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
教学目标
1. 学习古代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2. 积累文言词语,诵读课文。
3. 学会辩证地看问题。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预习
熟读课文,读准字音,看注解试译全文。
二、 导入
从“杞人忧天”说起。《列子》一书,保存了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列子,名御寇,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三、 研读课文
1. 朗读课文
2. 翻译课文
3. 方法指导
(1) 加。文言词以单音节为主,而现代汉语则以双音工为主,有些文言词的基本意义保留至今,只需在原词上加一个字,变成现代的双音节词,如“方”即“方圆”指面积。
(2) 改。有些文言实词至今已不用了,可以改换一个意思相近的语来代替,如
(3) 补。文言文中通常有省略主语、介词宾语和量词等,所以翻译时,必须补出,如:“二山”即两座山。
(4) 调。文言文的语序有的与现代汉语不同,翻译时需要调整。如,“甚矣,汝之不惠”这是谓语提前的倒装句。
(5) 省。文言文中的发语句,即句首的助词,或句中的语气助词,如果省略后的影响原意的可省去。
四、 小结
1. 词性活用
险:形容词活用为名词,险峻的大山
箕畚:名词用作状语,用箕畚。
2. 通假字
汝之不惠
始一反焉
一厝朔东
五、 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一
思考课后练习二
第二课时
一、 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经翻译了课文,大致理解了课文的意思,这节课,我们再来细读课文,深入分析,研究课文所蕴含的思想内容。
二、 研读分析
1. 同学自己细读课文,可分角色朗读。思考下面问题。
(1) 愚公之妻和智者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是否相同
(2) 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这一细节有何作用
(3) 愚公移山要而对哪些困难
(4) 文中两个人物的名字以“愚”“智”对举,有什么深意
(5) 讨论本文的寓意
2. 讨论归纳
提示:
(1) 愚公之妻是从献疑的角度说的,带有关心的语气,并提出了移山过程中必须解决的客观难题,但并不反对移。而智叟则是讥笑和责难,阻止其移山。
(2) 体现了愚公移山的决定得到众人的拥护。
(3) 两山非常大;人力有限;工具简陋,运土路途远
(4) 愚——智——
(5) 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
三、 写法点评
1. 对比:愚公——智者 京城氏之子——智者
2. 烘托:山之高大,运土路程远——移山不易;山神之惧,天帝之感——愚公决心之坚
四、 学生质疑
五、 作业
1. 完成课后练习一
2. 读了这则寓言,有什么感想?就本文写一篇读后感。
《愚公移山》
一、基础训练
1.《愚公移山》选自 ,这是一篇 。
2.给下列字注音:
龀( ) 匮( ) 厝( ) 孀( ) 箕畚( )( )
3.解释句中的字:
⑴杂然相许(许: )
⑵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 )
⑶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且: )
⑷帝感其诚(感: )
⑸而山不加增(加: )
⑹聚室而谋日(聚室: )
4.引用原文回答问题。
愚公移山的原因是:
愚公移山的目的是:
5.解释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通( ),意思是 。
河曲智叟亡以应。( )通( ),意思是 。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通( ),意思是 。
6.区分下列句子是疑问句还是反问句。
⑴且焉置土石?( )
⑵如太行、王屋何?( )
⑶何苦而不平?( )
⑷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
7.本文成功地运用了对比手法,按要求填写下表。
8.翻译下列句子。
⑴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⑵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⑶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9.愚公认为移山一定能实现的原因是 。
10.你身边有没有当代的“愚公”,请结合他(她)的精神谈一谈。
二、同步解读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11.表明愚公移山任务艰巨的两句话是:
12.读下列文句,体会加点的词,需重读的,在括号中画“√”,不需重读的在括号中画“×”。
⑴北山愚公者( ),年且( )九十,面山而( )居。
⑵以( )君之( )力,曾不( )能损魁父之( )丘
13.指出下列“其”和“之”的不同用法。
其:其妻献疑曰( ) 惧其不已也( )
其如土石何( ) 帝感其诚( )
之:河阳之北( ) 以君之力( )
笑而止之曰( ) 毁山之一毛( )
14.智叟认为愚公很“愚”的原因有二,一是 ,二是 。
15.分析“其妻献疑”和“智叟笑而止之”的内容,回答:
其妻对愚公的举动是从 角度说的,话语中带有 的语气,其目的是 。智叟对愚公的举动是从 角度说的,话语中带有 的语气,其目的是 。
16.“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无穷匮也”一句运用的修辞手法是 ,运用这种句式,其目的是表现愚公( )
A、思想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
B、把希望寄托在难以实现的幻想中。
C、要世世代代移山,不达目的不罢休。
D、要造福子孙后代,创建千秋伟业。
17.下列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山之一毛:山上的一根草。
B、固不可彻:固执得不够彻底。
C、孀妻弱子:寡妇孤儿。
D、无穷匮:无穷无尽。
18.下列句意解说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甚矣,汝之不惠——你真是不实惠呀。
B、其如土石何?——又能把土块石头怎么样呢?
