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第二次调研测试语文试卷参考答案
1.B 2.D 3.D
4.材料一、殷商时期,儒是一种术士职业,主要的任务是为人襄礼,祭祖事神,办理丧事。至孔子始,成为儒家学派的特称。现在的“儒”,意指诗书礼乐等人文传统。材料二、“儒”,实来自“胥”、“需”,是礼官、乐师,兼为传授六经六艺的教师。儒的本义是礼乐之师。孔子所开创的儒家,沿循着“儒”的本义发展而来。
5.儒在周代即是胥,《周礼·地官司徒》明确了它的职责,因此可以说“出于司徒之官”。儒在商代即是需,代表人物“子需”,是商王武丁的重要的臣属,因此可以说“助人君”。儒在商周时,既是祭师,可以结交鬼神,又是襄礼,可以助成人事,因此可以说“顺阴阳”。儒的本义是礼乐之师(或者说“兼为传授六经六艺的教师”),因此可以说“明教化”。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直至孔子出现,才重新赢得人们的敬重”错误,原文是“也就是鲁哀公认可了孔子‘儒’的身份后,人们才改变了对儒者的态度”。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D.“可见古人在文字使用上有很大的灵活性”错误,根据“需在商代乃是一种礼官和祭师。而在周代则是礼官、乐官、祭师,又兼学师。在《周礼》中,需以近声字被假借作‘胥’。而在春秋以后的文字变迁中,需增‘人’旁,又书为儒。所以商代的需、周代的胥,就是春秋以后‘儒’与‘儒家’前身。他们在社会中有特殊的地位。其职业的特殊使他们沿袭有特殊的装束,亦即所谓‘儒冠、儒服’”可知,从“需”到“胥”再到“儒”的发展变化反映了儒家发展兴起的过程。故选D。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根据“但是儒的本义则始终是礼乐之师”“孔子所开创的以礼乐为教的儒家,正沿循着‘儒’”的这一语义发展而来”可知,“儒”这一职业强调礼乐。
A.意思是“做人如果没有仁德,怎么对待礼仪制度呢?做人如果没有仁德,怎么对待音乐呢?”强调仁。
B.意思是“君子懂得大义,小人只懂得小利”,强调义。
C.意思是“质朴多于文采就难免显得粗野,文采超过了质朴又难免流于虚浮,文采和质朴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这才能成为君子”,强调文、质双修。
D.意思是“不符合礼的不看,不符合礼的不听,不符合礼的不说,不符合礼的不做”,强调礼。
故选D。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根据“事实上‘儒’字在殷商时代就已出现……可以理解为沐浴濡身的样子。沐浴濡身为什么和儒有关系呢?沐浴濡身是敬鬼祭神的重要仪式,在与鬼神等结交前必须斋戒沐浴以示尊重……所以‘儒’作为职业主要的任务是为人襄礼,祭祖事神,办理丧事”“但至孔子始,儒的含义发生了变化,成为对孔子所开立学派的特称。我们现在使用‘儒’字,已经不再将它与术士相关联,而更多意味着诗书礼乐等人文传统”可知,材料一认为,殷商时期,儒是一种术士职业,主要的任务是为人襄礼,祭祖事神,办理丧事。至孔子始,成为儒家学派的特称。现在的“儒”,意指诗书礼乐等人文传统。
根据“胥是商周时的礼官、乐师,兼为传授六经六艺的教师。由此可见,孔子所创的儒家,所继承的其实正是古代‘胥’的文化。所谓‘儒’,实来自‘胥’,亦即‘需’”“但是儒的本义则始终是礼乐之师……孔子所开创的以礼乐为教的儒家,正沿循着‘儒’的这一语义发展而来”可知,材料二认为,“儒”来自“胥”、“需”,是礼官、乐师,兼为传授六经六艺的教师。儒的本义是礼乐之师。孔子所开创的儒家,沿循着“儒”的本义发展而来。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根据材料二“所谓‘儒’,实来自‘胥’,亦即‘需’”“在周代社会中,‘胥’是极其重要的乡族基层官吏。《周礼·地官司徒》论闾胥之职称:‘闾胥各掌其闾之政令。以岁时,各数其闾之众寡,辨其施舍。凡春秋之祭祀、役、政、丧、纪之数,聚众庶。既比则读法,书其勤敏任恤者。’”可知,儒在周代即是胥,《周礼·地官司徒》明确了它的职责,因此可以说“出于司徒之官”。
