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铁路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第二次月考
语文试卷
(试卷满分100分 考试时长45分钟)
2023.12
一、语言及文言基础(共20小题,每题2分,共40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契(qiè)阔谈讌 吐哺(pǔ) 瀛(yíng)洲
B.訇(hōng)然中开 魂悸(jì) 琴弦(xuán)
C.呕哑(yǎ)嘲哳 商贾(gǔ) 幽咽(yàn)
D.渚(zhǔ)清沙白 洞穴(xué) 舟楫(jí)
2.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玄虚xián 芣苢fǔ 稻菽shū 载歌载舞zài
B.罅隙xià 熨帖yù 隽永jùn 疾风骤雨zhòu
C.讪讪shàn 剥蚀bō 胆怯què 轰然坠地hōng
D.倔强juè 百舸gě 木讷nà 量体裁衣liàng
3.下列各组词语中,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裸露 慰籍 装腔作势 痛彻心扉
B.浮燥 步履 鸦雀无声 废寝忘食
C.幽僻 国粹 雷厉风行 不谋而合
D.荫蔽 沧桑 没精打采 变换莫测
4.下列各组词语中,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妨害 精粹 万户候 专心致志
B.恍惚 坐落 露马脚 历尽沧桑
C.萧索 国萃 一椽屋 礼上往来
D.祈祷 檄文 潭柘寺 枯躁无味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组是( )
A.老同学见了面,个个都很开心,大家不拘一格地谈论着自己的生活,场面十分热闹。
B.他深谙经营之道,对顾客相敬如宾,令消费者有一种宾至如归的感觉,生意越发红火。
C.当我们知道苦难是生命的常态,烦恼、痛苦总会相伴人生时,我们何必自怨自艾呢?
D.徜徉于世界文化的长廊,呼吸着文明的馨香,如同韬光养晦一般净化了我们的心灵。
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健康的主流文化能不能真正对公众产生影响,关键在于具有文化创新的思维,紧密结合新技术的特点展开文化创新。
B.进行素质教育,关键在于应该以改变教育思想为根本,而教育思想的改变,取决于教育体制和整个社会人才观念的转变。
C.中国传统节日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文化载体,传承传统节日文化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
D.中国红基会发起“春雨行动”,倡议各界爱心人士伸出援助之手,为灾区捐赠急需的水、粮食、善款等生活物资。
7.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我们知道,航天器在太空运行,需要利用推进系统来执行轨道变化、轨道维持、姿态控制等多种任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航天器延寿的关键。
①航天器寿命即宣告终结
②提高推进剂利用效率(产生单位推力的推进剂需求量)
③因此推进剂携带量决定了航天器在轨寿命
④目前推进系统基本都通过航天器携带的推进剂产生推力
⑤推进剂一旦消耗殆尽
⑥从而满足航天器动力需求
A.②⑥⑤④③① B.②③①④⑤⑥ C.④⑤②①⑥③ D.④⑥⑤①③②
阅读下面小段,完成8-10题。
诗歌为什么会有唐宋之分呢?唐诗达到的炉火纯青的境界几乎人所公认,宋诗为什么不能沿着唐诗的路子继续走下去呢?每个诗人都希望自己能写出优秀的诗篇,但是,只有创造才是取得成功的途径。再优秀的东西如果被无数人模仿,最后也必定成为陈词滥调。所以,即使是吸取前人的经验,也要在有所创新的前提下吸收。唐朝人似乎有着一颗专为作诗而生的脑袋,经历了数百年的发展,那些才华横溢的诗人已经把诗歌推上了极致。宋代人看唐诗的时候,就像仰望一座险峻雄伟的高山,通向山顶的大道已经被唐朝诗人们挤满了,为了使自己不被挤下山去,只好冒着危险铤而走险,于是就有了和唐朝截然不同的风格境界,历史上也就有了诗歌的唐宋之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唐诗注重意境创造,追求一种无法用理性思维解释的空灵美;宋诗长于议论,作诗也要讲究学问。唐诗读起来像珠子一样圆润流利,看不出人工雕琢的痕迹;宋诗读起来却让人颇费脑筋。从总体上看,唐宋诗歌的确是有差别的,但对唐宋的理解却不能简单的归纳为唐朝或宋朝。在钱钟书的心目中,唐诗是一切崇尚意境的诗歌的统称,宋诗是一切注重说理的诗歌的统称。像杜甫、韩愈、白居易、孟郊都属于能写出宋调的唐代诗人,而宋代的姜夔、永嘉四灵等人都属于能写出唐诗风格的诗人。
选自阿涂的《唐宋诗歌的迥异风格》有删改
8.文段中划线的四个词语使用不当的一个是( )
A.炉火纯青 B.陈词滥调 C.铤而走险 D.截然不同
9.下列文字是文章的第二段内容,其中最合理的排列顺序为( )
①就像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性情
②钱钟书先生认为,唐诗宋诗的区别不在朝代而在风格
③前者像唐诗
④但是,什么是唐诗和宋诗区分的标准呢?
