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课件(共22张PPT)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1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课件(共22张PPT)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下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5.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2-25 12:32: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2张PPT)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一单元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第1课
1.了解本文的时代背景,整体把握文章的思想内涵
2.初步了解儒家思想的特征,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思想主张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 (今山东曲阜)人,儒家学派的创始者,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在教育方面,他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思想;政治方面,他主张仁政、德治。他提倡的伦理道德, 成为历代封建统治者统治人民的工具。孔子曾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都不被采用。回鲁国后,他从事著述和讲学,相传有弟子3000人。
他编订了《诗》《书》,修撰了《春秋》。
1.作者介绍:
2.写作背景:
春秋末期,礼崩乐坏,诸侯争相称霸,人民流离失所。面对这种急剧变革的社会现实,孔子试图用自己以“礼”“仁”为核心的政治主张,救民众于水火之中。于是他周游列国,希望找到机会来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却四处碰壁。于是他创办私学,广收门徒,致力于教育工作,影响深远。本文记录的是孔子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这四个弟子“言志”的一段话。
看朗诵视频,再自由朗读。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陪孔子坐着。孔子说:“因为我比你们年纪大一点,你们不要因为我(年纪大一点就不说了)。你们平时总在说:‘没有人知道我呀!’如果有人知道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办呢?”
在尊长近旁陪坐
你们平日说
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做呢?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
子路不加思索地回答说:“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常受外国军队的侵犯,加上内部又有饥荒,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的功夫,我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战,而且还懂得做人的道理。”
孔子听了,微微一笑。
  孔子又问:“冉求,你怎么样?”
急遽而不加考虑的样子
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
有军队来攻打他
泛指饥荒

等到
合乎礼仪的行事准则
微笑
冉求回答说:“一个纵横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国家,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至于修明礼乐,那就只得另请高明了。”
孔子又问:“公西赤,你怎么样?”
公西赤回答说:“我不敢说能够做到,只是愿意学习。在宗庙祭祀的事务中,或者在诸侯会盟,朝见天子时,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小的赞礼人。”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纵横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小国)
可以使人民富足
至于礼乐教化,(自己的能力是不够的,)那就得等待君子(来推行了)。
胜任、能做到
指诸侯祭祀祖先的事
古代诸侯朝见天子的通称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孔子又问:“曾点,你怎么样?”
这时曾点弹瑟的声音逐渐稀疏了,接着铿的一声,放下瑟直起身子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位的才能不一样呀!”
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
弹奏瑟的声音(渐渐)稀疏,指接近尾声
才能
何妨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曾点说:“暮春时节,春天的衣服已经穿上了。我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个青少年,到沂河里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唱着歌儿回来。”
孔子长叹一声说:“我是赞成曾点的想法呀!”
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个人都出去了,曾皙留在后面。曾皙问:“他们三位的话怎么样?”
即暮春,农历三月
成年人
少年
水名,在今山东曲阜南
叹息的样子
赞成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孔子说:“也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
曾皙说:“您为什么笑仲由呢?”
孔子说:“治理国家要讲究礼让,可是他说话却一点也不谦让,所以我笑他。”
语气助词连用,相当于“罢了”
治国要用礼,(可是)他(子路)的话毫不谦让
“唯求则非邦也与?”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唯赤则非邦也与?”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难道冉求所讲的就不是国家大事吗?”
“哪里见得纵横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讲的就不是国家大事呢?”
公西赤所讲的不是国家大事吗?
宗庙祭祀,诸侯会盟和朝见天子,讲的不是诸侯的大事又是什么呢?如果公西赤只能做个小小的赞礼人,那谁能去做大的赞礼人呢?”
语气助词,用于句首,无实意
怎见得
1.文章开篇孔子的讲话有几层意思?它反映了孔子在教学上的什么态度?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另一层意思是他的学生平时认为人们不了解自己,所以感到无所作为。因此孔子假设了一种情况:如果有人要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做呢?从而启发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这反映出孔子在教育学生时,循循善诱。
一层意思是孔子对他的学生说:“你们不要因为我(年纪大)(感到拘束)就不说了。”从而鼓励学生敢于发表意见,大胆地谈论个人的志向。这反映出孔子的和蔼可亲、平易近人。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四位弟子是如何回答孔子的问题?体现了他们怎样的志向?
直率张扬,不谦虚
子路:从子路的神态和语言中表现了子路虽有治理国家的才干,但直率张扬,不谦虚。有抱负,自信,却较鲁莽、轻率。
侧重强国
千乘之国是中等国家
有抱负,自信,却较鲁莽、轻率。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国家由中等国家变为小国
态度更为谦逊
仅仅是足民
冉有:从语言中表现了冉有态度谦虚。谨慎小心,谦虚退让 。
侧重富民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态度更加谦虚,一上来表示自己能力可能不足,但愿意学习
只愿意做一个主持礼仪的小相
公西华:从公西华的语言中表现了公西华不仅态度谦虚谨慎,说话也委婉。谦恭有礼,娴于辞令。
侧重以礼治邦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并不直接答话,先铺垫一句
描绘了一幅春日畅游的欢愉图景
赞成
曾皙:从曾皙的神态和语言中表现曾皙从容洒脱而又谦恭。洒脱高雅,从容淡定。
侧重教化治国
思考:
曾皙的回答似乎是答非所问,但这竟是孔子唯一赞许的回答。那么孔子为何独独赞许曾皙呢?
提示:
这段对话发生在孔子自卫返鲁之后的四年里(前484-前481)。此时孔子已年近七十,刚刚结束周游列国,除了短暂服务于卫、陈二国,没能得到任何统治者的垂青,回到鲁国,主政者也只是想用他的学生而不想用他。他的救世之心始终得不到实现,因此,他也产生过“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论语·公治长》)的念头。
当时社会动乱,孔子称之为“礼崩乐坏”的时代,因而孔子政治上主张“礼治”“为国以礼”。曾点的志向突显孔子礼乐治国的最高境界,故孔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曾皙的这段话,表达了隐士的生活景象,可能隐约触动了孔子周游列国屡遭失败、心力交瘁而想过平静无为的生活的想法。因此曾皙的话不仅是显己志,也是对孔子心灵的折射。
3.孔子对四位弟子的回答是什么态度?作何评价?
人物对象 孔子态度 孔子评志
子路
冉有
公西华
曾皙
惜之
与之
“其言不礼”
“求则非邦也与”
“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吾与点也”
赞成他治国志向,但认为他不够谦虚
哂之
叹之
没有正面加以评论,但可以看出是满意的
赞成他的治国志向,肯定他的谦虚态度,但认为他低估了自己,完全可以担任更重要的工作
与孔子的观点相同,得到孔子的赞扬
孔子赞赏曾皙之志,并不意味着否认子路等人的说法。事实上,就治理国家而言,子路讲的是“不挨打”,亦即“强兵”;冉有讲的是“不挨饿”,亦即“富国”;公西华讲的是“知礼节”,亦即“文明”,所谓“仓廪实而知礼节”。而曾皙讲的是“幸福”,是终极目标,富强、文明的终极目标是人民的幸福。目标重要,过程同样重要;既应敢于承担,又要谦逊礼让——这就是孔子的态度。
补充:
孔子问
子路答
冉有答
公孙华答
子路、曾皙、冉有、公孙华侍坐
曾皙答
循循善诱,平易近人
强兵治国,率直勇敢
富国惠民,谦逊退让
以礼治邦,谦恭有礼
理想国度,洒脱高雅
政治理想、治国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