C、虽我之死,有子存焉——虽然我死了,有儿子存在。
D、河曲智叟亡以应——河曲智叟一边答应一边逃走了。
三、美文赏读
外科医
[明]江盈科
有医者,自称善外科。一裨将阵回,中流矢,深入膜内,延使治。乃持并州剪,剪去矢管,跪而请谢。裨将曰:“簇在膜内者须亟治。”医曰:“此内科事,不意并责我。”
注释
①延使抬:请他来治疗。②簇在膜内者须亟治:箭单留在肌肉里面这才是最需治疗的。
1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自称善外科(善: )
(2)延使治(延: )
(3)不意并责我(意: )
2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而”的用法与“跪而请谢”中的“而”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人不知而不愠
B.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C.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D.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21.将画线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22.医生本应当救死扶伤,而文中的医生治伤无方,但却很爱钱。文中体现他爱钱的一句是: 。
23.试联系社会实际设题谈谈感受。
参考答案:
(1、《列子·汤问》;古代寓言 2、略 3、⑴赞同⑵用箕畚装运⑶将近⑷被感动⑸更⑹把全家人聚在一起 4、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5、略 6、⑴疑问句⑵反问句⑶反问句⑷疑问句 7、依次是:前者正视困难,但不反对移山,态度积极,后者反对移山,态度是消极的。前者说明愚公的行为受到群众拥护,后者不如孀妻弱子,说明智叟目光短浅,势单力薄。愚公不愚,大智大勇,智叟不智,鼠目寸光。 8、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又能把太行、王屋这两座大山怎么样呢?⑵于是率领子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装运到渤海边上。⑶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愁挖不平? 9、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10、略 11、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12、且(√);不(√) 13、略 14、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15、献疑;关心;解决土石问题;责难;嘲讽;阻止愚公移山 16、顶针;C 17、B 18、B 19.(1)擅长(2)邀请(3)料想 20.B 21.一位偏将从战阵上回来,被乱箭射中,刺进了腹内隔膜,请这位医生给他治伤。 22.跪而请谢。 23.略)
课件37张PPT。1《列子》愚公移山巍巍太行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
任凭那扁担把脊背压弯
任凭那脚板把木屐磨穿
面对着王屋与太行
凭着是一身肝胆
讲起来不是那奇闻
谈起来不是笑谈
望望头上天外天
走走脚下一马平川
面对着满堂儿儿孙
了却了心中祈愿.
无路难呀开路更难
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列子,名寇,又名御寇,战国前期郑国人,道家代表人物之一,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
作品:《列子》这部书中保存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寓(寄托)言是一种文学体裁,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常常带有讽刺或劝戒的性质。它的特点是寓一定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之中。好的寓言,往往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教育。 寓言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文重要的实词、虚词。
2、理解课文深刻的寓意。
3、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检查预习:通假字始一反焉
甚矣,汝之不惠
河曲智叟亡以应
一厝朔东
同“返”,返回。
同“慧”,聪明。
同“无”,没有
同“措” ,放置
听录音课文结构
第一段:交待故事背景。
第二段:写愚公决心移山,得到全家支持,并排除疑难,立即行动。
第三段:故事的高潮,写愚公驳斥智叟的错误观点。
第四段:神话结尾,写愚公愿望的实现。 二山耸立图家庭会议图毕力平险图愚公智叟论辩图神灵移山图重点词语
1.面山而居
2.阳
3.阴
4.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5.如太行、王屋何
6.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7.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8.汝心之固
9.虽我之死
10.何苦而不平
11.投诸渤海之尾
面对着(名词用作动词)
水的北面或山的南面。
水的南面或山的北面。
减少。
把······怎么样。
用箕畚。(名词活用为状语)
指山上的草木。
固执,顽固。
即使。
愁。
之于。 “之”的用法
1.结构助词,“的”: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以君之力 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京城氏之孀妻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操蛇之神
2.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汝之不惠 虽我之死 汝心之固
3.指示代词,“这”: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这件事”:操蛇之神闻之,告之于帝
4.人称代词,“他们”:跳往助之
“他”: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5 “而”的用法
连词,表修饰:面山而居 笑而止之
表顺承:聚室而谋 何苦而不平?
