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客》
学习目标:
1、把握文章脉络,理清思想内容。 2、揣摩典雅而又精辟的语言。 3.树立诚信为本的做人理念。学习重点: 1、学习本文描写人物的写法。 2、学习信客诚信为本的做人理念。学习难点:
品味本文质朴典雅、警辟畅达的语言,尤其是要准确理解文中比喻句的含义。知识链接: 1.题目解读 文中的信客是上个世纪初,将近一百年前的邮递员。信客在当时是一个非常卑微低贱的职业,是又苦又累充满血泪艰辛的,可我们的主人公却咬着牙虽疲惫但坚定地走了下来,一路上留下了许多感人的故事。现在我们就来跟随余秋雨,走进信客的故事,去阅历他凄苦而美丽的人生。 2. 走近作者 余秋雨生于1946年,浙江余姚人,我国当代着名艺术理论家、文化史学者、散文家。主要着作有《文化苦旅》、《秋雨散文》、《山居笔记》、《行者无疆》、《千年一叹》等。 3.相关资料 本文语言质朴典雅又能让人浮想联翩,世情变幻、人生感慨都熔铸在单纯朴素的描述中。除此之外本文语言还具有警僻而畅达的特点。自主学习: 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唏嘘( )( ) 诘问( ) 伎俩( )( ) 嫉妒(? )? 噩耗(? )? 猝然(? )?? bá()涉?? 颠pèi(? ) 2.下列每组词语都有错别字,指出后并加以改正。 A.克扣 接济 噩耗 低媚顺眼( ) B.唏嘘 希罕 呵斥 风尘苦旅( ) C.诘问 伎俩 颠沛 穷愁了倒( ) D.焦灼 吊唁 鸡零狗粹 长途跋涉( ) 3.请结合上下文解释词语。 闯码头: 吊唁: 穷愁潦倒: 4.请你谈谈对“信客”一词应当怎样理解。 合作探究 5.合作研讨:用一个字概述信客工作的特点,分析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你心中的信客是个什么样的人? 6、作者在写信客之前为什么先写一个老信客? 7、作者重点写了信客哪些事迹?为什么? 8、作者为什么倾注那么大的热情,为信客树碑立传?精读精练
只要信客一回村,他家里总是人头济济。多数都不是来收发信、物的,只是来看个热闹,看看各家的出门人出息如何,带来了什么稀罕物品。农民的眼光里,有( ),有( );比较得多了,也有( ),有( )。这些眼神,是中国农村对自己的冒险家们的打分。这些眼神,是千年故土对城市的探询。 终于有妇女来给信客说悄悄话:“关照他,往后带东西几次并一次,不要鸡零狗碎的。”“你给他说说,那些货色不能在上海存存?我一个女人家,来强盗来贼怎么办……”信客沉稳地点点头,他看得太多,对这一切全能理解。都市里的升沉荣辱,震颤着长期迟钝的农村神经系统,他是最敏感的神经末梢。 闯荡都市的某个谋生者突然得了一场急病死了,这样的事在那样的年月经常发生。信客在都市同乡那里听到这个消息,就会匆匆赶去,代表家属乡亲料理后事、收拾遗物。回到乡间,他就夹上一把黑伞,伞柄朝前,朝死者家里走去。乡间报死讯的人都以倒夹黑伞为标记,乡人一看就知道,又有一个人客死他乡。来到死者家里,信客满脸戚容,用一路上想了很久的委婉语气把噩耗通报。可怜的家属会号啕大哭,会猝然昏厥,他都不能离开,帮着安慰张罗。更会有一些农妇听了死讯一时性起,咬牙切齿地憎恨城市,憎恨外出,连带也憎恨信客,把他当做了死神冤鬼,大声呵斥,他也只能低眉顺眼、连声诺诺。 下午,他又要把死者遗物送去,这件事情更有危难。农村妇女会把这堆简陋的遗物当做丈夫生命的代价,几乎没有一个相信只有这一点点。红红的眼圈里射出疑惑的利剑,信客浑身不自在,真像做错了什么事一般。他只好柔声地汇报在上海处置后事的情况,农村妇女完全不知道上海社会,提出的诘问每每使他无从回答。 直到他流了几身汗,赔了许多罪,才满脸晦气地走出死者的家。他能不干这档子事吗?不能。说什么我也是同乡,能不尽一点乡情乡谊?老信客说过,这乡间不能没有信客。做信客的,就得挑着一副生死祸福的重担,来回奔忙。四乡的外出谋生者,都把自己的血汗和眼泪,堆在他的肩上。 9.文中括号内应填入的词是(??? ) A.羡慕 嫉妒 嘲笑 轻蔑B.嫉妒 嘲笑 轻蔑 羡慕 C.轻蔑 羡慕 嫉妒 嘲笑D.羡慕 嫉妒 轻蔑 嘲笑 10.人们喜欢齐集信客家中,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 11.你怎样理解那些妇女对信客说“悄悄话”? 12.你怎样理解信客就是他们“最敏感的神经末梢”? 13.信客只管通报消息就行了,为何还要一路上很久地考虑如何措辞? 14.指出选文中画“_________”线的语句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反映了信客的什么品质?
