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园地重点知识归纳 PDF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园地重点知识归纳 PDF版
格式 pdf
文件大小 503.2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2-26 10:13: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五年级上册语文园地高频考点归纳
第一单元 《语文园地》
一、交流平台
本单元的课文写的都是事物,有的蕴含着作者浓浓的感情,有的引发了
作者深深的思考。
郭沫若笔下的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表达了对白鹭的赞美和喜爱之情;
琦君笔下的桂花雨,带给作者许多童年的快乐回忆,也寄托了浓浓的思乡之
情;《落花生》中,许地山借花生朴实无华、默默无闻的特点说明“人要做
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这一道理;冯骥才笔
下的小珍珠鸟和作者建立起了真挚的情谊,让我们感受到信赖,往往创造出
美好的境界。
二、词句段运用
(一)这三组句子都用了对比手法,品析句子,掌握用对比的方法描写事物。
(1)白鹭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适宜。白鹤太大而嫌生硬,
即使如粉红的朱鹭或灰色的苍鹭,也觉得大了一些,而且太不寻常了。
这句话运用了对比手法,把白鹭与白鹤、朱鹭、苍鹭进行对比,突出白鹭的
适宜。
(2)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
高高地挂在枝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
这句话运用了对比手法,把桃子和石榴、苹果进行对比,突出花生的朴实无
华的品格。
(3)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构成了一道别有风趣的装饰,比那高楼
门前蹲着一对石狮子或是竖着两根大旗杆,可爱多了。
这句话运用了对比手法,把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和石狮子、大旗杆进
行对比,突出了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构成的装饰的风趣。
(4)对比手法答题格式:这句话运用了对比手法,把 和 进行对
比,突出了事物 特点,表达了作者 的情感。
(5)仿写对比句。
第 1 页 共 20 页
①春天的原野是生机勃勃的,但我更爱秋天的原野,爱它的果实累累。
②月光是柔和的,她不似太阳那般耀眼夺目,但她的宁静之美却深深地吸引
着我。
(6)我能写出一句含有对比的诗句: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二)根据词语的不同意思写句子。
开辟
①(开创,创立):人工智能的出现为人类的生活开辟了一片新天地。
②(开发荒地等):这块地荒着怪可惜的,你们那么爱吃花生,就开辟出来
种花生吧。
姿态
①(姿势,样子):桂花树的样子笨笨的,不像梅树那样有姿.态.。
②(态度,气势):大家以全新的姿.态.迎接新年的到来。
温和
①(形容气候):这里气候温和,四季如春。
②(形容性格):奶奶和别人说话总是那么温和,特别慈祥。
高频考点补充:
收获
①(取得成熟的农作物):我们买种,翻地,播种,浇水,没过几个月,居
然收获了。
②比喻心得、成果等。坚持读书,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体面
①(光荣;光彩;面子上好看):当科学家是多么体面的事啊!
②(相貌或样子好看,美丽):这个青年长得真体面。
骄傲
①(值得自豪的人或事物):妹妹每次竞赛都获奖,她是我们家的骄傲。
②(自以为了不起,看不起别人):只要老师一表扬她,她就骄傲起来,看
不起任何人。
三、日积月累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唐]虞世南 《蝉》
第 2 页 共 20 页
【翻译】蝉垂下像帽缨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声音从挺拔疏朗
的梧桐树枝间传出。蝉声远传是因为蝉据在高树上,而不是依靠秋风。
(1)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虞世南,这是一首咏物诗,我还学过的咏物
诗有 《蜂》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梅》 (遥知不是
