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上学期生物期末考试人教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二上学期生物期末考试人教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60.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3-12-26 00:35: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二上学期生物期末考试人教版
总分:100分 时间:50分钟
一、单选题(每题3分,共60分)
1.萨顿在研究蝗虫染色体形态和数目时,发现基因和染色体的行为存在着明显的平行关系,下列说法不能说明这种关系的是
A.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时,所有非等位基因也自由组合
B.如果基因型为Aa的杂合子一条染色体缺失,则杂合子可能表现隐性性状
C.基因型为Aa的杂合子形成配子时,基因数目减半,染色体数目也减半
D.基因型为XAYa的个体,A基因来自母方,a基因来自父方,X染色体来自母方,Y染色体来自父方
2.1910年5月摩尔根在实验室的大群野生型红眼(A)果蝇中发现了一只白眼(a)雄果蝇,对这只科学史上最有名的昆虫,摩尔根爱护备至。他用这只白眼雄果蝇与红眼雌果蝇交配,发现子一代都是红眼果蝇,子一代雌、雄交配,子二代红眼和白眼的数量比是3:1,且白眼性状只出现在雄果蝇。该实验表述错误的是
A.摩尔根实验结果符合分离定律 B.亲代红眼雌果蝇基因型为XAXA
C.子一代雌性红眼果蝇都为杂合子 D.子二代雄性个体中白眼所占比例为1/4
3.下列有关伴性遗传的叙述,错误的是
A.伴性遗传的基因存在于X染色体上
B.伴性遗传也遵循孟德尔遗传规律
C.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男性发病率明显高于女性发病率
D.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男性发病率低于女性发病率
4.图表示某种鸟类羽毛毛色(B、b)的遗传图解,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该种鸟类羽毛毛色的遗传属于伴性遗传
B.芦花为显性性状,基因B对b完全显性
C.非芦花雄鸟与芦花雌鸟杂交,子代雌鸟均为非芦花
D.芦花雄鸟与非芦花雌鸟杂交,子代雌鸟均为非芦花
5.植物的生长发育受多种植物激素的调节。下列关于植物激素及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生长素、细胞分裂素可协同促进细胞分裂
B.赤霉素、油菜素内酯等植物激素含量微小但作用重要
C.植物激素之间会相互影响,调节往往表现出顺序性
D.植物生长调节剂可特异性作用于植物细胞,对人体健康没有影响
6.下列关于环境因素参与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A.在植物受到光照射时,光敏色素结构改变并进入细胞核,影响特定基因的表达
B.光作为一种信号,影响、调控植物生长、发育的全过程
C.温度参与树木年轮形成的调节,也参与冬小麦春化作用的调节
D.重力是调节植物生长发育和形态建成的重要环境因素,如根向地生长、茎背地生长等
7.植物的开花与光照时长(黑暗时长)有关。研究人员对A、B两种植物进行如下处理,结果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满足短日照条件下,闪光打断黑暗时间,
不会影响A植物的开花
B.满足长日照条件下,短暂暗处理打断光照
时间,会抑制B植物开花
C.3组与4组对比,可得出导致A植物开花的
条件是长时间的连续黑暗
D.据图分析,导致B植物开花的条件更为关键
的是短时间的连续黑暗
8.植物的生长发育是由基因表达调控、激素调节和环境因素调节共同完成的。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植物体内的光敏色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
B.激素作为信息分子会影响细胞的基因表达,从而起到调节作用
C.植物根中具有感受重力的物质和细胞,可以将重力信号直接转换成生长素
D.冬小麦需经历低温诱导才能开花结实说明开花结实与植物体内的激素无关
9.下列关于种群特征的叙述,错误的是
A.出生率和死亡率直接决定种群数量
B.种群密度能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C.研究城市人口的变化要考虑迁入率和迁出率
