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郑州枫杨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入学考试试卷
一、积累与运用(共21分)
1.下列语句排列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把办教育跟种庄稼相比,有相同也有不同。____;____,____,____,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逐步发展成长,成为合格的栋梁之才。更为重要的是,要关注受教育者自身的特点,使其最大程度地发挥自身的潜能。
①相同的是工作对象都是有生命的,都是自己成长,都有自己成长的规律
②办教育还得给受教育者提供陶冶情操、启迪智慧、锻炼能力的种种条件
③种庄稼只要满足庄稼生长的需要就成
④不同的是办教育比种庄稼复杂得多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① C.①④③② D.③④②①
2.下面四种教育思想,与上一题文段的最后一句话“更为重要的是,要关注受教育者自身的特点,使其最大程度地发挥自身的潜能”一致的一项是( )
A.有教无类 B.立志为先 C.因材施教 D.琢玉成器
3.下面对“读书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这句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说明读书不要专心看一本,既看看这本又看看那本,才能获得丰富的知识。
B.说明读书不要只看一个人的书,要博览群书,取百家之长,才能具有多方面的知识。
C.说明读书不要只看一个人的书,不要专心看一本,既看看这本又看看那本,才能获得丰富的知识。
D.说明读书之前要先购买大量的书籍,有所储备,才能有收获。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我七岁入私塾,在“人之初,性本善……”的琅琅书声中,我开始观察、认识世界。管仲的治国四纲让我树立了中国人传统而朴素的价值观。丰富的文化滋养了我渴盼求知的心灵,从到;从_到__;从_到__,我沉醉其中,如饥似渴……
4.文段中提及的“管仲的治国四纲”指的是( )
A.忠、孝、智、勇 B.孝、悌、廉、谨
C.仁、义、孝、德 D.礼、义、廉、耻
5.请从下面四个选项中,选出可依次填在文段横线上的正确的一项 ( )
A.《诗经》《楚辞》《论语》《孟子》 李杜 苏辛
B.《孟子》《论语》 《楚辞》《诗经》 李杜 苏辛
C.《孟子》《论语》《诗经》 《楚辞》 李杜 苏辛
D.《论语》《孟子》《诗经》《楚辞》 苏辛 李杜
6.《西游记》中“三借芭蕉扇”一回中,孙悟空为了借出铁扇公主的芭蕉扇,可谓费尽心思。第一次借扇,
他变作① ;第二次借扇,他变作 ② ;第三次借扇,他请来了③ 帮忙。
7.以下事件不能体现孙悟空机智过人的特点的是( )
A.三打白骨精 B.大战红孩儿 C.斗金角大王 D.盗取紫金铃
二、阅读与理解(共29分)
8.2018年1月31日晚,天幕中上演了一场天文大戏,“超级蓝色血月”惊艳登场。一时间,“月亮”成为刷屏的热点话题。其实,几千年来人们对月亮的认知早已弥漫成一片皎洁的月光,成了中国人特有的月亮情结。
【品月亮文化】
“月亮”古诗词填空。
数千年来,明月成就了无数的诗人,无数的诗人也成就了明月。月见证春秋,是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①__”,是李煜的“② ?往事知多少”。月是《山居秋暝》里的美景,“③ ,清泉石上流”;月是《枫桥夜泊》里的愁绪,“④ ,江枫渔火对愁眠”;月是《月夜忆舍弟》里的思念,“露从今夜白,⑤ ”;月是《水调歌头》里的哲理,“人有悲欢离合, ⑥”。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人语之曰:“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
(选自《世说新语》)
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尝月下戏
②人语之曰
③若令月中无物
④不然
10.从故事中可见徐孺子是个怎样的孩子?说说你的依据。
【自然奥秘】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月亮--地球的妻子 姐妹,还是女儿?
①中秋赏月,忽有友人相问:“月亮生于何年?来自何方?”
②在天文学上,这个问题称为“月球的起源”。其答案虽然至今不明,但是太空悬案的侦察员--天文学家们--却根据众多的天文观察事实,对月球的身份作了合乎逻辑的推测。总的说来,大致有三种可能:月亮若不是地球的妻子,那便是地球的姐妹,或者是地球的女儿。
③你看,月球的平均密度是每立方厘米3.34千克,只相当于地球密度的3/5,而且两者的化学成分又大不相同;因此,情况很可能是这样:40亿年前,月球和地球所处的位置相去甚远,各由不同的物质形成。月球的平均密度又与小行星十分相近。所以,它原先很可能是一颗小行星,在它围绕太阳运行的过程中一度接近地球,并为后者的引力俘获,而成为地球的卫星。这种学说称为“俘获说”。倘若情况果真如此,那么,将地球与月球比作邂逅相遇遂成天作之合的夫妻,岂不是再妙不过了吗?
④但是,地球的直径只是月球的3.7倍,相去并不悬殊,况且,迄今为止人们所知的小行星无一例外都比月球小得多;所以像地球这么一颗并不很大的行星,偏偏要俘获一个月球这么大的小行星实非易事。于是,有一部分天文学家认为:在太阳系形成之际,地球和月球由同一块尘埃云凝聚而成。它们的平均密度和化学成分之所以不同,乃是由于原始星云中的金属成分在行星形成之前已先行凝聚成团。这种学说称为“同源说”。如此看来,月亮岂不就是地球的姐妹?
⑤最后一种推测更具有戏剧性:在40多亿年前,地球月球原为一体。当时地球处于高温熔融状态,自转很快,天长日久,便从赤道区飞出一大块物质,形成了月球。你看,月亮岂不成了地球的女儿?不过,这种理论却面临着许多难题,比方说,它有一个必然的推论,即月球的位置应该处在地球的赤道面上,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现在,赞成这种“分裂说”的人已经比较少了。
⑥可爱的月亮啊,你究竟是谁?你尽可以讳莫如深,人类却总有一天会掀起你的神秘面纱,把你的真相查个水落石出!
