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南八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联考历史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苏省苏南八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联考历史试卷(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9.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2-25 20:07:35

文档简介

参考答案
高一历史
一、单选题(每小题3分,共计60分;每题四个选项中只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C B C D D D B C D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A B A C B D C A A C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第21题15分,第22题10分,第23题,共计40分。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的相应位置。)
21.(15分)(1)问题:临时设置的州郡多;地方官吏数量众多;增加了财政负担;地方官吏不易于管理,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行政区划比较混乱。(每点1分,任意3点3分)
方法:设置监察区域和监察标准,对州县长官进行监察;表彰有成效的监察使,任用德才兼备的官员;减少地方行政组织数量;皇帝重视地方官的聘用和升迁管理。(每点2分,任意3点6分)(2)基本理顺了地方行政区划,强化了吏治管理,有利于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减少了行政经费开支,提高了行政效率,促进了经济发展;对后世地方行政制度管理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每点2分,6分)
22. (1)关键:工业;(1分)主张:发展工业以富国御侮(或实业救国)(2分)实例:创办大生纱厂;或,创办轮船、面粉、冶铁、银行等现代企业等。(1分)
(2)条件:科学管理,严密组织,先进技术等;社会基础(或条件)。(3分)根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1分)
(3)关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工业是促进社会发展、实现民族独立的关键因素;社会条件的改善是工业发展的重要前提。(2分)
23. (15分)(1)观点:五四运动扩展是由于少数出版界知识分子的提倡。(1分)不恰当。(1分)五四运动扩展的真正原因有:帝国主义侵略,民族危机加剧;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力量壮大;十月革命的影响;北洋军阀政府卖国、镇压爱国运动引起民众反对;巴黎和会外交失败,激发了民众的民族意识等。(任意3点3分)
(2)收回山东半岛(反对列强把山东权益转交给日本);惩办亲日派卖国贼。(2分)解救了被捕的爱国学生;拒绝在和约上签字;罢免亲日派卖国贼职务。(每点1分,任意2点2分)
(3)知识分子推动五四运动;五四运动促成知识分子和群众相结合。(2分)将三民主义发展成新三民主义;发动国民革命运动;北伐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统治,沉重打击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每点1分,任意2点2分)
(4)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封建的爱国运动;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知识分子队伍更广大和觉悟更高。(每点1分,任意2点2分)2026届高一年级联考
历史
一、单选题(每小题3分,共计60分;每题四个选项中只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1.考古发现,仰韶文化等黄河流域的农具主要是器身宽厚的石铲、石刀等,南方的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等的农具则主要是骨耜,如河姆渡遗址出土骨耜多达200多件,数量众多。这说明
A.中华文明呈现多元一体特征 B.当时南方农业比北方农业发达
C.南北方同时跨入了文明社会 D.早期文明受自然条件影响明显
2.《周礼·地官》记载:当时官府按照土地的好坏,把村社内的土地分辨为上地、中地、下地三等,不同等级的土地相互搭配,定期“颁田”,即“换土易居”,重新分配土地。当时的这一做法
A.加速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B.推动了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C.体现了朴素的均平精神 D.促进了奴隶制经济的繁荣
3.“当中国陷入连年战乱的分裂时期,他力主推行一些主张,认为它们至少能为当时的统治阶层带去和平、满足、高尚品格与个人文化素质的发展……他确信,道德秩序是遍及整个宇宙世界的。”据此判断,“他”的“主张”包括
A.无为而治 B.恢复礼制 C.严刑峻法 D.兼爱非攻
4.汉朝在地方治理中逐渐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上计制度”,即“秋冬岁尽,各计县户口、垦田、钱谷入出、盗贼多少,上(报)其集(也作“籍”,户籍)簿”,并以之作为考核官员政绩的主要依据。该制度