根据材料一“殷商时期的甲骨卜辞中多次提到一位人物,名为‘子需’,其主要职责是为王室主持宾祭典礼,祭祀人鬼,也就是祖先,是商王武丁重要的臣属。根据徐中舒先生的考证,‘子需’,在其氏族中的名字为‘父辛’,因为从事‘儒’这个职业而位高权重,所以职业的称谓取代了原有的名字,被称为‘子需’”可知,儒在商代即是需,代表人物“子需”,是商王武丁的重要的臣属,因此可以说“助人君”。
根据材料一“所以‘儒’作为职业主要的任务是为人襄礼,祭祖事神,办理丧事”材料二“需在商代乃是一种礼官和祭师。而在周代则是礼官、乐官、祭师,又兼学师”可知,儒在商周时,既是祭师,可以结交鬼神,又是,可以助成人事,因此可以说“顺阴阳”。
根据材料二“儒的本义则始终是礼乐之师”“胥是商周时的礼官、乐师,兼为传授六经六艺的教师”可知,儒的本义是礼乐之师(或者说“兼为传授六经六艺的教师”),因此可以说“明教化”。
6.B 仅是希望学生把文具拿回去用就“反映出老邵贫寒的家庭出身”,有些牵强。
7.C 本小说灵活变换全知视角和限制视角,非通篇全知视角。
8.①从他的工作内容和态度上能看出老邵勤劳质朴、任劳任怨;②从他对待学生扔掉的废品上能看出老邵善良、富有爱心;③从他对待报酬和生活态度上能看出老邵乐观知足;④从他对待老师丢掉的证书能看出老邵尊重、体贴他人。(四点,一点一分,意思对即可)
9.“蜗牛壳”意味着小说在时间、场景、情节、人物上,都尽可能地做到以小见大。就这篇小说而言,本小说就有如下特点:①时间短:截取“我”与“老邵”谈话的短暂时间,表现了小小说“瞬时的艺术”。②场景小:在学校花坛边上。小场景聚焦易于发现主要矛盾,在短时间内推出高潮,引导出结局。③情节紧而短:围绕“我”与“老邵”间的交往展开情节,最后把读者的目光引向一张证书,折射平凡人身上的光芒。④人物少,围绕“我”与“老邵”间的对话,来表现主旨,推动情节。(一点两分,答满三点给满分,意思对即可)
10.GJO
11.B 用在形容词、动词或动词短语后面,组成名词性的结构,表示“……的人”。A项,介词,引进与动作行为有关的对象,可译为“向”/介词,相当于“对于”;C项,连词,表转折/连词,表示顺承,相当于“就”“于是”。D项,定语后置的标志/助词“的”。
12.C “秦、汉之前,书籍匮乏,但很多人会痴迷于读书,比如文中提到的‘老儒先生’”说法错误,“老儒先生”是苏轼生活时代的人。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出生在那个时代的读书人,能够读到儒家《六经》的人大概没有几个,他们的学习条件可以说是非常的困难。
(评分细则:“是时”“得”“盖”“无几”各一分)
(2)(公择)打算把这些书留传给后来的人,供他们对书籍无限的需求,从而满足他们的才智和天分所应当得到的知识。
(评分细则:“以”“遗”“无穷”“足”各一分)
14.荀子认为,人的知识、才能、品德不是天生就有的,可以通过持之以恒的学习和积累取得。苏轼则认为读书人不能一味地束书空谈,强调了认真读书的必要性。(评分细则:一点一分,两点三分,意思对即可)
课外文本参考译文:
自从圣人孔子开始,人们的学习都一定是从读书开始的。在那个时代,只有东周王室的柱下史老聃称得上拥有很多的书。韩宣子出访鲁国,才见到《周易》《象魏》和《鲁春秋》。季札出访地处中原的鲁国,这才得以欣赏到风、雅、颂的演奏。而楚国仅有左史倚相,能读懂《三坟》《五典》《八索》《九丘》等三皇五帝时的艰涩难懂的古书。出生在那个时代的读书人,能够读到儒家《六经》的人大概没有几个,他们的学习条件可以说是非常的困难。然而他们都熟习礼制和音乐,在道德上具有深厚的修养,这些都不是后代的读书人所能企及的。自从秦汉以来,著书的人越来越多,纸张和文字笔画一天天趋于简便,因而书籍也随之日趋丰富,读书的人没有哪一个没有书的,然而学习、读书的人却越来越不认真,这是为什么呢 我还赶得上见到那些老一辈的儒学先生,据说他们小时候,想要找《史记》《汉书》也找不到;有幸借到了,都要亲自动手抄写,日夜背诵,唯恐抄不完、背不熟就要归还了。近年来书商间相互辗转翻刻刊印诸子百家的书,每天都有千万流传于世。对于读书人来说,当今的书是这样的多又是这样地容易得到,照理说他们的文章词采和学术造诣,应当比古人好上许多倍。可是现在参加科举考试的年轻士子,全都把书捆扎起来而不去阅读,言谈空洞无物、漫无根底,这又是为什么呢