⑤有的人沉稳老成,行事理智
⑥它们完全可以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而同时存在
⑦后者则像宋诗
⑧有的人性格开朗,充满激情
A.④②①⑧⑤③⑦⑥ B.④①⑧⑤③⑦②⑥ C.④⑧⑤③⑦②①⑥ D.④②⑥①⑧⑤③⑦
10.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是继杜甫之后又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琵琶行》是白居易被贬后所作的一首长篇叙事诗。
B.《梦游天姥吟留别》是唐代诗人李白的诗作。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描绘出一幅亦虚亦实、亦幻亦真的梦游图。
C.杜甫,字子美,唐代现实主义诗人。其作品风格沉郁顿挫,显示了唐朝由盛而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
D.韩愈,字退之,是宋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朝人又将他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11.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山的南面,水的北面为“阳”;山的北面,水的南面为“阴”。阴阳,古代也指有关日、月等天体运转规律的学问。
B.“七月既望”中的“望”是望日,通常指农历每月十五日。每月初一为“朔”,最末一天为“晦”。
C.城墙有内外之分,里边的一道为“郭”,外边的一道为“城”,“望晚日照城郭”中“城郭”泛指城墙。
D.乾隆,是清高宗的年号,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标准,乾隆皇帝的庙号为“高宗”,向开国君主的庙号一般是“祖”。
1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举酒属客 属:劝请 B.倚歌而和之 倚:循,依
C.自京师乘风雪 乘:冒着 D.凌万顷之茫然 凌:迫近
13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负:背着
B.洗盏更酌 更:更加
C.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水:游泳
D.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下:攻占
1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挟飞仙以遨游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
B.壬戌之秋 属予作文以记之
C.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D.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1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徘徊于斗牛之间
A.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B.渔樵于江渚之上
C.受制于人 D.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16.下列各项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冯虚御风 B.山川相缪
C.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 D.其远古刻尽漫失
17.下列加点词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A.徘徊于斗牛之间 B.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
C.白露横江 D.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
18.下列句子不含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
A.明烛天南 B.泰山之阳,汶水西流
C.复循西谷 D.侣鱼虾而友麋鹿
19.下列句式与“凌万顷之茫然”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而又何羡乎? B.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C.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D.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20.对下列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本来是一代的英雄啊,然而如今在哪里呢?
