁大海的态度。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据文意感受人物复杂的心理、分析周朴园心理要跟他的阶级地位和性格相联系。
答案:周朴园对刚刚才知道是自己亲生儿子的鲁大海,尚有一丝父子之情,所以他制止周萍及仆人打大海,但他更多的是站在自己的角度来考虑,维护自己的利益,他的“不要打人”又是为了表现自己的大度、讲理,不与大海一般见识,捞个好名声,这正是他虚伪的一种表现。联系课文来看,周朴园对鲁大海的态度是明知是自己的儿子却不肯相认,装作不识,还讽刺、嘲笑他是傻小子,甚至还把他开除,周朴园更多的是站在自己的阶级立场来对待大海。
8.联系课文分析鲁大海的人物形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分析鲁大海形象,一定要结合他的行动。分析要具体详细,不要只是概括。
答案:鲁大海是个有觉悟的工人,他自幼随母亲饱尝人间艰苦,痛恨剥削者、压迫者,敢于反抗斗争。在周朴园的矿上,他“鼓动罢工”“闹得最凶”,被选为罢工工人代表。面对老奸巨猾的周朴园,他寸步不让,揭发周朴园收买工人代表的卑鄙行径和枪杀许多矿工的罪行之后,还控诉了他血淋淋的发家史:曾经“故意叫江堤出险”“淹死了两千二百个小工”。但鲁大海此时的斗争还处在自发阶段,斗争经验不足,也不怎么讲究斗争的策略,以致被工人中的败类出卖。他幼稚、鲁莽,但作为工人阶级的代表,他表现出了大公无私、无私求实和英勇顽强的斗争精神,他的斗争虽然失败了,但他勇于反抗压迫者的精神是值得赞美的。
三、类文阅读
阅读历史剧《白玉琵琶》中的一个片段,回答问题。
范阳节度使安禄山斗鸡赢了唐玄宗,向玄宗索要镇国之宝乌孙白玉琵琶作赌彩,大殿之上一片哗然;昏庸的玄宗在杨贵妃的怂恿下竟然应允,引起众官不服,谏议大夫上官继诚冒死上谏……
上 官 (跪步上前)陛下,这万万使不得!
陈玄礼 (跪下)陛下!
[王维等人跟在陈玄礼身后跪下]
杨贵妃 (猛怒)岂有此理。陛下身为人主,总管万事,难道连一只小小的琵琶也作不了主!
唐玄宗 上官大夫,寡人主意已定,你就不要率众进谏了。再有劝者,撵出宫门!
[众人纷纷起身。上官大夫依旧跪地不起]
唐玄宗 (不耐烦)上官老儿,你还要说什么?
上 官 陛下!大殿斗鸡已经不妥,现将朝廷国宝作为赌斗的礼彩,更为天地所不容……
唐玄宗 放肆!
上 官 不要说朝中文武、天下百姓,恐怕连太宗皇帝,在九泉之下的英灵也难以瞑目啊!
杨国忠 (站起)上官继诚,身为大夫,竟敢在贵妃生日喜庆之时,出言不逊,侮慢圣上,该当何罪!
杨贵妃 (浑身颤抖)陛下,你……要替我作主啊!
上 官 臣有罪,臣身为谏议,规劝圣上,不能尽职,这正是老朽罪之所在!
唐玄宗 (拍案而起)放肆,你竟敢教训起寡人!
杨贵妃 哼!我看是活得不耐烦了吧……
唐玄宗 推出宫门,斩首示众!
上 官 (哭泣)臣死不足惜,只是对不起祖宗神明,万民百姓……
[两名武士押下上官继诚,以陈玄礼为首,众官员纷纷跪下,唐玄宗掷碎玉杯]
唐玄宗 谁敢为上官求情,玉杯就是他的下场!
9.戏剧语言应精练,好的台词要有准确丰富的表现力。以上片段中对上官大夫的前后称呼就明显地反映出唐玄宗的情感变化,请简单表达出唐玄宗的情感变化。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上官大夫”“上官老儿”,反映玄宗对上官继诚由好言相劝到恼怒成火的变化。
10.上官继诚将被推出斩首时哭泣起来,这表现出上官大人怎样的心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表现出上官大人的痛心。
11.这场戏的主要戏剧冲突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维护朝廷的正气和昏庸腐败风气的斗争。
12.试分析唐玄宗这一人物形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昏庸腐化,刚愎自用。
四、语用创新
13.阅读下面材料完成题目。
调查问题:你喜欢看话剧吗?
