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张PPT)
第24课 石壕吏
白居易
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使唐朝由盛转衰,人民在这八年中饱尝的却是数不尽的疾苦,道不完的灾难。有一位热爱人民的诗人用他那饱含深情的笔记下了真实的一幕。
学习目标
1.朗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2.了解古体诗在句式、用韵方面的特点,鉴赏叙事诗语言的特点。
3.评价作者在诗歌中表达的情怀。
基础夯实——作家作品
杜甫(712-770),字子美,因居少陵,自称少陵野老,因其做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称杜拾遗、杜工部,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誉为诗圣。有《杜工部集》,与李白并称“李杜”。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转衰之时,其诗反映社会动乱和人民疾苦,被称为“诗史”。 代表作有《春望》、《三吏》、《三别》等。
基础夯实——诗歌体裁
古体诗是诗歌体裁。从诗句的字数看,有所谓四言诗、五言诗和七言诗等。四言是四个字一句,五言是五个字一句,七言是七个字一句。唐代以后,称为近体诗,所以通常只分五言、七言两类。五言古体诗简称五古;七言古体诗简称七古,而三五七言兼用者,一般也算七古。
古体诗
基础夯实——写作背景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758年郭子仪等九位节度使率兵围攻安禄山的儿子,胜利在望。但第二年由于史思明派来援军,局势反转,唐军全线崩溃。郭子仪退守河阳,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以西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杜甫正好从洛阳赴华州,途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一路上他所看到的都是征夫怨妇们的愁眉苦脸,所听到的都是别家出征时的哭声。
著名的"三吏"(《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就是根据这番经历写成的。其中,《石壕吏》因构思巧妙、情节生动而流传最广。
掌握下列字音
基础夯实——字词过关
壕( ) 吏( ) 逾( )
邺( ) 戍( ) 裙( )
妪( ) 泣( ) 咽( )
háo
lì
yú
yè
shù
qún
yù
qì
yè
整体阅读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辞:"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石壕吏
杜甫
整体阅读
2.解析诗意
日暮时投宿石壕村,夜里有差役到村子里抓人。老翁越墙逃走,老妇出门查看。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差役喊叫得是那样凶狠,老妇人啼哭得是那样悲伤。
整体阅读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去参加邺城之战。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另外两个儿子刚刚战死。活着的人姑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复生了!
整体阅读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老妇我家里再也没有其他的人了,只有个正在吃奶的小孙子。因为有小孙子在,他母亲还没有离去,但进进出出连一件完好的衣裳都没有。老妇虽然年老力衰,但请允许我跟从你连夜赶回营去。赶快到河阳去应征,还能够为部队准备早餐。”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夜深了,说话的声音逐渐消失,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泣声。天亮后我继续赶路,只能与返回家中的那个老翁告别。
整体阅读
3.按照故事的发展过程,这首叙事诗可以分几个部分?
整体阅读
第三部分(11-12):
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是故事的开端。
借老妇人的口述,写战乱给这一家带来的遭遇,是故事的发展和高潮。
写诗人独与老翁告别,暗示老妇人已被抓走,是故事的结局。
第一部分(1-2):
第二部分(3-10):
重点研讨
暮投石壕村,有吏 夜 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1.为何作者直接点出吏“捉人”,而不写征兵、点兵 为何还在“夜晚”?
“夜”表明人民白天躲藏或者反抗,无法捉到。写出百姓夜不安眠,体现出官吏抓壮丁造成人心惶惶,渲染一种紧张的气氛。
“捉人”说明是强抓,可见当时战争形势不容乐观。
重点研讨
2.“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差役的气势汹汹和妇人的可怜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出阶级压迫的严重。
重点研讨
3.思考妇人的致词交代的几层意思
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三 层
(1)战争惨烈
(2)家境困难
(3)自请服役
4.诗人隔门听老妇悲苦的诉说,作者用了整整一段来表诉。第三段老妇的致词是一口气说下去的吗 这中间有吏的活动吗 请想象中间出现的情况。
重点研讨
不是,是官吏再三逼迫的
重点研讨
“夜久”二字,反映了老妇一再哭诉、县吏白板威逼漫长过程。“如闻”表明了“泣幽咽”或实或虚:或许儿媳在哭泣,或许老翁在哭泣,或许村民在哭泣,甚而至于诗人也在哭泣。
5.“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中“如”字用得很含蓄,假如没人哭,作者为何有此感觉?假如有人在哭,那么会是谁在哭呢?
重点研讨
6. “独与老翁别”中的“独”字突出了什么
“独”字暗示老妇已被带走。诗人日暮投宿,老翁与老妇共同接待,一夜之间,只剩老翁,“独”字表现作者了凄苦、悲愤之情。
重点研讨
儿子
儿媳
孙子
老妇
老翁
7.这个家庭的悲苦表现在哪里?
妻离子散,有从军之忧
三男邺城戍,二男新战死
出入无完裙
尚在乳下
老年丧子,暮年从军
妻离子散
穷困潦倒
民不聊生
重点研讨
8.作者为什么对悍吏捉人保持了沉默?甚至都没有安慰老翁呢?
(1)从时代背景看,这场平叛战争关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所以杜甫支持并希望它能够获胜!这难以避免地需要人民从大局出发,做出牺牲。
(2)他也很同情百姓在这场战争中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的境遇,他也很憎恨官吏的残暴!但是一人之力无法改变当前局势,作者内心痛苦且无奈!
重点研讨
《石壕吏》通过描述“有吏夜捉人”的过程,揭露了差役的横暴,反映了人民的苦难,表现出作者对深受苦难人民的同情。
9.诗歌表达了什么样的主旨?
课堂小结
时间顺序
暮——投宿——开端:
有吏夜捉人
夜——住宿——发展:
听妇前致辞
夜久—————高潮:
请从吏夜归
天明——告辞——结局:
独与老翁别
线索:
诗人的行踪
当堂检测
1.解释下列标红的词语。
(1)老翁逾( )墙走
(2)一男附书( )至
(3)二男新( )战死
(4)急应( )河阳役
越过
书信
最近
应征
2.根据提示默写诗句。
(1)《石壕吏》中表明老妇人被抓走的诗句是:
(2)《石壕吏》中写出官吏凶狠的诗句是: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当堂检测
拓展延伸
潼关吏
杜甫
士卒何草草,筑城潼关道。大城铁不如,小城万丈馀。
借问潼关吏,修关还备胡。要我下马行,为我指山隅。
连云列战格,飞鸟不能逾。胡来但自守,岂复忧西都。
丈人视要处,窄狭容单车。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
哀哉桃林战,百万化为鱼。请嘱防关将,慎勿学哥舒。
拓展延伸
士卒劳役是多么劳苦艰辛,在潼关要道筑城。大城比铁还要坚固,小城依山而筑,高达万丈。
请问潼关吏:你们重新修筑潼关是为了防御叛军吗?潼关吏邀请我下马步行,为我指着山隅为我介绍情况:
“那些防御工事高耸入云端,即使飞鸟也不能越逾。胡贼来犯只要据守即可,又何必担心西都长安呢。
您看这个要害的地方,狭窄到只能一辆车子通过。在战事紧急时挥动兵器拒守,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呀。”
“令人哀痛的是桃林塞那一败仗,唐军死伤极多,惨死黄河。请嘱咐守关诸将领,千万别蹈哥舒翰仓促应战的覆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