B.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被我的话感动(她)站立了好久,但坐下后再转紧琴弦拨出急声。
C.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尾声细弱而婉转悠长,如同不断的细丝。
D.势拔五岳掩赤城
山势高过五岳,遮掩了赤城。
二、默写(每空1分,共30分)
21.根据语境填空
(1)静女其娈,贻我彤管。______,______。(《静女》)
(2)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______,______。(《涉江采芙蓉》)
(3)______,只是朱颜改。(《虞美人》)
(4)______,又岂在朝朝暮暮。(《鹊桥仙》)
(5)______,悠悠我心。(《短歌行》)
(6)______,池鱼思故渊。(《归园田居》)
(7)______,潦倒新停浊酒杯。(《登高》)
(8)______,谈笑间,______。(《念奴娇·赤壁怀古》)
(9)元嘉草草,______,______。(《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10)______,怎一个愁字了得。(《声声慢》)
(11)______,丘峦崩摧。洞天石扉,______。(《梦游天姥吟留别》)
(12)______,日月照耀金银台。______,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梦游天姥吟留别》)
(13)冰泉冷涩弦凝绝,______。______,此时无声胜有声。(《琵琶行》)
(14)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______,______。(白居易《琵琶行》)
(15)诗人苏轼月夜游览赤壁,陶醉于如画美景之中,不禁“______,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______。”
(16)在苏轼看来,自然界的清风、明月不仅为自己带来耳目的享受,而且“______,______”,正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恩赐,应该尽情享受。
(17)姚鼐《登泰山记》中写日出时云彩的色彩变化的句子是“______,极天云一线异色。______”。
(18)桐城派作家非常重学问考据,《登泰山记》中泰山的地理形势,登山路径,东西南北方位距离等无不言之确凿。例如,作者写泰山南麓山路上:四十五里,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22~26题,共20分。
杭州召还乞郡状①
苏轼
臣昔于治平中,自凤翔职官得替入朝,首被英宗皇帝知遇,欲骤用臣,会臣丁父忧去官。及服阕入觐,便蒙神宗皇帝召对,面赐奖激。是时王安石新得政,变易法度,臣若少加附会,进用可必。自惟远人,蒙二帝非常之知,不忍欺天负心。臣即上书论奏,极论新法不便,并言安石不知人,不可大用。先帝虽未听从,然亦嘉臣愚直,初不谴问。而安石大怒,其党无不切齿,争欲倾臣。
臣缘此惧祸乞出,连三任外补。而先帝眷臣不衰,党人疑臣复用,构造飞语,酝酿百端,必欲致臣于死。故臣得罪下狱。悍吏将带吏卒,就湖州追摄,如捕寇贼。臣即与妻子诀别,留书与弟辙,处置后事,自期必死。过扬子江,便欲自投江中,而吏卒监守不果。及窜责黄州,每有表疏,先帝复对左右称道,哀怜奖激,意欲复用。而左右固争,以为不可。臣虽在远,亦具闻之。以先帝知臣特达如此,而臣终不免于患难者,以左右疾臣者众也。
及陛下即位,起臣于贬所。臣惟有独立不倚,知无不言,可以少报万一。因与司马光异论,光初不以此怒臣,而台谏诸人,逆探光意,遂与臣为仇。臣又素疾程颐之奸,未尝假以色词,故颐之党人,无不侧目。又缘臂痛目昏,所以累章力求补外。
今者忽蒙圣恩召还擢用,窃计党人必大猜忌,磨厉以须。臣之刚褊,众所共知,岂敢以衰病之余,复犯其锋?虽自知无罪可言,而今之言者,岂问是非曲直。窃谓人主之待臣子,不过公道以相知,党人之报怨嫌,必为巧发而阴中。臣岂敢恃二圣公道之知,而傲党人阴中之祸。所以不避烦渎自陈入仕以来进退本末欲陛下知臣危言危行独立不回以犯众怒者所从来远矣。又欲陛下知臣平生冒涉患难危险如此,今余年无几,不免有远祸全身之意。再三辞逊,实非矫饰。臣若贪得患失,随世俯仰,改其常度,则陛下亦安所用?臣若守其初心,始终不变,则群小侧目,必无安理。所以反复计虑,莫若求去。
