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作文主题训练:和过去告别,向世界问好(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届高考作文主题训练:和过去告别,向世界问好(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3.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2-25 17:03: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作文主题训练--------和过去告别,向世界问好
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人的一生有无数次告别。面对告别,有的人悲观,有的人乐观,有的人达观。每一场告别,都是一次重启。我与旧事归于尽,来年依旧迎花开,保持那一份热爱,奔赴下一场山海,过往虽难忘,未来更可期。即将告别高中生活的你,会有怎样的感悟与思考。
请结合以上内容,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青年人中流行一句话,叫“谁的青春不迷茫”。可是,驻藏战士说:我告别霓虹和繁华,在绿色军营戍守雪域边关,我的青春有担当,我的青春不迷茫;快递小哥说:我告别农村与父母,在城市的街道穿梭往来,我的青春有责任,我的青春不迷茫;青年学生说:我走进学校与课堂,在知识的海洋自由徜徉,我的青春有信仰,我的青春不迷茫。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议论文,表明你的态度,简述你的看法。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3.按要求完成作文。
人这一生早晚会遭遇告别。无论是主动的选择,还是被动的面对,告别多少有些伤感,但是告别也蕴藏着希望。每一段告别的背后都有一段故事。
这段文字触动你怎样的思绪?请以“告别”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要求:文体不限,自定立意,自拟题目;不得透露个人真实信息;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4.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人生中有无数场告别,告别同学,告别老师,告别父母,甚至告别过去的自己。苏东坡在承天寺的夜行赏月中,与失意的自己告别;鲁迅在“三味书屋”中,与懵懂稚嫩的自己告别;莫顿·享特在“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前行中,与懦弱的自己告别;史铁生在母亲那一句句“好好儿活”的哭喊中,与绝望的自己告别……他们在告别中有的收获了旷达、有的懂得了责任、有的明白了勇敢、有的重拾了希望,他们都在破茧成蝶,变成更好的自己。你也有过类似的蜕变吗?
要求:①可以写自己的经历、感受,可以讲述身边的故事,也可以发表议论;②题目自拟,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校名和地名;④不得抄袭;⑤字数不少于600字。
参考答案:
1.例文:
挥手自兹去,重启向月明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正所谓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眨眼间已过三秋岁月,堂前燕三去三逢,高中悄然迎来尾声,挥手告别望这段韶华,岂能无感?
但深情告别诚可贵,相送相勉价更高。依我而言,用豁达之态,挥手告别无怨无悔的过往,以达观之姿,重启一段新的充满希望的人生征途,即使也会遍逢坎坷,仍能心向月明,更值得我倾心。
揆诸当下,信息时代的便利,带给了我们交往交流的新模式;开放时代的丰富,带给了我们实现梦想的新选择;多元时代的精彩,注定了我们必然走向不同的天地,寻找各自的钥匙,开启未来未知的宝盒。既然如此,我们大可不必在告别时落泪,更当持一份“看庭前花开花落,望天上云卷云舒”的淡然,一份“我与旧事归于尽,来年依旧迎花开”的宁静,守得住过往,更守得住初心,方可启动未来之旅。
正因为能告别,才能重启自我,获得新的自我认知、创造新的自我价值,不必绊于往日陈旧的自我,亦不必溺于过往远去的风光。重启自我,亦是蜕变新生,创造未来无限可能。
放眼古人,有多少文人墨客养一生之浩气,潇洒作别西天的云彩,以达观书写着自己的人生新章,以热望铸造着自己的人生阶梯。“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高适对董大不是长叙家常,而是以一联“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勉励;再读梦得诗,刘禹锡对乐天不是哀叹迁谪之意,而是以一联“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的自奋。天无绝人之路,过往虽难忘,未来尚可期。
着眼当今,有多少有志之士凭一腔之热血,果断告别昨日的逸豫,用奋斗争取着民族的未来,用拼搏描绘着祖国的希望。倘若没有告别繁华,何有彭士禄院士一项又一项辉煌成就,又何有首艘中国核潜艇如蛟龙般腾跃?倘若没有告别亲朋,何有毛泽东“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的誓言,又何有震撼人心的二万五干里长征?面对一双双真挚的双眸,一声声亲切的告别,他们能毅然为大义而割舍,奋不顾身,投身事业,披肝沥胆,圆梦神州。告别不只是个人的哀戚之思,更是舍小为大的家国之情!
