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七年级语文下册 14 桥之美教案 +课件+学案+练习鲁教版五四制(3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2015七年级语文下册 14 桥之美教案 +课件+学案+练习鲁教版五四制(3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5-21 06:51:49

文档简介

《桥之美》
学习目标:
?掌握重点字词及优美语句。
2.了解我国传统的建筑园林所取得的光辉成就,激发对祖国文化的自豪感,揣摩本文充满诗意的描写文字和带有说明性的文字,体味语言的个性色彩,培养良好的语感。
3.理清全文脉络,学习阐述事理的说明文的特点,理解作者喜爱桥的原因。
学习重难点
掌握重点词汇
美感?史诗?驻足?煞它风景?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2.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把握说明方法
3.对本文所述“桥之美”的理解与感悟。
学习过程
导语
桥梁专家茅以升笔下的桥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在画家眼里,桥的魅力在哪里??让我们随着画家的构图框,对“桥之美”进行一番新的审视与追寻吧!?
吴冠中教授,是当代著名的画家,最早画的作品多以江南水乡为题材,画面充满诗意,他特别重视点、线、面的结合与搭配。在中国乃至世界画坛都具有极大的影响,他也是出色的美术教育家、散文家。获得“中国文化艺术最高勋位”荣誉。
本文是一篇带有说明性质的小品文。课文以画家的标准和眼光,发掘桥在不同环境中所产生的美学效果。
学前准备
1.默读课文,找出不懂的生字词语并查字典
2.大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意思
3.根据课文理解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三)整体感知
1.速度课文,预习。
2.学生勾圈字词,赏析课文优美语句。
3.研讨问题,合作交流
(1).在作者眼里,“桥”美在何处,你对此有和感想,从中得到什么启发?
(2)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与其他的说明文的语言有什么不同
(四)美点赏析
品读下面优美语句
乌镇小河两岸的桥之美,美在与密密的苇丛配合的开阔疏朗。
江南细柳下的桥之美,美在与纤弱的细柳配合的刚柔相济。
长桥之美,美在与娴静的水面配合的灵动和谐。
风雨桥之美,美在与险峻的山峰、湍急的流水配合给人的安闲、自在之感。
(五)品读赏析
1.重点研读第④小节。让学生学习观赏四幅桥之画面,理解桥要与周围环境既对照又和谐才能构成美景。
芦苇石桥:密密苇丛使空间显得狭窄拥挤,令人产生憋闷感;间或出现的石桥轮廓简单鲜明,能使空间陡然显得疏朗开阔,令人感觉舒畅。
细柳拂桥:柳枝的动、细弱、年年发芽和石块的静、厚重坚硬、历久不变形成对比。令人销魂。
长桥卧龙:在宽阔的水面上的长桥,打破了单调的背景,整个环境充满了灵气和生命,宛如史诗。
风雨廊桥:廊和厅的安闲自在和亭下水流的湍急、山峰的险峻又形成对照。形式独特。
2.揣摩语言,体味本文语言的个性色彩(课后练习二)
3.比较本文与《中国石拱桥》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何不同??
(六)合作探究
?出示问题
1.在作者看来,“桥”美在何处?找出文中描写“桥之美”的文句?
(明确:课文揭示“桥之美”的文句有以下几句:“‘小桥流水人家’,固然诗境之美,其实更偏于绘画的形式美”“我之爱桥,并非着重于将桥作为大件工艺品来欣赏,也并非着眼于自李春的赵州桥以来桥梁的发展,而是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矛盾的发展促成戏剧的高潮,形象的重叠和交错构成丰富的画面,桥往往担任了联系形象的重叠及交错的角色”“凡是起到构成及联系之关键作用的形象,其实也就具备了桥之美”。这些文句揭示了“桥之美”的含义)
看课文的第一部分,说明文的语言是准确的,哪些地方的语言用的准确呢?(大概,恐怕?,大都,总——表明作者对桥喜爱的态度,)
3.第一部分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明确:作引用。“小桥流水人家”?————这是引用的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作用:说明桥不仅具有诗境之美,而且具有绘画的形式美)?这一部分作家从大家读熟知的“小桥流水人家”入手,首先摆出一个看法,他“固然具有诗境之美,其实更具有绘画的形式美“接着以粗笔勾勒,大块涂抹的方式迅速将小桥,流水,人家提炼成构图所需要的块,线,面,并把他们搭配组合起来,构成图画,强调了桥在其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这也为下文展开描述预设了心理准备。?