调查对象:中学生
调查时间:2011年10月
调查方式:网络调查
参与人数:186人
调查结果统计(见下表):
情况
喜欢
不喜欢
经常看
时间紧,很久未看
内容不合胃口,很少看
票价太高很少看
人 数
9
25
30
30
92
比例(%)
5
14
16
16
49
(1)调查结果所反映的问题是: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果学校要举行一个“话剧与中学生”专题座谈会,你作为与会者,请从“调查结果统计”材料中选取一个方面的问题提一条建设性意见。(不超过10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①喜欢与不喜欢话剧的学生近乎持平。②在喜欢话剧的学生当中,因话剧内容和票价等因素导致很少看或“很久未看”的比例很大。
(2)票价降下来,观众走进去。
14.请将下面一段文字的主要内容概括出来,不超过30个字。
《语文的诗意》让我再一次想到语文教育的三重境界:“人技教育”、“人格教育”、“人生教育”。“人技教育”侧重于给学生以生活技能;“人格教育”注重将语文养料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精神;“人生教育”则引导学生最终把“语文素养”(包括知识技能、思想精神、人格信念等等)与自己的人生融为一体。如果说“人技教育”给学生以“真”,“人格教育”给学生以“善”,那么“人生教育”则将学生引向生命之“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语文“人技”、“人格”、“人生”三重教育,教给学生真、善、美。
课件47张PPT。第8课 雷 雨课堂互动探究写作素材积累基础自主学案知能优化演练美文佳作欣赏诗海探珠 第8课诗海探珠 悲 秋
黄公度
万里西风入晚扉,
高斋怅望独移时。
迢迢别浦帆双去,
漠漠平芜天四垂。
雨意欲晴山鸟乐,
寒声初到井梧知。
丈夫感慨关时事,
不学楚人儿女悲。【赏析】 悲秋是唐宋诗词的一个重要题材,诗人们往往以之诉离情、写别恨、寄愁思,多作“儿女悲”,其中不乏名篇佳作,但像这一首借悲秋抒发忧国之思的,却并不多见。
采用“感情物化”式的化虚为实的手法是这首诗的特色。所谓“虚”,是思想感情;所谓“实”,是景物形象。一是从情绪引起的反应来表现,如“怅望”“感慨”等,是伤时忧国引起的反应。二是“物化”的手法,如以“西风”“别浦”“寒声”等来渲染气氛,映衬心境。三是将感情比作某一个具体的东西,如用“山鸟”“井梧”作为特殊的比喻,分别表现暂时偏安一隅以求歌舞升平和敏锐看出潜藏危机的隐忧两种人。所有这一切,诗人都是采用化景物为情思的手法来表现,这就避免了“以虚为虚”的弊病。【思考】 本诗的悲秋有什么独到之处?
【提示】 画线部分为思考答案。基础自主学案三、词语释义(1)郁热:______(2)贤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汗涔涔: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惊愕:________________(5)伺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愤怨:__________________(7)恩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弥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闷热指妇女心地善良,通情达理,对人和蔼形容汗、泪水不断流下吃惊而发愣在人身边供使唤,照料饮食起居愤怒和怨恨恩惠和仇恨。文中含讽刺的意味把不足的部分补足(9)拜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交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见地:_______(12)无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13)谛听:__________(14)昧心:__________ 跟对方商量解决有关的问题。文中含有办成事情的意思这是敬辞,指探望。文中含讽刺的意思见解 刁钻泼辣,不讲道理;游手好闲、品行不端的人仔细地听昧良心四、词语辨析(1)指使·支使指使:指出主意叫别人去做某事。支使:命令人做事。例:①受他人________,他说出了哈尔滨的地下党组织。②黑妮七岁上就给一个小商人家里做童养媳。婆家拿她当牛马________,还不断打她、骂她。指使支使(2)鼓动·煽动鼓动:用语言、文字等激发人们的情绪,使人们行动起来。煽动:鼓动别人去做坏事,贬义词。