11.本文对“月球的起源”提出了三种推测性学说。请根据文中提供的天文学信息,分别作出解释。
①“俘获说”(地球的妻子):
②“同源说”(地球的姐妹):
③“分裂说”(地球的女儿):
12.对最后一段的作用,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呼应开头
B.总结全文
C.用拟人化的手法表达了人类揭开月球起源之谜的信心与决心
D.运用反问,表达了人类想要弄清月球“身份”的强烈愿望
【人与自然】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月如邮戳天地远
①我是在一个乡下的夜晚偶然间发现那轮孤独的月亮的。深suì悠远的夜空中,月亮犹如美人清冷的眼睛,波澜不惊地打量着恬静的大地和进入梦乡的人们。月亮是一个真正的慈善家,她把一碗水端平,让每一个人不分强弱贫富都享受她的光芒,让每一株草木不分高低美丑都沐浴她的清辉。
②我打开窗户,躺在阳台的藤椅上。窗外桑田里的虫吟蛙鸣,无所谓曲调高低平仄,也不在意韵律是否和谐,那是坦率炽热的表白,是酣畅淋漓的生命之歌。此时,这些生灵再也不用戒备白天坚硬的农具,湿润的大地是它们柔软的床,桑田是它们交际的舞台,月亮是映照它们舞姿的铜镜。
③月亮作为一种诗意的载体,古往今来,承载了人们许多的相思和牵挂。明月千里寄相思。相思是一个大信封,月亮就是一枚醒目得让人热泪盈眶的邮戳。这个相思的信封最容易在夜晚饱满,以月封缄,在思念的潮水中起航,抵达那些期待温情灌溉的心田。
④我浮想联 p i ā n的时候,脑子里突然涌出一个问题:不管是在城市还是在乡下,月亮一直是存在的,为什么只有在宁静的时候,在乡下的大地上我们才能真切地看见月亮?为什么身居城市的我们很少看见月亮?它是被城市坚硬锋利的楼群校角切碎了,还是被工厂上空枪口一样黑洞洞的烟囱击毙了?
⑤我们在城市里行色匆匆,习惯于抱怨自己拥有的物质财富不多,但永远不会抱怨自己拥有的月光太少。其实,我们自己也是一块需要月光临照的土地,需要在心房里留一个小小角落,供月亮犹如湖蝶一样自由飞翔出入,让心底对光的向往沿着月光引领的滕蔓,开出小小的花朵。
⑥月亮高举银杯,让大地在夜晚沉醉。此刻,沐浴着月光的我是幸福的。或许白天为了生活而忙碌的人们,被迫戴上了形形色色的面具,而夜晚让他摒弃了面具,回归了自我。皎洁的月亮停泊在夜空,在天地间辐射出一种恬淡和达观,不关心货币和赞美,她只关心粮食蔬菜和虫吟蛙鸣。她的美丽水远只映照那些心清如水的胸腔。
13.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①恬静
②炽热
③深 suì 悠远
④浮想联 piān
14.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③段的画线句。
相思是一个大信封,月亮就是一枚醒目得让人热泪盈眶的邮戳。
15.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②段通过描写田野里坦率炽热、酣畅淋漓的虫吟蛙鸣,表现出乡间月夜的宁静祥和与勃勃生机。
B.对“为什么身居城市的我们很少看见月亮”这一问题,④⑤两段分别从城市环境和城里人的生活态度两个方面给出了答案。
C.文章第⑤段想要表达的意思是,人们应该在心田里留一方净土,让月光照进来,让心中对美的向往被月光唤醒。
D.本文借月抒怀,字里行间洋溢着对月亮的喜爱赞美之情,并通过城乡月夜的对比呼吁人们远离城市、回归乡村。
三、写作(20分)
16.题目:做了一回 的自己(最好、真实)
要求:①请从括号内任选一词,先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地名;③不少于200字。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句子排序
【解析】【分析】 按句子间的逻辑关系排列:首先写“相同的是工作对象都是有生命的,都是自己成长,都有自己成长的规律”。接着写“不同的是办教育比种庄稼复杂得多”。然后“种庄稼只要满足庄稼生长的需要就成”,最后“办教育还得为受教育者提供陶冶情操、启迪智慧、锻炼能力的种种条件”。
故答案为: 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句子排序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加强阅读领悟能力的培养,具备较强的逻辑分析能力,通过抓关键词,抓中心句,句与句之间的连接词去逐句推敲。
2.【答案】C
【知识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段内容的理解能力。根据文段中“见为重要的是,要关注受教育者自升的特点,使其最大程度地发挥自身的潜能”可知,作者认为教育者要关注受教育者自升的特点,使其最大程度地发挥自身的潜能。
A项,“有教无类”指不分贵贱贤愚,对各类人都可以进行教育,与文段内容.不符。
B项,“立志为先”指树立远大的志向是成功的首要条件,与文段内容不符。
C项,“因材施教”指针对学习的人的志趣、能力等具体情况进行不同的教育,与文段内容相符。
D项,“琢玉成器”指玉石经过加工,可以成为精美的器物,比喻人经过学习或教育之后可以成为有用的人才,与文段内容不符。
故答案为: 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段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仔细阅读文段,抓住关键语句进行分析,结合选项选出正确答案。
3.【答案】B
【知识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材料的能力。本题中的句子,将读书比作蜜蜂采蜜,不能只是叮在一处,必须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这就是说,读书要读各种各样的书,不能局限在一个领域、一个作者,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吸取各种知识,得到提高。A、C项中“不要专心看一本书”错误,是否专心看-本书,与是否涉猎多个领域没有必然的关联。原句只是建议人们多看各种书,而没有提到看每一本书的时候应该怎样做。而且,由生活常识可知,如果看一本书的时候不专心,那么就无法学到这本书中的知识,这样的状态下,看再多的书也没有用。所以,我们要多看各种书,但看每-本书的时候都要专心致志,这才是看书的正确方法,也是材料要说明的道理。
故答案为: B
【点评】 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材料的能力。解答本题,要熟读指定的句子,结合语境分析其具体含义。
【答案】4.D
5.A
6.一只虫子;牛魔王;哪吒三太子、托塔李天王、四大金刚
7.B
