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织》《变形记》联读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从情节、人物、手法等角度切入,分析揣摩作家蕴含在文本中的人生思考,挖掘文章反映的人情世态和社会现实。
2.获得鉴赏小说时的审美体验,感受不同作者对不同现实的批判,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二、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
文峰文学社准备举办一场主题为“人与社会”的读书分享会,要求同学们踊跃推荐不同类型的阅读篇目。收到同学推荐的《促织》《变形记》两篇文章,决定采用一篇,至于哪一篇,文学社主编犹豫不决。
主编为何犹豫?犹豫什么(指向两篇小说的相同点)
内容:都是“人化虫”,变形
板书:变形
活动一:如果你是主编,你更倾向于推荐哪一篇?(指向两篇小说的不同点)
预设(1)《变形记》的心理描写
生谈推荐理由。
师:能说说哪一处的心理描写让你印象深刻吗?
生说完,师幻灯呈现《变形记》第5段
“假如我不考虑我父母的态度,我早就辞职了,那样我就会走到我的老板面前,把我的所有想法都一股脑儿倒出来,他不从高高的桌子上掉下来才怪!这也算得上是他的奇特方式,坐在桌子上居高临下地跟职员们说话,而由于他的耳朵又背,大家必须走近他才行。眼下希望还没完全放弃,等我攒够了钱,还清父母欠他的债——大概还得五六年吧——我一定办理这件事,那时就会一帆风顺。不过现在我得起床了,要赶五点的火车呢。”
师:这段文字你读出了格里高尔怎样的心理?
生:对工作的厌恶,但为了家庭生计又不得不奔波。
师:“早就”“眼下”“那时”“现在”,这几个词有什么特点?
生:都是时间词。
师:卡夫卡刻意用大段大段的心理描写,用内心独白、回忆、联想、幻想等手法,时而过去时而现在,时而现在时而未来,时空倒错、逻辑混乱、思维跳跃,去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
师:那《促织》一文中有这样的心理描写吗?
生:没有
师:那《促织》一文中有心理描写吗?
生:有
师:比方说
生:大喜、怒、悲、惴惴……
师幻灯呈现如下内容:
在《促织》这篇小说中成名捕虫时“愕”——捕虫后“大喜”——丧虫后“被冰雪”“怒”——儿死后“化怒为悲”“抢呼欲绝”——儿有气息后“喜至榻上”——蟋蟀笼虚“僵卧长愁”——忽闻门外虫鸣时“惊起”“喜而捕之”“喜而收之”——“惴惴”
师:两篇小说在心理描写上有何不同?
生说。
师小结:《变形记》侧重大段的真实细腻的心理剖析,《促织》简洁、凝练、片言传神。但都能将人物的心理描写得细致生动形象。
预设(2)《促织》的情节
生:情节曲折离奇,起伏跌宕。
师:能具体说说吗?
生:成名捉不到蟋蟀欲自尽,后来千方百计得到,正高兴时,不料儿子弄死了蟋辉,空喜一场;悲痛欲绝之时,却捉到一只儿子魂化成的小促织,并用它打败“蟹壳青”,甚至大公鸡……
师:《促织》采用的比较传统的小说情节设置原则,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局都很完整。文章每到一高峰,人们常以为就此作结,不料作者笔锋连转,一山未尽,一山又在眼前,让人目不暇接,心不暇思,只得被文章牵引,这正是本文艺术魅力所在。而《变形记》淡化情节。
预设(3)《促织》的喜剧结局
师:“大团圆”的结局,但你读来内心愉悦吗?
生:没有
师:为什么?
生讲理由
师:成名前期的生活可说是苦不堪言,生不如死,后来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个“操童子业,久不售”的穷书生,并不是他学业上有了长进,也不是他变得人情练达,而是因一促织——儿子魂化而成的促织,“俾入邑庠”,这种福荫还播及到逐级官员,逐级的赏赐乃至政绩的考核,竟然都是因为献虫有功,而不是国计民生的政绩,这不是清晰的放大了朝廷荒唐无道吗!《促织》 结局设置是喜剧,但我们读来却是心酸的,笑中带泪。
(在中国,喜剧常常是悲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大团圆使悲剧冲突从现实世界延伸到虚幻世界,正义力量的美好追求在现实世界中没有实现,只好在虚幻世界中实现。)
《变形记》中格里高尔被家人抛弃、侮辱、践踏,最终凄惨地死去,这部小说的结尾处,格里高尔的死带来的是一家人的欢笑和如释重负,格里高尔的父母已经开始欢喜地盘算着他妹妹的婚事,实在让人心生寒意!在卡夫卡的《变形记》中这样的变形不仅是悲剧性的,而且形成一种彻头彻尾的荒诞。
预设(4)《变形记》赤裸裸的亲情关系
师:格里高尔是如何对待他的家人的?家人又是如何对待他的?