主题阅读 (一)摆渡老人 ① 读中学时,学校设在邻村,与我们村有一条河隔着,便认识了那摆渡老人。 ② 当时,那老人一直是我们取乐的对象。每到放学,肚子饿得直叫的我们便一窝蜂向渡口跑去,挤在那儿。渡船只要一近岸,大家便争先恐后地向船上跃去。虽然老人很有经验,未到岸边便做好回撑的准备,但超载和落水的事仍然时有发生。超载时,船上的,岸上的,都望着老人手忙脚乱的样子大笑。夏天下雨时,大家总是把伞迎着风,看着渡船被吹淌到到渡口好远的地方,老人一番折腾,将船撑到渡口,我们便哄笑着上了岸。 ③ 最有意思的要数冬天(当时我是这样认为的)。冬天很冷,河面结了一层厚厚的冰。每天早晨,当我们赶到渡口时,总看见老人在那边晃着船,好长时间,才把船晃过来。望着老人跳舞似的笨拙姿势,我们总是哄笑,一直到船靠岸。我们往往因此耽误了早读,但我们都挺愿意。于是就希望天再冷些,便可迟点起来,反正去早了也过不了河。我们都为找到一个偷懒的理由而感到高兴。当时的我们,是“心忧读书愿天寒”。 ④ 那一天特别冷,我因有事起了个早。吃过早饭后,便不紧不慢地向学校走去。到渡口时我惊奇地发现,那老人不是我预料的那样正在“跳舞”,却已经到了这边。我和他攀谈起来。我问他:“你今天怎么这么早?”老人咳嗽了一声,缓缓地说:“许是人老了,早上总起不来,昨天听学校说耽误了学生上早读,今天我就起了早。谁知等了好长时间,才来了你一个人。”说完,便送我过河。 ⑤ 船到河心,老人忽然回头对我说道:“你们小孩子可要好好读书啊。”那双眼中竟满含着期待和爱意。我心中一震,看着老人瘦弱的身体,沾满冰碴的白胡子,一双手冻得发紫,猛地问道:“你干啥要吃这份苦呢?”好久,老人长叹一声说道:“干啥?哎,以前我也有一个可爱的儿子,他曾吵着要上学,但终究没上成。后来他得病去了,我一直感到对不起他,我在这儿摆渡,接送你们上学,心里好受些。”谈话间,船已到岸。待我上岸后,老人又把船向河那边撑去。看着老人的背影,我不再感到笨拙可笑,鼻子有些酸酸的。 ⑥ 那天,我把老人的故事讲给同学们听了。以后,我们上船再也没有起哄。于是老人饱经风霜的脸上出现了笑容。 ⑦ 再后来,两岸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最后一次过河时,老人对我们说:“以后不再送你们过河了,你们要记住,好好读书。” ⑧ “好好读书”,这句话一直留在我记忆中。 ⑨ 真想再见见摆渡老人。 15、本文具体描述了摆渡老人接送“我们”过河上学的辛劳。先写老人因“我们”的 而手忙脚乱,一番折腾;再写因 ,老人好不容易“才把船晃过来”;最后写老人不顾自己 ,特地起大早送“我们”过河上学。 16、第⑤段中摆渡老人说“我在这儿摆渡,接送你们上学,心里好受些。”请你用自己的语言简要说说为什么老人觉得这样做“心里好受些”。 17、第⑤段中加点的语句表现了“我”当时 和 的心情。 18、原先,摆渡老人在孩子们的眼里是个 的形象;后来,摆渡老人在孩子们的心中却是一个 的形象。 19、“摆渡老人”中的“摆渡”可以理解为老人对“我们”生活、思想上的帮助。其实生活中还有许多这样的“摆渡者”,请你展开联想,按照下面的示例仿写三个句子。 示例: ⑴ 作家把读者摆渡到精神的彼岸。 ⑵ “希望工程”把贫穷的孩子摆渡到求知的校园。 仿句: ⑴ ⑵ ⑶ (二)种树老人 种树老人死了,死后没有一副棺材。 种树老人什么东西都没有留下,只留下了一片树林。 种树老人一辈子什么都不会做,只会种树。解放前种树为了娶媳妇,但没有娶上;解放后种树,为了种树。 种树老人长得很丑,很矮,一辈子没有结婚,也没有孩子。临死的时候,对远方来的侄子说:“死了,就在沙丘刨个坑,把我埋在树林里,千万不要用什么棺材。”侄子照他的话做了,做完就走了。 老人前二十年种的树,公社化的时候毁了。中间二十年种的树,承包制的时候砍了。最后二十年,老人没要一分地,就要了村东那片九百亩的大沙丘,在上面盖了个土棚子,喂了条小黄狗,就开始种树了。 