雪,为有暗香来。) 《墨梅》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2)“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写出了蝉的外形、习性和声音。(“垂緌”
写出了蝉的外形,“饮清露”写出了蝉的习性。)“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是诗人借蝉表明自己的高洁志向。
(3)这首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告诉我们的道理是:品格高洁的
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
第 3 页 共 20 页
第二单元 语文园地
一、交流平台
回顾单元课文,梳理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
(1) 《搭石》——集中注意力,不要回读。
(2)《将相和》——尽量连词成句读,不要一字一字地读。
(3)《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借助关键词句阅读。
(4)《冀中的地道战》——带着问题阅读。
以上四种方法可以概括为:“集中注意力法”“连词成句法”“关键词阅
读法”“问题阅读法”,掌握这些方法,熟能生巧,我们就可以提高阅读速度。
二、词句段运用
(一)读下面的语句,写出主要意思。
(1)我廉颇立下了那么多战功,他蔺相如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
了。(廉颇对蔺相如不服气。)
(2)只要我们按下手电筒的开关,立刻会出现一束光柱。光的速度是惊人
的,大约是 30万千米每秒,比流星体的速度要快几千倍!(光速比流星体的
速度快几干倍。)
(3)在广阔平原的地底下,挖了不计其数的地道,横的,竖的,直的,弯
的,家家相连,村村相通。(地道数量多且广。)
※及时概括语句的意思,能够帮助我们提高阅读的速度。
(二)读一读,照样子把成语的意思用具体的情景表现出来。
◎解析:同样一个意思,可以用词语概括,也可以借助语言、神态、动作等
描写把事件或场景描述得更加具体、生动。
◎方法:我们在完成这个练习的时候,可以先想想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再
结合一个合适的情景,借助动作、语言、神态、心理、外貌等把这个事件或
者情景写具体、生动,注意描述时不能再出现这个成语。
(1)左右为难:大家说秦王不过是想把和氏壁骗到手罢了,不能上他的当;
可要是不答应,又怕他派兵来进攻。
(2)奋不顾身:杨靖宇正在奋力还击敌人,右手腕忽然受了伤,他就用左
手继续向敌人射击。不多时,他的腹部又中了一弹,鲜血直流。他咬紧牙关,
第 4 页 共 20 页
猛然起身,连发两枪,击毙了两个日本鬼子。
(3)喋喋不休:①小明就要出门去考试了,妈妈跟在身后不停地提示:准
考证和身份证带了没有?铅笔削好没有?是 2B 铅笔吗?别忘记涂答题卡。
认真看试卷,不要粗心。别忘记写名字。②我考试没考好,妈妈从早上到晚
上一直在说我没有认真学习,做题不认真。说个没停。
(4)悠然自得:①星期天,妈妈坐在沙发上看电视,爸爸在书房练毛笔字,
我坐在书柜前看漫画书,弟弟坐在地毯上摆弄他的玩具,一家人做自己喜欢
的事,悠闲舒适。②周日晚上,所有的作业都已做完了。我在开着空调的房
间里,听着动人的音乐,吃着冰西瓜,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
◎真题再现
(1)气急败坏:那位妇女眼见斗不过人家,就撒起泼来,见到什么就摔,
摸到什么就扔,实在无计可施时,扑通一声,坐在地上,鬼哭狼嚎起来。
(2)心花怒放:爸爸终于同意了妹妹的要求,她顿时高兴笑了,拍着手,
跺着脚,欢呼着,喜悦飞上眉梢,两只眼睛眯得像两个小小的月牙儿。
(3)垂头丧气:他低着头,像只泄了气的皮球,双眼无神,嘴角耷拉着,
扶着墙一步一步地往前挪。
(4)提心吊胆:小明打碎了花瓶,心中忐忑不安,心里想着妈妈回家一定
会批评他,搞不好还会揍他一顿。
三、日积月累
(1)不饱食以终日,不弃功于寸阴。——葛洪
(翻译:不要饱食终日无所事事,不要忽视一分一秒的光阴。)
(2)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陶渊明
(翻译:生命力旺盛的人生时段,不会再有,一日之中难有第二个早晨。应
当趁年少之时勉励自己,光阴流逝,并不等待人。)
(3)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翻译:人生年少时,不要把大好青春等闲虚度,等到年纪大了,才后悔年
