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脊轩志》培优教案
一.基础知识
(一)易错难懂的字词
1.易书写错误的字词
(1)珊珊可爱(注意与“姗姗来迟”的“姗”;“蹒跚”的“跚”相区别)
(2)迨诸父(注意与“殆”、“贻”、“迢”相区别)
(3)异爨(注意笔画,尤其该字下半部分别写成“焚”)
(4)象笏(注意与“芴”相区别)
(5)扃牖(注意“扃”与“局”、“扁”、“肩”相区别;“牖”与“墉”、“牍”
相区别)
(6)修葺(注意与“鹿茸”的“茸”相区别)
(7)先妣(注意与“枇”、“秕”、“蚍”相区别)
(8)垣墙(注意与“坦”、“桓”、“恒”相区别)
2.易读错的字
(1) 项脊轩(jǐ) (2) 修茸(qì) (3) 垣墙(yuán)
(4) 栏楯(shǔn) (5) 迨诸父异爨(dài,cuàn)(6) 逾庖(páo)
(7) 鸡栖(qī) (8) 老妪(yù) (9) 婢女(bì)
(10)先妣(bǐ) (11)阖门(hé) (12)象笏(hù)
(13)长号(háo) (14)扃牖(jiōng,yǒu) (15)呱呱而泣(gū)
(16)枇杷(pí,pá) (17)夏昶(chǎng)
3.词语释疑
(1)古今异义
①人至不去:“去”在这里是指“离开”,在现代汉语中,指“从所在地到别处”。
②墙往往而是:“往往”在这里是指“到处”,在现代汉语中,指“某种情况时常存在或经常发生。”
(2)重点词语解释
①尘泥渗漉:渗漉,从小孔慢慢漏下,这里是形容屋里很潮湿。
②室始洞然:始,这里释为“才”;洞然,这里释为“明亮的样子”。
③旧时栏楯:栏楯,栏杆,直的叫栏,横的叫楯。
④冥然兀坐:冥然,指沉默安静的样子;兀,高高地;兀坐,指危坐、端
坐。
⑤珊珊可爱:珊珊,拟声词,指风移影动发出的琐细响声,用来形容桂树美好而可爱的样子。
⑥先是:先,指先前、从前;是,这。先是,即“先于是”,译为“在这以前。”
⑦迨诸父异爨:迨,及、等别;爨,烧煮食物;异爨,不同用一个灶头,意思是分了家。
⑧余自束发读书轩中:束发,古人以十五岁为成童之年,这一年把头发束起来盘到头顶上,故称“束发”。这里指作者童年时代。
⑨久不见若影,何竟曰默默在此:若,这里释为“你”;竟日,这里释为“整天”。
⑩大类女郎:大,很;类,类似、像。
比去,以手阖门:比,及、等到;阖,关闭。
持一象笏至:象笏,古代大臣上朝时手里拿着的朝板,上面可以记事,以备遗忘。用象牙、玉或木制成,故称“象笏”。
余扃牖而居:扃,关闭;牖,窗户。
殆有神护者:殆,大概,表揣测语气。
吾妻来归:归,旧时女子出嫁为“归”;来归,指嫁到我家来。
凭几学书:凭,靠着;几,几案,矮小的桌子;书,这里释为“写字”。
吾妻归宁:归宁,出嫁的女子回娘家省亲。
其制稍异于前:制,形式,规格。
(3) 词类活用
①雨泽下注:下,往下、向下,方位名词用作状语。
②使不上漏:上,从上面,方位名词用作状语。
③前辟四窗:前,在前面,方位名词用作状语。这里指阁子的北面,因为
阁子是北向的。
④垣墙周庭:垣墙,筑起垣墙,名词用作动词。垣,指矮墙,也泛指墙。
⑤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多,均指许多事,形容词用作名词。
⑥东犬西吠:西,朝西、向西,方位名词用作状语。
⑦执此以朝:朝,上朝,名词用作动词。
⑧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乳,喂养,名词用作动词。
⑨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手,亲手,名词用作状语。
(4) 一词多义
可:
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能,能够)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两个“可”,均译为“值得”)
过:
人往,从轩前过。(走过,经过)
一日,大母过余曰。(探望)
于:
然余居于此。(在)
其制稍异于前。(跟)
以:
娘以指扣门扉。(用,介词)
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来,顺接连词)
能以足音辨人。(凭,介词)
而:
而母立于兹。(你,代词)
墙往往而是。(修饰连词,不译)
客逾庖而宴。(顺接连词,不译)
呱呱而泣。(修饰连词,可译为“地”)
为:
轩东故尝为厨。(是)
余既为此志。(写)
庭中通南北为一。(成为)
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均释为“筑”)
吾从板外相为应答。(作)
(5)文言句式
判断句:
A.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项脊轩就是过去的南阁子。
B.妪,先大母婢也。 -- 这个老婆婆就是我已故祖母的婢女。
疑问句:
儿寒乎?欲食乎? -- 孩子是冷呢?还是想吃东西呢?(用疑问词“乎”
表示疑问)
B.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 为什么整天默默地呆在这里,真像个女孩子呢?(用“何……也”表示疑问)
C.且何谓阁子也? -- 那么什么叫阁子呢?
