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第二次世界大战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5课第二次世界大战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9.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2-25 14:18: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0张PPT)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
第四单元 经济大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学习目标
1.知道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及主要战场、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及战争形势的转折、雅尔塔会议及战争结束等基本史实,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2.通过材料研读、分组讨论、探究等方法,归纳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和影响,培养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阅读《第二次世界大战主要战场的示意图》,了解战争的主要进程,认识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艰巨性和正义性,掌握读图识史的方法,学会透过现象看清本质。
3.认识世界人民团结合作的重要性;感受战争的残酷性,树立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意识。
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及主要战场
1.背景
材料一:经济上,一战后1938年德国钢产量达到二千二百五十万吨,相当于英法两国钢产量的总和。1935年,德国生产了三千一百八十三架飞机,超过了1938年法国的生产量。
政治上,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一二十年,帝国主义国家的发展极不平衡,德国强烈要求从英、法、美战胜国手中夺取殖民地和市场,争夺欧洲和世界霸权,意大利和日本也不满意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分赃结果,企图建立地区霸权。
①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及主要战场
1.背景
材料二: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后,德国遭受沉重打击,失业人数高达800万。1933年,希特勒上台,德国随后扩充军队,干涉西班牙内战,废除莱茵非军事区,吞并奥地利,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
材料三:震撼世界的经济危机波及日本后,日本统治者急不可耐地找寻转嫁经济危机的道路。1936年,广田宏毅受命组阁,基本上形成法西斯专政,日本成为亚洲的战争策源地。
②直接原因:经济大危机引发政治危机,使欧洲、亚洲战争策源地形成
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及主要战场
1.背景
材料四:一战后,德国的领土被瓜分,军队几乎被全部取消,并被迫支付难以承受的巨额赔款,总额达300多亿美元。巴黎和会刚刚结束,德国就喊出了“打倒凡尔赛和约”的口号。
材料五:法国元帅福煦在听到《凡尔赛和约》签字的消息后说:“这不是和平,这是20年的休战”。
材料六:华盛顿会议使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未能实现,会后日本代表说:“这哪里是什么谈判,这简直就是对日本的审判!”
③历史原因: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加深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及主要战场
1.背景
材料七:在进军莱茵区以后的48小时,是我一生中神经最紧张的时刻。如果,当时法国人也开进莱茵区,我们只好夹着尾巴撤退,因为我们手中可利用的那点军事力量,即使是用来稍作抵抗,也是完全不够的。
——希特勒
材料八:对德国的违约行动(进军莱因非军事区),英、法仅在口头上提出抗议,没有采取任何行动。
④绥靖政策加速了大战的爆发
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及主要战场
2.全面爆发
1939年9月
德国闪击波兰
1939年9月1日凌晨,德国以“闪电战”方式突袭波兰,波兰的盟国英、法被迫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知识链接:闪电战
二战中德国常用战术,充分利用飞机、坦克和机械化部队的快捷优势,以突袭方式,不宣而战,快速切割敌军主力制敌取胜。
惨遭德机轰炸的波兰城镇
希特勒在华沙举行阅兵式
为什么是“全面爆发”而不是“开始”?
合作探究一
1931年9月18日,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占领了中国东北三省。
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七七事变”,全面侵华战争开始。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东方主战场由此拉开序幕。
1938年,德国吞并奥地利。
1938年,德国吞并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地区。
1939年春,德国吞并整个捷克斯洛伐克。
1935年10月,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1936年5月,意大利占领首都亚的斯亚贝巴。
1936年7月,意大利和德国武装干涉西班牙内战,西班牙法西斯政权建立。
至此,法西斯集团掀起的战争已经席卷五亿人口,蔓延欧、亚、非三洲土地。因此,确切地说,1939年9月1日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的日子,而不是开始
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及主要战场
3.过程
(1)战争初期 欧洲战场西线
欧 洲 西 线 战 场 情 况
二战初期,德国的闪击战攻势凌厉,27天征服了波兰,4小时征服丹麦,23天征服挪威,5天征服荷兰,18天征服比利时,39天征服号称“欧洲最强陆军”的法国。11天征服南斯拉夫,56天征服希腊,欧洲大陆基本沦陷。
合作探究二
波兰为什么会迅速灭亡?
