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中学、泰兴中学、泰州中学2023~2024学年秋学期联合质量检测
历史学科试卷
考试时间:75分钟
一、选择题:本题共40小题,每小题2分,共8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三星堆遗址是一座由众多古文化遗存分布点所组成的一个庞大的遗址群,在考古过程中,发掘出土了若干新器物,如顶尊跪坐铜人像、铜圆口方尊、玉琮、丝织品、金面具和象牙雕刻,兼有古蜀文明、中原文明和国内其他地区文化因素。这进一步印证了( )
A.古蜀文化相对先进 B.南北文化趋于一致
C.中华文化多元一体 D.华夏认同观念发展
2.有学者认为,周代的宗法制完备而严格,同一宗族内,“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群弟,通其有无,所以纪理(管理)族人者也。”这种关系不断发展的结果就是君统与宗统的合一。这反映出宗法制( )
A.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 B.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
C.大宗和小宗具有相对性 D.使周天子实现权力高度集中
3.西周末年至春秋前期,人们认为楚国先祖祝融部落为华夏民族政治附庸;而在战国成书的《管子》中,祝融成为五方神之一的南方之神,受命于黄帝为司徒,《礼记》则把祝融视为时令季节之神,且将祝融与炎帝联系起来。祝融的身份变化反映了( )
A.儒家思想影响扩大 B.民族交融出现高潮
C.华夏认同观念加强 D.国家治理体系完善
4.许倬云在《说中国——一个不断变化的复杂共同体》一书中谈到:“人群的横向流动,在地理空间上形塑了‘中国’,相对而言,社会结构的巨大变化则来自人群或个人在垂直方向上的流动。”下列可以支持该观点的措施是( )
A.重农抑商 B.什伍连坐 C.推行县制 D.奖励军功
5.秦朝设置36郡,大致有三种情况:因袭战国时期各国故郡17个,征服六国新旧国都改置的郡9个,重要地区或交通要道新置郡10个。秦朝地方管理机构的设置( )
A.实现了各地的均衡分布 B.体现了传承与创新的结合
C.继承了传统的贵族政治 D.凸显了秦国故地优先原则
6.美国史学家费正清指出:秦统一后,原六国旧贵族仍忠于他们的王室,精英知识分子也对禁锢诸子学说的政策不满,平民百姓不堪远征和大兴土木的负担,秦王朝便分崩离析。他意在强调( )
A.六国旧贵族势力的隐患 B.秦朝覆灭原因的多样性
C.精英知识分子的重要性 D.秦朝统治缺乏文化认同
7.据史书记载,汉初出现“极权丞相”现象,皇帝见丞相时,要为之起立行礼,而且“丞相有病,皇帝法驾亲至问病,从西门进入。”为改变此局面,汉武帝( )
A.设立中外朝制度 B.颁布推恩令 C.实行三公九卿制 D.推行刺史制
8.汉武帝时期,平准是“坐商”的性质,是在物价波动的时候来调节商品的价格;均输是“行商”的性质,在地区之间调剂物资余缺。两者都归国家管理,这意味着国家既掌握着零售市场,又掌握着批发环节。可见,该政策( )
A.保障了大商人的经济地位 B.旨在削弱王国经济实力
C.属于国家掌控经济的体现 D.不利于国计民生的稳定
9.永嘉之乱后,北方大乱,南渡的东晋朝廷存续了汉魏以来的各种文物典章制度。然而到北魏后期,出现了“衣冠人物尽在中原,非江东所及”的局面。与这一局面形成直接相关的是( )
A.少数民族的大规模内迁 B.北方民族政权的封建化
C.世家大族推动文化传播 D.江南地区经济不断发展
10.南朝时期扬州地区经济发展情况
农业 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取得进步,劳动力数量增加,大量兴修水利和围垦湖田。
手工业 造纸业、炼钢业迅速发展:“三吴”地区成为青瓷主要产地。
商业 内河和海外贸易得到发展,城市商品经济日渐繁荣。
上表可用于说明当时( )
A.劳作方式发生变化 B.重农抑商政策松动
