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人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米洛斯的维纳斯》课件+教案+同步练习及答案(打包3份)

文档属性

名称 鲁人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米洛斯的维纳斯》课件+教案+同步练习及答案(打包3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05.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5-20 15:20:55

文档简介

米洛斯的维纳斯 教案
一.本讲主要内容
(一)生字:
攫(jué)住、丰腴(yú)、迥(jiǒng)然、玉笏(hù)、回溯(sù)、
赘(zhuì)言、驰骋(chěng)
(二)词语:
掌握:丽姿、矫揉造作、丰腴、魅力、迥然、抑或、包孕、述怀、毋庸赘言、销魂勾魄
理解:
出神入化:形容技艺达到绝妙的境界。
矫揉造作:矫,使弯曲的变成直的;揉,使直的变成弯曲的。形容故意做作,不自然。
一览无遗:览,看;遗,剩余。形容事物很简单,一下子就看得清清楚楚。也指建筑物、园林布局单调或诗文的内容平谈,不能使回味。
标新立异:标,揭出。原来是说特创新意,立论与人不同。后用以表示为了显示自己,故意另搞一套。现在有时形容敢于革新创造的精神。
不可思议:原来是说思维所不能达到的境界。现在形容不可想象或难于理解。
顺理成章:原指写作遵循事理,自成章法,后来多用来指说话、做事合乎情理,不违背常例。
精美绝伦:形容精致美好而独一无二,没有可以相比的。伦,同类,同等。
(三)语文知识:
1.辨析易混的修辞方法,如比喻与比拟。比喻与借代等。
2.准确熟练掌握常用的关联词语。
(四)阅读重点:
1.训练研究探讨,深入领会的能力,善于质疑解难,理解文章深层含义。
2.了解作者鉴赏艺术作品的审美观点,领会作者对断臂维纳斯那“丧失的美感”的无比钟爱和珍视。
二.学习指导
1.研究探讨,质疑解难,把握关键语句,理解文章深层含义。
初读作品,运用第一单元关于筛选信息的知识,先找出疑难语句,思考设问,深入体会作者的表达目的。
(1)疑难关键句有:
①这座丧失了双臂的雕像中,……正出神入化地烘托着作品。
②她是为了自己的丽姿,……为了超越更久更久的时代。
③对比,我既感到这是……这是一次借舍异部分来获取完整的偶然追求。
④那失去了的双臂正浓浓地散发着……正深深地孕育着具有多种多样可能性的生命之梦。
⑤人们只要一度被这种神秘气氛所迷,……哪怕那是两条如何令人销魂勾魄的玉臂!
⑥因为在这里成为问题的,……而质量的变化了。
⑦这一方是包孕着不尽梦幻的“无”,……哪怕它是何等地精美绝伦。
⑧如果发现了真正的原形,……而用的正是艺术的名义。
⑨而背负着美术作品命运的米洛斯……却是一种令人难以相信的讥讽。
(2)疑难解答:
①艺术效果决定着作品命运,只有超越时空才能成为不朽杰作。而雕像双臂丧失非出于创作者意图,却使作品具有神秘的无尽的美感,这种艺术效果是与作者无关系的。
②拟人的说法。丧失的艺术效果使作品神妙迷人,不同时间、不同国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有不同的意象,作品的魅力和艺术价值超越时空,是永恒的。]
③完好的作品为有限的定型审美,有特殊性;残缺作品为无限的不定型审美,具有普遍性,是一种艺术上的完整。
④比喻的说法。缺失给人无尽想象空间,能创造出无数的各形艺术生命,作品在虚像变换中具有不可望尽的神密。
⑤因为缺失,人们在无穷空间中感受无尽的美妙,一但复原,这种美妙将给固定,无尽之美将消逝,这一点是人们无法接受的。
⑥这些复原的方案只是对艺术造型的优劣得失进行评价,或多或少只是数量差异;而缺失后的作品所具有的艺术想象空间与复原的定型作品毫无对等之处,一种为永恒杰作,一种为生活人形,是一种质的不同。
⑦艺术上的“无”可通过想象产生无穷个“有”,而艺术品的“有”即使再精妙,也会限制思维,缺少艺术上的广阔无尽,是不完美的。
⑧从艺术上说,丧失之形比原形更具无比神妙的整体美,这种艺术飞跃之后再复原,是为艺术倒退,那种美感将丧失,艺术性会下降,是人们不情愿做的。
⑨“手”在艺术中至关重要,是着力表现的部分。但是维纳斯因缺失“手”而得到非凡的审美效果,正是手的丰富意义的隐藏,给人们以无尽发掘空间,才会给艺术品无限生机。
2.在质疑解难基础上,理清思路,概括本文观点。
(1)本文思路:
开篇指明维纳斯因失臂而获得无尽的美妙;再指出复原设想将破坏“缺失”之美;最后表明手臂缺失才使得艺术价值提升,深化主题。
(2)从“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一句,理解作者观点。
拟人说法。双臂缺失,给人广阔想象空间,可想象无数的形象;给人无尽的神秘美感;作品具有无限生机,那是一种超越时空的永恒的艺术效果。
3.辨析比喻、比拟、借代等修辞。
(1)比喻与比拟的区别:
比拟是仿照“拟体”的特征模写本体,重点在拟;比喻是用喻体比方本体,重点在喻。比拟中,本体和“拟体”彼此交融,浑然一体,本体必须出现,“拟体”一般不出现;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一主一从,本体或出现或不出现,而喻体必须出现。
(2)借喻与借代的异同:
相同点:它们都用一事物表示另一事物,事物本体不出现。
区别点:借代的作用是称代,那直接把借体称为本体,其只代不喻;借喻的作用是“比喻”,虽然也有代替的作用,但是喻中有代。