也许我们作为高中生,尚且达不到他们的境界,但告别虽小,可以喻大。我们的告别,将挥别过去的怯懦、往日的迷茫;我们的重启,将携有坚定的自信和不变的热忱。把握当下,展望未来,不必懊悔,不要退缩。这正是新时代青年的勃发之姿,愿你我挥手自兹去,告别往日你我,迎未来之新我。重启向月明,朗月照乾坤!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则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由五句话构成。第一句话指出告别是生活的常态;第二句话列举了三种面对告别的不同态度;第三句话用“其实”与前句构成转折关系,指出告别就是重启;第四句话是对第三句话的具体阐释;第五句话启发考生思索,即将告别高中生活的自己对告别有怎样的感悟和思考。
材料的中心句是:每一场告别,都是一次重启。可见,这是一道明显体现思辨色彩的作文题。考生应将“告别”和“重启”、“过去”与“未来”、“旧我”与“新我”的关系理清,写出“每一场告别,都是一次重启”的涵义。时光是暗涌的潮水,不管我们愿不愿意,它都裹挟着我们,用它神秘而伟大力量把我们推向了远方。很多事,发生或许是偶然,但结束亦是必然。因此,我们唯有学会与过去告别,才能拥抱璀璨未来。每一场告别,都是一次重启。学会告别过去的荣耀,才能更清醒地应对未来的诱惑;学会告别过去的丰收,才能更谨慎地珍藏未来的硕果;学会告别过去的磨砺,才能更笃定地迎接未来的挫折;学会告别过去的创痛,才能更坚强地面对未来的风雨。学会告别,是一种坦然地接纳和始终清醒的生命理念,是为寻求升华自我所做的自我蓄积。学会告别是一种气度,一种智慧,一种境界。一个勇于与过去作别的人,人生的步履往往显得更沉稳,人生也因此更浑圆和深厚。岁月在春花秋月不断地变换中拉长,人生则于日月不停地轮转中变得厚重,耐得寻味,而万物亦于一次次地告别和重启之中生生不息。每一次告别意味着成长,每一次重启意味着改变、转折和进步,人生、社会和国家则于这样的阵痛与快乐中愈来愈美好而辽阔。
文体可以是记叙文或议论文。若写记叙文,考试要紧紧围绕告别来选材,在写人叙事中可以运用心理刻画、细节描写、对比衬托等多种手法,重点突出“告别是重启”的主题。若写议论文,可以运用并列式结构,从不同的角度阐述告别是一次重启。也可以运用层进式结构,谈我们应该以怎样的心态看待告别,如何告别,怎样重启。
立意:
1.告别是为了下一次更好的相遇。
2.凡是过往,皆为序章。
3.告别过去,展望未来。
4.挥手告别过去,重启无限可能。
2.例文:
莫因迷茫凋朱颜
风沙高原,霜雪哨岗,有一种青春因担当而不迷茫于绝徼藏边;盛夏亢阳,深秋寒雨,有一种青春因责任而不迷茫于车水马龙;迟明书声,夤夜青灯,有一种青春因信仰而不迷茫于朝暾夕月。在部分同龄人喟叹“谁的青春不迷茫”时,驻藏战士、快递小哥和青年学生的话语给我以慰藉,并使我相信:在这弹指而过的刹那青春中,我们应有所追求,莫因迷茫凋朱颜。
有所追求,拒绝迷茫青春,需要一双注目理想的眼。目光停驻之处,定是心之所向,若要吹散迷茫的愁云惨雾,便需要在青春中席卷起理想的旋风。不由想到了抗战时期的西南联大,学子们带着报效家国的理想,高唱着“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杰”的校歌,在偏僻闭塞的西南小城弦诵不绝,从未迷茫。看,木头临时拼装的科研仪器前,是杨振宁执着探索的消瘦身影;雨点叮当作响的铁皮屋顶下,是邓稼先求知若饥的不倦眸光。一双望向理想的眼,可助我们目视云汉,手扪星辰,无视迷茫。