A.增加了财政收入 B.发展了地方经济
C.加强了中央集权 D.提高了官员素质
5.南北朝时,萧梁与北魏相继开展了祭祀用牲制度改革。梁武帝两次改革“牛牲”,先是要求祭祀用“大脯”取代整牛,随后又用“大饼”取代“大脯”;北魏孝文帝也规定“非郊天地、宗庙、社稷之祀,皆无用牲(整牛)。”这些改革反映出当时
A.宗教信仰发生显著改变 B.战乱导致牛的数量骤减
C.南北制度改革相互影响 D.农业生产被统治者重视
6.唐中期逐渐形成以下惯例,如果皇帝对于中书门下的奏状不予批准,则其决议即作罢论(被废止);反之,皇帝的诏令,在一般情况下也要经过宰相会议讨论通过,并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才能正式生效。这一惯例的执行,意在
A.提高中书门下的政治地位 B.抑制皇权专制的过度发展
C.提升三省六部的行政效率 D.减少中枢机构的决策失误
7.北宋初年,废除唐朝实行的科举“公荐”制度;宋太祖还规定凡食禄之家的子弟参加科举考试,一律需要复试,又规定官员子弟亲属应试,须另设考场,称“别头试”。这些政策意在
A.完善官吏的选拔程序 B.废除唐代科举的弊端
C.维护官员的恩荫特权 D.推动选官制度的公平
8.“元朝的行省实际上是封建中央集权分寄于地方……它负责处理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此外行省还有一个重要职能是聚集境内财富,以供中央需要。行省的治所往往就是完成这种职能的‘中转站’。”这说明元朝行省制
A.导致地方分裂割据 B.赋予地方较大权力
C.体现分权制衡原则 D.属于最高行政机构
9.明中后期,地主、文人、士子经商的现象日渐增多,他们儒贾兼业,并不以经商而降低身份……而一般的商人们,也常常凭借资财科举捐纳,跻身于官僚行列。这些现象表明当时
A.阶级结构发生根本变化 B.科举制度弊端日益严重
C.抑商观念受到现实冲击 D.商人文化素质普遍提高
10.“这个紧凑的小班子能迅速作出决定、提供快捷咨询且高度保密。由于效率卓著,它在战事结束后仍保存下来……”。据此判断,材料中的“它”是指
A.尚书台 B.政事堂 C.枢密院 D.军机处
11.1841年,丁拱辰《演炮图说》、郑复光《火轮船图说》、汪仲洋《铸炮说》各书相继刊行,是近代中国最早参酌西方技术的船炮专著;嘉兴县丞龚振麟甚至仿英国火轮战船并参酌西洋《车轮船图》,制成人力推动齿轮激水的战船。这些事件表明
A.时势变化促使学者转向实学 B.洋务企业开始发挥实际效益
C.西方军事技术已经广泛输入 D.当时中国炮船技术进步迅速
12.“北伐军一路势如破竹……前方部队一度进至河北保定……京师乱作一团,官绅及其家属纷纷出逃……(但)北伐军孤军深入开始陷入被动局面。”此次“北伐”
A.结束了元朝在全国的统治 B.威胁了清朝统治的心脏地区
C.打击了北洋军阀反动势力 D.打破了列强瓜分中国的企图
13.“以近代自然科学的引进与传播为核心内容。规模化、组织化的翻译西书活动则是成为其重要手段之一……译述和介绍西方书籍虽然内容浅近,但为知识界提供了一种新知识……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的士林风气。”材料中的“其”代指
A.洋务运动 B.太平天国运动
C.维新运动 D.新文化运动
14.严复在评价近代一场战争时说:“以寥寥数舰之舟师,区区数万人之众,一战而剪我最亲之藩属,再战而陪都动摇,三战而夺我最坚之海口,四战而威海之海军大替矣。” 该战之后签订了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15.“前一本书,在卫护孔子的名义下把封建主义者历来认为神圣不可侵犯的某些经典宣布为伪造的文献;后一本书把孔子打扮成好像是资产阶级的民权思想、平等观念的倡导者。”这两本书的作者
A.迈出了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 B.批判专制制度提倡维新变法
C.提出建立民主共和国的目标 D.指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16.“10月12日,革湖广总督瑞澂职,仍令待罪图功,命陆军大臣荫昌速督陆军两镇赴鄂。另饬令萨镇冰统海军,程允和统长江水师,既日赴援。”这些命令应对的是
A.太平军欲进攻湖北 B.英法联军逼近京师
C.北洋水师全军覆没 D.革命军已占领武昌
17.“北京的军阀政府签署了确认日本在山东地位的密约。中国年轻有为的外交官的观点未被采纳,中国公众表现出出乎意料的焦虑不安。”这种“焦虑不安”直接演化为
A.反割台斗争 B.国民大革命 C.五四运动 D.抗日救亡运动
18.鲁迅曾指出:“最初,文学革命者的要求是人性的解放……大约几年之后,阶级意识觉醒起来,前进的作家就都成了革命文学家。”对这一转变起到明确推动作用的是
A.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B.文学革命论的提倡
C.民主与科学的普及 D.对传统文化的批判
19.1921年中共“一大”明确提出了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的革命目标。次年,中共“二大”提出了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的民主革命纲领。这一变化反映了当时中国共产党
A.注重立足国情做出决策 B.形成了坚强的领导集体
C.寻求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D.找到了正确的革命道路
20.1924年孙中山指出:“1911年的革命虽号成功,而革命政府所能实际表现者,仅仅为民族解放主义。曾几何时,已为情势所迫,不得已而与反革命的专制阶级谋妥协。此种妥协,实间接与帝国主义相调和,遂为革命第一次失败之根源。” 由此,孙中山认为
A.辛亥革命取得完全胜利 B.革命成功是革命派斗争的结果
C.必须要进行反帝反封建 D.革命政府的表现符合当时情势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第21题15分,第22题10分,第23题15分,共计40分。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的相应位置。)
