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菏泽市菏泽名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省菏泽市菏泽名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3.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2-25 16:06:02

文档简介

菏泽一中高一12月份月考试题语文答案
1.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D.“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是一种失败的现代化”错误,于文无据,也不符合历史事实。由原文“目前,形成一种迷信西方现代化模式的固有认知,实际上这不是真正社会进步意义上的现代化。在工业文明范式的现代化之后,会有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人类文明新形态——生态文明出现,真正实现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伴生文明范式转换的历史进步”可知,原文只是说“会有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人类文明新形态——生态文明出现,真正实现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伴生文明范式转换的历史进步”,并没有说“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是一种失败的现代化”。故选D。
2.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促使生态文明建设提上了议事日程”错误,颠倒因果。根据文意,应该是生态文明建设提上议事日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被确立,使得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更加饱满,更加符合人性发展的需要。故选A。
3.【答案】 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二的基本观点是“人类社会走向进步的现代化,都会指向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A.是就环保问题产生争议,不是“共生”;B.是经济贸易问题,与人与自然的共生无关;C.世界各国科学家共商“碳中和”与气候生态突变相关问题,符合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D.是古人观念,与现代化无关。故选C。
4.【答案】 ①引用论证。文章引用二十大报告和专家论述,增强了说理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②对比论证。通过对中西现代化不同特点的对比,突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优越性,强化了中心论点。【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证方法的能力。引用论证。结合“党的二十大报告更明确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我们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可知,文章引用二十大报告和专家论述,增强了说理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对比论证。结合“从世界历史视野来看,西式现代化受制于线性发展模式,它以一种进化的单一线性逻辑,将人类自身的发展刻画为一种由低到高的进化历程,并按照这种进化逻辑来编排不同的民族、国家与文明,从而形成人类各个不同社会之间的线性进化链条与环节。”“相比之下,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很少被提及的特点是,它坚定地转变了古今关系,不再走西方古今断裂的老路,而是走‘新故相资而新其故’的新路。中国式现代化的担纲主体将自身确立为中华五千年文明的担纲者和传承者,并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根基置于五千年中国文明的根脉里。这是中国式现代化对西式现代化古今断裂的超越”可知,通过对中西现代化不同特点的对比,突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优越性,强化了中心论点。
5.【答案】①要大力弘扬生态文明的理念,因为自然环境给人类的发展提出严峻挑战。②要提升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认知,因为这是中国式现代化过程的必然要求。③要理性看待西方现代化模式,因为西式现代化在认知和实际表现上都有局限性。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列要点和阐述理由的能力。结合“长久以来,人们往往将人与自然的共生狭义地理解为人与自然界事物的共生,而忽视人类个体内部的人与自然的共生,更忽视人类社会层面上的人与自然的共生。事实上,如果不能处理好个体层面的人与自然之共生,或者不能处理好社会层面的人与自然的共生,人与自然界事物的共生也是根本不可能的”可知,要大力弘扬生态文明的理念,因为自然环境给人类的发展提出严峻挑战。