法国总理发1万只足球供士兵打发时间
装备陈旧的波兰军队
法国总理发1万只足球供士兵打发时间
(1)英法宣而不战
(2)波兰军队装备落后,指挥不灵,战术落后
(3德国利用“闪击战”突然袭击,加上武器先进,筹划已久
德国在西线只有25个师防守,而英法拥有100余个师,上百万兵力,具有压倒的优势。英法等国继续推行绥靖政策,想要祸水东引让德国攻打苏联
“固若金汤”的马奇诺防线未能阻挡德国前进的步伐
1940年6月德军长驱直入巴黎
希特勒及其部下在巴黎市中心埃菲尔铁塔下走过
法国的投降,绥靖政策彻底破产
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及主要战场
3.过程
(1)战争初期 欧洲战场西线
意大利趁火打劫,对法国宣战
6月10日,当德国在法国胜局已定时,墨索里尼趁火打劫,对法宣战, 随后,意大利集中32个师兵力,在阿尔卑斯地区向法国进攻,在背后捅了一刀
意大利装甲部队
相关史事
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的英法联军的军事撤退行动。
1940年5月25日,英法联军防线在纳粹德国机械化部队的快速攻势下崩溃之后,英军在敦刻尔克这个在法国西北部、靠近比利时边境的港口小城进行了当时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军事撤退行动。虽然这项代号为“发电机计划”的大规模撤退行动使英国及法国得以利用各种船只撤出了大量的部队、成功挽救了大量的人力,为后来诺曼底登陆反攻德军保存了有生力量。 但是英国派驻法国的远征军的所有重型装备都丢弃在欧洲大陆上,导致英国本土的地面防卫出现严重问题。
此次撤离,法国的投降,标志着英国势力撤出欧洲大陆,绥靖政策彻底破产。
敦刻尔克大撤退
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及主要战场
3.过程
(1)战争初期 欧洲战场西线
欧 洲 西 线 战 场 情 况
1940年7月开始,德军连续3个多月轰炸英国,共出动飞机4.6万多架次,投弹量约6万吨。英国居民死伤8.6万多人,但英国军民坚持战斗,德国始终未能达到迫使英投降目的,英国取得“不列颠空战”的胜利。
此役使德国的侵略计划首次受挫,为反法西斯战争的历史谱写了光辉的一页,极大地消耗德军。
不列颠空战
想一想:希特勒在西线受阻后,将向何处去?
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及主要战场
3.过程
(2)战争扩大 欧洲战场东线——苏德战争
1941年6月22日(星期日),德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对苏联发动突然袭击。
莫斯科保卫战的激战场面
但苏联军民顽强抵抗,赢得了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粉碎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红军、海军和苏联全体公民必须保卫每一寸苏维埃土地,战斗到最后的一滴血,来保卫城镇和村庄。
——斯大林红场演说
巴巴罗萨计划
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及主要战场
3.过程
(3)最大规模 太平洋战场——太平洋战争
1941年12月7日,日军偷袭位于珍珠港的美国海军基地。美军损失惨重。次日,美对日宣战,太平洋战争爆发。
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最大规模
日本偷袭珍珠港
主力舰“亚利桑那”号被击中沉没
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及主要战场
3.过程
(4)东方主战场——中国抗日
1938年武汉会战
1938年台儿庄战役
1940年
1939年长沙会战
1938年平型关战役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牵制着大部分日本陆军,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及主要战场
二战主要战场:
欧洲西线战场
欧洲东线战场
北非战场
太平洋战场
欧洲西线战场、欧洲东线战场、北非战场、太平洋战场、中国战场(东方主战场)等主要战场
中国战场
1942年欧洲形势
1942年亚太地区形势
日本法西斯已控制西太平洋地区
德国法西斯已控制欧洲大部分地区
材料 当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幕刚刚揭开,局部战争初次显露时,世界反法西斯力量显然占有绝对的优势,但是分成英法、美国、苏联和世界各国人民几股力量,没有形成拳头。德、意、日法西斯侵略扩张势力虽处劣势,但沆瀣一气,狼狈为奸,他们以有限战争方式,实行各个击破以取得有限目标,先后在东非、东亚和中欧燃起了战火。
——黄安年《论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根据材料,二战初期,为何占绝对优势的世界反法西斯力量未能遏制法西斯侵略?说说该如何扭转战局?
1942年美国印制的一份海报:从图上“united”(团结)、“win”(获胜)等宣传语和美、英、苏、中等国国旗,可以看出这些国家团结了起来,这种局面的形成源于何时何地签订了什么文献?有哪些国家签署了?它的内容?有何意义?