构成借代的基础是事物的相关性,即要求借体和本体有某种关系;构成借喻的基础是事物的相似性,即要求喻体和本体有某些方面的相似。
借喻可改为明喻或暗喻;而借代不能。
网上能力训练题
一.能力训练部分
(一)基础性训练题:
1.加点字读音有误的一组:( )
A.魅(mèi)力 脊(jǐ)背 魂魄(pò)
B.迥(jiǒng)然 回溯(sù) 玉笏(hù)
C.气氛(fēn) 攫(jué)住 包孕(yùn)
D.矫(jiāo)揉造作 丰腴(yú) 毋(wù)庸赘言
2.下列各组词语中书写全对的一组是:( )
A.出神入画 矫揉造作 毋庸赘言
B.丰腴 迥然不同 消魂勾魄
C.标新立异 顺理成张 一览无遗
D.精美绝伦 不可思议 回旋余地
3.对下组句子关系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①无论是她的秀颜,②还是从她那丰腴的前胸伸延向腹部的曲线,③或是她的脊背,④不管你欣赏哪儿,⑤无处不洋溢着匀称的魅力,使人百看不厌。”

4.对下列修辞判断不正确的一组是:( )
A.她是为了自己的丽姿,无意识地隐藏了那两条玉臂,为了漂向更远更远的国度,为了超越更久更久的时代。(拟人)
B.那失去了的双臂……正深深地孕育着具有多种多样可能性的生命之梦。(比喻)
C.米洛斯的维纳斯正是失去了她的双臂,才奏响了追求可能存在的无数双手的梦幻曲。(借代)
D.维纳斯就把她那条玉臂巧妙地遗忘在故乡希腊的大海或是陆地的某个角落里。(拟人)
5.按照原文内容完成下文填空:
比如,_________她的左手上托着一只苹果,________是被人像柱支托着,___________是擎着盾牌,_________是玉笏?……__________可以进一步驰骋想象---会不会其实她__________一座单身像,_________群像中的一个人物。
6.根据对课文的理解,判断下面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
A.失去双臂,能够引起人们的同情,凄惨的美丽。
B.所有的艺术品只有在残损之后,才会有艺术之美。
C.缺失了双臂,可以给欣赏者以无限空间想象,从而完成对艺术品的残损经历的体验,真正体会艺术品的苦痛之美。
D.缺失了双臂,能够给人想象的空间,想象出更秀丽迷人的形象,达到整体完美的艺术效果。
(二)提高性训练题: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是:( )
A.出神入化(神:神思;化:变化。)
B.矫揉造作(矫:假托;揉:回旋地按。)
C.精美绝伦(绝:少有的;伦:同类,同等。)
D.一览无遗(览:看;遗:留下的。)
2.下列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顺理成张 直接了当 隐约其辞 贻笑大方
B.自惭形秽 急于是功 情随事迁 名列前矛
C.谬种流传 好高鹜远 精美绝轮 衣锦还乡
D.屈尊下顾 销声匿迹 残羹冷炙 漫不经心
3.为使句子简洁流畅,下面应保留的一组关联词语是:( )
倘若一个没有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的人,就好像迷失了路途一样,不但不知道明天走到哪里,或者做什么,而且,就是连今天做什么,以及为什么要这样做都不清楚。
A.倘若 就 就是 都
B.就 不但 而且 以及
C.不但 就是 都
D.就 或者 以及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中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历史已经不止一次地_________我们:当社会急遽变化的时候,新的事物不断_________,旧的关系不断________,语言受到_________,随着发生_______。
A.告诫 出现 改革 影响 变异
B.告诫 出现 改革 冲击 变化
C.告诉 涌现 改变 冲击 变化
D.告诉 涌现 改变 影响 变迁
5.深入理解下段文字,在空白处选取恰当的一保存,并解释理由。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教导我们说:应当从客观存在着的实际事物出发,以其中引出规律,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为此目的,就要像马克思所说的详细地占有材料,加以科学的分析和综合的研究。我们的许多人却是相反,不去这样做。其中许多人是做研究工作的,但是他们对于研究今天的中国和昨天的中国一概无兴趣,只把兴趣放在脱离实际的空洞的“理论”研究上。许多人是做实际工作的。他们也不注意客观情况的研究,往往单凭热情,把感想当政策。___________________
A.这两种人的学习态度都是错误的,都是华而不实的。
B.这两种人的学习态度都是不符合马克思列宁主义的。
C.这两种人都凭主观,忽视客观实际事物的存在。
D.这两种人都没有掌握好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
(三)研究性训练题: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题。
废墟
不能设想,古罗马的角斗场需要重建,庞贝古城需要重建……只要历史不阻断,时间不倒退,一切都会衰老,老就老了吧,安详地交给世界一副慈祥美。假饰天直是最残酷的自我糟践。没有皱纹的祖母是可怕的,没有白发的老者是让人遗憾的。没有虚墟的人生太累了,没有虚墟的大地太挤了,掩盖废墟的举动太伪诈了。
