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中学、泰兴中学、泰州中学
2023~2024学年秋学期联合质量检测
语文学科试卷
考试时间: 150 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 现代文阅读| (本题共5 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尚勇,是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传统。盘古开天、女娲炼石、愚公移山、大禹治水,这些言说先民心志的神话传说,都包含着对“勇”的崇仰和赞颂。可以说,一部中华文明史,就是中华民族英勇面对无数困难和挑战的不屈奋斗史。在栉风沐雨一路向前的历史征程中,“勇者不惧”深深地刻写在中华民族的性格之中,成为无比珍贵的民族精神基因。
“勇者不惧”之“勇”,是大勇,而非小勇。小勇者,不能忍小辱小过,睚眦之仇必报,这是匹夫之勇。大勇者何 循大义、迎难上,义无反顾、无所畏惧,是为大勇。大勇之“大”,在与“义”融。鲁莽强悍、好勇斗狠,并不是真正的勇敢;真正的勇敢,是指人们在危难面前坚守道义、坚定前行的无畏气概。勇者的无畏气概,产生于道义的感召。如果自己的行为是正确的,哪怕有千军万马的阻拦,我们也要无所畏惧, 勇往直前。《礼记》有云: “有义之谓勇敢。”我们之所以推崇勇者,就是因为勇者能够无惧地坚守并光大道义。
勇者在道义的感召下能够不惧艰险,甚至不惧牺牲,但勇者并非一无所惧。中国古人向来批评那种什么都不惧怕、什么都不忌惮、什么都不敬畏的蛮勇。可以说,中华文化推崇的“勇者不惧”,实是“无惧”与“有惧”的统一。从大义、大局的角度出发,要藐视一切困难、 无惧任何挑战;从具体行事的角度出发,则要心怀敬畏、朝乾夕惕、如履薄冰。此外,在道义感召下不惧外在艰险,却时常忧惧道之不行、义之不彰,这也是勇者内心兼具的“无惧”与“有惧”。
真正的勇者,有锐气,也有静气。孟子与弟子公孙丑讨论“勇”德时曾提到“不动心”的概念。所谓“不动心”,就是指在突如其来的危险面前能镇定自若、岿然不动, “每临大事有静气”。同时,这种不动如山的强大定力、静气, 又“至大至刚” “折而不挠”, 有着压倒和战胜一切的韧性与力量。沉着的静气,进取的锐气,一同滋养着勇者的不惧品格。
如何培养这种临危不惧的沉着静气与进取锐气呢 中国古人提出了克己与成己的辩证功夫。孔子及其弟子周游列国时,曾在陈、蔡之间被军队围困而一度绝粮。情势危急之下从人忧慌失据,但孔子却始终沉着冷静, “歌两柱之间” “修乐不休”。危机解除后,子贡表示要铭记这场不幸遭遇,孔子直接反驳道: “夫陈、蔡之间,丘之幸也!二三子从丘者, 皆幸人也!”孔子为何珍视这场坎坷道遇 他把艰难困苦当作了成就英勇人格的重要外在条件。当然,困境本身不能成就勇士,真正成就勇士的,是人们面对困境时的修为和态度。《周易》谓: “赛, 君子以反身修德。 ”面对外在的艰难险境, 我们要反求诸己, 在克除内心恐惧、忧愁、烦扰的同时,积极自我砥砺、超越突破,并在道义感召下奋发有为。
中国古人常以玉相比相期。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玉“折而不挠,阙而不荏”的特点与“勇者不惧”的品格高度相似。同时,从石到玉的切、磋、琢、磨过程也与人在困境中锤炼无畏勇气的历程相类似。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中华民族在数千年风雨征程中,没有被任何外在困难吓倒,而是凭着自己在其间砥砺出的“勇者不惧”的品格,开辟出文明的新天地,书写出发展进步的新篇章,面对当前之新冠肺炎疫情,中华民族强劲地展现着,也进一步锤炼着这一宝贵的精神品格。
(摘编自沈壮海、刘水静《也说“勇者不惧”》)
材料二:
