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驻马店市环际大联考“逐梦计划”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阶段考试(三)语文试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南省驻马店市环际大联考“逐梦计划”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阶段考试(三)语文试题(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5.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2-25 23:29: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环际大联考
“逐梦计划”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阶段考试(三)
高一语文试题
(试卷总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17分)
材料一:
博物馆是大家都熟悉的,它们是一个地方的名片,各地方都很重视,也都是尽其所能地营建,务使之成为一地的地标。因此,我们看到的博物馆大多具有庙堂气质,可以称之为一个地方“文化圣殿”。一个偶然的机会,笔者参观了家乡城市新近完工的博物馆,看完之后,有了一种“乡愁”,一种对家乡文化共鸣式的体验,一种油然而生的对往昔岁月的怀念。也突然意识到,博物馆其实还有一类,也许我们应该把她称为“家乡博物馆”,因为一种依念,就像对母亲那样,因此可以用“她”来称呼。家乡博物馆应该是一种理念,成为博物馆事业的一个发展方向。在中国这个文化正在发生巨变的时代,她应该是文化传统的保护与保存者。
家乡博物馆是以地方文化的保护与展示为特色的,因为熟悉当地的情况,因为没有脱离当地的自然与文化背景,家乡博物馆能够让参观者更容易形成共鸣,尤其是那些已经离开与即将离开家乡的人们。当代中国城市化进程十分迅速,每年都有许多乡村消失;还有许多村庄虽然还是村庄,但是早已没有了年轻人。年轻人成家之后基本都住在城里,因为就业,因为孩子的教育,不得不如此。他们的孩子大多已经不会说家乡方言。家乡对这一代年轻人,尤其是他们的孩子来说,是已经回不去的地方。他们也只能从博物馆看到那曾经熟悉的家乡。家乡博物馆中民俗展、农具展、民居展,如此等等的展览用旧物帮助我们铭记那个正在急剧消失的过去。对于现在还是孩子的一代人来说,他们的“乡愁”将立足何处呢?
我们失去的不仅仅是一种情感,“乡愁”只是一个直觉的表达,它的背后是我们数千年的文化传统,一个依托乡村生活绵延不绝的传统,一个塑造了我们中国人精神内核的传统。我们可能都没有想到,现代工商业大潮是如此迅猛,短短几十年改变了延续了数千年的乡村社会。我们不是反对社会发展的趋势,而是说,工商业、城市化、高科技,并不必定要与我们的文化传统矛盾。现代都市生活并不需要用毛笔写字,但城市中练习书法的人比比皆是。即便是典型的农村传统,如种菜,中国人也可以在全世界将其发扬光大。
文化传统让我们知道自己是谁,让我们能够欣赏千百年积淀的美好。设若没有唐诗宋词,我们如何能够欣赏杭州西湖呢?那它不过是一个小小的湖泊而已。存在主义大师海德格尔云:人,诗意地栖居。然而,诗意来自哪里呢?它来自人赋予物的意义。而物的意义是历史与社会的产物,我们遗留下来的古物、旧物就承载着一定历史阶段社会所共享的物的意义,我们称之为文化遗产。当我们失去了文化遗产的时候,我们也就失去了许多诗意的载体。
(摘编自陈胜前《“互联网十”时代的家乡博物馆》)
材料二:
2021年10月,国家文物局发布的《关于促进文物合理利用的若干意见》中指出:“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深入挖掘和阐发文物资源承载的历史文化价值和时代价值,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对于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全民族文化自信,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学校、地方博物馆、文化行政单位等各方应积极行动起来,采取有效措施,使各种文化资源焕发生命力,让青少年在中华文化的雨露中健康成长。
第一,不断开拓学生的历史视野。当前,中华民族正处在重要的历史转折期,引导青少年客观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十分重要。除了从教材中学习基本知识外,青少年还应投入到生活实践中,学习英雄人物、先进人物、领略美好事物,发自内心地热爱家乡文化。当物质需要不再是人们生存的首要因素时,美好的精神文化就成为人们的普遍诉求。家乡的馆藏文物既是富有精神感召力的生动教材,又是彰显中华优秀文化的有效载体,我们不仅要引导学生了解西方工业文明中的先进文化,更要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不断开拓历史视野。
第二,坚持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时代转型期,泛娱乐化、享乐主义等负面思潮不可避免地影响了一部分青少年,各种文化之间的角力也从未停止。有西方学者认为,未来的冲突将由文化因素而不是经济或意识形态因素引起。中华传统文化中强调的秩序、纪律、家庭责任感、节俭等品质,是中国迅速发展与崛起的原因之一。而随着时代的变迁,一些人似乎在慢慢遗忘这些优秀的品质。
因此,在馆校合作活动中,文化教育部门应始终坚持立德树人的理念,引导青少年树立符合当今时代发展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助力青少年健康成长。
