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语文1-8单元期末高频考点汇总
(以下内容常考形式:填空、选择、判断)
一、四字成语
美中不足 铿锵有力 指指点点 香飘十里 来回跳动
微微一笑 蹦来蹦去 不动声色 山洪暴发 溪水猛涨
脱鞋挽裤 协调有序 清波漾漾 人影绰绰 绝口不提
理直气壮 负荆请罪 同心协力 难以置信 千真万确
二、必背古诗词
1.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2.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3.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4.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5.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三、日记月累
1.不饱食以终日,不弃功于寸阴。——葛洪
2.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晋]陶渊明
3.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宋]岳飞
4.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宋]朱熹
5.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毛泽东
6.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唐]魏征
7.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宋]司马光
8.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清]朱用纯
四、反义词汇总
失败——成功 干冷——湿热 暖和——凉快 妨碍——促进
简单——负责 热闹——冷清 响亮——低沉 动摇——坚定
清脆——沙哑 黑暗——光明 柔软——坚硬 明亮——黑暗
强盛——弱小 严肃——随便 稀薄——浓厚 茂盛——稀疏
尊重——鄙视 安全——危险 昏暗——光明 粗暴——温柔
节约——浪费 紧张——松弛 惊慌——镇静 流动——静止
刚强——脆弱 崎岖——平坦 坚持——放弃 惊慌——镇静
静寂——热闹 残破——完整 无限——有限 增强——减弱
低沉——响亮 衰弱——强壮 胆怯——勇敢 放弃——坚持
喜欢——讨厌 仔细——粗心 陌生——熟悉 干净——肮脏
幸福——悲哀 迟延——提前 酥软——坚硬 惩罚——奖励
五、近义词汇总
勾勒——勾画 乐趣——情趣 疾驰——奔驰 惊叹——惊讶
盼望——希望 疾驰——奔驰 矗立——屹立 欢腾——欢跃
清晰——清楚 严肃——严格 软弱——脆弱 沉思——深思
巍峨——高大 融化——溶化 控制——掌握 狰狞——凶恶
实验——试验 沉默——静默 等候——等待 寂寞——孤寂
清脆——悦耳 重临——重现 也许——或许 喜欢——喜爱
六、课文重点知识点
1.《白鹭》作者是郭沫若,原名郭开贞。本文描写了白鹭的外形和神态,
赞颂了寻常的白鹭所蕴含的美,抒发了作者对平凡而高洁、朴素而美好的
境界的追求和向往。
2.《落花生》作者许地山,笔名落华生。本文主要记叙了作者一家人过花
生收获节的情况格,通过谈论花生的好处,提示了学习花生的好处的品格
的主旨,说明了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
人的道理。
3.《桂花雨》作者琦君。本文主要通过回忆了“我”童年时代在家乡摇桂
花雨的欢乐情景,表达了作者对童年时光和对故乡美好生活的怀念。
4.《珍珠鸟》作者是冯骥才。课文是一篇描写生动、富有诗情画意的状物
散文,课文以细腻亲切的语言描写了“我”为珍珠鸟创造了自由自在的生
活环境,它们由怕人到能与“我”和睦相处说明了“信赖,往往创造出美
好的境界。”
5.《搭石》作者是刘章。本文通过描写了家乡人摆搭石、走搭石等几个生
活中的平凡场景,赞扬了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
着想的美好品质。
6.《将相和》作者汉代的司马迁,本文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本文通过对“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 三个故事的记
叙,写出了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好的经过,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
强暴的斗争精神和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可贵品质和政治
远见,也赞扬了谦颇勇于改过的精神,赞颂了他们的爱国思想。
7.《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主要介绍了比猎豹的速度更快的游隼、声
音、喷气式飞机、火箭、流星体、光等事物,展示了一个奇妙的科学世界。
8.《冀中的地道战》作者是周而复。课文从冀中地道战的出现原因、作
用,地道的式样、结构及特点等方面进行了介绍和说明,并对冀中地道战
寄予了高度评价,热情颂扬了人民群众的无穷智慧和顽强的斗志。
9.《猎人海力布》课文讲述了猎人海力布为了挽救乡亲们的生命,不惜牺
牲自己,变成了一块石头的故事。赞扬了海力布热心助人、舍己为人的高
尚品质。
10.《牛郎织女(一)》本部分写勤劳的牛郎在老牛的帮助下,和织女相识
并结婚的故事。故事赞扬了牛郎的善良、勤劳,以及织女敢干追求幸福生
活的精神。
11.《牛郎织女(二)》的后半部分,讲述了王母娘娘知道织女在凡间与牛
郎结为夫妻后,亲自将他抓走,牛郎带着孩子追赶织女,在织女的不断抗
争下,两人终于能够在每年农历七月初七这天相会,表现了织女追求自由幸
福生活的反抗精神,表达了勤劳善良的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12.《示儿》写出了诗人毕生的心事和无限的希望,表达了他渴望收复失
地,统一祖国的爱国情怀。
《题临安邸》作者以讽刺的语言写出了当政者纵情声色。并通过“”杭
州”与“”汴州”的对照,揭露了当权者的腐朽本质,表现出作者对当政
者不思收复失地的激愤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己亥杂诗》是清代诗人龚自珍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以祈祷天神
的口吻,呼唤着风雷般的变革,以打破清王朝束缚思想、扼杀人才造成的
死气沉沉的局面,表达了作者解放人才,变革社会,振兴国家的愿望。
13.《少年中国说》是清朝末年梁启超所作的散文,写于戊戌变法失败后
的1900年,文中极力歌颂少年的朝气蓬勃,指出封建统治下的中国是“老
大帝国”,热切希望出现“少年中国”,振奋人民的精神。文章不拘格
式,多用比喻,具有强烈的鼓励性。具有强烈的进取精神,寄托了作者对
少年中国的热爱与期盼。
14.《圆明园的毁灭》这篇课文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慘遭侵略