老人。从不种娇贵的树,只种杨、柳、榆、枣等北方平凡易活的树,种那种插个枝就能长大,戳个桩就会发芽,对大自然要求极少的树。??? 。 老人对树像对自己的孩子,从舍不得毁坏,哪怕自己住的棚子没一根檩条,哪怕自己吃不上饭,生不上火,也没有毁过一棵树。老人对自己的树又有一种天生的灵性,仿佛那就是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哪怕有一点惊动,老人都能快速地赶过去,用自己的头,自己的斧子,自己的大黄狗,把树保护起来。 十年过去了,村里人都盖上了新房,用起了拖拉机。只有老人仍住在自己的土棚子里,领着大黄狗转来转去,修材剪树,看调皮的松鼠、快乐的喜鹊、爱叫的乌鸦…… 村里人都说老人是个傻子,只有老黄狗知道不是;村里人都说老人是个疯子,只有小鸟知道不是。 直到有一天,县林业局的老韩来了,出神地看着碗口粗的林子说:“这些树至少值百十万呢。”人们才都说老人最精明了,于是光秃秃的村子里也开始有人种树了。 老人的树成材了。人们说老人要盖最漂亮的小楼,要买汽车,要娶东村五十多岁的寡妇……但老人仍然住在自己的草棚子里面,领着走不动的老黄狗转来转去,直到,直到老人死去。 来年春天,老人的坟上长出了一棵树,矮小但很精壮。人们都说:那是种树老人。 老人种了一辈子树,把自己也种进了树里。 20.文中的种树老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1.文章前半部分采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2.文中画线句子有什么深刻含义? 23.“老人种了一辈子树,把自己也种进了树里。”联系全文谈谈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拓展提升 24.在我们的生活中,你有没有发现像信客一样默默奉献着而又处在社会下层的平凡人?请举一两例,并谈一谈你对他们的看法。
参考答案 第十课 1.xī xū jié jì liǎng jí è cù 跋? 沛 2.眉 稀 潦 碎 3.外出到城里谋生。祭奠死者并慰问家属。生活穷困愁苦,颓丧失意。4.信客是一种已经消失了的职业,他们秉承诚信的道德准则,服务于千家万户,在人们眼中自然是“为人信任的人”。 5.做信客很苦 工作劳苦:终年跋泼;生活贫苦:收入微薄;心灵痛苦:蒙受怀疑、欺凌、憎恨信客是一个任劳任怨、恪尽职守,诚信无私、待人宽容、通达事理的人。 6、先写老信客,意在说明信客的两个特点:一是路途艰苦一是强调信客"信"的职业道德。老信客既用自己的经历给年轻信客以指点,又用自己的教训警醒年轻信客,使这些年轻信客迅速成长。 7、重点写了两个:一是谋生者客死他乡,信客充当代理人。这些突出说明了信客职业凶险但却仁义待人,任劳任怨,宽以待人等优秀品质。 8、作者褒扬信客任劳任怨,诚信无私,待人宽容,这些品质都是难能可贵的,正是现实生活中需要大大提倡的。 9.D 10.使人切实感受到农村人们渴盼了解来自外面世界各方消息,增长见识的心情,可见信客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是何等重要。 11.表明信客受到妇女们的完全信任,是她们依靠的人。 12.因为他传递的来自城里的任何消息,都直接关系到家家户户的起落沉浮,会立刻引起震动,所以说,他就是他们最敏感的神经末梢。 13.突出了信客真诚、善良,能够宽容理解他人,时时处处为他人着想的好品质。 14.设问 反问? 反映信客对他人的理解,体谅与宽容。 15、恶作剧(淘气、调皮) 河面结冰 年老体弱 16、因为老人失去可爱的儿子深感痛苦,于是把父爱转移到“我们”身上,每天接送“我们”上学,所以觉得“心里好受些”。 17、愧疚 感激 18、可笑 可敬 19、举例: ⑴ 父母把儿子摆渡到成人世界。