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 琶 行(并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诵读思考,体会诗中蕴含作者的迁谪之意。
引导探究,体会“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深层原因。
建构思维,深层体会作者的“悲天悯人”情怀。
植根情怀,传承优秀文化,提升文化素养。
教学重、难点:
体会“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深层原因。
2、深层体会作者的“悲天悯人”情怀。
教学方法:
情境引导、点拨启发、共研共学、辩证思考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引出诗题
音乐是人类最富有灵性的创造。一千多年前,一个夜晚,一个失意文人,一个天涯歌女,在浔阳江头用音乐演绎了一个凄美而忧伤的故事。现在,让我们继续走进《琵琶行(并序)》,听琵琶女之高超技艺,品江州司马之泪失青衫。
二、问题导引、合作探究
上节课我们已对诗歌内容有了基本的掌握,并对诗中的音乐描写进行了鉴赏。今天,我有这么几个问题,想继续和大家交流一下。
问题一:作者在诗前序中提到“是夕始觉有迁谪意”,“迁谪意”是什么意思?从文中哪里可以看出来,请予以概括。(自主研讨,小组合作、充分交流、分享答案)
明确:谪居卧病、不闻丝竹、黄芦苦竹、杜鹃啼血、取酒独倾、杂音难听。(自我状态、生活环境、生活方式)
——孤独、苦闷、失意(开放回答)
问题二:“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始觉”是什么意思,作者以前有没有这种感觉?是什么让诗人有了这种感觉?
明确:“始觉”开始觉得,以前没有这种感觉。是琵琶女的琴声、技艺让他有了这种感觉。
三、深入探究、把握形象
问题三:仅仅是琵琶女的高超的音乐演奏技巧就能拨动作者的心弦吗?作者与琵琶女产生共鸣的原因除了音乐,还有什么 (深层思考)
明确:不是的。除了音乐,产生共鸣之处——还有相似的遭遇。试想一下,没有跌宕起伏的人生阅历,又怎能演奏如此动人心弦的乐章。没有感同身受的相似遭遇,又怎能感受到华美乐章中的悲愤之情?
问题四:于是作者吟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同”的意义何在?“同在哪里”?(身世相通、心灵相通、对音乐的理解也是相通的)“似诉平生不得志”。
我们一起来看第三、四段。
他们的遭遇是相似的,心灵也是相通的,为什么会“泪失青衫”,只因为他们彼此通过琵琶声找到了“知音”。
四、拓展延伸,深化主题
问题五:他们的悲惨遭遇是谁造成的?为什么一个官员会给一个歌女写诗?
明确:是社会、是哪个动荡的时代(藩镇割据、社会动荡)。伟大的作品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它始终和人民站在一起。作为一个写实的诗人,白居易自然有悲天悯人之情怀。诗作最后,作者对琵琶女的悲惨遭遇的同情已早早超越了自己的“迁谪之苦”,让我们体悟到了他 “悲天悯人”的仁者之心。纵观白居易的作品《卖炭翁》《观刈麦》,我们会发现,作者把目光投向的多为人民百姓和脚下的那片土地,充满了对他们的同情与爱,这也正是作者“悲天悯人”真实写照。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一曲琵琶曲,一首琵琶行,看似迁谪意,实则悲悯心。忽然想起了艾青的那句诗“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只因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和人民站在一起,为人民谋福祉,这不正是当今中国奏响的“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的时代最强音吗?同学们,我辈生逢盛世,又怎能不把自我内心深处“最清澈的爱投向这蓬勃向上的国家和可爱至亲的人民”,加油吧,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试卷上,你我都是答卷人,时不我待,踔厉奋发!
作 业:群文阅读《观刈麦》《卖炭翁》《琵琶行》,在诗行中深深体会作者的“悲天悯人”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