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忌讽齐王纳谏》
【学习目标】
1、读准字音。?2、?掌握文言重点字词含义,疏通文意。?3、?分析人物形象,体会邹忌讽谏的艺术。?4、?背诵全文,培养文言语感。
【学习重点】
1、?掌握文言重点字词含义,疏通文意。
2、分析人物形象,体会邹忌讽谏的艺术。
【学习难点】
分析人物形象,体会邹忌讽谏的艺术。
默写:《酬乐天杨州初逢席上见赠》
【学习过程】
一、 温故知新
二、 探究活动
(一)、亮标明确
学生读学习目标。
(二)独学
1、注音
解释翻译
1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
2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
3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
?
4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
5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
6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7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
8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9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
10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
11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三)、对学(小组合作)
1、(1)、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理清结构层次:
第一段:
第二段:
第三段:
2、(1)邹忌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文中如何塑造邹忌这一形象的???
(2)结合课文分析齐王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3)本文中邹忌和齐威王个性鲜明,你更欣赏哪一位?说说你的看法。
3、(1) 邹忌是怎样启发诱导齐威王纳谏的?邹忌的讽谏艺术有什么特点?
(2)邹忌劝谏齐王的策略,高明在哪里?
(3)文中 邹忌的可贵之处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4)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从语言运用的角度,邹忌的进谏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
(5)从邹忌进谏、齐威王纳谏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请就一个方面谈谈。
三、目标测试
(1)文中写邹忌相貌美的句子?
??????????????????????????????????????? (2)文中写邹忌有自知之明的是
????? ????????????????????????????????????????? (3)文中写齐王纳谏而达到国内大治的句子是
四、作业
1、读,背课文。???
2、翻译课文。
答案:
1(1)、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文记述了邹忌从与徐公比美中悟出治国的道理,进而讽劝齐王纳谏,使齐国大治的故事。表现出邹忌足智多谋,善于辞令,实事求是,头脑冷静,善于观察、思考。反映了他“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坦荡胸怀。也反映出齐王是一位有魄力的君主。他深知收买人心的重要,勇于听取不同意见,对于邹忌的讽谏,他闻过则喜,并立马付诸行动,更难能可贵的是他能根据人们对朝政的批评议论,进行大胆的政治改革。
(2).理清结构层次:
?第一段主要写邹忌与徐公比美以及邹忌的冷静思考。说明邹忌头脑清醒,不为奉承所迷惑。善于思考、实事求是。
第二段写邹忌入朝讽谏。体现了邹忌的真知灼见和深谋远虑。
第三、 写齐王纳谏及齐国大治。从侧面表现邹忌的精明能干、治国之才。
?2(1)邹忌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文中如何塑造邹忌这一形象的??
英俊、明智、精心、实事求是,有自知之明。叙事中塑造人物,对话中刻画人物。?
(2)结合课文分析齐王是一个什么样的人。(3分)
齐王是一个为了修明政治,善于开言路,从谏如流,行动果断的君王
(3)本文中邹忌和齐威王个性鲜明,你更欣赏哪一位?说说你的看法。
(示例)我更欣赏邹忌,因为邹忌能用生动委婉的方式劝说,我从他身上学到了与他人交往的艺术。(或说:我更欣赏齐王,他能够正视自己的不足,接受他人规劝,我看到了他宽广的胸怀。).邹忌:①有勇气;②说话讲究技巧;③忠诚;④有自知之明等。齐王:①胸怀宽广;②虚心纳谏;③有富国强兵的愿望等。
3(1) 邹忌是怎样启发诱导齐威王纳谏的?邹忌的讽谏艺术有什么特点?
