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9张PPT)
满载星辉,肆意放歌
读徐志摩的诗
听徐志摩的歌
品徐志摩的人生
“新月”诗派
启发者:泰戈尔
开创者:闻一多、徐志摩、梁实秋
理论主张:“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三女杰:凌叔华、方令孺、林徽因
后起之秀:卞之琳(《断章》)
澳大利亚《荆棘鸟》经典语录
有一个传说,一只鸟儿,从离开巢窝的那一刻起,它就在寻找着荆棘树,直到如愿以偿,才歇息下来。然后,它把自己的身体扎进最长,最尖的荆棘上,便在那荒蛮的枝条之间放开了歌喉。这是一曲无比美好的歌,曲终而命竭。然而,整个世界都在静静地谛听着,上帝也在苍穹中微笑。因为最美好的东西只能用最深痛的巨创来换取……这就是荆棘鸟的传说。
诗人是一只“荆棘鸟“
诗人徐志摩在他的《猛虎集》序文中写道:“诗人也是一种痴鸟,他把他的柔软的心窝紧抵着蔷薇的花刺,口里不住地唱着星月的光辉与人类的希望,非到的心血滴出来把白花染成大红他不住口。他的痛苦与快乐是深沉的一片。”
建筑美:主要是指从诗的整体外形上看,节与节之间要匀称,行与行之间要均齐,虽不必呆板地限定每行的字数一律相等,但各行的相差不能太大,以求齐整之感。
音乐美:闻一多先生认为这是诗歌是最首要的。音尺( 音尺也叫音顿,就是在读诗的时候应该在哪个字或词后略作停顿或转调,现在叫音节,所谓的一字尺、二字尺、三字尺实际上就是单音节、双音节和多音节)韵脚等音乐性因素的组合,构成了诗的韵律、诗的节奏,而音节和韵脚的和谐又构成了诗的音乐美,成为诗的基本动力。
绘画美:这是先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主要是指诗的词藻的选用, 即诗歌语言要求美丽,富有色彩,讲究诗的视觉形象和直观性。
三美
《雪花的快乐》
《再别康桥》
《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个方向吹》
1、三美——建筑美、音乐美、绘画美
2、它们正好从这样的角度展示了诗人写作的连续、希望与理想追寻的深入。
雪花的快乐
假如我是一朵雪花,
翩翩的在半空里潇洒
我一定认清我的方向——
飞扬,飞扬,飞扬——
这地面上有我的方向。
不去那冷寞的幽谷,
不去那凄清的山麓,
也不上荒街去惆怅——
飞扬,飞扬,飞扬——
你看,我有我的方向。
在半空里娟娟的飞舞,
认明了那清幽的住处,
等着她来花园里探望——
飞扬,飞扬,飞扬——
啊,她身上有朱砂梅的清香!
那时我凭藉我的身轻,
盈盈的,沾住了她的衣襟,
贴近她柔波似的心胸——
消溶,消溶,消溶——
溶入了她柔波似的心胸
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雪花是快乐的呢?
假如我是一朵雪花,
翩翩的在半空里潇洒
我一定认清我的方向——
飞扬,飞扬,飞扬——
这地面上有我的方向。
不去那冷寞的幽谷,
不去那凄清的山麓,
也不上荒街去惆怅——
飞扬,飞扬,飞扬——
你看,我有我的方向。
“翩翩”表现出雪花欣喜自得、潇洒的气度超脱
“飞扬”表现出雪花精神兴奋
在半空里娟娟的飞舞,
认明了那清幽的住处,
等着她来花园里探望——
飞扬,飞扬,飞扬——
啊,她身上有朱砂梅的清香!
那时我凭藉我的身轻,
盈盈的,沾住了她的衣襟,
贴近她柔波似的心胸——
消溶,消溶,消溶——
溶入了她柔波似的心胸
“娟娟的”体现出雪花姿态柔美飘动
“身轻的”表现出雪花很灵活,心情很轻松
“盈盈的”的表现出雪花仪态美好
从字面意义看它的方向应该是“那清幽的住处”。
那么雪花要追求的是什么呢?
“等她来花园里探望”
证明雪花不懈的追求,就是为了接近“她”。
“她”是谁?
在半空里娟娟的飞舞,
认明了那清幽的住处,
等着她来花园里探望--
飞扬,飞扬,飞扬,--
啊,她身上有朱砂梅的清香!
