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时间的脚印 课件(共30张PPT) 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部编版八年级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8 时间的脚印 课件(共30张PPT) 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部编版八年级下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2-25 18:34:47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共30张PPT)
第8课 时间的脚印
陶世龙
正式进入新课讲授前,我们先来欣赏几张图片:
恐龙化石
三叶虫化石
沉积岩
我们看到的这些岩石,在保存古代生物的同时,还记下了时间的痕迹。那么,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时间的脚印》。
学习目标
1.理清课文行文思路和说明顺序;
2.鉴赏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鉴赏句子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3.通过了解本文介绍的科学知识,赏析文章思想内涵和科学精神。
基础夯实——作家作品
陶世龙,地质学家、科普作家。他写了许多普及地质矿物等知识的文章。其科普作品部分结集《揭开大地的秘密》《地球的画像》和《时间的脚印》出版。参与编写《科普创作》《科普创作概论》等。
基础夯实——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时间的脚印》。《时间的脚印》一书中有很多生动有趣的文章,如《名山不在高》《雨花石的来历》《济南为什么泉水多》等。本篇科普文章以记录时间的方式为切入点,向我们介绍了有关岩石的丰富而有趣的科学知识。
1.掌握下列字音字形。
基础夯实——字词过关
掸( ) 踪迹( ) 腐蚀( )
沟壑( ) 龟裂( ) 帷幕( )
xiē形( ) 海kū石烂( ) 装置 烘烤
dǎn
zōng
shí

jūn
wéi


2.解释下列词语。
基础夯实——字词过关
山麓:
沟壑:
龟裂:
海枯石烂:
山脚下。
溪谷,山涧。
微细的裂纹。
海水干涸、石头腐烂。形容历时久远。比喻坚定的意志永远不变。
整体阅读
1.本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了解这些内容有何作用?
主要讲了岩石的形成过程,岩石的生成变化可以记录时间。通过研究岩石,我们可以了解地貌的变化、地质的变迁以及古代生物繁衍、灭绝等,引导我们寻找“地下的宝库”,更好地为人类造福。
整体阅读
2.快速阅读课文,阅读中进行批注笔记,划分段落层次。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1—4段)引出话题——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间的重要方式之一。
(5—29)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
(5—21段):岩石的厚度和顺序可以记录时间。
(22—29段):岩石保存了历史的痕迹。
(30—31段)读懂岩石记录的意义。
整体阅读
3.掌握常见说明顺序,并分析本文的说明顺序属于哪种。
时间顺序:即按照事理发展过程的先后来介绍某一事物的说明顺序。
空间顺序:即按照事物空间存在的方式,或从外到内,或从上到下 ,或从整体到局部来加以介绍,这种说明顺序有利于全面说明事物各方面的特征。
逻辑顺序:即按照事物、事理的内在逻辑关系,或由个别到一般,或由具体到抽象,或由主要到次要,或由现象到本质,或由原因到结果,递进,或概括到具体,或特点到用途,或由整体到局部一一介绍说明。
整体阅读
本文说明的思路是:引出话题(岩石是可以记录时间的)——具体说明(岩石是如何记录时间的)——实际作用(读懂岩石记录的意义可以为人类造福)。这种依据事物内在联系、逐层进行说明的顺序,就是逻辑顺序。
重点研讨
1.文章开头引用高士其的儿童诗《时间伯伯》,有何作用?
引起下文,引出说明对象,说明时间每时每刻都在向前走;
引用诗句,增添了文章的文采,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重点研讨
2.课文在说明岩石可以记录时间后,接着写了一段介绍北京故宫“铜壶滴漏”的内容,这样写是否偏离了主旨?为什么?
没有偏离主旨,因为这篇文章的主旨是说明时间是如何被记录下来的。山野里每一厘米厚的岩层便代表着几十年到上百年的时间,但它只是大自然中保存着的许多种记录时间的“重要的一种”,而“铜壶滴漏”则是这其中的另外一种,二者相互补充,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重点研讨
3.自由阅读6—21自然段,讨论,回答下列问题。
(1)岩石运动的规律是什么?
被破坏
被搬运、被堆积
重新生成岩石
重点研讨
(2)根据课文内容,概括出石烂到新生的过程。
岩石
小石子
砂砾、泥土
沉积
重压
胶结
新岩石
重点研讨
(3)岩石的破坏因素有哪些?
炎热的阳光,严寒,霜、雪、风、雨,空气、水和水中的酸类,生物、人类的活动等。
重点研讨
4.课文22段中有句话:“岩石保存了远比上面所说的多得多的历史痕迹”,这一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根据上下文概括“上面所说的”指什么?“历史痕迹”又指什么?
