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湘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5.2土壤的形成课件(共5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地理湘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5.2土壤的形成课件(共57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20.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湘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12-25 22:30: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7张PPT)
新湘教版 必修一 高中自然地理
教学目标和要求
能够说出土壤的形成过程;能够对比不同类型土壤的差异,举例分析不同社会经济条件下人类活动对土壤的有利或不利影响(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
根据给定区域的相关信息,判断其土壤类型;能够归纳出不同气候条件下的土壤类型;能根据当地土壤状况,分析说明农业生产是否合理(区域认知);
观察土壤剖面,并根据观察结果思考土壤形成过程与环境的关系;能够分析生物、气候等对土壤的影响(地理实践力)。
寻乌位于赣东南边陲,地处武夷山与九连山余脉相交处,这里群山拱卫,古代交通闭塞,人烟稀少。然而,在寻乌的群山中,却隐藏着许多造型奇特的古民居。一些规模较大的古民居,还建有密布箭孔的碉楼。那么,人们为什么选择在这里定居,并修建了这些有如城堡的建筑呢?原来,在寻乌的山脉中,分布着富含硒元素的岩石,山中溪流将硒元素源源不断地运送到山间盆地,最终形成了富硒土壤。这种独特的土壤,再加上良好的气候资源,使得当地出产的农产品不仅产量较高,而且品质优良。适宜耕种的自然条件,在农耕时代吸引了一批批山外的百姓,他们纷纷迁移至此。他们耕田种地,过着丰衣足食的生活。为了家族的集聚,也为了防备旧时的匪患,这些迁入的居民,才修建了一座座防卫森严的巨型围屋。
1.想一想,吸引人们选择在寻乌的群山之中定居的原因有哪些?
2.寻乌富硒土壤是怎样形成的?议一议,影响土壤形成的因素有哪些?
富硒土壤,水热条件优越,农产品产量高品质好。
降水丰富,河流众多,流水携带山地晒元素到山间盆地,最终形成富硒土壤。因素:成土母质、气候、地形、生物等。
02成土因素
03土壤剖面
01概念
土壤是指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
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土壤为植物光合作用提供并协调水分、养分、温度、空气等营养条件,是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
02成土因素
03土壤剖面
01概念
01
02
03
04
05
06
成土母质
气候因素
时间因素
生物因素
地形因素
人类活动
… …
… …
Parent material
成土母质
在温度变化、水、大气及生物的影响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原地发生的破坏作用,称为风化作用
风化作用使岩石破碎,形成结构疏松的风化物(成土母质)
01
成土母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土壤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风化物(成土母质)逐步发育成土壤,成土母质是土壤的初始状态,
在气候与生物的长期作用下,成土母质逐渐转变成可生长植物的土壤。
… …
… …
Climatic factors
气候因素
气候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和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
影响岩石风化的强度、速度及土壤中有机质的多少。
影响和控制了土壤的形成。
02
#Reading - temperature and soil organic matter
# 阅读-温度与土壤有机质
Soil organic matter is mostly concentrated in the surface of soil. I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soil and directly affects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soil fertility
土壤有机质多集中在土壤表层,它是土壤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土壤肥力的形成和发展
土壤有机质包括遗留在土壤中的生物残体,以及经过土壤微生物的生物化学作用所形成的腐殖质
# 阅读-温度与土壤有机质
Soil organic matter is mostly concentrated in the surface of soil. I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soil and directly affects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soil fertility
腐殖质是土壤有机质的主要组成部分
低温有利于土壤中有机质的保存
我国东北地区四季分明,夏秋多雨,植物繁茂,地上和地下均有大量有机残体进入土壤
#Reading - temperature and soil organic matter
# 阅读-温度与土壤有机质
Soil organic matter is mostly concentrated in the surface of soil. I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soil and directly affects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soil fertility
