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自治区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阶段性联考语文试题(扫描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广西壮族自治区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阶段性联考语文试题(扫描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2-26 01:12:49

文档简介

高一年级阶段性考试
材料二:
①诗歌意境,从表现对象分,有“物意境”“事意境”“情意境”“盟意境”。


②所谓“物意境”,也叫“物境”,就是以“物”为表现对象的审美意境。山水诗、咏物诗、山水
画、花鸟画中多有此类意境。“物党”具有令人身临其境的“形似”的审美特点。如:“天苍苍,野
(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
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桃花春水渌,水上鸳鸯浴。”这些都是“物境”
注意事项:
名句,-一个个逼真如画,历历在目,令人有“处身于境”、目悦神怡之美感。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信息填写在答题卡上。
③所谓“事意境”,也叫“事坑”,就是以事为表现对象的审美意境。叙事诗、咏史诗和写人诗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笨标号涂黑。如需改动,
中多有此类意境,此外古典戏曲、小说和散文中也往往有此类佳作。事境有大有小,有时一句诗
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
就是一个亨境,如“少小离家老大回”“风雪夜归人”“落花时节又逢君”;有时一首诗是一个事境,
上无效。
如《孔雀东南飞减长恨歌》和《卖炭翁》。李境的审美特点是“近”,贴近生活,真实可信,所以方能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获得“亲切不泛”的美感亭受。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④所谓“情意境”,也叫“情境”,就是以“情”为表现对象的审美意烧。抒情诗、抒惰小赋、抒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情散文和音乐、戏曲中多有此类意境。在古典诗歌中,有直舒其情成境者。如赵嘏《忆山阳》: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折柳城边起幕愁,可怜春色独怀祧,伤心正叹人间事,回首多惭江上鸥,”金圣叹评云:“看他四