板书:说明“桥之美“的含义课文第二部分?
4.看看这部分为了说明桥之美,是怎么写的?(明确:课文?课文举了四个例子,第一个写是桥与密密的苇丛相配合给人带来的特别感受。第二个例子写石桥与细柳合作创造的动人景致,这里有形体上的强与弱,轻与重之分,动静之分,有颜色上的对比,还有柳枝年年发新芽变与不变的对比,种种不同,归结起来,就是阳刚与阴柔这良种美的类型的不同,差距如此之大而仍能和谐统一。第三个例子写长桥之美,长桥一般建在比较宽阔的水面上,打破了背景的单调感。第四个例子写的是形式比较独特的风雨桥。我们可以想象,桥面上盖有廊和亭的桥,给人安闲的感觉,这种感觉桥好与险峻的山峰,桥写的急流给人的感觉形成对照。在以上四个例子中,桥在外观,材料、与处所位置上各不相同。或为主体,或为陪衬,或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但都与周围的景物成为和谐的一体,共同构成入画的景致。)
?
你认为这段哪句话写的比较好??
明确:(1)第一句苇丛是不会感到“发闷”的,也不会做“深呼吸”,这只是人的感受投射到它身上已,这表现了作者已全身心融入周围环境,或者说自己已成为环境密不可分的一部分。
?
(2)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杨柳拂桥是江南常见的景色,作者将时间限定为杨柳刚刚返绿发芽的早春天气,将桥限定为石桥,两种景物之间的反差与对比,形成特殊的美感。“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宋人柳永《雨霖铃》中的名句,这里说“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是强调细柳与石桥构成的美景本身已够动人,不再需要别的东西来烘托了。
?
6.本段都用了那些说明方法?(在一片到卧龙一般:打比方。17孔?,53孔:列数字。早春天气:摹状貌。打比方:打比方是用比喻的方式,具体生动地介绍事物的特点;如果你在写作说明文时,遇到的事物抽象、复杂,难以用平实的语言阐述解释清楚,我们就可以用打比方的方法加以说明。但是要想打个很恰当的比方,一定要记住双方得有相似之点,也就是说喻体要有相似之处,否则反而会弄巧成拙。摹状貌是指运用描写等的手段来介绍事物的样子形状和面貌。
?
你会感到读了一篇史诗似的满足,怎么理解?(明确:读史诗喻写观长桥之美,赞叹长桥的雄伟壮观)
(七)课堂训练
一、桥,不是没有生命的冷冰冰的建筑物,它体现着人类的智慧,并给人以美感,人们情不自禁地用诗文来赞颂它,那么,请你再举一句有关桥的诗?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二、芦wěi________、________?xiān细、销hún________、________yí和园、点zhuì________、________yùn育、________zhī粉、________dǒu坡?
三、请给下面词语一个合理的解释
①煞它风景:?
②美感:?
③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
参考答案:?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萧??
二?苇.????纤?????魂????颐???缀???孕??脂??陡
三.煞它风景:破坏人的兴致的意思
??美感:对于美的感受或体会
??失之毫厘,差之千里:指细微的失误,可导致巨大的差错。
《桥之美》
教学目的:
知识与技能
1、理解课文内容——桥之“美”美在什么地方。
2、品味文章优美而富有韵味的语言。
3、学会从某一角度欣赏艺术作品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在默读课文的基础上,通过掌握段落中心句的方法来把握全文的主要内容并理解本文的主旨。
2、通过与《中国石拱本桥》的对比阅读,来进一步掌握本文在内容与写法上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桥之美的领悟和熏陶,进而使学生能够获得一些简单的审美方法,并培养自己健康的审美意识。
2、关注生活,关注自然,做生活的有心人。
教学重点:
理解文意,提高学生筛选、整合信息的阅读能力;
教学难点:
品味本文优美有情味的语言以及在内容和表达上都较具作者个性色彩的句子,并能在教师的指导下结合自己的知识和生活体验进行感悟理解,锻炼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人新课。
马致远的“小桥流水人家”让人联想到家的温馨;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使人产生无限的惆怅……在诗人的眼中“桥”是人性化的,是情感的载体;在画家的眼中,桥则别有一番韵味。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当代画家吴冠中去感受“桥之美”。
二、介绍作者:
吴冠中教授,江苏宜兴人,学贯中西的艺术大师。他是当代著名的画家,在中国乃至世界画坛都具有极大的影响,最早画的作品多以江南水乡为题材,画面充满诗意,他特别重视点、线、面的结合与搭配。同时他也是出色的美术教育家、散文家。)
三、订正字词:
四、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问题:a.在作者的眼中桥美在何处?