孟子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在对“勇”进行界定和论述的同时,也对“勇”作了有层次的划分。孟子说: “北宫黝之养勇也: 不肤挠, 不目逃, 思以一豪挫于人, 若挞之于市朝;不受于褐宽博,亦不受于万乘之君:视刺万乘之君,若刺褐夫:无严诸侯,恶声至,必反之。孟施舍之所养也, 曰: ‘视不胜犹胜也。量敌而后进,虑胜而后会,是畏三军者也。舍岂能为必胜哉 能无惧而已矣。’ 孟施舍似曾子,北宫黝似子夏。夫二子之勇,未知其孰贤,然而孟施舍守约也。昔者曾子谓子襄曰: ‘子好勇乎 吾尝闻大勇于夫子矣: 自反而不缩,虽褐宽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孟施含之守气,又不如曾子之守约也。”
孟子列举了三种类型与层次的“勇”:第一种是北宫劲之“勇”,这种“勇”,是打在身上不躲逃,毫不示弱,不畏权贵,对付万乘之君就像对付一个贫贱者一样,只要遭到冒犯就会反击,这种做法在当时孟子所处的那个贫富、贵贱、尊卑有着森严等级的时代也不失为一种“勇”。其次是孟施舍的“勇”, 打仗不管能否取胜, 都像必胜一样向前冲, 此乃 “守气”的无惧之勇。第三种是曾子的“反求诸己”之“勇”,通过自反,发现真理如果不在自己这边,即使面对普通百姓,也会自觉惭愧而害怕。如果确定自己掌握着真理,纵然面对千军万马,也会义无反顾,勇往直前。孟子认为,北宫黝虽勇于对抗权贵,凭过人的气势彰显了果断、坚毅之勇,但却缺乏理性和思考,因而只是血气之勇。相较之下,孟施舍要胜于北宫黝,因为孟施舍能够由心出发.做到内心不畏惧. 不过孟施会养勇的方法又是通过无我或忘我从而达到“无惧”, 因而也只是神勇或者说主观上的勇, 他与北宫勤之勇一样都缺乏 “理”的内涵。只有曾子之勇才是“勇”的最高层次和理想境界,才是真正的德勇, 因为他勇中有怯, 勇中有思,能够通过道德反省来确定正义与否,进而做出勇与不勇的行为选择。可见,孟子的勇不是动辄而起、不顾效果的匹夫之勇,而是深明大义,能够作出进退选择的“理性”之勇。
(摘编自王翠英《浩然之气与大丈夫之德—孟子“勇”的思想探析》)
1.下列关于材料一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都是赞颂“勇”的, “勇者不惧”是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基因。
B. 真正的勇者既能藐视困难、勇往直前,又能在突如其来的危险面前保持镇定。
C. 勇者受到道义的感召,就会产生无畏的气概,不论任何情形都能勇往直前、一无所惧。
D. 外在的困境成就了勇士,使勇士克服自身烦忧,积极超越自我,成就英勇人格。
2. 根据材料一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孔子有临危不惧的沉着静气,因此他反对子贡将危机当作不幸的遭遇,而将其视为幸运的事情。
B.真正的勇者要心系道义,坚守道义,并把困境当作机遇,在困境中修炼自己“勇者不惧”的品格。
C.不能忍受小辱的好勇,没有敬畏之心的蛮勇,锐气有余静气不足,都称不上是真正的“勇者无惧”。
D. 新冠肺炎疫情中那些奔赴抗疫一线的逆行者,在“克己”中“成己”,体现出了“勇者不惧”的大勇。
3. 下列各项内容不符合材料二所论述“理性之勇”的一项是(3分)( )
A.可以死,可以无死,死伤勇。(《孟子·离娄下》)
B. 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其二》)
C. 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论语·述而》)
D. 十步杀一人, 千里不留行。 (李白《侠客行》)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结构。(4分)
5. 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谈谈你对“勇者不惧”的理解。(6分)
(二) 现代文阅读Ⅱ (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山地回忆
孙犁
一九四一年冬天,我打游击打到了这个小村庄,部队决定休息几天。我每天到河边去洗脸。有一天早晨, 我正要洗脸, 听见在下水流有人喊: “你看不见我在这里洗菜吗 洗脸到下边洗去!”
