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节选)课件(含音频)

文档属性

名称 琵琶行(节选)课件(含音频)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5-21 10:17:28

文档简介

课件32张PPT。 唐宪宗十年,白居易被贬江州司马。第二年秋天的一个夜晚,白居易到江边送友人。在中国诗歌史上,这是一个非同寻常的夜晚,在这个夜晚,多情的诗人白居易心潮澎湃、有感而发,为我们留下了一篇千古佳作。直到今天,诗中脍炙人口的佳句如“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此时无声胜有声”,仍为我们所熟知的。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琵琶行》。
琵琶行白居易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是杜甫之后,唐朝的又一批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是唐代诗人中作品最多的一个。他曾将自己的诗分为四类:讽喻、闲适、感伤、杂律。他本人最得意,价值也最高的是他的讽喻诗。她的代表诗作有:《长恨歌》《琵琶行》《杜陵叟》《上阳白发人》《后宫词》《卖炭翁》等。白居易是唐代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作者简介琵琶行《琵琶行》原作《琵琶引》。白居易还有《长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三者虽名称不同,实则大同小异,常统称“歌行”。是一种具有铺叙记事性质的歌辞。 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本诗是一篇抒彩很浓的长篇叙事诗。
浔阳(xún) 荻(dí)花
管弦(xián) 霓裳(ní cháng) 嘈嘈(cáo) 冷涩(sè)
迸(bèng) 阑(lán)
唧唧(jī) 谪居(zhé)
湓(pén)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么。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水下滩。 水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渐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琵 琶 行 明确:交代了时间(秋夜)、地点(岸边)、人物(主客)、事件(送别),渲染了情感氛围。1、诗歌的开头,交代了哪些细节?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前面一句用了一个情感比较强烈的“惨”字,和“欢”字构成对比。就喝醉了,却没有一点欢愉之感,真是“惨”啊。诗人为了表现这种“惨”,具体描绘出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来呢?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明确:光一个“惨”字,毕竟不够具体。为了把这个“惨”字具体化,白居易采取的办法,不是直接去表现诗人的心理,而是提供了一幅图画,一个空镜头:茫茫的江水,浸润着月亮(或者月色、月光)。无声的画面,寡白的色调,明确着画外一个失魂落魄的诗人。 仿佛是平地一声雷,无论主人客人都受到强烈的震撼,不知不觉改变了心情,“醉”和“惨”的迷蒙都消失了,甚至还改变了主人和客人的原定行动程序。“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2、但“柳暗花明又一村”,正在此时,有一种声音打破了这无声的画面。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环境描写:
渲染悲凉气氛, 奠定全诗基调。(互 文)江头送客闻琵琶“惨”!(离愁、沦落)侧面烘托:音乐的美琵琶女:寂寞 诗人、客人:离愁(惨将别) 明确:首先是因为前文积累了很多期待,诗人、客人的期待,同时也是我们读者的期待。其次,好不容易出来了,“犹抱琵琶半遮面”,还在让人期待她的真面目。这是再一次积累期待。这种期待的反复积累,由于其意外性质更强,故效果更强。正是因为这样,这个诗句,其生命力不但经历了千年的考验,而且在不同的语境中,召唤、同化了不同读者的心理内涵,甚至脱离了文本语境,成为独立的谚语、格言。“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3、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诗人如此急切的追问,可回答却有些卖关子。引得我们读者愈加好奇。 1、开始演奏了,诗人是以描写曲调为主,还是以抒发情感为主?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弹奏过程中的人物描写与抒情 明确:以抒情为主,描写为次。诗人写弦调,但又不停留在曲调上,未成旋律(未成曲调),已经有动情之处。什么情?诉不得志情,这是全诗的主线。要注意,相对于这条主线,曲调本身居于次要地位。 2、诗人听到的,是否完全是琵琶女的感情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弹奏过程中的人物描写与抒情 明确:好像又完全不是。诗人从曲调中领悟到演奏者的情感:这是一种悲抑的情感。这种情感,不仅是演奏者,而且是诗人的,至少是被诗人自己的不得志所同化了的。 3、到这里,还不是这首诗最精彩的地方,毕竟,我们读者似乎还没有感觉到琵琶女弹奏的精彩之处,曲调、旋律之美还未写透。那么,白居易到底是如何用诗歌的语言,来表达琵琶的乐曲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弹奏过程中的人物描写与抒情1、同学们,我们欣赏音乐的时候,往往会被其有规律的高低强弱、快慢缓停的变幻所折服。《琵琶行》这种旋律的变化,被白居易捕捉到了吗?让我们接着往下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绿腰》。赏析对琵琶乐曲旋律变化起伏过程的精彩描写 诗人对演奏的描写,已经具体到演奏的动作,连用了4个动词:拢、捻、抹、挑。还出现了曲调的名称。2、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水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情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赏析对琵琶乐曲旋律变化起伏过程的精彩描写 同学们观察这四句诗,说说它们的句式特点是怎样的?“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这些都构成了对偶的句式。赏析对琵琶乐曲旋律变化起伏过程的精彩描写 从纯形式上来说,一连四个句子,好像是平行的。但仔细一分析,并不是所有的诗句都是对偶的。适当的对称,又伴之一错综。这就使得这八句既有统一性,又不单调。处于错综的变化之中。赏析对琵琶乐曲旋律变化起伏过程的精彩描写 3、我们分析了这十句诗歌的句式特点,除此之外,大家觉得这几句诗歌还有什么艺术特色?(1)、“急雨”、“私语”联系在一起,就比较有情感的含量。窃窃“私语”包含着人的心情;“急雨”和“私语”对应起来,也不难引起对应的情致联想。联系本诗序言中“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自叙少小时欢乐事”。这样的乐曲,和这样的语音自然构成了悲郁的沧桑的氛围。赏析对琵琶乐曲旋律变化起伏过程的精彩描写 (2)、比喻贴切美好,叠加效应明显。如急雨、私语、大小玉珠落玉盘、婉转莺语、清泉细流声、银瓶破裂声、水浆迸出声、万马奔腾声、兵器撞击声、丝织品撕裂声,不仅这些声音形象表现了琵琶弹奏声的沉重、急促、细碎、清脆、清亮、婉转、轻快、流畅、幽微、激越、雄壮、高亢、凄厉,而且其喻体贵重珍奇,形象华美或至少是会带来美感的景象,其中比喻乐声清亮、清脆的“大珠小珠落玉盘”和比喻乐声婉转轻快的“间关莺语花底滑”特别为人称道。并且这些美好比喻大胆地集中地运用,产生了明显的叠加效应,使琵琶乐声的美好感觉格外浓郁。赏析对琵琶乐曲旋律变化起伏过程的精彩描写 (3)、调动了多种感官体验。主要是听觉和视觉的交织(只个别句子只有听觉,如“私语”句),雨幕、珠玉、鲜花、清泉、银瓶、丝帛、千军万马等这些鲜明美好的视觉形象无疑强化了乐声的美感。还有触觉,如“冷”“冰”,还有“花底滑”和“冰下难”似乎有一种内部的神经感觉,这些感觉体验都使那些难以言传的细微精致的听觉感受、音乐形象让人们捕捉到了。