D.性别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种群的出生率
10.下图为某同学构建的种群知识框架图,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A.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
B.并非所有生物种群都具有图中的⑥特征
C.“S”形增长曲线中,当种群数量超过K/2后,种群增长速率减慢,其⑤为衰退型
D.用方法⑦调查田鼠种群密度时,若被标记的田鼠更容易被捕食,则会导致种群密度估算结果偏大
11.下图表示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形增长,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形增长。下列关于种群在某环境中数量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A.当种群数量达到e点对应的值后,种群增长率最大
B.种群增长过程中出现环境阻力是在d点之后
C.图中阴影部分表示环境阻力淘汰的个体数
D.cd段种群增长速率逐渐下降,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12.如图表示某鱼塘中鲫鱼种群数量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t2时该种群数量为N。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在t1~t2时间内,该种群的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B.在t2时种群个体的数量与在t0时种群个体的数量相等
C.在t0~t1时间内,因不存在环境阻力,种群数量呈“J”形增长
D.若要持续高产,则应让种群数量处于N/2水平的时间尽量延长
13.生态学家高斯选用了两种形态和习性上很接近的草履虫进行了以下实验:取相等数目的双小核草履虫和大草履虫(这两种草履虫都没有分泌杀死对方的物质),以一种杆菌为饲料,放在某个容器中培养。结果如下图所示: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单独培养时,双小核草履虫的种群数量呈S形增长,约第4天时增长最快
B.混合培养时,后期影响大草履虫种群数量的生物因素只有种间竞争
C.混合培养时,两种草履虫生态位高度重叠,大草履虫最终会被淘汰
D.混合培养时,若引入草履虫的天敌,则两种草履虫的种群数量关系可能发生改变
14.下图中的三个曲线图表示种间关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图①②③表示的种间关系依次是互利共生、捕食、种间竞争
B.图②可以表示草原上非洲狮和斑鬣狗之间的关系
C.图③可以表示海葵与寄居蟹之间的关系
D.环境发生变化后,图③中的b种群数量可能会超过a种群
15.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A.蝗虫的捕食会改变水稻的丰富度
B.理想条件下,影响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主要是环境容纳量
C.春天竹林中的竹笋、竹子有高有低,体现了其垂直结构
D.漳河近岸区和湖心区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
16.下列调查活动或实验中,实验所得数据与实际值相比可能偏小的是
A.样方法调查草地中的蒲公英时,统计样方内和所有边线上的个体
B.标记重捕法调查水库中鲤鱼的种群密度时,被标记个体难以被调查者再次捕捉
C.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时,待酵母菌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再计数
D.调查土壤小动物丰富度时,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没有打开电灯
17.在自然界,有些捕食者种群和猎物种群的数量变化呈现周期性的波动,如图所示。以下分析错误的是
A.从因果关系看,图中捕食者数量变化是原因,猎物数量的变化是结果
B.捕食者有多种猎物或该猎物有多种捕食者,都有可能导致两者数量变化不符合该模型
C.随着猎物逃避捕食者的能力提高,捕食者的捕食能力也将进一步提高
D.种内竞争会影响种群个体数量的变化,进而影响该模型中曲线的波动情况
18.科学家通过研究种间捕食关系,构建了捕食者-猎物模型,如下图1所示(下图中箭头所指方向代表曲线变化趋势);下图2为相应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图1属于数学模型,体现了生态系统中的负反馈调节