我的好友李公择,年轻时曾在庐山五老峰下白石庵中的僧舍里读书。公择离开以后,山中的人怀念他,便把他住过的地方命名为“李氏山房”。那里的藏书共有九千多卷。公择已经广泛地涉猎了各类图书,探讨了它们的源流,采撷了其中的精华,并且仔细品尝了其中的美味,化为己有,体现于文章中,表现在行动上,因而闻名于当世。可是那些书依然像它们本来的样子,并没有丝毫的损毁。(公择)打算把这些书留传给后来的人,供他们对书籍无限的需求,从而满足他们的才智和天分所应当得到的知识。因此不将书籍收藏在家里,却收藏在以前住过的寺院僧房(与世人共享),这是仁者的高尚心理。
我已经衰老多病,对于社会没有多大用处了,只希望能有几年的闲暇,遍读李君藏书中我还没有见过的书。而庐山本来就是我希望游览而一直没能去成的地方,大概我将终老于此了。我把公择的藏书全都翻出来,拾取他剩余弃置的东西来弥补自己的缺陷,也许会有所收益吧!而公择要我写篇文章作为他的庐山藏书记,于是才写下了上面的一席话,让后来的人得知以前的君子见到书的困难,而当今的读书人有书却不读,是非常可惜的。
14.D.15.①都有着出众的才华;②生活中都表现出本真的性情;③都身有傲骨,不屈从于权势。
【解析】
14.“尾联说陶渊明也要为野菊的‘沦落天涯’而黯然神伤”理解错误。诗的尾联“陶潜死后无知己,沦落天涯为怆神”是说菊花因为陶潜的逝去而失去了知己,自己黯然神伤。故选D。
15.诗的首联,“孤芳难掩出丛榛”一句写出了菊花从丛榛中脱颖而出,即使在丛榛的掩映下,也能展现出自己的芳姿。而陶渊明富有才华,诗艺高超,即使归隐于田园,依然受到后人的崇拜。所以,野菊和陶渊明都有着出众的才华。
其次,颔联“英华岂复关培植,烂熳依然见本真”中,作者赞美菊花之美是出自自身的品质,是本真之美。而陶渊明也具有本真之美,他的诗质朴自然。所以二者都表现出本真的性情。
最后,诗的颈联“淡极君心宜在野,生成傲骨不依人”中,作者写到菊花身有傲骨,生长于旷野,不向人们低头。而陶渊明也是不为五斗米折腰,表现出铮铮的傲骨。同时,陶渊明厌倦官场,最后归隐田园。所以,两者都身有傲骨,不屈从于权势。
16.(1)学不可以已;锲而舍之,朽木不折(2)犹且从师而问焉;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3)寄蜉蝣于天地 渺沧海之一粟 (4)舞幽壑之潜蛟 泣孤舟之嫠妇
17.D 18.A 19.D
20.B 21.D
【解析】
20.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天方夜谭:多用来比喻虚诞荒诞的言论,或形容事情不可能成功。无稽之谈:无从查考,毫无根据的话。语境形容想法不可能实现,应选“天方夜谭”。
非同寻常:形容人或事物很突出,不同于一般。非同小可:形容事情重要或情况严重,不能轻视。语境强调不一般,应选“非同寻常”。
坚持不懈:形容做事持之以恒,比喻有恒心,有毅力。侧重长时间的努力。奋不顾身:奋勇直前,不顾生命。语境有“一直在”,强调做事持之以恒,应选“坚持不懈”。
首屈一指:弯下手指头计数,首先弯下大拇指,表示位居第一。主语既可以是人,也可以是事物;侧重同类事物中或所给范围内的对比时为第一。无与伦比:没有能比得上的。只能形容事物,强调极致完美,且无法比较。语境强调帕博的发现在这个新领域没有人能比得上,应选“无与伦比”。
故选B。
21.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线句语病有:
成分残缺,“由于……让……”介词滥用导致主语残缺,应去掉“由于”;
不合逻辑,第一句话与第二句话,构成转折关系,而不是因果关系,“所以”应改为“然而”。
只有D项修改正确。
故选D。泗阳县实验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高一第二次调研测试
语 文 试 卷
本试卷共22题,共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在《论语·雍也》中,我们能看到传世文献中最早关于“儒”的讲法。孔子告诫子夏:“女为君子儒,毋为小人儒。”君子求义,小人重利。孔子告诫子夏,做“儒”就要做成有君子品格的儒,以义为尚。可见这里的“儒”应该是表示一种职业身份。君子、小人是对从业者道德水平的评价。