那时我凭藉我的身轻,
盈盈的,沾住了她的衣襟,
贴近她柔波似的心胸--
消溶,消溶,消溶--
溶入了她柔 波似的心胸。
性情安静
性情高贵纯洁,爱美
有着梅花一样的品质
性情温柔,心胸广阔
1、“她”可能是诗人的恋人,是诗人的一份情感 ,那么这首诗就是诗人爱的释放
2、“她”可能是诗人的一种理想.那么这首诗就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的信仰
3、“她”也许更是诗人的一种美的追求,诗人也就成了美的追寻者;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再 别 康 桥
《我所知道的康桥》
《康桥,再会吧》
1922年,第一次离开剑桥,写下长诗
1926年,第二次旅游英国,留下散文
1928年,第三次去剑桥,告别剑桥, 留下佳作
《再别康桥》
绘画美
是指诗的语言多选用有色彩的词语。
如:诗中选用了“云彩”、“金柳”、“夕阳”等词语,给读者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
意象 特点 感情
云彩 柔美缠绵、清新飘逸 对康桥有着浓浓的温柔不舍与爱慕
金柳 “柳”谐音“留”。而“金”既与夕阳相映,又是富贵美丽的颜色。 不愿离开
青荇、水草 绿色植物,与金柳形成色彩上的照应,产生画面美 油油的、招摇、水草表现出自由和惬意。“甘心”表现出对康桥的渴慕与爱恋。
清潭 幽静。“天上虹”倒映在清泉中,二者交相辉映。 追求自由、爱、美
星辉 如梦似幻 热情奔放,感情达到高潮
笙箫 悠扬凄清、哀怨婉转 不舍
夏虫 叫声很大,但在这里沉默(此时无声胜有声) 蕴含作者对剑桥的深情,离别时纵有万般不舍,也不愿打破康桥原有的宁静的氛围。
1.难舍难分
2.欢喜和眷恋
3.欢喜和眷恋加深
4.眷恋之情更深
5.感情达到高潮
6.心情回落,静思墨想
7.悄悄作别
挥别云彩图
河畔金柳图
青荇招摇图
浮藻清潭图
撑篙漫溯图
黄昏夏虫图
挥别云彩图
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
甜美是梦里的光辉。
·
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
她的负心,我的伤悲。
·
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
在梦的轻波里依洄。
·
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
她的温存,我的迷醉。
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
在梦的悲哀里心碎!
·
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
黯淡是梦里的光辉。
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这首诗,可以说是徐志摩的“标签”之作。诗作问世后,文坛上只要听到这一声诵号,便知是公子驾到了。
是现代诗人徐志摩于1928年创作的一首抒情诗。此诗是诗人在经历种种挫折、痛苦与思索后所作,主要表达了作者追求那种“回到生命本体中去”的诗歌理想。
青年时期的徐志摩一直在追求理想与美的状态中,但他的爱情永远处于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圣洁高贵之中,一旦接触到实际,幻想归于破灭,又重新追求心目中的“爱、自由与美”。1924年徐志摩在北师大作了那场关于《秋叶》的演讲,在文学上踌躇满志、大展才华的同时,他的感情却跌到了谷底。他对于林徽因的爱恋,在这期间,被林徽因无情斩断。相隔四年后,与陆小曼的夫妻关系矛盾,使他又一次经历了感情的挫败,加上事业上历经的种种挫折,不得已陷入了深深的痛苦与迷茫中的思索。此诗也即写于这样的情况下。
一、充满诗意--徐志摩的一生
徐志摩的人生理想
徐志摩在康桥
徐志摩的爱情婚姻
徐志摩的人生理想
1920年,徐志摩为追随罗素而赴英国,进入剑桥大学,两年的康桥生活,形成了徐民主的政治理想和单纯的人生理想:--对自由、爱和美的追求。
“我到英国是为要从罗素。……我摆脱了哥伦比亚大博士衔的引诱,买船票过大西洋,想跟这位二十世纪的福禄泰尔认真念一点书去。”
--《我所知道的康桥》
康桥是徐的精神故乡
徐志摩在康桥,视野开阔,社交广泛。培养了他世界性的文化性格。
印度老诗人泰戈尔与他最是忘年之交,还与英国哈代、威尔斯,法国罗曼·罗兰等交往甚密。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徐志摩文化性格最具“西方化”,这与他全身心“溶入”世界文化海洋而摄取其精髓是有很大关系的。
“就我个人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由的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吸烟与文化》
生命中的三个女人
张幼仪
林徽因
陆小曼
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同年应父命张幼仪成婚。
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徐志摩爱恋林徽因。
1922年与张幼仪离异。辞别剑桥。历任北大、清华教授。1923年成立新月社。
1924年,认识陆小曼并相恋。
1926年10月,与陆小曼结婚。。”
1931年11月19日,飞机失事遇难,时年35岁。
林徽因——爱
狄更生——自由
泰戈尔——美
1921年,徐志摩经狄更生介绍在皇家学院作旁听生。与狄更生、罗素成为好友。
泰戈尔访华后,他随泰漫游欧洲,他的诗作很大程度上都受到了这位大师的影响。
在那里,他结识了影响他生命,终生为之倾慕的一个重要女性 林徽因。
胡适说:“他的人生观就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
二、诗人人生的真实写照-徐志摩的诗
梦想自由、爱、美的人生-《雪花的快乐》
对完美人生的无限眷恋又无比的惆怅-《再别康桥》
人生失意后一颗迷惘的灵魂--《我不知道风在哪个方向吹》
徐志摩对中国新诗的独特贡献
(1)、为中国新诗发展提供了意象美、音乐美的具有普遍意义的创作经验。
(2)、引进、介绍、尝试、创造了许多诗歌样式,丰富了新诗的艺术世界。
(3)、轻灵、飘逸、潇洒的艺术风格。
三、徐诗的艺术美--诗情、诗意、诗体的完美结合
●
●
诗人徐志摩在他的《猛虎集》序文中写道:“诗人也是一种痴鸟,他把他的柔软的心窝紧抵着蔷薇的花刺,口里不住地唱着星月的光辉与人类的希望,非到他的心血滴出来把白花染成大红他不住口。他的痛苦与快乐是深沉的一片。”如果把徐诗中《雪花的快乐》、《再别康桥》和《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个方向吹》放在一起,它们正好从这样的角度展示了诗人写作的连续、希望与理想追寻的深入。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