邹忌以事设喻(以小见大、由家事到国事、由浅入深、推己及人等)委婉规劝。他由“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推及到“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从而使齐王猛醒、纳谏。(用自己的话回答也可)
从小事入手,以小比大,以家比国 寓治国安邦之道于形象的比喻之中
从日常小事入手,以小比大,以家比国,寓治国安邦之道于形象的比喻之中,贴切自然,入情入理,让人听得心悦诚服。另外,在语言上,排比句的使用营造了一种步步进逼的语势,一环紧扣一环,给人以无可辩驳之感,有力地阐明了自己的认点。
(2)邹忌劝谏齐王的策略,高明在哪里?(2分)
高明在用暗示、比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齐王,使他乐于接受(或高明在现身说法,使齐王容易接受)。
(3)文中 邹忌的可贵之处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①不盲目轻信,对别人的褒奖能理智判断、冷静思考,能正视自己,发现不足;②善于用委婉的方式提出正确的意见,使别人容易接受;③能以小见大,从个人经历中推出治国的道理。
(4)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从语言运用的角度,邹忌的进谏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
忠言不一定逆耳。在与同学、父母、师长等的交往过程中,在向对方提出意见或建议时,如果能讲究说话方式,语言含蓄委婉,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那么忠言完全可以顺耳,从而使对方愉快接受。(意思相似,语言清晰、流畅即可,鼓励有创见的表述。
(5)从邹忌进谏、齐威王纳谏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请就一个方面谈谈。(3分)
(1)邹忌善于进谏,给我的启示是:在生活中,在与人的交往中,在提意见时,我们要讲究说话的技巧,要看对象,注意场合,要得体,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对方心悦诚服。(还可从勇气和自知之明等方面谈)(2)威王纳谏给我的启示: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要胸怀宽广;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有利于自己的成长。(可从个人、治国或工作、学习等方面)
《邹忌讽齐王纳谏》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了解《战国策》的有关知识
掌握文中的一些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的文言句式
过程与方法: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形象
领会文中类比推理和比喻说理的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讽谏”的妙处,认识纳谏除弊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学习重点:
1、文言常识。
2、类比推理和比喻说理的方法
学习难点:
对设喻说理和类比推理方法的领会和运用。
教学方法:合作中探究,探究中竞赛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时数:一教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
语文学习跨越千古,纵横千里,这不,我们刚刚离开春秋的战场,很快就进入战国的风云。今天,我们不听曹刿论战争;我们要陪同邹忌一起去劝谏威王,学学他的劝人方法。
二、我问你答——读通文字(多媒体展示)
闯关一:必答-检查预习。
1、赛读。(能反串得1分,每出现一处读错的地方扣1分)
2、释词。(给对方组出5个你认为能难住对方的词语,1个1分)
3、译句。(老师抽查)
4、《战国策》常识知多少?(老师抽查)
又称《国策》,原为战国未期和秦汉间人编纂,后经西汉未年 编订成书,全书共33篇,其体例为 ,全书共 策,着重记录了 。
明确:刘向 国别体 12 战国时期策士谋臣的言论和谋略
三、我们探究——读懂文意:(多媒体展示题目)
闯关二: (抢答:言之有理就得分,有理有据 得2分)
1、解释文题:
明确:题目“邹忌讽齐王纳谏”点明了文章内容的两个方面: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讽:讽谏,即用暗示、比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
2、课文在写法上是由多个“三”组合而成的,你能用“三”来概括本文的内容吗?(讨论板书)
3、分析人物形象:
(1)、说说“邹忌”:(多媒体出示:人物参考: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据史载,一次,邹忌听齐威王弹琴,他就借谈论弹琴,阐述治国安民之道,齐威王听后,大为赞赏,封他为齐相。而当时的谋士淳于髡(kūn)不服,就用隐语向邹忌提了关于修身、处世、安民、用贤、治国五个难题,邹忌都能对答如流。辩论结束后,淳于髡(kūn)对他的仆人说,看来这个人破格重用的日子不会远了。时过一年,威王果然封邹忌为成侯。邹忌不仅是一个能言善辩的雄辩家,而且是一个有远见的政治家。)
(多媒体出示)思考:邹忌为什么劝谏?怎样劝谏?
请用这样的句式说出你的思考结果:
邹忌是个 人 ,我从 看出来。
明确:供你参考:
邹忌是个头脑冷静,善于思考的人,我从他“三问”后的“三思”看出来;
邹忌是个 实事求是,缘事及理的人,我从他“三思”后的“三比”看出来;
邹忌是个 忠于职守,足智多谋的人,我从他的由家事想到国事并用“三比”看出来;
邹忌是个 善于辞令,勇于进谏的人,我从他的由家事想到国事并用“三比”看出来……
重点分析“三比”(并板书):
问题①:文中的“三比”可以理解成哪几种“比”呢?