那么儒是一种什么样的职业呢?《说文解字》中讲:“儒,柔也。术士之称。从人,需声。”许慎认为“儒”是术士。所谓术士是指法术之士,和鬼神相结交,类似于巫婆、神汉、萨满、道士、和尚等。事实上“儒”字在殷商时代就已出现,我们能看到的原始的儒字。甲骨文中的儒字,“”,从大从水,大指人,人身上有水。金文中的儒字,“”,水在人上,水变成了雨字,演变成“需”,可以理解为沐浴濡身的样子。沐浴濡身为什么和儒有关系呢?沐浴濡身是敬鬼祭神的重要仪式,在与鬼神等结交前必须斋戒沐浴以示尊重。《礼记·儒行》中“儒有澡身而浴德”,《孟子·离娄》中也讲“斋戒沐浴则可以事上帝”。所以“儒”作为职业主要的任务是为人襄礼,祭祖事神,办理丧事。孔子三十岁,以知礼而闻名,曾经从事这种工作。“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子于是日哭则不歌。”孔子帮助别人办理丧事,从未吃饱过。有人去世,作为襄礼的儒却大吃大喝,是无德的表现,孔子显然不会如此,并且他于当日不再唱歌。孔子是位音乐素养很高的人,弦乐不断,但当有人离世,身为襄礼,孔子心有戚戚焉,推己及人,不再歌咏。
殷商时期的甲骨卜辞中多次提到一位人物,名为“子需”,其主要职责是为王室主持宾祭典礼,祭祀人鬼,也就是祖先,是商王武丁重要的臣属。根据徐中舒先生的考证,“子需”,在其氏族中的名字为“父辛”,因为从事“儒”这个职业而位高权重,所以职业的称谓取代了原有的名字,被称为“子需”。可见当时的“儒”还是有很高的地位。但到了春秋时期,儒的地位已经下降了,《礼记·儒行》讲到“今众人之命儒也妄,常以儒相诟病”。人们对从事“儒”这个职业的人轻慢无礼,并讽刺挖苦,直到“孔子至舍,哀公馆之,不敢以儒为戏”。也就是鲁哀公认可了孔子“儒”的身份后,人们才改变了对儒者的态度。
可见,在孔子所处的时代,“儒”还是指处理丧葬等祭祀事务的神职人员,是术士之称。但至孔子始,儒的含义发生了变化,成为对孔子所开立学派的特称。我们现在使用“儒”字,已经不再将它与术士相关联,而更多意味着诗书礼乐等人文传统。
(摘编自史怀刚《人文的世界·说“儒”释义》)
材料二:
在周代社会中,“胥”是极其重要的乡族基层官吏。《周礼·地官司徒》论闾胥之职称:“闾胥各掌其闾之政令。以岁时,各数其闾之众寡,辨其施舍。凡春秋之祭祀、役、政、丧、纪之数,聚众庶。既比则读法,书其勤敏任恤者。”由此可见,“胥”乃是在乡间主持礼乐、祭祀、行政、教育、文化的重要人物。
孔子年轻时,正是从“胥”出身。《史记》记孔子幼时“年少好礼”,“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及稍长,又尝为季氏族任小吏以及助祭和傧相。这正是孔子出身于“胥”这个阶层的确切证据。又孔子一生,以博学多知、诲人不倦著称于当世,而这又符合“胥”的另一个语义:“胥,有才智之称也。”《论语·宪问》记孔子言论谓:“文之以礼乐,亦可以成人矣。”孔子一生事业,所务在“克己复礼”,“唯礼乐之用所先”。儒家之学,独传在六经六艺,而重点则在礼乐。胥是商周时的礼官、乐师,兼为传授六经六艺的教师。由此可见,孔子所创的儒家,所继承的其实正是古代“胥”的文化。所谓“儒”,实来自“胥”,亦即“需”。
需在商代乃是一种礼官和祭师。而在周代则是礼官、乐官、祭师,又兼学师。在《周礼》中,需以近声字被假借作“胥”。而在春秋以后的文字变迁中,需增“人”旁,又书为儒。所以商代的需、周代的胥,就是春秋以后“儒”与“儒家”的前身。他们在社会中有特殊的地位。其职业的特殊使他们沿袭有特殊的装束,亦即所谓“儒冠、儒服”。其特征是“逢衣浅带,解果其冠”。即宽大恢宏的衣袍与崔嵬高耸的礼帽。
同时,胥又是周代社会中广义的有才智之士,即知识分子的美称。所以春秋以后形成的诸子百家,凡有道术者,皆可在这一意义上称为“儒”,即“术士”。但是儒的本义则始终是礼乐之师。“儒以道得民”,“儒,诸侯保氏有六艺以教民者”,“古之儒者,博学于六艺之文”,乃是正统意义上的“儒”。孔子所开创的以礼乐为教的儒家,正沿循着“儒”的这一语义发展而来。
(摘编自何新《诸子的真相·儒的由来与演变》)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对子夏的告诫以及孔子帮助别人办理丧事时的表现,说明儒对从业者有道德要求。
B.儒在殷商时地位崇高,春秋时却成为人们嘲弄的对象,直至孔子出现,才重新赢得人们的敬重。
C.儒因为地位、职业特殊,商周以来,逐渐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装束:衣袍宽大恢宏,礼帽崔嵬高耸。
