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海—气相互作用模拟(同步练习)-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文档属性

名称 4.3海—气相互作用模拟(同步练习)-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8.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12-25 17:07: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三节 海—气相互作用 模拟练习
  下图为海—气相互作用示意图。完成下面两题。
1.海水对气温的调节作用可以
A.使温差减小      B.使温差增大
C.使气温升高      D.使气温降低
2.海—气热量交换的主要途径是
A.大气降水      B.潜热输送
C.季风环流      D.洋流
  下图为世界海陆分布图。完成下面两题。
3.①—④海区中,海—气间水分交换最微弱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4.在地球上高低纬度间的热量输送中,海洋输送热量超过大气输送热量的海区是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水汽输送是北半球大气向极地传输能量的重要方式。研究表明,沿70°N的水汽输送整体表现为向北,近年来向北极的水汽输送通量增加。下图示意沿70°N多年平均水汽通量的水平分布及对应的海陆轮廓缩影,水汽通量向北为正,向南为负。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5.图中多年平均向北极的水汽通量
A.格陵兰岛远高于北美大陆 B.北冰洋沿岸大陆普遍低于海洋
C.亚欧大陆普遍低于北美大陆 D.海陆波动大,整体呈负值
6.向北极的水汽输送高峰分布主要取决于
A.水汽来源    B.太阳辐射    C.盛行风向    D.洋流性质
7.向北极的水汽输送增加,最有可能导致北极
A.海冰消融加快      B.极地高压增强
C.降水明显增加      D.平均风速加大
  海洋与大气之间不断进行着水热交换,从而影响全球的水平衡和热平衡。热平衡值是指海洋热量收入与支出的差额。下图为太平洋热平衡值的纬度变化图。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8.与其他海域相比,40°S—60°S的太平洋海域热平衡值最低,可能的原因是
A.太阳辐射强度小      B.陆地面积较广阔
C.西风漂流势力强      D.海洋占绝对优势
9.太平洋赤道附近海域向大气输送水热的主要方式有
①季风环流  ②赤道低压带  ③信风带  ④赤道暖流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是指赤道附近中东太平洋海面温度发生异常变化引起大气环流变化,从而导致环赤道太平洋地区乃至全球气候变化,并影响到人们正常的生产和生活的现象。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0.厄尔尼诺发生时,最可能引发的现象是
A.热带太平洋的东部降水量减少 B.秘鲁沿岸渔业增产
C.亚洲东南沿海台风活动减弱 D.澳大利亚暴雨频繁
11.拉尼娜发生时,赤道附近太平洋海域大气环流形式正确的是
  2021年10月25日,国家气象中心确认,10月已进入拉尼娜状态,导致2021年冬季我国中东部将偏冷。沃克环流是指赤道附近太平洋东岸和西岸海温存在差异而形成的热力环流,其强度变化是评判气候异变的重要依据。下图示意沃克环流及典型拉尼娜年的海温距平(单位:℃)分布。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2.拉尼娜现象发生时
A.甲、乙海域温差增大,沃克环流增强,印尼降水增多、热带经济作物增产
B.甲、乙海域温差增大,沃克环流减弱,秘鲁沿海海域水温升高、渔业减产
C.甲、乙海域温差变小,沃克环流增强,太平洋东岸降水增多、洪涝灾害多
D.甲、乙海域温差变小,沃克环流减弱,对大西洋没影响
13.拉尼娜现象导致2021年冬季我国中东部偏冷的原因是
A.东北信风增强,日本暖流减弱 B.东北信风减弱,日本暖流减弱
C.甲处低压增强,对冬季风吸引增强 D.甲处低压减弱,对冬季风吸引增强
海洋与大气之间进行着广泛的水热交换,深刻影响着全球环境及其变化。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某海域全年日均向大气输送
的热量等值线图(单位:×0.484W/m2)
14.图示A—B海域数值差异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A.大气运动差异   B.洋流分布差异
C.天气差异     D.太阳辐射差异
15.图中向大气输送热量最多的海域
A.降雨天气较少      B.水温比周围海域低
C.渔业资源丰富      D.盐度比周围海域高
  阿拉伯海位于下图中界线甲与界线乙之间,该海区多年得到与失去的淡水总量基本相当,海洋淡水输入是指从低盐度海区流入高盐度海区的海水,它是阿拉伯海得到淡水的重要方式之一。下图示意阿拉伯海及其周边区域。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6.阿拉伯海得到的淡水主要来自
①甲界线以南的海洋淡水输入 ②印度半岛西部的径流
③乙界线以西的海洋淡水输入 ④阿拉伯海的大气降水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7.阿拉伯海与近海面大气之间全年水热交换的总体特征为
A.降水量大于蒸发量,海洋向大气输送热量
B.蒸发量大于降水量,海洋向大气输送热量
C.降水量大于蒸发量,大气向海洋输送热量
D.蒸发量大于降水量,大气向海洋输送热量
下图示意某海域水温与正常年份相比较的状况。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18.受图示海域水温变化影响,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A.马来群岛出现持续多雨天气 B.智利北部出现台风活动
C.美国西南部降水增多 D.秘鲁渔场产鱼量大幅增长
19.图中甲处海域水温
A.低于-2℃  B.高于-2℃  C.比多年平均值低2℃以上 D.无法判断
感热通量指由于温度变化而引起的大气与下垫面间发生的湍流形式的热交换。潜热通量为单位时间、单位面积上由于物质发生相变而吸收或放出的热能。下表示意某次春季冷空气在我国东海局地过境后海气间热量的交换情况。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时间段 太阳总辐射/ (W·m-2) 感热通量/ (W·m-2) 潜热通量/ (W·m-2)
日均值 83.32 18.36 82.75
白天 166.64 19.33 86.70
夜间 0.00 27.11 99.79
20.冷空气爆发使海气界面感热通量值显著增加的原因是
A.海气温差增大      B.海气温差减小
C.海气气压差增大     D.海气气压差减小
21.推测冷空气过境后,海气间热量交换主要为
A.感热通量,由海洋指向大气    B.感热通量,由大气指向海洋
C.潜热通量,由海洋指向大气    D.潜热通量,由大气指向海洋
2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海雾是受海洋的影响在海面或沿海地区上空低层大气中形成水滴或冰晶,使大气水平能见度小于1 000米的一种天气现象,其受下垫面和海洋气象条件影响较大。2015年4月27日至30日,渤海发生了一次持续时间较长、范围较大的海雾。图1示意此次海雾发生过程中渤海某站点气温和表层海水温度变化情况。图2示意海雾发生过程中渤海海域气温(单位:℃)和风向随高度和经度的变化情况,实线为等温线,虚线表示相对湿度为90%以上的区域。
图1
图2
(1)描述图1所示地点气温和表层海水温度随时间的变化特征。
(2)分析造成此次海雾持续时间较长的气象条件。
第三节 海—气相互作用
参考答案
1.A 2.B 3.C 4.A 5.B 6.A 7.A 8.C 9.B 10.C 11.A
12.A 13.C 14.B 15.D 16.B 17.B 18.C 19.C 20.A 21.C
22.(1)气温总体上呈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化趋势;表层海水温度较平稳,略呈波动上升趋势;气温与表层海水温度的差值总体先下降后上升,29日白天大部分时段气温低于表层海水温度。
(2)较弱的东南风有利于较低纬度海域持续向渤海输送暖湿空气,并且不会使海雾快速消散;海—气相互作用导致气温下降,有利于空气相对湿度增加,水汽凝结;低层大气出现较厚逆温层,大气稳定,有利于海雾的维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