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社戏》课件(共34张ppt) 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课《社戏》课件(共34张ppt) 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2-25 15:45: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4张PPT)
第1课 社戏
鲁迅
戏曲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是东方的歌剧,是华夏儿女心中的国粹。从戏曲中我们可以欣赏到唱腔的音韵美、脸谱的绘画美、服装的造型美。今天我们学习《社戏》,领略一下鲁迅先生笔下江南水乡的风土人情。
学习目标
1.感知文章内容,理清小说结构,分析小说故事情节;
2.理解当地淳朴、和睦、善良的民风民俗,鉴赏人物形象;
3.赏析语言中的情味,理解作者的情感和小说的主题;
4.理解文中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基础夯实——作家作品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会稽县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1918年5月15日发表的《狂人日记》是中国第一部现代白话文小说。
代表作: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 ;散文集《朝花夕拾》等。
基础夯实——写作背景
《社戏》写于1922年10月。由于辛亥革命不够彻底,虽推翻了专制主义的清王朝,建立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但此后接连发生了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这使鲁迅认识到中国的社会现状“招牌虽换,货色照旧”。
十月革命给正在沉思、探索的鲁迅以强烈的震动,使他看到了“新世纪的曙光”和人民革命的希望。“五四”爱国运动暴发,使鲁迅的革命精神更加振奋,于是用笔无情地揭露封建制度和孔孟之道的吃人本质,发出“救救孩子”和推翻封建“铁屋子”的号召。他从此“一发而不可收”,以彻底的反封建的思想向敌人接连投去匕首和机枪,表现了鲜明的革命者立场。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发表了小说《社戏》。
1.掌握下列字音字形。
基础夯实——字词过关
钳( ) 撮( ) 偏僻( ) 行辈( ) 照例( ) 欺侮( ) 宽慰( ) 嘱咐( ) 怠慢( ) 礼数( ) 凫水( ) 踊跃( )
屹立( ) 家juàn( ) jiǎo洁( ) 好dǎi( )
cuān duo( ) chán chán( )
qián
cuō

háng


wèi
zhǔ
dài
shù
撺掇

潺潺
yǒng




2.解释下列重点词语。
基础夯实——字词过关
归省:
撺掇:
弄潮:
底细:
悠扬:
指出嫁的女儿回娘家看望父母。
从旁鼓动人做某事。
在潮水中搏击、嬉戏。
(人或事情的)根源;内情。
形容声音时高时低而和谐。
自失:
屹立:
扫兴:
纠葛:
装模装样:
2.解释下列重点词语。
基础夯实——字词过关
指听得出神而忘了自己。
像山峰一样高耸而稳固地立着,常用来形容坚定不可动摇。
正当高兴时遇到不愉快的事情而兴致低落。
纠缠不清的事情;纠纷。
故意做作,装出某种样子给人看。
整体阅读
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课文围绕这个线索写了哪几件事?
本文的线索是看社戏。
围绕这个线索写了七件事:①随母归省;②伙伴游玩;③戏前波折;④月夜行船;⑤赵庄看戏;⑥月夜归航;⑦六一公公送豆。
整体阅读
2.上述哪些事是详写?哪些事是略写?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详写的是戏前波折、月夜行船、赵庄看戏、月夜归航,其他是略写。
因为文章主要内容是看社戏,所以看社戏前的波折、夜航去看社戏途中、在赵庄看社戏、看社戏后归航“偷”豆等详写,其他情节略写。
1.平桥村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作者为什么说平桥村“在我是乐土”?这样表达具有怎样的作用?
平桥村:“离海边不远”“极偏僻”“临河”“住户不满三十家”,村民以“种田”“打鱼”为业,“只有一家很小的杂货店”。(偏僻、落后的小村庄)
作者说“在我是乐土”,主要原因有:①“我”在这里是公共的客,可以得到优待;②可以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③可以钓虾、放牛、亲近大自然。
作用:作者说“在我是乐土”,既表明了平桥村在“我”心目中的地位,又写出了“我”对平桥村的深厚情感。
重点研讨
2.作者在“看戏”这部分没有平铺直叙,而是写得起伏有致。如写看戏前的三次波折、三次转机。请概括出三次波折、三次转机分别是哪些事,思考作者当时的心情及这样写的好处。
三次波折:①叫不到船;②母亲不准“我”和别人去;
③怕外祖母担心。
心情:盼望——焦急——不高兴
重点研讨
好处:①笔法曲折,文气摇曳,为看社戏做好充分的铺垫;
②初步表现双喜等小伙伴热情、能干的特点。
三次转机:①八叔的航船回来了;②小伙伴们与“我”同去;
③双喜写包票保证不出事。
心情:高兴——轻松、舒展
重点研讨
重点研讨
3.课文的景物描写极为成功,仔细研读第11-12段、第22-23段,回答下列问题。
(1)这两部分作者是从哪些感官着手展开对景物的描写?描绘了怎样的画面?具有怎样的作用?