例:①这些坏事是谁______你干的?②在这股阴风的_______下,少数别有用心的人把吴吉昌当做斗争对象。鼓动煽动(3)意气·义气意气:一是意志和气概,如“意气风发”;二是指志趣和性格,如“意气相投”;三是指由于主观偏激而产生的情绪,如“意气用事”。义气:一是指由于私人关系而甘于承担风险或牺牲自己利益的气概;二是指有这种气概或感情。例:①缺乏理智,一时_____,他办了错事。②不顾后果地迎合朋友的不正当需要,这种____就是一种无知和盲从。意气义气(4)谛听·倾听·聆听谛听:侧重表示仔细、注意地听,对象一般是呼声、讲话、意见等,多用于书面语。倾听:多用于上级对下级,口语、书面语都用。聆听:侧重表示亲耳听,且多用于群众对首长、小辈对上辈,多用于书面语。例:①他说的话引人深思,我们应当____,并予以理解。②做人要学会_______。③一位伟人说:“喜欢______的民族是一个智慧的民族。”谛听倾听聆听五、文学常识1.走近作者曹禺(1910~1996),现当代剧作家,原名万家宝,祖籍湖北潜江。从小爱好文学和戏剧,1922年入天津南开中学,参加南开新剧团,演出中外剧作,显示了表演才能,并广泛涉猎新文学作品,开始写作小说和新诗。1928年考入南开大学政治系,1930年转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广泛接触欧美文学作品,深为古希腊悲剧作家及莎士比亚、契诃夫、易卜生等人的剧作所吸引,同时也陶醉于中国的传统戏剧艺术。1933年创作了处女作四幕剧《雷雨》,以高度的艺术成就和现实主义的艺术力量震动了当时的戏剧界,标志着中国话剧艺术开始走向成熟,几十年来成为最受观众欢迎的话剧之一。1933年大学毕业后,曹禺入清华研究院当研究生,从事戏剧研究。翌年到天津河北女子师范学校任教。1935年写成剧本《日出》,深刻解剖了20世纪30年代中国的都市生活,批判了那个“损不足以奉有余”的罪恶社会,它与《雷雨》前后辉映于剧坛,奠定了曹禺在中国话剧史上的地位。其他作品还有《____》《北京人》《______》等。原野王昭君2.背景资料曹禺出生于一个没落的封建家庭。青少年时代就目睹了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社会的黑暗现实,产生了强烈的反抗情绪,经过几年酝酿、构思,1933年在清华大学四年级时,完成了他的处女作《______》。作者在谈到写作意图时说,《雷雨》是“没有太阳的日子里的产物”,“那个时候,我是想反抗的。雷雨因陷于旧社会的昏暗、腐恶,我不甘模棱地活下去,所以我才拿起笔。《雷雨》是我的第一声呻吟,或许是一声呼喊。”(《曹禺选集·后记》)又说“写《雷雨》是一种情感的迫切的需要”,“仿佛有一种情感的汹涌的流来推动我,我在发泄着被压抑的愤懑,毁谤着中国的家庭和社会。”(《雷雨》序)3.相关知识戏剧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我们这里所说的戏剧实际上是剧本,它是文学体裁的一种。戏剧离不开戏剧冲突,它表现在人物性格的冲突上,具体表现为一系列的动作。戏剧语言包括人物语言(即台词)和舞台说明。按照不同的标准,戏剧可以分为不同种类:按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分为话剧(如《雷雨》)、歌剧(如《白毛女》)、舞剧(如《丝路花雨》);按剧情繁简和结构分为独幕剧、多幕剧(如《雷雨》);按题材所反映的时代分为历史剧(如《屈原》)、现代剧(如《雷雨》);按矛盾冲突的性质分为悲剧(如《屈原》)、喜剧(如《威尼斯商人》)、正剧(如《白毛女》)。六、整体预知课堂互动探究[文脉·探究]
1.本文以“雷雨”为题有什么特殊含义?
【提示】 本文写的是一个封建资产阶级大家庭的矛盾,这些矛盾的酝酿、激化,在一个“天气很阴沉”有着郁热,湿潮的空气”的下午趋向高潮,最终这个罪恶的大家庭崩溃了。这一切都是在一个雷电交加的狂风暴雨之夜进行的,整个故事的背景、情节都和雷雨有关。 同时,作者以象征的手法告诉人们: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沉闷的空气里,一场大雷雨即将到来。这深刻地反映了酝酿着一场大变动的中国社会的现实。2.本文的矛盾冲突都有哪些?
【提示】 冲突是戏剧的主要特点之一。课文中出现的四个人物之间有交叉的多重矛盾:①以周朴园为代表的资本家与以鲁侍萍为代表的下层劳动人民之间的矛盾冲突:根本利益的冲突。②周朴园同鲁大海:父与子的矛盾冲突。③资本家与工人之间的矛盾冲突:根本利益的冲突。④鲁大海与周萍:兄弟之间的矛盾冲突。⑤鲁侍萍与周萍:母与子的矛盾冲突。⑥资本家的冷酷、虚伪、自私与下层劳动妇女的善良、正直、坚忍两种思想性格的对立冲突:根本性质的冲突。3.潜台词在《雷雨》中是怎样表现的?