第三,展现艺术教育的育人魅力。博物馆的绘画、书法、雕塑等艺术作品不仅记录了先民的真实生活,也体现了中国文化艺术的高超造诣。近现代著名画家、学者黄宾虹指出:“中华民族所赖以生存,历久不灭的,更是精神文明。艺术便是精神文明的结晶。现时世界所染的病症,也正是精神文明衰落的原因。要拯救世界,必须从此着手。”可见,艺术教育关乎民族精神的培养,是切入心灵的教育,也是丰富人生的教育,我们要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更好地担负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
概而言之,文化场馆与基础教育相结合,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条有效途径,包括文化教育工作者、管理者在内的社会各界,都要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上看待这一问题,精心设计、倾心投入、努力工作。我们坚信,这项工作将对增强全民族文化自信,促进经济、社会等各项事业的发展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需要每一个人的不懈努力。
(摘编自胡晓虹《让青少年在中华文化雨露中健康成长》)
1.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只有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中华文化、社会经济才能发展起来。
B.中国能迅速发展与崛起,是因为中华传统文化一直强调秩序、纪律,家庭责任感、节俭等品质。
C.文章引用学者黄宾虹的话,是为了论证现时世界精神文明已经衰落的观点。
D.家乡博物馆是以地方文化的保护与展示为特色的,能够让参观者更容易形成共鸣。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博物馆通常是一个地方尽其所能地营建的,是一地的地标,有“文化圣殿”之称。
B.有西方学者认为,未来引起冲突的因素不是经济或意识形态因素,而是文化因素。
C.现代工商业大潮改变了延续数千年的乡村社会,冲击着乡愁文化,阻碍着传统文化的发展。
D.城市化进程中的年轻人脱离了家乡当地的自然与文化背景,他们的乡愁只好从博物馆中得到寄托。
3.下列选项中,不属于“不断开拓学生的历史视野”的一项是( )(3分)
A.大学生向当地非物质文化传人学习剪纸、皮影戏等传统手艺。
B.学校组织学生参观当地博物馆,听长征故事,看革命历史文物。
C.几名少年街舞爱好者在街头展示街舞的魅力,介绍街舞的起源。
D.9月18日这天,某小学组织开展铭记历史·缅怀英烈九一八主题教育活动。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行文思路。(4分)
5.如何让博物馆面向青少年充分发挥文化传统的作用呢?请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正月(节选)
孙犁
多儿十二岁当儿童团,十五岁当自卫队,那年全区的妇女自卫队验操,她投的手榴弹最远。经过抗战胜利,经过平分土地,多儿今年十八岁了。几年间,不断有人来给她说婆家。
姐姐常常是妹妹的媒人,她们对多儿的婚事都很关心。腊月里,大姐分了房子、地,就和丈夫商量上娘家去一趟,顺便问三妹的婆家说停当了没有。
丈夫答应得很高兴。到集上买了一串麻糖,十个柿子,回来自己又摊上几个炉糕儿,拿个红包袱裹了,大姐就到小官亭来。
到了娘家,正赶上二姐也来了,她说村里正在改造她的懒婆懒汉。
多儿从冬学里回来,怀里抱着一本书,她的身子匀称结实,眉眼里透着秀气。娘儿几个围坐在炕上说话,一下就转到她的婚事上去。开头,这是个小型的诉苦会,大姐说可不能再像她那时候,二姐说可不能再像她那样子;多儿把书摊在膝盖上,低着头,一句话也不说。
娘说,有人给多儿说着个裕中农,家底厚,一辈子有吃的有做的就行了。大姐不赞成,嫌那一家人顽固,不进步。她说有一家新升的中农,二姐又不赞成,她说谁谁在大地方做买卖,很发财,寻了人家,可以带到外边,吃好的穿好的,还可以开眼。没等她说完,娘就说:“我的孩子不上敌占区!”
娘儿几个说不到一块,吵了起来。二姐说:“这也不投你们的心思,那也不合你们的意!你们倒是打算怎么着呀?看看快二十了,别挑花了眼,老在炕头上。”
“别吵了!别吵了!别替我着急了!”多儿眯缝着眼,轻轻磕着鞋底儿说。
“我们不替你着急,替谁着急呀!”大姐说,“你说,你有对象了吗?”
多儿点点头。两个眼角里,象两朵小小的红云,飘来飘去。
“是谁?”
多儿杷书合起,爬下炕去跑了。
二姐追出去把她拉了来:“你说出来,大家品评品评。”
“这是叫你审官司呀!就是大官亭的刘德发!”多儿说完,就伏在炕上不动了。“德发呀!”娘和两个姐姐全赞成。德发是大官亭新农会的副主席。
二姐说:“你们想必是开会认识的。”
“区长给介绍的。”多儿低声说。
“人家定了日子没有?”
“就在今年正月里。”
“嗨!这么慌促了,你还装没事人,你这孩子!快合计合计吧!该添什么东西,我去给你买去!”大姐嚷着说,“可不要像我那个时候,咱娘只给买了一个小梳头匣儿,就打发着走!”
二姐说:“你还有个梳头匣,我连那个也没有,妹子,你说吧,要什么缎的,要什么花的,我去挑几件,给你填填箱!”
娘说:“你该去挑对花瓶大镜子,再要个洋瓷洗脸盆,我就是稀罕那么个大花盆!”
多儿说:“你们说的那件东西,我都不要,现在我们翻身了,生产第一要紧。我们这里有张机子,是从高阳那边过来的,一天能卸两个布,我想卖了咱家旧机子,买了那张新机子,钱还是不够,你们要愿帮助我,就一个人给我添些钱吧!”
两个姐姐说回去就拿钱来。可是一提卖这张日机子,娘不乐意。她说:“这是我从你姥姥手里得来的家业过活,跟了我几十年,全凭它把你们养大成人,不能把它卖了,我舍不得它!”