____________①__________。
——这就是人类的大明智。
当然,并非所有的废墟都值得留存。否则地球将会伤痕斑斑。废墟是古代派往现代的使节,经过历史君王的挑剔和筛选。废墟是祖辈曾经发动过的壮举,会聚着当时当地的力量和精粹。碎成齑粉的遗址也不是废墟,废墟中应有历史最强劲的韧带。废墟能提供破读的可能,废墟散发着人留连盘桓的磁力。是的,废墟是一个磁场,一极古代,一极现代,心灵的罗盘在这里感应强烈。失去了磁力就失去了废墟的生命,它很快就会被人们淘汰。
并非所有的修缮都属于荒唐。小心翼翼地清理,不露痕迹地加固,再苦心设计,让它既保持原貌又便于观看。这种劳作,是对废墟的恩惠。全部劳作的终点,是使它更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废墟,一个人人都愿意凭吊的废墟。修缮,总意味着一定程度的损失。把损失降到最低度,是一切真正的废墟修缮家的夙愿。……
不管是修缮还是重建,对废墟来说,要义在于保存。圆明园废墟是北京城最有历史感的文化遗迹之一,如果把它完全铲平,造一座崭新的圆明园,那么得不偿失。_______②_______。抹去了昨夜的故事,去收拾前夜的残梦。但是,收拾来的又不是前夜残梦,只是今日的游戏。
1.在文中横线①填上一句话作为文章第2段。根据上下文的意思,应填上的一项是:( )
A.还历史以真实,还生命以过程。
B.回归真实,回归自然。
C.不惧怕废墟,不惧怕衰老。
D.让废墟展现世界历史的进程。
2.怎样的废墟值得保存?请列出两个条件,每项不超过25个字。(可摘用原文语句)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调整下面4个句子的顺序,把它们填在文中最后一段②的横线上,应选的一项是:( )
①熊熊的火光不见了 ②历史的感悟不见了
③大清王朝不见了 ④民族的郁忿不见了
A.①③②④
B.②④①③
C.④②③①
D.③①④②
4.应怎样理解下列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①“挑剔和筛选”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
②“昨夜的故事”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
③“前夜的残梦”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
5.废墟的保存有什么意义?根据文章用自己的话归纳为3点,每点不超过15个字。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能力训练题点拨与解答
(一)基础性训练题:
1.D
(矫“jiāo”应读“jiǎo”;毋“wù”应读“wú”)
2.D
(出神入画应作出神入化;消魂勾魄应作销魂勾魄;顺理成张应作顺理成章)
3.A
4.C
(本句修辞为借喻。)
5.也许,也许,或者,抑或……而且,不是,而是
6.D
(二)提高性训练题:
1.C、D
(出神入化――神:神妙;化:化境。矫揉造作――矫:使弯曲的变成直的;揉:使直的变成弯曲的。)
2.D
(A顺理成张应作“顺理成章”,直接了当应作“直截了当”;B急于是功应作“急于事功”,名列前矛应作名列前茅,C好高鹜远应作“好高骛远”,精美绝轮应作“精美绝伦”。)
3.C
4.C
5.C
(这段文字“理论”的材料是:马、恩、列、斯教导我们应当从客观实际出发;事实的材料是,许多相反――做理论工作的“把兴趣放在脱离实际的空洞的理论”;做实际工作的“也不注意客观情况的研究”。联系上下文很快就会发现“这两种人”就是指“做理论工作的”“做实际工作的”,而他们的一个共同点,便是忽视客观实际的存在。因此选C。)
(三)研究性训练题:
1.A
2.
①它原先是祖先的壮举,时代的精粹所在。
②它有鲜明的历史意义,能使现代人产生强烈的感应。
3.D
4.
①历史价值不大的废墟会被时代的进程所淘汰,只留下富有历史感的废墟。
②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给中国人民带来的耻辱。
③大清王朝当初建造圆明园,以为自己会永远统治天下的梦想。
5.
①显示祖辈的力量与智慧。
②展现历史进程。
③让现代人从中得到历史的经验教训。

[学生用书 P36~P37]
一、语段阅读
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据说,这座用帕罗斯岛产的大理石雕刻而成的维纳斯像,是19世纪初叶米洛斯岛的一个农人在无意中发掘出来的,后被法国人购下,搬进了巴黎的罗浮宫博物馆。那时候,维纳斯就把她那两条玉臂巧妙地遗忘在故乡希腊的大海或是陆地的某个角落里,或者可以说是遗忘在俗世人间的某个秘密场所。不,说得更为正确些,她是为了自己的丽姿,无意识地隐藏了那两条玉臂,为了漂向更远更远的国度,为了超越更久更久的时代。对此,我既感到这是一次从特殊转向普遍的毫不矫揉造作的飞跃,也认为这是一次借舍弃部分来获取完整的偶然追求。
1.对文中加点的“据说”二字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A.是句子中的独立成分——据说,交代材料的来源。
B.表明作者对没有留下确切的历史事实而深感遗憾和惋惜。
C.说明维纳斯像只是一个农人发掘出来的。
D.要说明的是法国人把维纳斯像买下并搬到罗浮宫。
E.引起下文,交代要说明的内容有:一是维纳斯像是农人发掘出来的,二是法国人买下并搬到罗浮宫。
解析:选AE。B、C两项没有表达这种感情,作者是客观的叙述;D项,各只说了其中一部分内容。