讨论明确:可组成“对比”:家庭小事和国家大事形成对比,以小见大,小事中寓大道理。
还可组成“类比”:邹忌、齐王都是人,两人身份地位都很高,两人都有受蒙蔽的事,形成同类比较,邹忌的切身体验更容易让齐王接受。
还可组成“暗比”:妻、妾、客喻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小家喻国家。形象具体,真切自然。
还可组成“排比”:邹忌的话构成排比,使说理很有气势,增强了说服力。
问题②:“三比”中,邹忌认为齐王受蒙蔽的责任在谁?
讨论明确:邹忌认为齐王受蒙蔽的责任在于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受蒙蔽的根本原因在于齐王的权威。这样,就使齐王在得意于自己位高权重的同时,高高兴兴地接受了他的劝诫,劝得很委婉。
(2)、谈谈“齐王”(多媒体出示齐威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结果“百官荒废,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齐威王爱隐语,谋士淳于髡(kūn)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后,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思考:齐王如何纳谏?纳谏结果如何?
请用这样的句式说出你的思考结果:
我从 看出,齐王是个 人。
讨论明确:(多媒体出示)齐王是个闻过则改,明智果断的人,我从他的“善”和“三策”(三赏)看出来;
齐王是个 从谏如流,兴利除弊的人,我从他的“三赏”和“三变”看出来……
四、我要练练——中考题型:
(闯关三:风险题,答对加分,答错减1分)
(一)、中考题型语言方面需注意:
1、请用/标出停顿:4分
①.今 齐 地 方 千 里
②.我 孰 与 城 北 徐 公 美
2、解释加点的词:4分
①暮寝而思之( )
②今齐地方千里( )
③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
④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
提示学生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现象
3、翻译句子:4分
(1)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2)王之蔽甚矣
提示学生:倒装句和被动句的翻译方法
(二)、中考题型内容方面举例:
4、你认为邹 忌讽齐王纳谏成功的秘诀是什么? (2分)
5、你能从浩如烟海的历史中撷取一两件由于不善劝谏而不得善终的事例来佐证邹忌成功的秘诀? (2分)
明确:善用类比、以小见大,设喻论证;把握对方心理,委婉含蓄,点到为止。
子胥赐剑自刎,比干剖腹挖心,屈子放逐,司马迁蒙宫刑之辱,都是千古奇冤!
6、附加题:
联系现实生活,你从本文中获得了什么启示呢?(可以从领导者、被领导者、普通人角度考虑)6分
仅供参考:
作为领导,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偏听偏信;
作为群众,提建议要讲究方式方法,既不冒犯对方,又要保护自己的尊严不受侵犯;
作为普通人。要善于接受别人的建议。
总结齐读古人谏言。(多媒体展示)
教学设计说明:《邹忌讽齐王纳谏》是苏教版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学会读书”—“知人论世读经典”中的第二篇文言课文。故本课一方面要进一步教会学生“知人论世读经典”的方法;同时,还要进一步强化学生文言文阅读的知识、方法和要求。具体设计: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掌握文言阅读的一般常识;在知人论世的基础上,了解文章的思想意义。实现从文章形式到内容上的深化认识,实现感性、理性再到感性的质的飞跃,使学生获得一些有关语文学习的规律性的知识,为以后的语文学习打基础。
《邹忌讽齐王纳谏》
基础储备卷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4分)
(1)昳丽( ) (2)窥镜( ) (3)寡人( )
(4)纳谏( ) (5)谤讥( ) (6)期年( )
(7)暮寝( ) (8)妻妾( )
2、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6分)
(1)形貌昳丽 ( ) (2)吾孰与徐公美( )
(3)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 (4)暮寝而思之 ( )
(5)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 (6)期年之后 ( )
3、默写填空。(7分)
(1)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 , ,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 ,
: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2)乃下令:“ ,受上赏; ,受中赏; , ,受下赏。”
(3)令初下,群臣进谏, ;数月之后, ;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4)燕、赵、韩、魏闻之, 。此所谓 。
4、理解课文内容填写句子。(3分)
(1)文中写邹忌相貌美的句子是
(2)文中写邹忌有自知之明的句子是
(3)文中写齐王纳谏而达到国内大治的句子是
5、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5分)
(1)理解本文的结构层次,概括各层意思。(5分)
(2)你认为这篇文章表达了怎样的主题?(5分)
(3)请简要分析文中两个人物的形象特点。(5分)
6、重点问题探究。(10分)
(1)本文结构严谨,中心突出,详略得当,请结合课文内容具体说明。(5分)
(2仔细阅读课文,说说作者是如何通过比喻、类比来说理的。(5分)
7、把你知道的有关《战国策》的情况写在下面。(5分)
综合提升卷
1、给下面的多音字注音并组词。(8分)
(1)朝( )( ) (2)与( ) ( )
(3)观( )( ) (4)燕( ) ( )
2、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1)邹忌修八尺有余( ) (2)徐公何能及君也 ( )
(3)旦日,客从外来( ) (4)徐公来,孰视之 ( )
(5)王之蔽甚矣 ( ) (6)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
(7)能谤讥于市朝 ( ) (8)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
3、指出下面句子中“之”字所指代的内容。(2分)
(1)问之:“吾孰与徐公美?”