轻时没有抓紧时间做有意义的事。)
(4)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毛
第 5 页 共 20 页
泽东
(翻译:多少事都是急忙忙地匆匆而过,天地不断旋转,光阴紧迫。要等一
万年后才等来胜利,实在是太久,我们要抓紧时间,力求主动,只争朝夕。)
☆理解性读背
时间就是生命。古往今来,圣哲先贤留下无数惜时名句。著名医药学家
葛洪教导我们:“不饱食以终日,不弃功于寸阴。”东晋诗人陶渊明也奉劝我
们:“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南宋抗金名将
岳飞大声疾呼:“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一代伟人毛泽东主席则
以“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 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号召我
们要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和使命感积极迎接挑战。
☆拓展积累
珍惜时间诗句:
①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②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珍惜时间名言:
①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②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
表示时间过得快的成语: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似水流年、弹指之间、白驹
过隙。
第 6 页 共 20 页
◎第三单元 语文园地
一、交流平台
创造性复述故事的方法:
(1)把自己设想成故事中的人物,让人身临其境。
(2)大胆想象,为故事增加合理的情节。
(3)变换情节顺序,设置悬念吸引听众。
二、词句段运用
(一)读一读,体会左右两组词语在表达效果上的不同。
A.鼻子都气歪了 气急败坏 (表示特别生气)
B.前怕狼后怕虎 畏首畏尾 (表示胆小怕事)
C.盼星星盼月亮 望眼欲穿 (表示特别期盼)
D.打开天窗说亮话 直言不讳 (表示说话直接)
E.吃水不忘挖井人 饮水思源 (表示懂得感恩)
以上两组词语意思相同,左为俗语,语言通俗易懂;右为成语,表达凝
练文雅,两者各有千秋。如果能灵活运用,我们写的文章将更出色。
(二)说一说
牛郎织女初次见面的情节会是怎样的?请充分发挥想象,把他们初次见
面的情节说得更具体。
示例:那一天,仙女们洗完澡,纷纷穿上了衣服,飘然而去。最后只剩下一
个美丽的姑娘,急得满脸通红,在岸上东寻西找。牛郎看到了这件纱衣,这
是一件很美丽的粉红色纱衣,金光闪闪,华丽得让人睁不开眼,牛郎因此惊
呆了!这是织女的声音传了过来:“哎呀!我的衣裳哪儿去了 谁瞧见我的衣
裳啦?”牛郎赶紧走过来,扬扬手中的纱衣:“别找了,在这儿呢!”仙女一
见,高兴极了。于是两人坐在湖边交谈起来。织女发现牛郎憨厚老实,是个
善良的人,顿时心生好感。牛郎一五一十地把身世说了一遍,仙女很同情他,
暗暗喜欢上了这个诚恳朴实的小伙子。她告诉牛郎,自己是天帝的女儿,名
字叫织女,织得一手好彩锦,牛郎为此感到很是惊奇。就这样两人认识了。
三、日积月累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第 7 页 共 20 页
——[唐]林杰《乞巧》
(1)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林杰,诗中描写了民间过七夕节的盛况,表
现了人们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2)这首诗取材于牛郎织女的民间传说。我知道第一句中的七夕”是指农历七
月初七,这一天又被称为乞巧节。在这个节日里,有民间女子对着秋月用红
丝线穿针乞巧的习俗。
(3)“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描写的是牛郎和织女的故事,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运用了夸张手法,描写的是人间乞
巧的场景。
◎快乐读书吧
民间故事的特点:
(1)民间故事是一种口头艺术,一般有固定的类型和重复的段落
(2)年代久远,多以口头形式传播,往往伴随着人类的成长历程而传承下
去,经久不衰。
(3)寄托着人们朴素的愿望,有些还具有教育意义。
《田螺姑娘》 《梁山伯与祝英台》 《八仙过海》等都是我国民间故事。我
国民间故事描写了许多精彩的人物,如机智的徐文长、聪慧的巧姑等。