C.江南地区得到开发 D.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11.有学者指出:“中国佛教僧人要尊敬父母,也提倡忠君爱国,有的寺院称为‘护国寺’,有的称‘报国寺’。慧远在庐山讲经,就曾讲诵儒家的《丧服经》,阐述服丧的问题。”这说明中国佛教( )
A.完全脱离了印度早期佛教 B.与儒家思想完全融为一体
C.与中国儒家伦理存在冲突 D.深受中国思想文化的浸润
12.隋平陈第二年,陈地大小豪强,有的自称“天子”,有的自称“大都督”,叛乱虽然平定,但是朝廷对江南的控制力亟待加强。同时,面对突厥对北部边境的威胁,朝廷需要调运中原和江淮地区的粮饷供应大量的北方驻军。该材料可以用于研究隋朝( )
A.设乡间义仓的重大意义 B.进行制度创新的必要性
C.开通大运河的重要作用 D.完成南北统一的大背景
13.有学者指出,魏晋之时,“高门华阀,有世及之荣;庶族寒人,无寸进之路。”到隋唐之时,天下士子以科举为唯一出路,科举遂成教育重心。作者意在强调唐代科举( )
A.推动了儒学复兴 B.促进了阶层流动 C.消除了门第观念 D.加强了中央集权
14.唐代中期,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官僚、贵族、地主、商人都疯狂兼并土地。在人口大量流散、田亩转换、贫富分化很大的情况下,唐王朝既失去了征收赋税的土地,又失去了交纳赋税的人丁,必须以一种新的赋税制度来代替。这种新的赋税制度( )
A.以均田制的实施作为其前提条件 B.完全废除以人丁为主的收税标准
C.以财产作为征收赋税的主要依据 D.使得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加强
15.唐朝时,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立特殊的行政单位,保持或基本保持少数民族原有的社会组织形式和管理机构,任用少数民族地方首领为地方官吏,除在政治上隶属于中央王朝,经济上有朝贡义务外,其余一切事务均由少数民族首领自己管理。由此可知,该政策的推行( )
A.加强了对边疆的直接管辖 B.丰富了边疆治理模式
C.导致了地方割据势力形成 D.直接引发了安史之乱
16.《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宋太祖选用地方官吏的做法:“五代藩镇残虐,民受其祸。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纵皆污浊,亦未及武臣一人也。”宋太祖的做法( )
A.凸显崇文抑武方针 B.纵容官员腐败乱纪
C.提高政府行政效率 D.注重权力制约平衡
17.绍兴八年(1138年)二月,岳飞在鄂州坚持“戮力练兵”“日夜训阅”,并上书宋高宗:“夷狄不可信,和好不可恃……”高宗未予理睬。同年十一月,反对宋金“讲和”的枢密副使王庶、枢密院编修胡铨等或被罢官,或被贬谪。这说明南宋初年( )
A.中央集权受到威胁 B.武将政治地位卑下
C.统治核心偏安江南 D.官吏任免随意性强
18.下图中的数据变化主要说明宋朝( )
A.商品经济发展迅速 B.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C.社会阶层流动频繁 D.户口清查的成效显著
宋朝人口变化图
19.唐代上流社会家庭喜欢从世家贵族中选择儿媳,而在宋代,富家之女是人们选择的首选。蔡襄曾对此有抱怨:“观今之俗,娶其妻不顾门户,直求资财”。这反映了宋代( )
A.婚姻自主观念得到加强 B.商人政治地位显著堤高
C.门第等级观念日益淡化 D.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
20.宋朝理学家都积极从政立业,史载他们的政绩,是体恤民情,明尊卑长幼之类的风化等。不能做官时,理学家大多不再执着于仕途以达个人功名利禄,而是“退而聚学化民”。这体现出理学的价值取向是( )
A.努力推动政治清明 B.致力于革新教育体制
C.积极倡导功利主义 D.主动承担起社会责任
21.《辽史·百官志一》记载:“至于太宗,兼制中国,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辽国官职分北、南院,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辽朝实施的这一官制( )