【名师点拨】 鲁侍萍为找女儿来到周家,当她“关上窗户,慢慢地走向中门”时,周朴园却喊住了她:“你站一站……”周朴园觉得她关窗户的动作很眼熟:真像一个人,哦,真像三十年前的侍萍!这时,他内心开始将面前的“她”与三十年前的“她”互相比照,忽然生疑,忽又释疑,心弛神荡,心迷神乱,在略带沉思的交谈中,迷雾逐渐消散,真相逐渐明朗。动作、口音、生活地点、生活时间、生活秘事,每一次交谈,内心认定的身份愈趋明显。终于侍萍情不由己地挑出只有他们两个知道的以梅花补衬衣窟窿的隐私,于是,周朴园“徐徐立起”“低声”地说出“怎么,是你?”以上这一段时间中的台词,未曾说出口的心理内容大大超过了舞台上所能耳闻的对白。三十年前的生活经历展示在意外重逢的简短交谈中。而潜台词的心理脉流时而奔流恣肆,时而受抑阻塞,时而回旋往复,令人心血震颤,回味无穷。4.鲁侍萍、周朴园分别是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名师点拨】 鲁侍萍是一个旧中国劳动妇女的形象。其性格特征是善良正直、刚毅顽强。大年三十的晚上,她被周家赶出家门,她走投无路,痛不欲生,跳河自杀。遇救以后,一直挣扎着生活在社会最底层,含着怨愤生活了三十年。生活磨炼了她,使她认清了周朴园的本性,勇敢地控诉周朴园的罪行。她以撕毁五千元支票的举动,表现了她的骨气和尊严,表达了她对周朴园的蔑视。她的唯一的要求就是“见见我的萍儿”,表现出她那纯洁、崇高的母爱。她终于由一个无知幼稚的侍女成为一个有骨气、有尊严的女人。周朴园是一个由封建地主转化而成的资本家。他的性格特征是残忍冷酷、自私贪婪、虚伪险诈,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伪君子。他怀念着记忆中的侍萍,但当饱经沧桑的鲁侍萍出现在他的眼前时,他变得冷酷无情,是一个很现实的人。周朴园形象的成功塑造,深刻地揭示出几千年来的封建制度有一种可怕的统治力量,也反映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长成的资产阶级,同封建阶级有着深刻的政治的、经济的、思想的血肉联系。[细剖·深析]
[楼主]文章中写了周朴园三十年来为鲁侍萍所做的一切,包括打听下落、保留旧家具、记住生日等,那么,他对侍萍是真情,还是假意呢?[沙发]全剧虽没有直接描述周朴园和鲁侍萍三十年前曾有过的恋情,但却通过《雷雨》中写周萍与四凤的真情,间接地反映出了他们的感情。一个二十几岁的青年,对年轻美貌、温柔善良的侍女产生恋情,这大约是一件比较自然的事情。另外,从周朴园保留侍萍喜欢的家具,记着侍萍的生日等琐事来看,他对侍萍是有真情的。[板凳]对一个确认为已“死”了三十年的人依然念念不忘,这不是一个纯粹虚情假意的人能够做到的。[三楼]但当他看到侍萍奇迹般地站在他面前时,他的自私性格便显露出来,他所考虑的就是当前自身的利益了。为保护切身的利益,他怀着虚情假意把过去的真情说出来,以“感化”侍萍。由此看来,保留家具也好,记住生日也罢,在没有触及周朴园现实利益时,是真情的流露,一旦触及他的利益,便成了掩盖虚情假意的借口。真情在利益的驱动下也变成了假意,假意又在真情的幌子下得以表演。写作素材积累个性化的语言
高度个性化的语言是本文的一大特色。人物语言个性化,就是指什么样的人说什么样的话,语言成为人物性格、心理的声音外化。如鲁大海的语言“可是你完全错了。………”“(看合同)什么?(慢慢地,低声)他们三个人签了字。……”“(如梦初醒)他们三个就骗了我了,这三个没有骨头的东西,……”他的语言是他倔强、鲁莽、幼稚的个性化的语言写照。●随堂练笔写一个对话片段,讨论“什么是幸福”,注意人物语言要有个性化。【参考示例】 什么是幸福?抗洪战士说:“幸福就是战胜险情,保护人民群众。”教师说:“幸福就是教书育人,播下智慧种子。”老人说:“幸福就是全家和睦、生活快乐。”孩子说:“幸福就是无忧无虑,享受阳光。”1.课内素材开发 本文涉及的情感很多,爱情、亲情、阶级感情等等。讲到周朴园与鲁侍萍从爱情的关系到敌人的关系,鲁侍萍与周萍这对亲生母子不能相认反成敌人的关系,周朴园与鲁大海这对亲生父子非但没有相认而且从一般的敌对关系上升到阶级矛盾关系。其中最主要的是“爱”已成“恨”,一个家庭矛盾升级为了一个阶级矛盾,一个家庭问题反映了一个时代的面貌。“家和万事兴”,大家应该用一双明亮的眼睛去观察,去分析,努力构建一个和谐的家庭,一个和谐的社会。[适用话题],这则材料可以运用于“和谐与幸福”“亲情”“温暖”等话题。2.鲜活素材速递