冬季漫长寒冷,土壤冻结时间长,微生物活动受到抑制,有机质分解缓慢,并转化成大量腐殖质累积于土体上部,形成土质肥沃的黑土
黑土有机质含量为3%-10%,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土壤发育程度低,土层薄,
土壤贫瘠,
冻土广布。
高寒环境
有机质分解快,土壤淋溶作用强,土壤贫瘠,
偏酸性。
湿热环境
土壤发育程度低,
土壤贫瘠,
偏碱性。
干旱环境
有机质分解慢,
大量累积在表土层,土层深厚,
土壤肥沃。
冷湿环境
… …
… …
Biological factors
生物因素
生物可以加快岩石风化和土壤形成过程,改善成土母质的性状,是土壤有机质的来源;
生物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可促进土壤矿物质颗粒团聚。
03
在适宜的日照和湿度条件下,岩石表面滋生出苔藓类生物,
它们依靠雨水中溶解的微量矿物质得以生长,同时产生大量分泌物,
对岩石进行化学、生物风化。
随着苔藓的大量繁殖,生物与岩石之间的相互作用日益加强,
岩石表面慢慢地形成了土壤。
此后,一些高等植物在“年幼”的土壤上逐渐生长起来,
进一步促进土壤的形成。
有选择地吸收母质、
水体和大气中的养分,
并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质,
然后以枯枝落叶和残体的形式,将有机养分再归还地表。
01
动物除以排泄物、分泌物和残体
的形式为土壤提供有机质外,
有些动物如蚯蚓、白蚁等,还可通过
对土体的搅动,改变土壤结构和孔隙度等。
02
主要通过对有机残体的分解、转化以及腐殖质的合成,
来促进成土过程。
03
… …
… …
Topographic factors
地形因素
在山区,随着地势的升高,土壤的组成成分和理化性质均发生显著的垂直分化;在陡峭的山坡上,地表疏松物质的迁移速率较快,很难发育成深厚的土壤
04
… …
… …
Topographic factors
地形因素
在平坦的地方,地表疏松物质的侵蚀速率较慢,成土母质能在较稳定的气候、生物条件下逐渐发育成深厚的土壤
04
… …
… …
Topographic factors
人类活动
积极影响:培育肥沃、高产的耕作土壤(水稻土)。
消极影响: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导致土壤退化,
如肥力下降、水土流失、盐渍化、荒漠化、土壤污染等。
05
#Reading - human activities and soil
# 阅读-人类活动与土壤
The impact of human activities on soil can be divided into positive and negative aspects
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影响,分为积极的和消极的两大方面
积极的影响如培育出一些肥沃、高产的耕作土壤,以水稻土为代表
水稻土是在长期栽培水稻,灌溉浸淹条件下发育而成的土壤
#Reading - human activities and soil
# 阅读-人类活动与土壤
人们年复一年地在土壤上进行泡水耕耘,排水晒田,精整田面,轮作施肥,使土壤耕作层具有一种特殊的软糊度,有利于水稻须根的发展
典型水稻土的耕作层呈深灰色,锈色条纹多;其下为犁底层,紧密坚实,有锈色斑点
#Reading - human activities and soil
# 阅读-人类活动与土壤
The impact of human activities on soil can be divided into positive and negative aspects
水稻土广泛分布于亚洲南部及欧洲、美洲、非洲、大洋洲等洲的部分地区,我国的水稻土主要分布于长江流域和华南一带,华北、东北分布则相对分散
水稻土的肥力,因其所分布的环境条件和管理水平而各异
#Reading - human activities and soil
# 阅读-人类活动与土壤
The impact of human activities on soil can be divided into positive and negative aspects
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可对土壤造成消极的影响,导致土壤退化,如肥力下降、水土流失、盐渍化、荒漠化、土壤污染等
… …
… …
time factor
时间因素
时间因素反映的是土壤形成发育的历史动态过程。
在适宜的气候条件下,发育的时间越长,土壤就越成熟,土壤层越厚,土层分化越明显。
06
Some people believe that the soil in tropical areas is deeper than that in temperate and cold areas, and the content of soil organic matter is also rich
Does that make sense Explain your reasons for judgment.
探究-温度带与土壤
Exploration - temperature zone and soil
有人认为,热带地区的土壤比温带和寒带地区的要深厚,土壤有机质含量也要丰富
这种说法有道理吗?说明你的判断理由。
-01-
1.【答案】没有道理。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既与温度有关,又与降水有关。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地带,化学与生物风化作用强,风化壳厚,因而土壤层厚度较大;
少雨干旱的热带地区,风化壳薄,发育的土壤层也较薄。
另外在常年温暖湿润气候条件下,微生物活动旺盛,全年都能分解有机质,这将降低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
The alluvial soil of the Yellow River Delta, the cold desert soil of the Qinghai Tibet Plateau and the hilly red soil of the south of the Yangtze River were compared
It shows which kind of soil has better development degree