【知识点】其他常识;作家作品;作品的人物形象;作品的经典情节;《西游记》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文化常识。文化常识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天文、历法、地理、官职、科举礼仪、称谓、名号等。解答这类题目,要有扎实的语文基本功。要求我们要养成多读书、多积累的好习惯。
⑵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解答此类题目,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对于重点作家、重要文体必须熟记。
⑶本题考查文学名著情节的积累。要求学生对教材中及课后推荐的名著要点加以了解和识记,尤其是教材中文学文体及作家作品主要的知识点要记牢。
⑷本题考查名著人物形象的把握,注意结合语言描写和故事的叙述,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4.本题考查文化常识,依据平时学习的积累可知“管仲的治国四纲”指的是:礼、义、廉、耻
故答案为: D
5.根据文段可知,应按时间顺序选择。《诗经》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的作品,《楚辞》是战国时期屈原创作的文学样式,《论语》是春秋时期的作品,《孟子》是战国中期的作品,李杜是唐朝的诗人,苏辛是宋代的词人。
故答案为: A
6.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情节的把握能力。悟空机敏聪明,寻到翠云山芭蕉洞去借芭蕉扇,一调芭蕉扇,因为孙悟空在火云洞请来观音菩萨收了红孩儿,罗刹女还恨在心,结果被罗刹女一扇扇去五万里到了须弥山,巧遇灵吉菩萨,得了定风丹,返回翠云山再战,施变化,钻进铁扇公主的肚子里,却被公主用假扇哄骗了;二调芭蕉扇,经火焰山土地指点,寻至积雷山,大战牛魔王,又追至碧波潭,偷来牛魔王的避水金睛兽,变成牛魔王模样,骗得真芭蕉扇,却又在半途中,让牛魔王变的猪八戒骗回去;三调芭蕉扇,与八戒-起,同大力牛魔王交战,从火焰山-路占到摩云洞,又从摩云洞打到翠云山,赌变化,较神力,更有哪吒三太子、托塔李天王、四大金刚等众神相助,这才制伏牛魔王,夺得芭蕉扇,成功熄灭了火焰山上的大火,化解了这场劫难。
故答案为: 一只虫子 ; 牛魔王 ;哪吒三太子、托塔李天王、四大金刚
7.本题考查名著内容的掌握。ACD.正确。B.“ 大战红孩儿 ”只能表现他英勇善战。
故答案为:B.
8.【答案】明月何时照我还;春花秋月何时了;明月松间照;月落乌啼霜满天
【知识点】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诗文默写要求:一、不能添字、少字;二、字的笔画要准确,不能写错别字。此题中容易写错的字有:“ 啼 ”
故答案为: 明月何时照我还 ; 春花秋月何时了 ; 明月松间照 ; 月落乌啼霜满天
【点评】本题考查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求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不仅要做好对于古诗文、名言名句的背诵,更要注重这些语句的默写,特别关注文句中容易写错的字,从而做到准确、工整的完成作答。
【答案】9.曾经;对……说;如果;这样
10.聪明机智,能言善辩。他能从月亮中的事物,联想到人们眼中的瞳孔,可见他的聪明机智;他能找到月亮与人眼的相似点,驳斥对方的观点,可见他的能言善辩。
【知识点】分析概括文言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意义。翻译文言实词的意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同时还应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准确的判断。考题涉及的词语都来源于教材中所选的课文,这要求学生应加强对教材所选入的文言文诵读与掌握,解答根据所学过的课文,根据上下文做出判断。
⑵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找出相关的语句做出具体的分析即可。
9.① 句意为:曾在月光下游戏。
②句意为:有人对他说。
③句意为:如果月亮里什么都没有。
④ 句意为:徐孺子说:不是这样。
故答案为: 曾经 ; 对……说 ; 如果 ; 这样
10.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文章写了徐孺子面对别人的提问,把人的眼睛和月亮做了比较,借助了某样东西来回答提问者。体现出徐孺子是一个善于观察,善于思考,思维敏捷,口才好又有智慧的孩子。
故答案为: 聪明机智,能言善辩。他能从月亮中的事物,联想到人们眼中的瞳孔,可见他的聪明机智;他能找到月亮与人眼的相似点,驳斥对方的观点,可见他的能言善辩。
【答案】11.月亮在绕太阳运行过程中被地球引力吸引,成为地球的卫星。;月亮和地球是由同一块尘埃云凝聚而成的。;月球是地球在运行中被分裂出去的。
12.D
【知识点】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概括材料内容。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材料,明确材料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材料段落(语句)中的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
⑵本题考查对材料信息的筛选比对能力.解答这种类型的题目应注意:1、细心审题,明确题目的要求(看清是“有错误的一项”还是“正确的一项”)。2、提高辨析异同的能力,选项表述的内容往往是经过加工整合的,多数情况下不是原文的机械罗列。做题时应用心比对,做出判断。
1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概括。依据原文“ 它原先很可能是一颗小行星,在它围绕太阳运行的过程中一度接近地球,并为后者的引力俘获,而成为地球的卫星。 ”;“ 在太阳系形成之际,地球和月球由同一块尘埃云凝聚而成。它们的平均密度和化学成分之所以不同,乃是由于原始星云中的金属成分在行星形成之前已先行凝聚成团。 ”“ 在40多亿年前,地球月球原为一体。当时地球处于高温熔融状态,自转很快,天长日久,便从赤道区飞出一大块物质,形成了月球。你看,月亮岂不成了地球的女儿? ”概括得出。
故答案为: 月亮在绕太阳运行过程中被地球引力吸引,成为地球的卫星。月亮和地球是由同一块尘埃云凝聚而成的。月球是地球在运行中被分裂出去的。
12.ABC.正确。
D.有误,“ 可爱的月亮啊,你究竟是谁? ”是有疑而问,不是反问。
故答案为:D.