结合“党的二十大报告是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之一。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布局上,生态文明建设也是‘五位一体’的一个重要方面,其目标指向就是‘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因此,从我们的国家战略和党的政治目标维度来看,在中国,现代化必然指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可知,要提升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认知,因为这是中国式现代化过程的必然要求。结合“西方通过工业化率先开启人类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但在这一过程中,人与自然关系失衡的生态问题越来越严重。这使得西方的现代化过程表现出资本主义社会在现代性与生态性之间形成一种悖论。这也说明现代化的过程不可避免地要回答好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由于历史出场的先在性,目前,形成一种迷信西方现代化模式的固有认知,实际上这不是真正社会进步意义上的现代化”可知,要理性看待西方现代化模式,因为西式现代化在认知和实际表现上都有局限性。
6. 【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C .“揭示出生物界强弱更替、优胜劣汰的自然规律”理解有误,根据“看牛顶架,那实在也是一项有益的娱乐,给人一种力量的感受,一种拼搏的激励”可知,红犍牛挑战老黑牛展示出了一种力量,但“强弱更替、优胜劣汰的自然规律”的理解于文无据。故选C。
7.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B .“表明破老汉也具有刚强的性格”理解有误,根据“那天,队长端来了一碗白馍。后来才知道,是叫子推,是为纪念春秋时期一个叫介子推的人的。破老汉说,那是个刚强的人,宁可被人烧死在山里,也不出去做官”可知,破老汉称赞介子推和“表明破老汉也具有刚强的性格”无因果关系。故选B。
8. 【答案】(1)清平湾河水、秋山景色等景物描写为人物活动描绘了具体场景。(2)喂牛的夜景、拦牛时的秋山景色,烘托了人物形象,使小说人物真实可感。(3)美丽的自然风光和美好的环境,烘托了人物宁静闲适的心态。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环境描写的作用的能力。根据“清平河水整日份‘哗哗啦啦’的,水很浅,在村前拐了一个弯,形成了一个水潭。河湾的一边是石崖,另一边是一片开阔的河滩”“秋天,在山里拦牛简直是一种享受。庄稼都收完了,地里光秃秃的,山洼、沟掌里的荒草却长得茂盛。把牛往沟里一轰,可以躺在沟门上睡觉:或是把牛赶上山,在山下的路口上坐下,看书。秋山的色彩也不再那么单调:半崖上小灌木的叶子红了,杜梨树的叶子黄了,酸枣棵子缀满了珊瑚珠似的小酸枣……”可知,清平湾河水、秋山景色等景物描写为人物活动描绘了具体场景。根据“天上划过一道亮光,是流星。月亮也躲进了山谷。星星和山峦,不知是谁望着谁,或者谁忘了谁”“秋天……庄稼都收完了,地里光秃秃的,山洼、沟掌里的荒草却长得茂盛……半崖上小灌木的叶子红了,杜梨树的叶子黄了,酸枣棵子缀满了珊瑚珠似的小酸枣……尤其是山坡上绽开了一丛丛野花,淡蓝色的,一丛挨着一丛,雾蒙蒙的。灰色的小田鼠……”可知,喂牛的夜景、拦牛时的秋山景色,烘托了人物形象,使小说人物真实可感。结合“秋天,在山里拦牛简直是一种享受……把牛往沟里一轰,可以躺在沟门上睡觉:或是把牛赶上山,在山下的路口上坐下,看书”可知,“我”在清平湾内心宁静,清平湾美丽的自然风光和美好的环境,烘托了人物宁静闲适的心态。
9. 【答案】(1)表达了作者对白老汉、牛群和清平湾的深深的感激和思念。(2)表达了对纯朴、善良、勤劳的清平湾人的敬佩和颂扬。(3)照应题目,前后呼应,使小说结构严谨,浑然一体。【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哦,我的白老汉,我的牛群,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用抒情性语调表达了作者对白老汉、牛群和清平湾的深深的感激和思念。结合文中“队长把一碗‘子推’”放在炕沿上,让我吃……队长提议让我喂牛,社员们都赞成”“要不回窑睡去吧,二次料我给你拌上了”“这营生不是后生家做的,后生家正是好睡觉的时候”“一个从陕北回京探亲的同学来看我,带来了乡亲们捎给我的东西,最后从兜里摸出一张十斤的粮票,说是破老汉让他捎给我的……卖了十斤好小米换来的,咋啦不能用”可知,清平湾人纯朴、善良、勤劳,以此结尾表达了我对纯朴、善良、勤劳的清平湾人的敬佩和颂扬。文章题目为“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抬头也写到“我插队的时候喂过两年牛,那是在陕北的一个小山村儿清平湾。和我一起拦牛的老汉姓白”,最后以“哦,我的白老汉,我的牛群,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结尾,照应题目,前后呼应,使小说结构严谨,浑然一体。
10.【答案】 DFG( 侍讲张栻以论张说出守袁/万里抗疏留栻/又遗允文书/以和同之说规之)【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翰林侍讲学士张栻因论说唐朝宰相张说被贬出守袁州,杨万里上疏抗争,要求留张栻在朝,又致书虞允文,用和同之说劝说他。“侍讲”是“张栻”的官职,二者联系紧密,不能断开;“之”是“规”的宾语,“栻”是“不果留”的主语,故应在“栻”前断开。