并不着眼于桥自身的结构美,而是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b.为了说明桥之美作者主要举了哪些例子?
举了四个例子:乌镇苇丛上的石桥;江南乡间细柳下的石桥;水天间的长桥——颐和园的仿卢沟桥、苏州的宝带桥;形式独特的广西、云南、贵州山区的风雨桥。
c.联系课文说说怎样欣赏一幅画?
画面的构成是否有块、线、面的搭配;画中的形象是否都能和周围的景物既形成对照又不失和谐。
五、研读与赏析
通过阅读文章,我们不难看出作为画家,作者看桥淡化其结构、种类、功用,更重其美学价值。那么你能用优美的语言描绘文中你最欣赏的一幅画面吗7
a.说说四幅图中你最喜欢哪一幅,用生动的语言描绘画面并说说为什么喜欢?
①厚厚实实的平面铺开的苇丛使空间显得狭窄拥挤,令人产生憋闷感;间或出现的石桥轮廓简单鲜明,能使空间陡然显得疏朗开阔,令人觉得神清气爽。
②细弱的柳枝拂着桥身厚重坚硬的石块,这里有形体上的强弱、轻重、动静之分,有颜色上的对比,还有变(柳枝年年发新芽)与不变(桥能历久不变)之别,种种不同,归结起来,其实是阳刚与阴柔这两种美的类型的不同,因桥的轮廓精心设计而和谐统一。
③长桥一般建筑在比较宽阔的水面上,打破了背景的单调感。桥是人们劳动的成果,出现在苍茫水面上的长桥,是人类创造力的体现。整个环境似乎有了灵气和生命。
④桥面上盖有廊和亭的桥,给人安闲、自在的感觉,这种感觉恰好与险峻的山峰、桥下的急流给人的感觉形成对照。
b.我们应从哪些角度欣赏一幅艺术作品?
从色彩的搭配、画面构成(块、线、面)、景物的选择(强弱、明暗、动静等)是否对立统一……角度来判断。
六、美句赏析。
吴冠中以他画家的真知灼见,不但告知了我们如何用“美学”的眼光来重新审视事物,而且他还用蕴涵丰富的语言引起我们强烈的感情上的共鸣。
a.找出意蕴丰富的语句,体味句子的情昧。
b.先四人小组讨论,再让小组派代表发言。
重点赏析以下语句:
⑴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
⑵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
⑶无论是木桥还是石桥,其身段的纵横与桥下的水波协同谱成形与色的乐曲。.
⑷田野无声,画家们爱于无声处静听桥之歌唱,他们寻桥,仿佛孩子们寻找热闹。
七、比较:我们从《桥之美》中,体会到了桥的美感,真是赏心悦目。同是写桥的文章,《中国石拱桥》与之有什么不同之处呢?
与《中国石拱桥》之比较:
相同点:都以“桥”为说明对象;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形式;都用了举例子的方法。   
不同点:内容上,《桥之美》从审美角度说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中国石拱桥》从建筑工用角度重在介绍中国石拱桥的总体特点。
语言上, 《桥之美》是一篇带有说明性质的小品文,描写抒情语言比较多,《中国石拱桥》是较为规范的说明文,语言科学、平实。
明确:本文是一篇带有说明性质的小品文。它的说明性体现在文中先点明在画家眼里桥美在何处,随后举了一些具体的例子。但是与《中国石拱桥》这种较为规范的说明文不同的是,在举例时,作者并不是用科学、平实的语言向读者解说,而是或描写景物,或抒发感情,文字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
八、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在画家吴冠中的带领下,一起领略了桥的风采,生活中有多少美不胜收的景致,或纤弱或雄壮或含蓄……让我们练就一双慧眼去发现、去鉴赏这大干世界吧!
