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 地貌的观察 第2课时(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4.2 地貌的观察 第2课时(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12-25 16:15: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4.2 地貌的观察第二课时
课标要求与解读
本节内容的课标内容要求是“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这条课标,涵盖了第四章第一节常见的地貌类型和第二节地貌的观察两个部分的要求。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课标原文:了解地貌观察的顺序,能够在野外选择地貌观察点并确定地貌观察的顺序。
2.课标解读:了解地貌观察的主要内容,能够在野外实地观察和描述3-4种地貌。
过程与方法:
1.人地协调观: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合理描述和解释特定区域的地质地貌,并说明其对人类的影响。
2. 综合思维:从地理要素相互作用的角度,分析地貌的环境特征。
3. 区域认知:知道所观察地貌的典型分布地区。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地理实践力:在野外观察或室内观看视频的过程中,体悟自然之美,树立人地和谐的理念。
二、教学重难点
1.了解地貌观察的顺序及主要内容。
2.掌握地貌观察的方法、理解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等高线地形图相关知识。
三、教学方法
案例分析法、讲授法、探究法、分组讨论法,读书指导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材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表3 基于问题式教学模式的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引入 环节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教师呈现庐山考察时拍摄的视频与景观图片(如图所示),并呈现相关的新闻报道资料 [文字材料]80年代初热映的《庐山恋》带动了当地的旅游经济,同时也引来了许多人上山居住,它亦是成为现今牯岭镇人口重负的历史原因。人口的增加导致庐山生态环境也日益恶化。 提出问题: [核心问题]如果你是庐山的管理者,你需要从区域整体性条件出发,统筹兼顾的同时因地制宜,合理配置庐山的居民点,经济活动、基础设施等,为居民提供优化的生产和生活环境。在此之前你需要认真的分析区域的自然环境特征,明确地理环境对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影响。为此,我们先从庐山的地貌考察开始,你会怎样去去规划你的考察路线呢? 【观看视频,思考问题】 观看视频,直观感知庐山的自然、人文环境。 思考,作为一个庐山的管理者,会如何去解决这一问题 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以现实世界的管理任务为导向,让学生学习新知之前先置于学习情境中,帮助学生认识到本节学习内容的实际价值,进而激发学生投入学习的积极性。
新知学习 地貌观察的顺序 环节二:自主学习,分析问题 【自主学习,讲解知识】 教师组织学生对本模块的知识点进行学习,分析问题 问题①:如何选择与确定观察点? 问题②:应该按什么顺序观察? 【补充内容】这部分内容讲解时需要补充以及引导学生简单回顾初中地理相关知识内容,包括五种基本地形类型及其地形特征,以及次一级地形地貌特征。 五种基本地貌类型及特征 地形类型海拔地形特征平原200m以下宽广平坦高原500m以上面积较大,外围陡峻,内部起伏较和缓山地500m以上具有耸立的山峰,陡峭的山坡,地势起伏较大丘陵200-500m地势起伏较大盆地不一定四周高中间低
次一级地形地貌特征 山顶中间高,四周低山脊中间高,两侧低山谷中间低,两侧高鞍部中间高,四周低
【认真听讲】 认真阅读课本的相关内容,聆听老师讲解。 回答1:观察点的选择首先应该选择海拔相对较高、视野比较开阔、障碍较少的位置 回答2:观察物体要从宏观到微观、从整体到局部,从点到面。 对于地貌观察首先要观察视野内的地貌如山地、平原,判断属于五种基本地形类型的哪一类;再观察次一级地貌,如山岭、河谷等,并回忆地理描述语言 最后描述河岸、陡崖等更小的地貌特征,河岸观察凹岸、凸岸的分布等。 【回忆旧知】 回忆初中地理相关知识,五种基本地形类型、次一级地形地貌,以及并用地理语言进行描述 1.对于相对简单的知识内容,可以通过学生自学以及教师辅助讲解,增加学生对本节课所需要的基本知识储备,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准备。 2.简单回顾初中所学,激起旧知,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建立联系,完善知识结构体系。
