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延安,我把你追寻》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24 《延安,我把你追寻》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60.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2-25 14:47: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延安,我把你追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延、昔、镢”等六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懂得诗歌表达的意思,了解延安和延安精神。
3.能借助资料,理解不懂的诗句。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延安,我把你追寻》这首诗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难点:引导学生感受延安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的热情。
【教学过程】
板块一 揭示课题,初识延安
1. 出示课题,质疑追寻。
(1)出示课题,生齐读。提出问题:人们追寻的一般是移动的事物,而延安是一个位置固定的地方,作者为什么要追寻呢?请大家自由读诗,看看作者追寻的是什么。
(2)出示自读要求,学生自由读诗。
①自由读诗,借助注音读准生字,读顺诗句。
②标出小节数。
③圈画出作者追寻的事物。
2. 整体感知,朗读正音。
(1)自读课文,正音辨形。
延(yán)安昔(xī)日雨后春笋(sǔn)明媚(mèi)茅(máo)屋土炕(kàng)一旦(dàn)
明确:“延”字第四笔是竖折,一笔写完;“笋”字是竹字头,不要写成草字头;“媚”字右上不要多写一竖,右下“目”字不要少写一横。
出示镢头、茅屋、土炕的图片,巩固识字成果,增加表象积累。
(2)交流自读要求中第②③项。
明确:全诗共六小节。作者追寻的是延河叮咚的流水、枣园梨花的清香、南泥湾开荒的镢头、杨家岭讲话的会场。
(3)师生交流对延安的了解。生展示延安资料,师补充介绍:当时的延安是进步青年向往的革命圣地,毛主席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生活、战斗了13个春秋,领导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延安有延河、枣园、南泥湾和杨家岭,这些地方并不会移动,作者为什么要追寻呢?大家认真读诗并思考。
【设计意图: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以“家国情怀”为主题。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梅兰芳蓄须》不同,《延安,我把你追寻》是一首现代诗,并不明显服务于“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的阅读要素,而更指向人文要素“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采用“温故知新”式的导入,可以让学生初步感受本课的特殊性,同时也做好情感的铺垫。】
板块二 初读诗歌,读出韵律
1.出示课题下的学习提示,指名读。
2.明确学习任务:(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2)感悟诗人在追寻什么,不懂的地方可以借助资料理解。
3.诗歌语言凝练,情感丰富,反复诵读是学习诗歌的好方法。
(生自由朗读诗歌,要求:读正确、读流利。)
4.指名分小节朗读。
随机指导:
▲第1小节中的“昔日”是什么意思?用换近义词的方式理解就是往日、过去。
▲第3小节中的“琳琅”,要读准前后鼻音。
▲第4小节的“脊梁”就是“脊柱”的意思。在我们后背上摸摸你的脊梁。现在,请大家挺起脊梁,你看,挺起脊梁,人就有了精神,就能担当责任,就能顶天立地。读好短语———顶天立地的脊梁。
5.和一般课文不同,诗歌是有韵律的,看看,这首诗押的韵脚是什么?(ɑng)带“ɑng”的字读起来感觉特别响亮。
诗歌的语言也十分灵动,有些地方两两对应:翩翩归来的燕子和茁壮成长的小树,一排排高楼大厦和一件件家用电器。第6小节还用上了句式整齐的排比,读起来特别有节奏感。
6.多种形式朗读诗歌,注意读出节奏,把韵脚读饱满。
【设计意图:三年级的学生对现代诗“朗朗上口,有节奏感;富于想象,语言表达独特;饱含真挚的情感”的特点已有初步了解。在理清学习任务后,通过自读、听同伴读,学生得以进一步体会现代诗的音韵之美、形式之美。关键词语的梳理有助于学生理解词义,初步感知诗意。】
板块三 再读诗歌,读懂“追寻”
1. 披文入情,补全句子。
(1)自由读第一小节,补全句子,想象画面。
____,像翩翩归来的燕子,在追寻昔日的春光。
____,像茁壮成长的小树,在追寻雨露和太阳。
明确:联系课文题目填写———“我追寻延安”。诗人自比为燕子和小树,意在表达自己追寻延安也是自然的反应,延安就是自己向往的春光、雨露和太阳。
(2)阅读材料,体会诗人重回延安的心情,再次想象画面朗读。
我曾多次到革命圣地延安参观采访,延安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1991年,我随中央电视台《黄河》创作组再次来到延安采访,参观了枣园、杨家岭、宝塔山、南泥湾等革命圣地,瞻仰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
家住过的窑洞,不禁心潮澎湃,浮想联翩……
(祁念曾《延河在我心中流———〈延安,我把你追寻〉创作经过》)
(3)小结过渡:延河叮咚的流水、枣园梨花的清香、南泥湾开荒的镢头和杨家岭讲话的会场,走过去直接能见到,作者为什么还要去追寻呢?