【答案】13.tián;chì;邃;翩
14.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相思比作信封,将月亮比作邮戳,生动形象地表明了月亮是一种诗意的载体,承载、传递着人们的相思和牵挂之情。
15.D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汉字的部首与偏旁;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分析文章语言特点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重要词语字音、字形的识记能力。要求学生在平时对教材中所涉及的重要的字、词准确的识记,加强积累。
⑵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从修辞、语句中重要的动词、形容词、描写的角度、句式特点等几个角度考虑。表述的最后不要忽略了对作者情感内容的阐述。
⑶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13.本题考查字音字形的识记。“ 恬静 ”读作“ tián ”;“ 炽热 ”读作“ chì ”;“ 深 suì 悠远 ”写作“ 邃 ”;“ 浮想联 piān ”写作“ 翩 ”
故答案为: tián ; chì ; 邃 ; 翩
14.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相思是一个大信封” ,将相思比作信封;“月亮就是一枚醒目得让人热泪盈眶的邮戳”,将月亮比作盖在信封上的邮戳,写出了月亮是一种诗意的载体,承载、传递着人们的相思和牵挂之情,用语生动形象。
故答案为: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相思比作信封,将月亮比作邮戳,生动形象地表明了月亮是一种诗意的载体,承载、传递着人们的相思和牵挂之情。
15.ABC.正确。
D.有误,“通过城乡月夜的对比呼吁人们远离城市、回归乡村”表述错误,文章通过城乡月夜的对比让“我”摒弃了面具,回归了自我,悟出做人应如月亮一样恬淡达观。没有呼吁人们远离城市、回归乡村。
故答案为: D
16.【答案】做了一回最好的自己 我手中正握着那张期末试卷,残阳正一点点清晰,那光,正透过玻璃,映在上面,想着妹妹的到来,嘴角不禁轻轻向上,我长大了。
长大不止在年龄上,岁数上,可以体现在行动以及很多方面。这一年,家庭中有了一名新成员,妹妹,看到妈的肚子越来越大,我不禁感到一丝兴奋,在过不了几天,妹妹就要出生了,可是,随着期未考试步步逼近,一个学期一转眼就过去了,我也得加紧复习,免得让父母担心,“唉,希望能考好点。”
一天天临近期末,我心中紧张感越来越强,到期末考试那天,太阳还没有苏醒,大地还正在墨蓝的天空下酣睡,我迈着沉重的脚步走在路上,一遍遍的为自己打气。我坐在座位上,复习着语文书上的内容,我可以感受到,妈妈也同时躺在手术台上准备着妹妹的到来,只听铃声一响,大家手一转握起笔发出“刷”的声音,一个个同学都很紧张,两只眼 睛紧盯桌面,老师发下试卷,大家舞着笔“嗒嗒嗒,嗒嗒”的声者断断续续,我也不甘落后。过了漫长的一天,考试结束了,老师已将试卷收了上去,接下来,也只用等成绩了。教室里闹哄哄的,大家都正在讨论题,把自己填出的答案与同学讨论。
到了家长会那天,妈妈临走前问我,“你觉得考的怎么样?”“还行吧……”我伸开手做出我也不知道的样子。没多久,我就听到妈妈打电话过来说考的不错,数学98分,语文96分。爸爸带我去看了妹妹,一路上说我长大了,“唉,可惜没考到满分。”我开着玩笑,“已经狠不错了。”爸爸笑,我也笑了,我温柔的望着妹妹的脸、有一种幸福感在体内流淌着。
爸爸告诉我,我能够用自己的努力和优秀的成绩来迎接家里新成员的到来,这样的状态是最好的状态,我也觉得,在面对妹妹到来的这件事上,我是做了一回最好的自己。
【知识点】半命题作文
【解析】【分析】
本题是半命题作文的考查,该题型比较常见,通常要求学生先补充题目,再进行写作。首先审题,该题需要重点关注括号里面的提示,该提示为我们指明了写作的方向,建议是记叙文,写作主体是“我”,由此可以发现本题的意图在于使学生关注自我的成长、关注生活。立意方面,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在生活学习中感悟,这些立意贴近学生生活日常,便于选材和写作。第三,选材方面,通过上面的立意分析,可以选择以下材料,演讲、考试失利,自己不放弃,通过努力,最终取得理想成绩。再比如,在自己难过时候,父母老师朋友的鼓励让自己变得积极向上,最后克服了困难,做了一回最好的自己。第四,结构方面,可以使用最常见的五段式或者六段式,内容安排方面,可以选择一详一略,或者是三个小标题的形式。
【点评】
本题考查半命题作文的能力。首先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语确定写作的内容和范围,其次要立意深刻。为文章确定一个明确,深刻的主题,表达积极向上的思想,传播正能量;选材要精确,明了,运用自己熟悉的材料作文,这样才能突出真情实感,表述才能明了,精当。写作时,一定要根据题目的特点和要求,突出表现题目的关键词语。
1 / 1河南省郑州枫杨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入学考试试卷
一、积累与运用(共21分)
1.下列语句排列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把办教育跟种庄稼相比,有相同也有不同。____;____,____,____,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逐步发展成长,成为合格的栋梁之才。更为重要的是,要关注受教育者自身的特点,使其最大程度地发挥自身的潜能。
①相同的是工作对象都是有生命的,都是自己成长,都有自己成长的规律
②办教育还得给受教育者提供陶冶情操、启迪智慧、锻炼能力的种种条件
③种庄稼只要满足庄稼生长的需要就成
④不同的是办教育比种庄稼复杂得多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① C.①④③② D.③④②①
【答案】C
【知识点】句子排序
【解析】【分析】 按句子间的逻辑关系排列:首先写“相同的是工作对象都是有生命的,都是自己成长,都有自己成长的规律”。接着写“不同的是办教育比种庄稼复杂得多”。然后“种庄稼只要满足庄稼生长的需要就成”,最后“办教育还得为受教育者提供陶冶情操、启迪智慧、锻炼能力的种种条件”。
故答案为: 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句子排序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加强阅读领悟能力的培养,具备较强的逻辑分析能力,通过抓关键词,抓中心句,句与句之间的连接词去逐句推敲。