臣不敢辞避,报国之心,死而后已。惟不愿在禁近,使党人猜疑。谨录奏闻,伏候敕旨。
取材于《苏轼文集》
注释:①元祐六年(1091)二月,时任杭州知州的苏轼以翰林学士承旨召还,接到任命后,苏轼屡次上书辞免翰林学士承旨,不许,五月十九日,苏轼再上乞郡状。
22.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争欲倾臣 倾:排挤 B.自期必死 期:预料
C.逆探光意 逆:违逆 D.磨厉以须 须:等待
23.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蒙二帝非常之知 岂敢以衰病之余
B.其党无不切齿 臣若守其初心
C.光初不以此怒臣 未尝假以色词
D.而今之言者 而傲党人阴中之祸
24.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构造飞语,酝酿百端
捏造流言,想尽一切办法编造罪名
B.而吏卒监守不果
然而吏卒对我的监视没有结果
C.必为巧发而阴中
一定伺机发表意见而暗地中伤
D.再三辞逊,实非矫饰
再三辞谢推让,决不是造作掩饰
25.下列对文中画线语句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所以不避烦渎\自陈入仕以来进退本末\欲陛下知臣危言危行\独立不回\以犯众怒者\所从来远矣
B.所以不避烦渎\自陈入仕以来进退本末\欲陛下知臣危\言危行独立\不回以犯\众怒者所从来远矣
C.所以不避烦\渎自陈入仕以来进退\本末欲陛下知\臣危言危行独立\不回以犯众怒者\所从来远矣
D.所以不避烦\渎自陈入仕以来进退\本末欲陛下知\臣危言危行\独立不回以犯\众怒者所从来远矣
26.下列各句关于苏轼的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重要的文学家,宋代最高成就的代表。
B.苏轼的诗体裁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C.苏轼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D.苏轼一生生活阅历极为丰富,在他眼中极平常的生活内容和自然景物都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等,能够给人以奋进不止的力量。
27.四川眉山的三苏祠博物馆,有一块镌刻着“守其初心”四个大字的巨石,“守其初心”即出自本文。你认为本文中苏轼面对皇帝的征召起用,反复乞辞,与他的“守其初心”是否矛盾?结合选文内容说明理由。(5分)
四、阅读下面诗歌,完成27~29题,共10分。
羌村三首(其一)①
杜甫
峥嵘赤云西,日脚下平地。
柴门鸟雀噪,归客千里至。
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
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
邻人满墙头,感叹亦觑称。
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
注释:①757年,“安史之乱”进入第三年,辗转投奔肃宗的杜甫被授左拾遗,不久就因上书言事,触怒肃宗,被放还羌村探望家小,《羌村三首》即作于此时。
28.下列对诗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峥嵘”两句,写诗人刚进村远望所见,寻常之景中寄寓着诗人微妙的感觉和心情。
B.“柴门”两句,写诗人长途跋涉,终于回到家,其中有辛酸,也有如释重负的喜悦。
C.“妻孥”两句,是说妻子儿女对我此时才回来感到吃惊,并因为我晚归而伤心流泪。
D.邻人的“感叹又亦歔欷”,既有对诗人能归家的羡慕之情,又有触景而生的自伤之痛。
2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中的“鸟雀噪”,与《归园田居(其一)》中的“狗吠”“鸡鸣”写法相同,都是用乡村常闻之声,营造宁静祥和的氛围。