B.图1中①②③④种群数量变化与图乙中abcd依次对应
C.若引入捕食P的生物X,N与P将形成种间竞争关系
D.图2中N为猎物的种群数量,P为捕食者的种群数量
19.植物群落的垂直结构是植物群落在空间上的垂直分化,是植物器官在地上不同高度和地下不同深度的空间垂直配置。如图为森林群落的垂直结构。下列关于植物群落分层现象叙述错误的是
A.植物群落的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都有垂直分层现象
B.分层现象都是通过植物与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C.地上分层显著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
D.地下分层是植物充分利用地下空间及养分的一种生态适应
20.如图为某地三个食虫蝙蝠(主要以蚊子为食)种群觅食活动的时间分布曲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三种蝙蝠对夜间环境的适应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B.A蝙蝠活动能力强,更适于夜间活动
C.三种蝙蝠活动时间存在重叠,它们之间可能存在竞争关系
D.蝙蝠在夜间觅食有利于减小其与食虫鸟之间的竞争
二、非选择题(每空2分,共40分)
21.如图为甲病(A、a)和乙病(B、b)的遗传系谱图,其中甲病在当地自然人群中的发病率19%。Ⅰ-2不携带乙病致病基因,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甲病的遗传方式是 遗传病,乙病的遗传方式是 遗传病。
(2)Ⅱ-5为纯合体的概率是 ,Ⅱ-6的基因型为 ,Ⅲ-13的致病基因来自 。
(3)假如Ⅲ-10和当地的一名患者结婚,他们生出的孩子不患甲病概率为 。
22.自然界中种群的数量特征是种群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如图1表示某动物种群在不同条件下数量变化情况的数学模型,请回答以下问题:
(1)该模型属于数学模型的表现形式之一的 ,该形式较为直观形象。
(2)图中A段种群增长近似于 形曲线。该模型需要满足的条件是 。
(3)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很多,分析图中曲线,与D段相比,影响C段的因素最可能是 。
A.食物和天敌 B.气候和传染病
(4)在D阶段,若该动物的栖息地遭到破坏后,由于食物的减少和活动范围的缩小,其 会变小。
(5)在调查某林场松鼠的种群数量时,计算当年种群数量与一年前种群数量的比值(λ),并得到如图2所示的曲线.请据此回答下列问题:前4年该种群数量 (填“增大”、“减小”或“基本不变”),第9年调查松鼠的年龄组成,最可能表现为 型。第 年松鼠的种群密度最低。
23.根据教材内容,回答下列关于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问题:
(1)物种丰富度是指 。
(2)调查土壤中小动物时常用 法进行采集、调查,而不适宜用样方法或标记重捕法进行调查,原因是许多土壤小动物有 ,而且身体微小。
(3)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两种:一是 ;二是目测估计法。
(4)采集的小动物可以放入 溶液中保存,也可以放入试管中。
(5)土壤是无数小动物的家园,不同土层、不同地段土壤中小动物的分布有所不同,这说明土壤中小动物也具有一定的 。
生物周练10参考答案及解析
1.A【详解】A、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A错误;B、如果基因型为Aa的杂合子一条染色体缺失,杂合子表现隐性性状,则可推测A基因位于缺失的染色体上,二者存在平行关系,B正确;C、基因型为Aa的杂合子形成配子时,基因数目减半,染色体数目也减半,说明二者存在平行关系,C正确;D. 男性的X染色体来自母方,Y染色体来自父方,基因型为XAYa的个体,A基因来自母方,a基因来自父方, 说明基因和染色体存在平行关系,D项正确。
2.D【详解】A、子二代红眼和白眼的数量比是3:1,符合分离定律的比例,A正确; B、根据分析,白眼雄果蝇基因型为XaY,与红眼雌果蝇交配,子一代都是红眼果蝇,则亲代红眼雌果蝇基因型为XAXA,B正确; C、根据分析,子一代雌遗传自白眼雄果蝇的Xa基因,且又是红眼,其基因型为XAXa,C正确; D、子一代基因型为XAXa×XAY,子二代雄性个体中白眼所占比例为1/2,D错误。