11.【答案】 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理解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A.错误。居丧;忧虑、忧愁。两句中的“忧”意义不同。句意:但不久杨万里以居丧去官。/心中的忧愁却难以遗忘。B.正确。C.正确。通“嘱”,叮嘱,嘱托;劝酒。两句中的“属”意义不同。句意:嘱托杨万里给他做记。/举起酒杯劝同伴喝酒,吟诵着与明月有关的文章。D.正确。故选A。
12.【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被迫勇敢进谏”错,由原文“夏旱,万里应诏,言:”可知,杨万里是奉召进谏。故选C。
13.【答案】 ①不计安危得失,敢为正义和真理发声。②不惧盗贼压境,以文人之身为国从戎。③不为权臣拉拢,在利益面前刚正不阿。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①由原文“万里抗疏留栻,又遗允文书,以和同之说规之”“万里上疏诋之,力言张浚当预,且谓迈无异指鹿为马”可知,不计安危得失,敢为正义和真理发声。②由原文“盗沈师犯南粤,帅师往平之”可知,不惧盗贼压境,以文人之身为国从戎。③由原文“韩侂胄用事,欲网罗四方知名士相羽翼,尝筑南园,属万里为之记,许以掖垣。万里曰:‘官可弃,记不可作也’”可知,不为权臣拉拢,在利益面前刚正不阿。
14. 【答案】(1)巫医、乐师等各种工匠,士大夫们瞧不起,现在他们的见识竟反而赶不上这些人,真是令人奇怪啊!(2)回头看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着,有的没有被照着,或红或白,颜色错杂,都像鞠躬的样子。【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不齿”,瞧不起;“乃”,竟然;第二个“其”,真是。(2)“得日”,被日光照着;“绛皓”,或红或白;“偻”,鞠躬的样子。
参考译文:
杨万里,字廷秀,吉州吉水人。考取宋高宗绍兴二十四年进士,任赣州司户官,又调任永州零陵县县丞。当时张浚被贬到永州,闭门谢客,杨万里三次拜访都没有见到,便写了一封信极力请求,张浚才见他。张浚入相,将杨万里荐于朝廷。翰林侍讲学士张栻因论说唐朝宰相张说被贬出守袁州,杨万里上疏抗争,要求留张栻在朝,又致书虞允文,用和同之说劝说他,张栻虽然没有留住,但大家公认杨万里人格高尚。到地方出任漳州知州,后改知常州,不久提举广东常平茶盐。盗贼沈师进犯南粤,杨万里亲自率兵平叛。杨万里请求在潮、惠二州的外围修筑寨堡,在潮州修筑寨堡用来镇慑盗贼的巢穴,在惠州修筑寨堡用来扼住盗贼的道路,但不久杨万里以居丧去官。服丧期满,被征召为尚左郎官。太子东宫缺少讲官,皇帝亲自提拔杨万里为侍读。东宫官僚都以得到一个正直的人相庆贺。他日陪读《陆宣公奏议》等书,杨万里都联系实际对太子规劝和告诫,太子很是敬重他。十四年夏天发生旱灾,杨万里应皇帝诏令上书,说:“旱灾已经两个月,然后才让大家进言,这难道不太迟了吗?进言的范围,又只上自侍从官,下止馆职官吏,这难道不太狭隘了吗?今天之所以发生旱灾,是由于上面朝廷的恩泽不能施及下面,下面老百姓的苦情不能上达朝廷,天地之间的气隔绝而不能畅通。”于是疏列四件事情上奏,言词都很恳切。遇到高宗驾崩,还没有安葬,翰林学士洪迈不等集体商议,就独自把配享高宗的已逝大臣吕颐浩等的姓名奏上。杨万里上疏抨击他,极力说张浚应当配享,并且说洪迈这样做无异于指鹿为马。孝宗看了他的奏疏很不高兴,说:“杨万里把朕看成了什么样的皇帝!”因此杨万里以直秘阁的馆职调出任筠州知州。韩侂胄当政,想网罗四方知名人士为他的羽翼,曾经修筑南园,嘱托杨万里给他做记,许以中书、门下省的高位。杨万里说:“官可以抛弃,记却不可写。”韩侂胄非常生气,便改命他人做记。杨万里在家闲了十五年,都是韩侂胄把持国柄的时候。韩侂胄专权僭越日益严重,杨万里非常忧愤,郁郁成疾。家里人知道他是忧国,因此凡是邸吏通报当时的政治形势的都不告诉杨万里。有一天忽然他的族子从外面来,就告诉他韩侂胄对金用兵的事。杨万里听了失声痛哭,马上叫拿纸来写道:“韩侂胄奸臣,专权跋扈目无皇上,轻易动兵残害人民,阴谋危害国家。我的头在此,却落得个报国无路,惟有一个人孤独忧愤!”又写了十四言留别妻子,写完后就逝世了。被朝廷赐谥号“文节”。
15.【答案】 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D.“流露埋怨之意,暗写出两人道路选择的相悖”错误,“如何相背远”,为什么要让我们背离得这么远,一个远去江汉,一个归返城中。朋友已去江汉而自己却返归。其中透露出作者深深不舍和无奈。故选D。
16. 【答案】(1)五六句采用了对比衬托手法。用泊处空留余鸟,反衬朋友已经远行,写出了诗人送别不及的惆怅之情。(2)七八句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林寒叶下,钓晚收纶,渲染出萧瑟苍茫的氛围。天寒日暮,朋友远去,景的黯淡,反映出诗人内心的凄凉。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是个表达技巧的能力。“泊处空余鸟,离亭已散人”,泊处已空,只剩有飞鸟在盘旋往还,飞鸟是不领会诗人的离别之苦的,依旧追逐嬉戏,这就突出了诗人的离别之愁。离亭依旧存在,人却已散去,物是人非,徒增感慨。诗人写鸟亭的实有,更对比反衬出泊处的空寂和朋友之间的离别惆怅。可以概括出:五六句采用了对比衬托手法。用泊处空留余鸟,反衬朋友已经远行,写出了诗人送别不及的惆怅之情。“林寒正下叶,钓晚欲收纶”说的是天气寒冷而树木纷纷落叶,当时正向晚而钓者也要收起钓丝返家,林寒叶下,钓晚收纶,正渲染出诗人独立苍茫、凄苦无着的情绪和氛围,景的色调灰暗,从中可窥出诗人心中的悲凉。这里树叶的纷纷落下象征着朋友的孤帆远去、萍水漂泊,钓晚收纶暗示着诗人即将怏怏归去的凄凉。可以概括出:七八句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林寒叶下,钓晚收纶,渲染出萧瑟苍茫的氛围。天寒日暮,朋友远去,景的黯淡,反映出诗人内心的凄凉。