在《变形记》中,格里高尔始终把家人放在第一位,无论变形与否,他一心一意地爱着自己的父母和妹妹。为了给自己的家人带来更好的生活,他一直起早贪黑、忍气吞声地工作。在自身突然变形为甲虫的情况下,他首先忧虑的不是自己身体的变化,而是上班会不会迟到的问题,因为他深知自己对家人的责任,他不能失去工作。这种心理恐慌把他对家人的爱体现得淋漓尽致,可见他对家人的亲情是真挚与发自肺腑的。
师:而他的家人呢?
生说父亲(我们看到一个冷血无情、粗暴残忍的父亲)
生说母亲(变形前:P124第7段,未出房门,“多温柔的声音”,应该算是慈母的形象。P129第21段,母亲哭着喊了起来“他兴许病得很重,而我们还在折磨他”,喊女儿请医生。变形后:从原本的温和变得失去理智,惊慌失措,“大喊”,面对突如其来的变化,难以承受,有怜子之心而无怜子之实。所以,从某种层面来说,这是一个善良的母亲,但是在巨变目前,她表现的怯懦、冷漠,还有她的无法抗拒的恐惧。)
师:《变形记》中的妹妹葛蕾特的形象十分引人注目,格里高尔对妹妹一直有着特殊的感情,在他心目中妹妹有着非同寻常的地位。在格里高尔变形的过程中,妹妹的形象也经历了一次变化。
(幻灯补充妹妹对待格里高尔前后态度的变化,生齐读)
(P125第7段)“格里高尔?你不舒服?你需要点儿什么东西?”
妹妹非常细心,她知道,格里高不会当着她的面吃东西的,所以她很快就离开房间并且还将门锁上了,以便他能察觉到,他可以随心所欲地用餐。
上班前急急忙忙忙用脚往格里高尔的房间里随便推进一点吃的。
“亲爱的爸爸妈妈,事情不能再这样拖下去了。对这个怪物,我没法开口叫他哥哥……我们一定得把他弄走。我们照顾过他,对他也算是仁至义尽了,我想谁也不能责怪我们有半分不是了。”
师:从这些细节中我们可以感知到妹妹怎样的变化?
生:关心——疏离——厌恶——决绝地抛弃
师:格里高尔遭到父亲的驱逐,妹妹的厌弃,被视为累赘。家庭成员之间本该充满温暖与关爱,可是格里高尔由于失去了利用价值,最终被家人无情地抛弃。在格里高尔死后,他的家人如释重负,无任何失去亲人的悲痛之感,还决定去郊游开始新的生活。可以说,格里高尔是“形变心未变”(他消灭自己的决心比妹妹还强烈呢),而他的家人应该是“形未变心变”。在金钱和私利面前,亲情变成仇情,善良变成冷酷,这就是当时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真实的人际关系。卡夫卡不过是加了一件荒诞的外套,用变成虫子来表现人性的真相,正如东野圭吾所说:“这世间唯太阳和人心不能直视”。
(淡漠的亲情、扭曲的人性)亲情变形,人性变形
师:《促织》中的亲情如何?
在《促织》中,蒲松龄没有花太多笔墨对成名的妻子和儿子进行描写,但是并不妨碍其亲情之爱的表现。小说中,成名的生活跌宕起伏,为了促织他遭遇了许多不幸,身心俱疲,但是全家人的感情却紧紧地连在一起,随着事件的发展,同喜同忧。在成名遇到困难心情低落时,其妻不离不弃,帮他出谋划策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成子在跳井之后灵魂幻化成促织为的是解决家庭的危机。
可见《促织》中人物之间的亲情是浓厚且真切的,与《变形记》中的亲情截然不同。
预设(5)主旨:《变形记》更具有社会性
卡夫卡“生活的传送带不知要把人带到何处,人与其说是生物,不如说是物”,他从总体上面不是从个别情况来观察和分析这个颠倒社会的种种怪相。
没有具体的时间、地点,包容相当宽泛的时空。
(可根据幻灯内容了解时代背景)
其它:
《促织》是文言短篇小说,带有很强的传奇色彩;而 《变形记》是现代表现主义小说的代表作,虽为短篇,而篇幅颇长,构思上更加大胆,创新显著,近乎荒诞的风格。
卡夫卡的叙述语调平静得近乎冷漠。人变成甲虫,本来是一个凄惨而又令人触目惊心的故事,但以不动声色的平静笔调写出,给人一种似乎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感觉,这不禁更加令人警醒:当可怕变得平庸时,平庸就成为了更加可怕的事实。由此激发读者去思索人的生存现状,并努力探寻如何改变这一现状。
师小结:刚才同学们从人物、情节、主旨等多个角度进行了陈述,充分表明自己的观点。(能够通过严谨、理性的逻辑自圆其说,并能收获一些东西,阅读的乐趣不就在于此吗?)
