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地表形态的塑造》问题研究 崇明岛的未来是什么样子 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
结合实例,解释内力和外力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并说明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课标分析】本条“课程标准”有两个要求:一是理解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二是学生要能够结合实例,能够正确理解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而对本研究的要求是:学生能够结合实例,收集崇明岛的相关资料,了解长江河口冲积岛的形成过程,结合崇明岛的自然条件、自然规律和人类活动对其的影响,科学的推测崇明岛未来是什么样子。
【学习目标】
1 通过收集资料并结合河流地貌发育的原理,理解河口冲积岛的形成原因;(区域认知、综合思维)
2. 根据长江河口冲积岛的历史变迁示意图及相关资料,推测崇明岛的形成过程及未来的变化趋势;(综合思维)
3. 运用资料综合分析崇明岛与人类活动之间的相互关系。(人地协调观)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探讨在河流和人为双重作用下,地表形态的发展演化
【设计思路】
河流对地表形态的塑造自河流诞生之时就已开始,那么位于长江口的崇明岛在未来还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本研究在提出问题之后,分为三个步骤进行研究,依次为:收集资料,了解河口冲积岛的基本情况和形成过程;根据长江河口冲积岛的历史变迁示意图,推测崇明岛的形成过程;收集资料,说明人类活动对崇明岛的影响。最后,综合分析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在崇明岛的形成过程中产生的影响,推测崇明岛的未来变化趋势。本研究的目的是让学生认识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学会将自然和人为因素结合起来分析地表形态的发展演化。
【教学方法】本节课运用的教学方法有图表资料分析、案例教学、多媒体教学和学生小组合作探究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 1.播放“崇明岛宣传片”视频,设计问题:这座美丽的岛屿位于哪里?有何特征?如何形成的呢? 2.展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研究思路 观看视频并思考以上问题 视频导入新课,引导学生思考崇明岛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特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明确目标和研究思路
岛屿的类型 3.出示岛屿形成动图; 4.解读形成过程 分析不同类型岛屿形成过程及特征 学习新知识,为崇明岛的学习做铺垫
冲积岛的基本情况与形成过程 5.展示河口冲积岛相关照片与文字资料,分析其特征和形成过程 6.提出问题:岛屿除了冲积岛以外,还有哪些类型呢? 1.观察照片,归纳其地理特征,结合资料分析冲积岛形成过程。 2.学生绘制思维导图 观察地貌,并思考其成因,拓展岛屿知识储备,让学生通过对探究问题的成果汇报,学会分享,并从中获得快乐、自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崇明岛的形成过程 7.根据资料描述长江河口冲积岛的生消变化顺序,并画出延伸方向。 8.展示照片与文字资料,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现在的长江河口的发育从 7000年前就已经开始,崇明岛之前的冲积岛都去哪了?为什么? 小组探讨,思考后回答问题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综合思维的能力
人类活动对崇明岛的影响 9.展示照片与视频,师生总结人类活动对崇明岛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10.课件展示,提出问题:围海造陆可能会对岛屿自然环境产生哪些影响?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思考后回答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组探讨这些人类活动可能会对自然环境产生哪些影响。 培养学生的深度思考、综合思维的能力。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综合思维的能力
