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一第17课复习课件:解放战争【共96张】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必修一第17课复习课件:解放战争【共96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5-05-21 12:45: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99张PPT。解放战争中共:解放战争,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
(第一次国内革命:北伐
第二次国内革命:国共十年对峙)
国民党:抗共卫国勘乱战争中日民族矛盾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支持的
国民党反动派的矛盾社会主要矛盾思考:抗战胜利后的国内国际形势如何? 国民党利用美国飞机全力空运国民党军抢占重要城市 毛泽东一度认为,通过武力的较量立即实现中共的主张可能是最佳选择:"在此历史突变之时,应立即布置动员一切力量,迅速扩大解放区,壮大我军,……我们能迅速占领所有被我包围和力所能及的大小城市。"中央还指出:"不怕爆发内战,而要以胜利的内战来制止内战和消灭内战。" 著名画家丰子恺先生的漫画表达了中国人民什么迫切愿望?炮弹作花瓶,人世无战争铸剑为犁、重建家园
(要求和平)抗战胜利后的国内形势全国人民: 1944年春,国民党统治区的民主党派和民主人士在重庆、成都、昆明、桂林等地组织各种群众团体,要求民主自由,实行宪政的运动。渴望和平民主、
反对内战专制“军政、训政、宪政”三部曲 ----孙中山设计的政治路线图军政时期即“以党建国”的暴力革命时期,即军政府,由军队暂时管理国家,作为训政预备期,进行民主启蒙、机构建设之类的工作。
训政时期即“以党治国”时期,主张在训政阶段施行约法,由政府派出经过训练、考试合格的人员,到各县筹备地方自治,并对人民进行使用民权和承担义务的训练。凡一省之内全部的县已实行自治,就可结束训政,开始宪政阶段。
宪政时期即“还政于民”时期。 就是宪法政治 , 是 " 民治 " 和 " 宪治 " 的结合与统一。国际上,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后,寡头政治、独裁统治遭到唾弃,民主成为一股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今日的世界,正是民主的世界,世界政潮的主流汹涌起伏,流向于民主。”在这样的国际大环境下,从思想和理论上来说,反对一党专制,实现民主,建立联合政府的主张,逐渐成为中国各阶层的共识。抗战胜利后的国际形势二战后,美国企图称霸世界,其全球战略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扶持国民党政府统一中国,把中国变为其附庸。同时为了更好地维护其利益,主张中国进行民主化改革。
杜鲁门总统敦促在中国召开一个包括中国主要政党的国民会议,以期解决中国问题,即不仅要结束内争,并且要使全国团结一致,使各重要党派人士在中国政府里均有公平有效的代表参加工作。抗战胜利后的国际形势雅尔塔协定规定苏联参加对日作战的条件是:“……苏联之租用旅顺港为海军基地须予恢复,对担任通往大连之道路的中东铁路和南满铁路应设立苏中合办的公司以经营之,苏联的优先权益须予保证,而中国须保持在满洲的全部主权。”这说明雅尔塔会议
A.牺牲别国权益,是绥靖政策的继续
B.支持中国人民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斗争
C.体现大国强权政治色彩,严重损害中国的主权
D.美苏争夺中国,但维护中国对东北的主权
1945.8.14苏联与国民党政府签订《中苏友好同盟条约》。这一条约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第一是强迫中方同意外蒙古独立;第二是迫使中方同意其在旅顺港驻军;第三是迫使中方同意长春铁路在各占50%资产的基础上共同经营与管理,而经常管理权又为苏方所有。
苏联此时并不相信中国共产党有能力和国民党政府抗衡。为了维护既得利益和不失去对中国的影响力,不许中共革命,要求中共在蒋介石领导的“联合政府” 框架内寻求和平与稳定。
战后,(中国)需要在广泛民主的基础上……成立……联合政府……领导解放后的全国人民,将中国建设成为一个独立、自由、统一、民主的新中国。