作者采用写意手法,从视觉、嗅觉、听觉等角度,写了色彩、气味、声音等方面的特点。描绘了月夜行船、月夜归航的画面。既描绘了江南农村的景色,又烘托了“我”欢畅愉悦的心情,使文章洋溢着浓郁的抒情气息,增添了文章的迷人色彩。
重点研讨
嗅觉
触觉
视觉
听觉
想象
清香
扑面而来
豆麦、水草、朦胧的月色、起伏的连山、依稀的赵庄、几点火
歌声
戏台、渔火
重点研讨
(2)“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跑”字表现了行船之快。
重点研讨
(3)“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化动为静,表现了孩子们高超的驾船技术,烘托出孩子们欢畅愉快的心情。
4.作者还详写了戏后归航“偷豆”,“偷”一般意义上是“残酷、自私、遭人唾弃”的行为,作者写“偷豆”的目的是什么呢?
“偷”的是自家的豆,目的是请客。写“偷豆”反映了小伙伴们诚恳待客的热情;“偷”跳动着小伙伴们纯洁无私的心,反映了他们周到细致、天真淳朴的天性,文中的“偷”成了一种热情的、无私的、天真质朴的“偷”,“偷”出了情趣,“偷”出了欢乐。
重点研讨
重点研讨
5.文章不仅景物描写极为成功,对人物形象刻画更是出彩,阅读课文中对语言、动作等描写的相关句子,回答下列问题。
(1)阅读全文,结合双喜的言行,分析其形象特点。
重点研讨
①当“我”看社戏却面临叫不到船的问题时,双喜提议坐八叔的航船。
②当外祖母担心都是孩子不可靠时,双喜为“我”写包票,保证不出事。
③看戏时,双喜分析“铁头老生”不翻筋斗的原因。
④归航“偷”豆时,征求豆主人阿发的意见。吃豆后,双喜所虑的是用了八公公船上的盐和柴,并考虑好对策。
⑤双喜送“我”回到家。
——表现双喜聪明
——表现双喜反应灵敏、考虑周到、善解人意、办事果断
——表现双喜聪明、细心
——表现双喜考虑周到
——表现双喜做事有始有终
重点研讨
(2)六一公公是怎样的一个老人?从原文中找出语句,并进行分析。
①“双喜,你们这班小鬼,昨天偷了我的豆了罢?又不肯好好的摘,踏坏了不少。”
②“六一公公看见我,便停了楫,笑道,‘请客?——这是应该的。’”还问“迅哥儿,昨天的戏可好么?”“豆可中吃呢?”
③“我今天也要送些给我们的姑奶奶尝尝去……”“待到母亲叫我回去吃晚饭的时候,桌上便有一大碗煮熟了的罗汉豆。”
——表现六一公公热情好客
——表现六一公公善良、宽厚
——表现六一公公淳朴、好客
重点研讨
(3)阿发和桂生在“偷”豆一节中又表现出了哪些形象特点?
阿发憨厚、无私。桂生机灵、勤快。
重点研讨
6.根据上下文,揣摩下列句子的含义,体会“我”的心理,感受其中的童真童趣。
(1)到下午,我的朋友都去了,戏已经开场了,我似乎听到锣鼓的声音,而且知道他们在戏台下买豆浆喝。
“我”非常想去看戏,但又不能去,于是想象社戏表演和人们买豆浆喝的情景,表现了“我”因不能看戏悲伤、失落的情绪。
重点研讨
(2)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
“忽而”表明孩子的心情易于突变,“轻松、舒展”与前面的看戏不成而沮丧的心情完全不同。“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是夸张手法,形象地表明“我”心情无限好。
重点研讨
(3)我不喝水,支撑着仍在看,也说不出见了些什么,只觉得戏子的脸都渐渐的有些稀奇了,那五官渐不明显,似乎融成一片的再没有什么高低。
“我”对看戏很有兴趣,但在夜间容易犯困,所以台上的戏子的形象变得模糊,这里真切地写出了“我”看戏的精神状态,富有奇趣。
7.社戏好看吗?为什么?