2.下面四种教育思想,与上一题文段的最后一句话“更为重要的是,要关注受教育者自身的特点,使其最大程度地发挥自身的潜能”一致的一项是( )
A.有教无类 B.立志为先 C.因材施教 D.琢玉成器
【答案】C
【知识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段内容的理解能力。根据文段中“见为重要的是,要关注受教育者自升的特点,使其最大程度地发挥自身的潜能”可知,作者认为教育者要关注受教育者自升的特点,使其最大程度地发挥自身的潜能。
A项,“有教无类”指不分贵贱贤愚,对各类人都可以进行教育,与文段内容.不符。
B项,“立志为先”指树立远大的志向是成功的首要条件,与文段内容不符。
C项,“因材施教”指针对学习的人的志趣、能力等具体情况进行不同的教育,与文段内容相符。
D项,“琢玉成器”指玉石经过加工,可以成为精美的器物,比喻人经过学习或教育之后可以成为有用的人才,与文段内容不符。
故答案为: 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段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仔细阅读文段,抓住关键语句进行分析,结合选项选出正确答案。
3.下面对“读书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这句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说明读书不要专心看一本,既看看这本又看看那本,才能获得丰富的知识。
B.说明读书不要只看一个人的书,要博览群书,取百家之长,才能具有多方面的知识。
C.说明读书不要只看一个人的书,不要专心看一本,既看看这本又看看那本,才能获得丰富的知识。
D.说明读书之前要先购买大量的书籍,有所储备,才能有收获。
【答案】B
【知识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材料的能力。本题中的句子,将读书比作蜜蜂采蜜,不能只是叮在一处,必须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这就是说,读书要读各种各样的书,不能局限在一个领域、一个作者,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吸取各种知识,得到提高。A、C项中“不要专心看一本书”错误,是否专心看-本书,与是否涉猎多个领域没有必然的关联。原句只是建议人们多看各种书,而没有提到看每一本书的时候应该怎样做。而且,由生活常识可知,如果看一本书的时候不专心,那么就无法学到这本书中的知识,这样的状态下,看再多的书也没有用。所以,我们要多看各种书,但看每-本书的时候都要专心致志,这才是看书的正确方法,也是材料要说明的道理。
故答案为: B
【点评】 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材料的能力。解答本题,要熟读指定的句子,结合语境分析其具体含义。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我七岁入私塾,在“人之初,性本善……”的琅琅书声中,我开始观察、认识世界。管仲的治国四纲让我树立了中国人传统而朴素的价值观。丰富的文化滋养了我渴盼求知的心灵,从到;从_到__;从_到__,我沉醉其中,如饥似渴……
4.文段中提及的“管仲的治国四纲”指的是( )
A.忠、孝、智、勇 B.孝、悌、廉、谨
C.仁、义、孝、德 D.礼、义、廉、耻
5.请从下面四个选项中,选出可依次填在文段横线上的正确的一项 ( )
A.《诗经》《楚辞》《论语》《孟子》 李杜 苏辛
B.《孟子》《论语》 《楚辞》《诗经》 李杜 苏辛
C.《孟子》《论语》《诗经》 《楚辞》 李杜 苏辛
D.《论语》《孟子》《诗经》《楚辞》 苏辛 李杜
6.《西游记》中“三借芭蕉扇”一回中,孙悟空为了借出铁扇公主的芭蕉扇,可谓费尽心思。第一次借扇,
他变作① ;第二次借扇,他变作 ② ;第三次借扇,他请来了③ 帮忙。
7.以下事件不能体现孙悟空机智过人的特点的是( )
A.三打白骨精 B.大战红孩儿 C.斗金角大王 D.盗取紫金铃
【答案】4.D
5.A
6.一只虫子;牛魔王;哪吒三太子、托塔李天王、四大金刚
7.B
【知识点】其他常识;作家作品;作品的人物形象;作品的经典情节;《西游记》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文化常识。文化常识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天文、历法、地理、官职、科举礼仪、称谓、名号等。解答这类题目,要有扎实的语文基本功。要求我们要养成多读书、多积累的好习惯。
⑵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解答此类题目,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对于重点作家、重要文体必须熟记。
⑶本题考查文学名著情节的积累。要求学生对教材中及课后推荐的名著要点加以了解和识记,尤其是教材中文学文体及作家作品主要的知识点要记牢。
⑷本题考查名著人物形象的把握,注意结合语言描写和故事的叙述,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4.本题考查文化常识,依据平时学习的积累可知“管仲的治国四纲”指的是:礼、义、廉、耻
故答案为: D
5.根据文段可知,应按时间顺序选择。《诗经》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的作品,《楚辞》是战国时期屈原创作的文学样式,《论语》是春秋时期的作品,《孟子》是战国中期的作品,李杜是唐朝的诗人,苏辛是宋代的词人。
故答案为: A
6.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情节的把握能力。悟空机敏聪明,寻到翠云山芭蕉洞去借芭蕉扇,一调芭蕉扇,因为孙悟空在火云洞请来观音菩萨收了红孩儿,罗刹女还恨在心,结果被罗刹女一扇扇去五万里到了须弥山,巧遇灵吉菩萨,得了定风丹,返回翠云山再战,施变化,钻进铁扇公主的肚子里,却被公主用假扇哄骗了;二调芭蕉扇,经火焰山土地指点,寻至积雷山,大战牛魔王,又追至碧波潭,偷来牛魔王的避水金睛兽,变成牛魔王模样,骗得真芭蕉扇,却又在半途中,让牛魔王变的猪八戒骗回去;三调芭蕉扇,与八戒-起,同大力牛魔王交战,从火焰山-路占到摩云洞,又从摩云洞打到翠云山,赌变化,较神力,更有哪吒三太子、托塔李天王、四大金刚等众神相助,这才制伏牛魔王,夺得芭蕉扇,成功熄灭了火焰山上的大火,化解了这场劫难。
故答案为: 一只虫子 ; 牛魔王 ;哪吒三太子、托塔李天王、四大金刚
7.本题考查名著内容的掌握。ACD.正确。B.“ 大战红孩儿 ”只能表现他英勇善战。
故答案为:B.