这样冷天,我来洗脸,反倒妨碍了人。我心里一时挂火,就大声说: “离着这么远,会弄脏你的菜!”
“菜是下口的东西呀! 你在上流洗脸洗屁股, 为什么不脏 ” 那人说。
“你怎么骂人 ”我站立起来转过身去, 才看见洗菜的是个女孩子,也不过十六七岁。风吹红了她的脸,像带霜的柿叶,水冻肿了她的手,像上冻的红萝卜。她穿的衣服很单薄,就是那种蓝色的破袄裤。她冷冷地望着我,扭着身子逆着河流往上去了。
我哭不得, 也笑不得, 只好说: “你真讲卫生呀!”
“我们是真卫生,你们是装卫生! 你们尽笑话我们,说我们山沟里的人不讲卫生,住在我们家里,吃了我们的饭,还刷嘴刷牙,我们的菜饭再不干净,难道还会弄脏了你们的嘴 为什么不连肠子肚子都刷刷干净!你们一个饭缸子, 也盛饭,也盛菜,也洗脸,也洗脚,也.喝水, 也尿泡, 那是讲卫生吗 ”她笑着用两手在冷水里刨抓。
“这是物质条件不好,不是我们愿意不卫生。等我们打败了日本, 占了北平,我们就可以吃饭有吃饭的家伙,喝水有喝水的家伙了,我们就可以一切齐备了。”
“光着脚打下去吗 ”女孩子转脸望了我脚上一下,就又低下头去洗菜了。
我一时没弄清是怎么回事,就问: “你说什么 ”
“说什么 ”女孩子也装没有听见,“我问你为什么不穿袜子,脚不冷吗 也是卫生吗 ”
“咳!”我也笑了,“这是没有法子么,什么卫生!从九月里就反‘扫荡’, 可是我们八路军, 是非到十月底不发袜子的。这时候,正在打仗,哪里去找袜子穿呀 ”
“不会求人做一双 ”
“哪里有布呀 就是有布,求谁做去呀 ”
“我给你做。”女孩子洗好菜站起来,“我家就住在那个坡子上,”她用手一指,“你要没有布, 我家里有点,还够做一双袜子。”
她端着菜走了,我在河边上洗了脸。我看了看我那只穿着一双“踢倒山”的鞋子,冻的发黑的脚,一时觉得我对于面前这山,这水,这沙滩,永远不能分离了。
我洗过脸,回到队上吃了饭,就到女孩子家去。她正在烧火, 见了我就说:
“你这人倒实在,叫你来你就来了。”
屋里蒸汽腾腾,一个大娘和一个四十多岁的大伯,围着一盆火坐着。在大娘背后还有一位雪白头发的老大娘。一家人全笑着让我炕上坐。女孩子说:
“明儿别到河里洗脸去了, 到我们这里洗吧, 多添一瓢水就够了!”
大娘从炕角里扯出一块白粗布,说:“这是我们妞儿纺了半年线赚的,给我做了一条棉裤,下剩的说给她爹做双袜子,现在先给你做了穿上吧。”
我连忙说:“叫大伯穿吧! 要不, 我就给钱!”