有所追求,拒绝迷茫青春,需要一双踏实前行的脚。西风碧树中独上高楼,望到的理想之光总是远在天涯路尽处,如要摆脱迷茫接近它,还需脚踏实地地前行。又想到了晚唐杜牧,这个也曾有过“平生五色线,愿补舜衣裳”的鸿鹄理想的樊川居士,却因为不懂脚踏实地而在扬州任职期间迷茫于歌楼酒馆,最终蹉跎青春,毫无建树,只留下一声“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的喟叹。要在青春岁月远离迷茫的泥淖,不能做好高骛远的空想家,而要当踏实前行的跋涉者。
有所追求,拒绝迷茫青春,需要一颗百折不挠的心。追求理想的青春路途注定坎壈,此时,我们的内心要不畏蹭蹬,无惧挫折。正如西晋左思,为赋三都,从未迷茫,不顾父亲“思所晓解,不及我少时”的鄙视,不顾文豪陆机“须其成,当以覆酒瓮尔”的嘲讽,穷十年之功,“门庭藩溷,皆著笔纸,遇得一句,即便疏之”,终《三都赋》出,洛阳纸贵。叙利亚诗人阿多尼斯说:世界让我遍体鳞伤,但伤口长出的却是翅膀。青春之河中的奔流逆潮会将我们一次次拍向乱石,但不屈的心可助我们破迷茫之浪,击水中流。
孟郊曾吟道:“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当那抹如山军绿再次屹立于绝徼藏边,当那道如风之影再次穿梭于车水马龙;当那阵如歌书声再次回荡于朝暾夕月,我不禁想起了梁任公的击节高歌:“美哉我中国少年,与天不老;壮哉我少年中国,与国无疆!”愿我们每个青年人都可以让眼注目理想,用脚踏实前行,凭心百折不挠,让自己的青春在追求中无憾无悔,不再迷茫。
且放青春追求间,莫因迷茫凋朱颜。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这篇材料之中蕴含多个观点,首先要确定的一点就是这些观点的核心话题是“青春”,其他三个话题“责任”“担当”“信仰”都是围绕这个核心话题展开。根据材料中的关键词语“青春”,我们可以从中看到青年的朝气蓬勃的特点,而不是以一个成年人的冷峻态度来谈人生。所以,从文章隐含的态度来看,作为青年应该以天下为己任,有责任有担当,不能以“谁的青春不迷茫”为借口虚度年华。而想要做到青春不迷茫,当代青年就要有梦想。有梦才会有远方,才会有为目标和理想奋斗的勇气。有梦的人的眼睛是光亮的,因为他们怀揣着乐观,满怀着希望。即使遇到再多的险阻,再大困难,他们也会奋力攀登。没有梦的人,眼睛是干涸的。迷茫的他们只能成为他人的傀儡,只能碌碌无为,只能逃避现实,不懂得如何面对。
写作时,可以直接开门见山地引出观点:这弹指而过的刹那青春中,我们应有所追求,不能迷茫。中间三段,可以并列式论述我们想要有所追求需要怎么做、可以怎么做,比如从思想理念(一双注目理想的眼、一颗百折不挠的心)、实际行动(一双踏实前行的脚)等进行论述。最后可以对青年们展示美好愿景,让我们自己的青春在追求中无憾无悔,不再迷茫。
立意:
1.有梦想的青春有方向。
2.青春要有追求,不能迷茫。
3.有信仰的青春不迷茫。
4.有担当,负责任的青春不迷茫。
3.略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话题作文题目,要求以“告别”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材料讲了告别是人生常态,因为人这一生早晚会遭遇告别,告别有主动和被动,有伤感也蕴藏希望,告别背后都有故事。