崇明岛的未来是什么样子? 11.有专家预测,崇明岛未来会和北侧的大陆连在一起,你认同这种说法吗?试说明理由。 12.(展示课件)师生总结:综合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对崇明岛的未来进行科学预测。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并对预测的方向说明理由。 1).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 2).培养树立人地协调观,最终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并对预测的方向说明理由。 1.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 2.培养树立人地协调观,最终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知识补充 13.河流地貌形态多样,除了今天学习的冲积岛-崇明岛的形成与发展演变以外,同学们思考此问题:河流地貌对人类聚落的分布有什么影响呢? 小组讨论,河流地貌对聚落的分布、形成与发展有哪些影响,小组代表汇报结果。 知识迁移,由点及面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
感悟收获 14.让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并分享给每个人。15.教师对学生的小结进行总结。 学生用 2分钟时间谈本节课的收获。 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课后作业 16.以“崇明岛”为例,写一篇短文来说明河口沉积岛的形成,并阐释其与人类活动之间的相互关系 学生课后书面完成 提高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
一、选择题 图 1为某区域地形示意图,读图完成 1~2题。 1.图中 a、c两处最有可能形成的河流地貌是( )A.洪(冲)积扇、河漫滩平原 B.洪(冲)积扇、三角洲 C.河漫滩平原、三角洲 D.三角洲、河漫滩平原 2.a居民区建于河流上游地势较低处,b、c、d居民区建于河流中下游地势较高处,其原因正确的是( ) A.a区位于河流上游地势较高的平坦之处,利于人类定居 B.b、c、d区位于河流中下游地势较高处,减少河流洪水的威胁 C.b、c、d区位于河流中下游地势较高处,容易获取淡水资源 D.a区位于河流上游地势较平坦处,有利于引用河流淡水 下图是我国某历史遗址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 3~4题。 3.宫室遗址分布在() ①河流右岸②河流左岸③被堆积的河岸④被侵蚀的河岸 A.①④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4.村落沿河谷分布的主要原因是() ①便于观测水情②利于取水灌溉③土壤肥沃,适宜农业发展④矿产资源丰富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二、非选择题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铁板洲位于长江下游距离河口约600km的微弯河段,其下游200m处有一个相邻沙洲——和悦洲,可认为是一对子母洲。甲图示意铁板洲、和悦洲的地理位置,乙图示意1998-2016年铁板洲、和悦洲的面积变化状况。 (1)指出 1998-2016年铁板洲、和悦洲面积变化状况的异同,并分析原因。(2)分析铁板洲、和悦洲的形成过程。 (3)指出铁板洲被水流侵蚀的主要部位,并说明原因。 1-4 ABDB 二、(1)变化状况的异同:铁板洲、和悦洲的面积总体呈下降趋势,且铁板洲的下降速度更快。原因:长江生态环境的治理,上游水库的修建,使得泥沙含量减少,沉积量变少;枯水期径流量增加,河流沉积作用减缓,侵蚀增强,导致沙洲面积减小;铁板洲位于和悦洲上游,受到的侵蚀作用更加明显,面积下降速度更快。(2)长江中上游支流众多,径流量大,携带泥沙量大;铁板洲、和悦洲所在河段的下游变窄,排水不畅,水流速度变缓,泥沙堆积。(3)铁板洲的侵蚀作用主要位于洲头及洲体西北侧。原因:洲头正对上游来水方向,侵蚀较强;受到洲头的阻挡,水流分为左右两只,洲体西北侧的水流较大,加之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侵蚀作用更为明显。
课后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授课和学生课堂反馈,本节课基本完成了预设的教学目标。通过学生活动设计,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的积极性。本节课通过创新课堂设计来提高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和学生的参与度: 1.创新思路本节课提出“像科学家一样思考”,用“科学家”研究地理问题的思路,来设计本节课的学习思路,让学生明确知识的形成、论证过程,让学生有一个使命感和责任感,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参与度,提高课堂实效。 2.创新逻辑本节课没有按照教材的顺序和内容,而是将教材内容通过补充、调整,使教学内容更加完整、逻辑更加顺畅,体现学生的认知规律。 3.创新表达本节课提出学生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展示思维过程。既帮助学生梳理思路,又有助于学生地理术语的提炼。 4.创新作业 本节课作业形式既有传统的试题又有“研习写作”。通过传统的试题检验学生学习情况和应试技巧,而通过“写作”有效的梳理本节课的所学,并能引发思考,提高学生的地理逻辑思维和书面表达能力,是对学生的更高要求,符合目前我国的育人标准和选才要求。 但是,同时也有一些不足。如课件中过渡页的设计会使思路更加清晰明了,课堂中还要更关注学生提出问题,给学生提出问题的空间和时间,引导学生发问是提高课堂效果的更高阶、更有效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