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专项】2023-2024学年度五年级上册教科版科学实验题专项训练(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期末专项】2023-2024学年度五年级上册教科版科学实验题专项训练(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教科版(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3-12-25 20:11: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期末专项】2023-2024学年度五年级上册教科版科学
实验题专项训练
如图所示,做光的传播实验,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要使卡纸的小孔在同一直线上,我们可以( )。
A.将4张卡纸随意摆放
B.用一根直的小棒穿过卡纸的小孔,提起后轻轻放下
C.只要让4张卡纸在同一个平面上就行
D.4张卡纸放在同一根直尺上
2.如图1所示,将手电筒对着第1张卡纸的小孔,这时光斑会出现在第( )张卡纸上。
A.1 B.2 C.3 D.4
3.如图2所示,如果把第2张卡纸向右移动5cm(小孔的直径约为1cm),同样用手电筒的光对着第1张卡纸上的小孔,这时光斑会出现在第( )张卡纸上。
A.1 B.2 C.3 D.4
4.由上述实验得出的结论是 。
如图,小科同学在做“光是怎样传播的”实验过程中,把手电筒放置在1号卡纸前,把三张同一位置打孔的卡纸和一张没有打孔的卡纸(屏)排成整齐的一列,每张卡纸之间间隔10厘米,让手电筒的光射进小孔。根据你的实验经历,回答下列问题。
5.要保证实验顺利完成,卡纸上的小孔高度必须 。(填“相同”或“不同")
6.图中纸屏上 (填“能”或“不能”)看到光斑。
7.请在图中画出手电筒光的传播路线。
8.把2号卡纸向右移动2厘米,同样用手电筒照射,发现光斑落在 号卡纸上,这说明 。
9.光在直线传播的过程中,射到镜面时会发生 ,斜射入水中时会发生 ,从而改变传播方向。
光的传播会遇到阻碍吗?小明做了以下实验进行探究。
探索:光照射玻璃、纸和书
玻璃 纸 书
10.关于光的传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光碰到阻碍物时,能像原来那样以直线的形式一直传播下去
B.光碰到阻碍物时,就按原路返回
C.光碰到阻碍物时,可能出现反射也可能出现折射
11.小明同学在研究“光的传播会遇到阻碍吗”,他将玻璃换成( )时,仍然可以看清杯子的细节。
A.一张很薄的铝箔纸 B.一块干净的薄木板 C.一块干净的薄冰
12.在“光照射烟雾的探索”实验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线香刚被点燃时,用激光笔照射就能观察到清晰的光束
B.线香的烟气充满水槽时,用激光笔照射能观察到一道清晰的笔直光束
C.在水槽中线香的烟气不断增多的过程中,光束越来越模糊
13.2020年,全球范围内观测到的日食有两次。日食是月球运行至太阳和地球中间时,月球会遮挡住太阳光的现象。日食现象表明光( )。
A.沿直线传播 B.发生了反射 C.发生了折射
14.下列光现象与日食的形成原因相同的是( )。
A.看到镜子里的自己 B.雨后彩虹 C.手影游戏
15.实验探究:光的传播方向会改变吗。
(1)图1中用激光垂直射入水中,光的传播路线( ),图2中用激光斜射入水中,光的传播路线( )(填“改变”和“不改变”)。
(2)图3中光由空气斜射入水中时,光的传播路线会发生( ),这种现象叫做( )。
1666年,英国科学家牛顿在暗室中让太阳光(白光)透过三棱镜折射到墙上,结果太阳光被分解成七种颜色的光,而单纯色光经过三棱镜将不再分解。牛顿在英国皇家学会的科学讨论会上公布这个重大发现时,并没有得到大家的认同,反而遭到激烈的反对。人们当时理解不了牛顿的精辟见解——最常见的白光是一种成分复杂的光,而色彩鲜艳的光却是简单的。牛顿为了说服大家,又做了多次把七色光混合成为白光的实验,结果得出了相同的结论。
16.龙龙在阅读了牛顿资料知识后,亲自动手尝试。他将三棱镜放在太阳下,慢慢转动棱镜,发现太阳光被分成了( )七种颜色的光。