⑵ 老师把学生摆渡到知识的王国。 20.种树老人是一个只愿付出、不求回报,具有奉献精神的人。 21.文章前半部分采用了对比手法。这样写突出了种树老人种树、爱树,只愿付出,不求回报的品质。 22.种树老人的生命和精神在树上得到了体现和延续。23.形象地表现了种树老人完全彻底的奉献精神。 24.马路上维持交通秩序的交通协管员,因为他们不是正式的交警,很多人都不听他们的,甚至还会嘲笑侮骂他们,但他们依旧尽心尽责地守在岗位上,不停地挥舞旗子,吹着口哨,苦口婆心地规劝大家注意交通安全。清洁工,他们的工作又脏又累,待遇也不高,但他们工作的时候多专注呀,马路上任何一张小纸片,任何一块污迹也逃不过他们的眼睛,他们用自己的辛劳换来了整个城市的卫生。王顺友是四川藏族自治县的一名乡村邮递员,当地交通不便,地广人稀,还沿用着一种很古老的邮寄方式--邮递员骑着马走在漫长的邮路上挨家挨户送邮件,王顺友的邮路往返360公里,需历时14天。就这样,王顺友一个人,一匹马,一条路在雪域高原整整穿行了20年,工作从来没有出过任何差错,他所走过的路,相当于21趟二万五千里长征……
《信客》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基础字词,把握文章脉络,理解思想内容。
2.品位文章简洁而深刻的语言及作者在文中蕴含的感情。
3.学会抓住信客的语言、行动和心理来表现他们默默奉献的可贵品质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索精神,注重质疑和交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把握信客形象,学习诚信无私、待人宽容的可贵品质。
、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品质,树立诚信为本的做人理念。
教学重点:
1、了解信客的职业道德和优秀品格。 2、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品质。
教学难点: 抓文章脉络理清思路,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教学过程
讲述故事,导入课题
同学们,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叫——胡雪岩。他幼年时家境贫寒 ,是个可怜的放牛娃。有一次,胡雪岩在一个亭子里捡到一个包裹,四周没一个人,他打开一看,是白花花的银子!对一个穷孩子来说,这真是天赐良机。但是,胡雪岩并没有财迷心窍,而是一直坐在亭子里静静地等着主人回来取。失主很是感谢这个孩子,愿意带他到自己的杂粮铺里工作。后来,他努力学习,终于得到了在阜康钱庄工作的机会。他勤勤恳恳,诚实守信,得到了同事的认可、老板的赏识。老板没有子女继承家业,最后居然把自己的钱庄整个赠送给了胡雪岩。有了这个基础,后来他成为了大清首富。
同学们,老师的故事讲完了,你们的问题也来了,请大家告诉我:是哪种优秀的品质成就了胡雪岩?诚实守信、坚持学习……
今天我们再去认识一个有同样优秀品质的人,他从事的是一种特殊的职业,生活得并非舒适悠闲,但它们的内心却是那么地踏实。请同学们打开第十课——《信客》。
二、初读文章,理清脉络
文章是分四个小标题来写的,请同学们迅速阅读课文,抓住全文脉络,简述各个部分的主要内容。(独学,锤炼语言——小组交流,完善意见——展示,检验结果)
做信客的缘起————做信客的艰难————被诬陷后放弃做信客—————转行从教,无私奉献
(从业缘由) (信客生涯) (无端遭遇陷害,放弃信客生涯) (转行从教,适得其所)
三、探究文本,感受信客生涯
1、信客从事这份职业的缘起是什么?本文重点是写年轻信客,为什么不简单地直接告诉年轻信客为何接替了老信客的工作,而是花了大量笔墨写老信客?