作为话题作文,需要理解话题的内涵,“告别”非常简单,但要写出好的文章,一是需要挖掘其内涵,比如告别中有伤感,但也有希望;二就是可以把它处理成一个半命题,可以在“告别”的前后加上词语,构成一个短语,比如“告别昨天”“告别青涩”“特殊的告别”等。
想要写出好的作文,我们首先要做到立意深远。本题虽未设审题障碍,但那些不够积极健康的主题应加以回避。文品即人品,思想健康、立意深远是写作中首先应做到。如写自我类的文章,可以体现对朋友的思念之情,对生活的热爱之情等;写其他类的也是如此,能给人以启示,激发内心的情感才是上选。比如“从告别中汲取力量”“一次次告别让我成长”等。
本题材料文字比较少,只给了一个“告别”的话题,但是给了我们更大的写作空间,我们可以以“告别”为核心词,对其进行添补,构成动宾短语、动补短语、主谓短语、偏正短语等。如“告别也美丽”“告别回忆录”“告别之美”。通过立意或补题,体现独特性。
由于本题写作范围较宽泛,便于发挥个性特长,可以用第一人称写自己告别的独特经历,也可以用第三人称写他人告别时的场景,总之要发挥想象,构设情境,并用细节描写丰富内涵。
立意:
1.告别是人生的常态。
2.告别过去的自己。
3.告别家乡。
4.告别昨天。
5.告别亲人。
6.是告别也是相逢。
7.美丽的告别。
8.告别是首动情的歌。
4.例文:
告别往昔
告别往昔,走近那杏花春雨的春日江南,只可欣赏,不可永久驻留;告别往昔,远眺长河落日的广袤沙漠,只可惊叹,不可尽收心间;告别往昔,登上人杰地灵的滕王阁,只可凭吊怀古,不可殆尽精华。  
逝者如斯乎,放下对往昔的迷恋与憧憬吧!  
往昔,如飘飞的落叶,让人总是对它翩翩起舞的优雅身姿而神往,可当它亲吻地面,最终被尘土掩上面纱,依旧尘归尘,土归土,成为原始生命的常态。我们不禁哀婉它曾经的绚烂与翩然,我们也感伤它往昔的美丽与安详,可是怎奈何,树叶是放下昨日的繁华,当洗尽铅华,它微笑地选择了用另一种方式换得重生,即使在纵然飘落的一瞬,也要用它的方式来向昨天道别。  
康桥再幽美,我们也不能只凝望那一片斑斓的星辉:荷塘再宁谧,我们也要勇敢地追寻另一种超然。世界的本质是生命的生生不息,没有朝着明天眺望的目光,就永远只能驻足仰望那前方微澜波涛的美好。  
林妹妹的眼泪,如西施的颦媚,让人生怜。“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黛玉的眼泪只为了还前世宝玉的甘露浇灌之恩,今生化作女儿身以泪报恩。纠缠过往的心扉,是谁在擦拭着眼泪?放不下往昔的情缘深深,此生只能痴喃自己的卑微。当香消玉殒,谁还会记得谁?  
纵然“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西楚霸王又如何,刀光剑影的生活,你的生命里没有失败一说,握住往昔的辉煌久久不放,只能仰天大啸,歌一曲荡气回肠的《垓下歌》,悲怆地让人扼腕叹息:忠君爱国的屈原又如何?曾经是峨冠博带的歌者,现在形容枯槁,衣衫褴褛,流连汨罗江畔。你放不下昨日与楚怀王畅谈国事的美好,你舍不弃“与天地兮齐寿,与日月兮齐光”的圣名,“天日昭昭”,是你抱石投江一瞬的铮铮誓言,何等悲壮!才美兼备的周公瑾又如何,雄姿英发,羽扇纶巾,铸就了美女配英雄的传说,可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你的曾经只留给了过去,你的风流,你的倜傥都将随着大江湮没,何等苍凉!  