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及战争形势的转折
1.《联合国家宣言》
时间:________________ 地点:
国家:____ ____________
内容:
意义:
1942年1月
美国华盛顿
美英中苏等26个国家
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正式形成
各国协同作战,逐渐扭转战争形势
____________
签字国保证运用全部军事和经济资源,对德、日、意及其仆从国作战,相互合作,决不单独同敌人停战议和
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及战争形势的转折
2.二战转折
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建立后,希特勒为避免两线作战的窘境,决定先集中力量打垮苏联。
希特勒狂叫:要让斯大林格勒从地图上永远消失!
斯大林发出号召:为祖国而战,决不后退一步!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1942年7月--1943年2月)
苏军拼命抵抗,平均每个士兵只能活24个小时。德军团长威廉 霍夫曼在日记中写到“他们不是人,而是某种钢铁铸成的东西。”
1942年7月德国集中了150万兵力,在苏联南线发动了攻势,重点进攻斯大林格勒,苏联军民英勇抗战,次年2月,德军投降,苏军夺取了战略主动权,扭转了苏德战场的形势,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及战争形势的转折
珍珠港事件之后,日本相继占领南洋诸岛,美国则于4月袭击东京。日本意识到了中太平洋的威胁,从而试图占领中途岛,并围歼美国舰队。但是由于美国成功破译日本密码,1942年6月4日在中途岛附近伏击了日本机动舰队,最终以沉没一艘航空母舰约克城号为代价,取得了举击沉日本主力航空母舰四艘、巡洋舰一艘的决定性胜利,从而彻底挫败了日本在中太平洋的攻势,是美国海军以少胜多的一个著名战例。
从此,中太平洋地区的战役主动权易手。中途岛海战在根本上扭转了自珍珠港事件之后盟军节节败退的局面,为下一步的反攻奠定了基础。
3.中途岛海战
太平洋战场的转折点
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及战争形势的转折
中华民国国民政府主席蒋介石、美国总统罗斯福、英国首相丘吉尔
1943年11月,中美英三国政府首脑在开罗举行的国际会议,会议商讨了联合对日作战计划和解决远东问题、击败日本后如何处置日本等,并签署了《开罗宣言》。主要内容是:
(1)日本归还自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以后在太平洋所夺得或占领的一切岛屿;
(2)在日本所窃取的中国领土,例如满洲、台湾、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国;
(3)战后“使朝鲜自由独立”;
(4)坚持对日作战,直至日本无条件投降。
开罗宣言是战后处理日本问题的主要国际文件,明确承认了中国收复失地的神圣权利,是战后处理日本问题的重要法律依据。对于维护反法西斯联盟的团结和加速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产生了重要作用。
4.开罗会议
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及战争形势的转折
1943年9月,墨索里尼政府垮台,意大利宣布无条件投降
5.意大利投降
标志着“柏林—罗马”轴心的解体
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及战争形势的转折
6.欧洲第二战场的开辟
诺曼底登陆(1944年6月)
1944年6月6日起,英美盟军出其不意的渡过英吉利海峡,成功登陆法国诺曼底,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德国陷入东西两个战场的夹击之中。
这是世界战争史上规模最大的两栖登陆战。
诺曼底
英吉利海峡
1942.7~1943.2
诺曼底登陆
使德国处于东西两面夹击的局面
1944.6~7
诺曼底
战争的局势越来越有利于反法西斯同盟一方
三、雅尔塔会议及战争结束
1.雅尔塔会议
看视频,结合课本内容:找出雅尔塔会议的
目 的
时 间
参与国
内 容
评 价
三、雅尔塔会议及战争结束
1.雅尔塔会议
目的
时间
参与国
内容
为协调盟军行动,取得战争的最后胜利
◆消灭德国法西斯,战后分区占领
◆决定建立联合国
◆苏联在德国投降三个月内参加对日作战
1945年2月
美、英、苏
雅尔塔会议期间,美国、苏联就苏联参加对曰作战的问题进行了磋商。苏联提出了中国承认外蒙古独立、苏联租用中国旅顺港为军事基地等条件。美国背着中国政府同意了苏联的条件,使中国的主权受到严重侵犯。
三、雅尔塔会议及战争结束
1.雅尔塔会议
影响
①积极:进一步协调行动,加速了反法西斯的胜利
②消极:
体现大国强权,出卖弱小国家利益;
依据雅尔塔会议的基本原则,二战后美苏重新划分世界,逐步形成美苏争霸的新格局(雅尔塔体系)
三、雅尔塔会议及战争结束
2.德国投降
1945年春,苏军与英、美军队分别从东西两面进入德国本土作战。经过10多天的激烈巷战,苏军逐渐攻入柏林市中心。希特勒见大势已去,自杀身亡。
5月8日,德国正式签署无条件投降书,欧洲战场结束。
三、雅尔塔会议及战争结束
3.波茨坦会议
目的
时间
参与国
内容
意义
重申雅尔塔会议精神
以中美英三国的名义发表敦促日本投降的《波茨坦公告》
公告重申《开罗宣言》的条件必须实施
战后德国的处置问题以及争取苏联尽早对日作战
1945年7月
美、英、苏
加速了日本的灭亡和二战的胜利结束
三、雅尔塔会议及战争结束
4.日本投降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9月2日,举行了日本向盟国投降签字仪式,宣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抗日战争结束
9月3日定为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纪念日
二战结束
合作探究三
有哪些因素促使日本投降?