③省略句:
A.又北向,不能得日。-- (项脊轩)又朝北,不能照到阳光。(省略主语)
借书满架,偃仰啸歌。-- 借来的书摆满书架,(我)安居室内,长啸高歌。
(省略主语)
C.垣墙周庭,以当南日。 -- 院子四周砌上围墙,用(它)来挡住南边的阳光。(介词“以”后省略宾语“之”,代围墙)
D.余自束发读书轩中。-- 我从十五岁起就(在)轩内读书。(“轩”前省略介词“于”)
(二)文学常识
作者简介
归有光(1506-1571),字熙甫,号 ( http: / / www.21cnjy.com / )震川,江苏昆山人,明代后期文学家。屡应科举不第,35岁才中举人。后迁居嘉定,读书授徒二十余年,被称为震川先生。60岁时中进士,授长兴知县,官至南京太仆丞。
他反对明朝中期李梦阳、王世贞等人“文必秦汉 ( http: / / www.21cnjy.com / )、诗必盛唐”的拟古主义主张,提倡发扬唐宋的优良传统,后人把他和唐顺之、茅坤等人并称为“唐宋派”,而他的成就最高。
他的散文风格朴实,感情真挚,善于从日常琐事的描述中寄托深情。本文选自《震川文集》。
(三)文体常识
志:就是“记”的意思,是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这类文章多因感而发,表达方式不拘一格。
二.学习指导
问:作者的书斋为何以“项脊轩”命名?
答:因为归有光的远祖归隆道曾在太仓(现在江苏省太仓县)项脊泾居住,
作者自号项脊生,所以把自己的书斋命名为“项脊轩”,含有怀宗追远之意。
问:从内容上分析本文是否写于同一时期?为什么?
答:从文中“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和“其后六年,吾妻死,”
以及“其后二年”等语句,可见本文并不是在同 ( http: / / www.21cnjy.com / )一时期内写成的。作者8岁丧母,23岁娶妻魏氏,从文中推算可知,此志的前四段是作者18岁那年写的。至于最后两段,从作者妻死之年手植枇杷树“已亭亭如盖”这一点来看,很可能是作者40岁前后补写的。弄清文章的写作时间,对了解作品的思路很有帮助。
问:第二自然段在文中起何作用?
答:第二段在文章的前四段中,即文章的主体部分中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
用,“多可喜”照应第一段;“亦多可悲”引起并概括了下文所要写的内容。
4.问:文中主要记叙和描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作者首先描写了项脊修葺 ( http: / / www.21cnjy.com / )前后的景致变化,表现了作者年青时在轩中读书怡然自得的情趣,透着一个“喜”字。再叙述了“亦多可悲”统摄下的三件事:叔伯父的分家,一个大家庭变得零落衰败、分崩离析,揭示了悲的表象;老乳母深情回忆母亲疼爱儿子,勾起对先母的追念,作者又回忆起祖母对自己的爱抚、教诲和期望的情景,这两件事是悲情的深化。而后作者又简述了自己闭门苦读以及小轩多次遭火未焚的情况,是对悲的进一步补充。
后一部分补叙了与项脊轩有关的一段生活,主要表现了作者丧妻前后的欢乐和悲痛的感情。
5.问:本文记叙了不同时期的生活琐事,为何并不给人以松散拖沓的感觉?