D.儒也曾经是对知识分子的美称,春秋以后形成的诸子百家中的代表人物都可以称为儒。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通过古文字的字形推演以及前人考古成果的引用来考释“儒”的涵义。
B.材料二从“近声假借”“文字变迁”的角度梳理了“需”“胥”与“儒”的关系。
C.“儒”为“术士之称”,然而,材料一、材料二对“术士”的理解并不相同。
D.从“需”到“胥”再到“儒”的发展变化可见古人在文字使用上有很大的灵活性。
3.下列孔子的言论中,最能体现“儒”职业特点的一项是
A.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B.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C.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D.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4.两则材料对“儒”内涵的演变有不同认识,请分别简要分析。(6分)
5.《汉书·艺文志》:“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根据材料,试找出能够证明这一学说的依据。(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临 时 工
寒江雪
1下了课,我往办公室走,遇到了老邵。老邵正坐在花坛边抽烟,身后的平板三轮上,垒着已经装袋的垃圾。
2老邵对我招了招手,而后捡了张白纸,撂在花坛沿上,拍拍,让我坐,还把烟盒扔给了我,说他没洗手,自己点。
3我俩就坐在花坛沿上,抽烟,侃大山。有学生经过,抿着嘴笑。
4老邵是我们学校的保洁临时工,退休前,在三零二化工厂上班,在厂子里还是个小领导,有自己的办公室。
5老邵说上班时,老想着退休,果真退休了,在巷子口和一帮老头打牌,打了两天,腻歪了,老想找点事做。老邵打听到我们学校缺保洁临时工,立马就来报名。总务处的人看老邵一头白发,个小精瘦,就问他:“一个教学区,三排教学楼,十六个厕所,两个垃圾点,早晚清理一次,一月两千,管吃不包住,能干不 ”
6老邵笑笑,说:“干不满一个月,我一分不要。”
7老邵一干,就是三年。
8同样是临时工,宿舍区是两千二,教学区就少二百,倒不是老邵这边活儿轻,学校觉得,每天打扫垃圾,里面那些废纸废书饮料瓶也能卖钱。我替老邵叫屈,教学楼厕所经常堵,这十六个厕所,几百个坑,外加防疫消毒,工作量大面广,容易么。
9但老邵不计较。老邵抽烟,两天一包红南京,隔三岔五会喝二两高粱烧。他不瞒我说,这废品钱差不多够他烟酒的开销,知足吧!而那些废品,老邵也不贪,学生抱一堆书来扔,老邵还要啰唆几句,不用了 真不用了 遇到哪个学生把没怎么用的本子扔掉,或者把没吃完的食物丢掉,老邵更是要说人家。天凉了,一些学生来扔饮料瓶,老邵还要提醒孩子少喝凉饮料。我拿老邵打趣,说他“自断财路”,嘴碎。老邵笑笑,说没办法,忍不住。
10更有趣的是,老邵在垃圾桶旁边,放一塑料盒子,里头都是学生扔掉的还能用的文具,铅笔、中性笔、直尺、橡皮、圆规、小刀、透明胶带等,老邵希望有学生能拿回去用。
11老邵对这里的老师很是客气,用他的话来说,这里的学生,是全县最优秀的学生,将来是要考名牌大学的,能在这里当老师,可了不得!老邵跟我说这些话的时候,眼里像装了面镜子,闪闪发光。
12后来,我把这话在办公室里,和同事们说了,当时引得大伙一片苦笑和自嘲。但事后的一天,一位老师不小心打碎玻璃杯,我见他把碎玻璃随手扔到纸篓里时,刚转身,又把碎玻璃拿出来,用塑料袋扎好口,掂了掂,再放回垃圾篓里。
13许是怕那些碎玻璃,割伤收拾垃圾的老邵。
14抽完烟,我起身,把屁股底下的纸扔到了垃圾桶里,要回办公室了。
15老邵突然叫住了我,说:“好几次见到你,都忘了问你了,你认不认识一个叫‘南天’的老师 ”
16我回他道:“认识,教语文的,工作没几年,就在我们年级。”
17老邵说:“他把一张证书给弄丢了,幸好我捡回来了。”
18老邵正说着,把证书拿给我看。我一看,是县级作文大赛优秀指导教师奖。
19我告诉老邵,这张证书不值钱,评职称都加不到分,多半是他故意扔掉的。平时,别说县级作文指导证书了,连市级的作文指导证书,都眯着眼扔了。
20老邵眉头一皱,说:“那也不能扔啊,毕业才几年,就能指导人家孩子在县里拿奖,不容易啊!咋不珍惜呢。”
21我笑笑:“成,那我拿给他吧。”
