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上 第9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单元测试(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纲要上 第9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单元测试(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99.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2-25 17:49: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九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单元同步测试(含答案)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1949年9月,《共同纲领》规定,“应以有计划有步骤地恢复和发展重工业为重点,例如矿业、钢铁业、动力工业、机器制造业、电器工业和主要化学工业等,以创立国家工业化的基础。同时,应恢复和增加纺织业及其他有利于国计民生的轻工业的生产,以供应人民日常消费的需要”。上述决定( )
A. 符合当时国家的发展形势 B. 标志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
C. 保证了国民经济协调发展 D. 出于满足人民生活的需要
2.歌曲是时代的产物。建国初一首歌曲中唱到:“咱们的土地回老家哟……自己耕种自己的田哟……多收粮食送前线,援助人民志愿军。”歌曲反映的史实是( )
A. 土地改革 B. 农业合作化
C. 人民公社 D.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3.1952年初,美国公然违反国际公法,利用空投细菌武器和释放感染病毒的毒虫等方式,对朝鲜北部和中国部分地区实施细菌战。如图为时人创作的宣传画(画中字:“人人防疫,粉碎美帝国主义的细菌战。”)该作品(  )
A. 体现了新中国医疗卫生的完备
B. 继承了传统文人画的基本风格
C. 响应了爱国卫生运动的开展
D. 适应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
4.如表是新中国成立后采取的部分措施。新中国这些举措旨在( )
1949年10月,中国海关总署成立。随后公布新的海关税则,并由国家管制对外贸易,实行进出口许可证制度。 1950年1月至9月,北京、天津和上海的军管会先后宣告收回或征用美国、英国、法国、荷兰在当地的兵营。 1950年7月,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发布:外轮一般不准在中国内河航行,只有在特定条件下经政府有关部门批准,悬挂中国国旗,严格遵守中国的法令和规定方可驶入。
A. 确立独立自主的外交理念 B. 贯彻“一边倒”外交方针
C. 稳定秩序以巩固人民政权 D. 维护国家独立和主权完整
5.1954年7月,毛泽东指出:现在我们的外交工作不仅是门要关死不可能了,而且需要利用目前有利的局势“走出去”,同许多国家,譬如英国、法国等这一类帝国主义国家,印度、缅甸等这一类殖民地国家,甚至与泰国等这样的国家进行外交工作。毛泽东在此强调的是我国必须(  )
A. 坚持“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B. 贯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 为参加日内瓦会议作准备
D. 与邻国建立起外交关系
6.右图是创作于1954年张耕木的宣传画《互助合作带来了光荣》,这一作品主要反映了( )
A. 民众对土地改革热情高
B. 人民公社化运动深入人心
C. 农业合作化群众性显著
D. 新中国成立展示出新风尚
7.1956年,中国共产党某高级干部在工作笔记里写道:“讨论普选工作要求选举能够代表今天形势的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要进一步提高人民的觉悟、积极性,保证选民都能进行选举。”该材料可用于研究20世纪50年代社会主义的(  )
A. 民主政治建设的进展 B. 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
C. 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 D. 农业发展道路的探索
8.下表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的变化情况,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年份 项目 粮 棉 钢 煤
1952年 总产量 1.64亿吨 130.4亿吨 135亿吨 0.65亿吨
1957年 总产量 1.95亿吨 164亿吨 535亿吨 1.3亿吨
A. 生产关系的变革 B. 抗美援朝的胜利 C. 综合国力的提升 D. 土地改革的完成
9.庄福龄在《毛泽东思想概论》中写道:“从1956年《论十大关系》的发表,到中共八大的召开,再到1957年《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发表,构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这道“风景线”的主题词应是(  )
