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睢宁高级中学高二年级12月考生物试卷
时间:60分钟
单项选择题;共14题,每题2分,共计28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1.动物学家考察某个牧区后,认为当地的鹿群处于增长高峰期,今后还能增长十几年才会停止。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的是( )
A.种群的数量和密度 B.种群的年龄结构
C.种群的性别比例 D.出生率和死亡率
2.下列关于种群密度调查的叙述中,合理的是( )
A.宜选择蔓生或丛生的单子叶植物作为调查对象
B.动物种群密度的调查不能用样方法
C.标记物脱落会导致标记重捕法的调查结果比实际值偏大
D.黑光灯诱捕法的原理是利用动物的趋暗性
3.如图表示用样方法进行相关调查,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种群密度时,常用的取样方法有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
B.若图甲表示一个样方中某种植物的分布状况,则计数值应为8
C.若图乙表示某森林物种数与样方面积的关系,则调查该森林物种数时设定样方面积最好为S1
D.与双子叶草本植物相比,样方法更适用于调查单子叶草本植物的种群密度
4.关于“J”形增长曲线与“S”形增长曲线的分析,错误的是( )
A.“J”形增长曲线只适用于实验室条件下或种群迁入新的适宜环境后的一段时间内
B.“S”形增长曲线表示种群数量与时间的关系
C.两种增长方式的差异主要在于有无环境阻力对种群数量增长的影响
D.“S”形增长曲线和“J”形增长曲线一样,增长率始终保持不变
5.科研小组对某地两个种群的数量进行了多年的跟踪调查,并研究Nt+1/Nt随时间的变化趋势,结果如图所示(图中Nt表示第t年的种群数量,Nt+1表示第t+1年的种群数量)。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甲种群在O~t3段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
B.乙种群在O~t1段的种群数量呈“J”形增长
C.乙种群在t2时数量最少
D.甲种群在t3后数量相对稳定可能是生存条件得到了改善
6.(2022·江苏扬州高二月考)某生物实验小组将酵母菌接种到装有10 mL培养液的试管中,通气培养并定时取样计数,然后绘制增长曲线。图甲是小组成员用血细胞计数板观察到的培养结果(样液稀释10倍;血细胞计数板规格:1 mm×1 mm×0.1 mm;经台盼蓝染液染色后,图甲双线边内有4个细胞为蓝色),图乙曲线a、b是两批次酵母菌培养的结果。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若每个中方格酵母菌平均数如图甲所示,此时试管中活酵母菌数量约为5×108个
B.图乙中t2时两批次培养液中营养物质的剩余量是a>b
C.血细胞计数板有两个计数室,一块盖玻片只能覆盖一个计数室
D.视野中酵母菌存在“抱团”现象,可能与取样前没有充分振荡、摇匀有关
7.下列对种群数量变化曲线的解读,正确的是( )
A.图1、2所示为种群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的增长规律,图3所示为曲线Ⅰ条件下种群的存活率
B.鱼类捕捞在图1的e点、图2的g点和图3的i点时进行,能获得最大日捕捞量
C.若图1为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曲线,曲线Ⅰ和Ⅱ之间阴影部分代表生存斗争中死亡的个体
D.图3曲线的i点,种内竞争最激烈
8.下列有关群落和优势物种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群落的物种组成和外貌不会随时间发生变化
B.区别群落最重要的特征是物种丰富度
C.群落中的优势物种会一直占据优势地位
D.草原群落中羊草占据显著优势,过度放牧会影响羊草的优势地位,不利于维持草原群落稳定
9.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自养型生物都是生产者 ②生产者都是自养型生物 ③异养型生物都是消费者 ④消费者都是异养型生物 ⑤植物都是生产者 ⑥细菌、真菌都是分解者 ⑦动物都是消费者
A.②④⑥ B.①②④ C.①⑤⑦ D.②⑤⑥
10.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四种组成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甲是生产者,包括所有的植物和部分细菌
B.所有的动物在生态系统中都属于丙
C.理论上,一个生态系统没有丙也可以行使其功能
D.甲和乙是一个生态系统的基石
11.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的结构应包括( )
A.全部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B.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食物网
C.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D.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