2、信客的生活和工作到底怎样?请从文中找到具体的描述或者依据,做好旁批。
生活清苦 工作劳苦 内心痛苦
3、在反映信客这一特殊职业者的生活和工作时,重点描写了那几件事?请用自己的话准确概述。
(一)闯荡都市的某个谋生者突然得急病死了,信客不仅要代表家属料理后事,收拾遗物,通报噩耗,还要安慰家属、甚至遭受怀疑、呵斥和憎恨……
(二)替人送信,还要遭受质问、诬陷、无辜被打,还要被送巡捕房……
5、面对这样的事情,信客是怎样对待的?(从文中找出准确的词语、依据:忍气吞声、低眉顺眼、连声诺诺,替同乡保密 )
四、再现场景,体会情感:
老师现在想和同学们再次真切地体会信客的苦涩心理,让我们再现当时的场景,体会信客的工作、生活和内心那份苦涩的感受。
【活动设计】(根据文章内容选取一个小片段,自己编写人物对话并在小组内排练并在班内展示,注意把握人物语言、动作、心理、神态……语言、动作、神态、)
1、至此,同学们你从信客身上看到了怎样优秀的品质?
诚信 责任 坚持 善良 大度 勤恳
2、这样优秀的品质,最后给了信客怎样的生活?(请准确概述)
五、发散思维 , 启迪人生
同学们,信客的经历给了你怎样的人生启示?(发散你的思维,写下你想说的话,可以结合老师开始讲的故事来谈——提炼生活哲理,启迪自我人生)
班级展示:好的思想,让我们大家一起分享吧。(点同学起立读自己的格言、哲理句子)
结束语:是的,我们学校对大家的品质培养目标是和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一脉相承的,我们要培养大家的核心品质就是仁爱、责任、诚实、大度、希望大家在生活、学习的细节中好好养成,相信,这些品质一定会帮助你成就美好、精彩的人生!
六、写作训练:
为信客写一段颁奖词(新的经历给我们深刻的启示,让我们为他写一段颁奖词以表达对他崇高的敬意)
范例:黄旭华(2014年感动中国人物)
【简历】隐姓埋名30年的中国核潜艇之父
【获奖名片】誓言无声
【颁奖词】风烛残年,发出微弱的光,苍老的手,在人间写下大爱。病弱的身躯,高贵的心灵,他在九旬
的高龄俯视生命。一叠叠汇款,是寄给我们的问卷,所有人都应该思考答案。
《信客》
一、打牢基础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克扣(kē) 接济(jì) 稀罕(hǎn) 穷愁潦倒(liáo)
B.诘问(jié) 呵斥(hè) 吊唁(yàn) 连声诺诺(nuò)
C.伎俩(zhī) 唏嘘(xū) 焦灼(zhuó) 长途跋涉(shè)
D.憎恨(zēng) 昏厥(jué) 捆扎(zā) 恕难从命(shù)
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跋涉( ) 灰黯( ) 昏厥( ) 唏嘘( )
晦气( ) 嫉妒( ) 伎俩( ) 吊唁( )
3.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1)难做的事居然能做到,值得宝贵。( )
(2)处世经验和人之常情。( )
(3)非常镇静、不慌不忙的样子。( )
(4)叙述、描写生动逼真。( )
4.分析下列句子所用的描写方法。
(1)直到他流了几身汗,赔了许多罪,才满脸晦气地走出死者的家。( )
(2)他能不干这档子事吗?不能,说什么也是同乡,能不尽一点乡情之谊?( )
(3)回到乡间,他就夹上一把黑伞,伞柄朝前,朝死者家里走去。( )
5.指出下列各句所使用的修辞方法。
(1)红红的眼圈里射出疑惑的利剑,信客浑身不自在,真像做错了什么事一般。( )
(2)小南货店门口挂出一只绿色邮箱,也办包裹邮寄,这些乡村又与城市接通了血脉。( )
(3)都市里的升沉荣辱,震颤着长期迟钝的农村神经系统,他是最敏感的神经末梢。( )
(4)现在,他正躲在山间坟场边的破草房里,夜夜失眠,在黑暗中睁着眼,迷迷乱乱地回想着一个个码头,一条条船只,一个个面影。( )
6.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他不想让颠沛在外的同乡蒙受阴影。
(2)听说从此信客已赋闲在家……使他深受感动。
(3)他死时,前来吊唁的人非常多。
(4)有一个信客,年纪不小了,已经长途跋涉了二三十年。
7.你认为文中的信客是个什么样的人?归纳出来。
发掘潜力
读下面这段文字,完成8~ll题。
只要信客一回村,他家里总是人头济济。多数都不是来收发信、物的,只是来看个热闹,看看各家的出门人出息如何,带来了什么稀罕物品。农民的眼光里,有羡慕,有嫉妒;比较得多了,也有轻蔑,有嘲笑。这些眼神。是中国农村对自己的冒险家们的打分,这些眼神,是千年故土对城市的探询。
终于有妇女来给信客说悄悄话:“关照他,往后带东西几次并一次,不要鸡零狗碎的。”“你给他说说,那些货色不能在上海存存?我一个女人家,来强盗来贼怎么办……”信客沉稳地点点头,他看得太多,对这一切全能理解。都市里的升沉荣辱,震颤着长期迟钝的农村神经系统,他是最敏感的神经末梢。
8.第一自然段中,乡民们“羡慕”、“嫉妒”的是什么?“轻蔑”、“嘲笑”的是什么?