第 8 页 共 20 页
◎第四单元 语文园地
一、交流平台
(1)借助资料了解写作背景,深理解文章情感。
(2)查找资料丰富对课文内容的认识。
(3)朗读时可以通过调整语速、语调和节奏来表现情感。
二、词句段运用
(一)下面每组词语的意思有什么相同和不同?选择其中一个词语写一段
话。
举世闻名 兴高采烈 足智多谋 呕心沥血
臭名远扬 得意忘形 诡计多端 处心积虑
上下两组相对的词语意思相近,但是感彩不同。上面一行都是褒义词(表
扬、肯定、赞许的好听的词语)下面一行都是贬义词——(批评、否定、贬
低的不好听的词语)
(1)举世闻名:举世:全世界。全世界都知道。形容非常著名。
(2)臭名远扬:形容坏名声传得很远。
(3)兴高采烈:形容兴致高,精神饱满的样子。
(4)得意忘形:形容高兴得失去了常态。
(5)足智多谋:富有智慧,善于谋划,形容人善于料事和用计。
(6)诡计多端:形容坏主意很多。
(7)呕心沥血:比喻用尽心思。多形容为事业、工作、文艺创作等用心的
艰苦。
(8)处心积虑:经过长时间的考虑,形容蓄谋已久。
“足智多谋”写一段话:
诸葛孔明幼时便学习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并善于融会贯通、举一反
三、集思广益,于是便造就了一个博古通今、才华横溢、出类拔萃的卧龙
先生,并被后人奉为足智多谋,料事如神的神人宰相。
(二)读前两个句子,体会顿号和逗号的不同用法,再给最后一句加上标
点。
(1)它由圆明园、万春园和长春园组成,所以也叫圆明三园。此外,还有许
第 9 页 共 20 页
多小园,分布在圆明园东、西、南三面,众星拱月般环绕在圆明园周围。
(2)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
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
(3)毽子越做越讲究:有黑鸡毛、白鸡毛、芦花鸡毛等,各种颜色的毽子满
院子飞。
第一句中的“圆明园、万春园和长春园”“东、西、南”;第二句中“桃子、
石榴、苹果”,第三句中“黑鸡毛、白鸡毛、芦花鸡毛”属于并列词语,是
短语内部的结构关系,用顿号。
顿号表示并列词语之间的停顿。
三、书写提示
古诗横版与竖版两种写法。书写时注意 3点;
(1)居中写,上下左右的文字要对齐。
(2)书写内容包括古诗题目、诗句、作者。
(3)横版从上到下书写,竖版是从右到左书写。
四、日积月累
太平盛世 国泰民安 丰衣足食 安居乐业
政通人和 人寿年丰 夜不闭户 路不拾遗
多事之秋 兵荒马乱 流离失所 生灵涂炭
家破人亡 哀鸿遍野 民不聊生 内忧外患
这两组成语分别描绘了不同的景象,第 1组成语描绘了社会安定、人们生
活幸福快乐。第 2组成语描绘了社会动荡不安、人们生活悲惨。
(1)太平盛世: 安定、兴盛的时代。
(2)国泰民安: 国家太平,人民安乐。
(3)丰衣足食:穿的吃的都很丰富充足,形容生活富裕。
(4)安居乐业:指安定愉快地生活和劳动。
(5)政通人和:政事通达,人心和顺,形容国家稳定,人民安乐。
(6)人寿年丰:人长寿,收成也好,形容太平兴旺的景象。
(7)夜不闭户:夜里睡觉不用关上门,形容社会治安情况良好。
(8)路不拾遗:路上没有人把别人丢失东西捡走,形容社会风气好。
第 10 页 共 20 页
(9)多事之秋:秋:时期,事故或事变很多的时期。
(10)兵荒马乱:形容战争期间社会混乱不安景象。
(11)流离失所:无处安身,到处流浪。
(12)生灵涂炭:生灵:百姓;涂:泥沼;炭:炭火。人民陷在泥塘和火
坑里。形容人民处于极端困苦的境地。
(13)家破人亡:家庭破产,人口死亡,形容家遭不幸的惨相。
(14)哀鸿遍野: 比喻到处都是呻吟呼号、流离失所的灾民,常常与"民不
聊生"连用
(15)民不聊生:聊:依赖,凭借。指老百姓无以为生,活不下去。
(16)内忧外患:指国家内部的动乱和来自国外的侵略。(有时也比喻个人
的情况)
◎拓展积累
(1)关于战争的词语:
兵荒马乱 烽火连天 孤军奋战 枪林弹雨 四面楚歌
(2)关于创新的成语:
革故鼎新 别具匠心 推陈出新 万象更新 改天换地
(3)形容建筑华丽的词语:
金碧辉煌 富丽堂皇 雕梁画栋 美轮美奂 玉宇琼楼
(4)形容名气大的词语:
举世闻名 誉满天下 闻名遐迩 驰名中外 大名鼎鼎
第 11 页 共 20 页
◎第六单元 语文园地
一、交流平台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我们透过一些场景和细节描写,品味到了作者所要
抒发的感情。作者的感情通常在两个方面得以体现:一是场景描写,二是细
节描写。
二、词句段运用
1.联系课文内容,体会下面几篇课文结尾的特点。
(1)就这样,我有了第一本长篇小说……
首尾照应,饱含深情,交代故事结局,还蕴含了作者对母亲难以言尽的
感情。
(2)于是,我又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