“你又装假了,”女孩子烧着火抬起头来,“你有钱吗 ”
大娘说: “我们这家人,说了就不能改移。过后再叫她纺,给她爹赚袜子穿。早先,我们这里也不会纺线,是今年春天,家里住了一个女同志,教会了她。还说再过来了,还教她织布哩! 你家里的人, 会纺线吗 ”
“会纺!”我说,“我们那里是穿洋布哩,是机器织纺的。 大娘,等我们打败日本……”
“占了北平,我们就有洋布穿,就一切齐备!”女孩子接下去,笑了。
第五天,我穿上了新袜子。和这一家人熟了,就又成了我新的家。部队重视民运工作,上级允许我帮老乡去作运输,每天打早起,我同大伯背上一百多斤红枣,顺着河滩,爬山越岭, 送到曲阳去。女孩子早起晚睡给我们做饭, 饭食很好。一天, 大伯说:
“同志,你知道我是沾你的光吗 ”
“怎么沾了我的光 ”
“往年, 我一个人背枣,我们妞儿是不会给我吃这么好的!”
我笑了。女孩子说: “沾他什么光,他穿了我们的袜子,就该给我们做活了!”
又说:“你们跑了快半月,赚了多少钱 ”
“你看,她来查账了,”大伯说,“真是,我们也该计算计算了!”他打开放在被垒底下的一个小包袱,“我们这叫包袱账,赚了赔了,反正都在这里面。”
我们一同数了票子, 一共赚了五千多块钱,女孩子说: “够了。”
“够干什么了 ”大伯问。
“够给我买张织布机子了!这一趟, 你们在曲阳给我买架织布机子回来吧!”
无论姥姥、母亲、父亲和我,都没人反对女孩子这个正义的要求。以后,女孩子就学习纺织的全套手艺了:纺, 拐, 浆, 落, 经, 镶, 织。
当她卸下第一匹布的那天,我出发了。从此以后,我走遍山南塞北,那双袜子,整整穿了三年也没有破绽。一九四五年,我们战胜了日本强盗,我从延安回来,在碛口地方,跳到黄河里去洗了一个澡,一时大意,奔腾的黄水,冲走了我的全部衣物,也冲走了那双袜子。黄河的波浪激荡着我关于敌后几年生活的回忆,激荡着我对于那女孩子的纪念。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这篇小说没有把着眼点放在炮火连天的战争场面上,而是选择了战斗中间相对平静的阶段,写出了军民之间的日常生活和鱼水之情。
B.“我们是真卫生,你们是装卫生!”女孩口中提到“装”,既写出了乡下人的纯朴真实,又写出了部队上人的虚假,同时也表明女孩对作者的心里反抗。
C. 作者采用了第一人称的写法,处处从“我”的视角和所见所闻出发进行叙述,增添了身临其境的真切感和主观抒情气氛。
D. 孙犁的小说具有散文化特点,本文取材小中见大,构思新颖别致,情感细腻含蓄,文笔清新活泼。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 小说回忆从我到河边洗脸开始,回忆结束后又回到故事起点接续叙述,首尾圆合,浑然一体。
B. 小说故事情节别开生面,离奇曲折,引人入胜,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小说的艺术结构。
C. 小说体察人民苦乐,直面人生,以博大的人道主义关怀,使作品散发出耐人寻味的清香。
D. 小说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故事虽然发生在战争年代,却没有刀光剑影,生活也充满着诗意。
8.概括并简要分析文中女孩子的人物性格。 (4分)
9.本文有大量的人物对话描写,试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效果(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 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盍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 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慊。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 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曾子曰: “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 身有所忿懥, 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 则不得其正; 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①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敬畏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教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曰: “人莫知其子之恶, 莫知其苗之硕。 ”此谓身不修, 不可以齐其家。
(节选自《礼记·大学》)
[注]①辟: 偏向, 偏颇。
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 分)