探究-土壤发育程度
Exploration - degree of soil development
比较黄河三角洲冲积土、青藏高原寒漠土和江南丘陵红壤
说明哪一类土壤的发育程度较好
-02-
A-黄河三角洲冲积土
黄河三角洲地形平坦,黄河携带来的大量泥沙在入海口处堆积,
土层深厚、肥沃,
发育程度较好。
B-江南丘陵红壤
江南丘陵地区
地形坡度较大,
流水作用强烈,
地表物质迁移速度较快,
很难发育成深厚土壤。
C-青藏高原寒漠土
青藏高原形成时间短,地势高,气温低,
形成发育程度较差的
寒漠土。
2.【参考答案】黄河三角洲冲积土好于江南丘陵红壤和青藏高原寒漠土。
土壤形成因素学说
Theory of soil forming factors
19世纪末,俄国科学家道库恰耶夫在进行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土壤成因进行了科学解释,建立土壤形成因素学说
该学说认为,土壤的形成取决于母质、气候、生物、地形、时间五大成土因素的综合作用
据此,完成相关任务。
-03-
At the end of the 19th century, Russian scientist dokuchaev scientifically explained the causes of soil and established the theory of soil formation factors on the basis of a large number of investigations and studies
土壤形成因素学说
Theory of soil forming factors
该学说认为,各成土因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对成土过程产生综合作用
结合所学知识,试举例说明
-03-
黄壤分布在海南岛中部山地,
当地气温较低。
中部山地对夏季风有较强的拾升作用,
故降水较多,
土壤水分充足,
使土壤中的氧化铁水化而导致土壤颜色变黄,
表现为淀积层中的土壤颜色为黄棕色。
当地木本植物居多,少部分有机物以枯枝落叶方式归于土壤表层,所以枯枝落叶层较厚。
土壤中的蜗牛等
动物也可以
改善土壤结构。
A-气温因素
B-降水因素
C-植物因素
D-动物因素
参考答案:(例)海南岛黄壤成土过程分析
At the end of the 19th century, Russian scientist dokuchaev scientifically explained the causes of soil and established the theory of soil formation factors on the basis of a large number of investigations and studies
土壤形成因素学说
Theory of soil forming factors
在教材所论述的成土因素中,道库恰耶夫没有考虑哪一个因素?结合自己所学,简述该因素对土壤形成的深刻影响。
-03-
【参考答案】
没有考虑人类活动因素。人类对土壤的影响。
若合理利用,则土壤向良性方向发展;若利用不合理,则容易引起土壤退化。
如在南方丘陵红壤区,植树造林可以防止水土流失,针对土壤的酸性特征,可以种植茶树等;若乱砍滥伐,会引起水土流失、土壤退化。
-02-
土壤剖面
土壤剖面是指从地面垂直向下的土壤纵断面
由一些形态特征各异的、大致与地面平行展布的土层所构成。
土层通常可分为有机层、腐殖质层、淋溶层、淀积层、母质层和母岩层。
有机层
土壤表层的植物残体堆积层,以分解和半分解的有机质为主
Organic layer
腐殖质层
Humus horizon
土壤腐殖质积累而形成的暗色土层,呈灰黑色或黑色
淋溶层
由于淋溶作用使得物质迁移和损失的土层,有机质含量低,色泽较淡
leached horizon
淀积层
Sedimentary layer
淀积层常与淋溶层相伴存在,是土壤物质沉淀、积累的层次
母质层
Parent material layer
疏松的风化碎屑物质,母岩层为坚硬的岩石
#Reading - forest and grassland soil profiles
# 阅读-森林土壤和草原土壤剖面
Forest soil refers to the soil developed under forest vegetation
Forest soils are generally distributed in humid and semi humid areas, from the sub cold zone to the tropics
森林土壤是指森林植被下发育的土壤
森林土壤一般分布于湿润和半湿润地区,从亚寒带到热带均有广泛分布
在我国,森林土壤主要分布于东半部广大地区,西部山地一定高度上也有分布
图5-21 我国棕壤、红壤的分布及其土壤剖面
图5-22 我国黑土、黑钙土的分布及其土壤剖面
我国森林土壤
主要分布在东半部广大地区,
西部山地的一定高度上也有分布。
我国草原土壤
主要分布在小兴安岭和长白山以西、
长城以北、贺兰山以东的广大地区。
棕壤 温带落叶阔叶林
红壤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黑土 草甸草原植被
黑钙土 温带大陆性气候
在森林植被下,有机质主要
以地表枯枝落叶的形式进入土壤,
因而腐殖质明显地集中在土壤表层,向下突然减少。
由于气候较干旱,除黑土外,
土壤下部均有明显的钙积层,
有机质主要以根系的形式进入土壤,
腐殖质含量自表层向下逐渐减少。
黑土是在草甸草原植被下发育,
具有深厚而肥沃黑土层的土壤。
黑土层较厚,有机质含量丰富,
土壤肥力高。
表层疏松,通气透水;
底土黏重,保水保肥。
土壤结构良好,易于耕作。
砖红壤:发育在热带雨林或季雨林环境下;
燥红土:在热带干热地区稀树草原环境下形成的;
赤红壤:又称为砖红壤性红壤,发育在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环境下,具有红壤与砖红壤的过渡性质;
黄壤:发育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环境下,与红壤属同一纬度带,但黄壤分布在多云雾、水分条件较好的地区。
图5-23 海南岛土壤类型分布
读图,完成相关任务。
据图归纳海南岛土壤类型的空间分布特点。
燥红土分布在海南岛西南部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议一议,海南岛地处热带,
属热带季风气候,
为什么发育有亚热带的土壤?