2.(1)画横线句子中“为了漂向更远更远的国度”的意思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了超越更久更久的时代”的意思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让更多国家的人认识她、了解她、赞美她。(2)让自己的审美价值不因时间久远而泯灭。(或答让每个时代的人们都赞美她)
3.文中加点的“对此”的“此”指代的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隐藏那两条玉臂的目的和愿望。
4.文章最后作者说“这是一次借舍弃部分来获取完整的偶然追求”,这“偶然追求”的意思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失去(或说“舍弃”)手臂是偶然的,但因此使维纳斯表现出的无与伦比的残缺之美是人们追求的。
二、语言运用
5.按照“因……而……”的格式补全下列语段,使上下文语意贯通,构成排比。
缺憾也是一种美。维纳斯因断臂而“漂向更远更远的国度,超越更久更久的时代”;______________________;飞燕因瘦而更显其轻盈迷人身姿;______________________;戴安娜则因早逝而给人留下了一个永远光辉灿烂的形象。缺憾让美永存!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对句子的仿写能力。题目明确告诉我们按照“因……而……”的格式,只要我们联系历史和现实生活找到体现缺陷美的恰当例子即可。
答案:(示例)玉环因肥而更显其雍容典雅之态 西施因病而更增其娇媚婉转之韵
6.提取下面一段话的主要信息,写出四个关键词语。
从甲骨文到草书、行书的各种书法艺术,间接地反映了现实某些方面的属性。将具体的形式集中概括为抽象的意象,通过视觉来启发人们的想象力,调动人们的情感,使人们从意象中体味到其间所蕴涵的美。这也是一些书法艺术文章里常说的“舍貌取神”——舍弃客观事物的具体现象特征,而摄取其神髓。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书法、意象、体味、神髄。
一、基础考查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
A.丰腴(yù)   毋庸赘言(yōnɡ)   擎着(qínɡ)
B.迥然(jiǒnɡ) 玉笏(hù) 回溯(sù)
C.攫住(jué) 驰骋(chénɡ) 匀称(chèn)
D.捅坏(tǒnɡ) 譬如(bì) 峪口(yù)
解析:选B。A.“腴”应读“yú”;C.“骋”应读“chěnɡ”;D.“譬”应读“pì”。
2.下列各项字形全对的一项是(  )
A.罗浮宫 玉臂 矫揉造作 舍弃
B.博物馆 俊美 身才匀称 故宫
C.羞答答 赞颂 出神入画 希腊
D.米洛斯 气氛 消魂勾魄 交涉
解析:选A。B.才—材;C.画—化;D.消—销。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①长期以来,这座杰作以其耐人寻味的诗意和难以________的含蓄美而给人以无限的启迪。
②整个体态采取螺旋状上升转向,显得________变化。
③当然,那些方案对丧失了的________是做过客观推定的,所以,为复原所做的一切尝试,都是顺理成章的。
A.捉摸 赋予 原型     B.捉摸 富于 原形
C.琢磨 富于 原形 D.琢磨 赋予 原型
解析:选B。捉摸:意为猜测,预料,多用否定;琢磨:意为加工使精美,多指文章,因此①句选“捉摸”。赋予:指交给,多指上对下;富于:指富有,因此②句选“富于”。原型:指原来的类型或模型,原形:指原来的形状,因此③句选“原形”。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维纳斯失去了美丽臂膊,却出乎意料之外地获得了一种不可思议的抽象的艺术效果。
B.米洛斯的维纳斯雕像如此秀丽迷人,真是美轮美奂。
C.米洛斯的维纳斯向人们暗示着可能存在的秀美的无数双玉臂。
D.我感到这是一次从特殊转向普遍的毫不矫揉造作的飞跃。
解析:选D。A项,“之外”多余;B项,“美轮美奂”用错,应修饰高大建筑物;C项,定语语序错,应是“无数双秀美的玉臂”。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5~8题。
我欣赏着米洛斯的维纳斯,一个奇怪的念头忽地攫住我的心——她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也就是说,使人不能不感到,这座丧失了双臂的雕像中,人们称为美术作品命运的、同创作者毫无关系的某些东西正出神入化地烘托着作品。
……
我并不是想在这里玩弄标新立异之说。我说的是我的实际感受。毋庸赘言,米洛斯的维纳斯显示了高贵典雅同丰满诱人的惊人的调和。可以说,她是一个美的典型。无论是她的秀颜,还是从她那丰腴的前胸伸延向腹部的曲线,或是她的脊背,不管你欣赏哪儿,无处不洋溢着匀称的魅力,使人百看不厌。而且,和这些部分相比较,人们会突然觉察到,那失去了的双臂正浓浓地散发着一种难以准确描绘的神秘气氛,或者可以说,正深深地孕育着具有多种多样可能性的生命之梦。换言之,米洛斯的维纳斯虽然失去了两条由大理石雕刻成的美丽臂膊,却出乎意料地获得了一种不可思议的抽象的艺术效果,向人们暗示着可能存在的无数双秀美的玉臂。尽管这艺术效果一半是由偶然所产生,然而这却是向着无比神妙的整体美的奋然一跃呀!人们只要一度被这神秘气氛所迷,必将暗自畏惧两条一览无遗的胳膊会重新出现在这座雕像上。哪怕那是两条如何令人销魂勾魄的玉臂!