9.你是怎样理解划曲线句子的?
10.第二自然段的最后一句寓意丰富,感情深沉,试进行品析。
11.从选段来看,你对“信客”这一职业了解了多少?
课外一试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之后1—5题。
一诺千金
秦文君
我做女孩时曾遇上一个男生开口向我借钱,而且张口就是借两元钱。在当时,这相当于我两个月的零花钱。我有些犹豫,因为人人都知道那男生家里很穷。他母亲几乎每年都给他生一个弟弟或妹妹。她留给大家的印象不外乎两种:一种是腹部隆起行走蹒跚;另一种是刚生产完毕,额上扎着布条抱着新生婴儿坐在家门晒太阳。
我的为难令男生难堪,他低下头,说借钱有急用,又说保证五天内归还。我不知道怎么拒绝他,只得把钱借给了他。
时间一天天过去,到了第五天,男生竞没有来上学。整个白天,我都在心里责怪他。骂他不守信用,惶惶忽忽地总想哭上一通。
夜里快要睡觉时我忽然听到窗外有人叫我,打开窗,只见窗外站着那个男生。他的脸上淌着汗,紧紧攥着拳头,哑着喉咙说:“看我变戏法!”他把拳头搁在窗台上,然后松开,手心里开了花似的展开了两元钱纸币。
我惊喜地叫起来,他也快活地笑了,仿佛我们共同完成了一件大事,让一块悬着的石头落了地。他反复说:“我是从旱桥奔过来的。”
后来我才知道,他当时借钱是给患低血糖的母亲买葡萄糖。为了如期归还借款,他天天到北站下的昌桥帮菜家推车。到了第五天的拂晓,他终于攒足了两元钱,乏极了,就倒在桥洞中,本想略睡一会儿,没想到竞酣睡了一个白天和黄昏。醒来后他就开始狂奔,所有的路人都猜不透这个少年为何十万火急地穿行在夜色中。
这是我和那个男生惟一的一次交往,但是它给我留下的震撼却是绵长深切的。以后再看到“优秀”、“守信用”之类的字眼,总会联想到他,因为他身上奔腾着一种感人的一诺千金的严谨。
据说那个男生后来果然成就了一番事业,也许他早已忘记了我们相处的那一段,可我总觉得那是他走向成功的源头。
去年秋天的一个傍晚,天降大雨,那是场罕见的倾盆大雨。我打着伞去车站接一个朋友,我们曾约定,风雨无阻。我在车站久等也没见朋友露面,倒是看见一个少年,没带伞,抱着肩瑟瑟地站在车牌边,我把伞伸过去,他感激地说谢谢,告诉我说,他在这儿等一个朋友,车一辆一辆开过,雨在伞边形成一道道雨帘,天地间茫茫一片,怎么也不见我们所盼望的人。我对少年说他们也许不会来了,可少年固执地摇摇头。又来了一辆车,从车上跳下一个少年,无比欢欣地叫了一声。伞下的少年一下子蹿了出去,两个人热烈地击掌问候,那份快乐是如此坦荡无愧,相互的欣赏流淌在那一击中,让目睹那画面的我感到一种灵魂的升华。
我终于未能等到我的那份欣喜。我失望而归,却在家接到朋友的电话。她说雨实在太大,所以……我想说:约定时为何要说风雨无阻,完全可以说大雨取消;既然已说了风雨无阻,区区风雨又何足畏惧!不过,我什么也没说,只是轻轻地挂断了电话。因为一个并不怎么重诺言的人,她会找出一千条为自己开脱的理由;而我,更爱腾出时间想想那两个相会在暴雨中的少年。 (选文有改动)
1.在“借钱男生”、“两少年”以及“我的女友”中,你印象最深的人物是谁?请简要概括其特点。
2.作者写两少年雨中赴约的目的是什么?从全文看这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目的:
写作手法:
3.文中有许多值得品味的句子,请摘抄一句谈谈你的理解。
4.假如你是文中“我”的女友,看到此文后,你会有怎样的心理活动?请描写出来。(40字左右)
5.文中“我”对女友失约持什么态度?你对此有什么看法?理由是什么?