3.A【详解】A、伴性遗传的基因存在于性(X或Y)染色体上,A错误; B、一对性染色体为同源染色体,所以伴性遗传也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B正确; C、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的发病特点:男患者多于女患者,隔代交叉遗传,C正确; D、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的发病特点:女患者多于男患者,世代相传,D正确。
4.D【详解】A、根据试题分析,子代非芦花的都是雌鸟,即性状分离比在子代雌雄中不同,可见该基因在Z染色体上,属于伴性遗传,A正确; B、,芦花雄鸟和芦花雌鸟杂交,子代出现了非芦花,即出现性状分离,则亲代表现的性状芦花为显性性状,且子代芦花雄鸟基因型ZBZb,因此基因B对b完全显性,B正确; C、非芦花雄鸟基因型(ZbZb)和芦花雌鸟基因型(ZBW)杂交,其子代雌鸟基因型为ZbW均为非芦花,C正确; D、芦花雄鸟基因型为ZBZB或ZBZb,若若芦花雄鸟基因型为ZBZB和非芦花雌鸟ZbW杂交,子代雌鸟基因型为ZBW,均为芦花;若芦花雄鸟基因型为ZBZb和非芦花雌鸟ZbW杂交,子代雌鸟基因型为ZBW,ZbW,既有非芦花,也有芦花,D错误。
5.D【详解】A、生长素主要促进细胞核的分裂,而细胞分裂素主要促进细胞质的分裂,二者协同促进细胞分裂的完成,A正确; B、植物激素是由植物体内产生的一种微量有机物,赤霉素和油菜素内酯都属于植物激素,含量微小但作用重要,主要是起调节作用,B正确; C、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植物激素之间会相互影响,不同激素的调节往往表现出一定的顺序性,按照次序出现高峰,C正确; D、植物生长调节剂是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在蔬菜和水果上残留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可能会损害人体健康,D错误。
6.A【详解】A、在植物受到光照射时,光敏色素的结构会发生变化,这一变化的信息会经过信息传递系统传导到细胞核内(光敏色素不会进入细胞核),影响特定基因的表达,从而表现出生物学效应,A错误; B、对植物来说,光不只是起提供能量的作用,还能作为一种信号,影响、调控植物生长、发育的全过程,B正确; C、年轮的形成原因是在春夏季细胞分裂快,细胞体积大,在树干上形成颜色较浅的带,在秋冬季细胞分裂慢,细胞体积较小,树干上形成颜色较深的带,可见温度参与树木年轮形成的调节;像冬小麦、冬大麦、蕙兰等植物在生长期需要经历一段时期的低温才能开花,说明温度也参与冬小麦春化作用的调节,C正确; D、植物的根、茎中具有感受重力的物质和细胞,可以将重力信号转换成运输生长素的信号,造成生长素分布的不均衡,从而调节植物的生长发育和形态建成,如根向地生长、茎背地生长等,D正确。
7.D【详解】A、对比2组和3组,满足短日照条件下,闪光打断黑暗时间,会影响A植物是否开花,A错误; B、对比5组和8组,满足长日照条件下,短暂暗处理打断光照时间,不会影响B植物是否开花,B错误; C、根据2组和3组对比,自变量为是否闪光打断黑暗时间,3组闪光打断黑暗时间,A植物不开花,可得出导致A植物开花的条件是长时间的连续黑暗,C错误; D、据图分析,5、7、8组都存在短时间的连续黑暗,都表现为开花,推测导致B植物开花的条件更为关键的是短时间的连续黑暗,D正确。
8.B【详解】A、植物体内的光敏色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远红光,A错误; B、植物激素不能提供能量,也不能催化化学反应,只是作为信息分子,调控细胞的基因表达,B正确; C、植物根中具有感受重力的物质和细胞,可以将重力信号直接转换成运输生长素的信号,C错误; D、冬小麦需经历低温诱导才能开花结实说明温度能够调节植物的生长发育,但低温处理后冬小麦开花结实过程中细胞分化、分裂都受生长素、细胞分裂素等激素的调节,D错误。
9.B【详解】A、出生率和死亡率对种群的数量变化起决定作用,是决定种群数量的直接因素,A正确; B、年龄结构可以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趋势,B错误; C、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密度变化的重要因素,故研究城市人口的变化要考虑迁入率和迁出率,C正确; D、性别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如用性引诱剂诱杀雄虫,破坏害虫正常的性别比例,可降低出生率,可使种群密度降低,D正确。