因此,对我来说,关于复原米洛斯的维纳斯那两条已经丢失了的胳膊的方案,我只能认为全是些倒人胃口的方案,全是些奇谈怪论。当然,那些方案对丧失了的原形是做过客观推定的,所以,为复原所做的一切尝试,都是顺理成章的。我只不过是自找烦恼而已。然而,人们对丧失了的东西已经有过一次发自内心的感动之后,恐怕再也不会被以前的、尚未丧失的往昔所打动了吧。因为在这里成为问题的,已不是艺术效果上的数量的变化,而是质量的变化了。当艺术效果的高度本身已经迥然不同之时,那种可以称之为对欣赏品的爱的感动,怎能再回溯而上,转移到另一个不同对象上去呢?这一方是包孕着不尽梦幻的“无”,而那一方却是受到限制的、不充分的“有”,哪怕它是何等的精美绝伦。
5.作者认为,维纳斯“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谈谈你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作者所言观点“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臂”,恰恰是课文反复强调的基本观点:失去双臂,维纳斯反而显得更加秀丽迷人。在课文中这一意思有不同层次的表述: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说,双臂残缺的维纳斯“向人们暗示着可能存在的无数双秀美的手臂”“奏响了追求可能存在的无数双手的梦幻曲”;就生命形态而言,作者说是“正深深地孕育着具有多种多样可能性的生命之梦”或者说“变幻无穷的生命之梦”。
6.“获得了一种不可思议的抽象的艺术效果”指的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米洛斯的维纳斯孕育着具有多种多样可能性的生命之梦。
7.作者为什么说“暗自畏惧两条一览无遗的胳膊会重新出现在这座雕像上”?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害怕复原,失去双臂的维纳斯格外迷人,散发着梦幻般的色彩,而复原双臂的维纳斯却根本不能产生超越“丧失”的美感。
8.为什么说断臂的维纳斯“包孕着不尽梦幻”的“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双臂的“无”,反而能唤起人们无穷的想象,反而能在人们想象之中产生“无数”,甚至“变幻无穷”,类似于艺术表现上的虚实相生。
三、类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9~12题。
瑕之美
郭启宏
徜徉于芳林之中,采红撷翠,每见枯枝败叶,却无触目萧索之感,反觉新陈代谢,生机盎然。文艺创作中也有类似情形。作品的人物形象,往往因作家恰到好处地写出其外形和内心的某种“缺陷”而别具魅力。
《水浒传》里黑旋风李逵憨直忠厚,却又鲁莽得可爱;拼命三郎石秀是一个精细的人,狠劲上来,其尖利歹毒,叫人刻骨铭心;《红楼梦》中聪颖、活泼的湘云偏是“咬舌子”,把“二”说成“爱”;还有黛玉的“小心眼”,晴雯的“使性子”,一个个人物无不跃然纸上,呼之欲出。古往今来,大凡成功的艺术形象,恰恰由于若隐若现的微瑕,而显出璞玉浑金的天然光彩。这就是美学家所称的“缺陷美”。
我想,“缺陷”之所以为美,在于它的真实。谚云:“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水浒传》、《红楼梦》的例子,正是作家基于真实的艺术的生命这一着眼点,才在“完美”的面庞上点出“缺陷”的痦子。即使作家主观上有某种“神化”的理念,只要他尚能依据生活进行创作,最终仍不得不归于“人化”的描写。鲁迅批评《三国演义》作者“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笔者认为,欲显长厚,是作家或可揣摩的意愿,似伪则是“七实三虚”的描写所产生的客观效果。至今民间仍流传着“刘备摔孩子——收买人心”的歇后语,可见似伪的一面恰是刘备这一形象深入人心的缘由之一。 即使作为智慧化身的诸葛亮,作家在绝对化的描写中,也还有着被姜维识破计谋的千虑一失以及在先帝托孤时的惶恐心理等笔墨。“缺陷”愈真实可信,就愈有生命力,于是就愈美,美是生活!
“缺陷”之所以为美,还在于它的独特和恰如其分。 外形的“缺陷”是千人千般,万人万种的。美人长有痦子,或者浮现在嘴角,或者匿于颈后,绝不相同。 内心的“缺陷”更有千差万别,任何分类精密的批评家也无法归纳出几条几款,让人按图索骥,抑或对号入座。这是“缺陷”的独特。所谓“恰如其分”,指的是“缺陷”不过是缺陷而已,既非外形的丑态,也非内心的恶德。这样,“缺陷”便在真实的基础上产生了特殊的韵致。 使人物各具风采,艺术魅力由此而生。正如捧心是西施独特的却又风情十足的“缺陷”,竟使东施起而“效颦”一样。憨湘云醉眠芍药圃,呆香菱情解石榴裙,都是她们各自独特的“不检点”的行为,相信《红楼梦》的读者不会据此认为这样的艺术形象是丑恶的。
或问,难道只有“缺陷”才是美,无“缺陷”的“完好”不是美吗?无“缺陷”的“完好”当然是美,我们能说镜中花、水中月不美吗?然而这种美却难以捉摸得到。从文艺创作来说,塑造美的人物形象,并不排斥对其“缺陷”的描写。这里,还须再次说明,笔者所称的“缺陷”是有条件的,即:“缺陷”只是局部,而非整体。整体的美不但可以容纳而且必须包括局部的“缺陷”,不是有爱屋及乌的成语和情人眼里出西施的俗谚吗?艺术和生活的逻辑相一致。至于身心俱丑的人物,已经不是什么“缺陷”了,鞭挞这样的人物,也不是在表现“缺陷”。
一言以蔽之,瑕不掩瑜;瑕之美,在于真实与韵致。
9.如何理解第三自然段“才在‘完美’的面庞上点出‘缺陷’的痦子”这句话?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艺术作品为贴近生活,在表现真实、完美之外,还要突出其缺陷。
10.第三自然段中有“最终仍不得不归于‘人化’的描写”的句子,联系全文如何理解“人化”?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人化”指贴近现实生活。
11.为了具体论述“缺陷”美,作者列举了哪些事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水浒传》中李逵、石秀的性格;《红楼梦》中湘云、黛玉、晴雯的特点;鲁迅先生对《三国演义》中刘备的评价。
12.作者所认为的“缺陷”之美,具体包括哪些内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包括真实、独特、恰如其分,只是局部而非整体。
四、语用创新
13.仿照例句,续写句子。
例:张祜曾说“浩然属襄阳”,我们可以联想到孟浩然的“山形观水胜,襄阳美会稽”。
我说“子美属泰山”,我们可以联想到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我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所选诗句与例句的情境尽量保持一致,作者和诗句不能出现知识性错误。
答案:(示例)乐天属杭州,我们可以联想到白居易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东坡属岭南,我们可以联想到苏轼的“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
14.在下面这段文字的横线上填上恰当的句子,要求符合上下文特定的语境。
白春礼院士把“青年”的英文大写YOUTH进行了巧妙的解释:Y像小树,意味着青少年正处于发育发展期,需要不断茁壮成长;O________;U________;T像一个戴帽子直立行走的人,很多青年都获得了学士帽、硕士帽、博士帽,但学位的获得只是一个开端,我们不能被荣誉压弯了腰,还要直立行走;H像一个单杠,希望青年在工作之余,保持良好的体魄,更好地为国家作贡献。
答:O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U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形式上要采用比喻,内容上要紧扣青年的特点。
答案:(示例)O像太阳,意味着青年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 充满朝气和活力
U像一个空水杯,我们要不断吸取营养,同时要谦虚谨慎
课件50张PPT。第5课 米洛斯的维纳斯课堂互动探究写作素材积累基础自主学案知能优化演练美文佳作欣赏诗海探珠 第5课诗海探珠 精 卫①
顾炎武②
万事有不平,
尔何空自苦?