A.红、白、黄、绿、蓝、靛、紫 B.红、橙、黑、绿、蓝、靛、紫
C.红、橙、黄、绿、蓝、靛、紫
17.太阳光进入三棱镜后被分解成七种颜色的光,在白屏上分布如下图:其中最上面是( )。
A.白光 B.红光 C.绿光
18.龙龙拿出一支红色的激光笔照射三棱镜,他在白屏上最可能看到什么现象( )。
A.白屏上出现七种颜色的光 B.白屏上出现红光 C.白屏上出现白光
19.龙龙用硬纸板做了一个彩色轮,他将圆盘分为三个扇形,依次涂上红、绿、蓝三种颜色。当彩色轮快速旋转时,可以看到圆盘呈( )。
A.白色 B.黑色 C.红色
20.棱镜能将白光分解成七种颜色的光,这七种颜色与彩虹的颜色相同,由此龙龙推测:彩虹的形成与光的 有关。
21.小明将铅笔垂直和倾斜放入盛有水的玻璃杯中,观察实验现象。
(1)通过观察,小明发现垂直放入的铅笔在水中看起来 发生变化,倾斜放入的铅笔在水中看起来, 发生变化。(选填“有”或“没有”)。
(2)这个现象说明光从空气 (选填“直射”、“斜射”或“反射”)进入水中,光的传播方向 发生偏折(选填“会”或“不会”),这就是光的 现象(选填“直射”、“折射”或“反射”)。这种现象通常发生在 (选填“同种物质”或“不同种物质”)当中。
(3)小明向老师借来了一个三棱镜,让一束强光(白光)通过三棱镜,另一侧放一张白纸(如图所示),光被分解成了 (选填“三种”、“五种”或“七种”)颜色,这属于光的 现象(选填“反射”、“折射”或“斜射”)。
22.光的探究
实验材料:手电筒1个,纸屏1张,平面镜1面。
(1)将一个纸屏立在桌子上,让手电筒的光经平面镜反射到纸屏另一侧的桌面上(如图1),在完成这一任务的过程中,平面镜起到( )作用。
A.反射 B.折射 C.两者都有
(2)下列可以替代这个实验中的平面镜的是( )。
A.眼镜片 B.铝箔纸 C.塑料片
(3)若手电筒(如图2)照射,你需要 个平面镜才能完成上面的任务。
(4)请在图2中添加平面镜(用“”表示平面镜),并画出光在这个过程中行进的大致路线。
(5)从上面利用光的实验中,我的发现是: 。
潜望镜在科学研究上有很多用途,请回顾课堂上制作潜望镜的经历,完成下列问题。
23.据制作潜望镜需求,外观上我会选择( )。
A.透明塑料盒 B.不透明纸盒 C.两个都可以
24.我选择的理由是( )。
A.不透明纸盒避免外界光干扰
B.透明塑料盒透光性强,看得更清楚
C.外观不影响光线的传播
25.下图是制作潜望镜的步骤,排序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 B.③①④② C.①③②④
26.调节镜片,找到合适的摆放角度,这是利用了光的( )。
A.直线传播 B.反射规律 C.折射规律
27.下列装置中,潜望镜内两片镜片安装正确且效果最好的是( )。
A. B. C.
28.除了潜望镜,运用光的这个原理的物品还有很多,比如 、 。
小科做了一个模拟实验。他找来几张餐巾纸平放在桌面上,再把手放在纸的两端,把两只手慢慢用力向中间挤压。
29.观察到纸的中间会形成 。这是一个模拟实验,纸模拟的是 ,手挤压的力模拟的是 。
30.这个实验的现象中,他推测自然界里( )地形就是这样形成的。
A.河流 B.裂谷 C.山脉 D.盆地
31.为了验证“温度对岩石有破坏作用”这个猜想,小明做了下面的实验,请你帮他填完成实验过程。
实验器材:酒精灯、 、 、水、小石块、护目镜
实验步骤:(1)用 夹住小石块在酒精灯上加热;
(2)把加热后的石块 放入冷水;
(3)重复步骤(1)(2)几次;。
(4)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
(5)整理器材。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温度的 变化能使岩石风化。
平平学习了科学课中的《地震的成因及作用》之后,和同学一起做了两个实验。他把一张白纸平放在桌面上,再把手放在纸的两端,如图:
32.这是一个( )实验,“纸”模拟的是( )。
A.模拟、地核 B.模拟、地壳 C.对比、地壳
33.第一次实验中,平平把两只手慢慢用力向中间挤压,他观察到纸的中间会( )。
A.凸起 B.断裂 C.没有变化
34.平平用同样的纸进行第二次实验,他用两只手把纸慢慢用力向两边拉扯,当拉力大到一定的程度时,纸的中间会( )。