A. 中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探索 B. 中国顺利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系
C. “一五”计划提前超额完成任务 D.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指明了方向
10.1956年5月,中宣部部长陆定一提出:“自然科学是没有阶级性的……在某一种医学学说上,生物学或其他自然科学学说上,贴上什么‘封建’‘资本主义’‘社会主义’‘无产阶级’‘资产阶级’之类的阶级标签……就是错误的。”这一讲话的背景是( )
A.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 B. “双百方针”的提出
C.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正式确立 D. 中美结束敌对状态
11.下图是创作于1959年的宣传画《春耕》,描绘了一个女拖拉机手进行春耕春种的场景。该作品旨在 ( )
A. 说明农田耕作已经实现机械化
B. 描绘农村生产方式变革的美好愿景
C. 展现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成果
D. 表明女性成为农村建设的主导力量
12.1962年,在大力压缩各项生产指标的同时,对工业企业进行关厂并厂,缩小规模,使全国的企业数由1959年的31.8万个减少到1962年的19.7万个,减少了38%。这一变化出反映当时(  )
A. 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B. 工业生产严重过剩
C. “左”倾思潮影响巨大 D. 经济建设趋于理性
13.1962年下半年起,我国国民经济开始稳步增长。1963年,国家在财力尚有困难的情况下,积极改善职工待遇;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连续三年分别提高26.7%、20.1%和22.5%。这反映了我国( )
A. 落后面貌的彻底改变 B. 调整发展的重要成果
C. 经济体制的全面改革 D. 市场经济的显著作用
14.20世纪70年代,毛泽东要求外交部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争取第二世界国家,重点开展对西欧国家的争取工作。这一举措( )
A. 打破美国对华封锁的政策 B. 促进了欧洲整体联合
C. 推动中国外部环境的改善 D. 缓和了亚太紧张局势
15.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时在机场对周恩来总理说:“我是跨越太平洋与中国人民握手。当我们的手相握时,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 中美两国携手建立多极化格局 B. 中美两国建立了正常外交关系
C. 中美两国之间消除了一切分歧 D. 中美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77年8月,在李鸿章的委派下,唐廷枢开始利用唐山丰富的煤炭资源筹办开平矿务局。为了筹措资金,唐廷枢在上海、武汉、天津、南京、宁波等各口岸销售开平煤矿股票。1878年招股20万两,1879年招股已达70万两。在1888年7月24日,开平矿务局在直隶唐山开平镇正式成立,并于三年后(即1891年)全面投产。为了改善运输条件,唐廷枢还修筑铁路运输煤炭。兴办铁路遭到了守旧官僚的极力反对,李鸿章与反对派进行论战,并力邀官员到唐山现场体验蒸汽火车才平息了异议。开平煤矿至光绪二十五年(1899)已年产75万吨以上,成为重要的原煤供应基地,开平煤矿生产的煤炭不仅供应国家民生,而且供给北洋舰队。
——摘编自谢乐乐《“中国煤炭工业源头”——开滦煤矿》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开滦煤炭销量欠佳,矿方拖欠工人工资,劳资纠纷不断。人民政府特许开滦煤炭运沪换面,允许开滦煤炭独家出口,工人的生产和生活得到保障。此外,党和政府大力帮助矿方进行企业内部改革,减少开支,也是缓解产销矛盾、渡过困难的重要举措。1952年5月17日,人民政府宣布代管开滦煤矿,随即进行了大规模的民主改革和生产改革,使开滦工人阶级真正成为矿山的主人,煤炭开采量大幅度上升,开滦煤矿重新焕发了生机。
——摘编自杨磊《人民政府代管开滦煤矿的前前后后》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开平煤矿建成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成立后,开滦煤矿渡过难关的原因和开滦煤矿发挥的作用。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55年的万隆会议是亚非人民摆脱帝国主义的控制,独立召开的一次会议,它标志着亚非国家走上了团结、自立、共同发展的道路。但是,由于美国的唆使和破坏,一些与会国将矛头指向社会主义新中国,攻击和污蔑共产主义是“独裁”,是“新殖民主义”,企图以此在会内掀起反华逆流,制造猜疑和分裂气氛,进而使会议不欢而散。与此同时,一些主张中立的国家和参加军事集团的国家在会议上也产生了针锋相对的争吵,导致会议陷入僵局,在这关键时刻,周恩来以其政治家、外交家的敏锐眼光和宽阔胸怀,发表了重要讲话,他说:“中国代表是来‘求同’的,而不是来‘立异’的。”
——摘编自杨晋辉《论周恩来“求同存异”思想》