庄周梦蝶,美好恍如昨天:大江东去,弹指一挥间,没有再向西流的瞬间:日落草间,地平线只会为明日初生的太阳而显现:告别昨天,你才能放手拥抱美好灿烂的明天。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文的能力。
【审题】审材料:材料中列举了苏东坡、鲁迅、莫顿·享特和史铁生的告别,他们在告别中有的收获了旷达、有的懂得了责任、有的明白了勇敢、有的重拾了希望,他们都在破茧成蝶,变成更好的自己。在我们成长的路上,不知有多少人曾陪伴在我们的身边,给予过我们无微不至的关照、爱护和帮助;不知有多少人默默的鼓励和支持,却无需报答和感激;也不知有多少人已经不辞而别,甚至我们来不及说声谢谢,却已相见无期!也许我们会悲伤、会遗憾、会惋惜……时光匆匆,无情地带走了我们一些美好的记忆、难忘的瞬间、依依不舍的人、铭记的事……留下痛彻心扉的遗憾和惋惜!当痛定思痛,我们似乎明白了一个道理。告别,是为更好的遇见!当明天来临时,我们会为今日的充实而自豪;会为今日的付出而满意;不会因今日的虚度光阴而后悔,不会因今日留下的遗憾而自责!面对今日的离去,我们不必伤感,不必茫然。让我们挥挥手,微笑着告别今日吧!因为告别,是为了明天更好的开启!在未来的路上,让自己的优点和长处继续发挥;让曾经的矫情、任性和不可理喻,一点点地改正。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与日进步和成长!告别,不是逃避、不是消失,而是更好的磨练自己、丰富自己;使自己更加无畏艰难困苦,继续在路上追求和努力;期待一个更加坚强、更加完美的自己!告别美丽的春花,必有夏荷的清新;告别滂沱的夏雨,必有金秋的果实;告别凌霜的秋菊,必有傲雪的寒梅;告别醉美的夕阳,必有璀璨夺目的星月;告别漆黑的夜晚,必有明朝耀眼的朝阳……“告别不是遗忘,而是转身;告别不是放弃,而是开始”!告别,是为更好的遇见!
审任务:结合以上材料,写一写自己的经历、感受,还可以讲述身边的故事,发表议论。
【立意】1.告别,是为更好的遇见;
2.告别不是放弃,而是开始;
3.告别不是遗忘,而是转身。
【素材】1.李白江边。楼边,长江奔流。他刚在楼顶同好友孟浩然做了告别,此时他也许正在天边那叶白帆下眺望己吧。虽是百花齐放的春日,他的心中不免有些悲伤。似乎只在瞬息之间,白帆消失不见了。一声长叹。他知道再次见面定是多年以后,而他能做的,只有取出纸笔,将不舍吞吐于尺寸胸间:“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江水仍似千年之前一样汹涌,送来一袭清幽,一抹思念,一片天地无垠的浩瀚。
2.高适雪中。天空,黄云密布。这定是一次流传千古的告别。董庭兰离开了长安,来到了睢阳,在这里,他在迎接。而两人终归是要分别,友人啊,你那忧郁、深彻的'目光跋涉过了千山万水,沾满风霜的掌心,却始终没能抓住一抹阳光,那一刻,他只想轻轻抚慰友人单薄而又愤懑的胸膛:“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雪还在飘,董庭兰接过诗,向他告别。但两人都未曾意识到,他们手中,是一个强大帝国渐渐枯萎的背影。
3.王勃路边。长风里,城楼高耸。他和朋友杜少府走在出城的道路上。今天是他送朋友去蜀州上任,两人有无数的话想说,却不能全说出来。他屏住呼吸,在倾听:“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那是发自他心底的牵挂。没有悲苦缠绵之态,只有高远和旷达。幽幽英灵,悲泣地站在历史哽咽的低吟里,飘逸成初唐一道打眼的风景……时光仍在流逝,人们仍在世界上行走分合。细心去品位,总能从中找到那些充满诗意的告别。梦,悄然隐退,阳光业已透过窗棂。翻身坐起的那一刻,泪水已打湿我的眼睛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