二、阅读与理解(共29分)
8.2018年1月31日晚,天幕中上演了一场天文大戏,“超级蓝色血月”惊艳登场。一时间,“月亮”成为刷屏的热点话题。其实,几千年来人们对月亮的认知早已弥漫成一片皎洁的月光,成了中国人特有的月亮情结。
【品月亮文化】
“月亮”古诗词填空。
数千年来,明月成就了无数的诗人,无数的诗人也成就了明月。月见证春秋,是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①__”,是李煜的“② ?往事知多少”。月是《山居秋暝》里的美景,“③ ,清泉石上流”;月是《枫桥夜泊》里的愁绪,“④ ,江枫渔火对愁眠”;月是《月夜忆舍弟》里的思念,“露从今夜白,⑤ ”;月是《水调歌头》里的哲理,“人有悲欢离合, ⑥”。
【答案】明月何时照我还;春花秋月何时了;明月松间照;月落乌啼霜满天
【知识点】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诗文默写要求:一、不能添字、少字;二、字的笔画要准确,不能写错别字。此题中容易写错的字有:“ 啼 ”
故答案为: 明月何时照我还 ; 春花秋月何时了 ; 明月松间照 ; 月落乌啼霜满天
【点评】本题考查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求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不仅要做好对于古诗文、名言名句的背诵,更要注重这些语句的默写,特别关注文句中容易写错的字,从而做到准确、工整的完成作答。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人语之曰:“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
(选自《世说新语》)
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尝月下戏
②人语之曰
③若令月中无物
④不然
10.从故事中可见徐孺子是个怎样的孩子?说说你的依据。
【答案】9.曾经;对……说;如果;这样
10.聪明机智,能言善辩。他能从月亮中的事物,联想到人们眼中的瞳孔,可见他的聪明机智;他能找到月亮与人眼的相似点,驳斥对方的观点,可见他的能言善辩。
【知识点】分析概括文言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意义。翻译文言实词的意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同时还应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准确的判断。考题涉及的词语都来源于教材中所选的课文,这要求学生应加强对教材所选入的文言文诵读与掌握,解答根据所学过的课文,根据上下文做出判断。
⑵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找出相关的语句做出具体的分析即可。
9.① 句意为:曾在月光下游戏。
②句意为:有人对他说。
③句意为:如果月亮里什么都没有。
④ 句意为:徐孺子说:不是这样。
故答案为: 曾经 ; 对……说 ; 如果 ; 这样
10.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文章写了徐孺子面对别人的提问,把人的眼睛和月亮做了比较,借助了某样东西来回答提问者。体现出徐孺子是一个善于观察,善于思考,思维敏捷,口才好又有智慧的孩子。
故答案为: 聪明机智,能言善辩。他能从月亮中的事物,联想到人们眼中的瞳孔,可见他的聪明机智;他能找到月亮与人眼的相似点,驳斥对方的观点,可见他的能言善辩。
【自然奥秘】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月亮--地球的妻子 姐妹,还是女儿?
①中秋赏月,忽有友人相问:“月亮生于何年?来自何方?”
②在天文学上,这个问题称为“月球的起源”。其答案虽然至今不明,但是太空悬案的侦察员--天文学家们--却根据众多的天文观察事实,对月球的身份作了合乎逻辑的推测。总的说来,大致有三种可能:月亮若不是地球的妻子,那便是地球的姐妹,或者是地球的女儿。
③你看,月球的平均密度是每立方厘米3.34千克,只相当于地球密度的3/5,而且两者的化学成分又大不相同;因此,情况很可能是这样:40亿年前,月球和地球所处的位置相去甚远,各由不同的物质形成。月球的平均密度又与小行星十分相近。所以,它原先很可能是一颗小行星,在它围绕太阳运行的过程中一度接近地球,并为后者的引力俘获,而成为地球的卫星。这种学说称为“俘获说”。倘若情况果真如此,那么,将地球与月球比作邂逅相遇遂成天作之合的夫妻,岂不是再妙不过了吗?