材料二 新中国在万隆会议这个多边国际舞台上,牢牢地把握和平外交的话语,充分展现了和平外交的姿态。依托印度和缅甸作为万隆会议的发起国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倡导国的双重身份,共同推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一外交话语的传播和实践;充分尊重亚非国家要求和平、要求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等强烈诉求,积极回应周边国家的期望和关切。由此,新中国向国际社会尤其是亚非国家充分展现了敢于承担国际责任和发挥大国作用的国家形象,有力地改变了西方舆论对新中国的妖魔化。通过万隆会议,新中国进一步强化了自己作为亚非国家的身份认同,强调中国作为亚非国家的身份,突出中国与其他亚非国家的共同点。
——摘编自张屹峰《万隆会议与新中国外交话语权的建构》
(1) 根据材料一,概括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的历史背景,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与亚非国家“同”与“异”的表现。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万隆会议对新中国外交的影响。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时期,类书《永乐大典》、辞书《康熙字典》、丛书《四库全书》相继出现。此外,《四书》朱注成了科举考试范本。极端的专制皇权激发明清之际“非君论”涌动,在市民文化及党社文化中产生出继承并超越先秦“民贵君轻”说的“新民本主义”,不仅谴责个别暴君、昏君,其批判锋芒普遍地指向“今之君”,即秦汉以降皇权专制制度下的全体帝王。明清出现将小说、戏曲提升到与诗文并列地位的议论,小说、戏曲繁荣,文学走出象牙塔,活跃于市井勾栏,为雅士俗众共赏。明末清初,西欧耶稣会士东来,与徐光启、李之藻、王微等中国士人协同译介西方文化成就。
——摘编自冯天瑜《袭常与新变的明清文化五百年》
材料二 1956年,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以下简称“双百”方针),是社会主义文艺建设和发展的一个全局性、根本性的重大问题。毛泽东强调:“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毛泽东提出的“双百”方针,不但指明和开拓了社会主义文艺发展的崭新道路,也为中国社会主义文艺事业作了基本构想。其主旨和精神实质就是把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创造丰富的文化产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摘编自谭博《“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社会主义文艺发展的方向和目标》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文化出现的新现象。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实现文化繁荣的途径。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近代以来我国工业空间格局
——摘自王军等《我国工业空间格局演化的脉络特征与启示》
对近代以来我国工业空间格局演变进行阐释。
答案和解析
1.【答案】A
【解析】据题意可知,《共同纲领》中规定我国既要重点发展重工业,又要保障国民日常需要,符合我国建国之初经济残破、国民贫困、重工业落后的实际情况,因此是迎合了当时国家的发展形势,A项正确。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我国才建立起计划经济体制,排除B项;这一决定并不是为了保障国民经济协调发展,也不仅仅是满足人民需要,而是既要重点发展重工业,又要保证供应人民日常消费,排除C、D项。
2.【答案】A
【解析】根据“自己耕种自己的田”、“援助人民志愿军”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歌曲反映的是土地改革后,农民积极援助人民志愿军,保家卫国,A项正确。农业合作化将农民土地私有制变成公有制,不是“自己耕种自己的田”,排除B项;人民公社时期开始于1958年,不属于建国初期,且人民公社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排除C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改革开放时期的举措,不属于建国初期,排除D项。
3.【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1952年初”“人人防疫,粉碎美帝国主义的细菌战”可知当时该作品既契合了抗美援朝战争的时代背景,也响应了爱国卫生运动的开展,故C正确;新中国医疗卫生的完备,说法错误,故排除A;该宣传画是现实主义风格,故排除B;社会主义建设是1956年之后,故排除D。
4.【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中“由国家管制对外贸易,实行进出口许可证制度”“1950年1月至9月,北京、天津和上海的军管会先后宣告收回或征用美国、英国、法国、荷兰在当地的兵营”“外轮一般不准在中国内河航行,只有在特定条件下经政府有关部门批准,悬挂中国国旗,严格遵守中国的法令和规定方可驶入”并结合所学可知,新中国这些举措目的是为了维护国家独立和主权完整,故选D项。材料涉及的是新中国成立后采取的部分这些措施的目的,而不是为了“确立独立自主的外交理念”,排除A项;“一边倒”的外交方针是倒向社会主义阵营,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B项;新中国成立后“稳定秩序以巩固人民政权”的措施是:剿匪镇反、土改、稳定物价、朝鲜战争,而不是材料中提供的措施,排除C项。