10.C【详解】A、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衡量种群大小的指标,A正确; B、⑥表示性别比例,并非所有生物种群都具有图中的⑥特征,如多数植物没有 性别比例,B正确; C、“S”型增长曲线中,当种群数量超过K/2后,种群增长速率减慢,但种群数量依然在增长,其⑤为增长型,C错误; D、用⑦标记重捕法调查田鼠种群密度时,若被标记的田鼠更容易被捕食,则重捕的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数将减少,则会导致种群密度估算结果偏大,D正确。
11.C【详解】A、当种群数量达到e点对应的值后,即K值时,种群数量基本不变,种群增长率为0,A错误; B、对于“S”形增长曲线而言,自始至终都有环境阻力存在,而不是在d点之后才出现环境阻力,B错误; C、图中阴影部分表示环境阻力淘汰的个体数,C正确; D、cd 段种群增长速率逐渐下降,但种群数量仍在增多,所以出生率仍大于死亡率,D错误。
12.D【详解】A、在t1~t2时间内,该种群的增长速率大于0,因此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A错误; B、在t2时种群与在t0时种群增长率相等,但个体的数量不同,t0时种群数量最小,t2时种群数量最大,B错误; C、在t0~t1时间内,存在环境阻力,只是环境阻力较小,种群数量仍然呈“S”型增长,C错误; D、种群数量处于N/2时增长速率最大,因此若要持续高产,则应让种群数量处于N/2水平的时间尽量延长,D正确。
13.B【详解】A、两种草履虫单独培养,由于有环境阻力,种群数量呈" S "形增长,约第4天时种群数量达到K/2,此时增长速率最大,数量增长最快, A 正确; B、混合培养时,后期影响大草履虫种群数量的生物因素主要是种间竞争,还存在种内竞争,B错误; C、两种草履虫生活在同一自然环境里,两种草履虫生态位高度重叠,两种草履虫之间相互竞争,大草履虫的竞争力弱,大个体数逐渐下降直至消失,最终被淘汰,C正确; D、混合培养时,若引入草履虫的天敌,天敌可能会改变两种草履虫的数量变化,进而改变这两种草履虫的种群数量关系,D正确。
14.D【详解】A、据分析可知,①是捕食,②是互利共生,③可能是种间竞争,A错误; B、图中②是互利共生,草原上非洲狮和斑鬣狗之间的关系是种间竞争,故②不能表示两者的关系,B错误; C、③是种间竞争,海葵与寄居蟹是寄生的关系,故③不能表示两者的关系,C错误; D、③是种间竞争,若环境发生变化,更有利于b的生长发育,则b的种群数量可能会超过a种群,D正确。
15.D【详解】丰富度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而水稻属于一个种群,蝗虫的捕食会改变水稻的种群密度,A错误;在理想条件下,影响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主要出生率和死亡率,B错误;一片竹林中的竹子属于种群,而垂直结构是群落的特征,C错误;漳河近岸区和湖心区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D正确。
16.D【详解】A、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时,要统计相邻两条边及夹角中的数目。若统计样方内和所有边线上的个体,这样会使计算所得数值偏大,A错误; B、标记重捕法的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记的个体数,用标记重捕法调查水库中鲤鱼的种群密度时,若被标记个体难以被调查者再次捕捉,则会导致重捕中被标记的个体数偏小,最终导致实验所得到数值比实际数值大,B错误; C、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时,向计数板滴加培养液后要静置一段时间,待酵母菌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再计数,实验所得数据与实际值接近,C错误; D、调查土壤小动物丰富度时,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没有打开电灯,导致小动物的趋暗特性无法正常表现,则调查数值偏小,D正确。
17.A【详解】A、捕食者与猎物之间相互制约,种群数量彼此影响,可为循环因果关系,A错误; B、捕食者有多种猎物或该猎物有多种捕食者时,由于影响因素较多,因此可能导致两者数量变化不符合该模型,B正确; C、捕食者和被捕食者之间相互选择共同进化,随着猎物逃避捕食的能力提高,捕食者的捕食能力也将进一步提高,C正确; D、种内竞争是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内部因素,因此会影响该模型中曲线的波动,D正确。