富 A润屋 B 德C 润身D心广 E 体胖F 故G 君子H必诚其意。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齐, 指使……和睦, 《赤壁赋》中“泣孤舟之嫠妇”中“泣”的用法与之相同。
B. 否, 不, 表示否定, 与 《师说》 中 “或师焉, 或不焉”的“不”用法相同。
C. 厌, 指满足, 与《论语·述而》 “学而不厌”中的“厌”词义相同。
D. 心不在焉,指心思不在这里,与现代汉语中“心不在焉”在感彩上是不同的。
12. 下列对上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选文第一节提出了“八条目”之说,它们之间不是并列关系,其中“格物”是核心。
B. 上自国家元首, 下至平民百姓, 人人都要注重修身, 否则, 就不可能有好的治理。
C. 要做到“诚意”需要不自欺欺人,要做到“正心”需要摈弃不良情绪和外界干扰。
D. 选文中使用了顶针、排比等修辞,使得道理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增强了说服力。
13.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 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
(2)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 ”
14. “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是什么意思 请简述材料二引用此谚语的用意。(3分)
(二) 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 完成15—16题。
春中①田园作
王维
屋上春鸠鸣, 村边杏花白。
持斧伐远扬②,荷锄觇③泉脉。
归燕识故巢, 旧人看新历。
临觞忽不御④, 惆怅远行客。
【注】①春中(zhòng): 即仲春,农历.二月。②远扬: 乂长乂高的桑枝。③觇(chān): 探测、察看。④御:进用,饮、喝的意思。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首联和颔联,通过写鸟鸣、花开,农民修整桑枝、察看水路,描绘了一幅春意浓郁的田园图,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以及对农事的热爱。
B. 颈联描写燕子识旧巢,旧主人翻看新日历,暗示时光更替,表现了主人对时间流逝的无奈以及对未来的满心期盼。
C. 尾联写面对美好的田园春光,想到作客在外的人,他们无缘享受这一切,不由得为之惋惜和惆怅。
D.诗中人们在春天的感召下,满怀憧憬,展望和追求美好的明天,人们的精神面貌有如一片春意欣欣向荣, 显得健康、饱满。
16.诗颔联与杨万里《插秧歌》的首联“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都运用了恰切的动词描写农民劳作的场景,表现诗歌主旨。请分别简要赏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 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杜甫曾用“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问能得几回闻”对音乐给予高度评价,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也有类似语句:“ , 。”
(2)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 借“ , ”的景象,表达了对百姓忘却国耻、安于异族统治的沉痛之情。
(3)在《赤壁赋》中, 苏轼用“ , ”两句刻画出曹操在攻破荆州、江陵后春风得意、踌躇满志的英雄形象。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 课内文言知识(本题共3 小题,9分)
18. 下列加点的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 ( )
A.①七月既望 农历每月十五日
②望美人兮天一方 远望,眺望
B.①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连……都,竟然,表示强调
②曾益其所不能 同“增”, 增加
C.①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传授
②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
D.①云霞明灭或可睹 或许
②或师焉,或不為 有时
19.下列加点字的用法和含义都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 ①青,取之于蓝 ②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B. ①作师说以贻之 ②举匏樽以相属