——毛泽东《论联合政府》1945.4成立一个联合政府,
建立真正的自由、民主、统一的新中国中共的主张:《新华日报》曾发表毛泽东的讲话:“中国人民的面前现在有困难,将来还会有很多困难,但是中国人民不怕困难,国共两党与各党各派团结一致不怕困难,不管困难有多大,在和平、民主、团结统一的方针下,在蒋主席领导下,彻底实现三民主义的方针下,一切困难都是可以克服的。”这段讲话最可能发表于
A.国民大革命时期
B.西安事变之后
C.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之际
D.抗日战争胜利后毛泽东先生勋鉴:   倭寇投降,……和平局面,可期实现……特请先生克日惠临陪都,共同商讨,事关国家大计,幸勿吝驾,临电不胜迫切悬盼之至。   蒋中正未寒 (一九四五年八月十四日)毛泽东先生勋鉴:   来电诵悉……深望足下体念国家之艰危,悯怀人民之疾苦 ……甚有赖于先生之惠然一行,共定大计……
  蒋中正哿 (一九四五年八月二十日)毛泽东先生勋鉴:   未养电诵悉……惟目前各种重要问题,均待与先生面商……国家前途实利赖之 ……特再驰电速驾!   蒋中正梗 (一九四五年八月二十三)日 补充说明:
韵目代日是中国历史上的一种电报纪日方法。
原因:清政府开通电报之初,因为发送电报非常昂贵,按字论价,“字字是金”,所以节约用字就非常重要。
方法:为此发明了一种新的纪日办法,用地支代替月份,用韵目代替日期。
如:头一字以地支代月,列表如下:
? 第二字以韵部代日期: 一东、二冬、三江、四支、五微、六鱼、七虞、八齐、九佳、十灰、十一真、十二文、十三元、十四寒、十五删; 十六铣、 十七篠、 十八巧、十九皓、二十哿、二十一马、二十二养、二十三梗、二十四敬、二十五有、二十六宥、二十七感;??二十八勘、二十九艳、三十陷; 三十一世
于是乎,未寒就是八月十四日,未铣就是八月十六日,哿就是二十日,养就是二十二日,梗就是二十三日,敬就是二十四日 例如:历史上一些著名的事件也是以此命名的,如:
马日事变(21日)、
文夕大火12、
艳电29、
皓电(19日)等。
“寒电”是14日来电
目前与奸党谈判,乃系窥测其要求与目的,以拖延时间……如彼不能……屈服,即以土匪清剿之。
——1945年9月20日,蒋介石给各战区司令长官密电思考: 蒋介石邀请毛泽东谈判的真正目的是什么?由此可知,他采取了什么策略?真正目的:拖延时间,为内战作准备策略:假和平,真内战磨好刀再杀一.争取和平民主的阶段 (1945.8—1946.6)1.重庆谈判 (1945.8-1945.10)⑴背景国内:国民党国内外和平舆论的压力内战准备工作尚未完成(主要)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主要)揭露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争取政治上的主动国际:
美国要求国民政府实行民主化改革以建立亲美政府
苏联为实现雅尔塔协定中的利益支持国民党,要求中共与国民党合作。一.争取和平民主的阶段 (1945.8—1946.6)1.重庆谈判(45.8-10)⑵结果:达成《双十协定》●承认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同意以对话方式解决一切争端
●长期合作,坚决避免内战,建设独立、自主富强的新中国,彻底实行三民主义
●迅速结束训政,实施宪政
●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对国民大会及其他问题进行商讨后再作决定,制定新宪法
●中国共产党承认蒋介石及南京国民政府对中国的合法领导地位。 核心问题(人民解放军和解放区政权合法问题)没有解决解放区政权合法化问题:
共产党坚持抗日根据地拥有独立主权,但同意交出分布在海南、湖北、浙江、河南一带共13个根据地,由国民党接收。
国民党则坚持,除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前即为共产党所占有的延安革命根据地保持不变外,其他地区一律收回
人民解放军的问题
国民党要求将人民解放军纳入由国民政府领导下的国民革命军统一指挥。
共产党拒绝把军队交给只有国民党控制的政府,只表示会对军队减员,并要求在建立真正民主的政府后才交出军队。 2009年红岩革命纪念馆展出了一本泛黄的手抄本,封皮上有“参政员毛泽东在渝市之动态、民国三十四年八月二十六日至九月卅日”的字样。当时“参政员毛泽东在渝市”参与讨论的主要问题是
A.促进国共联合抗战??? ????????????
B.实行土地改革
C.建立何种国体政体??? ????????????