“这就是娘的顽固落后,”多儿说,“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呀!”
“新的,我就不待见那些新的,你会使吗?买来放着看样呀?还不如旧的办事哩。”娘说。
“不会使,学呀,”多儿笑着说,“我们什么学不会?从前,我们会打日本吗?会斗地主吗?不全是学会的?”
“娘就是这样保守。好像舍不得你这穷日子似的,什么也不愿意换,往后有了好房子住,你还舍不得离开我们这小破北屋哩!”多儿说着又笑了。
什么时候娘也说不过女儿,到底是依了她。第二天,多儿叫来几个一头儿的小姑娘们,把旧机子抬到集上卖了,又去买了那张新机子,抬回家里来。她把里屋外间,好好打扫了一番,才把这心爱的东西,请进屋里去,把四条腿垫平,围着它转了有十来个遭儿!
新机子使这小屋的空气改变了,小屋活泼起来,浮着欢笑。
多儿对娘说:“什么也在这张机子上,头过门,我要织成二十一块白布。把布卖了,赚来的钱,就陪送我,娘什么也不用管。”
娘帮她浆线落线。她每天坐在机子上,连吃饭也不下来。她穿得干干净净,头发梳得光亮。在结婚以前,为什么一个女孩子的头发变得那样黑,脸为什么老是红着?她拉动机子,白布在她的胸前卷出来,像小山顶的瀑布。她的头微微歪着,身子上下颤动,嘴角上挂着猜不透的笑。挺拍挺拍,挺拍挺拍,机子的响动就是她那心的声音。
这真是幸福的劳动。她织到天黑,又挂上小小的油灯,油灯擦的很亮。在冀中平原,冬天实际上已经过去,现在,可以听到村边小河里的冰块融解破碎的声音。
她织成了二十一匹布,随后,她剪裁了出嫁的衣服和被面。
她坐在小院里做活,只觉得太阳照的她浑身发热。她身后有一棵幼小时候在麦地锄回来的小桃树,和她一般高。冬天,她给它包上干草涂抹上泥,现在她把泥草解开,把小桃树扶了出来。
春天过早挑动了小桃树,小桃树的嫩皮已经发紫,有一层绿色的水浆,在枝脉里流动。
从腊月到正月,这一段日子过的特别快,明天就是正月十五,多儿的喜日了。
多儿把小院打扫干净,就在屋里藏起来。
(选自孙犁《白洋淀纪事》,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不同的时代孕育出不同气息的青春。小说重点写多儿的婚事,从整体上可看作是多儿在革命战争年代健康成长的故事。
B.文中母亲与两个姐姐闲话多儿的婚事的场景,充满了生活与时代气息,再现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洋溢着浓浓的亲情。
C.文中大姐夫“到集上买了一串麻糖,十个柿子,回来自己又摊上几个炉糕儿”的情节,突出了大姐夫贫穷而爱面子的特点。
D.文中的“填箱”,指的是亲友们给待嫁姑娘准备的嫁妆,充满了浓郁的地方特色。《百合花》—中新媳妇儿的百合花被子也是“填箱”。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孙犁善于捕捉富有表现力的细节,“两个眼角里,像两朵小小的红云,飘来飘去”,简笔勾勒,突出多儿娇羞的神态,传达出丰富的意味。
B.本文内容围绕着“多儿的婚事”展开,有“母亲和姐姐操心婚事”、“多儿为自己准备嫁妆”等主要情节,以小见大,凸显了人们思想的转变。
C.“什么时候娘也说不过女儿”,这句话意在赞颂受过教育的女孩多儿能言善辩,口才好过母亲,一代更比一代强。
D.小说以第三人称叙述,叙写自由,不受限制,可以多角度的描写人物,叙述事件,作者隐藏在故事的背后,有时会跳出来对多儿的表现进行点评。
8.孙犁用了不少笔墨来刻画多儿这一形象,请对这一人物形象加以简要概括并分析(6分)
9.孙犁的《白洋淀纪事》和铁凝的《哦,香雪》、茹志鹃的《百合花》,因其独特的风格,被归为“诗·体小说”。请以《正月》为例,从情节、人物、语言等角度,说说诗体小说的特点。(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周瑜字公瑾,庐江舒人也。瑜长壮有姿貌。初,孙坚兴义兵讨董卓,徙家于舒。坚子策与瑜同年,独相友善。瑜从父尚为丹杨太守,瑜往省之。会策将东渡,到历阳,驰书报瑜,瑜将兵迎策。策大喜曰:“吾得卿,谐也。”遂从攻横江、当利,皆拔之。顷之,袁术遣从弟胤代尚为太守,而瑜与尚俱还寿春。术欲以瑜为将,瑜观术终无所成,故求为居巢长,欲假涂东归,术听之。遂自居巢还吴。是岁,建安三年也。策亲自迎瑜,授建威中郎将。五年,策薨,权统事。瑜将兵赴丧,遂留吴,以中护军长史张昭共掌众事。十一年,督孙瑜等讨麻、保二屯,枭其渠帅,囚俘万余口,退备宫亭。江夏太守黄祖遣将邓龙将兵数千人入柴桑,瑜追讨击,生虏龙送吴。
权拜瑜偏将军,领南郡太守。是时刘璋为益州牧,外有张鲁寇侵。瑜乃诣京见权曰:“今曹新折衄①,方忧在腹心,未能与将军连兵相事也。乞与奋威俱进取蜀,得蜀而并张鲁,因留奋威固守其地。瑜还与将军据襄阳以蹙操,北方可图也。”权许之。瑜还江陵为行装,而道于马丘病卒,时年三十六岁。初瑜见友于策。太妃又使权以兄奉之是时权位为将军诸将宾客为礼尚简而瑜独先尽敬便执臣节性度恢廓,大率为得人。瑜少精意于音乐,虽三爵之后,其有阙误,瑜必知之,知之必顾。故时人谣曰:“曲有误,周郎顾。”
瑜子胤,黄龙元年,封都乡侯,后以罪徙庐陵郡。赤乌二年,诸葛瑾、步骘连名上疏曰:“臣窃以瑜昔见宠任,衔命出征,身当矢石,尽节用命,视死如归。夫折冲捍难之臣,自古帝王莫不贵重。故汉高帝封爵之誓曰“使黄河如带,太山如砺,国以永存,爱及苗裔”。况于瑜身没未久,而其子胤降为匹夫,益可悼伤。窃惟陛下钦明稽古,为胤归诉,乞丐余罪。”
(节选自《三国志·吴书》)
注:①衄,音nǜ,本意是鼻出血,引申指挫伤、失败,特指战争中的失败。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太妃又使权【A】以兄奉之【B】是时【C】权位为将军【D】诸将【E】宾客【F】为礼【G】尚简【H】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字,与本名有一定关系的别名,如在周瑜的名与字中,“瑜”与“瑾”都指的是美玉。