C. ①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②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D. ①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②圣人无常师
20.下列选项中表述错误的一项是(3分)( )
A.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劝学》)与“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都是判断句,标志词为“者……也”。
B. 《赤壁赋》中“而今安在哉”与“而又何羡乎”句式一样,且都是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C. “江州司马青衫湿”(《琵琶行》)的“青衫”,在唐代指的是低级官员的服色。
D. “烽火扬州路”(《京口北固亭怀古》)的“路”是指扬州城里的街巷。
(二) 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 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为什么我们这个最基本的社会单位的名词会这样不清不楚呢 在我看来却表示了我们的社会结构本身和西洋的格局是不相同的,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
中国传统结构中的差序格局具有伸缩能力。在乡下,家庭可以很小,而一到有钱的地主和官僚阶层。可以大到像个小国。中国人也特别对世态炎凉有感触,正因为这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大小。
在孩子成年了住在家里都得给父母膳宿费的西洋社会里, 大家承认团体的界限。 ① 。资格取消了就得走出这个团体。在他们不是人情冷热的问题, ② 。在西洋社会里争的是权利, 而在我们却是攀关系、讲交情。
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在这里我们遇到了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特性了。我们儒家最考究的是人伦,伦是什么呢 我的解释就是从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发生社会关系的那一群人里所发生的一轮轮波纹的差序。
21. 下列民俗俚语不能体现“差序格局”所具有的伸缩性这一特点的一项是( )(3分)
A. 同道相合, 同行相顾。 B. 论旁人斤斤计较,说自己花好稻好。
C. 在家靠父母, 出门靠朋友。 D. 姑舅亲, 是嫡亲,打断骨头连着筋。
22.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简要分析画波浪线处句子的作用和效果。(4分)
23.请在文章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连贯,内容贴切,完整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4分)
四、写作(60分)
24.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补”是修补,是对物质破损残缺的修理、弥补,以前物质匮乏,东西破损都舍不得丢弃,想尽办法去“修补”。文学作品里面,女娲耗尽力气“补天”,晴雯耗尽力气“补裘”,无论是修补一件破损的物品,还是弥补一段人世间破损的情感,若要生命无怨无悔,就要修补破损残缺。在如今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因为富有,因为消费成为习惯,越来越没有“修补”一件物品的机会了。
针对上面的现象和言论,你有怎样的体验和思考 请结合自己的阅读和生活,写一篇不少于 800字的文章。
【注意】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且文体特征鲜明;④不得抄袭、套作。
三校联考语文学科参考答案
1. B (A.“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都是赞颂‘勇’ 的”错误。由原文“盘古开天、女娲炼石、愚公移山、大禹治水,这些言说先民心志的神话传说,都包含着对‘勇’的崇仰和赞颂”可知,原文说的是“盘古开天、女娲炼石、愚公移山、大禹治水,这些言说先民心志的神话传说”都包含着对“勇”的崇仰和赞颂,而不是“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都是赞颂“勇”的。