材料一:
七二十八字,中间杂用‘愁’字、‘怜'字、‘忧'字、‘伤字、‘叹’字、’字,凡若千悲苦字成诗,知
①意境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足以使读者沉漫其中的忽象世
先生怀忧,真有甚深者也?”但更多的是借宗抒情而成境者。如汉乐府《西洲曲》:“南风知我意
界。但是,所谓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的交照,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情景交融或意境相加。意与境
吹梦到西洲。”又如苏软《水龙吟》:“细看来,不是汤花,点点是离人泪”李自是写情境的圣手,他
交融之后所生成的这个“意境”是一个新的生命,不明白这一点,就很难讨论关于意境的其他问
有许多这方面的名句,诺如:“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题了。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
②若论境与象的关系,首先应当承认境生于象,没有象就没有境。刘禹锡所谓“境生于象
送我情,”“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在李白笔下,风、水、月皆成为情的化身,而又是那样亲切
外”常被人引用和发挥。刘禹锡虽然说“境生于象外”,但也不否认这一点。细读其《查氏武陵集
自然,尽情尽理,真是大家风范。
纪》全文,其中有一段活称餐萱艇的诗:“心源为炉,笔端为炭,锻炼元本,雕帮群形,纠纷舛错,逐
⑤所谓“理意境”,也叫“理境”,就是以“理”为表现对象的吉美意境,如果说“情境”的审美
意奔走。”可见刘高锡也十分重视象的摄取与加工。境生于象只说到了问题的一个方面,还有另
特点是求“美”的话,那么“理境”的审美特点则是求“真”,玄言诗、哲理诗、议论散文、寓言、写意
一个方面就是境超乎象。由象生成的境,并不是一个个象的和,而是一种新的质。意境超出于
画中多有此类意境。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舒。”“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江畔何人初
具体的象之上,也就超越了具体的时间与空间,而有了更大的自由,更多的想象余地。杜前登上
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弃
高高的慈恩寺塔,“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借用这两句诗可以说明超乎象而进入境的情况。
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些都是直
没有大地就没有飞升的起点,但不飞离地面也不能进入意境。
言其理的名句,还有借景言里的,如崔新《黄鹅楼》一诗,金圣叹评云:“他何曾是作诗,真是直上
③所谓境超乎象,并不意味着意境的形成必须借助意象的比喻、象征、暗示作用。的确,英美
直下放眼恣看,看见道理却是如此。”什么“道理”呢?就是“黄鹤”飞了,“背人”去了,甚至他们早
意象派所讲的意象多指那些具有比喻、象征、暗示作用的艺术形象,中国古典浮歌中的松、菊、香
都死了,而“楼”还存在着。生命是有限的,空的,只有“接”是无限的,实的。所以,感叹生命无
草、美人,庶几远之。但中国一向对意象的理解却不限于此,那种县有比喻、象征、暗示作月的意象
常、人生短暂,使是这首诗的道理。这些道理是通过苛人、黄鹅、楼、白云、此地、千载等时空意象
也不很普遍。只要是熟悉中国诗歌的人都知道,意境的形成不一定要靠比喻、象征和暗示。诸如:
表现出来的。前者所举名句,或理,或意,都浸泡在浓郝的感惰里;后者所举的“道理”则隐含在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大漠弧烟直,长河落日厨。“孤帆远彩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纷
意象之中。所以朱光潜先生说:“诗有说理的,但是它的‘理'融化在赤热的情感和灿烂的意象之
紛幕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岱宗夫如何,齐兽青未了。”“无边落木萧青下,不尽长江滚滚
中,它绝不说抽象的未受情感和的理”
来”“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以上这些最见意境的诗句都不是靠比喻、象征、暗示形
(选岂古风《意境探微》》
成的,把英美意象派所讲的意象硬搬过来套在中国传统诗歌的意境上,总显得不那么合身。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①总之,境与象的关系全面而确切的表述应该是:境生于象而超乎象。意象是形成意境的
八.意境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相加形成的足以使读者沉浸其中的想象世界,是
材料,意境是意象组合之后的升华。
意象组合之后的升华。
(选自袁行缔《境与象)
B“没有大地就没有飞升的起点”:这一比喻的意思是境生于象,没有象就没有境。
【高一语文第1页(共8页)]
.24-200A·
【高一语文第2页(共8页)】
·24-200A高一年级阶段性考试
语文参考答案
1.B【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意境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相加形成的”错误。由原文“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情
景交融或意境相加”可知。
C.“但中国一向对意象的理解却不是如此”错误,由原文“但中国一向对意象的理解却不限于
此”可知。
D.“等最见意境的诗句都是靠比喻、象征、暗示形成的”错误。由原文“以上这些最见意境的
诗句都不是靠比喻、象征、暗示形成的”可知肯定失当。
故选B
2.A【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只要是逼真如画,历历在目,具有令人身临其境的‘形似’的审美特点的,均为‘物境’名
句”说法绝对,原文是“这些都是‘物境’名句,一个个逼真如画,历历在目,令人有‘处身于境’、
目悦神怡之美感”,不能改成充分条件
3.D【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从“榆柳”“桃李”等可判断出属于“物意境”。
B.从“怆然”“涕下”等可判断出属于“情意境”。
C.“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哲理是:观察事物如果不是处在错综复杂的事物之
外,就不能真正认识事物的本来面目。属于“理意境”。
D.从“问童子”“言师采药”等可判断出属于“事意境”。
故选D
4.【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对文本论证思路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①文章的论证思路是“总分总”三个部分。②材料一首先明确意境的概念;③然后从“境生于
象”和“境超于象”两个方面来论证境与象的关系;④最后总结强调境与象的关系全面而确切
的表述。
5.【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理解文本中重要概念的含义并探究某些问题的能力。
①这两句诗中蕴含材料二中提到的“理意境”,以“理”为表现对象;②诗人描述了山水萦绕的迷
路感觉与移步换形又见新景象的喜悦之情,借景言理;③阐述的理:不论前路多么难行,只要坚
定信念,勇于开拓,人生就能“绝处逢生”,出现一个充满光明与希望的新境界。(每点2分)》
6.D【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理解作品内容,分析作品表现手法的能力。
A.“戎马倥偬最后军中立功的主题”错,主题应该是表达将军的思乡之情。B.不是“害怕惹将
军生气”,而是照顾他的情绪,怕引起他的忧愁。C.“通篇运用正面描写”错,也有侧面描写:
如通过妻儿的疑惑表现将军内心的愁苦。
7.A【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意的能力。
A.①处流泪是梦醒回到现实,对母亲和家乡的思念:⑤处流泪还有不能回乡、落叶归根的
遗憾。
【高一语文·参考答案第1页(共4页)】
·24-200A·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