12.如图为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示意图[单位:J/(cm2·a)]。以下分析不正确的是( )
A.甲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在有机物中的总能量为1 250 J/(cm2·a)
B.甲到乙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6%
C.每一营养级的能量大部分用于呼吸作用和被丁利用
D.在此生态系统中,一只狼捕食一只野兔,获得的能量只能
在10%~20%之间
13.某同学绘制了如图所示的能量流动图解,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可表示为A1+B1+C1+A2+B2+C2+D2
B.初级消费者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为B2+D2
C.初级消费者摄入的能量为A2+B2+C2
D.W1=D1+D2
14.如图为某生态系统中流经第二营养级的能量示意图,其中a表示该营养级食物的摄入量,f表示流向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f表示第三营养级全部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B.第二、三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f/a×100%
C.图中d蕴含的能量均未被第二营养级同化
D.畜牧业中,圈养与放养相比,可提高图中c/b的比值
二、多项选择题:共5题,每题3分,共计15分。每题有不止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题全选对者得3分,选对但不全的得1分,错选或不答的得0分。
15.我国劳动人民在明代就已经将鲢鱼、鳙鱼、草鱼、青鱼四大家鱼混养以提高效益。如图表示某池塘中四大家鱼及其食物的分布,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
是( )
A.四大家鱼在池塘中栖息的水层不同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
B.池塘生物群落的外貌和结构不具有季节性的变化
C.四大家鱼混养利用的是它们在池塘中占据不同的生态位
D.池塘中植物和动物垂直分层的主要原因分别是光照和温度
16.如图表示几个不同物种的资源利用情况曲线,在图a和图b中,3个物种的资源利用状况不同。下面对图a中3个物种与图b中3个物种相比较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两图中的物种间的竞争激烈程度相等
B.图a中3个物种的种间竞争激烈,图b中3个物种的种内竞争激烈
C.图a中3个物种的种内竞争激烈,图b中3个物种的种间竞争激烈
D.如果资源有限,图a中物种2有被排除的危险,图b中物种1有被排除的危险
17.在某自然区域中逐年引入一定数量的三种生物A、B、C,这三种生物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种间关系,其种群密度随时间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物种A、B之间是种间竞争关系
B.物种B、C之间可能是种间竞争关系
C.物种A的种群密度减小会使物种C的种群密度间接增大
增大物种A、C的种群密度均会增加物种B的环境容纳量
18.某研究小组从某湖泊中选取了四种不同的生物,并对其消化道内食物组成进行了分析,结果如表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生物种类 鱼甲 河虾 鱼乙 水蚤
消化道内食物组成 鱼乙、河虾 水蚤、小球藻 水蚤、河虾 小球藻
A.鱼甲在这四种生物中营养级最高 B.小球藻在该生态系统中属于生产者
C.鱼甲与鱼乙二者间的关系是捕食和种间竞争 D.表中生物形成的食物网共有4条食物链
19.(多选)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除绿色植物外,蓝细菌、硝化细菌、硫细菌等原核生物也可以
充当生产者
B.若食虫鸟被人类大量捕杀,短期内植物虫害将严重
C.维持一个生态系统存在的不可缺少的成分只有生产者
D.该食物网由6条食物链组成,鹰为最高营养级
三、填空题(本题共小4题,共57分)
20.(20分)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功能之一。如图1生态系统中甲、乙两个营养级的能量流动示意图,图2是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图解,图3是被地震破坏的某自然保护区在人为干预下恢复的过程中的能量流动图解[能量单位:103 kJ/(m2·a)]。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
图2
)
(
图3
)
(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生态系统最基本的生物成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1中a~e表示能量值。乙粪便中食物残渣的能量包含在________(填图中字母)中,乙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值可表示为____________(用图中字母和计算符号表示)。