17.【答案】 ①君子不齿 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③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④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⑤呦呦鹿鸣 ⑥食野之苹/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梅尧臣《鲁山山行》)/林下猿垂窥涤砚,岩前鹿卧看收帆(黄庭坚《浣溪沙·一叶扁舟卷画帘》)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瞬”“呦”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
18.【答案】 ①两个逗号将“拒绝”“稀释”“泯灭”三个动词分隔开来,使停顿延长,更能突出严冬的冷酷无情;②顿号停顿时间较短,无此表达效果。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标点符号表达效果的能力。句子“总是被雄踞大地的严冬拒绝,稀释,泯灭”中两个逗号将“拒绝”“稀释”“泯灭”三个动词分隔开来,使停顿延长,结合“但最先来到人间的春意,总是被雄踞大地的严冬拒绝,稀释,泯灭”可知,更能突出严冬的冷酷无情;“拒绝”“稀释”“泯灭”三个动词之间如果换成顿号,顿号停顿时间较短,无此表达效果。
19. 【答案】①如果你有这样的机会该多好啊!②你能在这小湖边亲眼看到冬天怎样退去,③春天怎样到来,④大自然怎样完成一年一度奇妙的起死回生。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变换句式的能力。长句变短句,先抓出句子的主干,明确句子的中心意思,然后抽出附加成分,将它们变成按顺序先后排列的短句。先抽出句子主干“如果你有这样的机会该多好啊”,再将附加成分“在这小湖边亲眼看到冬天怎样退去、春天怎样到来、大自然怎样完成一年一度奇妙的起死回生”抽出来,再将它变成三个短句子“你能在这小湖边亲眼看到冬天怎样退去”“春天怎样到来”“大自然怎样完成一年一度奇妙的起死回生”。
20. 【答案】①第二人称使行文上更加自然亲切,便于抒发情感。②增强代入感,让读者更能设身处地体会到作者的感情。【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人称表达效果的能力。结合“你呢,面颊和耳朵边儿像要冻裂那样的疼痛……然而,你那冻得通红的鼻尖,迎着冷冽的风,却忽然闻到了春天的气味”可知,第二人称使行文上更加自然亲切,便于抒发情感。结合“它令你一阵惊喜,一阵激动,一下子找到了明天也找到了昨天——那充满诱惑明天和同样季节、同样感觉却流逝难返的昨天”可知,增强代入感,让读者更能设身处地体会到作者的感情。
21. 【答案】①世上也没有两个完全一样的人 ②他人、环境等外在因素之间的关联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空,结合上句“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可知,同理,就是说世上也没有两个完全一样的人,所以此处应该填写“世上也没有两个完全一样的人”。 第二空,结合下句“他人片面的评价标准、不良环境中的攀比之风等都会给人带来挫败感”可知,讲了他人与环境给人带来的挫败感,这些是外在的因素,再根据上文“他们往往只看到了失败与自我内在因素之间的关联”可知,应该填“……的关联”,所以此处应该填写“他人、环境等外在因素之间的关联”。
22.【答案】 ①要学会看到自身的闪光点,不要一味地否定自己。②要学会全面看待问题,不要总是归咎于自身。③家长要正确对待孩子的成绩,不要对孩子要求过高。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结合“拥有自卑心理的学生,一旦遇到某一方面的失败,就会认为自己所有的一切都是失败的。他们非常善于由点及面,如仅仅因为学业成绩比不上他人,就全面否定自己,认为自己一无是处。世上不存在完美之人,哪怕一败涂地的人,身上也有闪光之处,而这或许就是他人梦寐以求的”可知,要学会看到自身的闪光点,不要一味地否定自己。结合“拥有自卑心理的学生,在失败面前习惯责备自己,将问题内化到自己身上,从而使得自我挫败感增强。他们往往只看到了失败与自我内在因素之间的关联,却看不到失败与他人、环境等外在因素之间的关联,他人片面的评价标准、不良环境中的攀比之风等都会给人带来挫败感”可知,要学会全面看待问题,不要总是归咎于自身。结合“另外,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飞速发展,家长对孩子的各方面要求水涨船高,孩子做得再好,或许也难以达到家长的要求。学生们如果看不到这些外在因素,一味地妄自菲薄,就会渐渐出现自我怀疑、自我否定等问题,心理健康受到极大影响”可知,家长要正确对待孩子的成绩,不要对孩子要求过高。
【审题立意】
这篇作文的材料以“假舆马”、“假舟”为引子,结合了一苟子的《劝学》、《红楼梦》中薛宝钗的咏柳,以及习总书记在扶贫协作座谈会上的讲话,表达了内外力相辅相成的观点。考生需要理解这一观点,并结合自身的认知和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
可以选择以“内外力相辅相成,共同创造成就”为主题,明确表达在个人成就或事业发展中,既需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内在力量,同时也需要善用外部资源。
构思要点
引言:简要概括材料,引出“假舆马”、“假舟”的寓意,为后续论述做铺垫。
内力的重要性:分析一苟子的《劝学》中“韶华休笑本无材”,强调个体内在的努力和才华是事业成功的基础。