参考答案:
课内一试
打牢基础
1.D(“克扣”中“克”读kè,“稀罕”中“罕”读hǎn“;B“呵斥”中“呵”读hē;C“伎俩”中“伎”读jì)
2.bá àn jué xū huì jí iì yàn
3.(1)难能可贵(2)世故人情(3)从容不迫(4)绘声绘色
4.(1)神态描写(2)心理描写(3)动作描写
5.(1)比喻(2)比喻(3)比喻(4)排比
6.(1)穷困;受挫折。 (2)失业。 (3)祭奠死者并慰问家属。 (4)长距离地翻山越岭,趟水过河,形容工作辛苦。
7.任劳任怨、诚信无私、宽容善良。
发掘潜力
8.乡民们从未见过的“稀罕”物品;乡民们见多了不以为奇的物品。
9.(1)这些眼神中透露出旧中国农民对本乡外出谋生者是否有“出息”的评价。(2)长期居住在封闭的农村的乡民们试图从这些物品中对遥远的城市有些了解。
10.繁华多变的都市生活冲击着居住在落后农村的乡民们的生活方式、生活观念,信客对这一切感受最为迅速,最为真切,也最为深刻。作者在句中流露出了对旧中国农村的封闭、落后与农民生活贫穷的慨叹和对信客沟通乡村与城市,深察世故人情的赞美。
11.诚信无私、任劳任怨、待人宽容、洁身自好、恪尽职守、善良厚道。
课外一试
1.借钱男生:信守承诺;孝敬母亲。 两个少年:坚守承诺;不畏困难。 我的女友:不守诺言;畏惧困难。
2.目的:(1)突出诚信的主题。 (2)含蓄地批评成人的失信,不守诺言。 (3)赞扬孩子的真诚守信。 写作手法:对比(或衬托,或映衬。)
3.如:摘抄:他把拳头搁在窗台上,然后松开,手心里开了花似的展开了两元钱纸币。理解: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借钱男生兑现承诺后的喜悦、欣慰之情。摘出的句子要生动形象,具有深刻内涵。只要能够抓住内容、语言和写法等方面中的一点,紧扣句意进行分析即可。
4.略(紧扣描写对象和情境,描写生动、形象;扣住描写对象和情境,描写具体。)
5.态度:责备(或批评或不满或埋怨)
看法:认同作者的态度。
理由:(1)认同作者的态度。人应该信守承诺,这是做人的基本准则。 (2)否定作者的态度。应宽容地对待别人,不要过于苛责别人。 (3)辩证地看待作者的态度。自己应信守诺言,但不必对别人求全责备。答出其中一个方面,言之成理即可。
课件29张PPT。 《感动中国》2005年度获奖者王顺友的颁奖词:
他朴实的像一块石头,一个人一匹马,一世界邮政史上的传奇,他过滩涉水,越岭翻山,用一个人的长征传邮万里,用20年的跋涉飞雪传心,路的尽头还有路,山的那边还是山,近邻尚得百里远,世上最亲邮递员。信 客余秋雨金文篆文《説文解字》:信,找病4尤耍?友浴?