C.“勇者受到道义的感召,就会产生无畏的气概”错误。根据原文“勇者的无畏气概,产生于道义的感召”可知,道义的感召是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D.“外在的困境成就了勇士”错误。根据原文“困境本身不能成就勇士,真正成就勇士的,是人们面对困境时的修为和态度”可知,应该是“面对困境时的修为和态度”使勇士克服自身烦忧,积极超越自我,成就英勇人格,而不是“外在的困境成就了勇士”。)
2. A( “孔子有临危不惧的沉着静气”错误。涉及原文内容在文章第五段,孔子及其弟子困于陈、蔡之间,解除危机后,子贡要铭记这场不幸,而孔子视之为“幸”。原文的意思是:孔子认为危机是成就英勇人格的外在条件,因此视危机为幸运。而非选项中的“孔子有临危不惧的沉着静气”。)
3. D (A.孟子的话意思是,可以死,也可以不死,如果在可以不死的情况下盲目赴死,就会伤害“勇”德。这句话强调了理性之勇。B.林则徐强调不趋福避祸的前提是有利于国家,这是符合理性之勇的。C.孔子的话强调不与蛮勇之人共事,强调要有所惧,有所谋。这是一种理性之勇。D.李白写的是侠客的高超武艺,这种勇敢不属于理性之勇。 )
4. 参考答案一:文章采用的是层递式结构思路。一至二段阐释“勇”的概念内涵。三至四段分析“勇”的行为特点:有锐气,也有静气。五至六段阐述“勇”的培养方式。
参考答案二:文章采用的是层递式结构思路。先提出尚勇是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传统;接着从“大勇”与“小勇”、 “无惧”与“有惧”、 “锐气”与“静气”等角度深入分析真正的“勇”的内涵;最后阐述“勇”的培养方式。
5. ①勇者不惧,在于以遵循道义为前提。勇者在道义的感召下能够不惧艰险,甚至不惧牺牲。②勇者不惧是“无惧”与“有惧”的统一。③勇者不惧,还指勇者应是理性的,勇中有怯, 勇中有思,深明大义,能够作出进退选择。
6. B(这是女孩玩笑揶揄的话,不是要刻画部队上人的虚假。)
7. B(离奇曲折错。)
8.①性情爽朗,心直口快。从开篇女孩子骂人的话,到关心他没袜子,再到关于占领北平揶揄的语句,都反映女孩子有话不藏,热情大方,开朗直白的性格。
②心地善良,乐于助人。从女孩主动帮我做袜子,要我去她家洗脸、吃饭等方面,都可以看出她是一个乐于助人的人。
③心灵手巧,勤劳纯朴。女孩子会做袜子,一学就会织布等,说明了她的心灵手巧,做事勤快,热爱劳动。
9.①通过对话引领主要人物出场。小说以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方法,引领了女孩子出场。
②通过对话刻画人物。全文中,大部分内容都是直接引语,活灵活现地刻画了女孩子心直口快、善良勤劳的鲜明性格。
③通过对话铺张(推动)情节。小说主要叙述了“卫生话题” “做袜子” “作运输” “买织布机”等故事情节,这些故事情节,都是通过人物对话中铺展推动的。
④运用对话中的伏笔、照应,使文章浑然一体。文章中两次关于“打败了日本, 占了北平”的对话,前后相应,表现了对话语言的构思精巧与浑然一体。
以上答案答对三点即给满分。
10. BDF
11. C (A.正确。都是使动用法。B.正确。 “不”同“否”。C.错误。掩蔽,掩藏/满足。D.正确。文中是中性词/现代汉语中“心不在焉”是贬义词,指思想、精神不集中。)
12. A(“ ‘格物’ 是其核心”错。 “八条目”之间是递进关系, “修身”是“三纲八目”说的核心。 )
13.(1)所以喜爱一个人但又认识到他的缺点、不喜欢一个人但又认识到他优点的人,天下很少见。
(2)苏轼的容色改变(忧愁凄怆),整理好衣襟坐端正向客人问道: “(箫声)为什么这样哀怨呢 ”
14. 意思:人总看不到自己儿子身上的恶习,总不认为自家禾苗比别家硕壮。用意:说明人都是有私心和偏见的,所以要注重修身,破除这种偏见。
【参考译文】
古代想要把美德彰明于天下的人,首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就要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要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就要先修养自身的品德。要修养自身的品德,就要先端正自己的内心。要端正自己的内心,就要先使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穷究事物的原理。推究了事物的原理而后才能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而后才能使意念真诚,意念真诚而后才能使内心端正,内心端正而后才能修养品德,修养品德而后才能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后才能把国家治理好,国家治理好而后才能天下太平。从天子直到平民,一概都以修养自身作为根本。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不分轻重缓急、本末倒置却想做好事情,这也同样是不可能的。
使意念真诚的意思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要像厌恶腐臭的气味一样,要像喜爱美丽的女人一样,一切都发自内心。所以君子在独处时一定要慎重。品德低下的人在私下里做坏事,没有什么做不出来的,一见到品德高尚的人便躲躲闪闪,掩盖自己所做的坏事,而夸耀自己好的一面。(殊不知)别人看你,就像能看见你的心肺肝脏一样清楚,掩盖有什么用呢