22证书放我手里时,我看到那证书原本是抓皱了的,被老邵压平了,上面还有着淡淡的褶印。
23老邵说:“我这边还有好几张老师扔掉的证书,等你有空,都帮我带给他们。那上面红纸黑字写着你们的名字,哪能乱扔呢。”
24我点点头,接过证书的时候,忽然很想握一握老邵的手。
25从那时起,每每我写完一篇文章,抑或给学生写评语,需要提笔署名时,我脑子里老是会冒出老邵的这句话——
26那上面,写着你的名字。
27马虎不得。
(选自《金山》2022年第8期,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老邵招呼“我”一声,我就到老邵那边去了,可见老邵和我非常熟悉,从他把烟盒扔给了“我”,让“我”自己点,能看出“我”和老邵相处得很自在。
B.老邵把学生不要的文具都收在一起,希望有学生能拿回去用,从中反映出老邵贫寒的家庭出身以及他对学生的关切之情。
C.老邵把证书褶皱的地方压平,这个细节十分感人,充分体现了他朴素无华的为人品格,情节由此逐渐推向高潮。
D.老邵想让“我”把被扔掉的证书带回去,侧面反映出当代知识分子存在着一定的精神困境,即不能正确地审视自我,容易自我贬低。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大量采用对话方式展开情节,不仅可以让故事情节更加紧凑,而且有利于实现“我”与“老邵”心灵世界的碰撞,使作品产生很强的画面感和动态感。
B.结尾部分,通过“我”的口吻做了补叙,这一补叙不仅使老邵的形象更加充实,也在说明老邵对我的影响,使作品的主旨更为鲜明。
C.小说在叙述时通篇采用全知视角的写法,这种写法便于交代小说背景和老邵的过往,同时还节省了笔墨,自然流畅,使读者产生一种真实、亲切的感觉。
D.作者以“临时工”为题,旨在歌颂平凡人不凡的品质,同时也表现“我”敢于解剖自己的精神,这一点和鲁迅先生的《一件小事》有相似之处。
8.小说中重点表现了老邵这一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老邵”的形象特点。(4分)
有评论家说:“小小说是在蜗牛壳里做道场。”蜗牛壳,意味着小而有限;道场,意味着大而有内蕴。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作者是怎么精心制作“蜗牛壳”的。(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40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劝学(节选)
荀子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李氏山房藏书记(节选)
苏轼
自孔子圣人,其学必始于观书。当是时,惟周之柱下史老聃为多书。韩宣子适鲁,然后见《易象》与《鲁春秋》。季札聘于上国,然后得闻《诗》之风、雅、颂。而楚独有左史倚相,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士之生于是时,得见《六经》者盖无几,其学可谓难矣。而皆习于礼乐,深于道德,非后世君子所及。自秦、汉以来,作者益众,纸与字画,日趋于简便,而书益多,士莫不有,然学者益以苟简,何哉 余犹及见老儒先生,自言其少时,欲求《史记》《汉书》而不可得;幸而得之,皆手自书,日夜诵读,惟恐不及。近岁市人,转相摹刻诸子百家之书,日传万纸。学者之于书,多且易致如此,其文词学术,当倍蓰于昔人。而后生科举之士,皆束书不观,游谈无根,此又何也
余友李公择,少时读书于庐山五老峰下白石庵之僧舍。公择既去,而山中之人思之,指其所居为李氏山房。藏书凡九千余卷。公择既已涉其流探其源采剥其华实而咀嚼其膏味,以为己有,发于文词,见于行事,以闻名于当世矣。而书固自如也,未尝少损。将以遗来者,供其无穷之求,而各足其才分之所当得。是以不藏于家,而藏于其故所居之僧舍,此仁者之心也。
余既衰且病,无所用于世,惟得数年之闲,尽读其所未见之书。而庐山固所愿游而不得者,盖将老焉。尽发公择之藏,拾其余弃以自补,庶有益乎!而公择求余文以为记,乃为一言,使来者知昔之君子见书之难,而今之学者有书而不读为可惜也。
10.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字母填写在答题卡上,写对1处给1分,2处3分,3处4分,超过三处不给分。 (4分)