(2)暮寝而思之
(3)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4)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4、下面句子中加点的“于”字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臣之客欲有求于臣 皆以美于徐公
B、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皆朝于齐
C、能谤议于市朝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D、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5、判断下面句子运用的描写手法。(4分)
(1)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 )
(2)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 ( )
(3)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之远甚。 ( )
(4)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
6、问题探究。(3分)
针对邹忌“我孰与城北徐公美?”的问题,妻、妾、客的回答有什么异同?试结合具体的语句分析说明不同在哪里,为什么?
课内语段阅读。(27分)
(一)(12分)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孰与徐公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7、本语段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题目中的“讽”的意思是 ,“纳”的意思是 。本文出自 编写的 。(2分)
8、对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有错的一项是( )(2分)
A、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指身材与面貌)
B、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指穿上衣服,戴上帽子)
C、窥镜而自视(本是偷看,这里引申为“照”)
D、又弗如远甚(差得太远,远远不如的意思)
9、下面的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2分)
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
A、早晨,有位客人从外面进来,和他坐着交谈。
B、第二天早晨,有位客人从外面进来,和他坐着交谈。
C、早晨,从外面进来一位客人,和邹忌坐着交谈。
D、第二天早晨,从外面进来一位客人,和邹忌坐着交谈。
10、下面句子中与“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徐公何能及君也 B、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C、暮寝而思之 D、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11、下面句子中“美”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是(2分)
A、吾孰与徐公美 B、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C、妾之美我者,畏我也 D、皆以美于徐公
12、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二)(15分)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3、指出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活用的方法,并写出其意思。(2分)
(1)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2)闻寡人之耳者
14、下面各组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受上赏 上书谏寡人者
B、群臣进谏 臣之妻私臣
C、乃下令 令初下
D、门庭若市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15、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差别最大的是( )(2分)
A、门庭若市 B、犹不失下曹从事
C、毕礼而归之 D、忌不自信
16、下面句子中的“之”跟“闻寡人之耳者”中的“之”意义完全相同的是( )(2分)
A、吾妻之美我者 B、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C、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D、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17、下列句子中的“者”跟“上书谏寡人者”中的“者”意义完全相同的是( )(2分)