B.爵,指爵位,《礼记》记载爵位有五等,文中“三爵”是说周瑜被授予第三等爵位。
C.瑜必知之,知之必顾三顾臣于草庐之中两个“顾”字含义不同。
D.而其子胤降为匹夫的“匹夫”指平民,与成语“匹夫之勇”中的“匹夫”意思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周瑜高大健壮,容貌俊美,为人性情气度宽宏阔大,大体上很得人心。此外,他还精研音乐,在当时有“曲有误,周郎顾”之说。
B.周瑜有远见,有谋略。他能够看出袁术最终不会有什么成就:在张鲁入侵刘璋时,他能够给孙权分析当时的形势,得到孙权认可。
C.周瑜具有出色的军事才能。在他的指挥下,孙瑜等人先征讨麻、保二屯,收获颇丰,后来又追击攻打黄祖的大将邓龙并将其俘虏。
D.周瑜受到孙氏兄弟器重。孙策曾经极为高兴地认为有了周瑜之后,就一切顺利了;孙策去世之后,周瑜与张昭共同掌管诸项事务。
13.下列句子分别来自于阅读材料和所学教材,请将其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瑜还与将军据襄阳以蹙操,北方可图也。(4分)
(2)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劝学》)(4分)
14.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周瑜形象与诸葛瑾、步鹭心目中的周瑜形象是否一致?请简要说明。(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夜泊牛渚①怀古
【唐】李白
牛渚西江②夜,青天无片云。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③。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
明朝挂帆席④,枫叶落纷纷。
【注】①牛渚(zhǔ):山名,在今安徽省当涂县西北。②西江:今长江自南京到江西一段。③谢将军:东晋谢尚,官镇西将军。镇守牛渚时,秋夜泛舟赏月,遇夜宏诵诗,听后大加赞赏,并邀其登舟长谈至天明,袁宏从此声名大振。④席:一作“去”。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诗的一开头,便写出夜晚江面上的辽阔空明,为引发融通古今的情思做好了铺垫。
B.诗人夜泊牛渚,顿生怀古之情,对袁宏在贫寒中被谢尚赏识而名声大噪甚为羡慕。
C.望秋月而思古人,诗人不由得发出高亢的呐喊,呼唤那赏识自己旷世才华的伯乐。
D.全诗用语自然清新,内容浅显,写景疏朗有致,写情含蓄不露,却有悠然的神韵。
16.结合全诗,谈谈尾联“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是如何表达诗人无尽情思的?(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曹操《短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月”为喻,表达出对贤才的仰望和渴慕。
(2)杜甫在《登高》中发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感慨,抒发了对年老、漂泊、体亵等人生境遇的惆怅之情。
(3)在《荀子·劝学》中,以蟹为例,说明虽然先天条件优越,但不努力也不会有所成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从1998年成为我国首批航天员,到神舟七号出舱活动,再到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 ① 的精神意志,始终支持着翟志刚一路前行。
神舟七号飞行任务、航天员要首次进行本空行走,这意味着航天员必须练就强大的身体。需要在模拟失重水槽里,身着水下训练服在10米深的水下进行模拟失重训练。每次训练结束浮上水面。翟志刚都累得几乎虚脱,训练服里浸满了汗水。凭着日复一日的刻苦训练,翟志刚终于在太空中踏出了关键一步。然而看似顺利出舱活动的背后,又是一场 ② 的生死考验;打开舱门时轨道舱突然响起火灾警报。千钧一发之际。翟志刚与战友达成默契:就算回不去,也要让五星红旗在太空留下历史性的一刻!翟志刚 ③ 地迈出舱门,挥动国旗向地面报告,向全国人民报告向世界人民问好!翟志刚说,他是为飞行而生的。梦想与热爱、英勇与无畏、踏实与吃苦,是他坚守信念、克服困难的“燃料”。执行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翟志刚再次开启了一段崭新的飞天之旅,中国载人航天之路将越走越远、越走越宽。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幸福在《论语》《道德经》等诸子典籍中被称为“乐”。那么,在先秦诸子看来, ① ?先秦诸子认为,物质财富对幸福来说并非不重要,但相比较而言,精神快乐更是幸福所必需的。因此,他们主张对物质财富、生死寿夭、贵贱达穷、外在环境持淡泊态度 ② ,关注那些符合人之本性、来自于内心的幸福。老子认为“知足之足,恒足矣”,淡泊名利、顺性无为才是幸福的最高境界。孔子认为,“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他对安贫乐道的弟子高度赞赏。孟子认为,人生幸福的真谛是“三乐”:“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庄子认为,幸福并非事乐的感觉, ③ ,“华与天合者,谓之人乐”“喜怒通四时,与物有宜而莫知其极”。今天,这些观点对于丰富人的心灵世界、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22.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乐”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科学家借用一歌手的名字,给这只绵羊取名“多利”。