5.【答案】B
【解析】据材料“现在我们的外交工作不仅是门要关死不可能了,而且需要利用目前有利的局势走出去……同许多国家,譬如英国、法国等这一类帝国主义国家……”,可以看出1954年,毛泽东指出我们的外交不能关起门来,要主动与不同类型的国家改善和建立外交关系,以便更好的贯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B项正确;同英法等帝国主义国家进行外交工作,很明显不属于“一边倒”,排除A项;对外交工作的指示,与日内瓦会议无关,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不仅仅是邻国,还有非邻国,排除D项。
6.【答案】C
【解析】据材料“1954年张耕木的宣传画《互助合作带来了光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处于三大改造时期,在农村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受到群众的欢迎,这说明当时农业合作化得到群众的支持,故选C项;土地改革的时间发生在1950—1952年底,排除A项;人民公社化运动在1958年开始,排除B项;1949年新中国成立,此时是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时期,排除D项。
7.【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50年代,党的高级干部就普选、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和保证选民选举权等做的工作笔记,可用于研究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建设的进展,A项正确;材料中关注的人民代表大会、普选等与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没有直接关系,排除B项;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在20世纪五十年代尚未开始,排除C项;农业发展道路的探索与“提高人民的觉悟、积极性,保证选民都能进行选举”等不符,排除D项。
8.【答案】A
【解析】从表中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均呈上升趋势,主要由于进行了一五计划与三大改造,故A正确;BCD不是主要原因,排除。
9.【答案】A
【解析】《论十大关系》是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代表作,对当时和以后的社会主义建设都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理论指导作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是毛泽东深入研究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形成一套系统的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学说,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对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因此,这道“风景线”的主题词应是中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探索,A项正确;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我国基本建立的标志是1956年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不符合材料,排除B项;材料内容与“一五”计划提前超额完成任务无关,排除C项;1958年5月,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第二次全体会议根据毛泽东的创议,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排除D项。
10.【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中宣部部长陆定一强调“自然科学是没有阶级性的”,不应该贴上阶级标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讲话和“双百方针”相关。1956年毛泽东提出“双百方针”,有利于促进艺术发展,科学进步,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事业,B项正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于改革开放之后,排除A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正式确立是在1954年,排除C项;1972年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结束敌对状态,排除D项。
11.【答案】B