18.C【详解】A、图1和图2都属于数学模型。图1中,当N的种群数量超过N2,食物减少,活动范围减少,种内竞争加剧,导致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升高,当N种群数量到达N3时,死亡率超过了出生率,种群数量开始下降,这是负反馈调节;当N的种群数量降低至N1,空间,食物等又变得充裕,种群数量又开始上升,这也能体现负反馈调节。P的种群数量也是如此通过负反馈调节处于P2上下。图1能体现生态系统中的负反馈调节,A正确; B、图2中的a中,N和P的数量都在增加,对应于图1中的①;b中,N数量减少,P数量增加,对应于图1中的②;c中,N数量和P数量都减少,对应于图1中的③;d中,N数量增加,P数量减少,对应于图1中的④。图1中①②③④种群数量变化与图2中abcd依次对应,B正确; CD、图2中N种群曲线先呈现增加的趋势,随之,P种群增加,P种群增加到一定程度后,N种群数量开始减少,导致P种群数量随之减少,因此N表示猎物的种群数量,P表示捕食者的种群数量,N与P是捕食关系。若引入捕食P的生物X,N与P还是捕食关系,C错误,D正确。
19.B【详解】A、在垂直方向上,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植物地上部和地下部分都有垂直分层现象,A正确; B、群落的垂直分层是各种群之间及种群与无机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B错误; C、决定地上部分分层的环境因素,主要是光照、温度等条件,地上分层显著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C正确; D、决定地下分层的主要因素,是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特别是水分和养分,地下分层是植物充分利用地下空间及养分的一种生态适应,D正确。
20.B【详解】A、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A正确; B、分析曲线可知,C蝙蝠和B蝙蝠的活动高峰出现时间比A蝙蝠晩,且有两个活动高峰,更适于夜间活动,B错误; C、三种蝙蝠活动时间存在重叠,有相同的食物,因此它们之间可能存在竞争关系,C正确; D、蝙蝠夜间觅食,可降低与白天觅食的食虫鸟之间的竞争,D正确。
21.(1) 常染色体显性 伴X染色体隐性
(2) 1/2 aaXBY Ⅱ-8
(3) 3/19
【解析】(1)分析遗传系谱图:Ⅱ3和Ⅱ4患甲病,出生正常的女儿Ⅲ9,故甲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Ⅰ1和Ⅰ2都不患乙病,且Ⅰ-2不携带乙病致病基因,生了患乙病的儿子Ⅱ7,故乙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2)Ⅱ5不患甲病,基因型为aa;Ⅱ7有乙病,所以其母亲Ⅰ1携带乙病基因,基因型为XBXb,故Ⅱ5的基因型及概率为1/2aaXBXb、1/2aaXBXB,可见其为纯合体的概率是1/2;Ⅱ6是不患病的男子,因甲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乙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故其基因型为aaXBY;Ⅲ13只患乙病,乙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Ⅲ13的致病基因来自于Ⅱ8。
(3)Ⅱ3和Ⅱ4生出Ⅲ9和Ⅲ11不患甲病,推出Ⅱ3和Ⅱ4的基因型为Aa,Ⅲ10基因型为1/3AA或者2/3Aa;甲病在当地自然人群中的发病率19%,则不发病率(aa)为81%,推出a的基因频率=9/10,A=1/10,一名患者基因型为Aa的概率=(1/10×9/10×2)/(1/10×9/10×2+1/10×1/10)=18/19,AA的概率=(1/10×1/10)/(1/10×9/10×2+1/10×1/10)=1/19;他们生出的孩子不患甲病(aa)概率=2/3×18/19×1/4=3/19。
22.(1) 曲线图
(2) J 食物和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没有天敌和其他竞争物种
(3) B
(4) K值/环境容纳量
(5) 基本不变 衰退 10
23.(1)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2)取样器取样 较强的活动能力
(3)记名计算法
(4)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
(5)空间结构(或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