B.“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占了我国的东三省。
C.鲁迅在书桌上刻上了一个小小的字:“早”。
D.你看,那个有“素质”的人正在随地吐痰。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3年8月8日,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在成都落下帷幕。在此之前,《人民日报》新媒体曾推出《新千里江山图活力四川》宣传片。片中,“顶流”国宝大熊猫“花花”惊喜“出镜”,带我们打开四川画卷。为什么选择大熊猫“花花”,组委会给出解释:“花花”不仅有可爱的外貌,更有独特的性格。
由于先天不足,花花行动迟缓、不擅长爬树,但最近有人发现,花花已经可以爬过曾经常常卡住她的树杈,虽然慢了一点儿;她常常在被抢食时,慢慢悠悠地选择新的食物,平和而洒脱……从她身上,我们可以看到那个虽然尚不够优秀,但仍然保持平稳心态、努力前进的自己。
上述材料对于当代青年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你的感悟与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自定立意,自拟标题,自选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环际大联考
“逐梦计划”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阶段考试(三)
高一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
1.(3分)【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作者观点态度和分析论点论据的能力。
A.“只有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中华文化、社会经济才能发展起来”错误,曲解文意,原文是“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对于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全民族文化自信,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可见,原文是说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它们并非“中华文化、社会经济发展起来”的必要条件。
B.“是因为中华传统文化一直强调秩序、纪律,家庭责任感、节俭等品质”错误,扩大范围,应该是原因之一,原文是“中华传统文化中强调的秩序、纪律、家庭责任感、节俭等品质,是中国迅速发展与崛起的原因之一”。
C.“是为了论证现时世界精神文明已经衰落的观点”错误,引用黄宾虹的话是为了论证“艺术教育有巨大的育人魅力”,强调精神文明的重要性。故选D。
2.(3分)【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比较分析文本信息的能力。
C.“阻碍着传统文化的发展”错误,混淆是非,由原文“工商业、城市化、高科技,并不必定要与我们的文化传统矛盾”可知,工商业、城市化、高科技未必会阻碍传统文化的发展。故选C。
3.(3分)【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观点态度和推断的能力。
A.“学习剪纸、皮影戏等传统手艺”属于“不断开拓学生的历史视野”。
B.“学生参观当地博物馆,听长征故事,看革命历史文物”属于“不断开拓学生的历史视野”。
C.“街舞”是外国文化,不属于“开拓学生的历史视野”的范畴。
D.“铭记历史·缅怀英烈九一八主题教育活动”属于“不断开拓学生的历史视野”。故选C。
4.(4分)【答案】①首先由大家熟悉的博物馆的特点、性质引出要论述的话题“家乡博物馆”。
②其次阐述家乡博物馆的特色及作用。
③最后阐释了设立家乡博物馆的背景原因和现实意义。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梳理文章行文思路的能力。
此题主要是分析文章的行文思路。一般要具体材料具体分析,可以先分析出材料的层次结构,再分别找出哪些段落是提出问题的,哪些段落是分析问题的,哪些段落是解决问题的。
第一段中,先说“博物馆是大家都熟悉的,它们是一个地方的名片,各地方都很重视,也都是尽其所能地营建,务使之成为一地的地标……”,顺势引出“家乡博物馆应该是一种理念,成为博物馆事业的一个发展方向。在中国这个文化正在发生巨变的时代,她应该是文化传统的保护与保存者”的话题。
由“家乡博物馆是以地方文化的保护与展示为特色的,因为熟悉当地的情况,因为没有脱离当地的自然与文化背景”“家乡博物馆能够让参观者更容易形成共鸣,尤其是那些已经离开与即将离开家乡的人们”“家乡博物馆中民俗展、农具展、民居展,如此等等的展览用旧物帮助我们铭记那个正在急剧消失的过去”等可知,第二段阐述家乡博物馆的特色及作用。