图5-24 海南岛地形及年降水量分布
【参考答案】
海南岛土壤中砖红壤面积最大,主要分布在北部和东部;
赤红壤面积仅次于砖红壤,
主要分布在低山丘陵区;
黄壤主要分布在中部山地;
燥红土分布在西南部沿海地区;
水稻土主要分布在降水较多、河流流量较大的东部和北部平原地区。
图5-23 海南岛土壤类型分布
海南岛的西南部属于中部山地的背风坡,夏季盛行下沉气流,
致使该地区具有热量高、
酷热期长、降水少、蒸发量大、旱季长的特点。
在高温干燥的特殊气候条件下,植被为稀疏草原或稀疏灌丛草原。
燥红壤有特殊的有机质积累过程,
雨季中植物地上部分生长旺盛,
旱季中有机质分解缓慢,
有利于粗有机质的相对积累。
图5-24 海南岛地形及年降水量分布
议一议,海南岛地处热带,
属热带季风气候,
为什么发育有亚热带的土壤?
【参考答案】海南岛中部山地海拔较高,气温较低。
山地对夏季风有抬升作用,
多云雾天气,降水较多,
发育有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土壤。
图5-23 海南岛土壤类型分布
土壤既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一个要素,也是反映自然地理环境的一面镜子。
不同的土壤可以反映出不同的
气候、地表物质、地形、水文条件、生物乃至人类活动。
从多种因素对土壤形成的作用,
可以看出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
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
共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图5-4 小尺度范围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示意
读图5-27,完成相关任务。
据图描述土壤形成与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参考答案】土壤处在岩石圈、
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相互紧密接触地带。土壤的形成和发育会受到其他圈层的影响。
气候可以通过水热,
直接影响土壤形成与发育;
也可以通过影响植被、水源等,
间接影响土壤的形成。
图5-3 大尺度范围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示意
【参考答案】
土壤圈与大气圈在近地表进行频繁的水分、热量等的迁移和交换,
对地区气候产生直接影响。
土壤圈是全球水循环的重要组成,大气降水通过土壤进入水圈。
图4-2 陆地上的水体及其相互关系示意
【参考答案】
土壤是直接在岩石圈表层风化产物上发育形成的,这些风化物是土壤矿物养分的最初来源。
土壤覆盖于岩石上,
能够减少外力对母质的破坏。
土壤圈是陆地生物圈的载体,
土壤支撑绿色植物,为其供应水分、养分;而植被是土壤中有机质的重要来源,与土壤肥力密切相关。
图5-4 小尺度范围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示意
《土壤的形成》
THE FORMATION OF SOIL
课堂练习
第02版 新课标湘教版 高中地理必修一 自然地理学
New curriculum standard of 02 (people's Education Edition) Geography compulsory one for senior high school (Physical Geography) (version II)


读甲、乙两地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甲地与乙地的土壤相比较(  )
A.甲、乙两地的土壤养分来源相同
B.甲、乙两地的土壤有机质含量相同
C.甲地的土壤比乙地肥沃
D.甲、乙两地的土壤矿物质含量相同
(2)关于乙地发展农业生产的条件分析,正确的是(  )
A.全年高温多雨,雨热同期
B.年均温较低,土壤有机质丰富
C.地表径流丰富,水源充足
D.地形平坦,土层较厚
A
B


下图为小尺度范围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示意图。读图,完成第3-4题。
3.图中①至⑤分别代表了自然地理环境中大气、生物、地质、地形、水文要素,其中对土壤形成比较稳定的影响要素是(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④⑤
4.图示区域(  )
A.土壤肥力与生物活动密切相关
B.山坡上土壤厚度一般大于河谷
C.土壤的矿物养分主要来自植被
D.林地土壤有机质含量一般高于草地
C
A


D
B
读土壤剖面示意图,完成第5-6题。
5.关于图中各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为腐殖质层
B.②为淋溶层
C.③为母质层
D.④为淀积层
6.关于②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以分解和半分解的有机质为主
B.腐殖质积累而成,颜色较深,呈灰黑色或黑色
C.矿物质淋失,颜色较浅
D.质地黏重、紧实,呈棕色或红棕色
在校园或校园附近的空地或荒地上,清理地表的植物或杂物,自地表向下挖出边长为20厘米的土壤立方块,将土壤块放在一张白纸上,用秤称出土壤块的质量。


(1)观察土壤块的颜色自上而下是否有变化,并解释变化的原因。
(2)用干纸巾分别贴在土壤块的表层和底层,稍过一会儿,观察纸巾的状况,判断土壤块表层和底层的湿度差异。
土壤块的颜色自上而下有变化,因为自上而下水分含量越来越多。
土壤块表层湿度小,底层湿度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