公A择B既C已D涉E其F流G探H其I源J采K剥L其M华N实O而P咀Q嚼R其S膏T味
11.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学者之于书,多且易致如此
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使来者知昔之君子见书之难
C.是以不藏于家,而藏于其故所居之僧舍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D.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少时读书于庐山五老峰下白石庵之僧舍
12.下列对选文的赏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荀子的《劝学》善于从大量的自然事物中凝练出哲理,从寻常的客观事物中得出规律,将抽象的道理具体化。
B.苏轼文章第一段前面用“何哉”,后面又用“此又何也”,两相呼应,都有一种责问的语气,表示两重叹息。一问再问,问而不答,意味深长。
C.秦、汉之前,书籍匮乏,但很多人会痴迷于读书,比如文中提到的“老儒先生”。而当书籍容易得到、浩如烟海时,很多人反而并不珍惜。
D.荀子擅长采用重叠的句式,具有整齐和谐而朗朗上口的音乐美,营造了一种轻快自然的氛围,使得论证的过程不仅具有教育作用,也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士之生于是时,得见《六经》者盖无几,其学可谓难矣。(4分)
将以遗来者,供其无穷之求,而各足其才分之所当得。(4分)
两篇选文在内容上都涉及“学习”,却各有侧重,请结合选文简要分析。(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下面小题。
野菊
丘逢甲
入眼惊看秋气新,孤芳难掩出丛榛。
英华岂复关培植,烂熳依然见本真。
淡极君心宜在野,生成傲骨不依人。
陶潜死后无知己,沦落天涯为怆神。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诗歌吟咏的是野菊,但全诗正文并未出现“菊”字,这种安排颇具匠心。
B.诗歌写于早秋时节,首联中“惊”字表现了诗人觉察出秋天到来时的心理感受。
C.颈联由花联想到人,诗人用一组工整的对仗表达了对野菊高洁品格的赞美。
D.尾联说陶渊明也要为野菊的“沦落天涯”而黯然神伤,给全诗蒙上了伤感色彩。
15.尾联中诗人从野菊联想到陶渊明,二者有何相似之处?请简要分析。(6分)
(三)古诗文默写(本题共1小题,10分)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人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劝学》中“ ”印证了这句话。文中荀子用雕刻反面设喻,说明学习中坚持的重要性的两句是“ ,
。”
(2)《师说》中韩愈指出从师的态度不同结果也不同.古之圣人超出一般人很远却 “ ”,之后用“ , ”两句凝练概括了“士大夫之族”不愿从师的错误观念,指出了门第观念对择师的反映。
(3)在《赤壁赋》中客人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伤我们个人在天地间生命短暂和个体渺小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赤壁赋》中用蛟龙和嫠妇听到箫声的反应来突出箫声的悲凉与幽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7.下列括号中对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金就砺则利 (磨刀石)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老师的道理)
B.驽马十驾 (驾驭) 君子不齿(看不起)
C.用心一也 (一致、一样) 圣人无常师(固定的老师)
D.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检查、省察) 作《师说》以贻之(赠送)
