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张PPT)
第12课 蒹葭
《诗经》二首
这首《在水一方》的歌词正是根据《蒹葭》改编而成,可见《蒹葭》这首诗写得很美。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蒹葭》这首诗。
绿草苍苍 白雾茫茫
有位佳人 在水一方
绿草萋萋 白雾迷离
有位佳人 靠水而居
我愿逆流而上,依偎在她身旁
无奈前有险滩,道路又远又长
我愿顺流而下,找寻她的方向
却见依稀仿佛,她在水的中央
我愿逆流而上,与她轻言细语
无奈前有险滩,道路曲折无已
我愿顺流而下,找寻她的踪迹
却见仿佛依稀,她在水中伫立
绿草苍苍 白雾茫茫
有位佳人 在水一方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品味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
2.掌握《诗经》有关的文学常识,鉴赏《诗经》赋比兴的艺术手法和重章叠句的特点;
3.理解诗歌的内在情韵,正确理解诗中表现的男女青年纯真美好的爱情。
基础夯实——作家作品
《诗经》有“六义”,其中,风、雅 、颂,是指体例分类;赋、比、兴,是就表现手法而言的。关于赋、比、兴,宋代朱熹在《诗集传》中作了比较确切的解释:“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基础夯实——写作背景
《蒹葭》选自《诗经·秦风》。《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在语言上,多采用双声叠韵、叠字等来状物、拟声、穷貌。此外,《诗经》在押韵上有的句句押韵,有的隔句押韵,有的一韵到底,有的中途转韵,现代诗歌的用韵规律在《诗经》中几乎都已经具备了。
整体阅读
1.反复诵读诗歌,读出韵律和节奏。
(1)节奏划分示例: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首章:语速稍慢,读出怅惘之情。
韵脚字“苍”“霜”“方”要读的饱满。
整体阅读
①重章叠唱,回环往复。
②四言诗,二二节拍,有节奏感。
③押韵:《蒹葭》每章都押韵。
④运用双声和叠韵词:苍苍、萋萋、采采(叠韵)
(2)体会音韵之美。
整体阅读
2.将诗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蒹 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蒹 葭
芦花一片白苍苍,清早露水变成霜。心上人儿她在哪,人儿正在水那方。
逆流而上去找她,绕来绕去道儿长。顺流而下去找她,像在四面不着水中央。
芦花一片白翻翻,露水珠儿不曾干。心上人儿她在哪,那人正在隔水滩。
整体阅读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逆流而上去找她,越走越高道儿难。顺流而下去找她,像在小小洲上水中间。
一片芦花照眼明,太阳不出露水新。心上人儿她在哪,隔河对岸看得清。
逆流而上去找她,曲曲弯弯道儿拧。顺流而下去找她,好像藏身小岛水中心。
重点研讨
1.诗歌中哪些诗句描写了景物?所写景物有怎样的特点?写景有什么作用?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萋萋,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描写了一幅秋苇苍苍,白露茫茫,寒霜浓重的凄清景色,营造了一种渺远迷茫的意境,渲染了气氛,烘托了人物忧郁感伤的情怀。
重点研讨
2.诗歌中哪些诗句表现了诗人渴慕伊人,历经艰险、执着追求,却求而不得的苦闷感伤情怀?试简要分析。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这些诗句都表现了主人公渴慕伊人,历经艰险、执着追求,却求而不得的苦闷感伤情怀。
重点研讨
“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说明爱情的道路上困难重重,道路曲折艰险。主人公却仍然“溯洄从之”“溯游从之”,为了伊人,上下求索追寻,表达了主人公追求所爱的坚强意志。“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表达伊人在望,却可望而不可即的无限惆怅、忧郁、苦闷的情怀。
重点研讨
(1)诗中的“溯洄”“溯游”有什么含义及表达效果?
“溯洄”指逆流而上,“溯游”指顺流而下,两词连用,侧面刻画了主人公的一往情深与执着,以及内心的焦急与忧愁。
3.品味词句。
重点研讨
(2)“白露未晞”一句有什么作用?
表明已是深秋,渲染了冷寂、落寞的气氛,烘托主人公惆怅失意的心情。
重点研讨
4.《蒹葭》的景物描写在诗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诗的每章景物描写都有不同。首章“白露为霜”,露凝为霜,是拂晓时;第二章“白露未晞”,太阳露面,天已大亮;末章“白露未已”,阳光照射,露水快干。三幅不同时间的晚秋晨光图,烘托出主人公久久伫立远望而始终不能与伊人见面的惆怅心情,主人公的这种心情随着晨光画面的重叠,显得越来越急切,越来越凄婉,使这首诗在艺术上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
重点研讨
5.《蒹葭》也采用重章叠咏的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蒹葭》采用重章叠咏的手法使诗篇具有反复吟咏、一叹三唱的艺术效果,使诗意层层推进。这样不但写出了芦苇茂盛的状态,爱情道路的曲折绵长,伊人虽近在咫尺但又遥不可及的痛苦心情,而且通过不断重复的旋律,表现出诗人对爱情的执着追求,深化了意境,增强了情感。
6.探讨:文中所谓“伊人”指的仅仅是一个美丽的女子吗?
重点研讨
还可以指理想、目标、愿望。象征高洁品质,代表自己对美好高洁品质的追求。
重点研讨
7.《蒹葭》一诗是如何托物起兴的呢?
《蒹葭》比《关雎》“兴”的特点更突出。每章开头均以景起兴,“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起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开头写秋天水边芦苇丛生的景象,正是“托象以明义”,具有“起情”的作用。因为芦苇丛生,又在天光水色的映照之下,必然会呈现出一种迷茫的境界,这就从一个侧面显示了诗的主人公心中的那个“朦胧的爱”的境界。
重点研讨
8.《蒹葭》的主题是什么?
诗歌每一章前四句都是描写一种凄清而苍凉的景色,这种景色衬托出人物心中的空虚、惆怅之情;而后四句写出主人公对“伊人”的上下寻求,却又寻而不见的情景,表达了主人公的怅惘之情及对伊人的深切思念。
课堂小结
此诗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一唱三叹。诗人情感丰富,非反复咏叹不能抒其可望不可即的心情,使抒情不断加深。在重复中变换个别词语,写出了白露从凝结为霜到融化为水而逐渐干涸的过程,表现了时间的推移。而诗人又在这时间的推移中,上下求索,徘徊瞻望,章法的重叠也显示了情感的逐层加深。
当堂检测
这首诗歌中运用了景物描写,这些景物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这首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萧瑟、凄清(或冷寂、萧索、凄凉)的晚秋画面。
拓展延伸
比较《关雎》和《蒹葭》在内容情感和表现形式上有何异同?
相同点:①《关雎》和《蒹葭》都属于《诗经》中的“国风”,都是当时的民歌;②都运用了“兴”的手法,借景抒情,托物寄意;③都大量使用重章叠句的艺术形式,反复咏唱;④在语言形式上大多四言一句,二二拍,一般隔句用韵,但并不拘泥,而是富于变化;都使用了双声叠韵词,富于声韵美。
拓展延伸
不同点:①《关雎》是一首热情的恋歌,表现了对爱情和婚姻大胆执着的追求,感情坦率朴素、健康明朗、热烈浓郁;《蒹葭》一诗则含蓄委婉地抒发了对“伊人”可望而不可即的无限情意,全诗充满难言的惆怅和伤感。②《关雎》叙事线索明晰,画面形象可见;《蒹葭》意境含蓄,场景朦胧,情感韵味更加浓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