新知讲授 地貌观察的内容 【教师讲解】 结合教材,阐述在野外进行地貌观察的内容(包括高度、坡度、坡向、形状、面积、空间分布、地面起伏、破碎程度等,其中以前三个要素为主)及其基本内涵 1.高度: 板书补充讲解不同地形类型的绝对高度、相对高度以及坡度起伏情况: 地形绝对 高度相对 高度地面起伏情况平原<200m小起伏很小丘陵<500m一般<200m起伏不大山地>500m一般>200m起伏很大高原>500m边缘较高 中间较低边缘陡峻,起伏较大 中间坦荡,起伏较小盆地不一定四周高中间低边缘陡峻,中间起伏小,平坦开阔
2.坡度 图4.23 坡和坡角示意 坡度是划分坡的重要标准,坡度大小一般用坡度角或者垂直距离和水平距离的比值来表示; 等高线地形图坡度示意 3.坡向 结合图片讲解迎风坡背风坡、阳坡阴坡的判断方法,说明差异性,并且结合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思考不同坡度、坡向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如:坡地耕作与梯田 坡地耕作容易引发水土流失,特别是坡度大于15°的坡地。由此人们开辟了“梯田”以在坡地上种植,但梯田的坡度也要小于25°。 【学生听讲】 在教师讲解的基础上,圈画教材中关键词句,并对补充内容进行相应的笔记记录,以明确地貌观察的主要内容。 1.高度:包括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绝对高度可以通过查找地图或借助仪器获得,这是划分高原、山地和平原等地貌的主要依据,相对高度反映地面的起伏状况。 2.坡度:学习坡度的计算方法、表示的含义,并能够在等高线地形图中,坡度进行识别,根据疏密程度判断坡度的陡缓 3.坡向:了解迎风坡背风坡、阳坡阴坡的判断方法,在此基础上,不同坡向光照、水分的差异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以教师讲解的方式,传授地貌观察的基础知识,分别详细说明相对高度和绝对高度的区别,相对高度反映地面的起伏状况。并且让学生初步了解高度的获取方式需要借助地图或仪器 2.教师通过图示的方式说明坡度的内涵以及测算方法,让学生既学会从剖面图以及根据等高线地形图的疏密程度判断地形陡缓,培养学生探究地理规律的科学意识以及地图信息的提取能力 3.结合生活实例,以直观的图示,让学生感知坡向的判断方法,明确坡向不同对地理环境的带来影响,以及造成的差异性。在认识差异的基础上,联系生活,理解不同地貌对人类活动产生的影响,由此逐步形成因地制宜的观念,培养人地协调观
案例研究 环节三: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结合实例,引导探究】 以庐山地貌为例,分小组合作探究,完成以下四个问题 [问题链条] 问题①:如何选择与确定观察点? 问题②:你会按照什么顺序规划庐山地貌观察路线? 问题③:观察之后,你会从哪些角度去介绍庐山的地貌形态? 问题④:庐山的地貌形态有什么对人类活动有什么影响?应该如何改善庐山的人居环境? 【引导操作】 带领学生利用谷歌地球进行模拟野外的地貌考察活动,考察对象为庐山的山地地貌。教师给出所要考察对象的经纬度坐标,引导学生在平台中找出该地的具体位置 【结合真实情境,应用知识】 借助Google Earth以观察庐山为导入,组织学生选择合适的观察点对庐山地貌进行观察,选取三个观察点,展示每个观察点北、东、南、西四个方向的视野情况,注意运用语言讲解结合图片展示的方式引导学生观察。 观察点的选择 古人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你想要识得庐山真面目你会选择在下面A、B、C哪个观察点观察庐山地区的地貌,为什么?教师引导学生定位到三个观察点 观察点A(海拔850m) 观察点B(海拔1100m) 观察点C(海拔200m) 地貌观察的顺序 结合视频讲解庐山地貌概况,引导学生分析观察庐山的顺序:庐山是一座外险内秀的断块山,孕有山地、河流、冰川等多种地貌。山峰约有171座,陡崖广布。河谷呈V形,呈阶梯状分布,内有许多急流与瀑布。那么,你选择以下面何种顺序观察庐山地貌,为什么? A. ③—①—② B. ①—③—② C. ①—②—③ D. ②—①—③ 地貌观察的内容 以小组的形式,对选择好的观察点,按照上述的顺序对庐山地貌进行观察,从高度、坡度以及坡向等三个角度进行观察,并且用地理语言描述你所观察到的地貌景观特征,并填写观察记录表 注:学生进行探究时,教师要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基本 信息日期:地点:小组成员:记录着:经纬度地貌类型绝对 高度相对高度坡度坡向经度: 纬度:宏观: 微观:起伏状况破碎程度形状面积分布土地利用
地貌形态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以小组为单位,根据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地形要素的测量与观察,讨论分析地貌形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讨论建议:可以从人口集中地、交通路线、耕等方面展开讨论;同时提到影响应该想到从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两个方面展开。讨论时间为5分钟,结束后请小组代表分享观点。 【课前准备】 学生在课学习地貌观察的基础上按照兴趣、能力以及个人意愿进行分组每个组4—6人,每个小组应有一个小组长,小组长起到引领和表率的作用。鼓励小组成员课堂上积极发言,对于课堂上学习氛围较为浓厚,回答问题较积极的小组给予一定的表扬和奖励。 