D.开展经济建设旧政协会议:1946年1月10日于重庆召开
与会代表:
共产党(7人),代表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主张建立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
国民党(8人)及其附庸青年党(5人)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坚持一党专政;
民盟(9人)代表民族资产阶级和上层小资产阶级的利益,主张走第三条道路,即仿效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模式,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会议的中心议题是关于政治民主化和军队国家化
中共要求先政治民主化,后军队国家化;
国民党要求先军队国家化,后政治民主化。
在中共努力下,最终政协会议达成以下内容:
1. 改组国民政府,结束一党专政。
2. 根据民主原则,公平合理地整编全国军队,实行军党分立、军民分治。
3. 决定实行国会制、内阁制、地方自治。
4. 召开国民大会,制定宪法。
→否定了蒋介石的反革命内战政策和独裁统治。
  会议结束不久,蒋介石就撕毁政协协议,一方面于1946年6月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内战爆发。
另一方面迫害民主人士,并于1946年11月15日在南京单方面召开了“国民大会”。大会制定《中华民国宪法》,其特点是取消人民民主自由的保障,总统有权以法律限制人民的权利;违背政协决议的联合政府责任内阁制原则,实行总统独裁制;立法委员不由选民直接选举,改由法律定之,行政院受总统指挥;违反政协决议的地方自治、少数民族自治原则,实行中央集权。
  之后中共与民盟均宣言表示不承认国民党一党包办的伪国大,伪宪法,伪总统。 1946年10月10日,梁漱溟(著名爱国民主人士)到上海去见周恩来,促其回南京继续和谈。次日梁返回南京,下车见报载“国军已攻下张家口”,不禁惊叹地对记者说:“一觉醒来,和平已经死了!”“和平死了”是因为
A 国民党发动内战,撕毁政协协议
B 国人和平建国的要求脱离实际
C 中共抵制国民党的和谈请求
D 国民党拒绝在和平协议上签字A一.争取和平民主阶段:1945.8—1946.6
重庆谈判(《双十协定》),旧政协会议
二.战争阶段:1946.6—1949.10
战略防御(1946.6—1947.6)粉碎国民党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
战略反攻(1947.6----1948.9)三路大军挺进中原
战略决战(1948.9---1949.1)三大战役
最终胜利(1949.1---1949.10)渡江战役,追歼残敌二.战争阶段(1946.6—1949.10)1. 战略防御(1946.6—1947.6)内战爆发:46.6国民党军队进攻中原解放区430 ︰ 127 =? 飞机十坦克十大炮十美元︰步枪十手榴弹十小米十0 =? 中华民国政府︰延安边区政府= ? 蒋介石十杜鲁门︰毛泽东十0 =?
内战爆发初期
蒋介石给不喜数学的毛泽东出了一道难解的数学题 1946年8月6日
延安毛泽东接受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的采访“一切反动派都是
纸老虎 ” “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看起来,反动派的样子是可怕的,但是实际上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力量。从长远的观点看问题,真正强大的力量不是属于反动派,而是属于人民。”
——毛泽东1946年8月6日 翻身农民积极参军,支援解放战争中华民国拉壮丁的告示 自1946年至1948年,华北和东北解放区有二百多万人参军。山东有约五百八十多万人,冀中有四百八十多万人随解放军出征,抬担架,送粮草,运弹药,救伤员。人民解放军的兵源、粮源和战争勤务,主要来自翻身的农民。
——摘自《中国近代现代史》土地改革使解放区一亿多无地和少地农民分到了土地,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解放区农民为何有如此高的积极性?二.解放战争阶段(1946.6—1949.10)全面进攻:1.战略防御1946.6—1947年春,国民党进攻中原解放区(46.6-47.6)重点进攻:1947年春—1947.6,国民党进攻陕北、山东解放区→解放军采取运动战方式,集中优势兵力歼灭敌人有生力量,成功粉碎了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