答:这是由于文章紧扣着项脊轩来写,又用 ( http: / / www.21cnjy.com / )或喜或悲的感情作为贯通全篇的意脉,因此,那些看似散漫无章的生活琐事就构成了一个完整有机的整体,使得全文结构严谨,文脉贯通。
6.问:文中较多地运用了细节描写,起到了什么作用(试举例说明)?
答:作者选取日常生活中那些感受最深的细节来描写,是为了更好地表现人物的风貌,寄托内心的感情。
例如:写修葺后的项脊轩,图书满架, ( http: / / www.21cnjy.com / )小鸟时来,明月半墙,桂影斑驳,把作者的偃仰啸歌、怡然自得的情绪充分表达了出来。对祖母的回忆尤其感人,祖母爱怜的言辞、离去时的喃喃自语、以手阖扉以及持象笏至的动作等,把对孙儿的关心、疼爱和期待,惟妙惟肖地表现了出来。又如写妻子从娘家回来后,转述的诸小妹语,及亭亭如盖的枇杷树等细节,真切地表现出作者丧妻前后的欢乐和悲痛的情感。
7.问:本文的写作目的是什么?
答:本文抒发了作者对已故的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深切怀念,借项脊轩的兴废,写与之有关的家庭琐事和人事变迁,表达了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无限感慨。
三.巩固提高
(一) 选择题
1.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组是( )
A.垣墙(yuán) 栏楯(dùn) 先妣(bǐ)
B.扃牖(jū) 婢女(bì) 阖门(hé)
C.修葺(qì) 偃仰(yǎn) 呱呱而泣(guā)
D.兀坐(wù) 老妪(yù) 迨诸父(dài)
2.下列词语字形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象芴 枇杷 亭亭如盖
B.门扉 斑驳 喜不自胜
C.渗漉 逡巡 珊珊来迟
D.篱笆 归宁 逾疱而宴
3.下列加点词解释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A.旧时栏楯,亦遂增胜。(美)
大母过余日。(经过)
大手阖门。(关闭)
B.吾妻来归。(回家来)
雨泽下注 (流) 亭亭如盖。(车盖)
C.乃使人复葺南阁子。(修补)
迨诸父分爨。(及,等到) 时至轩中。(经常)
D.冥然兀坐。(沉默 安静) 吾家读书久不效。(成效、成就)
余稍为修葺。(慢慢地)
4.归纳多义词,选出含义相同的一组( )
A.殆有神护者。
思而不学则殆。
B.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轩凡四遭火。
C.其制稍异于前。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D.借书满架,偃仰啸歌。
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5.下列句子不含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
A.先妣抚之甚厚。
B.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C.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
D.东犬西吠,客逾庖而食。
6.选出下列对课文分析理解有误的一项( )
A.作者善于撷取生活中的细节来表现人物风貌,寄托内心的感情。
B.本文前四段为正文,是主体部分;后两段为后记,是补叙的内容。
C.本文记叙的都是生活琐事,但并不给人松散、拖沓之感。
D.本文以作者或喜或悲的感情作为贯通全篇的意脉,侧重于描写在轩中欢乐的往事。
7.对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项是( )
(1)后五年,吾妻来归
(2)吾妻归宁
(3)三顾茅庐
(4)瞻前顾后
A.句(1)和句(2)相同,句(3)和(4)也相同
B.句(1)和句(2)不同,句(3)和(4)也不同
C.句(1)和句(2)相同,句(3)和(4)也不同
D.句(1)和句(2)不同,句(3)和(4)也相同
8.下列各组加点的词讲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一日,大母过余曰
轩东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
B. 借书满架,偃仰而啸
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C. 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激昂大义,蹈死而不顾,亦曷故哉
D. 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
今以钟謦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9.对下列文言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②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③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
④石之铿然有声音,所在皆是也
⑤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⑥家有老姬,尝居于此
⑦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⑧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无过矣
A.①④/②⑤/③⑦/⑥⑧
B.①②⑦/③⑥/④/⑤⑧
C.①③⑦/④/②⑤/⑥⑧
D.②③/⑧④/①⑤/⑥⑦
(二) 填空题
1.《项脊轩志》选自《 》,项脊轩是 名,“志”是 的意思,这是古代 、 的一种文体。本文作者 是 代后期著名 家。
2.本文记项脊轩,着重记与之有关的 和 ,表达了人亡物在,人世变迁的感慨。
3.文中描写修葺后的项脊轩月夜之景的语句是: 、 、
、 、 。
(三) 阅读分析
婢,魏孺人①媵②也。嘉靖丁酉五月四日死,葬虚丘。事我而不卒,命也夫!