这就叫做内心的真实,一定会表现到外表上来。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哪怕是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一定要谨慎。曾子说: “十只眼睛看着,十只乎指着,这难道不令人畏惧吗 ”财富可以装饰房屋,品德却可以修养身心,使心胸宽广而身体舒泰安康。所以品德高尚的人一定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
之所以说修养自身的品性要先端正自己的心思,是因为心有愤怒就不能够端正;心有恐惧就不能够端正;心有喜好就不能够端正;心有忧虑就不能够端正。心思不端正,就像心不在自己身上一样,虽然在看却像没有看见一样,虽然在听却像没有听见一样,虽然在吃东西却一点也不知道是什么滋味。所以说,要修养自身的品性必须要先端正自己的心思。
之所以说管理好家庭和家族要先修养自身,是因为人们对于自己亲爱的人会有偏爱,对于自己厌恶的人会有偏恨,对于自己敬畏的人会有偏向,对于自己同情的人会有偏心,对于自己轻视的人会有偏见。所以喜爱一个人但又认识到他的缺点、不喜欢一个人但又认识到他优点的人,天下很少见。所以有谚语说: “人都不知道自己孩子的坏,人都不满足自己庄稼的好。”这就是不修养自身就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的道理。
15. B (颈联表达了诗人对美好明天的憧憬和展望,而不是主人对时间流逝的无奈。)
16.①《插秧歌》首联以“抛” “接” “拔” “插”这四个动词,生动地描绘了农户一家人各有分工、井然有序地抛秧接秧、拔秧插秧的繁忙劳动状态 ,(2分) 表现出农民生活的辛苦与农事的繁忙(或:表达对劳动和劳动者的赞美之情),富于生活情趣。 (1分) ②《春中田园作》颔联以“持” “伐” “荷” “觇”这四个动词,形象地描绘了农民手持斧头修整桑枝、扛着锄头察看泉水通路的劳作悄景,为一年的农事劳作拉开序幕, (2分)表现出人们对未来满怀憧憬(或:对美好的明天的追求) 。 (意思对即可) (1分)
17. (1) 今夜闻君琵琶语 如听仙乐耳暂明
(2)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3) 酗酒临江,横槊赋诗
18. D(②或师焉, 或不焉:有的)
19. B(都做连词,表目的)
20. D(路,宋元时的行政区域名)
21. B
22.手法:比喻,作者把西洋社会格局比作捆柴,把中国社会格局比作一圈圈的波纹(1分);作用效果:体现了“差序格局”的特点,即中国社会是以“己”为中心,向外推出的(2分)。使说理具体形象、通俗易懂。 (1分)
23.①在团体里的有一定的资格;②而是权利问题
24. 写作指导
【审题】
本题是一道材料作文,所给材料不是很难,认真审读材料,我们不难发现发现其中的关键词“修补”。修补是修正补充的意思,本意是修理破损之物使之完好。但材料也谈到了“修补”的引申义,我们由“修补”不仅可以联想到修补一件物品的破损,还可以联想到弥补人世间情感的破损。虽然因为富有,因为消费成为习惯,越来越没有“修补“一件物品的机会了,但我们可以修补心灵、修补感情、修补亲情……。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变得越来越美好,使人生变得越来越美丽。作文或叙述,或说明,或议论,无论采用哪种文体,都应以丰富的内容突显中心。
【立意】
(1) “修补”人生的缺憾
(2) “修补”心灵的漏洞
(3)“修补”日渐迷失的心灵
(4) “修补”亲情的漏洞,使之更加牢固
(5)不能为”漏洞所累”,保持心灵的纯洁和健康向上.
(6) 建设心灵的健康防线,抵制和排除”漏洞”的诱惑.
(7)善于反省自我,解剖自我,与时查处心灵的”漏洞”.
(8)以良好心态,聪颖智慧,进取精神, 果敢品质面对”漏洞”.
【素材】
(1)事实告诉我们,心灵变化是由量变到质变、由渐变到突变的过程。在改革开放的今天,社会生活五彩缤纷,各种诱惑无处不在。面对形形色色的诱惑,保持清醒的头脑,常念“慎独”之经,常存“慎独”之心,严格自律,牢筑长堤,慧眼识别, 自觉抵制,才能修补心灵“漏洞” 。
(2)良好心态、果敢品质、进取精神等是修补“残缺”的最好补丁。我们既不能对“残缺”视而不见,也不能对“残缺”望而生畏。修补各种“漏洞”需要过程,也很困难。良好的心态,果敢的品质,进取的精神,有了这些,我们的“漏洞”就会从有到无,从而确保心灵系统的完美与纯净。
(3)我们要善于反省与解剖,修补人生中的“残缺”。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的人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残缺”,不断反省,自我检查,才能及时发现不足; 勇于解剖自己,才能不断匡正自己的行为,从而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