桂花雨。
借景抒情,点明主题,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的留恋及浓厚的思乡之情。
(3)我从心底里知道,“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两个极
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在爱的鼓舞下,我努力地向前驶
去。
首尾呼应,深化主题,展现了作者成年后对父母两种不同评价更深入的认识。
2.读下面的两段话,想象画面,体会场景描写在课文中的作用。
(1)空间非常低矮,低矮得使人感到压抑。不足二百平米的厂房,四壁潮
湿颓败。七八十台破缝纫机一行行排列着,七八十个都不算年轻的女人忙碌
在自己的缝纫机旁。因为光线阴暗,每个女人头上方都吊着一只灯泡。正是
酷暑炎夏,窗不能开,七八十个女人的身体和七八十只灯泡所散发的热量,
使我感到犹如身在蒸笼。
此处场景描写是对母亲工作环境的描写,表现出了母亲挣钱的不容易,与母
亲给“我”钱时的毫无怨言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出母亲对“我”读书的支
持和浓浓的爱。
(2)我看各样彩排着的戏人边走边唱。看踩高跷走路,看虾兵、蚌精、牛
头、马面……人山人海,卖小吃的挤得密密层层,各式各样的糖果点心、鸡
鸭鱼肉都有。我和父亲都饿了,我多馋啊!但不敢,也不忍心叫父亲买。
第 12 页 共 20 页
此处场景描写写出了庙会上热闹的场景,食物和玩具应有尽有,写出了我内
心想要吃点的渴望,但是因为家庭条件又不忍心要父亲买,表现了我的懂事。
3.读下面的句子,想想在你的成长中有没有类似的“第一次”,试着写一写。
(1)那天我第一次发现,母亲原来是那么瘦小!那一天我第一次觉得自己
长大了,应该是一个大人了。
写出了 “我”此时此刻才真正体会到母亲工作的辛苦,内心深处萌发了对
母亲的心疼和体谅,也写出了作者的自责,对以前的不懂事感到非常内疚。
(2)这是我第一次真正心酸的哭,与在家里撒娇的哭、发脾气的哭、打架
的哭都大不一样,是人生道路中品尝到的新滋味了。
父亲将家里的钱都拿出来供“我”读书,使“我”懂事了,对父亲怀有深深
的感激之情。
示例 1:那一天,我第一次发现团结合作是那么重要;那一天,我第一次感
受到同学之间浓浓的情谊。
示例 2:这是我第一次凭着自己的努力得到的报酬,与爸爸妈妈给的零花钱、
亲戚给的压岁钱都不大一样,是我用汗水换来的。
示例 3:这是我第一次真正高兴的哭,与在生活中向爸妈索要礼物成功后的
哭、无理取闹的哭、被表扬后的哭都不一样,是人生道路中品尝到的新滋味
了。
示例 4:我还记得我第一次上台演讲时的场景。上台前, 我非常紧张,我
紧张不安地来回走动着,生怕自己上台以后忘词,怕自己在同学们面前丢脸。
不过,当我走上讲台,我的心平静了下来,我克服了紧张的情绪,完美地完
成了演讲。
三、日积月累
(1)克勤于邦,克俭于家——《尚书》
意思是:能够辛勤地为国家效力,能够节俭持家。
(2)居安思危,戒奢以俭。——魏征
翻译:安逸的环境中想着危难,戒奢侈,行节俭。
(3)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司马光
意思是:从节俭变奢侈是容易的,从奢侈变节俭却很难。
第 13 页 共 20 页
(4)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朱用纯
出自清代朱用纯的《朱子家训》
翻译:吃每一碗粥、每一碗饭时,应该想想这粥饭里有多少人的付出,
粮食来之不易;我们在生活中用半根丝、半缕线,都要常常想想其中包
含多少物质能源和多少人的心血的消耗,应该好好珍惜。
◎理解性默写
(1)勤俭节约乃持家之本,《尚书》中说道“克勤于邦,克俭于家”。
(2)晚年的唐太宗生活逐渐趋于骄奢享乐,魏征立即奏议提醒他应当“居
安思危,戒奢以俭”,唐太宗深受触动,亲自写下诏书承认过失。
(3)老师总是告诫我们要勤俭节约,因为从节俭到奢侈很容易,从奢侈到
节俭却很困难,正如司马光所说:“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4)午餐后,食堂的餐桶里装满剩饭菜。针对此种现象,请你帮学校选一
句话,贴墙上教育同学们:要常思农事的艰难、物品得来的不容易,做到勤
俭节约。这句话是朱用纯的“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
力维艰”。
第 14 页 共 20 页
◎第七单元 语文园地
一、交流平台
1.《鸟的天堂》中,作者对榕树的样子进行了静态描写,让我们感受到了榕
树枝繁叶茂、翠色欲滴的样子,体会到了作者对榕树旺盛的生命力的赞美。
2.《月迹》中,作者对月亮爬的过程进行了动态描写,让我们感受到了月亮