2. 讲解历史,联读解诗。
(1)我们进行一次红色之旅,(出示延河、枣园、南泥湾、杨家岭图片)谁来做导游,讲讲这些地方的光辉历史?先在小组内练习。
(2)指名学生做导游。教师预设资料如下。
预设(1):出示延河图片,配文是———
延河是黄河的一条支流,它流经延安,是延安的象征,当年许多革命者常常在延河边上讨论革命大事。
预设(2):出示枣园革命旧址图片,配文是———
1944年至1947年3月,中共中央书记处在枣园,毛主席的窑洞前有几棵梨树。其间,毛主席领导开展了整风运动和军民大生产运动,筹备党的七大,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并为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全面内战作了充分准备。1944年
9月8日,毛主席在枣园后沟的西山脚下出席了张思德烈士追悼大会,亲笔题写挽词“向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张思德同志致敬”,发表了《为人民服务》的重要讲话。
(徐霈琳《在延安追寻永恒的红色之光》,有改动)
预设(3):出示南泥湾今昔对比图片,配文是———
当年的南泥湾是名副其实的烂泥湾。面对日益困难的经济形势,毛主席在延安发动了大生产运动。1941年春,八路军359旅在王震的率领下,奉命开进南泥湾,披荆斩棘,开荒种地,风餐露宿。没有耕牛耕地,就用人力拉和镢头开垦。部队刚进驻南泥湾时,由于工具缺乏,两三个战士合用一把,换班休息,随后通过捡弹片、锯铁轨、搜集废铁来自己打造工具。没有肥皂就用皂角和草木灰洗衣服,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就如此展开了。
(任卫新《烂泥湾与南泥湾》,有改动)
适时播放歌曲《南泥湾》。
预设(4):出示杨家岭图片,配文是———
杨家岭讲话的会场有中央的办公楼和中央礼堂,很多重要的革命会议都在这里召开,如党的七大。毛主席曾在这里会见美国记者斯特朗,提出了“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
(3)学生独立填写下面表格。
(4)交流表格内容。思考:诗中哪句话能概括表格第三行的内容?
明确:作者真正要追寻的是延安精神,即诗歌第五小节———“延安,你的精神灿烂辉煌!”
(5)再次填空,观看学习强国“全国红色故事讲解员大赛视频展播”第55集《延安精神》,有感情朗读第一、二小节。
____,像翩翩归来的燕子,在追寻昔日的春光。
____,像茁壮成长的小树,在追寻雨露和太阳。
明确:此时可以填上“我追寻延安精神”。
(6)梳理学法,小结过渡:大家学习第一、二小节采用的方法是“自由读诗—想象画面或借助资料联读—有感情朗读”,从而探讨出诗人真正追寻的是延安精神。诗人为什么要追寻延安精神?答案就在第三、四小节中。
3. 任务驱动,自主探究。
①出示学习任务,按要求完成。
(1)运用上述学法自学第三、四小节,在小组内朗读。
(2)对比第三、四小节,发现异同点,在小组内交流。
(3)有人说延安精神在革命时期作用大,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不需要延安精神了。你怎么看?怎么做?在小组内讨论。
(4)仿写第三或第四小节,在小组内互评。
②指名小组汇报学习成果,师生共同点评补充。
③小结过渡: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都知道即使生活水平、科技水平提高了,但国家还面临很多困难和挑战,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漫漫征途上,仍然需要我们每个人弘扬延安精神,追求更大进步。
设计说明:这篇自读课文的教学遵循略读规律。第一小节让学生补全句子,想象画面朗读。第二小节以史解诗,悟情明志。第三、四小节开展讨论活动,促进内容理解;仿写迁移,落实语用训练。全诗的难点是第二小节,诗歌是在一定情境下写成的,由于革命旧址和历史事件距离学生生活较远,他们很难产生共鸣。我引导学生查找资料,做导游,以史解诗,填补经验空白,让他们在联读革命历史资料的过程中,体悟诗中意象,明白作者真正要追寻的是延安精神。
板块四 诵读全诗,升华主旨
1.现在你知道诗人究竟在追寻什么了吗?谁来说一说?可以借助板书。
预设:诗人满怀向往之情,来到延河、枣园、南泥湾、杨家岭追寻,他看到延安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感受到延安精神的灿烂辉煌,所以,诗人追寻延安,其实是在追寻实事求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延安精神。
2.这节课,我们跟随作者的脚步,走进延安,追寻革命先辈的足迹,追寻灿烂辉煌的延安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同学们,你们是新时代的少年,是未来的国家栋梁,愿你们从延安精神中汲取人民至上的力量,汲取追求信仰的力量,汲取矢志奋斗的力量!长大后报效祖国,振兴中华!
3.配乐,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借助板书,回溯作者的追寻足迹,串联事件、意义,习得概括现代诗歌主要内容的方法。“读为主线”贯穿始终,配乐齐诵,学生再一次用心灵触摸文字,感受诗歌字里行间深厚的意蕴和炽热的情感。】
板块五 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1.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这样说过:在一百年的非凡奋斗历程中,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顽强拼搏、不懈奋斗,涌现了一大批视死如归的革命烈士、一大批顽强奋斗的英雄人物、一大批忘我奉献的先进模范,形成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红岩精神、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特区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抗疫精神等伟大精神,构筑起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
2.布置作业。
(1)继续查阅资料,追寻灿烂辉煌的中国精神。
(2)从推荐的18首红色诗歌里选择一首(也可自选)进行朗诵练习,可单人诵读,也可以几人合作诵读,参加班级组织的“童心向党,爱我中华”红色诗歌诵读会。
【设计意图:2022年版课标中,“文化自信”位列核心素养之首。继承、弘扬革命文化是树立文化自信的重要方法和途径。红色诗歌蕴含着崇高的道德光辉、丰富的文化意蕴。在诵读中,可以形成浓厚的革命文化氛围,照亮学生、陶冶学生,使红色
血脉得以赓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