④但是,地球的直径只是月球的3.7倍,相去并不悬殊,况且,迄今为止人们所知的小行星无一例外都比月球小得多;所以像地球这么一颗并不很大的行星,偏偏要俘获一个月球这么大的小行星实非易事。于是,有一部分天文学家认为:在太阳系形成之际,地球和月球由同一块尘埃云凝聚而成。它们的平均密度和化学成分之所以不同,乃是由于原始星云中的金属成分在行星形成之前已先行凝聚成团。这种学说称为“同源说”。如此看来,月亮岂不就是地球的姐妹?
⑤最后一种推测更具有戏剧性:在40多亿年前,地球月球原为一体。当时地球处于高温熔融状态,自转很快,天长日久,便从赤道区飞出一大块物质,形成了月球。你看,月亮岂不成了地球的女儿?不过,这种理论却面临着许多难题,比方说,它有一个必然的推论,即月球的位置应该处在地球的赤道面上,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现在,赞成这种“分裂说”的人已经比较少了。
⑥可爱的月亮啊,你究竟是谁?你尽可以讳莫如深,人类却总有一天会掀起你的神秘面纱,把你的真相查个水落石出!
11.本文对“月球的起源”提出了三种推测性学说。请根据文中提供的天文学信息,分别作出解释。
①“俘获说”(地球的妻子):
②“同源说”(地球的姐妹):
③“分裂说”(地球的女儿):
12.对最后一段的作用,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呼应开头
B.总结全文
C.用拟人化的手法表达了人类揭开月球起源之谜的信心与决心
D.运用反问,表达了人类想要弄清月球“身份”的强烈愿望
【答案】11.月亮在绕太阳运行过程中被地球引力吸引,成为地球的卫星。;月亮和地球是由同一块尘埃云凝聚而成的。;月球是地球在运行中被分裂出去的。
12.D
【知识点】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概括材料内容。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材料,明确材料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材料段落(语句)中的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
⑵本题考查对材料信息的筛选比对能力.解答这种类型的题目应注意:1、细心审题,明确题目的要求(看清是“有错误的一项”还是“正确的一项”)。2、提高辨析异同的能力,选项表述的内容往往是经过加工整合的,多数情况下不是原文的机械罗列。做题时应用心比对,做出判断。
1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概括。依据原文“ 它原先很可能是一颗小行星,在它围绕太阳运行的过程中一度接近地球,并为后者的引力俘获,而成为地球的卫星。 ”;“ 在太阳系形成之际,地球和月球由同一块尘埃云凝聚而成。它们的平均密度和化学成分之所以不同,乃是由于原始星云中的金属成分在行星形成之前已先行凝聚成团。 ”“ 在40多亿年前,地球月球原为一体。当时地球处于高温熔融状态,自转很快,天长日久,便从赤道区飞出一大块物质,形成了月球。你看,月亮岂不成了地球的女儿? ”概括得出。
故答案为: 月亮在绕太阳运行过程中被地球引力吸引,成为地球的卫星。月亮和地球是由同一块尘埃云凝聚而成的。月球是地球在运行中被分裂出去的。
12.ABC.正确。
D.有误,“ 可爱的月亮啊,你究竟是谁? ”是有疑而问,不是反问。
故答案为:D.
【人与自然】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月如邮戳天地远
①我是在一个乡下的夜晚偶然间发现那轮孤独的月亮的。深suì悠远的夜空中,月亮犹如美人清冷的眼睛,波澜不惊地打量着恬静的大地和进入梦乡的人们。月亮是一个真正的慈善家,她把一碗水端平,让每一个人不分强弱贫富都享受她的光芒,让每一株草木不分高低美丑都沐浴她的清辉。
②我打开窗户,躺在阳台的藤椅上。窗外桑田里的虫吟蛙鸣,无所谓曲调高低平仄,也不在意韵律是否和谐,那是坦率炽热的表白,是酣畅淋漓的生命之歌。此时,这些生灵再也不用戒备白天坚硬的农具,湿润的大地是它们柔软的床,桑田是它们交际的舞台,月亮是映照它们舞姿的铜镜。
③月亮作为一种诗意的载体,古往今来,承载了人们许多的相思和牵挂。明月千里寄相思。相思是一个大信封,月亮就是一枚醒目得让人热泪盈眶的邮戳。这个相思的信封最容易在夜晚饱满,以月封缄,在思念的潮水中起航,抵达那些期待温情灌溉的心田。
④我浮想联 p i ā n的时候,脑子里突然涌出一个问题:不管是在城市还是在乡下,月亮一直是存在的,为什么只有在宁静的时候,在乡下的大地上我们才能真切地看见月亮?为什么身居城市的我们很少看见月亮?它是被城市坚硬锋利的楼群校角切碎了,还是被工厂上空枪口一样黑洞洞的烟囱击毙了?