18.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3分)
A.吾尝终日而思矣 则群聚而笑之
B.风雨兴焉 或师焉,或不焉
C.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D.其可怪也欤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19. 下列选项中既有通假字又有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3分)
A.君子生非异也 术业有专攻
B.圣人之所以为圣 小学而大遗
C.古之学者必有师 孰能无惑
D.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年十七,好古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1题。(本题共2小题,6分)
从已灭绝的古人类中提取DNA,这样的想法在进化遗传学家斯万特·帕博实现之前几乎被认为是 ① 。由于痕量、污染、年久变质等问题,让古DNA分子的提取和测序几乎不可能实现,所以帕博成功地为几十万年前的DNA创造了一艘“时光机”。
现代DNA污染是古人类以及其他古生物研究一个普遍性的问题。比如,在研究从佛罗里达州发掘出来的一个7000年前的美洲土著的大脑时,帕博提取并修复了一段看似 ② 的线粒体DNA序列片段,发现它此前没有在美洲土著身上出现过,而只在亚洲人身上存在。为解决DNA污染的问题,帕博及其团队一直在 ③ 地克服技术困难,他们不仅搭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古DNA研究超净室,还设计出它的工作规则,又利用诸多重要手段获取了古人类DNA序列。
带领同事完成了古人类全基因组测序的帕博利用分子生物学研究古人类和其他古生物的方法使得古人类学研究增加了一个全新而重要的视角并在一定程度上开创了一个新的领域——古遗传学。帕博是这个新领域 ④ 的专家,归功于他的发现,我们才了解到,来自人类已灭绝的亲戚的古老基因序列影响着当今人类的生理机能。
20.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无稽之谈 非同小可 坚持不懈 首屈一指
B.天方夜谭 非同寻常 坚持不懈 无与伦比
C.无稽之谈 非同寻常 奋不顾身 首屈一指
D.天方夜谭 非同小可 奋不顾身 无与伦比
2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由于痕量、污染、年久变质等问题,让古DNA分子的提取和测序几乎不可能实现,所以帕博成功地为几十万年前的DNA创造了一艘“时光机”。
B.痕量、污染、年久变质等问题,让古DNA分子的提取和测序几乎不可能实现,所以帕博成功地为几十万年前的DNA创造了一艘“时光机”。
C.由于痕量、污染、年久变质等问题,让古DNA分子的提取和测序几乎不可能实现,然而帕博成功地为几十万年前的DNA创造了一艘“时光机”。
D.痕量、污染、年久变质等问题,让古DNA分子的提取和测序几乎不可能实现,然而帕博成功地为几十万年前的DNA创造了一艘“时光机”。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材料一:第19届杭州亚运会,中国队孙颖莎、王一淳等小将燃起“青春风暴”摘金夺银,叶诗文、巩立姣等老将再上亚洲之巅续写传奇。没有唾手可得的胜利,只有毫无保留的拼搏!
材料二:女排精神是中国女子排球队顽强战斗、勇敢拼搏精神的总概括。女排精神极大地激发了中国人的自豪、自尊和自信,为我们在新征程上奋进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
材料三:“45度青年”这个梗出自“网络热门语录”,类似于“佛系青年”,意思是“不怎么去卷,又不怎么去躺平,折中佛系奋斗者”。这传递了一部分年轻人的心态:或安于现状、或犹疑观望、或畏难、或逃避……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文体不限(诗歌除外),题目自拟;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