21.(15分)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要求。
材料 唐统一全国后,承隋之制,地方政区最初仍为州(郡)县二级制。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李渊“改郡为州,太守为刺史……然天下初定,权(权变、临时)置州郡颇多”。较多的州级政区必然要多设官吏,不仅增加唐王朝经济负担,而且不易管理。贞观元年(627年),唐太宗便以“山川形便”为标准,划分全国为十道监察区域,对州县长官进行监察;每道置采访使,下到各州县依照“六条”进行监察,采访使不设固定治所,监察有一定期限。唐初还规定,采访使监察时“若能抗笔直辞,不惮权豪,仁恕为怀,黜陟咸当,别加奖擢,优以名器”。此外,太宗还大规模压缩了地方一级行政组织基数并将地方最高长官州刺史名字记于屏风之上,“坐卧恒看”,得其才否优劣之状“辄疏之下方”,作为升降废置的参考。唐前期地方行政区划的整治改革,切中时弊,措施得当,基本理顺了魏晋南北朝以来地方行政区划的混乱局面。
——摘编自许正文《论隋代及唐前期的政区整治与改革》
完成以下要求: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初地方行政区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方法。(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初地方行政区管理整治与改革的意义。(6分)
22.(10分)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经历了曲折的历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世人皆言外洋以商务立国,此皮毛之论也,不知外洋富民强国之本实在于工……中国人数甲于五洲;但能于工艺一端,蒸蒸日上,何至有忧贫之事哉!此则养民之大经,富国之妙术,不仅为御侮计,而御侮自在其中矣。
——张謇《代鄂督条陈立国自强疏》
材料二 夫计划之确切,组织之严密,技术之专精,会计之优良,以及一切管理之科学化,固为经营工业应备诸条件……工业上局部或个别之兴隆,在整个民族工业或大规模基本工业未能建立以前,均将如昙花一现,不久即销声匿迹。例如上海之我国纺纱业与缫丝业,虽曾盛极一时,而其前途仍至渺茫。故提倡国货最根本之办法,在乎奠定民族工业之基础。
——陈翰笙《建立中国民族工业之前提》
完成以下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外洋”富强的关键所在并归纳作者的主张。结合所学知识,举出作者践行其主张的实践一例。(4分)
(2)据材料二,归纳民族工业发展的条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族工业“前途渺茫”的根源。(4分)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近代中国工业发展与社会条件的关系。(2分)
23. (15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自北京大学发生五四运动以来,一般爱国青年,无不以革新思想为将来革新事业之预备……国内各舆论一致提倡……社会逐蒙绝大之影响……推原其始,不过由于出版界之一二觉悟者从事提倡,遂至舆论大放异彩,学潮弥漫全国,人皆激发天良,誓为爱国之运动。
——《孙中山全集·关于五四运动》
材料二 五四运动的杰出的历史意义,在于它带着为辛亥革命还不曾有的姿态,这就是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国主义和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封建主义。五四运动所以具有这种性质,是在当时中国的资本主义经济已有进一步的发展……是在俄国革命号召之下,是在列宁号召之下发生的。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材料三 在中国的民主革命运动中,知识分子是首先觉悟的成分。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都明显地表现了这一点,而五四运动时期的知识分子则比辛亥革命时期的知识分子更广大和更觉悟。然而知识分子如果不和工农民众相结合,则将一事无成。
——毛泽东《五四运动》
材料四 但是在1911年以前,即使是革命者基本上也没有想到群众组织是政治力量的一个来源(多少有些可疑的他们与秘密会社的合作除外)。我们可以设想,就某种意义说,文人新的西方的观念扩大了而不是缩小了他们与群众的距离,增强了他们那种平民百姓是沉沦于无知和消极状态的无能群氓的观念……五四时期的青年普遍都有民族主义的政治热情(这是一种压倒所有意识形态差别的热情),孙逸仙及其追随者是能更好利用这种热情的集团之一。
——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上卷》
完成下列要求:
(1)概括材料一中孙中山有关五四运动扩展原因的观点。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判断其持此观点是否恰当,并说明理由。(5分)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五四运动“反帝反封建”的主要目标及其斗争结果。(4分)
(3)分别指出材料三和材料一、材料四对五四运动的认识的相同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孙逸仙及其追随者”是怎样“利用这种热情的”。(4分)
(4)依据上述材料,概括五四运动与辛亥革命相比具有哪些特点。(2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