               —毛泽东100万人127万人430万人1946年6月1947年6月人民解放军:国民党军队:国共双方兵力变化示意图195万人373万人二.解放战争阶段(1946.6—1949.10)全面进攻:1.战略防御1946.6—1947年春,国民党进攻中原解放区(46.6-47.6)2.战略反攻:重点进攻:1947年春—1947.6,国民党进攻陕北、山东解放区(47.6-48.8)中原大战三路大军挺进中原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拉开反攻序幕;
陈赓、谢富治兵团挺进豫西;
陈毅、粟裕领导下的华东野战军挺进豫皖苏大

山陈赓兵团陈粟大军陈赓三路大军挺进中原三军配合两翼牵制刘邓大军图示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历史学习方法。下图描述了解放战争期间某一阶段的战略态势,图中的尖刀表示的是( )
A、国民党军队进攻中原解放区
B、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C、华东、中原解放军发起淮海战役
D、百万雄师过大江二.战争阶段(1946.6—1949.10)2. 战略反攻
(1947.6—1948.8)中原大战三路大军挺进中原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拉开反攻序幕;
陈赓、谢富治兵团挺进豫西;
陈毅、粟裕领导下的华东野战军挺进豫皖苏作用: 打破了国民党的中原防御体系,对扭转全国战局起了决定性作用,是人民战争走向胜利的转折点130万人430万人1946年6月人民解放军国民党军队国共双方兵力变化示意图1948年秋280万人365万人1947年6月195万人373万人敌我力量对比表 1948年7月280 万365 万优于 敌军不足大为改善略占 优势巩固危机四伏高昂低落战略决战东北解放军长
春沈阳营口锦州辽沈战役
“关门打狗”1948年9月---11月
歼敌47万余人 
东北全境解放长春围困战战役自1948年5月23日,解放军对防守长春之国军完成包围,并切断国军空中运输开始,直至10月19日国军六十军倒戈,新七军投降,解放军进驻长春结束。
期间150多天攻方对守方进行了军事围困和经济封锁,同时城内守军也进行了抢劫民粮以供军需的行为,双方均未对救助难民进行切实有效的行动,最终导致数十万难民饿毙。3. 战略决战三大战役为什么首先在东北打响? ①解放军在兵力对比上占优势 ②东北敌军孤立分散,补给困难③东北工业基础雄厚,解放东北可为解放全中国奠定物质基础④战略位置重要:解放东北后,就可以挥师入关,有利于华北、华东战场的作战影响:
1.从此,人民解放军不仅在质量上占了优势,而且在数量上也占了优势。
2.辽沈战役的胜利,使得人民解放军拥有了一个巩固的具有一定工业基础的战略后方,并拥有了东北野战军这支近百万的战略预备队,为以后解放平津与华北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3.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这是中国革命的成功和中国和平的实现已经迫近的标志。”
黄百韬黄维杜聿明 1948年11月---1949年1月歼敌55万余人淮海战役示意图淮海战役 “各个击破”淮海战役中每日支前的民工达543万人。陈毅说:
“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1948年冬,陈毅在一首诗中写道:“几十万,民工走不通。骏马高车送粮食,随军旋转逐西东,前线争立功。”出现这种情景的重要原因是
A.淮海战役取得最后胜利   
B.人民解放军占领了南京
C.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了城市
D.各个解放区实行了土地改革战略决战东北解放军华北解放军华北解放军平津战役 “围而不打”或“隔而不围”
先打两头,后取中间1948年11月---1949年1月歼灭和改编敌52万余人(三)平津战役在此战役中,党中央解放北平是采取的是什么手段?有何影响?①采取了和平手段;
②保护了北平人民生命和财产的安全,也保护了古都的文物免受战争的破坏;
对傅作义部的和平改编为其他战场的国民党将领的投诚倒戈提供了良好的范例毛泽东在某次战役的作战方针中指出:“只要塘沽、新保安两点攻克,就全局皆活了。唯一的或主要的是怕敌人从海上逃跑……为了造成敌人的错觉,不使蒋介石迅速决策海运……敌军南下,命令华东战场我军对杜聿明集团残部在两星期内不作最后歼灭的部署,又命令山东方面集中若干兵力控制要点,作好防止敌军向青岛逃跑的准备。”该战役是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三大战役概况1949.1月国民党的困境
1.军事失败:三大战役的胜利,使国民党精锐部队丧失殆尽,人民解放军即将渡江。至此,人民解放战争即将取得胜利
2.经济危机:官僚资本恶性挤压民族工商业,大量发行纸币(1935年发行法币、1947年发行金圆券)导致通货膨胀,物价倍长,民族工商业纷纷倒闭,农村经济日益破产,民不聊生。
1949.1月国民党的困境
3.政治危机:
第二条战线形成和发展,震撼和动摇着反动统治的根基
(解放战争时期国统区广大爱国学生、工人、市民及其它阶层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反对美军暴行,反对蒋介石政权的内战、独裁、卖国政策的爱国民主运动,相对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反对国民党军队的军事斗争战线,故称第二条战线。 )1949.1月国民党的困境
3.政治危机:
统治集团内部矛盾也日益加剧,愈演愈烈。
(在国民党内部,以桂系为首的一些国民党地方势力,则企图利用对蒋介石的不利形势,取蒋而代之。1948年12月24日和30日,白崇禧两次致电蒋介石,要求举行和谈,实质是逼蒋下野。与此同时,程潜、张轸及河南、湖北、湖南的参政会都致电蒋介石,表达了同样的主张。以后,白崇禧还一度策划湘鄂赣豫黔“五省联盟”,促蒋下野,以李宗仁出面,代表国民党南京政府与我“和谈”。 )统治集团内部矛盾: 1949.1月国民党的困境
4.美援断绝:
1948年以后美国就逐渐认清了国民党独裁腐朽,失去民心的本质,开始削减、冻结援助。
一方面要开展欧洲战后重建,执行遏制苏联的战略,因而无力继续罩着国民党;
另一方面对中国共产党抱有一定幻想。认为民族主义的中共会和苏联保持距离,会愿意与美国友好交往。美国认为存在与中共建立关系的可能。因此奉行等待政策,等着中共传达善意,然后承认之,与之建交,彻底放弃台湾的国民党。因此,暂时中断了美援。 历史真相:蒋介石的三次下野
第一次下野:1927年“4.12”反革命政变后,4月18日在南京建立“国民政府”,好景不长,地位不稳,蒋“以退为进”,1928年2月,国民党二届四中全会,他又当上中央常务委员会主席兼军事委员会主席。不久,又当上中央政治会议主席,集党、政、军大权于一身。 第二次下野:是在1931年“9·18事变”后,蒋“不抵抗”日寇,却加紧围剿红军,激起全民义愤,遂掀起了抗日反蒋高潮。国民党内部矛盾又趋尖锐。1930年“蒋、冯、阎大战”。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联合反蒋;汪精卫在穗另立“国民政府”,并在1931年提出,只有蒋交出兵权和主席职务,广州政府才撤销。
蒋又“以退为进”,在1931年12月召开的国民党四届一中全会上,辞去国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长等职。
帝国主义为维护在华利益,便出面撮合,蒋汪在杭州密谈,双方妥协。
蒋于1932年初,与汪联合执政。3月,蒋任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兼总司令,再次粉墨登场。 第三次下野:
解放战争经过三大战役,蒋家王朝败局已定。蒋在1949年元旦,发表向中共求和的声明,要求“和谈”。放此烟幕,争取喘息,企图以三个月到半年时间,在江声编练50万军队,负隅顽抗。
而蒋已声名狼藉,连美帝对他也失去信心。蒋又一次“以退为进”于1月21日宣布“引退”。总统职务由副总统李宗仁代理。自己返回老家,幕后策划,妄图挽回败局。1949年4月1日
北平以张治中为首席谈判代表的南京国民政府和平谈判代表团飞抵北平。来到下榻的北平六国饭店时,一幅大标语映入眼帘:
“欢迎真和平,
反对假和平”。 六国饭店南京国民政府代表团是为真和平而来吗?
中共的态度怎样?
最终结果如何? 把共产党阻止在长江北岸……司徒雷登大使曾说:划江而治,搞一个国共两党“南北朝”……美国人的一厢情愿,构成了李宗仁全部言和活动的精神支柱。
——《解放战争全记录》南京国民政府北平和谈的真正目的是什么?目的: 缓兵之计,阻止人民解放军解放全中国,企图划江而治中共代表则只答应和谈期间暂不过江,但和谈后无论谈成谈不成都要过江,并强调:
“长江在历史上也从来没有阻止过中国的统一。” 北平谈判:国民党:企图“划江而治”,延缓时间以卷土重来共产党:争取政治主动,迅速结束战争,减少人民痛苦中共提出了同国民党政府进行和谈的8项条件:
1.惩办战争罪犯;
2.废除伪宪法;
3.废除伪法统;
4.依据民主原则改编一切反动军队;
5.没收官僚资本;
6.改革土地制度;
7.废除卖国条约;
8.召开没有反动分子参加的政治协商会议,成立民主联合政府,接收南京国民党反动政府及其所属各级政府的一切权力 二.解放战争阶段(1946.6—1949.10)全面进攻:1.战略防御1946.6—1947年春,国民党进攻中原解放区(46.6-47.6)2.战略反攻:3.战略决战:4.最终胜利重点进攻:1947年春—1947.6,国民党进攻陕北、山东解放区中原大战三大战役(1948.9—1949.1)渡江战役追歼残敌1949年4月23日,解放军占领南京。
南京总统府,总统办公桌上的日历永远定格在了这一天——
民国三十八年四月23日。国民政府覆灭1949年5月解放上海的战斗结束,成千上万的解放军指战员整齐地睡在马路上。对此,美国的《生活》杂志称:“这个行动宣告国民党时代已经结束。”这主要是指(??? ) A上海解放后,国民党的统治宣告结束????????
