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 长沙》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品味关键词语,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2、通过引导诵读,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
3、通过鉴赏分析,引导感受毛泽东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
4、通过学习本词,激励学生担当意识、厚植爱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
1、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2、引导感受作者博大情怀、忧国忧民的意识及革命壮志。
教学方法:诵读指导、设置情境、问题引导、合作探究
学 法:自主探究、合作答疑、辩证思辨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创设情境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何处不青山”。这是毛泽东早年离开韶山到湖南求学时写的一首诗,表现出少年时期毛泽东的雄心壮志。1925年,毛泽东再次回到湖南,写下了这首著名的《沁园春·长沙》。
(二)诵读,感受音韵美。
1、请大家朗读诗歌,注意语音的轻重、缓急。
问:读完此词,你有什么样的感觉,本首词的基调如何?
明确:大气磅礴。
(三)思读,了解社会背景
2、词的最后写出1925年,1925年的中国社会是什么样子?
明确: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军阀割据,国民大革命开始,工人运动、民主运动相继爆发,农民运动高涨。
他们想干什么?推翻旧时代。
(四)品读,体会意境美
3、读词之后,看上阙,作者“看”到了什么?这样的画面给你怎样的感觉?
明确: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 壮丽寥廓,生机勃勃
(板书:看——自然,寥廓——壮阔之景)
4、“万类霜天竞自由”怎么理解?
明确:自然生物的生机勃勃。
5、那么,作为万物之灵长的人类呢?1925年中国的百姓呢?自由吗?
明确:万物的自由,暗含了人的不自由,人们正在“黑暗的中国”中挣扎!
于是作者自然而然地发问。
6、作者又“问”,“问”的是什么?
明确:苍茫大地——“问”自然——谁主沉浮?
7、他只问的是“自然界”吗?
明确:他问的是这个国家,谁来主宰这个国家。
(板书:问——国家——谁主沉浮)
(板书:“忧国忧民”之情怀)
(五)细读,鉴赏情感美
8、上阙写“今日之游”,重写景!下阙写的是什么?一个“忆”说明了什么?
明确:“忆”往日之游。(板书:忆——往昔)
9、“忆”的内容有什么?(板书:战斗岁月)
这里还是两幅图画:峥嵘岁月、中流击水。
10、“少年”的时代特征在词中如何表现的?
年龄特征——风华正茂;精神状态——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战斗意志——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广大青年同旧军阀作斗争。
(六)扩读,探究意蕴美
11、“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怎样理解,指明同学翻译。
明确:还记得吗,当年在中流击水时,大浪阻止了前行的舟。
引导,可不可以这样理解:是否还记得,在巨浪排空的时候,我们这些有为青年敢于到中流击水,推动革命的大船冲破重重阻力,朝着新中国的方向,前进!
这正是青年毛泽东“以天下为己任”的时代担当。
12、那么,这个时代到底“谁主沉浮”呢?
(板书:答——时代——我辈主沉浮——时代担当)
(七)小结课堂
同学们,全词景中寓情,情中显志。正是有了这“指点江山、拯救万民于水火”的大志和“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时代担当,以及“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无畏精神,并朝着这宏伟目标矢志奋斗,才有了今天的人民至上,幸福安康!
人生万事须自为,跬步江山即寥廓。新时代的青年更应踔厉奋发,踏着伟人的足迹,在民族复兴的赛道上奋勇争先,用青春自我谱写新青年之时代担当。
(八)作业
1、背诵《沁园春·长沙》
2、群文比较阅读《采桑子·重阳》《浪淘沙·北戴河》,体会毛泽东高尚的革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