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猴王出世》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7《猴王出世》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1.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2-25 19:54: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猴王出世》教学设计
《西游记》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它的出现,开辟了神魔长篇章回小说的新门类。《西游记》是古代长篇小说浪漫主义的高峰,在世界文学史上,它也是浪漫主义的杰作。
吴承恩,明代杰出的小说家。自幼敏慧,博览群书,尤喜爱神话故事。在《大唐西域记》《大唐三藏取经诗话》等小说、诗歌等文学作品的基础上,吴承恩经过艰苦的再创造,完成了这部伟大的文学巨著。
文中石猴是集猴、神、人三者为一体的神话人物形象。首先,他来历非凡,是一个感受日精月华的石猴,出世充满了神奇色彩。其次,他更具有动物特点──野性、机灵、顽皮。第三,他具有人的思想感情,既有聪明勇敢及敢作敢为的品质,有时还透着活泼可爱的稚气。《猴王出世》巧妙地将他的动物特性与人格化个性和谐地融为一体,让我们见证了石猴的出生到成为猴王的过程。
【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思维活跃,理解能力较强,能独立阅读,独立思考,有一定的见解,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和合作能力,而且大部分学生喜欢阅读课外书籍,从电视或课外书中对这篇文章有了一定的了解,这可以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但本课是近代白话文小说,学生理解起来还是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做出巧妙的点拨。
【教学目标】
1.认识“芝、遂”等1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呵”。
2.默读课文,遇到不理解的语句,能猜出大致意思,并继续往下读。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石猴出世及成为猴王的经过。
【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了解石猴从出世到成为猴王的经历,体会石猴勇敢顽皮的特点,感受其形象,能用自己的话说出石猴出世及成为猴王的经过。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激发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2.课文是古代白话文,有些词语与现代语言有区别,因此,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进而读懂课文内容是教学的难点。
【资源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环节一:师生谈话,导入新课
◆突破策略:
1.播放电视剧《西游记》第一集的片段。
2.学生交流自己对剧中人物的了解,教师评议。
3.谈话导入:大家对《西游记》都不陌生,里面有许多不同的人物形象。在《西游记》中,你最喜欢谁?能简单说说你喜欢他的理由吗?有很多同学都喜欢神通广大、能力非凡的孙悟空,那他最初是什么样子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猴王出世》。(板书:猴王出世)学生齐读课文题目。
4.了解《西游记》。(出示多媒体)
《西游记》,长篇小说。明吴承恩撰。二十卷,一百回。在民间流传的唐僧取经故事和有关话本、杂剧的基础上,经过再创作而成。前七回叙述孙悟空出世、大闹天宫的故事。此后,转而写他被迫皈依佛门,在八戒和沙僧的协助下,保护唐僧去西天取经,沿途降妖伏魔的经过。成为中国古代神魔小说的经典之作。
5.简介作者。(出示多媒体)
吴承恩(约1500—约1582),明文学家。字汝忠,号射阳山人,山阳(今江苏淮安市楚州区)人。曾任长兴县丞、荆府纪善。晚年绝意仕进,专心著述。诗文清雅流丽,有《射阳先生存稿》传世。另有小说集《禹鼎志》,已佚。明末《淮安府志·艺文志》、清初黄虞稷《千顷堂书目》卷八“地理类”皆著录其撰有《西游记》,故后世多以其为长篇小说《西游记》的作者,但也有学者表示怀疑,认为吴撰《西游记》可能是一部地理或游记类著作。
◆设计意图:围绕孙悟空展开话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环节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突破策略:
1.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理解的词语,可根据课文内容或结合字面意思猜一猜。
2.学生自学课文生字词,可以用笔在文中画出来,然后用合适的方法解决生字词。
3.教师检查学习效果,相机指导。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主学习生字,完成识字任务。
环节三:再读课文,弄清层次
◆突破策略:
1.学生默读课文,思考: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叙述猴王出世的?是按照什么顺序将材料串联起来的?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小组交流,代表汇报,教师总结。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石猴出世及他的生活情况。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写石猴和众猴一起寻找山涧源头,来到瀑布旁,石猴第一个跳进瀑布,发现了水帘洞。
第三部分(第3、4自然段):写石猴将所见之景告诉众猴,并带领众猴进入水帘洞安家,众猴按照约定拜石猴为王。
◆设计意图:学生自主学习,小组交流合作,归纳课文层次。
环节四:精读课文,读懂文意
◆突破策略:
1.学习“石猴出世”。(板书:石猴出世)