【解析】从图片展现的内容看,表达了孩子们对拖拉机耕种的好奇和关注,联系创作时间1959年,结合所学可知,当时创建人民公社,分配农业机械到各公社代耕,故该画面展现了农村生产方式变革的美好愿景,B项正确;“耕作机械化的实现”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社会主义改造在1956年完成,排除C项;材料不能说明女性成为农村建设的主导力量,排除D项。
12.【答案】D
【解析】从“压缩各项生产指标“、关并工矿企业以及企业数量减少可以看出国家调整了片面追求发展速度的做法,使经济建设逐渐趋于理性,所以D项正确。题干不包含农、轻、重三者的比例关系,A项错误;压缩生产不一定是生产过剩的结果,B项错误;题干信息是纠正“左“倾错误,C项错误。
13.【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反映的是1962年后国民经济稳步增长、职工待遇改善、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等情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60年代初,党中央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进行国民经济调整,因此材料中的数据变化反映出了国民经济调整取得了重要成果,故B项正确。材料数据反映的是三年困难时期之后国民经济的恢复,A项中的“彻底”说法过于绝对,故A项错误;经济体制改革开始于改革开放之后,与题干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20世纪60年代我国依旧是计划经济体制,故D项错误。
14.【答案】C
【解析】中国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争取第二世界国家,尤其是改善同西欧国家的关系, 顺应了政治多极化趋势,这有助于改善中国外交环境 ,故C项正确。随着1972年尼克松访华和中美关系的缓和,中国与西方国家的外交关系才得以逐步改善,“打破美国对华封锁的政策”不是材料中举措实施的结果,排除A项;材料中的举措是中国的外交政策,与欧洲的联合关系不大,排除B项;缓和亚太地区局势主要是中美关系改善和中日建交的影响,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D项。
15.【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开启正常的进程。再依据材料“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可知D项正确;当时多极化格局只是一个趋势,A项说法片面,排除;1979年,中美建交,排除B项;C项说法绝对,排除。
16.【答案】(1)洋务运动的推动;企业利用新的集资形式,发行股票筹措资金;李鸿章和唐廷枢等人的努力;唐山有着丰富的煤炭资源。(任答三点即可)
(2)原因:新中国成立,人民成为新社会的主人;人民政府对开滦煤矿的大力扶持;开滦煤矿内部民主改革和生产改革。(任答两点即可)
作用:为国家建设提供了煤炭资源,推动了国家的工业化建设;为人们提供了煤炭生活燃料,供应了国家民生;加快了唐山的城市化进程。(任答三点即可。若答其它且言之有理也可赋分)
17.【答案】(1)历史背景:帝国主义对万隆会议的干扰和破坏;万隆会议各与会国之间存在矛盾分歧;一些国家对新中国怀有误解和疑虑。
同:相同的遭遇和共同任务(都遭受西方列强侵略,都面临巩固政权、恢复和发展经济的任务)。
异:社会制度、意识形态、传统文化不同。
(2)影响:展现了中国拓展国际空间的意识;宣传了新中国调整外交格局的战略意图;展现了中国和平外交的姿态;推动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传播;加强了亚非国家的团结;展现了中国承担国际责任和发挥大国作用的国家形象。
18.【答案】(1)新现象:集大成的科技著作出现;抨击君主专制的早期民主思想出现;出现小说、京剧,文学艺术世俗化;西学东渐。
(2)途径:贯彻“双百”方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上的领导;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积极吸收世界文化优秀成果等。
19.【答案】近代我国工业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和东北的少数大城市,工业布局严重失衡,带有鲜明的半殖民地色彩。建国后工业布局由东至西逐渐转移,工业分布从东部扩展到广大中西部地区,布局趋向合理均衡。
受西方列强入侵的影响,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开放较早,最早开始了近代的工业化,出现了一批工业城市。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大力推进工业化战略,“一五”计划期间优先发展重工业,建设起来一批基础工业设施,迅速涌现出一批新兴的工业城市。20世纪60年代前期受国际形势影响,我国开展“三线”建设,由此工业化扩展到广大中西部地区。工业布局的优化,促进了经济均衡发展,有利于中西部地区的开发,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有利于国家安全和社会进步。
近代以来我国工业空间布局演变的过程,与民族独立和国家的发展历程密切相关。建国后工业布局的演变是党和政府重视工业发展,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的表现。
第6页,共7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