婢初媵时,年十岁,垂双鬟,曳深绿布裳。一日, ( http: / / www.21cnjy.com / )天寒, 火煮荸荠熟,婢削之盈瓯;予入自外,取食之;婢持去,不与。魏孺人笑之。孺人每令婢倚几旁饭,即饭,目眶冉冉动。孺人又指予以为笑。
回思是时,奄忽便已十年。吁!可悲也夫。
注:①孺人:明清时七品以下的职官的妻子封孺人。
②媵:陪嫁的人。
选自《寒花葬志》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1) 曳深绿布裳( ) (2) 事我而不卒( )
(3) 婢持去,不与( )( )
(4) 回思是时,奄忽便已十年。( )( )
2.选出对加点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孺人又指予以为笑。(她)
B.孺人每令婢倚几旁饭。(做饭)
C.久不见若影。(你)
D.余既为此忌。(既然)
3.下列各组中加点词词义相同的一组是( )
A.婢,魏孺人媵也。
婢初媵时,年十岁。
B.婢削之盈瓯。
进退盈缩,与时变化。
C.孺入每令婢倚几旁饭。
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
D.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4.请在《寒花葬志》文中找出两处细节描写,并分析其作用。
答:
(四)课内语段阅读
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 ( http: / / www.21cnjy.com / )文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在变矣。家中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以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此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1.下列各组加点的词讲法不同的一项是( )
A. 先妣抚之甚厚
如丧考妣
墙往往而是
是右非今
汝姐在吾怀,呱呱而泣
向隅而泣
此去,以手阖门
以沫相濡
2.“东犬西吠”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东家的狗对着西家叫
B.东家的狗去西家叫
C.东家的狗和西家的狗一起叫
D.西家的狗对着东家的狗叫
3.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庭中始为篱笆,已为墙,凡再变矣。
A.庭院中才用篱笆隔开,又砌成了墙,已有多次变化了。
B.庭院中开始是篱笆隔开,又砌成墙,已有多次变化了。
C.庭院中开始是篱笆隔开,然后又砌成了墙,一共变化了两次。
D.庭院中才用篱笆隔开,然后又砌成了墙,一共变化了两次。
4.在括号内填出省略的词
(1)余自束发读书( )轩中
(2)此去,( )以手阖门
(3)竖子不足与( )谋
(4)顷之,( )持一象笏至
5.翻译下列句子
某所,而母立于兹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上面文字,可分为三层,请用“//”划出层次再分别写出各层大意
一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课外语段阅读
且所谓文者,务为有补于世 ( http: / / www.21cnjy.com / )而以矣;所谓辞者,犹器之有刻镂绘画也。诚使巧且华,不必适用;诚使适用,亦不必巧且华。要之以适用为本,以刻镂绘画为之容而已。不适用,非所以为器也;不为之容,其亦若是乎?否也。然容亦未可已也,勿光之,其可也。
(节录王安石《上人书》)
1.选出与例句加点字的意义相同的一项( )
例句:然容亦未可已也
A.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
B.务为有补于世已矣
C.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D.自董卓已来
E.君刑已颇(偏,不公正),何以为盟主?