由“我们失去的不仅仅只是一种情感,……一个依托乡村生活绵延不绝的传统,一个塑造了我们中国人精神内核的传统”“文化传统让我们知道自己是谁,让我们能够欣赏千百年积淀的美好”“当我们失去了文化遗产的时候,我们也就失去了许多诗意的载体”可知,最后两段解释了设立家乡博物馆的背景原因和现实意义。
5.(4分)【答案】①政府部门要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以保护文物。
②学校要引导学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不断开拓历史视野。
③文化教育部门应始终坚持立德树人的理念,引导青少年树立符合当今时代发展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④地方博物馆要担负起艺术教育育人的责任。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整合文中信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先找出材料中青少年与博物馆发挥文化传统的有关信息,然后分点陈述即可。
由“2021年10月,国家文物局发布的《关于促进文物合理利用的若干意见》”可知,政府部门要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以保护文物。
由“中华民族正处在重要的历史转折期,引导青少年客观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十分重要”“我们不仅要引导学生了解西方工业文明中的先进文化,更要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不断开拓历史视野”可知,学校要引导学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不断开拓历
史视野。
由“在馆校合作活动中,文化教育部门应始终坚持立德树人的理念,引导青少年树立符合当今时代发展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助力青少年健康成长”可知,文化教育部门应始终坚持立德树人的理念,引导青少年树立符合当今时代发展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由“我们要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更好地担负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可知,地方博物馆要担负起艺术教育育人的责任。
6.(3分)【答案】C
【解析】C项,“表现了大姐夫贫穷而爱面子的特点”分析错误。大姐夫为妻子走娘家的精心准备礼物,表现了他的热情与实诚。
7.(3分)【答案】C
【解析】C项,这句话理解太肤浅,这是作者的一句感叹,娘不是说不过女儿,天下的母亲都是爱女心切,尽自己的最大能力去满足女儿的心愿。
8.(6分)【答案】多儿是战争年代成长起来的农村女青年形象。①美丽多情:多儿身材匀称,头发乌黑,提起婚事表现出温柔的羞涩,置办嫁妆时脸蛋红润,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美好的憧憬。②勤劳进步:多儿有自己的想法,置换织布机,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为自己置办嫁妆,对待嫁妆的看法完全不同于母亲和姐姐们,思想进步。(两点每点3分,概括1分,解析2分)
(人物形象题型,应先概括再分析。“概括”只要求写出人物形象或性格特点即可,“分析”要在此基础上结合文本加以分析。“形象”一词应大于“性格”,它以性格为中心,兼及人物的外在特征、身份地位等。答形象题时不要忘记人物的身份、地位、职业等因素)
9.(6分)【答案】①人物形象充满了人情美,人性美。即便在残酷的战争年代,生活物资匮乏的时期,多儿和香雪、新媳妇儿身上的美好,呼吁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②诗体小说不以情节曲折取胜,故事简单,用对话的形式展开。《正月》有突出的意境营造,如,多儿织布时的美好画面,对小桃树被春风唤醒的刻画,有着诗情画意之美。
③小说的语言明快,朴素自然,犹如一首散文诗。(共三点,每点2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10.(3分)【答案】BCD
【解析】原文标点为:太妃又使权以兄奉之。是时,权位为将军,诸将宾客为礼尚简。
11.(3分)【答案】B
【解析】文中的爵指一种酒器。“三爵”理解为喝了很多酒。A项表述正确:C项中,第一个“顾”意为“回头看”:第二个“顾”意为“拜访”,与前者意思不同,表述正确;D项“匹夫之勇”中“匹夫”指没有智慧,没有谋略的人,与前者意思不同,表述正确。
12.(3分)【答案】C
【解析】追击攻打邓龙并将其俘虏的是周瑜。
13.(8分)
(1)我再回来与将军您一起占据襄阳进逼曹操,北方就能够谋取了。(“据”,占据:“蹙”,包围,进逼:“图”,谋取。各1分,句意1分。)
(2)借助马车行走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能达到千里(远的地方)。(“假”,借助:“致”达到、到达。“者……也”判断句,句意通顺各1分。)
14.(3分)
不一致。(1分)①由“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可知,周瑜是从容淡定地指挥作战的儒将形象。(1分)②由“衔命出征,身当矢石,尽节用命,视死如归”可知,诸葛瑾、步骘眼中的周瑜是身先士卒的勇猛武将形象。(1分)