《桥之美》
一、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黑的字注音。
纤细(  )  驻足(  )   险峻(  )
孕育(  )  颐和园(  )  煞它风景(  )
2.解释词语,并解释加黑的字。
驻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美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晓风残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煞它风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失之毫厘,差之千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的职业是什么?从文中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作者看来,“桥”美在何处?你对此有什么感想,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训练
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那拱桥的强劲的大弧线,或方桥的单纯的直线,都恰好与芦苇丛构成鲜明的对照。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湖水苍茫,水天一色,在一片单纯明亮的背景前突然出现一座长桥,卧龙一般,它有生命,而且往往有几百上千年的年龄。人们珍视长桥之荚。颐和园里仿造的卢沟桥只17孔,苏州的宝带桥53孔之多,如果坐小船沿桥缓缓看一遍,你会感到像读了一篇史诗似的满足。广西、云南、贵州等省山区往往碰到风雨桥,桥面上盖成遮雨的廊和亭,那是古代山水画中点缀着人物的理想位置。因桥下多半是急流,人们到此总要驻足欣赏飞瀑流泉,画家和摄影师们必然要在此展开一番搏斗。
5.选段具体写到了哪几座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体会下列句子的情味,写出含义。
(1)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作者在文中提到了桥下的湖水、急流,桥边的芦苇、柳丝,桥上的廊与亭,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用作者的观桥思路,为本段补充一座你所看到的桥,100字左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拓展阅读
摩天大楼在芝加哥诞生,在纽约成长,如今正在太平洋沿岸发展壮大,但谁也不知道它将在哪里寿终正寝。眼下,它的身体正壮硕,充满生机,遍地开花,给所在城市带来繁荣景象,给远东地区的都市勾勒出显示财力的新轮廓。东京、汉城、新加坡、香港、上海和吉隆坡的摩天大楼向我们预示着亚洲新世纪的到来,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刚刚建成的双塔楼首次在高度上超过了一直领先的美国。
摩天大楼向世界的进军始于上世纪,地点在美国五大湖地区。在密歇根湖边曾被大火焚毁的芝加哥城,有两项重大发明引起了建筑业的变革,一是金属构架的采用;二是电梯的运用。于是一种新型的楼房产生了,被毁于1871年的芝加哥城开始重建。
威廉·李·巴伦在1885年设计完成世界上第一座摩天大楼,丹尼尔·伯纳姆和约翰·鲁特又于1892年设计了信托大厦。后者共有21层,高近100米,如若建成即被誉为“世界之最”。可是,芝加哥人很快便为自己的鲁莽后悔不已,第二年就颁布了一条法令,禁止建造超过40米高的楼房。到上世纪末,最高建筑的桂冠终于被纽约夺去,并一直保存到1974年。纽约曼哈顿岛由于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无数高楼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而且越建越大胆。到本世纪30年代,纽约的高楼建筑进入鼎盛时期:先后有两座神话般的摩天大楼问世,一座是1930年建造的319米高的克莱斯勒大厦;另一座是1931年落成的381米高的帝国大厦。后者有102层,在其后的40年里,一直在高层建设中处于遥遥领先地位,只是当世界贸易中心姐妹楼于1972年落成之后,才屈居第二。两年后,由布鲁斯·格雷厄姆和法苏尔·卡恩设计的西尔斯大厦竣工,它以443米的高度在摩天楼中一时独领风骚。目前,吉隆坡的双塔楼成了“世界屋脊”,但中国的重庆、上海和香港正雄心勃勃地计划建造三座分别为457米、460米和468米的高楼,以摘取“世界屋脊”的桂冠。
展望未来,世界上十座最高的建筑将有六座矗立在亚洲,其中四座在中国。现在已有相当一批大型建筑的蓝图集中在中国,这些中国城市以及众星捧月般环绕在周围的新加坡、吉隆坡、雅加达、汉城、曼谷、马尼拉,共同组成21世纪的雄姿,日本则被抛在了后面。欧洲从来不是钟爱摩天大楼的地方。俄罗斯的先锋派建筑师以前未能把他们的理想变为现实,苏联么50年代建造的一座大厦一直到80年代还保持着欧洲最高建筑的记录,这便是239米高的莫斯科大学主楼和231米高的华沙文化宫(苏联送给波兰的礼物)。1990年,移居美国芝加哥城的德国人赫尔穆特·扬设计的法兰克福博览会大厦竣工。这座257米的建筑成了欧洲第一高楼,不久前才被诺曼·福斯特设计的259米高的商业银行大厦超过,地点仍在法兰克福。这位建筑大师还打算在伦敦建一座385米高的大楼,这个计划一旦实现,就将刷新欧洲大陆的纪录。此前,扬·诺维尔也曾为巴黎设计过一座426米高的塔楼,但迟迟未能建成。
同这些雄伟的建筑相比,西班牙的楼宇就根本不值一提了。尽管1929年马德里电话大楼曾以欧洲第一座摩天大楼风光一时,但直到如今,西班牙最高建筑只有区区157米,这便是由纽约的姐妹楼之父迈纳鲁设计的毕加索大厦。
9.本篇文章的说明对象是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第1、2段,回答下列问题。
(1)摩天大楼的发源地是__________________,使摩天大楼充满生机,能遍地开花的基本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
(2)“寿终正寝”原指年老病死在家中,在这里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
11.对第4段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世界贸易中心姐妹楼落成后,帝国大厦在当时屈居第二
B.1930年建造的319米高的克莱斯勒大厦共102层
C.目前,摩天大楼的“冠军”应属在香港建成的468米高的大厦
D.443米高的西尔斯大厦是目前的“世界屋脊”
12.阅读6、7段,回答下列问题。
(1)目前欧洲最高的大厦是__________________。
(2)世贸中心姐妹楼的设计者是__________________。
13.“到本世纪30年代,纽约的高楼建设进人鼎盛时期”与前文哪句话照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文章运用了一些说明方法。找出两种说明方法,并各举例说明这两种说明方法的好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
1.略
2.