调皮淘气的样子,体会到了作者把月亮慢慢升高的过程写得既活泼又有趣。
动态描写:是指对于处于活动、变化状态时的景物的描写。
静态描写:是指对于处于静止状态的景物的描写。(如大地、山冈、房屋、
树木、器物。)
二、词句段运用
(一)学写宣传语
1.元旦快到了,为元旦联欢会设计一张海报吧。要有打动人的宣传语,还可
以配上好看的图画,看看谁制作的海报最吸引人。
示例:辞旧迎新真热闹,共创美好等你到。 欢度元旦,喜迎新年。
2.为你喜欢的旅游胜地写一则宣传语:最美人间景,不负江西行。(可替换
自己喜欢的地名)
(二)仿写句子
读下面两组例句,体会作者是如何把一个画面写具体的,仿照着写一写。
①夕阳西下,乌鸦归巢。
夕阳斜照西山时,动人的是点点归鸦急匆匆地朝窠里飞去。
②院子的中央,有一棵桂树。
院子的中央处,是那棵粗粗的桂树,疏疏的枝,疏疏的叶,桂花还没有开,
却有了累累的骨朵儿了。
③眼前是一条清澈的小河。
我们的眼前是一条蜿蜒曲折而又清澈的小河。
④小狗在公园的草坪上玩耍。
那只可爱的小狗在绿油油的草地上玩耍。
⑤清早,天空中布满了阴云。
今天清早,无边无际的天空中布满了厚厚的阴云。
第 15 页 共 20 页
拓展:
(1)窗外下起了大雨。
窗外下起了大雨,乱箭似的急雨打在玻璃窗上,从上到下流出了一道道弯弯
曲曲的水痕。向窗外望去,天地间仿佛挂了一张大大的厚厚的雨帘。
(2)一轮圆月升上了天空。
一轮圆月慢慢地升上了天空,圆月像一个大玉盘,清冽的光辉洒在大地上,
周围的星星越发显得黯淡了。
三、日积月累
渔歌子
[唐]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译文】西塞山附近,白鹭展翅翱翔,桃花夹岸的溪水中,鳜鱼肥美。渔翁
头戴青斗笠,身披绿蓑衣,在斜风细雨中不愿回家。
1.《渔歌子》这首词描写的时间是春季,地点是西塞山,前两句写景,“西
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让我们脑海中浮现出桃红、水碧、鹭飞鱼
肥的江南美景画面。词的后三句写人,“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
生动地表现了渔夫悠闲、自在的生活,展现了一幅江南风味的垂钓图,表现
了诗人张志和对恬静生活的喜爱之情。
2.作者是一位山水画家,这首词富有色彩美,词中展现出的色彩有白色、粉
色、青色、绿色等,意境优美,回味无穷。
3.“斜风细雨不须归”是因为鱼儿肥美,风微雨小,钓者沉浸在垂钓之趣中,
所以说“不须归”。
4.渔翁垂钓,悠闲自在,由此我们不免想起唐代诗人柳宗元在《江雪》中描
写渔翁垂钓的诗句:“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第 16 页 共 20 页
◎第八单元 语文园地
一、交流平台
(1)选择与课文有关的书籍。 (2)读相同体裁的书。
(3)从读一篇文章到读整本书。 (4)读与所学课文题材或内容相同的
书。
二、词句段运用
1.读一读,说一说还可以把书比喻成什么。
①书,被人们称为人类文明的“长生果”。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书比作“长生果”,生动形象地写出
了书与人类文明发展的关系。
②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书比作营养品,写出了书对人类的好
处和作用。
③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一位朋友,也是一处你随时想去就去的故地。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书比作朋友和故地,写出了作者对书
的浓厚情感。
◎以上三句都是有关书的名言警句,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比喻答题格式: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 比作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事物
的特点,表达了作者 的情感。
☆照样子,续写句子。
(1)书是钥匙,能开启智慧之门;
示例:书是良药,能医治人类的愚昧;书是明灯,能照亮我们前行的路。
(2)书,是人类文明的“长生果”;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示例:书,是人类的精神食粮;书,是我们的良师益友。
(3)有人说,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一位朋友,也是一处你随时想去就去的
故地。
示例: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一盏明灯,也是一扇通往未来的大门;一本你喜