参考译文:
周瑜,宇公瑾,庐江郡舒县人。周瑜身体高大健壮、相貌俊美。起初,孙坚组织义兵讨伐董卓,将家迁到舒县。孙坚的儿子孙策和周瑜同岁,独与周瑜友好。周瑜的叔父周尚为丹杨太守,周瑜前往看望。正好赶上孙策准备东渡,到达历阳,写信急逸通知周瑜,周瑜领兵迎接孙策。孙策十分高兴地说:“我得到了你,就一切顺利了。”于是周瑜跟随孙策攻打横江、当利,全部攻克。不久,袁术派自己的堂弟袁胤替代周尚为丹杨太守,于是周瑜和周尚都回到寿春。袁术打算任用周瑜做将领,周瑜看出袁术最终不会有什么成就。所以请求担任居巢县令,想要借路东归,袁术听从了他。周瑜于是从居巢回到吴郡。这年是建安三年。孙策亲自迎接周瑜,授任他建威中郎将。建安五年,孙策去世,孙权执掌政事。周瑜带兵前往奔丧,于是就留在吴郡,以中护军身份和长史张昭共同掌管诸事务。建安十一年,督率孙瑜等人征讨麻、保二屯,杀死其首领,俘虏一万多人,返回守卫宫亭。江夏太守黄祖派将领邓龙带兵几千人进入柴桑,周瑜追击攻打,活捉了邓龙送到吴郡。
孙权任命周瑜为偏将军,兼任南郡太守。这时,刘璋任益州牧,外有张鲁入侵,周瑜于是到京拜见孙权说:“现在曹操刚受挫折,正有忧虑在心,不能和将军您对阵作战。请允许我和奋成将军一起进军攻取蜀地,得到蜀地之后再吞并张音,然后留奋威在那里固守。我再回来与将军您一起占据襄阳进逼曹操,北方就能够谋取了。”孙权答应了他。周瑜回到江陵,准备行装,路途上在巴丘病逝,当时年纪三十六岁。当初周瑜收到孙策友待,太起又让孙权以兄长之礼尊待他。这时孙权职位是将军,众位将领宾客待他的礼节很简单,而周瑜独自先遏尽基敬、就对他遵循臣下的礼仪。周瑜性情气度宽宏阔大,大体很得人心。周瑜年轻时精研音乐,即使喝了很多酒之后,乐曲如有缺误,周瑜一定知道,知道后一定回头看,所以当时人有谣谚说:“曲有误,周郎顾。”
周瑜的儿子周胤,在黄龙元年,被封为都乡侯,后因罪被流放到庐陵郡。赤乌二年,诸葛珪、步骘连名上奏疏说:“臣等私下认为周瑜从前收到宠爱信任,受命出征,身挡箭石,尽忠献身,视死如归。对于能够抵御强敌、解除国难的大臣,自古以来的帝王没有不珍视、敬重的。所以汉高帝封爵的誓词说“即使黄河变得如同衣带,泰山变得就像磨刀石,封国永远保存,传及子孙后代。何况周瑜去世不久,而他的儿子周胤就沦为普通平民,更加让人哀痛伤心。私下希望陛下圣明,遵依古义,臣等为周胤诉情,恳求赦免他余下的罪行。”
15.(3分)【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
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
C项,“诗人不由得发出高亢的呐喊”错误。“咏”,吟咏:“高咏”,好诗篇,佳作。“余亦能高咏”,是指诗人也有高咏的才华,而不是诗人不由得发出高亢的呐喊。故选C。
16.(6分)①最后两句寓情于景、以景结情(虚实结合),②想象明天枫叶飘落,挂帆远去,以寂寥、凄清的环境氛围,③烘托了诗人因不遇知音而产生的孤寂、凄苦之情。【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
解答此类试题,第一步,指出运用了哪种手法。第二步,分析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第三步,简析这种手法在塑造形象和表情达意中作用。
“明朝挂帆去,枫叶落纷纷”,末联宕开写景,想象明朝挂帆离去的情景,这是虚写。在飒飒秋风中片帆高挂,舟即将离开江渚:枫叶纷纷飘落,像是无言地送着寂寞离去的行舟,这是实写。这是虚写与实写相结合。通过联想和想象,写明天枫叶飘落,挂帆远去的情景,营造了一种寂寥、凄清的环境氛围。秋色秋声,寓情于景进一步烘托出因不遇知音而引起的寂寞凄清情怀。
【点睛】赏析:
首句开门见山,点明“牛渚夜泊”。次句写牛渚夜景,大处落墨,展现出一片碧海青天、万里无云的境界。寥廓空明的天宇,和苍茫浩渺的西江,在夜色中融为一体,越显出境界的空闲渺远,而诗人置身其间时那种悠然神远的感受也就自然融合在里面了。
三、四句由牛渚“望月”过渡到“怀古”。谢尚牛渚乘月泛江遇见袁宏月下朗吟这一富于诗意的故事,和诗人眼前所在之地(牛渚西江)、所接之景(青天明月)的巧合,固然是使诗人由“望月”而“怀古”的主要凭藉,但之所以如此,还由于这种空阔渺远的境界本身就很容易触发对于古今的联想。空间的无垠和时间的永恒之间,在人们的意念活动中往往可以相互引发和转化,陈子昂登幽州台,面对北国苍莽辽阔的大地而涌起“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之感,便是显例。而今古长存的明月,更常常成为由今溯古的桥梁,“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金陵城西月下吟》),正可说明这一点。因此,“望”、“忆”之间,虽有很大跳跃,读来却感到非常自然合理。“望”字当中就含有诗人由今及古的联想和没有明言的意念活动。“空忆”的“空”字,表现了诗人对过去的回忆,也暗示了这份回忆注定没有回应。暗近下文。
如果所谓“怀古”,只是对几百年前发生在此地的“谢尚闻表宏咏史”情事的泛泛追忆,诗意便不免平庸而落套。诗人别有会心,从这桩历史陈迹中发现了一种令人向往追慕的美好关系—贵贱的悬隔,丝毫没有妨碍心灵的相通;对文学的爱好和对才能的尊重,可以打破身份地位的壁障。而这,正是诗人在当时现实中求之而不可的得。诗人的思绪,由眼前的牛渚秋夜景色联想到往古,又由往古回到现实,情不自禁地发出“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的感慨。尽管自己也象当年的袁宏那样,富于文学才华,而象谢尚那样的人物却不可复遇了。“不可闻”回应“空忆”,寓含着世无知音的深沉感喟。