者肆意践踏损毁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对侵略
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激发了人们不忘国耻,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
使命感。
15.《小岛》通过写将军上小岛发现菜地,与将士们共享青菜的事情,表
达了海防战士的爱岛、爱国之情,激发了我们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同
时也表达了将军和土兵之间的感情。
16.《太阳》这篇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太阳的特点以及太阳与人类的 关系,
让我们懂得了太阳的重要性,激发了我们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17.《松鼠》生动地介绍了松鼠漂亮的外形、驯良的性格、乖巧的行为和
生活习性等,突出了松鼠讨人喜欢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松鼠的喜爱之情。
18.《慈母情深》记叙了母亲在极其艰苦的生活条件下,支持和鼓励“我”
买书的往事,表现了慈母对孩子的深情,以及孩子对母亲的敬爱之情。
19.《父爱之舟》围绕“父亲”这一中心,写了父亲关心“我”的这几件
小事以及“我”深切的期望,表现了父亲深沉的爱子之情,抒发了“我”
对父亲的怀念和感激之情。
20.《“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写了作者童年时写了一首诗,父亲
和母亲对这首诗有截然不同的评价,两种评价对作者产生了巨大影响,作
者从这两种评价中得到感悟。表现了父母对作者深沉的爱和作者对父母的
感激之情。
21.《古诗词三首》中,《山居秋暝》拍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
的绮丽风光和山中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的高洁情怀
和对理想生活的执着追求。
《枫桥夜泊》描写了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船苏州城外的枫桥的所见所
闻所感,描绘了江南乡秋夜幽美的景色,表达了诗人旅途中孤寂忧愁的思
想情感。
《长相思》描写了戍守边关的将士们在北方的风雪中辗转反侧的状态,全
词于写景叙事之中,表达了浓烈的羁旅怀乡之情。
22.《四季之美》主要描写了每个季节最美时候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对大
自然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3.《鸟的天堂》记叙了作者和他的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的所见所
闻,具体描写了傍晚静态的榕树和早晨群鸟活动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
“鸟的天堂”的喜爱及对大自然生命力的赞美之情。
24.《月迹》记叙了童年时代“我们”几个孩子在中秋月夜追寻月亮的过
程,表现了孩童奇特敏锐的想象力以及为共同拥有美好事物而“满足”的
可贵的心灵世界。
25.《古人谈读书》是节选了古人谈读书的有关言论告诉我们要好好读
书,掌握正确的读书方法,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26.《忆读书》中作者回忆了自己的读书经历,表达了热爱读书、以读书
为乐的情感以及对读书的认识,告诉青少年“读书好”勉励青少年“多读
书,读好书”。
27.《我的“长生果”》主要回忆了作者青少年时代的读书生活,阐明了
自己读书的特有感受以及读书对自己生活的影响,表达了作者对书的那份
浓厚感情和阅读的热爱之情,说明了书是人类的精神食粮,是人类文明的
“长生果”。
七、课文蕴含的人文素养(做人道理):
所谓人文素养是指做人应具备的基本品质和基本态度,包括按照社会要求
正确处理自己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乃至个人
与自然的关系。
1.《落花生》告诉我们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
好处的人。
2.《珍珠鸟》告诉我们: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3.《搭石》通过平凡的小事,我们感受到了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
为他人着想的良好品质。
4.《将相和》通过对完璧归赵,渑池相会,负荆请罪
三个小故事告诉我们要勇敢机智、不畏强暴、勇于改过,要爱国。
5.《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告诉我们不管速度多快,人是可以用智慧控
制它的,激发了我们探求自然奥秘的兴趣。
6.《冀中地道战》让我们知道了我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表现出来的顽强斗
志和无穷无尽的智慧。
7.《牛郎织女》表达了勤劳善良的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8.《圆明园的毁灭》激发了我们不忘国耻,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
命感。
9.《慈母情深》让我们感受到了母亲的慈祥、善良和对孩子深沉的爱。
10.《父爱之舟》从细微处表现出贫苦生活中父爱的深厚与伟大。
11.《“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感悟到了“精彩极了”是慈祥的母
爱,“糟糕透了”是严厉的父爱。
12.《古人谈读书》告诉我们不懂的要虚心向别人请教,学习要永不满
足,所学知识要默默记住;朱熹说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曾国藩认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13.《忆读书》冰心奶奶让我们懂得“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的道理。
八、人物、事物特点:
白鹭:精巧 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
桂花:香气扑鼻 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
廉颇:勇于改过、有错能改 海力布:热心助人、舍己为人
牛郎:勤劳能干 织女:心灵手巧
老牛:任劳任怨 王母娘娘:心狠手辣
陆游:忧国忧民 守岛战士们:不畏艰难,爱岛如家
将军:关心战士 松鼠:驯良乖巧
梁晓声:孝敬母亲 梁晓声的母亲:慈祥善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