B.从全诗看,“偶然”二字可作为诗歌的核心和点睛之笔,它深化了诗歌的思想内涵,同时将诗歌前后内容紧密联结在一起。
C.本诗所写的诗人遭逢世乱、飘荡在外的事实,恰可为《登高》中的“万里悲秋常作客”“艰难苦恨繁霜鬓”等诗句作注。
D.诗人以质朴的语言、传神的笔法将亲人团聚之后悲喜交加的心理刻画得真切细腻、生动传神,情感表达深挚而又富于变化。
30.本诗结尾处,作者与家人“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请结合全诗,说一说他们为什么要“更秉烛”?又为什么会有“如梦寐”的感受?(4分)
12月考试卷答案:
1-20:DACBC,CDCAD,CDBCB,DDCCB 22-26:CABAD 28-29:CA
1.D A.契(qì)阔谈讌 吐哺(bǔ) B.琴弦(xián) C.呕哑(yā)嘲哳 幽咽(yè)
2.A 隽永 胆怯 倔强 木讷
3.C 慰藉 浮躁 变幻莫测
4.B A.万户侯 C.国粹,礼尚往来 D.枯燥
5.C
A.不拘一格:不局限于一种规格或一个格局。此处是说大家无拘无束地谈论,成语使用不正确;B.相敬如宾:指夫妻之间相互敬重爱护,就如同宾客间相待一样。此处是对待顾客,使用对象不当;C.自怨自艾:原指悔恨自己的过失而改正错误,现只指自己悔恨。语境有“何必”,意思是不必后悔,成语使用正确;D.韬光养晦:喻隐藏才能,使不外露。“徜徉于世界文化的长廊,呼吸着文明的馨香”指吸收文化知识,不合语境。
6.C
A.两面对一面,照应不周,可改为“关键在于能否具有文化创新的思维,能否紧密结合新技术的特点展开文化创新”。
B.句式杂糅,“关键在于 ”和“以 为根本”两种句式放在一起。可改为“关键在于改变教育思想”或“应该以改变教育思想为根本”。
D.不合逻辑,“善款”不属于生活物资。可改为“为灾区捐赠善款以及急需的水、粮食等生活物资”。
7.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重点考查句子的排序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浏览整个语段以及所给的句子,把握语段的中心话题,然后抓住关联词语、代词、指示代词等确定句子之间的关系。这段文字是分析推进器对于航天器的意义。
根据所提供的6个句子的内容,可以判断出④⑥为一组,谈的是目前推进系统中推进剂的作用;⑤①为一组,谈的是推进剂消耗殆尽的后果;③②为一组,是结论性的句子,③“因此推进剂携带量决定了航天器在轨寿命”是对前面的小结,而②“提高推进剂利用效率”与横线后的句子内容上联系紧密。故正确语序为④⑥⑤①③②。
8.C (炉火纯青:纯:纯粹。道士炼丹,认为炼到炉里发出纯青色的火焰就算成功了。后用来比喻功夫达到了纯熟完美的境界。陈词滥调:陈:陈旧,陈腐;滥:浮泛不合实际。指陈腐、空泛的论调。铤而走险:铤:急走的样子;走险:奔赴险处。指在无路可走的时候采取冒险行动。截然不同:截然:很分明地、断然分开的样子。形容两件事物毫无共同之处。)
14.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表修饰。句意:(想要)偕同仙人(与仙人一起)逍遥自在地遨游(于天地间)。/介词,在B.结构助词的/代词,修岳阳楼这件事
C.代词,这。句意:这是自然界无穷无尽的宝藏。/代词,这。句意:这天晚上才觉得有被贬谪的意味。
D.句末语气词。句意:你可也知道这水与月?/助词,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二、略(共30分)
三、文言文阅读(共20分)
22.(3分)C[逆:揣测]
23.(3分)A[A.助词,的。B.代词,他的;代词,自己的。C.介词,因为;介词,用。D.连词,表转折;连词,表承接。]
24.(3分)B[然而因为有吏卒监视看守,想法没能实现]
25.(3分)A
26.(3分)D[山重水复疑无路为陆游诗句]
27.(5分)
(示例一)不矛盾(1)。苏轼之所以面对征召反复乞辞,恰是为了守住死而后已的报国之心(1分)。以往的经历证明,只要在皇帝身边,他就会不断地受到党人的排挤中伤(1分),自身将会遭受灾难而无法安心报国(1分),所以只有请求离开京城,到地方任职,才能继续报效国家(1分)。