人的言论应当是诚实的。
造字本义:许诺,发誓。 信,言合于意也。——《墨子经》 余秋雨,
1946年生,浙江余姚人,我国当代著名艺术理论家、文化史学家、散文家。 主要作品有《文化苦旅》《山居笔记》《千年一叹》《行者无疆》。
《文化苦旅》是余秋雨近
年来在国内外讲学和考察途
中写下的系列性文化散文。
全书的主调是凭借山水风物
以寻求文化灵魂和人生秘谛,
探索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和
中国文人的人格构成。
背景介绍 本文作者故乡浙江余姚离上海比较近,二十世纪初就有不少人去上海谋生,当时邮政业务尚未普及到乡村,没有邮局,城乡之间通讯需要专人担当,于是就有了信客这种特殊职业。在很长的时期中,信客沉重的脚步,
是乡村和城市的纽带。
唏嘘 噩耗
呵斥 潦倒
焦灼 伎俩
颠沛 吊唁
文绉绉 连声诺诺
诘问 昏厥
猝然xīxūè hàohē chì
liáozhuójìliǎngpèiyànzhōunuò检查预习:jiéjuécù晦气——
文绉绉——
诘问——
颠沛——
猝然——
呵斥——
焦灼——
伎俩——
吊唁——
克扣——
噩耗——
号啕——① 不吉利:倒霉。 ② 指人倒霉或生病时难看的气色。形容人的谈吐、举止文雅的样子。迫问,责问。穷困,受挫折。突然,出乎意外。大声斥责。非常着急。不正当的手段。祭奠死者并慰问号家属。私自扣减应该发给别人的财物。指亲近的人死亡的消息。形容大声的哭。信 客走进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默读课文 1、请用一个字概括您对“信客”这一职业的初步印象。苦 2、这种“苦”从哪里体现出来?苦工作劳苦:终年跋涉生活贫苦:收入微薄心灵痛苦:蒙受怀疑、欺凌、憎恨3、信客档案 老犯胃病和风湿病收入微薄 主要有三方面(1)发散、接收信物。
(2)代表家属乡亲料理后事,报死讯。
(3)代读代写书信。 被怀疑和诬陷 老信客信客合作探究1、速读课文,找一找:做一名信客需要做哪些工作?做一个信客,主要负责乡村城市间的信,物的传递;他还要代读,代写书信;遇到谋生者客死他乡时,他还要处理后事,安慰家属。 老信客的一生 有信失信后悔弥补2、文章为什么先写一个老信客?A.说明了信客这一职业的两个特点:路途艰苦;强调职业道德——“就在一个信字”,而且这个“信”字要做到一丝不苟的地步。
B.老信客既以自己的丰富经历,给年轻信客以具体切实的指点;他的惨痛的教训,又时时警惕着年轻信客。这些,都促使他迅速成为可以信赖的信客。3、作者重点写了信客哪两个事迹?4、通过事迹,你认为信客是一个怎么样的人?一是概括写遇到谋生者客死他乡,信客充当代理人的事迹。二是具体写一次遭人诬陷。诚信无私、任劳任怨、待人宽容、洁身自好、恪尽职守、善良厚道、有才干等。 5、信客死后,为什么要和老信客葬在一起? 因为信客理解老信客,同情他,敬重他,感激他。
“信客是一种私人职业,不受任何机构管理。这个地方外出谋生的人多了,少不了要带几封平安家信、带一点衣物食品的,方圆几十里又没有邮局,那就用得着信客了。信客要有一点文化,知道各大码头的情形,还要一副强健的筋骨,背得动重重的行李。”
“信客为远行者们效力,自己却是最困苦的远行者。一身破衣旧衫,满脸风尘,状如乞丐。” 文本延伸,秉承美德: 文章写到信客的人生归宿,写到他死后很多人来吊唁。作者这样写想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道理:诚实守信、无私奉献的人总会赢得别人的尊敬爱戴。 他总是把无穷的幽怨和紧迫的告急调理成文绉绉的语句,郑重地装进信封,然后,把一颗颗破碎和焦灼的心亲自带向远方。 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质朴典雅 语 言 鉴 赏朴素平实试一试,发挥你的最大潜能! 信客死后,有很多人来吊唁,请你写一段话,作为信客的墓志铭。
提示:墓志铭就是对死者生平事迹或品质的概述,语言力求简洁、通畅。拓展延伸???????????????????????????聂耳:我的耳朵宛如贝壳,思念着大海的涛声。贝多芬:他总是以他自己的一颗人类的 善心对待所有的人。冯玉祥:平民生,平民活,不讲美,不讲阔。只求为民,只求为国。旧志不懈,守诚守拙。此志 不移,誓死抗倭。尽心尽力,我写我说,咬紧牙关,我便是我,努力努力,一点不错。示例:信客 三十年信客生涯,风尘苦旅,奔波于家乡与上海之间,艰辛备尝,传递两地亲人信物。为人兢兢业业,任劳任怨。恪尽职守,诚信无私,宽容厚道。执教小学,为人师表,工作出色,桃李芳芳。四乡敬重,众口传颂,立此墓碑,永志纪念。 好人终有好报。愿你的灵魂在地下安息。
我尊敬的人呐,你辛苦啦,歇一歇吧,我会日日为你祈祷。 信客作为一种职业已经消失了,但作为一辈子默默奉献的人却没有绝迹,也不会绝迹。这种精神是永远值得我们赞扬的。 说一说,在我们周围还有没有这种类型的人?请对其做动作描写,100字左右。 课堂小结并布置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