A.凸起 B.断裂 C.没有变化
35.根据以上的实验,平平推测地震是由( )运动产生。
A.地壳 B.海洋 C.大气
36.某科学兴趣小组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1)科学兴趣小组做这个实验的目的是研究( )。
A.火山的成因 B.地震的成因 C.地球内部结构
(2)实验中的材料或动作分别模拟什么?用线连起来。
两半拼接的小盒模 岩层
泥土模拟 地壳中的两个板块
拉开或挤压模拟 岩层受到的作用力
(3)通过实验可得出结论:地震形成的原因是组成岩石圈的板块在不停地运动,( )而产生的自然现象。
A.地球表面土壤剧烈运动
B.地球内部能量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强烈释放
C.地幔剧烈运动
(4)地震发生时,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
A.在室内无法逃离时,要赶紧钻到牢固的床、桌子等下边
B.如果在一楼,要迅速离开室内,跑到室外空旷的地方
C.立即跑到窗边,大声求救
37.地震是地壳岩石在地球内部力量的作用下发生断裂或错位的现象,小明究地震是如何发生的,他用多层橡皮泥模拟岩层。
(1)小明用多层橡皮泥进行模拟的过程,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
A.发现并提出问题 B.做出猜想或假说
C.观察实验、获得证据 D.交流合作、评价证据
(2)岩层相互挤压,这里可能会发生( )(填“弯曲”或“断裂”),岩层被拉张,如果继续拉张岩层会( )(填“弯曲”或“断裂”)。
(3)除了地球内部力量能改变地表的形态外,降雨也会对土地产生影响,模拟实验中“降雨”后能看到的现象是( )。
A.山丘上被冲出了许多细沟 B.山丘的形状没有任何变化
C.接水盆中的水依然清澈 D.泥沙的位置没有明显变化
(4)地面径流会聚后形成河流,河流对两岸会产生( )作用,携带的泥沙在下游会发生( )作用。
在做火山喷发模拟实验时,我们将罐头盒内的土豆泥堆成小山的形状,并将番茄酱倒入“小山”内,然后用一层薄薄的土豆泥封住洞口。最后将罐头盒放在铁架台上用酒精灯加热。
38.在实验中,小山内的“番茄酱”模拟的是“ ”。而“土豆泥”模拟的是“ ”。
39.实验中我们发现从“小山”的顶部喷涌出大量的“ ”。
40.做这个实验时,我们要用酒精灯的 焰来加热。
41.下列有关实验的操作,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实验时,我们要戴好护目镜
B.实验用的番茄酱最好要适当稀释
C.“山顶”的土豆泥要跟其他部位一样厚
42.火山喷发能使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发生变化,落在火山周围的 能提高土壤肥力,使森林和庄稼生长得更好;火山灰和 还是筑路的好材料。
43.地壳越到深处温度越高,压力越大。高温高压的岩浆在遇到地壳的 地带时,就会喷出地表,这就是形成火山的原因。
44.如图的实验:将燃烧的岩石立即放入冷水中,反复几次。实验结果是( )。
A.岩石没反应 B.岩石破碎了 C.岩石膨胀变大
45.这样的结果说明( )。
A.气温的冷热变化,会使大自然的岩石破碎变小
B.气温的冷热变化,大自然的岩石没有反应
C.气温的冷热变化,会使大自然的岩石膨胀变大
46.这个实验模拟了大自然中的( )现象。
A.风化 B.地震 C.岩石活动
为了探究风卷起的沙子对岩石的影响,贝贝做了下面的模拟实验,请你和他一起完成练习。
实验材料:岩石、放大镜、砂纸。
实验步骤:①用放大镜观察岩石。②用砂纸打磨岩石。③观察岩石的变化。
47.实验中,下列内容分别模拟的是什么?连一连。
岩石 风卷起沙子磨蚀岩石的过程
砂纸 自然界的岩石
打磨过程 风卷起的沙子
48.通过模拟实验,我们发现: 的力量使岩石发生了改变,这种改变是 (填“缓慢”或“迅速”)的。
49.今年十一黄金周,小明一家人跟旅游团游览了敦煌的戈壁滩及黄土高原。
(1)听导游介绍,小明知道了,戈壁滩岩石类型为砾岩,它属于 岩。
(2)通过游览小明发现在敦煌这块神奇的土地上,大自然创造出了许多奇观异景,它属于 地貌,是 (填“风力”或“水力”)改变了地表形态形成的。