A.加剧了各少数民族之间的隔阂 B.旨在强化政权的正统性合法性
C.符合了多民族国家统治的需求 D.推动游牧民族迅速实现封建化
22.元代在边疆地区设行省,广泛任用边疆蛮夷首领为各级别土官,土官是朝廷任命的地方官员,可世袭但不可随意废止。土官任职的统治机构虽仍有唐宋时代的羁縻性质,但已纳入国家行政系统。由此可知,元代对边疆的治理( )
A.拓宽了元朝的统治范围 B.继承了前代的治边经验
C.奠定了近代中国的版图 D.呈现与内地一体化趋向
23.元朝王祯编撰《农书》,其在论述垦耕时说“自北至南,习俗不同,曰垦曰耕,作事亦异。”《垦耕篇第四》又常把几种作用相同、形制相异的农具放在一起加以叙述,以便于人们比较采用,“今并载之,使南北通知,随宜而用,无使偏废。”该书( )
A.反映农业科技领先世界 B.促进南北农业技术交流
C.表明南北农业水平相当 D.体现政府重农抑商政策
24.明朝正德至隆庆年间,虽然内阁的地位渐隆,但六部仍受到皇帝的眷顾,有时在参与机要上获得比内阁更多的信任。于是内阁、六部经常争权,职权界限不清。这种状况( )
A.造成了宦官专权的局面 B.影响了明朝政府的行政效率
C.削弱了君主专制的权力 D.加剧了朝政腐败与社会矛盾
25.元末,张士诚、方国珍与朱元璋争夺天下失败,余部逃亡海外,继续与明朝为敌,而且还与日本海盗相勾结,共同反对明朝。针对这一情况,朱元璋说:“朕以海道可通外邦,故尝禁其往来。”据此可知,明初实行海禁主要是因为( )
A.海疆不靖带来的政治威胁 B.封建自然经济心态下产物
C.重农抑商狭隘思想的体现 D.西方殖民势力的不断骚扰
26.据历史记载:明代松江一带“官、民、军灶垦田凡二百万亩,大半植棉,当不止百万亩”,清代太仓、海门等地“务本种稻者,不过十之三,图利种花者则有十分之七八”。这反映出明清时期( )
A.重农抑商政策松动 B.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C.农业生产出现衰退 D.人口变动粮食需求减少
27.清初,皇帝谕旨一般由内阁草拟,经内阁发六科抄出发送,其内容是公开的,称“明发上谕”。自雍正帝开始,皇帝谕旨均由军机大臣拟定。文书传递,不经由内阁,由军机处直接寄出,称为“廷寄”。这一调整旨在A.防止泄露军政机密 B.提高中央决策效率
C.强化君主专制制度 D.精简政府行政人员
28.明末清初知识分子方以智熟悉多种西学,著有《物理小识》《东西均》等,主张关注世界大势,讲究经世致用。再有方中通“通西洋数学,有《数度衍》等”。这反映明清之际( )
A.西学东渐打开中国人的视野 B.知识分子开始师夷长技
C.西方科技受士大夫普遍认可 D.中方西方文化走向融合
29.《尼布楚条约》订立之初,议政王大臣等奏称:“鄂罗斯国人,始感戴覆载洪恩,倾心归化,悉遵往议大臣指示,定其边界。此皆我皇上睿虑周详,德威遐播之所致也。”这反映了清朝统治者( )
A.形成了近代国界意识 B.保持“天朝上国”心态
C.终结了朝贡外交体制 D.萌生了主权国家的理念
30.有学者认为《海国图志》一书虽以转述西方历史地理为主旨,却代表了中国人在时代嬗变之际的仁者思考,它是中国人用一场失败了的血战所换来的醒悟与警觉。其意在说明该书( )
A.提出了向西方学习政治制度 B.体现了时代发展的本质要求
C.反映了士人挽救危局的努力 D.改变了清廷对西洋人的态度
31.在近代列强发动的某次侵华战争中,天津、烟台、旅顺乃至北京附近,都有民众自发抵抗侵略军,恩格斯指出:“这是一场维护中华民族生存的人民战争”。与这次战争相关的是( )
A.近代中国第一个不平等条约的签订 B.实现了鸦片贸易合法化
C.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允许列强在华投资设厂
32.19世纪60年代开始,清政府同意督抚“便宜行事”,各省得以截留税收,自己筹集军饷,厘金成为督抚的重要财政收入,督抚专门设局筹防,直接控制了一部分财政权。这一做法( )
A.保证了洋务运动的开展 B.破坏了中央政府财政主权
C.缓和了内忧外患的形势 D.促进湘淮系官僚集团崛起
33.1872年,李鸿章创办了轮船招商局,公开向社会招股筹集资金。在1877—1883年间,苏、皖、鄂、鲁、热、奉、直、滇、桂等省的纺织、煤炭、铜、银等行业的19家洋务企业竞相效仿,形成了股份制企业发展的第一个高潮。由此可知,近代中国( )