长将一寸身,
衔木到终古。
我愿平东海,
身沉心不改。
大海无平期,
我心无绝时。呜呼!
君不见西山衔木众鸟多,
鹊来燕去自成窠!
【注】 ①精卫:古代神话中记载的一种鸟。②顾炎武: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曾参加昆山抗清义军。【赏析】 顾炎武从二十七岁起开始编纂两部巨著,《天下郡国利病书》和《肇域志》。这首诗是顾炎武在36岁时根据《山海经》关于精卫鸟的故事写成的。诗中刻画了鹊、燕等众鸟来去纷扰,衔木筑巢,甘于平庸,只为私利的形象,与不畏艰难,立志填海的精卫形象构成了鲜明的对比,进一步反衬出精卫的伟大,表达了作者意志坚决,坚毅不拔,为理想勇于献身的追求。顾炎武把自己比喻为精卫鸟,决心以精卫鸟填海的精神,实现自己抗清复明和编写巨著的大业。精卫诗表达了他坚持气节,不向清王朝屈服的决心。在历经三十年后,巨著终于完成。顾炎武为了探索经国济民之道,跋山涉水,调查研究,作了大量笔录,孜孜以求,直到“死而后已”。【思考】 这首诗结尾处刻画了鹊、燕等众鸟的形象,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提示】 画线部分为思考答案。基础自主学案三、词语释义
(1)攫住:_________________
(2)出神入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矫揉造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标新立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毋庸赘言:___________________
(6)丰腴:_______________
(7)抑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抓住。攫,抓形容技艺达到绝妙的境界形容过分做作,极不自然提出新奇的主张,表示与一般不同无须说不必要的话丰满连词,表示选择关系(8)销魂勾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顺理成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迥然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精美绝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魂魄离开肉体,形容因极度悲伤、愁苦或极度欢乐而神思恍惚 原指写作遵循事理,自成章法,后来多用来指说话、做事合乎情理,不违背常例很明显不一样。迥然,形容差别很大独一无二,没有可以相比的。伦,同类,同等四、词语辨析
(1)原形·原型
原形:原来的形状;本来的面目(多含贬义)。
原型:指原来的类型或模型,特指叙事性文学作品中塑造人物形象所依据的现实生活中的人。
例:①再狡诈的骗术,也总会有________毕露的一天。
②他可能就是作者的创作_______。原形原型(2)变幻·变换
变幻:指不规则地改变,多指抽象事物。
变换:指事物的一种形式或内容换成另一种。多指具体的事物。
例:①______角度想一想,或许问题就会解决。
②世界政治风云________莫测。变换变幻(3)出神入化·炉火纯青
出神入化:形容技艺达到绝妙的境界。
炉火纯青:比喻学问、技术或办事达到了纯熟完美的地步。
例:①老画家齐白石画虾画得____________。
②聂卫平的围棋技艺已经达到_______________地步。出神入化炉火纯青(4)标新立异·独树一帜
标新立异:提出新奇的主张,表示与一般不同的意思,有时带贬义,指另搞一套。
独树一帜:单独树起一面旗帜的意思,比喻风格独特,自成一家。
例:①他的观点在众多观点中显得___________。
②我们现在不能______________因为时机尚不成熟。标新立异独树一帜(5)矫揉造作·装模作样
矫揉造作:偏重于做作、不自然,可以指人的姿势、态度,也可以指诗文等雕琢过甚。
装模作样:偏重于虚伪、不真实,专指姿势、态度,不能形容事物。
例:①他以清廉自居,其实是____________,自欺欺人。
②诗文需要技巧,但技巧不等于___________。装模作样矫揉造作五、文学常识
1.走近作者
清冈卓行(1922~2006),日本当代诗
人,小说家。1964年起在法政大学
任教。生于中国大连。毕业于东京
大学。曾在《今日》《鳄鱼》《现
代批评》杂志上发表过诗作和评论
。受超现实主义的影响,著有诗集
《______________》(1959)、《日常》(1962)、冰凝的火焰手的变幻《四季写生》(1965),《___________》通过人手的表情,从美术、文学、音乐、电影、摄影等多个方面进行独特的评论。评论集《废墟中捡到的镜子》(1960)、《生的变化》(1960),另外有专著《手的变幻》(1966)等。1969年起开始创作小说,作品有《早晨的悲哀》(1969)、《淡绿色的季节》等。小说大都取材于自身的体验,富于抒情性和音乐感。1969年,清冈卓行因文学上的卓越成就而获得芥川奖。手的变幻2.背景资料