【熟悉并操作软件】 打开谷歌地球,在线上熟悉软件操作页面根据教师指导,利用经纬度坐标或地名搜索来定位考察对象。初步观察所展示的庐山的地貌特点。 观察点的选择 【学生回答】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独立操作软件,放大地图全方位观察。从中选择一个观察点对庐山地区地貌进行观察,注意要说出要选择的观察点,并阐述具体原因。 学生回答示例一: 日常生活中,我一般会选择从高处观察一座建筑,能比较好地看到它的全貌; 在三个观察点中,B观察点的海拔最高,有1100m,而且视野较为开阔,能看到最高峰;A观察点海拔也相对较高,但其位于山谷内,视野受两侧的山体阻挡;C观察点海拔较低,位于河道中,视野受旁边建筑物阻挡; 所以,我选择观察点B,它位于山脊,海拔相对于A、C点较高,视野开阔,向北看去能看到庐山最高峰,向东可看到山脊线,向西、向南可看到不同的两条山谷。 地貌观察的顺序 在老师引导下结合等高线地形图,识别庐山的地貌类型,规划观察庐山地貌的顺序。 学生回答示例一: 我选择顺序B,从整体浏览庐山山地开始,到观察次一级的山岭、河谷地貌,再到观察更小的陡崖、瀑布等。 地貌观察的内容 小组合作,解决问题,按照从宏观到微观,先从整体上浏览庐山的地貌,说明其面积、分布概况、整体起伏情况、破碎程度等。 再通过软件测量观察点的绝对高度。选择一个参照点测量两地的相对高度、坡度。判断观察点的坡向。完成观察记录表 地貌形态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以小组为单位,根据已有的数据以及已经观察得到的特点,讨论地形地貌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从正反两个方面回答,并针对不利影响,尝试提出一定的改进措施等。 1.通过课前的分组准备,为地理课堂实践活动的有序开展做准备。充分调动学生对课堂的参与度。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链条,使学生明确任务要求。 2.通过学生自己操作地理软件,营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地理实践力。回顾经纬度坐标判读位置,使学生初步辨别庐山的地理位置,提高区域认知能力 3.结合所学,独立自主操作软件,完成较简单部分的操作,对比三个观察点,结合所学知识,完成地貌观察点的选择 4.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现代地理信息技术,使其意识到可以利用Google Earth等数字化工具对某区域地貌进行勘察,为实地的野外地貌考察做准备,逐步培养学生进行地貌考察的行动意识和行动能力。 4.结合庐山局部等高线地形图,培养学生读图意识,从地图中提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4.地貌观察的内容使需要重点探究的部分,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能够发挥小组成员的多元智能,在合作交流中优势互补。 5.通过操作软件,在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让学生感受地理知识的实用价值,切实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与地理实践力 6.通过分析庐山的人类活动,让学生对该区域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在虚拟考察中体会探究学习地理的愉悦。在培养地理实践力的同时,正确认识人地关系,理解认识自然、尊重自然的重要性。
环节四:应用迁移,深化问题 完成庐山地貌的观察后,将地貌观察的方法应用到湖北武当山。 要求学生根据所学,以及庐山地貌的观察的顺序与方法,同样用地理的语言对武当山的地貌特征进行描述,从高度、坡度、坡向、面积、分布、起伏状况、破碎程度几个方面进行描述。并说明武当山地形地貌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并思考武当山与庐山两地的区别,是否有可以相互借鉴之处。 【迁移应用】 在教师的引导下,进一步对武当山进行观察,熟悉地貌观察方法。并且讨论交流两地的区别与联系,在处理人地关系上的异同。 通过将本节课所学应用到新的地理情境中,解决新问题, 进一步巩固知识、通过应用所学,强化技能。提升地理实践能力。通过两个地区的差异对比进一步强化区域认知。
环节五:展示交流,总结评价 【总结评价】 教师总结对地貌观察的最终目标使依托自然环境的背景,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实现人地协调,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评价:教师事先制定好评价量表(见附录),说明评价标准,对学生个人以及小组分别进行评价 【总结评价】 聆听教师总结,学生由小组代表,总结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以及本节课的收获根据实际情况填写评价量表。 学生分享活动过程中的个人成长与收获,教师对学生在整个活动过程中的具体表现进行中肯的评价,以提升学生自我认知、自我内省的能力。
七、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