外力的作用:以《红楼梦》中薛宝钗咏柳为例,说明外部环境、机遇和资源对于个体的推动作用。
内外力互动:讨论内外力如何相互影响,形成良性循环。借用习总书记在扶贫协作座谈会上的观点,强调用好外力激发内力的重要性。
个人经验分享:可以加入个人或身边人的真实案例,阐述内外力如何在实际生活中相互作用。
内外力的平衡:强调在个人发展过程中,内外力不是孤立存在的,要找到平衡点,善于整合和利用资源。
总结:确认内外力相辅相成的观点,呼吁读者在追求个人发展和事业成功时,要善于发挥自身优势的同时,善用外部资源。菏泽一中高一12月份月考试题
语 文
(时间:150分钟 分值: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自新时代以来,中国就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将生态文明建设提上议事日程,以回应现代化进程中的生态问题。党的二十大报告更明确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我们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确定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之一,使得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更加饱满,更加符合人性发展的需要。
长久以来,人们往往将人与自然的共生狭义地理解为人与自然界事物的共生,而忽视人类个体内部的人与自然的共生,更忽视人类社会层面上的人与自然的共生。事实上,如果不能处理好个体层面的人与自然之共生,或者不能处理好社会层面的人与自然的共生,人与自然界事物的共生也是根本不可能的。
从世界历史视野来看,西式现代化受制于线性发展模式,它以一种进化的单一线性逻辑,将人类自身的发展刻画为一种由低到高的进化历程,并按照这种进化逻辑来编排不同的民族、国家与文明,从而形成人类各个不同社会之间的线性进化链条与环节。西方民族与国家被置于链条的顶端,即现代阶段,是文明的代表;其他民族与国家则被置于古代阶段,被视为半开化或野蛮的。这里不是不同共同体的共生,而是不同共同体在世界历史中的先后更替或等级秩序的问题,这成为西式现代化实现帝国征服与价值殖民的文明等级论述。这种线性进化逻辑将古今之间的区分设置为进化链条的不同环节,从而加剧了古今之间的断裂。由于它强化并凸显了西式现代化的自我优越体验,给他们站在进化链条顶端的幻觉,因而他们不愿也无法修复这一断裂。有专家指出:“只要这种幻觉存在,那么我们就很难修复自然与非自然的关系,走向两者的共生共荣机制。”
相比之下,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很少被提及的特点是,它坚定地转变了古今关系,不再走西方古今断裂的老路,而是走“新故相资而新其故”的新路。中国式现代化的担纲主体将自身确立为中华五千年文明的担纲者和传承者,并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根基置于五千年中国文明的根脉里。这是中国式现代化对西式现代化古今断裂的超越。这一超越本身意在导向传统智慧与现代文明的融合、激活与新生。个人层面、社会层面都不再否弃自然,而是走向完善自然、成全自然以与自然共生的构思;以此构思为基础,才能真正意识到人与自然界万物不可分割的一体性,这种一体性要求一种共生的秩序,而这种秩序作为思想似乎处于中国千年传统的“过去”,作为理想又恰是人类的共同未来。
(陈赟《共生思想与中国式现代化》)
材料二:
党的二十大报告是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之一。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布局上,生态文明建设也是“五位一体”的一个重要方面,其目标指向就是“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因此,从我们的国家战略和党的政治目标维度来看,在中国,现代化必然指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从更为广阔的视野来看,现代化是一个复杂的历史过程,呈现出文明范式的转换,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一般意义上的现代化,可以说是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的过程。西方通过工业化率先开启人类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但在这一过程中,人与自然关系失衡的生态问题越来越严重。这使得西方的现代化过程表现出资本主义社会在现代性与生态性之间形成一种悖论。这也说明现代化的过程不可避免地要回答好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由于历史出场的先在性,目前,形成一种迷信西方现代化模式的固有认知,实际上这不是真正社会进步意义上的现代化。在工业文明范式的现代化之后,会有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人类文明新形态——生态文明出现,真正实现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伴生文明范式转换的历史进步。