A.金融行业发展迅猛 B.商贸效率得以提升 C.新的经营方式扩展 D.工业布局不断优化
34.《中华文明史》中写道:“作为一场政治运动,百日维新短命而败,但作为一场更广阔意义上的社会文化运动,自有其成功之处。”“成功之处”主要指戊戌维新运动( )
A.阻止了民族危机继续加深 B.推动民众的觉醒与思想解放
C.触及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D.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35.袁世凯任山东巡抚时曾于某日接买办官僚盛宣怀电报:“粤、闽、浙、长江各省已与各国商定互相保护,各领事询山东如何,或以各国牵制一国何如 但须先任保护各国商民,盖与岘、香二帅商之。”袁世凯接电报后欣然同意加入互保。该事件表明( )
A.清政府统治已经土崩瓦解 B.清政府地方已实行自治
C.南方与中央政府分庭抗礼 D.清政府中央权威已式微
36.同盟会成员创办的《民呼日报》刊发旅沪蜀人檄文:“失川汉铁路,即亡国之本,而卖川汉铁路,即无异卖全国。政府已矣,吾四百兆(四亿)之可怜虫,将奈何!”该文所反映的历史事件( )
A.反映出列强势力开始深入内地 B.促进了“实业救国”思潮的兴起
C.为武昌起义的发生创造了条件 D.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建立
37.据资料统计,自1911年10月到1913年底全国共组织了38个妇女团体。1912年1月11日,上海《民立报》刊文指出:“天下兴亡,匹妇有责。”这些现象反映了( )
A.新文化运动推动了妇女解放 B.女性社会参与意识逐渐增强
C.中国民主革命群众基础广泛 D.女性社会地位得到普遍提高
38.1919年“五四”运动后,“不买洋货,不读日本报纸,不登日本广告”为国人所认可;同年5月《新闻报》刊登兴业烟草公司广告:“欲求强国,当先裕财。提倡国货,责在吾侪。”1925年“五卅运动”后,南洋兄弟烟草公司还推出了“大长城”与“大爱国”两款新式香烟。这些现象( )
A.有助于民族工业发展 B.激化了中外民族矛盾
C.催生了实业救国思潮 D.迟滞了半殖民地步伐
39.新文化运动引入科学的概念,就是要改变劳动的方式、方法,发挥劳动者的潜力;引入民主的概念,就是要使劳动者意识到作为人应该享有“人的权利”,有占有自己劳动所得的权利。据此可知,新文化运动( )
A.以解放中国劳苦大众为宗旨 B.重视提升劳动者的思想觉悟
C.全盘否定传统儒家思想文化 D.始终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
40.下图是漫画家玄生1925年发表的漫画《帝国主义和军阀原形写真》,右上角题字;有钱有势的英国人。该漫画( )
A.矛头主要指向了北洋军阀 B.指明了北伐战争的战略战术
C.促进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 D.助推国民大革命运动的发展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赋是一种介于韵文和散文之间的文体。赋的主要内容即铺陈事物,赋者,铺也。赋的内容决定了它文风的绮丽。刘勰《文心雕龙·诠赋》解释了賦为什么要绮丽的问题:“原夫登高之旨,盖睹物兴情。情以物兴,故义必明雅;物以情观,故词必巧丽。”例如,司马相如的《上林赋》《子虚赋》等极尽铺张扬厉之能事,歌颂大一统中央王朝不可比拟的气魄和声成。……汉武帝本人爱好辞赋,他的“言语侍从之臣”众多,《汉书·艺文志》中著录武帝时期的辞赋就有400余篇。
——摘编自唐燕飞《论汉赋的特点》
材料二 明代时期,小说、戏曲等文学艺术作品适应了百姓生活文化娱乐的需要。进入明代中期以后,……小说形式种类呈现多样化,有讲史小说,神魔小说、世情小说、公案小说等。明清小说中反映的社会百态,有的是对明清两代的当时社会的真实写照,有的则是对历史故事和现有社会的升华,具有鲜明的时代印记,最明显的是曹雪芹的《红楼梦》,该书对中国的封建社会文化、制度进行了批判,反映了当时人们追求民主社会的愿望。除此之外,明清小说中也描写出一些自由快乐的生活景象,表现的是一种乐观向上的生活心态。