(3)小明跟旅游团游览了黄土高原,看到了黄土高原表面千沟万壑,这种地表形态是 (填“风力”或“流水”)侵蚀形成的。
(4)旅游结束,小明和同学一起探索了植物对侵蚀的影响。
这个实验既是 实验,又是 实验,(填“探究”“对比”或“模拟”),在这个实验中,要从 (填“不同”或“同样”)高度“降雨”,保证“降雨量”一样。而且实验中只能改变一个条件,即: 。
小科想研究侵蚀与哪些因素有关,做了一些准备。他将矿泉水瓶盖打了几个小洞,灌了200毫升的水:再在塑料盆底一侧挖几个洞,铺上石子,再倒入土壤,做成4种土壤样本,如图所示。
50.要研究“有无植被”是否影响侵蚀,小科可以选择______做对比实验;要想研究“有无坡度”是否影响侵蚀,他需要选择______。
A.甲和乙 B.乙和丙 C.乙和丁
51.在“有无植被对侵蚀影响”的实验中,需要保持不变的条件有( )。
①土地坡度 ②“降雨”量 ③“降雨”高度
A.①②③ B.②③ C.①②
52.实验过程中,分别拿两个量杯放在土壤样本的下面接雨水。小科可以观察到没有植物覆盖的样本下流出来的水很浑浊由此,能得出的结论是 。
53.下列做法中,可以减缓土地被雨水侵蚀的是( )
A.砍伐森林 B.植树造林 C.开荒毁绿 D.开山挖矿
54.如果选择模型甲和模型乙的测试结果进行对比,得到的结论是( ) 。
A.土地侵蚀程度与降水量没有关系
B.植被越丰富,土地侵蚀程度越轻
C.土地坡度越大,土地侵蚀程度越轻
D.土地坡度越大,土地侵蚀越严重
去年7月中旬以来,一场罕见的持续强降雨袭击了河南大地,河流漫堤决口,百姓被水围困,浚县损失尤其惨重。在全国人民四面八方的驰援下,最终我们团结一心,战胜了洪灾。
55.河南省浚县地势平坦宽广,起伏很小,地形属于( )。
A.盆地 B.高山 C.平原 D.高原
56.造成如此严重灾害的最直接原因是( )。
A.降雨量太大 B.河南省多山 C.没有植物覆盖 D.土质松软
57.为了模拟降雨对土地的影响,小科动手制作了一个小山丘模型,在土壤表面撒上带有颜色的沙子,再用喷壶向小山丘的顶部喷水。此时能观察到的现象是( )。
A.“山丘”的形状没有任何变化 B.“山丘”上被冲出许多细沟
C.流入盆中的水依然清澈 D.彩沙的位置没有明显变化
58.山洪冲毁房屋、田地、道路和桥梁,常造成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以下措施中可以减少这些灾害发生的是( )。
A.开山挖矿 B.毁林开荒 C.植树造林 D.围湖造田
小兰同学看到一则信息——我国某一地区植树造林前后水土流失状况对比表。(10分,每处2分)
时期 水土流失面积
植树造林前 200000平方米
植树造林后 80000平方米
植树后增减数 减少120000平方米
59.根据上面的资料,你猜测:引起这个地区水土流失的主要因素是( )。
A.土地坡度大小 B.植物覆盖面积的多少 C.雨量的大小 D.土质
60.比较植树造林前后的数据,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水土流失的越少。
A.土地坡度越小 B.植物覆盖面积越多 C.植物覆盖面积越少 D.雨量越小
61.下图是小兰对此做的一个相应的模拟实验,探索土地被侵蚀的因素的实验照片。为了实验的严谨性,小兰在研究时应该控制不变的因素:( )。
A.土地的坡度、雨量的大小 B.有无植被、土地的坡度
C.雨量的大小、有无植被 D.土质、有无植被
62.小兰这个实验中,喷水时最先被冲走的是( )。
A.细小的泥沙 B.小石子 C.植被 D.以上两种情况都有可能
63.小兰这个实验中,甲容器内没有植物覆盖,乙容器内有植物覆盖,实验时“流下来的水”最有可能出现的结果是( )。
A.甲比较浑浊,乙比较干净 B.甲比较干净,乙比较浑浊
C.两个都一样 D.条件不足,无法判断
小明利用铁架台做了摆和滴漏的计时器,如下图所示,塑料瓶中加有一定量的水。(注意:滴的过程中不加水)
64.进行实验时,摆动次数的计算方法一般是( )。
A.摆动一个来回计一次 B.摆动一个来回计两次 C.摆动两个来回计一次
65.小明制作的摆在摆动时会发生( )的现象。
A.摆动幅度增大 B.摆动幅度减小 C.摆动速度变小
66.小明的摆每分钟摆45次。若想调整为每分钟摆60次,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A.加大摆幅 B.增加一个垫圈 C.把垫圈调整至A位置
