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房宫赋 课件 (共2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阿房宫赋 课件 (共29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0.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5-21 08:04: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9张PPT。阿 房 宫 赋 杜牧气势雄浑的阿房宫 仿秦宫殿宫 舞 阿房宫前殿仿秦城门仿秦台榭教学目标 一、学习本文重要的文言词句的意义和用法;
二、能体会赋体文的铺陈夸张的语言特点;
三、能理解作者的良苦用心:借秦朝灭亡的故事,讽喻唐代统治者,以古为戒,节俭自律。阿房宫 关于为何要建造阿房宫,传说中秦王赢政爱上过一个美丽的民间女子,芳名阿房, 为了纪念这位他深爱过的女子,秦始皇不惜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修建了极度奢华的阿房宫。据史书记载,秦始皇在统一中国大业中,每征服一国,便在京城咸阳北坂仿照其国宫殿重新建造,称为“六国宫殿”。 公元前212年,即秦始皇统一中原后的第九年,他征发70万刑徒,在渭南兴建阿房宫前殿。 秦亡时尚未完工。
写作背景 杜牧生于晚唐多事之秋。唐敬宗宝历(825-827)年间,大兴土木,修建宫室。杜牧遂作《阿房宫赋》,以讽喻当世。又善论兵,曾注《孙子》。文学上诗、赋、古文俱佳,尤以诗的成就最高。诗文题材广泛,笔力雄健,代表作《河湟》、《早雁》、《过华清宫》等。 赋的有关知识 赋这种形式,讲求字句的整齐和声调的和谐,描写事物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而于结尾部分往往发一点议论,以寄托讽喻之意。“铺采摛文,体物写志”。它是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一种体裁。 曾经吞并六国,叱咤风云的秦王朝,为什么很快就灰飞烟灭呢?这一历史悲剧引起了多少人的感慨、思索。杜牧他对秦的灭亡原因有什么看法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杜牧的《阿房宫赋》。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初步认识秦亡的原因。 读后归纳文章大体内容:
1.段----宫殿雄
2.段----宫女多
3.段----珍宝富,秦爱纷奢,
不惜民力而亡国
4.段----历史教训,警示后人体物写志朗读铺陈文段,感受语言魅力和思想内容。
(文章的前三段)学习第一段的字词:四海一:
直走咸阳:
廊腰缦回:
钩心斗角:
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
未云何龙,不霁何虹:
气候不齐:数次作动词,统一。趋向走廊回环曲折指宫室结构参差错落,精巧工致。
现多比喻各用心机,明争暗斗。像蜂房,像水涡,名词作动词。出现龙;出现彩虹,
都是名词作动词。天气气温,与现在意思不同。指导学生阅读不同文体的文字,体会本文铺陈夸张、想想奇特的语言特点。 《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这样形容当时的阿房宫:“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巅以为阙,为复道,自阿房渡渭,属之咸阳。”
这一段文字与课文第一段写阿房宫的语句比较,看看两者在内容和写法上的异同点。 明确:1.从描写内容看:两者都突出了阿房宫的雄伟,但司马迁主要是从整体上简略介绍,杜牧是从不同的角度来详细描写阿房宫的壮丽。
2.从描写的手法来看:司马迁平实介绍阿房宫的基本情况,而杜牧是运用了各种艺术手法再创造阿房宫的辉煌。
再读第一段,读出铺陈夸张的特点,读出阿房宫的雄伟气势。 自主合作,品读2-3段有关描写宫女与珍宝的语句,体会作者如何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来表现“秦爱纷奢”的。讨论总结 第二段中,从“明星荧荧,”到“焚椒兰也”,用排比和比喻、夸张句,写宫女们晨起梳妆的情景,酣畅淋漓地表现了宫女们的奢靡生活。从“雷霆乍惊,宫车过也”到“有不见者,三十六年”,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宫女们内心的及其敏感失望终生的悲哀心情。
落实字词1.朝歌夜弦:
2.杳不知其所之也:
3.缦立远视,而望幸焉:弦,名词作动词,弹琴;
互文,应合起来解释。杳,远;之,动词,往幸,这里指得到
皇帝的宠爱。讨论总结 第三段中,从“燕赵之收藏”到“倚叠如山”,用排比、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写六国剽掠而来的珠玉珍宝。秦人“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秦的奢靡远超出六国,这就自然而然地引出了下文的感慨。从“师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到“多于市人之言语”,这一组排比句前半句写阿房宫的物品,后半句写民间的人或物,有力地说明了秦王朝挥霍的都是老百姓的劳动成果,从而突出了秦朝与老百姓的尖锐矛盾。落实字词1.“收藏、经营”, ;
“精英”,
2.“鼎铛玉石,金块珠砾”:
3.“函谷举”, ;“楚人一炬”, ;“可怜焦土”,动词作名词,指收藏、经营
的金玉珍宝这里指珍宝,与今天的杰出人才不同。铛,当作铁锅;石,当作石头;
块,当作土块;砾,当作沙砾。意义上的被动句炬,名词作动词,放火可惜化为了焦土,焦土,名词作动词。 总之,作者使用大量的排比、比喻和夸张的语言句子,是赋文的铺陈夸张的语言特色的体现,更是主题表达的需要,即揭露秦的奢华、贪婪和残暴。这样增强了语言的气势和表现力。 研读课文3—4段中的议论文字,认识作者的写作意图,理解作者的民本思想。 1.品读“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2.品读“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作者从人的共同本性出发,将心比心,揭露了秦的挥霍浪费无以复加。这是愤恨之语,批评了秦的不体恤百姓,过穷奢极欲的生活,为秦的灭亡埋下伏笔。秦皇的骄奢淫逸引起了天下百姓的愤怒,这是农民起义的导火索。
3.品读“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4.领悟作者的写作目的,总结秦朝灭亡的教训。
“可怜”别有意味:⑴可惜,富丽堂皇的阿房宫毁之一炬;⑵可悲、可哀,盛极一时的秦朝很快就灭亡;⑶对后人来说,可叹、可鉴啊。“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卒灭也?”说明“爱民”的民本思想的重要性。5.作者针对后人又提出了怎样的警戒?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第一、二、四个“后人”都是指唐朝统治者,第三个“后人”具体指唐朝以后的统治者。把历史和现实扣紧,警示唐敬宗等不要成为后人哀怜的对象,从而达到借古讽今的目的。
拓展延伸 后人对阿房宫的评价:
“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
——《红楼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