A、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B、妾之美我者,畏我也
C、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D、虽欲言,无可进者
18、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1)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2)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19、《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故事,向人们揭示了一个什么道理?(3分)
答 案
基础储备卷
1、(1)yì(2)kuī(3)guǎ(4)jiàn(5)bàng(6)jī(7)qǐn(8)qiè 2、(1)光艳美丽(2)与……相比,哪一个更……(3)不如,抵不上(4)到了夜晚睡在床上(5)实在知道,确实知道(6)满一年 3、略(参见课文) 4、(1)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2)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3)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5、(1)第一部分(第1段):写邹忌与徐公比美,从中悟出妻、妾、客赞美自己的原因,由此引起讽齐王的想法。第二部分(第2段):写邹忌讽喻齐王,将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和妻、妾、客进行类比,所喻之理浅显易懂,具有很强的说服力。第三部分(3、4段):写齐王纳谏除弊的成效。(2)本文记叙了战国时齐国政治家邹忌讽谏齐威王纳谏的故事,说明人要有自知之明,不要一味喜欢听奉承话。做国君的更要虚心纳谏,才能使政治修明,国家得到治理。(3)A、邹忌:能在一片赞扬声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发现问题,进行分析思索,寻找原因,求得真理;同时作为齐国大夫,他有在政治上帮助威王除弊革新的责任感,敢于大胆地坚持真理,讽劝威王;有善于运用能启发人、使人容易接受的方式,摆事实,讲道理,说服对方。B、齐威王:在本文他是一个心胸宽阔,气度宏大,知错能改的贤明君主。他能从谏如流,付诸行动,除了与邹忌善讽有关之外,更重要的是他自己有革除弊端、改良政治的迫切愿望和巨大的决心。6、(1)全文着墨最多的是第一段,因为这一段描写的内容是下文讽谏之举动的来源,所以有必要详写。相比之下,最后一段写齐王纳谏除弊之效则显得简括而含蓄。它没有直接写齐王纳谏后如何修明,人民如何满意。而只是写了下令之后进谏由“门庭若市”逐渐减少到“虽欲言,无可进者”以及别国的反应,来含蓄地说明齐国已达到了大治。(2)课文先写比美的事情,以比美为后面的进谏除蔽作铺垫,小中确实可以包含着大。比美这件生活小事同国家大事之间,在“受蔽”这一点上,有相似之处,可供类比。作者把两件事巧妙地联系起来,能收到很好的说服效果。7、《战国策》原为汉初人汇编各诸侯国史书而成,称《长短》《国事》《长书》《国策》等等,后来经西汉末年的刘向重新编排整理,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等十二策,33篇,定名为《战国策》。它是一部历史散文著作,有很重要的史料价值和一定的文学价值,书中着重记录了战国时期一些谋臣策士的言论和谋略,其中写600多个不同类型的人物,有许多人物写得十分突出。
综合提升卷
1、(1)zhāo,朝霞;cháo,朝廷(2)yǔ,与人为善;yù,参与(3)guān,观察;guàn,道观(4)yàn,燕子;yān,燕山 2、(1)长,指身高(2)比得上,赶得上(3)第二天(4)同“熟”,仔细(5)受蒙蔽(6)错处(7)指公共场所(8)没有 3、(1)指代客人(2)指代妻、妾、客都说邹忌比徐公美这件事的原因(3)指代前面说的威王受蒙蔽的情况(4)指代齐王纳谏除弊这件事 4、C 5、(1)外貌(2)语言(3)心理(4)神态 6、相同的是都赞扬了邹忌比徐公美;妻子“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这是热情地赞扬邹忌的“美甚”,反映了妻对夫的偏爱;妾在家中的地位卑微,因为怕,所以不得不敷衍地说一句“徐公何能及君也”,这比妻的赞美差多了;客的回答是:“徐公不若君之美也”,用陈述句,比妾的反问句,语气更轻了,这是因为他的主要目的是有事相求。7、讽谏,用暗示、比喻等方法委婉地规劝;接受;刘向;《战国策》 8、B 9、D 10、D 11、C 12、(1)我与城北的徐公比,哪个更漂亮些?(2)我的妻子称赞我漂亮,是因为偏爱我。13、(1)名词作状语;当面(2)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听到 14、C 15、B 16、D 17、A(的人)18、(1)大臣们和各级官员及百姓,能够当面指出我有错的地方的人,便能够得到上等的赏赐。(2)号令才下去的头几天,许多大臣走到宫里来劝谏威王,挤满了门口和院子,好似大街上一般热闹。19、人要有自知之明,不要一味喜欢听奉承话。做国君的更要虚心纳谏,才能使政治修明,国家得到治理。
课件30张PPT。比干:挖心 商纣王:暴君