武大75岁退休教师33年坚持帮助在汉藏族学生
发布时间:2011-03-14 相关报道杨昌林与藏族学生的故事: 让我们喊您一声“阿爸”湖北日报讯 (记者韩晓玲、黄俊华、实习生吴晓琴、通讯员张全友) 武汉大学75岁退休教师杨昌林坚持关爱在汉藏族学生,33年来接待、帮助过的在汉藏族学生近万人次,成为他们贴心的“汉族阿爸”。昨日,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李鸿忠就此作出批示:“武大杨昌林老师33年如一日,关爱在汉藏族学生,事迹感人,立意高远,情操高尚,为培养爱党爱国、建设西藏的藏族人才作出了重要贡献。
杨老师是我省为师者的楷模,是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典范。请省委宣传部会同省教育厅深度报道杨老师的先进事迹,感召更多的教师见贤思齐,热爱并投身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的伟大事业中。”杨昌林1965年大学毕业后主动要求到西藏工作,奉献13年。1978年因心脏病发作调到武大工作,和藏族妻子次仁德吉从生活、学习和思想上无微不至地关怀在汉藏族学生, 自己收入的1/3都用在了藏族学生身上。杨昌林平凡而感人的事迹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对促进西藏发展、增强民族团结和维护祖国统一发挥了重要作用。 2011年3月14日[适用话题]这则材料可以运用于“民族团结”“爱心奉献”“和谐社会”“师者楷模”等话题。美文佳作欣赏“爱心永驻”三幕剧
最近的一次班会上,老师别出心裁地让我们看了一组关于“爱心”的三幕剧,并作了简要点评,还要求我们各自说出看后的感悟。第一幕地点:硝烟弥漫的战场时间:抗战时期人物:排长与战士小吴剧情:排长与小吴一直坚守着这块战略高地,敌人的火力仍然凶猛无比,很多战士都已光荣牺牲了。 突然,一声呼啸,有颗炸弹从天而降,小吴却出人意料地扑向排长,用瘦弱的身体掩护他……结果让观众感到意外的是,小吴原先趴着的地方被炸了个大坑,而他和排长却安然无恙。 第二幕地点:街巷时间:漆黑的夜晚人物:盲人与路人剧情:盲人竟然提着一只灯笼在街巷中行走,一路人感到奇怪,便问盲人,盲人回答:“我虽然看不见路,但我提着灯走,别人就能看见我,而不至于撞着我,同时他也能看清路面。” 第三幕地点:医院人物:小汤姆和他的父母剧情:小汤姆不幸得了绝症,他的父母悲恸欲绝,父母想替小汤姆完成他最后的愿望,就问他还想要什么。 小汤姆出人意料地回答:“我想把我还健康的身体器官移植给需要的人。”父母对视良久,然后表示同意。 因为他们知道小汤姆从小就充满了爱心,总是喜欢帮助别人,这与他们的教导有方和身体力行、树立榜样是分不开的。 于是,小汤姆虽然将要离开他们,但他的器官在救助别人的同时,生命还在延续……老师点评:其实,有时看似出人意料的事情也在情理之中,因为那些举动全都出自我们内心对爱的渴求和无私无畏的爱心奉献!感悟:是呀! 出自爱心的举动,看似意外,却在情理之中,在我们勇于献出爱心帮助他人渡过难关的同时,也使我们自己受益!换句话说,助人也是在助己!蜜蜂在帮助花朵传粉的同时,也从中得到了酿造蜂蜜的原料;雨水在滋润植被的同时,也使自己摆脱了乌云的束缚;我们在奉献爱心的同时,也使自己的心灵得以净化并从中得到快乐!【赏评】 这篇文章构思巧妙,以戏剧形式建构全篇,新颖独特,自然清晰。选取现实生活中三件原本格调低沉、色彩沉郁的事,但结局总是那么出人意料,以喜剧结尾,若朝阳破云而出,亮亮堂堂,充溢着欣喜,饱含作者积极乐观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