表转折: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其”的用法
1.代词,“他的”:其妻献疑曰 帝感其诚
“他”: 惧其不已也
2.副词,加强反问语气:其如土石何? “且”的用法
1.副词,“将要”:年且 九十
2.连词,“况且”:且焉置土石? “于”的用法
介词,“到”:达于汉阴
“向”:告之于帝 词类活用
形容词活用作为名词:毕力平险:险峻的大山
名次作状语: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用箕畚 特殊句式
1.被动句 帝感其诚 (天帝被他的诚心感动了)
2.倒装句
①、主谓倒装:甚矣,(谓) 汝之不惠(主)
②、宾语前置:何(宾)苦而不平?
③、定语后置:遂率子孙(荷担者)(定语)三夫
3.省略句
①、省略主语:(愚公)聚室而谋曰 (室人)杂然相许
②、省略介词:帝感(于)其诚 一厝(于)朔东
一厝(于)雍南 一词多义:
年且九十且焉置土石固汝心之固
固国不以山溪险
固以怪之亡河曲智叟亡以应
今亡亦死其惧其不已也
其如土石何
帝感其诚之以君之力
虽我之死
汝之不惠
告之于帝
辍耕之垄上焉且焉置土石
惧有伏焉
无垄断焉于达于汉阴
告之于帝
战于长勺且1.愚公要移的是两座什么样的山?
2.愚公为什么移山?
3.移山的目的是什么?
4.倒土的地点是哪里?
5.他们是怎样具体行动的?
6.山最终移掉了吗?
7.愚公决心移山要克服哪些困难?
思考?两山规模
原因
目的
地点
行动
愚公移山 “方七百里,高万仞”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讨论并归纳:(l)两座山又高又大,移山很艰难: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2)移山的人少,且老的老、小的小:年且九十。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3)工具简陋,运土路程远: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决心移山要克服哪些困难?众人的态度? 嘲讽阻之智叟愚公之妻关心:讲真话,提问题
邻居小孩愉快助之智叟愚公之妻 把智叟的话与愚公之妻的话比较,看看有哪些不同? “献疑 ”“笑而止 ”关切 嘲笑 忧虑 讥讽 智叟是讥笑与责难愚公,是有意挖苦用轻视。
其妻的“献疑”是关
心,并引起全家人讨论
运土问题,导致移山行
动的开展。
二者都推动了情节的发展讨论愚公与智叟的观点1.智叟与愚公在移山问题上的分歧在哪里?
智叟:“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愚公:“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2.为什么?
智叟:从静止的观点出发,鼠目寸光,畏惧困难,只看到一代人的力量,从而断定人在自然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愚公: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有克服困难的决心,有坚持不懈的毅力,有奉献自己造福后人的牺牲精神目光长远 ,发展的眼光愚公大智(若愚)大勇不怕困难 坚持不懈 雄心壮志智叟不智、不勇
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
鼠目寸光 冷漠逃避取名用意:用意:作者反用其意,是带有明显讽刺意味的。愚公不愚,智叟不智,用智叟的“智”反衬愚公的“愚”,加重了对比色调,并增加了讽刺的色彩。结局:“自此,冀之南,汉之阴, 无陇断焉”(神话结尾作用) 内容: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是古代人们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矛盾的幻想方式,它所反映的是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更加突出了愚公精神的惊天地、泣鬼神,神灵的出现使结尾充满了浪漫主义的色彩。 结构上:照应开头,总结全文。 大智大勇
不惧怕困难
有雄心壮志
有实干精神
能坚持不懈 愚公精神:中心思想: 本文着重塑造了愚公的形象,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奋斗的道理。写作特色1.侧面烘托
以两山高大,路程遥远反衬移山艰难;结尾
2. 对比(对比,烘托了人物的性格,表现了文章主题,使人物形象更加突出。)
a.移山人力的单薄与移山任务的艰巨。(突出愚公排除万难的坚毅精神)
b.智叟和愚公(表现了“愚”者并不愚,“智”者并不智)
c.愚公妻与智叟(关切与嘲讽)
对比和衬托手法二山高峻对比对比遗男热情帮助智叟顽固不化对比山神惊惧 天帝感动衬托愚公的坚强意志和必胜信念人少力微 工具简陋智叟:
目光短浅
安于现状
自作聪明愚公:
胸怀大志
远见卓识
坚持不懈蓝天下的太行山风光云雾缭绕的王屋山风光仿古风格的中华愚公村:愚公移山纪念雕塑愚公移山雕塑愚公井 想一想,在这个日新月异、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是否仍然需要愚公精神? 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 创编故事片断参考题目:
(1)运石途中
(2)智叟被抢白之后
(3)山神告状
(4)移山之后
结束语: 古人愚公能移山,
气壮山河美名传。
少年皆做新愚公,
宏伟大业早实现。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