驻,车马停止。停止脚步。 
对于美的感受或体会。
拂晓风起,残月将落。常形容冷落凄凉的意境。在本文指夜晚的景色。  
同“杀风景”。意思是破坏了景致。 
厘,毫,计量的小单位。意思是相差虽小,而造成的误差或错误极大。  
3.画家 略  
4.“桥”的美在于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即它与周围的事物形成多种结构美。  
二、
5.乌镇的石桥、江南乡间石桥;颐和园里仿造的卢沟桥,苏州的宝带桥;广西、云南、贵州等省山区的风雨桥。  
6.(1)用密密的芦苇,一隐一现,更显乌镇小桥的风韵。  (2)用江南柔软的柳丝来与坚硬的石桥互衬,一柔一刚,更显石桥的坚固。  
7.作者主要侧重于写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  
8.略  
三、
9.摩天大楼  
10.(1)芝加哥 一、金属构架的采用;二、电梯的运用 
(2)比喻摩天大楼的消亡  
11.A  
12.(1)法兰克福博览会大厦 (2)迈纳鲁  
13.在纽约成长 
14.略



课件33张PPT。桥之美——吴冠中吴冠中(1919—2010),江苏宜兴人,当代著名画家、油画家、美术教育家。油画代表作有《长江三峡》、《北国风光》、《小鸟天堂》、《黄山松》、《鲁迅的故乡》等。个人文集有《吴冠中谈艺集》《吴冠中散文选》《美丑缘》等十余种 。煞它风景着眼纤细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前瞻后顾煞shàzhuóxiānchāzhānShā 煞尾Shà 煞费苦心  作者是怎样看待桥的美的?文中哪一句话
代表作者观点? 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课文选了哪些例子说明桥的美?
请从文中找出依据,自己总结也可。默读课文,回答问题:
线与块面组成对比美 小桥流水人家 乌镇的小桥之美,美在与苇丛配合的开阔疏朗。石桥与细柳配合显得和谐统一江南水乡细柳下的石桥长桥与水面配合打破了单调感苏州宝带桥广西、云南、贵州等省的风雨桥 (廊桥)山水画中点缀人物的理想位置《清明上河图》里的桥形象的重叠和交错构成丰富的画面。田野的小桥 无论是木桥还是石桥,其身段的纵横与桥下的水波协同谱成形与色的乐曲。 是山岩、
树丛、
急流的衬托,
具有独特
生命力
的线。飞龙桥铁索桥公路桥铁路桥南京长江大桥二读课文赏桥美之一
例:我最喜欢江南水乡细柳下的石桥。因为早春时,细柳绿而柔软,是阴柔之美,有坚硬石块的石桥,这是阳刚之美,二者搭配很和谐、很统一。说说几幅画面,你最喜欢哪一幅?为什么?
小桥流水人家乌镇的小桥江南水乡细柳下的石桥苏州宝带桥风雨桥田野的小桥铁索桥☆作者对桥的描述中,我们可以得出
哪些审美原理?提示:可从对比、变化、和谐几方面考虑景物的美,美在与周围景色的融和、映衬、呼应;注意到点、线、面的搭配;既和周围景物形成对照,又不失和谐。你能结合生活实例,证明这些审美原理吗?