第 17 页 共 20 页
爱的书就是一个万花筒,也是一位朋友;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一缕明媚的阳
光,也是一阵温暖的春风;一本你喜爱的书是一位良师,也是一处温暖你心
灵的港湾。
☆读书名言积累。
(1)凯勃说:“书是随时在你身旁的顾问,随时都可以提供你所需要的知识,
而且可以按照你的心意,多次请教他。”
(2)高尔基说:“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
(3)高尔基说:“爱护书吧,它是知识的源泉。”
(4)刘向说:“书犹良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读书诗句积累。
(1)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宋 陆游
(2)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气自华。——宋 苏轼
(3)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明 于谦
(4)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唐 王贞白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这句属于俗语,来源上述诗句)
(5)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唐 颜真卿
(6)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宋 李清照
(7)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唐 杜甫
2.将下面的句子排成一段意思连贯的话,把序号填在括号里,读一读,
再抄写下来。
( 1 )阅读是什么?是吸收。
( 4 )把脑子里的东西拿出来,让人家知道,或者用嘴说,或者用笔写。
( 2 )好像每天吃饭吸收营养一样,阅读就是吸收精神上的营养。
( 5 )阅读和写作,吸收和表达,一个是进,从外到内;一个是出,从内
到外。
( 3 )写作是什么?是表达。
这几句话主要讲了阅读和写作的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排序题技巧:
第 18 页 共 20 页
1.读句子:了解每句主要内容。
2.知大意:思考全段中心意思。
3.找关键:找关系密切的句子。(如 a句必在 b句的前面)
4.明顺序:确定全段写作顺序。(时间、空间、事情发展等)
三、书写提示
欧阳询是初唐著名的书法家。他的楷书用笔方整,笔力刚劲,点画的起、
收及转折处一丝不苟。字形竖长,各部分之间穿插巧妙,结构十分严谨。
整体上显得既平正端庄,又险劲生动。《九成宫醴泉铭》是其楷书代表
作之一。
四、日积月累
观书有感
其一
[宋]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翻译】:半亩大的方塘犹如一面打开的镜子,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
子在里面来回移动。要问那方塘的水为什么会如此清澈呢?是因为有活
水不断从源头流过来。
其二
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翻译】:昨天夜里江边春水猛涨,战船巨舰像一片羽毛一般轻盈。原
先行船使劲推也是白费力气,今天船却能在河流的中心自在地航行。
1.这两首诗的作者是宋代诗人朱熹,这两首诗都是借景喻理的名诗,表达了
作者“观书”的感受,借助生动的形象揭示了深刻的哲理。
2.第一首诗告诉我们只有不断学习、更新和发展,汲取新的知识,像不断有
源头活水注入塘中那样,才能使内心澄明。第二首诗让我们懂得了只有博览
群书,注重积累,做学问的时候才能运用自如。
3.诗句赏析
第 19 页 共 20 页
(1)第一首诗前两句写景,把“半亩方塘”比作一面镜子。“源头活水”
指的是不断地阅读,只有不断汲取新知识,才能使内心澄明。
(2)第二首诗中的“蒙冲”是古代的一种战船,这里用行舟比喻学习。“春
水生”指江河里的春水涨起来了,比喻大量的阅读。
4.朱熹的《观书有感》中,“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告诉我们
只有不断汲取新知识,才能不断进步,才能达到新境界。“向来枉费推移力,
此日中流自在行”告诉我们基本功夫到家,则熟能生巧,驾驭自如。
第 20 页 共 20 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