⑤我们在城市里行色匆匆,习惯于抱怨自己拥有的物质财富不多,但永远不会抱怨自己拥有的月光太少。其实,我们自己也是一块需要月光临照的土地,需要在心房里留一个小小角落,供月亮犹如湖蝶一样自由飞翔出入,让心底对光的向往沿着月光引领的滕蔓,开出小小的花朵。
⑥月亮高举银杯,让大地在夜晚沉醉。此刻,沐浴着月光的我是幸福的。或许白天为了生活而忙碌的人们,被迫戴上了形形色色的面具,而夜晚让他摒弃了面具,回归了自我。皎洁的月亮停泊在夜空,在天地间辐射出一种恬淡和达观,不关心货币和赞美,她只关心粮食蔬菜和虫吟蛙鸣。她的美丽水远只映照那些心清如水的胸腔。
13.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①恬静
②炽热
③深 suì 悠远
④浮想联 piān
14.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③段的画线句。
相思是一个大信封,月亮就是一枚醒目得让人热泪盈眶的邮戳。
15.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②段通过描写田野里坦率炽热、酣畅淋漓的虫吟蛙鸣,表现出乡间月夜的宁静祥和与勃勃生机。
B.对“为什么身居城市的我们很少看见月亮”这一问题,④⑤两段分别从城市环境和城里人的生活态度两个方面给出了答案。
C.文章第⑤段想要表达的意思是,人们应该在心田里留一方净土,让月光照进来,让心中对美的向往被月光唤醒。
D.本文借月抒怀,字里行间洋溢着对月亮的喜爱赞美之情,并通过城乡月夜的对比呼吁人们远离城市、回归乡村。
【答案】13.tián;chì;邃;翩
14.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相思比作信封,将月亮比作邮戳,生动形象地表明了月亮是一种诗意的载体,承载、传递着人们的相思和牵挂之情。
15.D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汉字的部首与偏旁;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分析文章语言特点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重要词语字音、字形的识记能力。要求学生在平时对教材中所涉及的重要的字、词准确的识记,加强积累。
⑵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从修辞、语句中重要的动词、形容词、描写的角度、句式特点等几个角度考虑。表述的最后不要忽略了对作者情感内容的阐述。
⑶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13.本题考查字音字形的识记。“ 恬静 ”读作“ tián ”;“ 炽热 ”读作“ chì ”;“ 深 suì 悠远 ”写作“ 邃 ”;“ 浮想联 piān ”写作“ 翩 ”
故答案为: tián ; chì ; 邃 ; 翩
14.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相思是一个大信封” ,将相思比作信封;“月亮就是一枚醒目得让人热泪盈眶的邮戳”,将月亮比作盖在信封上的邮戳,写出了月亮是一种诗意的载体,承载、传递着人们的相思和牵挂之情,用语生动形象。
故答案为: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相思比作信封,将月亮比作邮戳,生动形象地表明了月亮是一种诗意的载体,承载、传递着人们的相思和牵挂之情。
15.ABC.正确。
D.有误,“通过城乡月夜的对比呼吁人们远离城市、回归乡村”表述错误,文章通过城乡月夜的对比让“我”摒弃了面具,回归了自我,悟出做人应如月亮一样恬淡达观。没有呼吁人们远离城市、回归乡村。
故答案为: D
三、写作(20分)
16.题目:做了一回 的自己(最好、真实)
要求:①请从括号内任选一词,先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地名;③不少于200字。
【答案】做了一回最好的自己 我手中正握着那张期末试卷,残阳正一点点清晰,那光,正透过玻璃,映在上面,想着妹妹的到来,嘴角不禁轻轻向上,我长大了。
长大不止在年龄上,岁数上,可以体现在行动以及很多方面。这一年,家庭中有了一名新成员,妹妹,看到妈的肚子越来越大,我不禁感到一丝兴奋,在过不了几天,妹妹就要出生了,可是,随着期未考试步步逼近,一个学期一转眼就过去了,我也得加紧复习,免得让父母担心,“唉,希望能考好点。”
一天天临近期末,我心中紧张感越来越强,到期末考试那天,太阳还没有苏醒,大地还正在墨蓝的天空下酣睡,我迈着沉重的脚步走在路上,一遍遍的为自己打气。我坐在座位上,复习着语文书上的内容,我可以感受到,妈妈也同时躺在手术台上准备着妹妹的到来,只听铃声一响,大家手一转握起笔发出“刷”的声音,一个个同学都很紧张,两只眼 睛紧盯桌面,老师发下试卷,大家舞着笔“嗒嗒嗒,嗒嗒”的声者断断续续,我也不甘落后。过了漫长的一天,考试结束了,老师已将试卷收了上去,接下来,也只用等成绩了。教室里闹哄哄的,大家都正在讨论题,把自己填出的答案与同学讨论。
到了家长会那天,妈妈临走前问我,“你觉得考的怎么样?”“还行吧……”我伸开手做出我也不知道的样子。没多久,我就听到妈妈打电话过来说考的不错,数学98分,语文96分。爸爸带我去看了妹妹,一路上说我长大了,“唉,可惜没考到满分。”我开着玩笑,“已经狠不错了。”爸爸笑,我也笑了,我温柔的望着妹妹的脸、有一种幸福感在体内流淌着。
爸爸告诉我,我能够用自己的努力和优秀的成绩来迎接家里新成员的到来,这样的状态是最好的状态,我也觉得,在面对妹妹到来的这件事上,我是做了一回最好的自己。
【知识点】半命题作文
【解析】【分析】
本题是半命题作文的考查,该题型比较常见,通常要求学生先补充题目,再进行写作。首先审题,该题需要重点关注括号里面的提示,该提示为我们指明了写作的方向,建议是记叙文,写作主体是“我”,由此可以发现本题的意图在于使学生关注自我的成长、关注生活。立意方面,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在生活学习中感悟,这些立意贴近学生生活日常,便于选材和写作。第三,选材方面,通过上面的立意分析,可以选择以下材料,演讲、考试失利,自己不放弃,通过努力,最终取得理想成绩。再比如,在自己难过时候,父母老师朋友的鼓励让自己变得积极向上,最后克服了困难,做了一回最好的自己。第四,结构方面,可以使用最常见的五段式或者六段式,内容安排方面,可以选择一详一略,或者是三个小标题的形式。
【点评】
本题考查半命题作文的能力。首先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语确定写作的内容和范围,其次要立意深刻。为文章确定一个明确,深刻的主题,表达积极向上的思想,传播正能量;选材要精确,明了,运用自己熟悉的材料作文,这样才能突出真情实感,表述才能明了,精当。写作时,一定要根据题目的特点和要求,突出表现题目的关键词语。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