维纳斯是罗马神话中的爱与美之神,也是象征丰饶多产的女神。古希腊神话中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传说中她在大海的泡沫中诞生,在三位时光女神和三位美惠女神的陪伴下,来到奥林匹斯山,众神被其美丽的容貌所吸引,纷纷向她求爱。宙斯在遭其拒绝后,遂把她嫁给了丑陋而瘸腿的火神赫斐斯塔司,但米洛斯的阿佛洛狄忒她却爱上了战神阿瑞斯,并与他生下小爱神厄洛斯。后曾帮助特洛伊王子帕里斯拐走了斯巴达国王墨涅拉俄的妻子、全希腊最美的女人海伦,引起希腊人远征特洛伊的十年战争。
“米洛斯的维纳斯”是举世闻名的古希腊后期的雕塑杰作。它于1820年发现于希腊米洛斯岛,为半裸全身像,面容俊美,身材匀称,衣衫滑落至髋(kuān)部,双臂残缺,仍展示出女性特有的曲线美,显得端庄而妩媚。收藏于巴黎罗浮宫博物馆。3.相关知识
关于艺术评论
艺术评论是一种形式灵活、笔调轻松、富有趣味的批评样式。它不像规范的论文那样,注重逻辑和理论论证,而是选用富有趣味性的材料作铺垫,从中引出对某种观点和哲理的议论,再与艺术领域的有关话题联系起来加以评论。与此相关,艺术评论的行文很讲究文采,笔调轻松活泼,亲切随意,深入浅出。评论家常以生动的述说、形象的描绘和巧妙的比喻创造出富有诗意的境界,寓抽象的道理于具体可感的图画之中,尽量避免枯燥的说理,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和艺术魅力。六、整体预知课堂互动探究[文脉·探究]
1.维纳斯失去双臂给了作者怎样的感受?文中是怎样具体阐述这种感受的?
【提示】 作者的感受是:“这是一次从特殊转向普遍的毫不矫揉造作的飞跃”,“一次借舍弃部分来获取完整的偶然追求”。残缺反而给人驰骋想象的空间,使人想象出无数双秀美的双臂,种种虚象绝妙地烘托着这尊雕像,提升了这尊雕像的艺术价值,使她超越时空,走向世界,走向永恒。2.作者对复原维纳斯双臂的方案有什么看法和感受?
【提示】 作者认为这些方案“全是些倒人胃口的方案”,“全是些奇谈怪论”,“一种恐惧、空虚的感觉袭上心来”,他“将怀着一腔怒火,否定掉那个真正的原形”。由此可看出,作者对恢复双臂的方案极端厌恶。3.用文中原话谈谈作者产生如上感觉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提示】 “这一方是包孕着不尽梦幻的‘无’,而那一方却是受到限制的、不充分的‘有’”。可见,失去双臂的维纳斯格外迷人,散发着梦幻般的色彩,而复原双臂的维纳斯却根本不能产生超越“丧失”的美感。4.维纳斯为什么只有失去“双臂”,才会放射出变幻无穷的生命光彩呢?
【名师点拨】 因为“双臂”,确切些说是“手”,“它是人同世界、他人或者自己进行千变万化交涉的手段”,“是这些关系的媒介物,或者是这些千变万化交涉的原则性方式”,“反过来,米洛斯的维纳斯正是丢失了她的双臂,才奏响了追求可能存在的无数双手的梦幻曲”。通俗地讲,失去双手恰好给了人们想象的空间,使人们想象出她以多种多样形式出现的双手所带来的魅力。[细剖·深析]
[楼主]
请大家谈谈对完美和残缺美的看法。[沙发]
相信世上没有完美的事物,完美只存在于创造与追求之中。断臂的维纳斯是有缺憾的,但就是这种缺憾使我们更多地去想象,并在想象中创造了她的完美,反之,不能给人以想象的残缺就不能产生美。[板凳]
世上“全”“美”并存的东西又有多少呢?古代四大美女也各有各的缺点。“全”的未必就“美”,“美”的未必就“全”,维纳斯正是失去了她的双臂,才奏响了追求可能存在的无数双手的梦幻曲。[三楼]
维纳斯的缺憾美是无意中形成的,是顺其自然的美,但这里面却包含着必然因素。她的残缺使她与众不同,留给了人们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余地,于是许许多多的人千方百计地提供原方案。如果刻意去追求缺憾美,恐怕就不美了。承认缺憾美,也不是否定对完美的追求,对于人生来说,追求完美才是最高境界。写作素材积累语言精粹隽永,含蓄而优美
《米洛斯的维纳斯》一文蕴涵着深刻的思想,作者用自然含蓄、耐人寻味的语言将抽象的理念阐释得形象生动、浅显易懂。在写作训练中,我们要学会反复锤炼,努力做到词语生动、句式灵活、修辞方法恰当。概念化的、抽象的、生涩的词语尽可能少用,多用富有色彩、动感和情绪体验的词语,多用能诉的感官,调动人的形象思维,撞击人的情感世界的词语。学会用近义词和反义词来体现事物细微的差异,形成鲜明的对比,学会灵活得体地交替使用长句和短句、主动句和被动句等。●随堂练笔
请运用丰富多彩、动感的语言来描摹荷花、荷叶之美,200字左右。
【参考示例】 随便站在池塘一处,举目望去,满眼的碧绿铺天盖地,那荷叶碧绿可爱,犹如一把把圆伞撑开在水面上。微风过处,一波波的绿浪翻滚而来,茎秆托着花朵,在风中快乐地摆弄舞姿,点点粉白点缀于碧绿中,一种说不出的赏心悦目。风停了,“绿的海洋”又平静下来了。叶面上的水珠儿滴溜溜地滚动着,晶莹剔透,像一颗颗美丽精致的珍珠。荷花散发出清新淡雅的芬芳,引来蜂蝶飞舞。而那调皮的蜻蜓,扇动着翅膀,从那朵花飞到另一朵花,与荷花快乐地嬉戏着。小小池塘,竟展现了大自然的和谐与美好。1.课内素材开发 