B美国已放弃扶蒋反共的政策 C中共及解放军赢得了人民的信任和拥护??????
D人民解放军取得决战胜利
C合作探究  共产党在抗战时根据地不到中国的半壁江山,
并且主要在农村,但在解放战争爆发后的短短的
三年时间,却解放了整个中国大陆,这是为何呢? ⑴中共领导(核心)
⑵理论指导(灵魂)
⑶革命道路(方向)
⑷革命军队(中坚)
⑸统一战线(保障)
⑹群众支持(基础)从共产党方面说
(主要原因)从国民党方面说⑴政治孤立,失去民心
⑵军队厌战,士气低落
⑶贪官横行,统治腐败
⑷美援断绝,内部分裂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解放战争胜利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基本胜利解放战争胜利的意义意义:国内意义
国际意义
思想意义? 这是1955年美国《时代周刊》封面,人物是蒋介石,名字前面没有任何头衔。背景是一个国民党的士兵孤单的守望着大海,对岸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土地。
蒋的脸上是无奈,还是失望? 比较两次国共合作不同:《5.3》p108
影响国共关系的原因:《步步高》P35国共两党关系:合则两利,分则两伤四节概括:中国共产党对革命的探索:1.中共成立时期---
认清革命的性质(中共二大制定民主革命纲领)
2.大革命时期---
认清革命的领导权(无产阶级必须掌握革命的领导权)
3.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解决革命的道路问题(工农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4.抗日战争时期---
解决民族独立的问题
5.解放战争时期---
解决民主建国的问题近代化(现代化)过程中三大世界潮流民主主义(自由主义)→推翻封建专制,实现自由民主
民族主义→推翻殖民统治,实现民族独立和解放
社会主义→反剥削反压迫,追求公平、公正、平等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运动的潮流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的潮流 被压迫民族和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潮流 中国革命的土地问题(1)太平天国---平均分配土地(小农思想,违背社会发展规律,是空想)
(2)孙中山---平均地权,耕者有其田(不没收地主土地,是空头支票)
(3)中共---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制度(最终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中国革命的土地问题中共的土地政策
①1927—1937:土地革命
政策:打土豪、分田地,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作用:农民在经济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到了土地,革命积极性空前高涨。中国革命的土地问题中共的土地政策
①1927—1937:土地革命
②1937—1945:双减政策
政策: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承认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封建剥削
作用:减轻了地主的封建剥削,改善了农民的物质生活,提高农民抗日和生产的积极性,同时也有利于联合地主阶级一致抗日,巩固并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中国革命的土地问题中共的土地政策
①1927—1937:土地革命
②1937—1945:双减政策
政策: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承认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封建剥削
作用:减轻了地主的封建剥削,改善了农民的物质生活,提高农民抗日和生产的积极性,同时也有利于联合地主阶级一致抗日,巩固并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中国革命的土地问题中共的土地政策
①1927—1937:土地革命
②1937—1945:双减政策
③1947—1948,1950-1952:土地改革
政策:废除封建剥削和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
作用:解放战争时期土地改革使农民分得土地,积极参军,支援前线,成为解放战争胜利的可靠保证
过渡时期土地改革彻底废除了数千年的封建剥削制度,解放农村生产力,为农业发展和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中国革命的土地问题中共的土地政策
①1927—1937:土地革命
②1937—1945:双减政策
③1947—1948,1950-1952:土地改革
④1953--1956: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农民个体土地私有制→ 农民合作社集体公有制