例:一块草坪,像一块绿色的地毯,如果开上三五朵小花,地毯便活了。赏桥美课文赏析1.第2段中说的:“小桥流水人家”出自何处?作者是谁?有何作用?出自《天净沙·秋思》;作者是马致远;在这里说明小桥的诗境之美。2.作者认为画家画成功的关键是什么?能否与周围环境和谐搭配。3.在作者看来,桥美在何处?请在课文中标出桥美的句子。课文赏析①“小桥流水人家”,固然具诗境之美,其实更偏于绘画的形式美②不过我之爱桥,并非着重于将桥作为大件工艺品来欣赏,也并非着眼于自李春的赵州桥以来的桥梁的发展,而是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③矛盾的发展促成戏剧的高潮,形象的重叠和交错构成丰富的画面,桥往往担任了联系形象的重叠及交错的角色
④凡是起到构成及联系之关键作用的形象,其实也就具备了桥之美!
文举了四个例子,意在说明桥在外观、材料与所处位置上各不相同,都能和周围的景物既形成对照又不失和谐。 第一个例子,是写石桥与密密的苇丛相配合给人带来的特别感受。厚厚实实平面铺开的苇丛使空间显得狭窄拥挤,令人产生憋闷感;间或出现的石桥轮廓简单鲜明,能使空间陡然显得疏朗开阔,令人觉得神清气爽。 第二个例子,是写石桥与细柳合作创造的动人景致。细弱的柳枝拂着桥身厚重坚硬的石块,构成阳刚与阴柔这两种不同类型的美。 第三个例子,是写长桥之美。长桥一般建在比较宽阔的水面上,打破了背景的单调感。同时,出现在苍茫水面上的长桥,是人类创造力的体现,从这个意义上说,它似乎也具有了生命。 第四个例子写的是形式比较独特的桥——风雨桥,作者说风雨桥上的廊和亭是“古代山水画中点缀人物的理想位置”,给人安闲、自在的感觉,与险峻的山峰、桥下的急流给人的感受形成对照。4.文章在讲述桥与周围景物的关系时举了四个例子进行说明,他们彼此之间是怎样的关系?《中国石拱桥》与《桥之美》都写了桥,试从这两篇文章呈现出来的特点来看,两者有何区别?《中国石拱桥》的语言朴实准确, 而《桥之美》的语言生动,富有感染力.这些从对桥的描写上就可以看出.例如 , 《中国石拱桥》说桥的结构是"圆的桥洞、方的石块、弧的桥背,方、圆之间相处和谐、得体,力学的规律往往与美感的规律相拍合。" 而《桥之美》则是说"那拱桥的强劲的大弧线,或方桥的单纯的直线,都恰好与芦苇丛构成鲜明的对照" 形容词用的不同,体现出不同的风格.
《中国石拱桥》的形容词更准确, 而《桥之美》的形容词更生动形象
《中国石拱桥》的语言朴实准确, 而《桥之美》的语言生动,富有感染力.这些从对桥的描写上就可以看出.例如 , 《中国石拱桥》说桥的结构是"圆的桥洞、方的石块、弧的桥背,方、圆之间相处和谐、得体,力学的规律往往与美感的规律相拍合。" 而《桥之美》则是说"那拱桥的强劲的大弧线,或方桥的单纯的直线,都恰好与芦苇丛构成鲜明的对照" 形容词用的不同,体现出不同的风格.
《中国石拱桥》的形容词更准确, 而《桥之美》的形容词更生动形象
石拱桥自身的结构就很美:圆的桥洞、方的石块、弧的桥背,方、圆之间相处和谐、得体,力学的规律往往与美感的规律相拍合。不过我之爱桥,并非着重于将桥作为大件工艺品来欣赏,也并非着眼于自李春的赵州桥以来的桥梁的发展,而是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段落大意第一部分(第1段),由桥的话题引出对“桥之美”的评说。
第二部分(第2~6段),从不同的角度引领我们用另一种眼光去欣赏、品味“桥之美”。
第三部分(第7段),点明“桥之美”所在──“凡是起到构成及联系之关键作用的形象,其实也就具备了桥之美!”中心思想这篇课文以画家的标准和眼光,发掘桥在不同环境中所产生的美学效果,引领我们用“另一种眼光”去看我们此前虽感觉美好却又说不出好在何处的景物,提高了我们的艺术欣赏水平。结构图示明确说明对象桥之美桥之美的内涵对桥审美的标准桥之美的实质桥之美从正面举例说明从反面举例说明起到构成及联系关系之关键作用桥在环境中的作用与周围景物和谐与周围景物不和谐逻辑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