爱与美是人世间的珍宝。在希腊神话中,维纳斯是掌管爱与美的女神。她有古希腊最完美的身段和相貌,一直被认为是女性体形美的最高典范。米洛斯的维纳斯,不但没有因为双臂的缺失而有损她的美丽,而且让这座雕塑产生了不可思议的抽象的艺术效果。这种缺憾美让她神秘而特别。缺失双臂的她,同样体现了人类对于“爱”和“美”的永恒的追求,她给人类留下了一个神秘而永恒的美学话题。
[适用话题] 这则材料可以运用于“热爱生命”“缺憾与人生”“追求完美”等话题。2.鲜活素材速递
最美妈妈
吴菊萍,1980年生,浙江嘉兴人。2011年7月2日下午1点半,在杭州滨江区的一个住宅小区,一个2岁女童突然从10楼坠落,在楼下的吴菊萍奋不顾身地冲过去用双手接住了孩子。目前小女孩正在抢救,救人的女业主吴菊萍,其手臂骨折,受伤较重,被网友称为“最美妈妈”。近日来,接抱坠楼女童的“最美妈妈”吴菊萍引发了海内外的集体感动。目前,杭州市授予其“见义勇为积极分子”和“三八红旗手”称号,称她的事迹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人性大爱”。吴菊萍不计后果的爱心托举,不仅给坠楼女童妞妞带来了生的希望,而且激发着全社会的向善力量。因吴菊萍的意义举而激发的爱心接力,折射着人性的光辉,引导着社会向善。在这个炎热的夏季,有什么比这更能抚慰人们的心灵呢?而因“彭宇案”一度让人不相信“还有好人”,也不敢轻易行善的社会,正在变得温暖明亮,爱意涌动。
“爱的世界没有力学”。网络上,年轻的80后、90后正在热烈地讨论吴菊萍爱的力量源自何处。的确,如果敬畏生命,尊重生命,就不会仅仅把爱心局限于自己,局限于家人,就能感受到生存的价值和意义,世界就会在我们面前呈现出无限的生机。
[适用话题] 这则材料可以运用于“人间大爱”“最美品德”“尊重生命”“舍己为人”等话题。美文佳作欣赏残缺也是一种美
艾辜读
上帝给了你美丽的容貌,却不给你
博大的思想;上帝给了你高深的智
慧,却不给你健康的体魄。月盈则
亏,水满则溢;荣辱相依,福祸相
倚。所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没有一件事是十全十美的。但这也并不妨碍我们创造美,欣赏美,因为残缺也是一种美。
一说到残缺美,人们就会立刻想到断臂维纳斯。
公元1820年,在希腊的米洛斯岛上,爱和美的女神维纳斯带着震撼人心的残缺重返尘世。断臂的维纳斯因其断臂在带给人们些许缺憾时,更多的却是把充满无边想象、包孕着不尽梦幻的具有崇高美学价值的缺陷留给人们,引得一些人对这种残缺美的激动和敬重甚至到了一种不可遏止的状态。毋庸置疑,人们钟情于断臂的维纳斯固然包含着对美的深刻挖掘和理性思考,但更多的是人们的一种社会心理的折射。人们往往对已经得到的东西不知道珍惜,而一旦当它失去的时候,才突然发现它的价值。 因此,残缺美说到底是一种空白美,是一种模糊美。
残缺不是美。残缺是一种客观存在,是自然产生的不幸,是败笔之作。譬如一件染上污迹的书法作品、一件撕去半幅的绘画作品或一件打去一角的工艺品。但残缺是完美的对应物。残缺所带给作品的并不是优美的展示,而是与美的强烈对比。书法中的“布白”,篆刻中的
“残边”,都是典型的残缺造境。清人王国维在谈及意境时指出:“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的两派之所由分。然二者颇难分别。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之故也。”残缺不是美,但残缺可以带来美。断臂维纳斯是世人公认的残缺美,但美的不是残缺,而是对残缺无可奈何的叹息。断臂维纳斯带给人们的是遐想美,是人们对完美的追求。
残缺不是美,但残缺可以得到美。“月有阴晴圆缺”,月亮的残缺表现出一种过程美。月亮经历了由残缺到圆满的过程,人们便得到一种追求圆满的享受。残缺不是美。 但残缺可以创造美。 聋哑人演出的《千手观音》引起人们极大的兴趣,但它所带给人们的是残疾人所表现出来的超常的表现力和幕后的艰辛,更多的是人们对演员的惊叹和演技的赞许。
没有博大的思想,你可以尽情展示美丽的容颜;没有健康的体魄,你可以充分施展高深的智慧。 月圆当念月亏,水满犹恐水溢;荣光常记耻辱,福至应防祸起。残缺并不可怕,我们要做的,只是学会在残缺中欣赏美,品味美,创造美。
(选自《资源再生·文海细雨》)
【赏评】 本文论说深刻,让我们从中真正领会到什么是残缺美。文章开头从各种生活现象入手,告诉我们生活本身没有完美,残缺是正常的客观存在。紧接提出自己的观点:残缺也是一种美。借助维纳斯的梦幻美让读者明白残缺本身并不美,但残缺可以带来美、得到美、创造美。结尾变换句式照应开头,并点明中心。整篇文章思路清晰,语言精练,所举事例典型,论证有力而透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