所以,无论是从中国式现代化提出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还是西方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对自身模式的“扬弃”,人类社会走向进步的现代化,都会指向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赵建军《现代化必然指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两则材料都提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都认为人类现代化的未来必然指向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B. 材料一认为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往往偏狭,其实无论个体层面还是社会层面与自然的共生都不可或缺。
C. 材料一从世界历史的视野审视了西式现代化的局限性,并指出中国式现代化可以实现对西式现代化的超越。
D. 材料二指出,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是一种失败的现代化,而生态文明才是文明范式转换的历史进步。
2. 根据材料一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中国式现代化内涵饱满,符合人性发展需要,促使生态文明建设提上了议事日程。
B. 西方将其自身置于进化链条的顶端,从而为其帝国征服与价值殖民提供理论依据。
C. 西式现代化的单一线性逻辑加剧了古今之间的断裂,西方不愿也无法修复这种断裂。
D. 中国式现代化植根五千年中华文明和传统智慧,将走出一条与现代文明融合的新路。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 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大会上,一些西方发达国家推卸责任,与发展中国家就碳气体排放问题产生很大分歧。
B. 近年来,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济往来日趋频繁,贸易量持续攀升,形成了双赢或多赢的良好局面。
C. 世界各国科学家齐聚白石山“地球科学与宜居环境”科学大会,共商“碳中和”与气候生态突变相关问题。
D. 孟子说“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说明我国古人早就认识到环境保护及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4. 文本一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说明。(4分)
5. 假如你作为代表出席“青年与现代化论坛”并作主题发言,请联系文本,列出你的发言要点,并简要说明理由。(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
史铁生
我插队的时候喂过两年牛,那是在陕北的一个小山村儿清平湾。和我一起拦牛的老汉姓白。陕北话里,“白”发“破”的音,我们都管他叫“破老汉”。破老汉几颗零零碎碎的牙,几根稀稀拉拉的胡子,只带着个七八岁的小孙女过。
清明节的时候我病倒了,腰腿疼得厉害。我一个人躺在土炕上。那天,队长端来了一碗白馍。后来才知道,是叫子推,是为纪念春秋时期一个叫介子推的人的。破老汉说,那是个刚强的人,宁可被人烧死在山里,也不出去做官。那天,队长把一碗“子推”放在炕沿上,让我吃。他也坐在炕沿上,吧达吧达地抽烟。队长看着我吃,不言语。临走时,他吹吹烟锅儿,说:唉!心儿家不容易,离家远。“心儿”就是孩子的意思。队里再开会时,队长提议让我喂牛,社员们都赞成。
我喂十头牛,破老汉也喂十头,在同一个饲养场上。饲养场建在村子的最高处,一片平地,两排牛棚,三眼堆放草料的破石窑。清平河水整日份“哗哗啦啦”的,水很浅,在村前拐了一个弯,形成了一个水潭。河湾的一边是石崖,另一边是一片开阔的河滩。夏天,村里的孩子们光着屁股在河滩上折腾,往水潭里“扑通扑通”地跳,有时候捉到一只鳖,又笑又嚷,闹翻了天。
其实,喂牛没什么难的,用破老汉的话说,只要勤谨,肯操心就行。喂牛,活儿不重,就是热人,夜里得起来好几趟,一年到头睡不成个囫囵觉。冬天,半夜从热被窝里爬出来的滋味可不是好受的。尤其五更天给牛拌料,牛埋下头吃得香,我坐在牛槽边的青石板上能睡好几觉。“要不回窑睡去吧,二次料我给你拌上了。”老汉说。天上划过一道亮光,是流星。月亮也躲进了山谷。星星和山峦,不知是谁望着谁,或者谁忘了谁。“这营生不是后生家做的,后生家正是好睡觉的时候。”破老汉说,然后“唉,唉——”地发着感慨。我又迷迷糊糊地入了梦乡。
秋天,在山里拦牛简直是一种享受。庄稼都收完了,地里光秃秃的,山洼、沟掌里的荒草却长得茂盛。把牛往沟里一轰,可以躺在沟门上睡觉:或是把牛赶上山,在山下的路口上坐下,看书。秋山的色彩也不再那么单调:半崖上小灌木的叶子红了,杜梨树的叶子黄了,酸枣棵子缀满了珊瑚珠似的小酸枣……尤其是山坡上绽开了一丛丛野花,淡蓝色的,一丛挨着一丛,雾蒙蒙的。灰色的小田鼠从黄土坷垃后面探头探脑;野鸽子从巷崖上的洞里钻出来,“扑棱棱”飞上天;野鸡“咕咕嘎嘎”地叫,时而出现在崖顶上,时而又钻进了草丛……我很奇怪,生活那么苦,竟然没人逮食这些小动物,也许是因为没有枪,也许是因为这些鸟太小也太少,不过多半还是因为别的。譬如:春天燕子飞来时,家家都把窗户打开,希望燕子到窑里未做窝;很多家窑里都住着一窝燕儿,没人伤害它们。谁要是说燕子的肉也能吃,老乡们就会露出惊讶的神色,瞪你一眼:“咦!燕儿嘛!”仿佛那无异于亵渎了神灵。