作用:奠定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基础。
中国革命的土地问题中共的土地政策
① 1927—1937:土地革命
② 1937—1945:双减政策
③1947—1948,1950-1952:土地改革
④1953--1956: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⑤1978: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土地所有制不变
土地经营权发生转移:公社→家庭
第二条战线
解放战争时期国统区广大爱国学生、工人、市民及其它阶层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反对美军暴行,反对蒋介石政权的内战、独裁、卖国政策的爱国民主运动,相对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反对国民党军队的军事斗争战线,故称第二条战线。
国民党坚持内战独裁,镇压民主运动,制造一系列血案是第二条战线形成的原因
有力地配合了解放区的战争,说明蒋介石集团已处在全国人民的政治包围中。 结合史实讨论解放战争初期,中共为什么能在劣势的情况下,粉碎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①战略上藐视敌人——毛泽东“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论断。
战术上重视敌人——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以运动战为主要作战方法。
(运动战:依托较大的作战空间来换取时间移动兵力包围敌方,以优势兵力速战速决,“在运动中消灭敌人”)
③ 广大解放军指战员机智、勇敢。
④ 战争正义性,得到广大人民支持。相同点: 1.都由国民党首先提出。 2.都由中共首先提出和谈方案。 3.都是国民党玩弄“假和平,真内战”的反革命策略。 4.中共都采取了革命的两手。 5.美国都曾插手。 6. 结果都被国民党破坏。 不同点: 1.背景不同:重:是在国民党军事力量处于优势的情况下为准备内战争取时间而提出北:国民党败局已定主动求和,是为了延缓时间通过缓兵之计达到卷土重来2.中共出发点不同:重:是为了避免内战,北:为了尽快结束内战。3.中共及其政权地位不同。重:中共力量还不强大,政权地位较低。北:中共即将成为执政党。比较重庆谈判与北平谈判4. 最终胜利⑴北平谈判:⑵渡江战役:⑶追歼残敌:合作探究  共产党在抗战时根据地不到中国的半壁江山,
并且主要在农村,但在解放战争爆发后的短短的
三年时间,却解放了整个中国大陆,这是为何呢? ⑴中共领导(核心)
⑵理论指导(灵魂)
⑶革命道路(方向)
⑷革命军队(中坚)
⑸统一战线(保障)
⑹群众支持(基础)从共产党方面说
(主要原因)从国民党方面说⑴政治孤立,失去民心
⑵军队厌战,士气低落
⑶贪官横行,统治腐败
⑷美援断绝,内部分裂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解放战争胜利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基本胜利
1,为什么说解放战争结束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基本胜利?
2.为什么是基本胜利而不是完全胜利?
解放战争胜利的意义新民主主义革命既是一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又是一场民族解放运动
(反封建专制及封建剥削,实现民主政治---民主主义
反外来侵略和压迫,实现民族独立和解放---民族主义)
1918年陈独秀曾撰文严厉指责义和团野蛮、保守、盲目排外和传播迷信;1924年,他又认为义和团是反对帝国主义的爱国者。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A.十月革命的影响
B.民族主义的高涨
C.民主主义成为时代主流
D.社会性质发生变化 1、国民政府政治孤立,失去民心.2、国民党军队厌战,士气低落. 中国有句古语: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自古士兵多为拉丁,或者找不到生活的出路才去“吃粮”,很少去想为什么打仗,国军士兵也多如此。既然是“当兵吃粮”,拼了老命去打,送了命还拿什么吃粮?所以一有战事就缩头缩脑,一心保命。 另外是因为国军的纪律不严,政府腐败,军官都怕死畏战,吃喝嫖赌毒俱全. 这样的军队士兵没有斗志,光镇压手无村铁的老百姓还行. 3、国民政府统治腐败,贪官横行,经济崩溃.(1)美援断绝:
1948年以后美国就逐渐认清了国民党的本质,开始削减、冻结援助。一方面要开展欧洲战后重建,执行遏制苏联的战略,因而无力继续罩着国民党;另一方面对中国共产党报有一定幻想。认为民族主义的中共会和苏联保持距离,会愿意与美国友好交往。美国认为存在与中共建立关系的可能。因此奉行等待政策,等着中共传达善意,然后承认之,与之建交,彻底放弃台湾的国民党。因此,暂时中断了美援。 4、美援断绝,反动派因为内部分裂力量受到削弱.(2)内部分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