(示例二)矛盾(1分)。苏轼的“初心”是报国之心,死而后已(1分),那他就不应以任何理由回避皇帝的征召和报效国家的机会(1分)。在皇帝身边会受到党人的排挤中伤,恰说明皇帝还需要苏轼的独立不倚、知无不言(1分),因此,无论是“臂痛目昏”“余年无几”,还是“群小侧目”“远祸保身”等理由都有悖于他的“初心”(1分)。
[评分参考:本题5分,每个要点1分。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
先前,我在英宗治平年间,从凤翔府签书判官的职位上任罢归朝,先是被英宗皇帝赏识优待,英宗皇帝准备迅速提拔重用我,正赶上我遭遇父亲的丧事,辞官守制。等到我守丧期满重新入朝,便又受到神宗皇帝召见并回答了他的提问,得到了神宗皇帝当面的嘉奖激励。当时王安石刚刚掌权理政,主张改变法度,如果我稍加迎合,必然会得到进用。自思本是个远离皇帝的人,却受到两位皇帝超出一般的赏识,不忍欺骗上天而违背良心。我立即上书论述自己的意见,竭力论述新法的不便施行,同时指出王安石不能识别人才,不可委以重任。先帝虽然没有接受我的意见,然而也赞许我的诚恳耿直,起初并未责问。王安石却大怒,他的同党更是咬牙切齿,争相排挤我。
我因此惧祸请求出朝,连续做了三任地方官。先帝对我的眷恋之情并未因此衰减,王安石的同伙疑心我重新被起用,便捏造流言,想尽一切办法编造罪名,一定要置我于死地。所以我获罪下狱。凶悍的官吏带领吏卒,到湖州追捕我,如同追捕盗匪、敌寇一样。我当即与妻子儿女诀别,给弟弟苏辙留下一封信,让他处理后事,自己预料此去必死无疑。过扬子江的时候,我便想投江自尽,然而因为有吏卒监视看守,想法没能实现。等到流放到黄州后,每有表疏奏上,先帝又对身边近臣称赞我,充满怜惜、激励之情,想要重新起用我。可是身边的党人执意反对,认为不能,我虽然在远地,也都听到了这些情况。凭借先帝对我如此特殊的知遇,我最终却仍不能免于遭受灾难,这是因为皇帝身边痛恨我的人太多了。
等到陛下即位,把我从贬地召回重新起用。我只有独立不倚,知无不言,才可以略微报答一下陛下的恩情。也因此与司马光政见不合,司马光起初并不因此生我的气,可是御史台和谏议院的各位,揣测试探司马光的意图,于是与我结仇。我又素来厌恶程颐的奸诈,从未好言好语、和颜悦色地对待过他们,所以程颐的同伙,也无不对我侧目而视。再加上我眼花臂痛,所以连续上奏,请求出朝任地方官。
如今,忽然蒙圣上恩情将我召还并提拔任用,我私下估计党人一定会更加猜疑我、忌妒我,他们会做好准备等待攻击我。我的刚毅偏狭,是人所共知的,怎敢在衰老多病的余年,再触犯他们的锋芒?虽然自知自己无罪可言,但是今天的谏官哪里会问是非曲直?我认为君主对待臣下,不过秉持公正之道而了解、赏识,可党人为报复怨恨不满,一定伺机发表意见而暗地中伤。我怎敢倚仗二圣(宣仁高后与哲宗)公平、公正的赏识、任用,就轻视党人暗箭伤人的灾祸。之所以冒着频繁轻慢之罪,自述入仕以来职位升降起伏的原委、经过,是想让陛下知道我因正言直行、坚守信念不肯改变而触犯众怒的情况,由来已久了。又想让陛下知道我平生经历如此多的艰难险阻,现在已经没有多少时间,不免有远祸保身之意。再三辞谢推让,决不是造作掩饰。如果我贪得患失,随波逐流、迎合世俗,改变自己的一贯的处世态度,那么陛下又怎么能用我这样的人?如果我坚守自己的本心,始终不肯改变,众小人就会怨恨我,我一定没有安心的道理。所以反复计议考虑,不如请求离开。
我不敢托辞退避,报国之心,死而后已。只是不愿在皇帝身边,令党人猜测怀疑。我恭敬地写下本篇奏闻,俯伏等候圣上的旨意。
四、(共10分)
28.(3分)C 29.(3分)A
30.(4分)
(示例)“更秉烛”是说夫妻在夜深人散后,久久不能入睡,燃完一支蜡烛,再换一支,表达了二人内心情感极其复杂,似仍有很多话要说的情态。“如梦寐”是说虽然亲人就在眼前,但这种乱世中亲人偶然幸存、意外团聚的事实仍给人一种不真实感,一切仿佛做梦一样,表达了夫妻二人内心深处的悲慨。
[评分参考:“更秉烛”2分,“更秉烛”的解释1分,情感分析1分;“如梦寐”2分,“如梦寐”的解释1分,情感分析1分。意思对即可。有其他合理分析,亦可酌情赋分。“更秉烛”可以作多种理解:一是原未燃烛,夜阑而秉烛相对;二是原已燃烛,夜阑烛残而续添;三是持烛而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