(3)图2中不应存在的箭头是________。图2中________为分解者,理由是________。(2分)
(4)图3中A代表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保证各营养级都有较高的输出量,随营养级的升高,输入的有机物应增多,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5)计算可知,图2中肉食性动物需补偿输入的能量值为________________(2分),在人为干预下能量从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传递效率为________(2分)。由此可知,图2中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________。(2分)
(6)由题图可知,下一个营养级不能得到其上一个营养级的全部能量的原因如下:
①各营养级生物体内的大部分能量被________________;②各营养级生物体内的部分能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还有部分能量被________利用。
21.(15分)图甲为种群数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图乙为血细胞计数板(400个小方格,体积为1 mm×1 mm×0.1 mm)测得的酵母菌分布情况,图丙为三个种群的年龄结构类型。图丁表示某一森林在遭受大火完全烧毁前后,草本植物、灌木和乔木的生物量变化(b点为发生火灾的时间)。请回答下列问题:
(1)________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2)若图甲表示草原上鼠的种群数量变化,最好在______(填“b”“c”或“d”)时刻前进行防治。若图甲表示在草原中投放了一定数量的蛇之后鼠的数量变化曲线,蛇发挥明显作用的时间段是______。若投放的蛇因不适应当地环境而部分死亡,则图中α的角度将会__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3)若图甲表示某同学进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得到的曲线图,可采取____________的方法每天对酵母菌数量进行调查;DE段酵母菌数量减少的原因除了营养物质大量消耗之外还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以图乙一个中方格的酵母菌数代表整个计数室中每个中方格酵母菌数的平均值,则该1 L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数量约为________个。该数值与实际活菌数相比______(填“偏大”“偏小”或“相同”)。
(4)图甲中D点对应图丙中________的年龄结构。渔业生产中,要严格控制网眼大小以保护幼鱼,使鱼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图丙中________所示的类型。
(5)图丁中草本植物、灌木和乔木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a~b段,三类植物在群落中会呈现出镶嵌分布,从而形成了群落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f段显示火灾后植物群落的演替情况,该演替类型为________。三类植物在b~f段的增长方式近似于________形曲线。若当地政府在火灾后清理烧毁树木、整地、栽树并抚育管理成林,这说明人类活动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______进行。
22.(11分)人体内体液调节广泛存在,对维持内环境稳态、保证各项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有重要意义,回答下列问题:
(1)食物和胃酸的混合物进入小肠后,可刺激小肠黏膜分泌________,该激素作用于________(填“胰腺”或“胰岛”),引起胰液的分泌,该激素还可抑制胃酸的分泌。
(2)严重呕吐引起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机体可通过刺激位于__________的渗透压感受器,引起________分泌增多,进而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呕吐引起无法进食会导致血糖浓度降低,下丘脑中的葡萄糖感受器接受刺激并产生兴奋,使胰岛________细胞分泌增强。
(3)寒冷环境中,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的量受垂体的调节,而垂体的活动又受下丘脑调控,说明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存在________调节。机体通过________调节机制,使血液中的甲状腺激素含量维持在正常的相对稳定的水平。
(4)怀孕母亲缺碘时,其体内________分泌量下降,通过反馈调节,使________和________的分泌量增加,结果导致其甲状腺增生。胎儿的发育也会因缺碘而受到影响,尤其是________的发育。
4..(11分)寨卡热是由寨卡病毒引起的一种蚊媒传染病,其症状包括发热、头痛、关节痛、肌肉痛等。下图是人体感染该病毒后的信息传递过程。回答下列问题。