有一回,我和破老汉吹起牛回村,离村老远,就听见饲养场上一声声牛叫了,儿一声,娘一声,似乎一天不见,母子间有说不完的贴心话。母牛的目光充满了温柔、慈爱,神态那么满足,平静。我最喜欢的是一头红犍牛,高高的肩峰,腰长腿壮,单套也能拉得动大步犁。红犍牛的犄角长得好,又粗又长,向前弯去;几次碰上邻村的牛群,它都把对方的首领顶得败阵而逃。我总是多给它拌些料,犒劳它,和牛在一起,也可谓其乐无穷了。看牛顶架,那实在也是一项有益的娱乐,给人一种力量的感受,一种拼搏的激励。那年春天,我的红犍牛处在新秀的位置上,开始对牛群首领老黑牛有所怠慢了。它们拉开了架势,对峙着,用蹄子刨土,瞪红了眼睛,慢慢地接近,接近……猛地扭打到一起。红犍牛占据了有利地形,逼得老黑牛步步退却,只剩招架之功。红犍牛毫不松懈,瞧准机会把头一低,一晃一冲,顶到了对方的脖子。老黑牛转身败走,红犍牛追上去再给老首领的屁股上加一道失败的标记。为了这事,破老汉阴沉着脸给我看。他抽着烟,望着老黑牛屁股上的伤痕,说:它老了呀!它救过人的命。
那年冬天我的腿忽然用不上劲儿了,回到北京不久,两条腿都开始萎缩。住在医院里的时候,一个从陕北回京探亲的同学来看我,带来了乡亲们捎给我的东西,最后从兜里摸出一张十斤的粮票,说是破老汉让他捎给我的。粮票很破,渍透了油污,中间用一条白纸相连。同学说:“我对他说这是陕西省通用的。在北京不能用”,破老汉不信,说:‘咦!你们北京就那么高级?我卖了十斤好小米换来的,咋啦不能用?!’我只好带给你。”
哦,我的白老汉,我的牛群,我的遥远的清平湾……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星星和山峦,不知是谁望着谁,或者谁忘了谁”,交代了夜晚喂牛的环境,暗示了“我”的朦胧睡意。
B. “秋天,在山里拦牛简直是一种享受”,这是因为不仅轻松自由休息,还能看书,更可欣赏到秋天的美景。
C. 红犍牛为争夺首领地位而挑战老黑牛,展示出了种力量,也揭示出生物界强弱更替、优胜劣汰的自然规律。
D. 这篇小说采取了自传体的写法,融会了作者的一些亲身经历和感受,产生了真实感人的艺术效果。
7. 关于文中有关“破老汉”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几颗零零碎碎的牙,几根稀稀拉拉的胡子”,既突出了破老汉的肖像特点,也暗示了他沧桑的生活经历。
B. 称赞介子推“是个刚强的人”“宁可被人烧死在山里,也不出去做官”,表明破老汉也具有刚强的性格。
C. 破老汉“‘唉,唉——’地发着感慨”,既是对“我”这个远离家乡的后生的同情,也包含着对生活的些许无奈。
D. 托人送“渍透了油污”的旧粮票的细节,既展现了那个时代的特点,也寄托着破老汉对“我”的关爱之情。
8. 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对刻画人物有何作用?请结合文中相关内容简要分析。(4分)
9. 小说以“哦,我的白老汉,我的牛群,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作结尾,有何妙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杨万里,字廷秀,吉州吉水人。中绍兴二十四年进士第,为赣州司户,调永州零陵丞。时张浚谪永,杜门谢客,万里三往不得见,以书力请,始见之。浚入相,荐之朝。侍讲张栻以论张说出守袁万里抗疏留栻又遗允文书以和同之说规之栻虽不果留,而公论伟之。出知漳州,改常州,寻提举广东常平茶盐。盗沈师犯南粤,帅师往平之。请于潮、惠二州筑外砦,潮以镇贼之巢,惠以扼贼之路。俄以忧去。免丧,召为尚左郎官。东宫讲官阙,帝亲擢万里为侍读。宫僚以得端人相贺。他日读《陆宣公奏议》等书,皆随事规警,太子深敬之。十四年夏旱,万里应诏,言:“旱及两月,然后求言,不曰迟乎?上自侍从,下止馆职,不曰隘乎?今之所以旱者,以上泽不下流,下情不上达,故天地之气隔绝而不通。”因疏四事以献,言皆恳切。会高宗崩,未葬,翰林学士洪迈不俟集议,配飨独以吕颐浩等姓名上。万里上疏诋之,力言张浚当预,且谓迈无异指鹿为马。孝宗览疏不悦,曰:“万里以朕为何如主!”由是以直秘阁出知筠州。韩侂胄用事,欲网罗四方知名士相羽翼,尝筑南园,属万里为之记,许以掖垣。万里曰:“官可弃,记不可作也。”侂胄恚,改命他人。卧家十五年,皆其柄国之日也。侂胄专僭日益甚,万里忧愤,怏怏成疾。家人知其忧国也,凡邸吏之报时政者皆不以告。忽族子自外至,遽言侂胄用兵事。万里恸哭失声,亟呼纸书曰:“韩侂胄奸臣,专权无上,动兵残民,谋危社稷,吾头颅如许,报国无路,惟有孤愤!”又书十四言别妻子,笔落而逝。赐谥文节。 (节选自《宋史·杨万里传》)
10.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加句读,请在答题纸上写上相应字母。(3分)
侍讲张栻A以论张说B出守C袁D万里抗疏E留栻F又遗允文书G以和同之H说规之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忧,意为“忧虑、忧愁”。其与曹操《短歌行》“忧思难忘”中的“忧”意义相同。
B. 东宫,古代宫殿称谓。其因方位得名,后借指居住东宫的储君,故又称为“储宫”。
C. 属,通“嘱”。其与苏轼《赤壁赋》“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中的“属”意义不同。
D. 文节,谥号。据此可知,朝廷对杨万里的褒奖主要体现在文才与品德两个方面。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叛贼沈师进犯南粤时,杨万里亲自率军队前往平定叛乱。并向朝廷请求修筑城寨,在潮州修寨用来镇慑贼巢,在惠州修寨用来扼断贼路。
B. 东宫缺少讲官,杨万里被皇帝提拔为太子侍读。东宫官员因为太子得正直之人侍读而感到高兴,杨万里也因为能尽职尽责而被太子敬重。
C. 在发生夏旱后,朝廷迟迟不开言路,杨万里被迫勇敢进谏。他认为朝廷恩泽不能下及百姓,百姓苦情不能上达朝廷,以至于天地之气断绝。
D. 洪迈没有经过讨论,就将吕颐浩列入配飨人选。杨万里对此上疏抨击了洪迈,并认为张浚当在配飨之列。他惹怒了孝宗,被贬为筠州知州。
13. 宋孝宗曾以“仁者之勇”来评价杨万里。其“勇”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选文简要概括。(3分)