67.小明观察到滴漏滴下15滴水时,摆刚好摆动30次,10分钟后再观察一次,那么滴漏继续滴下15滴水时,这个摆的摆动次数( )。
A.小于30次 B.正好30次 C.大于30次
68.小明把量筒上的体积刻度换成了时间刻度,那么简易水钟应该如图( )。
A. B. C.
69.若把实验装置改成塑料瓶的水位高度变化来计时的水钟,这种水钟叫( )。
A.泄水型水钟 B.受水型水钟 C.流水型水钟
70.下面方法中,可以使图中的滴漏装置计时更加准确的是( )。
A.在水中滴一滴红墨水 B.换一个更粗、更大的量筒 C.不断往塑料瓶中加水保持水位高度不变
71.关于摆的有关研究,阳阳提出了新的问题:摆的快慢既然与摆动幅度没有关系,那到底与什么因素有关呢?为了进行探究,他做出了两个假设:
假设一:摆动的快慢与摆锤的重量有关系
假设二:摆动的快慢与摆绳的长短有关系
为了验证假设,阳阳又做了以下实验,得到实验数据如下表:
序号 摆锤重量 绳长 来回摆动10次所用时间 平均摆动1次所用时间
① 1倍重 1.0米 21秒 2.1秒
② 2倍重 1.0米 21秒 2.1秒
③ 1倍重 0.5米 15秒 1.5秒
(1)为了验证假设一,需要改变的条件是: 。需要选择 实验进行对比。
A.①组和②组 B.①组和③组 C.②组和③组
(2)为了验证假设二,需要改变的条件是: 。需要选择 实验进行对比。
A.①组和②组 B.①组和③组 C.②组和③组
(3)由此,我们知道小球摆动的快慢与 有关,与 无关;摆绳越短,摆得越 ,摆绳越长,摆得越 。(用“摆锤重量”“摆绳长度”“快”“慢”进行填空)
1656年,荷兰物理学家惠更斯制造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摆钟,后经不断改进,沿用至今。2022年,让我们一起来自制一个一分钟正好摆动60次的钟摆。
72.在这个项目中,我们最主要的任务是__________。
A.组装一个能自由摆动的钟摆 B.对摆进行调整并重复测试
C.研究钟摆的来历 D.制作一分钟摆动60次的钟摆
73.要完成这个项目,小科准备的材料除了如图所示的铁架台、横杆、细绳、夹子外,还缺少__________。
A.螺母、秒表 B.回形针、粗绳 C.螺母、粗绳 D.秒表、烧杯
74.小科记录钟摆摆动一次的正确方法是__________。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③-② D.①-②-③-②-①
75.小科改变钟摆的其中一个条件,测量了这些钟摆15秒摆动的次数,记录如下。
细线长度 第一次实验 第二次实验 第三次实验 合理值
30厘米 13 13 13 13
25厘米 14 14 14 14
20厘米 16 16 16 16
15厘米 18 18 18 18
从上表中可知,小科改变的条件是_______。
A.细线长度 B.摆动次数 C.螺母轻重 D.摆幅大小
76.根据上表推测,当细线长度约为_______时,摆每分钟摆动约60次。
A.10~15厘米 B.15~20厘米 C.20~25厘米 D.25~30厘米
77.在“摆的研究”中,小科要采集很多数据,但是有的同学会发现采集的数据经常存在细微的差异,为了提高测量数据的准确性,通常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
A.选择老师的实验数据 B.多次测量 C.随意填写一个数据 D.抄写同学数据
78.在自制一分钟摆60次的钟摆过程中,我们进行上述不断调试的依据是什么?