(1)寨卡病毒入侵机体后,首先识别病毒的细胞一般是________。体液免疫中,________细胞分泌________促进B细胞的增殖分化。若该病毒侵入细胞内部,免疫系统将细胞内的病毒释放到内环境的途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感染寨卡病毒后,“致热源”直接作用于________中枢,会导致体液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激素名称)的分泌量增加,细胞代谢加快,体温升高。同时,病人会感觉肌肉酸痛,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3)分析上图,人体内细胞间信息传递的途径之一是通过体液运输________________(至少答三种)等信息分子作用于靶细胞来实现的。
(4)病人感染病毒后恢复正常的过程中,通过人体的____________调节网络,最终实现稳态。人体的自身免疫病是由机体免疫系统的________功能异常所致。12月考答案
1-5 BCDDB 6-10 CCDBC 11-14 DDAD
15 AC 16 ABD 17 AD 18 ABC 19 AB
20.(20分)答案
(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 生产者
(2) c a-b
(3) ⑦ E 从生产者到各级消费者都有能量流入(2分)
(4) 呼吸作用以热能的形式散失的能量 能量在流动过程中逐级递减(2分)
(5)5×103 kJ/(m2·a)(2分) 15.6%(2分) 117 kJ/(m2·a)(2分)
(6)呼吸作用消耗 未被利用 分解者
解析 (1)(略)(2)(略)(3)图中E为分解者,理由是从生产者到各级消费者都有能量流入E。图2中不应存在的箭头是⑦,因为分解者的能量不能流到生产者。(4)图3中A代表呼吸作用以热能的形式散失的能量,为保证各营养级都有较高的输出量,随营养级的升高,输入的有机物应增多,原因是能量在流动过程中逐级递减。
(5)图2中,由植食性动物输
入到肉食性动物的能量=(14+2-4-9-0.5)×103[kJ/cm2·a]=2.5×103[kJ/cm2·a],
而肉食性动物输出的能量=(2.1+5.1+0.05+0.25)×103[kJ/cm2·a]=7.5×103[kJ/cm2·a],
所以肉食性动物需补偿输入能量值至少为(7.5-2.5)×103[kJ/cm2·a]=5×103 [kJ/(m2·a)]。
在人为干预下输入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为(14+2)×103[kJ/cm2·a]=16×103[kJ/cm2·a],所以从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传递效率为(2.5×103)÷(16×103)×100%≈15.6%。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与人为输入能量之和110+2+5=117[kJ/cm2·a]
(6)能量在传递过程中逐级递减,主要是由于每一营养级的生物都会因呼吸作用而消耗掉大部分能量,并且各个营养级的生物中总有一部分能量未被利用,还有少部分能量随着动植物的遗体残骸等流向分解者。
21.(15分)答案
(1)种群密度
(2)b ef 变大
(3)抽样检测 代谢废物大量积累或pH变化 6×109 偏大
(4)Ⅲ Ⅰ
(5)种间竞争 水平结构 次生演替 “S” 速度(和方向)
22.(11分)答案
(1)促胰液素 胰腺
(2)下丘脑 抗利尿激素 A
(3)分级 (负)反馈
(4)甲状腺激素 促甲状腺激素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神经系统
解析 (1)食物和胃酸的混合物进入小肠后,可刺激小肠黏膜分泌促胰液素,该激素作用于胰腺,引起胰液的分泌,该激素还可抑制胃酸的分泌。(2)严重呕吐引起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机体可通过刺激位于下丘脑的渗透压感受器,引起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进而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血糖浓度降低会使胰岛A细胞的分泌增强。(3)寒冷环境中,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的量受垂体的调节,而垂体的活动又受下丘脑调控,说明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存在分级调节,机体通过(负)反馈调节,使血液中的甲状腺激素含量维持在正常的相对稳定的水平。(4)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原料,若怀孕母亲缺碘,首先其体内的甲状腺激素分泌量会下降,然后使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增加;缺碘也会导致胎儿甲状腺激素分泌量下降,进而影响其神经系统的发育。
23.(11分)答案
(1)吞噬细胞 辅助性T 细胞因子 细胞毒性T细胞识别并接触、裂解靶细胞,释放抗原
(2)下丘脑体温调节 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 人体代谢加快,耗氧量增加,由于供氧不足,肌肉组织进行无氧呼吸,乳酸含量增加
(3)激素、神经递质、细胞因子 (4)神经—体液—免疫 免疫自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