——摘编自韩亮《浅析明清小说及其在中国文化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指出汉赋和明清小说的特点。(4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汉赋和明清小说繁荣的社会背景,并分析其共同的价值。(6分)
42.(1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一战爆发后,北洋政府总统府秘书长梁士治建议对德国宣战,认为这样既可以收复山东,又能借机让国际社会听到中国的声音。一战期间,人力资源匮乏的英法相继在中国直隶、山东等省招募华工14万多人,从事战地作业和后方战勤保障工作。大战结束后,广大华工得知中国在巴黎和会上不能收回山东时,纷纷投书谴责并踊跃捐款支持政府维护国家利益。留法万余华工举行集会,警告中国代表,若在和约上签字,就像北京学生声讨卖国贼一样对待之。国民党要人张继在谈到中国代表拒绝签约的原因时说:“其力乃在巴黎之华工及学生”。归国后,许多华工找到了传播新思想的沃土,着手组织工会,维护工人的权利,成为改变中国命运的重要生力军。
——摘编自赵德生《一战华工与五四运动》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参与一战的原因及表现。(5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一战华工对近代中国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5分)
宜兴中学、泰兴中学、泰州中学2023~2024学年秋学期联合质量检测
历史学科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共40小题,每小题2分,共80分。在每小题所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B C D B B A C B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D C B C B A C B C D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C D B B A B C A B C
题号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答案 B D C B D C B A B D
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41(1)汉赋特点:散韵结合;辞藻华丽(或文风绮丽),讲究铺陈排比。(2分)
明清小说特点:形式种类多样;世俗化特征明显;兼具批判性;具有时代性。
(任答两点,得2分)
(2)社会背景:汉赋:国家统一,局势稳定:经济繁荣,国力强盛;统治者的喜爱。
(任答两点,得2分)明清小说:城市商品经济繁荣;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导致社会矛盾激化;文化知识进一步普及;社会娱乐活动丰富。(任答两点,得2分)
价值:文学价值,是中国古代文学的标志性成就:史料价值,有助于后人研究当时的历史;文化价值,包含了中国人民的智慧与创造。(任答两点,得2分)
42(1)原因:收回山东权益;争取国际地位;抑制日本在华势力的发展。(任答两点,2分)表现:向协约国提供劳工(或人力支援);对德、奥宣战,加入协约国方面;收回德、奥在华租界,撤销领事裁判权。(3分)
(2)推动作用:为中国参加巴黎和会,参与国际新秩序的建立创造了有利条件;推动了五四运动;维护了中国国家利益:促进了国内工人运动的开展(或工人阶级的觉醒);促进了无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推动中国民主革命的进程。(任答五点,得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