“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末联宕开写景,想象明朝挂帆离去的情景。在飒飒秋风中,片帆高挂,客舟即将离开江渚:枫叶纷纷飘落,象是无言地送着寂寞离去的行舟。秋色秋声,进一步烘托出因不遇知音而引起的寂寞凄清情怀。
17.(6分)
(1)①明明如月 ②何时可掇
(2)③万里悲秋常作客 ④百年多病独登台
(3)⑤蟹六跪而二螯 ⑥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有:“掇”“作”“整”“鳝”。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8.(3分)【示例】①坚韧不拔、矢志不移(渝)、坚持不懈、踔厉奋(风)发②惊心动魄③毫不犹豫、毅然决然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①语境强调我国航天员坚持、有毅力的精神意志,可填写:坚韧不拔、矢志不移(渝)、坚持不懈、踔厉奋(风)发。
坚韧不拔:形容意志坚定,不可动摇。
矢志不移(渝):指发誓立志,决不改变。
坚持不懈:形容做事持之以恒,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踔厉奋(风)发:形容精神振作,意气奋发。
②“然而看似顺利出舱活动的背后,又是一场……的生死考验:打开舱门时,轨道舱突然响起火灾警报”强调出舱门时的惊险,可填写:惊心动魄。惊心动魄:形容使人惊骇紧张到极点。
③“千钧一发之际,翟志刚与战友达成默契:就算回不去,也要让五星红旗在太空留下历史性的一刻”强调在这样惊险的情况下,翟志刚没有任何犹豫,“迈出舱门,挥动国旗向地面报告,向全国人民报告,向世界人民问好”,可填写:
毫不犹豫、毅然决然。
毫不犹豫:形容人在处理事情上非常果断,没有片刻迟疑。
毅然决然:指意志坚决,毫不犹豫。
19.(4分)①使用比喻,把“梦想与热爱、英勇与无畏、踏实与吃苦”比作“燃料”,生动形象地阐述了翟志刚坚守信念、克服困难的原因(或动力)。
②使用排比,三个并列短语依次从信念到意志再到实践,条理分明,增强了语势:突出了翟志刚坚守信念、克服困难的航天精神。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解答此题要准确找到句中运用修辞的地方,然后分析表达效果。
①使用比喻,燃料指燃烧用以产生热或功的物料,此处把“梦想与热爱、英勇与无畏、踏实与吃苦”比作“燃料”,是说翟志刚在工作中遇到困难的时候会把这些精神化成前行的动力,生动形象地阐述了翟志刚为梦想坚守、克服困难的原因(或动力)。
②使用排比,“梦想与热爱、英勇与无畏、踏实与吃苦”三个并列短语构成了结构一致的排比修辞。从内容上看,三个短语依次从信念到意志再到实践,层层推进:条理分明,增强了语势(或气势),突出了翟志刚坚守信念、无惧无畏、克服困难的航天精神。
20.(4分)【答案】在神舟七号飞行任务中,航天员要进行首次太空行走,这意味着航天员必须练就强大的体魄。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语病有:
“神舟七号飞行任务”与“航天员”并存,中途易辙,应增加“在……中”;
“首次”语序不当,修饰的应是“太空行走”而不是“进行”,应放在“进行”后面:
“练就强大的身体”搭配不当,应改为“练就强大的体魄”或“练就强健的身体”。
21.(6分)【答案】①幸福有着怎样的内涵呢
②而更加注重心灵的知足
③而是心灵的顿悟与超越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①此空是一个问题形式出现,依据后文“物质财富对幸福来说并非不重要,但相比较而言,精神快乐更是幸福所必需的”可知,是在解释幸福的在先秦诸子中的涵义,因此可填写:幸福有着怎样的内涵呢;
②依据“他们主张对物质财富、生死将夭、贵贱达穷、外在环境持淡泊态度,……关注那些符合人之本性、来自于内心的幸福”可知,前后文形成转折,由“外在”到“内心”,因此可填写:而更加注重心灵的知足:
③依据“幸福并非享乐的感觉”“‘与天合者,谓之人乐’、‘喜怒通四时,与物有宜而莫知其极’”可知,后文强调内心的感悟,再者,“并非”意思是“并不是”,和“并非”搭配的词语是“而是”,因此可填写:而是心灵的顿悟与超越。
22.(3分)【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双引号的作用有五个,分别是:表示直接引用(指行文中引用他人的话或成语、格言、诗词等,也包括拟声词、音译词):表示特定称谓(特定称谓指具有某些特点的名称、简称、专用术语以及纪念日等);表示特殊含义(指引号中的词语在其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产生了新的意思);表示否定和讽刺:表示突出强调,引起注意。文中“乐”的引号作用是表示特定称谓。
A.表示直接引用。
B.表示特定称谓。
C.表示突出强调,引起注意。表明鲁迅时时刻刻牢记做事要早。
D.表示否定和讽刺。意思是在讽刺这个人没有素质,而不是夸赞他有素质。故选B。
四、写作(60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写作指导】
材料的关键句是“从她(花花)身上,我们可以看到那个虽然尚不够优秀,但仍然保持平稳心态、努力前进的自己。”
结合大熊猫花花的经历,我们可以感受到她努力成长、平静淡然的性格。写作时需注意结合“当代青年”的身份,展开思考和立意。
立意指导:
1.坦然面对生活,书写精彩人生。
2.平静淡然看人生,努力成长是王道。
3.生活可以平淡,人生不可平庸。
4.心态平稳能致远,努力前进苦亦甜。
【评分细则】略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