“上面所说的”:岩石的“毁灭”与“新生”。
“历史痕迹”:地壳的活动、气候的变化、古代生物的状况、
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自然界某些转眼就消逝的活动。
这一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重点研讨
5.研读课文第26段到28段关于“化石”的介绍,完成下表。
举例 化石的位置/特征 生存的时代 传达的信息
三叶虫化石
树木的化石
“象”和“犀牛”化石
6亿多年前到5亿多年前的寒武纪
树木高大
长着长长的毛
在很多地方
都发现了
石炭纪
“第四纪”
冰河时期
地球上的海洋
是多么宽广
有一个时期地球上的气候是温暖潮而湿的
气候很冷
重点研讨
6.岩石在生成过程中,究竟是怎样留下“时间的脚印”的?请结合课文回答。
岩石是由泥沙等落入湖海中的沉积物不断积累达到一定量时自身产生重压,有一些物质填充到泥沙中的孔隙里,使泥沙胶结而形成的。它最初生成时,像书面一样平卧着,一层层地叠在一起,每一层岩石都凝固了不同时期的气候、生物等的状况,我们根据这些不同时期的气候、生物在岩石中的反映,就可以推测出该岩石形成的时间以及同一岩层的气候、生物等的状况。
重点研讨
7.作者在说明科学道理的过程中,为了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可读性,语言也力求作到生动,以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请结合具体语句,
进行赏析。
重点研讨
越是笨重的石块越跑不远,越是轻小的沙砾越能旅行到遥远的地方。
作者运用拟人的手法,把石块和轻小的沙砾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笨重的石块跑不动,只能留在附近;而小沙砾却能走到很远的地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可读性。
重点研讨
8.文中有不少独句段,结合上下文,说说它们起什么作用?
(1)岩石是怎样记录下时间的呢?
承上启下,由人类记录时间的方式,引出对岩石记录时间方式的探寻。
重点研讨
(2)真的有“海枯石烂”的时候。
开启下文,说明岩石“毁灭”的过程。
(3)经过长期的重压和胶结,那些碎石和泥沙重新形成了岩石。
总括上文,总结了岩石“毁灭”之后再度“新生”的过程。
重点研讨
句子 说明方法 作用
例如,在建筑兰新铁路的时候,一个山头在几分钟内就被炸掉了,这相对地质作用的速度可要快多了。
举例子
作比较
具体地说明了人对岩石的破坏作用之大。另外将人对岩石的破坏速度与地质作用的速度进行比较,突出了人对岩石的破坏速度之快。
特别是刮风沙的时候,就像砂轮在有力地转动,岩石被磨损得光溜溜的,造成了许多奇形怪状的石头。
打比方
生动形象地说明了风沙对岩石破坏作用之大。
9.阅读课文,运用所学知识,完成下表。
重点研讨
句子 说明方法 作用
根据计算,大约3000到10000年的时间,可以形成1米厚的岩石。
用数字准确地说明了形成一米厚的岩石需要的时间,使读者对岩石的形成速度有个大致的概念。
列数字
还有其他说明方法吗?请找出来,与同学分享。
重点研讨
10.结合课文谈谈寻找“时间的脚印”有何意义。
如果我们熟悉了这些石头的历史,便有可能踏着历史的脚印,一步一步地走向地下的宝库。(不仅使我们增加了知识,而且还非常有助于我们去找寻地下的宝藏)
课堂小结
时间的脚印
由生活时间到地质时间,引出话题:躺在山野里的岩石是的一种重要记录方式。(1—4)
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
(5—30)
我们要用自己的知识和智慧去读懂大自然的记录,造福人类。(31—32)
岩石的毁灭与新生
岩石保留的历史痕迹
岩石对历史发展的见证
课堂小结
本文是一篇科普说明文,作者以充满智慧的语言介绍了岩石记录时间的作用及方式,说明读懂岩石的这种记录的重大意义,以丰富的例子和富有启发性的语言激发人们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当堂检测
“不要认为岩石是坚固不坏的。它无时无刻不经受着从各方面来的“攻击”:炎热的阳光烘烤着它,严寒的霜雪冷冻着它,风吹着它,雨打着它……”请简要分析这句话的语言特色和表达效果。
此句运用了拟人和排比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岩石确实有“海枯石烂”的时候,从而为岩石能够记录时间这一现象提供了可能性的依据。“攻击”一词在这里强调了各种因素对岩石的破坏程度之深。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拓展延伸
文章主要列举了岩石是如何记录时间的。你还能列举其他记录时间的方式吗?查找资料,将找到的信息与同学分享,并说说它是如何记录时间的。
树轮
树轮也就是树的年轮。一个年轮,代表着树木经历了所生长环境的一个周期的变化,通常气候是一年一个变化周期,所以年轮也就代表着一年中生长的情况。根据年轮的数目,可以推知树木的年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