《促织》与《变形记》虽然是不同时代背景、不同国度、不同文化下的作品,但都是通过“变形”来表现的人的异化的主题与思想,让我们受到深深的震撼,同时也迫使我们深入思考和理解现代人的生存困境,进而思考如何避免和陷入这种困境。
(广义上的理解)在环境的压力下,人失去自我,失去价值、尊严、地位乃至躯体,成为非人。
(马克思对“异化"的定义)物对人的统治,死的劳动对活的劳动的统治,产品对生产者的统治。
活动二:如果你是这一期分享会的现场读者,面对这一类文章(变形),你会想到现实生活中的哪些人?如果把文章推荐给他们,你首先会推给谁?为什么?(社会意义)
1.推荐给不理性的消费者
人们生产出一系列的产品,这些产品本来就是为人类服务的,它们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的需求,但是反过来又奴役着人类。随着社会生产方式和人民生活方式的不断更新,身边物质利益的诱惑也愈来愈多。一部分人们将金钱、奢侈品视为自己的人生价值,将商品看作是体现自己地位和财富的标志。有报告显示,中国奢侈品消费者的年龄大约在20岁到40岁之间。在中国甚至有现在无力购买奢侈品的人,将来打算购买。金钱至上的观念已经渗透进人们的消费观念,部分人过度强调物质消费而陷入了物质主义和享乐主义的泥潭中难以自拔,使得自身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不平衡。
2.推荐给压榨员工的老板(996、007、715工作制)
劳动者最初的生产是为了满足基本的需求,但是目前很多企业都存在延长加班来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的问题,工人无法保证自己的休息时间,他们在工作中感到疲惫,工作和生活压力较大。
2015年“南方网”盘点中国的金融行业是十大死亡率最高的职业之一,许多人羡慕在金融企业工作的人们,期盼在投行工作挣得上百万元的收入,出入五星级酒店,却不知“高薪”往往和“高压”、“焦虑”成正比。
3.推荐给迷失自我的人
格里高尔的困境,是局限于自己身份困境,努力尽职的员工,肩负家庭使命的儿子,想帮妹妹圆音乐梦的哥哥,他努力胜任这几个角色,却唯独少了自己。一个人的内心和思想,虽然于外形,地位,财富,毫不相干。但只有在自身获得满足感后,才能应对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冲击和挤压。也就是说不论何时,都不能完全失去自我。
4.推荐给沉迷于手机等高科技的人(“宅”在虚拟的精神世界)
手机成了我们最亲密的朋友;线上我们无话不说,线下我们相对无言……因为百度等的存在我们无所不知,却也无所知,习惯了凡事上网寻找答案后,发现自己的分析能力、记忆力下降了;因为美团等的存在我们可以足不出户想吃啥就吃啥,可缺乏了锻炼,我们上楼也喘了……懒惰如余,何需深思。缺乏了持久的努力与深入的思考,在思想的道路上前行便成为了难题。
……
小结语:
同学们推介的对象如此多样化,可见这类作品社会意义很大。
(我们很多人都可能处于一种“变形”的状态之中,甚至还不自知。在现代社会,每个人或多或少可能都是变形的病人,我们阅读这样的小说,就是要看透这样荒诞的现实,然后在心中生发出一种力量,保有人的精神与尊严,在看清现实的荒诞之后仍充满热情地去生活。)
活动三:请你以文学社社长的身份为你推荐的文章写一句或一段推荐语。
展示学生的推荐语,齐读。
三、结束语:(齐读)
小说是公器。阅读小说和研究小说从来就不是为了印证作者,相反,好作品的价值在激励想象,在激励认知。仅仅从这个意义上说,杰出的文本是大于作家的。读者的阅读超越了作家,是读者的福,更是作者的福。只有少数的读者和更加少数的作者可以享受到这样的福。 ——毕飞宇
师:希望我们都能享受到这样的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