2.与“勿先之”中的“先”字用法相同的项是( )
A.项伯杀人,臣活之
B.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C.朝服衣冠
D.常在于险远
3.“非所以以为器也”中的“所以”的意思是( )
A.用来…… B.……的根据
C.……的原因 D.……的方法
4.本文主要运用了______和______的论证方法,论证的主要观点是: ________________
四.自我反馈
(一) 选择题
D(A项“楯”读shǔn,B项“扃”读jiōng,C项“呱”读gū)
B(A项“芴”应为“笏”,C项“珊”应为“姗”,D项“疱”应为“庖”)
C(A项“过”应释为“探望”,B项“来归”应释为“嫁到我家来”,D
项“稍”应释为“略微”)
4.B(A项第一句“殆”译为“ ( http: / / www.21cnjy.com / )大概”,第二句“殆”译为“精神疲倦而无所得”;B项两句的“凡”均译为“总共”;C项第一句“制”译为“形式、规格”,第二句“制”译为“制服”,D项第一句“书”译为“书籍”,第二句“书”译为“写字”)
5.A(B项“手”译为“亲手” ( http: / / www.21cnjy.com / ),是名词用作状语;C项“乳”译为“喂养”,是名词用作动词;D项“西”译为“朝西”,是方位名词用作状语)
6.D(本文主要表达了人亡物在,人世变迁的感慨,感情基调侧重在“悲”)
7.B((1)句中的“归”用的是本 ( http: / / www.21cnjy.com / )义,意思是“女子出嫁”;(2)句中的“归”的意思是“回娘家”;(3)句中的“顾”意思是“拜访”;(4)句中的“顾”意思是“回头看”,这是其本意)
8.C(C项“顾”均为“看”;A项中,前 ( http: / / www.21cnjy.com / )句“过”为“责备”,后句“过”为“经过”;B项中,前句“书”为“书籍”,后句为“写字”;D项中,前句中“置”为“设置”,后句为“放”)
9.C(①③⑦为“被动句”;④为“定语后置句”;②⑤为“宾语前置句”;⑥⑧为“介宾短语后置句)
(二) 填空题
1.《震川文集》,书斋,记,记叙事物、抒发感情,归有光,明,散文。
2.家庭琐事,人事变迁。
3.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三) 阅读分析
1.(1) 拖着 (2) 终 (3) 离开;给 (4) 那;很快地。
2.C(A项“予”应译为“我”,B项“饭”应译为“吃饭”,D项“既”应译为“已经”)
3.C(A项第一句“媵”译为“陪嫁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 )人”第二句“媵”译为“做陪嫁”,B项第一句“盈”译为“满”,第二句“盈”译为“增长”,C项两句“每”均译为“经常”;D项第一句“志”指的是这篇文章,第二句“志”译为“意志、心力”)
4.①将削好的荸荠端开,不让“我”吃
②靠在桌旁吃饭“目眶冉冉动”。
作者用这些细节描写,传神地写出了一个天真无邪充满稚气的小女孩的特点。
(四)课内语段阅读
1.B(B项中前句“是”为“这样”;后句“是”为意动词,“以……为正确”)
2.A
3.C
4.(1)于,(2)大母,(3)之,(4)大母
5.(1)这个地方,你的母亲曾经在这里站立。
(2)这是我祖父太常公宣德年间拿着去朝见皇帝用的
6.一层:……,凡再变矣。//
二层:……,妪亦泣。//
三层:……令人长号不自禁。//
层意:
一层:第一件事,记叙伯叔们分家后的破败情景。
二层:第二件事,转述老妪的追叙,写对已故母亲的怀念。
三层:第三件事,写祖母对作者的关怀,期望和勉励。
(五)课外语段阅读
1.C(例句与C项的“已”均为“停业”A项“已”为“已经”,B项“已”为语气词,D项“已”同“以”,E项“已”为“已经”)
2.B(例句和B项的“美”均为意动用法。A项“活”为“使动用法”,C项“衣”为“名词用做动词”,D项“险远”是形容词用作名词)
3.A
4.比喻,对比
文章的内容和形式之间的辩证关系,即要以内容为第一,但也不能不顾形式。
PAGE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