14. 把下面教材中的两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2)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江津送刘光禄①不及
阴铿②
依然临江渚,长望倚河津。
鼓声③随听绝,帆势与云邻。
泊处空余鸟,离亭已散人。
林寒正下叶,钓晚欲收纶。
如何相背远,江汉与城闉④。
【注】①刘光禄,指刘孺,曾任光禄卿。②阴铿,南北朝时期梁、陈间著名诗人。③鼓声,古时开船,以打鼓为号。④江汉,指朋友前去之地。城闉(yīn),城门,指诗人回去的地方。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这首诗是作者到江边送别朋友时所作,题目中交待了地点、人物、事件及结果。
B. 透过第二句中“长望’’一词,能窥见作者情绪的起伏,如眼前的江水翻滚不已。
C. 本诗在勾勒江渚、远帆等景物时运用了白描手法,与陶渊明《归园田居》相同。
D. 末联说朋友背离自己后无奈返归,流露埋怨之意,暗写出两人道路选择的相悖。
16. 这首诗五至八句是怎样表达作者情感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师说》中,韩愈对“______”的巫医乐师百工之人进行了观察,发现了士大夫之族“______”的奇怪现象,通过对比,极具讽刺意味地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轻视师道的风气。
(2)身处困境,苏轼总是能够从多角度看问题,对人生做出哲理的思考,获得精神的超脱。在《赤壁赋》中,他指出若从变化的角度来看,“____”,从不变的角度来看,“_____”。因此,不必羡慕长江永恒,尽可享受清风明月。
(3)“鹿”性情温顺,民间多将其视为灵物,中国古代诗人对“鹿”喜爱有加,如“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那时,大地依然一派毫无松动的严冬景象,土地邦硬,树枝全抽搐着,害病似的打着冷颤;雀儿们晒太阳时,羽毛乍开好像绒球,紧挤一起,彼此借着体温。你呢,面颊和耳朵边儿像要冻裂那样的疼痛……然而,你那冻得通红的鼻尖,迎着冷冽的风,却忽然闻到了春天的气味!
春天最先是闻到的。
这是一种什么气味?它令你一阵惊喜,一阵激动,一下子找到了明天也找到了昨天——那充满诱惑的明天和同样季节、同样感觉却流逝难返的昨天。可是,当你用力再去吸吮这空气时,这气味竟又没了!你放眼这死气沉沉冻结的世界,准会怀疑它不过是瞬间的错觉罢了。春天还被远远隔绝在地平线之外吧。
但最先来到人间的春意,总是被雄踞大地的严冬拒绝,稀释,泯灭。正因为这样,每逢这春之将至的日子,人们会格外的兴奋、敏感和好奇。
如果你有在这小湖边亲眼看到冬天怎样退去、春天怎样到来、大自然怎样完成一年一度奇妙的起死回生的机会该多好啊!
18. 文中画横线句子中两个逗号也可以改为顿号,但不如逗号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3分)
19. 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长句改写为4个短句,可以增删个别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20. 上面的文段运用第二人称的写法,有何妙处?(3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拥有自卑心理的学生,一旦遇到某一方面的失败,就会认为自己所有的一切都是失败的。他们非常善于由点及面,如仅仅因为学业成绩比不上他人,就全面否定自己,认为自己一无是处。世上不存在完美之人,哪怕一败涂地的人,身上也有闪光之处,而这或许就是他人梦寐以求的。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有言:“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同理, ①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气质、脾气和优缺点,是独一无二的美好存在。
拥有自卑心理的学生,在失败面前习惯责备自己,将问题内化到自己身上,从而使得自我挫败感增强。他们往往只看到了失败与自我内在因素之间的关联,却看不到失败与 ② ,他人片面的评价标准、不良环境中的攀比之风等都会给人带来挫败感。另外,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飞速发展,家长对孩子的各方面要求水涨船高,孩子做得再好,或许也难以达到家长的要求。学生们如果看不到这些外在因素,一味地妄自菲薄,就会渐渐出现自我怀疑、自我否定等问题,心理健康受到极大影响。
2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
22. 请如何克服自卑心理给出两条合理化建议。要求使用“要……,不要……”句式,表达简洁流畅。(6分)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请阅读以下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苟子《劝学》
材料二:《红楼梦》中薛宝钗咏柳时说:“韶华休笑本无根根,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材料三:习总书记曾在东西部扶贫协作座谈会上说过:“用好外力激发内力是必须把握好的一对重要关系。”一个人完成一件事或成就一番事业也是这样的,既要依靠自身内力,往往也要借外力。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 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