(1)指名读课文第1自然段,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小组交流,教师相机引导。(出示多媒体)
①那座山正当顶上,有一块仙石。其石有三丈六尺五寸高,有二丈四尺围圆。……因见风,化作一个石猴。
a.这段话主要写了什么?(写了石猴的出世的经过及他的生活环境)
b.石猴是怎样出世的?(内育仙胞,一日迸裂,产一石卵,似圆球样大。因见风,化作一个石猴)
c.播放“仙石迸裂”的视频片段。结合视频和课文,你感受到了什么?(石猴与众猴不一样,他是由一块饱受日精月华的仙石迸裂而生的)
②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a.石猴日常生活的情形是怎样的?(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b.读了这段话,你仿佛看到了一只怎样的石猴?(自由自在、和善友爱、顽皮可爱……)
c.指导朗读:读出石猴的快乐和自由。
(2)过渡:课文中还有哪些经典的句子呢?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感受语言的魅力。
2.学习“发现水帘洞”。(板书:发现水帘洞)
(1)默读课文第2自然段,画出描写石猴动作的句子。
①小组交流,说说自己从石猴的动作中感受到什么。
②小组派代表汇报,教师评议,相机小结。(出示多媒体)
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忽睁睛抬头观看,那里边却无水无波,明明朗朗的一架桥梁。……左右观看,只见正当中有一石碣。
从“瞑、蹲、纵、跳”等动词可以感受到石猴敏捷灵巧、本领高强、勇敢无畏的性格特点。从“再看”可以感受到石猴观察细致、聪明心细的性格特点。
(2)学生自由读课文第2自然段,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石猴发现水帘洞的经过。
3.学习“石猴成王”。(板书:石猴成王)
(1)学生快速浏览课文第3、4自然段,画出描写众猴和石猴语言、动作的句子。
(2)小组交流,派代表汇报,师生评议,教师相机引导小结。
①从众猴的动作中你可以看出众猴的什么特点?(顽劣)作者为什么能把众猴的特点表现得这么传神?(因为作者对猴子观察细致、了解全面,所以文中描写猴子特点的语言十分传神)
②从石猴的语言中可以看出石猴的什么特点?(聪明、机敏、爽朗、坦率;做事有心计,是天生做首领之材)
③联系课文内容,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的意思。(一个人如果没有信用,不知道他怎么去做人)
④石猴因敢于第一个跳进水帘洞赢得了众猴的敬仰、崇拜,最终被拥戴为王。发挥想象,说说当时的情景。
⑤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部分内容的意思。(石猴将所见之景告诉众猴,并带领众猴进入水帘洞,石猴被拜为猴王)
(3)指导朗读:读出石猴的聪明、坦率、有心计。
◆设计意图:由关键语句感受石猴成为美猴王的经过,抓住描写人物语言、动作、行为的语句体会人物特点。
环节五: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突破策略:
1.课文主要写了花果山上的一块仙石孕育了一只石猴,石猴与众猴玩耍时,因敢于第一个跳进水帘洞,而被众猴拜为猴王,表现了石猴活泼可爱、敢作敢为的特点。(板书:活泼可爱、敢作敢为)
2.开展“故事大王”活动。同学们在课后试着阅读《西游记》的一两个章节,然后在班内讲述,最后评选出“故事大王”。
【达标检测】
一、给下列加点字选择恰当的读音,用“√”标出。
顽劣(lüè liè) 享受(xi nɡ hēnɡ)
疲倦(ju n juàn) 迸裂(bènɡ bìnɡ)
遮蔽(zhě zhē) 喜不自胜(shènɡ shēnɡ)
二、“石猴”后来又有了很多称谓,你知道吗?请你连连线。
美猴王 花果山上
孙悟空 大闹蟠桃会期间
齐天大圣 西天取经路上
弼马温 发现水帘洞后
三、“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一句中,描写动作的词语有 。从中能感受到石猴 、敏捷灵巧、本领高强的特点和的性格。
【板书设计】
猴王出世活泼可爱、敢作敢为
【作业设计】
基础性作业
一、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
1.海外有一国土,名曰傲来国。( )
2.感之既久,遂有灵通之意。( )
二、结合课文内容,把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成。
1.四面更无树木遮阴,( )。
2.夜宿石崖之下,( )。
三、根据意思在课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写在括号里。
1. 喜欢得控制不了自己。形容非常高兴。( )
2. 指事物自然形成,合乎理想,不必再加人工。( )
3. 抓抓耳朵,搔搔肋帮子。形容心里焦急而无法可想的样子。( )
4. 指肉体和精神上都很疲乏。( )
拓展性作业
四、阅读。
①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夜宿石崖,朝游峰洞。真是:“山中无甲子,寒尽不知年。”
②一日避暑山中,见一瀑布飞泉。众猴拍手称道:“好水!好水!哪一个有本事的,钻进去寻个源头出来不伤身体者,我等即拜他为王。”连呼了三声,忽见丛杂中跳出一个石猴,应声高叫道:“我进去!我进去!”
③好猴!你看他瞑目( )身,将身一( ),径( )入瀑布泉中。忽睁眼抬头观看,那里边却无水无波,明明朗朗的一座铁板桥。上桥头再看,却似人家住处一般,只见正当中有一石碣,碣上镌着“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
1.动词填空。
2.文段选自古典名著( ),作者( ),石猴在小说中后来叫( )。
3.对联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文化表现形式,由对偶句构成,如“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就是对偶。有副写景名联,告诉你下联,请你从第①段找出一句来作为上联。
上联:( )下联:世外有桃源
五、挑选《西游记》中的故事,在班上开个故事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