屈原:投江 楚怀王:昏君魏征:死谏 唐太宗:明君 历史上的谏臣 封建社会,皇权威威,不可侵犯,有多少谋臣良相因批龙鳞、逆圣听而惨遭杀身之祸——伍子胥赐剑自刎,比干剖腹挖心,屈子放逐,司马迁蒙宫刑之辱,都是千古奇冤!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魏征(唐) 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做君王的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 战国时齐威王非常幸运,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
齐威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结果“百官荒废,国且危亡,在于旦暮。”齐威王爱隐语,谋士淳于髡kūn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听了谋臣的建议,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成就伟业。介绍齐威王 邹忌,齐国的谋臣,有辩才,善鼓琴.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据史载,一次,邹忌听齐威王弹琴,他就借谈论弹琴,阐述治国安民之道,齐威王听后,大为赞赏,封他为齐相。邹忌不仅是一个能言善辩的雄辩家,而且是一个有远见的政治家。 “大王身居王位,掌握着整个国家的命运,不管国家大事,这跟我摆着琴不弹有什么两样呢?我摆着琴不弹,大王很不高兴。大王面前摆着齐国这架大琴,即位九年了却不去弹它,一切国事都让下臣去做,连敌国屡屡进犯,打算瓜分齐国的军国大事大王也不放在心上,恐怕齐国的大臣百姓们也不会高兴吧?" 介绍邹忌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用暗示、比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规劝君主、尊长或朋友,使改正错误。解题兼语句邹忌进谏
齐王纳谏讽:婉言规劝
谏: 直言规劝 《战国策》是战国时代国别史汇编,也是一部历史散文总集。作者已不可考,最初有《国策》、《国事》、《短长》等名称,经过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始定为《战国策》。全书共33篇,分国别编辑。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宋、卫、中山十二策。它记载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记录了各国谋臣的策略和言论。所记史实从东周贞定王十七年(前452年),到秦始皇三十一年(前216年),共245年。 《战国策》长于议论和叙事,文笔流畅,生动活泼,在我国散文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初读课文,读准字音。?昳丽 ? ?朝 服衣冠
窥 镜? 期 年?
?朝 齐 间 进? (yì)(zhāo)(guān)(kuī)(jī)(cháo)(jiàn)自读课文1.读准句子
邹忌/修八尺有余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王之蔽/甚矣!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我会自学自学活动1我会自学2.理解文意(1)邹忌是由一件家庭琐事联想到国家政事的。这件家庭琐事是什么?(2)文章开头怎样描写邹忌的外貌和行动?这些反映了邹忌怎样的心理?有何作用?邹忌向他的妻、妾与客提出自己与徐公谁美的问题。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外形魁梧、美丽, 朝服衣冠,窥镜-----行动窥镜见貌,自觉其美,
逼真地刻画出他自我欣赏的心理。为下文的发展做铺垫。朗读第一段自学活动2(3)正是有了这点自信,才使他敢于和齐国有名的美男子徐公比“美”。由此引出了他与妻、妾、客的答话,邹忌向他的妻、妾、客提出了什么问题?得到怎样的回答? 问美: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吾与徐公孰美?
答美: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君美甚)(4)邹忌与徐公怎样比美?结果怎样?
(5)邹忌“暮寝而思之”,思的结果,认识到自己受蒙蔽的原因是什么?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妻私我、妾畏我、客有求于我类比推理:是一种根据两个同类事物某种属性的相同,推出它们的其他属性也可能相同的推理方式。类比推理是同类事物之间的比较,其结论不是必然性的。两个同类事物之间的相似点越多,推出的结论就越可靠。设喻说理:即设喻是指设置或借用一个寓言、故事或自然现象来说明一个抽象的道理。朗读第二段 邹忌用自己的事情设喻,讽谏齐王,用了逻辑中的类比推理方法,说说邹忌讽谏怎样把家事、国事进行类比的? 得出怎样的结论? 妻私臣—---------宫妇左右私 王 妾畏臣—---------朝廷之臣畏王 客求臣—--------四境之内有求于王王之蔽甚矣喻自己受蒙蔽