▲1945年8月美国在广岛和长崎投下两颗原子弹
▲苏联出兵中国东北和朝鲜
▲中国军民展开猛烈反攻
合作探究四
第二次世界大战反法西斯国家胜利的原因
②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根因)
④各战场的相互配合等
①反法西斯战争的正义性
③反法西斯各国人民的英勇作战
中国军民反攻
各战场配合作战
签署《联合国家宣言》
四、第二次世界大战影响
材料一:据统计,世界人口的80%被卷入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交战双方的总兵力高达1.1亿。据估计,死亡人数约6000万,中国军民伤亡达3500万人。苏联死亡人数超过2700万。这次战争的直接军费消耗有1.1万亿美元,占所有参战国当时国民总收入的大半。人类多年积累的财富毁于一旦。
两次世界大战 一战 二战
战争持续时间 四年零三个月 六年多
参战国家 30多个国家 60多个国家
参战人口 10.5亿 20多亿
作战区域面积 400万平方千米 2200万平方千米
动员武装力量 7000万人 1.1亿人
1.是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战争,造成了巨大的人力物力损失,给各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
四、第二次世界大战影响
材料二:
材料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不可阻挡的革命浪潮席卷诸殖民帝国,极其迅速地结束了欧洲的统治……1944年至1970年间,总共有63个国家赢得了独立。
——《全球通史》
2.彻底粉碎了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通过战争称霸世界的野心
3.彻底结束了列强通过争夺殖民地瓜分世界的历史,促进了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
4.对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五、启示
1.以史为鉴,珍爱和平,反对战争
2.加强合作,共同发展;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在平
等基础上可以合作
3.对邪恶势力要坚决抵抗,正义必将战胜邪恶
4.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的真正动力
当今世界,各国相互依存、休戚与共,我们要继承和弘扬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构建以合作共贏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
——习近平在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的讲话
课堂小结
巩固练习
1.第一次世界大战历时4年零3个月,双方军人共死亡1 300万人,受伤失踪者达2 000多万。第二次世界大战,苏联抗击了80%德军,伤亡2 700万人,中国抗击和牵制日本陆军总兵力2/3以上,伤亡3 500多万人。以史为鉴,我们最应该吸取的历史教训是(    )
A.人不犯我,我不犯人   B.人多力量大
C.珍爱和平,远离战争   D.国家利益决定国家关系
2.1941年罗斯福宣布“美国决心在可能的范围之内,全力援助苏联”。同年9月29日至10月1日,苏美英三国代表团在莫斯科签订了在短期内向苏联提供援助的议定书。上述情况出现的背景是(   )
A.苏德战争爆发 B.太平洋战争爆发
C.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 D.雅尔塔会议召开
C
A
3.“在这次偷袭中,日军以很小的代价,炸沉炸伤美军舰艇20余艘,炸毁美军飞机300多架,美军损失惨重。”这一描述所指的事件引发了( )
A.中途岛战役 B.阿拉曼战役
C.太平洋战争 D.日军偷袭珍珠港
4.三国领导人在某次会议上,讨论了在缅甸配合作战和战后处置日本的问题,会后声明日本攫取的中国领土,如中国东北、台湾、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国。此处“三国”指
(   )
A.美国、英国、中国 B.美国、英国、苏联
C.美国、苏联、中国 D.英国、苏联、中国
C
A
5.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为了夺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反法西斯国家不断加强联合。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最终形成的标志是(  )
A.《雅尔塔协定》的缔结 B.《开罗宣言》的发表
C.《大西洋宪章》的发表 D.《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
6.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之一。如图是某学习小组绘制的“第二次世界大战重大事件”年代尺(部分)。空格内填写的一项是( )
A.莫斯科保卫战
B.波茨坦会议
C.斯大林格勒战役
D.雅尔塔会议
D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