79.在自制一分钟摆60次的钟摆过程中,你是怎样在最短时间内完成调试的?可以用图文结合的方式说明。
学习了这个单元后,班级里开展了制作一分钟计时器的比赛,如图是不同小组同学的作品。
80.第一小组在测试的过程中,前30秒和后30秒积聚的水量 ( )。
A.一样多 B.前30秒的水量多 C.后30秒的水量多
81.第二小组在测试的过程中,前30秒和后30秒积聚的水量 ( )。
A.一样多 B.前30秒的水量多 C.后30秒的水量多
82.在水钟的制作过程中,不会影响到水钟准确计时的是 ( )。
A.容器的大小 B.容器的颜色 C.滴漏孔径的大小
83.第三小组设计的钟摆之所以能用来计时,是因为它 ( )。
A.能一直摆动 B.具有等时性 C.结构简单
84.如图,摆动一次指的是摆锤位置 ( )。
A.从①到③ B从①到③再到② C.从①到③再到①
85.第三小组原计划做1分钟摆动60次的摆,但在实际测量过程中,一分钟只摆动了58次,我们可以 ( )
A.增加摆绳长度 B.减短摆绳长度 C.增加摆锤重量
86.相比较而言,下列各项中最不适合做一分钟计时器的是 ( )。
A.沙漏 B.燃香 C.日晷
准备实验材料:洗耳球1个、橡胶管1根、水槽1个、秒表1个。
87.在这个实验中洗耳球模拟( );橡胶管模拟( );输送的水模拟( )。
A.心脏;血管;血液 B.血管;心脏;血液 C.血液;血管;心脏 D.氧气;血管;血液
88.在实验中,用力挤压洗耳球,是在模拟( );挤压后松开洗耳球是在模拟( );液体流动模拟( )。
①呼吸一次 ②血液循环 ③心脏肌肉舒张 ④心脏肌肉收缩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④③②
89.在模拟实验中,洗耳球收缩时,水会( ),模拟( )。
①被吸入 ②被挤出 ③血液离开心脏 ④血液回到心脏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90.在实验中,我们完成一次实验用秒表计时( )分钟;在这个时间段里面挤压洗耳球( )次。
①1 ②0 ③60 ④200
A.①③ B.②③ C.①② D.③④
91.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它能感知外界环境的刺激。那么皮肤里神经的敏感性相同吗?某科学小组做实验来研究这个问题,请你帮他们把实验补充完整。
实验材料:两支相同的铅笔。
实验步骤:把眼睛闭起来,让同学用两支铅笔的笔尖轻轻触碰你身体的不同部位。体验哪个部位可以感觉到有两个笔尖,哪个部位感觉到只有一个笔尖。
实验记录:
被触碰的部位 指尖 肘部 膝盖 手背
感觉到的笔尖数量
实验结论:皮肤里有些地方的神经分布 ,所以敏感性强;有些地方神经分布 ,所以敏感性弱。上述四个部位中, 的神经分布最多。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B
D
B
4.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5.相同
6.能
7.
8.2 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9.反射 折射
10.C
11.C
12.B
13.A
14.C
15.不改变 改变 改变 光的折射
16.C
17.B
18.B
19.A
20.折射
21.没有 有 斜射 会 折射 不同物质 七种 折射
22.(1)A (2)B (3)2 (4) (5)平面镜可以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23.B
24.A
25.B
26.B
27.A
28.医生的额镜 汽车后视镜
29.凸起 岩层 地球内部运动的力
30.C
31.镊子 水槽 镊子 快速 小石块碎了 急剧
32.B
33.A
34.B
35.A
36.(1)B (2) (3)B (4)C
37.(1)C (2) 弯曲 断裂 (3)A (4) 侵蚀 沉积
38.岩浆 岩层
39.岩浆
40.外
41.C
42.火山灰 火山岩
43.薄弱
44.B
45.A
46.A
47.
48.风 缓慢
49.沉积 雅丹 风力 流水 模拟 对比 同样 有无植被
50.CA
51.A
52.植物可以减缓土壤侵蚀
53.B
54.D
55.C
56.A
57.B
58.C
59.B
60.B
61.A
62.A
63.A
64.A
65.B
66.C
67.C
68.A
69.A
70.C
71.(1) 摆锤重量 A (2) 摆绳长短 B (3) 摆绳长度 摆锤重量 快 慢
72.D
73.A
74.C
75.A
76.C
77.B
78.摆绳长短影响摆动的快慢,同一个摆,摆绳越长摆动越慢,摆绳越短摆动越快。
79.在测试阶段,根据摆的等时性,我们可以测摆15秒中是否摆动了15次,不需要测60秒。同时摆绳的长度可以5厘米一调整,从而节省时间。
B
A
B
B
C
B
86.C
87.A
88.D
89.B
90.A
91.2 1 1 1 多 少 指尖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