社戏不好看。
理由:①想看“铁头老生”翻筋斗,但那老生却不翻;②想看“蛇精”和“跳老虎”,等了许久都不见出来;③“老旦”唱个没完没了。另外,双喜他们“喃喃的骂”“不住的吁气”“打起呵欠”这些表现,也从侧面证明了戏不好看。
重点研讨
重点研讨
8.文章结尾写道:“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
这句话作为小说的结尾意味深长。其实那夜的戏并不怎么好看,那夜吃的豆也只是普通的罗汉豆,“我”怀念那夜的戏和豆,实际上是怀念平桥村的朴实、勤劳、聪慧的小伙伴们和充满童真童趣的生活。“我”对这段往事的回忆,表达了“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重点研讨
9.作者在叙述事件的过程中,融合了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举例具体分析这些表达方式的作用。
①开篇讲述了“我”外祖母的家乡平桥村的情况,用的都是描述的语句,介绍了“我们鲁镇的习惯”;“我”随母亲来平桥村的缘由;平桥村的地理概貌和村民状况。“但在我是乐土:因为我在这里不但得到优待,又可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了”一句又是充满感情的议论句。尤其是“乐土”二字,表达了“我”对平桥村的热爱和怀念之情,以及对自己在城里读书生活的厌倦。
重点研讨
②课文最后两段,讲述了“我”再次吃豆的经历和感觉,描述了六一公公不仅不指责孩子们偷豆,反而给“我”家送来豆,表现了六一公公心地善良,最后一段是关于吃豆的议论,也是全文总结性的议论,点明了文章主旨。
课堂小结
本文以“社戏”为题,按理说该着重写看戏,但文章真正写看戏的内容并不多。却用大量篇幅写了“我”对平桥村的热爱和因看不成戏的焦急心情,写了赴赵庄看戏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感以及归途中“偷”豆、剥豆、烧豆、吃豆和事后谈豆等事。这样写不但没有离题,而且是紧扣主题的。因为本文目的是通过写看戏反映“我”与农村少年的美好友情,歌颂农村孩子高尚淳朴的优秀品质,表现“我”对童年美好生活的怀念和向往之情。
当堂检测
文中为什么说笛声婉转悠扬,使“我 ”“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了呢?
“自失”是指“我”听得出神,忘了自己,这是因为被美丽的夜景陶醉而出神。
拓展延伸
阅读《社戏》原文开头部分,说说作者这次看戏和课文中看戏有何不同之处,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思?
社 戏 (鲁迅)
第二回忘记了哪一年,总之是募集湖北水灾款而谭叫天还没有死。捐法是两元钱买一张戏票,可以到第一舞台去看戏,扮演的多是名角,其一就是小叫天。我买了一张票,本是对于劝募人聊以塞责的,然而似乎又有好事家乘机对我说了些叫天是不可不看的,非要去。我于是忘了前几年的冬冬惶惶之灾,竟到第一舞台去了,但大约一半也因为重价购来的宝票,总得使用了才舒服。我打听得叫天出台是迟的,而第一舞台却是新式构造,用不着争座位,便放了心,延宕到九点钟才出去,谁料照例,人都满了,连立足也难,我只得挤在远处的人丛中看一个老旦在台上唱。那老旦嘴边插着两个点火的纸捻子,旁边有一个鬼卒,我费尽思量,才疑心他或者是目连的母亲,因为后来又出来了一个和尚。然而我又不知道那名角是谁,就去问挤在我左边的一位胖绅士。他很看不起似的斜瞥了我一眼,说道:“龚云甫!”我深愧浅陋而且粗疏,脸上一热,同时脑里也制出了决不再
拓展延伸
问的定章,于是看小旦唱,看花旦唱,看老生唱,看不知什么角色唱,看一大班人乱打,看两三个人互打,从九点多到十点,从十点到十一点,从十一点到十一点半,从十一点半到十二点,——然而叫天竟还没有来。
我向来没有这样忍耐的等侯过什么事物,而况这身边的胖绅士的吁吁的喘气,这台上的冬冬惶惶敲打,红红绿绿的晃荡,加之已十二点,忽而使我省悟到在这里不适于生存了。我同时便机械地拧转身子,用力往外只一挤,觉得背后便已满满的,大约那弹性的胖绅士早在我的空处胖开了他的右半身子。我后无回路,自然挤而又挤,终于出了大门。街上除了专等看客的车辆之外,几乎没有什么行人了,大门口却还有十几个人昂着头看戏目,别有一堆人站着并不看什么,我想:他们大概是看散戏之后出来的女人们的,而叫天却还没有来……
然而夜气很清爽,真所谓“沁人心脾”,我在北京遇着这样的好空气,仿佛这是第一遭了。这一夜,就是我对于中国戏告了别的一夜,此后再没有想到他,即使偶尔经过戏园,我们也漠不相关,精神上早已一在天之南一在地之北了。
拓展延伸
地点不同:都市和乡村。
心情不同:沉重压抑与轻松自在。
通过前后鲜明的对比,表达了对故乡的风景、人情美的怀念,对劳动人民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