国君不易听直言诱使齐王懂得纳谏的重要朗读第三段 1.听了邹忌的分析,威王采取了什么措施?取得了怎样的效果?面刺 上赏上书 中赏谤讥 下赏初下:门庭若市数月:时时间进期年:无可进者胜 2.齐威王说的上、中、下三等奖赏的区别在哪里? 批评者勇气的大小。3.齐威王为此颁赏意味着什么?有改正的勇气,有振兴齐国的决心我会总结 这篇文章篇幅短小,妙趣横生,采用了一种奇特的三叠 的结构样式:排比 前后呼应,上下关照,层层推进,句 式整散错落有致,读来琅琅上口。 1.精读课文第一段,结合补充注释,朗读揣摩,思考问题。我会探究 邹忌的妻、妾、客异口同声地认为他比徐公漂亮,但答话语气程度有何差别?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
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
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
“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第一段补充注释表并列关系,并且体形容貌早晨帽子对……说他的美得很, 漂亮极了赶得上,比得上不相信自己表顺承关系,就介词,跟,同如,比得上孰,疑问代词,译为“谁”,“哪一个”,“孰与”常常连用,可讲为“与……相比”,“谁……”。长,这里指身高穿戴照明天,这里指第二天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
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
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第一段补充注释又过了一天认为躺着想这件事想要介词,向,对以……为美孰,通“熟”,作“仔细”讲,是副词表修饰表承接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偏爱,动词 邹忌的妻、妾、客异口同声地认为他比徐公漂亮,但答话语气程度有何差别? 妻的回答表现了妻对他由衷的喜爱、爱恋之情溢于言表。(语气十分肯定,表现了妻子对丈夫的偏爱之情”)
妾的回答,少了“君美甚”一句,“徐公何能及君也?”表现了地位低微的妾的畏怯心理。
客人的答话,“徐公不若君之美也。”语气更轻,表现出一种应酬、逢迎的态度。 2.精读课文第2段,结合补充注释,朗读揣摩,思考问题。我会探究体会邹忌设喻讽谏的好处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
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
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
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第二段补充注释朝廷实在,确实土地,疆土方圆近侍,近臣(到了)极点表示否定的无指代词,指代人表示“没有谁”的意思。以为,认为比蒙蔽这里指受蒙蔽 邹忌见威王,并没有单刀直入地向威王进谏,而是先讲自己的切身体会,他先叙述了妻、妾、客蒙蔽自己的原因,然后从自己的生活小事推至治国大事,说明齐王处于最有权势的地位,因而所受的蒙蔽也最深。
邹忌没有对威王的公开批评,而是以事设喻,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依据,推己及人,启发诱导齐威王看到自己受蒙蔽的严重性,使他懂得纳谏的重要性,具有强烈的说服效果。语言委婉、含蓄、娓娓动听,使人易于接受。 体会邹忌设喻讽谏的好处 3.精读课文第3、4段,结合补充注释,朗读揣摩,思考问题。我会探究(1)齐王纳谏之后,齐国的变化说明了什么?(2)“四国朝齐”说明了什么?(3)“此所谓战胜于朝廷。”此句评论作结,有何作用?第三、四段补充注释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
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
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
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好,对就,于是宫廷 大官地方小官君王自称,意为寡德之人刚,才已成成语 ,王宫门前、庭院里人多得像集市一样。形容进谏的人很多指进谏的话朝见到在在即使当面指责。面,名词作状语,作“当面”讲;刺,指责。谤:指责别人的过失。讥:讥讽闻”,使动用法,“使……听到”的意思不时,有时候表修饰间或,偶尔(1)齐王纳谏之后,齐国的变化说明了什么?(2)“四国朝齐”说明了什么?(3)“此所谓战胜于朝廷。”此句评论作结,有何作用?门庭若市--------进谏人多-------积弊沉重 时时而间进------进谏稀少------弊政改革 虽欲言,无可进者------ 政治清明说明了齐国国势强盛,威震诸侯,也从侧面反衬齐王纳谏的巨大成果。深刻提示了只有广开言路,修明政治,才能使国家强盛起来的道理。威王受蔽宫妇左右→私王朝廷大臣→畏王四境之内→求王邹忌比美臣之妻→私我臣之妾→畏我臣之客→求我威王除蔽除蔽结果:四国朝齐→战胜于朝廷理清课文结构我会总结这篇课文记述了一个什么家庭小事?要说明什么道理?记叙了邹忌问他的妻、妾、客,自己与徐公谁美的故事。
道理:劝说国君必须广开言路,采纳各方面的批评建议,兴利除弊,才可以兴国。把握文章主旨我会总结分析人物形象邹忌:
头脑冷静、善于思考、足智多谋、善于辞令、勤于政事。
齐威王:
有魄力的开明君主,闻过则喜,勇于纳谏,勇于改过。我会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