(4)、表现了音乐的过程性、动态变化的特点。这是音乐区别于静止图画之处,作品把这一特点生动表现了。一是从“大弦”句到“月白”句,从高到低,从低到高,再从高到停,抑扬顿挫、宏微急缓、渐停突停,变化之多、起伏之大、过程之明显,十分形象的展示了。二是其中也有不少画面,但都是动态画,如急雨、珠落玉盘、泉流冰下、瓶破水迸、铁骑突奔等。赏析对琵琶乐曲旋律变化起伏过程的精彩描写 (5)、展示了琵琶弹奏的渐渐停息之美,冷涩凝绝之美,这是表现弹奏过程性的特别成功之处。从“间关”句到“暂歇”句,通过“花底滑”“冰下难”以及“冰泉冷涩”的慢镜头展示把渐渐停息的过程延长了,使渐弱渐微、微至于无、似停未停、若有若无获得了展示,似乎听众进入了一种听觉高度集中、感受高度凝聚的捕捉渐微之声的专注状态。(6)、写出了沉浸之美,空镜头之美,是效果手法的独特体验。此时音乐停了,情绪却不是空白的,却还在延续,听众沉浸在情绪的体验和艺术的享受之中,即“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可见琵琶弹奏的效果。“此时无声胜有声”还成为千古哲理名句。而“唯见江心秋月白”独特在以空镜头显效果,创造了一个听众宁静极了,在出神体验的空镜头。这恰和前头“别时茫茫江浸月”的船客茫然失神的空镜头形成对照。我们似乎从这两个空镜头上分别看到了人们出神和失神的眼睛。赏析对琵琶乐曲旋律变化起伏过程的精彩描写 (7)、双声、叠词的运用。双声主悦耳激越急促,如琵琶、莺语、幽咽。叠词主婉转悠扬,如间关、幽愁、暗恨。还有两者效果兼有的叠词以及拟声词的大量使用,如嘈嘈、切切、瑟瑟、声声、续续等。(8)、琵琶的弹奏过程实际上是琵琶女情感心声的展现。“似诉平生不得志”“说尽心中无限事”“别有幽愁暗恨生”,琵琶声的激越、高亢、凄厉,中间的冷涩凝绝正是其悲愤、悲切心情的反映。同时,也是“同是天涯沦落人”的作者感情的曲折反映。赏析对琵琶乐曲旋律变化起伏过程的精彩描写 4、乐曲渐渐停顿。这是否意味着这场演奏进入到低潮或者尾声了?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渐歇。
别有幽情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这两句诗中,出现了“冷涩”“凝绝不通”这样的语句,是否表达出音乐开始渐渐平淡无味了呢?不是。第一,从“冷涩”这种看来不美的声音中发现了诗意,这当然又是主人公和诗人的感情特点找到了恰当的话语;第二,从“凝绝不通”的旋律空白中发现了音乐美。这是声音渐渐停息的境界。从音乐来说是停顿,是音符的空白,但并不是情绪的空白,相反却是感情的高度凝聚。是声音的渐细渐微,同时又是凝神倾听的。赏析对琵琶乐曲旋律变化起伏过程的精彩描写 5、为什么“此时无声胜有声”会成为千古名句呢?你觉得这句诗好在哪里?因为内心的体验更精彩、更难得。音乐给予人的感动,是捉摸不定的、难以言传的,在通常情况下,是被忽略的,自发地沉入潜意识的。声音的停息,不是情感的静止,而是相反,是“幽暗”仇恨的发现和享受。停顿之所以有力,是因为它和前面的音响强烈的反差。鉴赏对音乐尾声的描写 1、一般说,如果停顿安排在结尾,这是很平常的,但白居易却把这一个停顿安排在当中,在两个紧张的旋律之间。在戏剧化地停顿之后,又接着来了紧张的旋律: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诗人为什么要做这样的安排呢?说说这样写的好处。诗人强调了有声旋律出现的突然性(乍破、突出),增加了戏剧性的冲击力。一般地说,图画是静态的、刹那间的,而这里的图画,却是“动画”,具有强烈的动作性,使旋律和节奏的动态得到充分的表现。这种动态,不但表现为旋律的变动,而且表现为骤然的停顿和突然再度掀起的冲击力。这种突然停止和骤然的掀起,不是孤立的,而是旋律的呈示和再现,因而就是再现也是没有重复感的。鉴赏对音乐尾声的描写 2、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这是第二次休止停顿,不但是响亮的,而且是破裂性的。把这种破裂和丝织品的“裂”结合在一起,其声音和第一次“冷涩”、“凝绝”的幽暗不同,既不是突然的,也不是渐次的,而是高亢凄厉的。3、在这高亢凄厉背景下,第二次休止出现了: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这两句诗描绘出一幅怎样的画面?诗人用一幅图画来显现。这是一幅无声的静止画面,就连唯一可见的江面和江面上那轮惨白的月,也是宁静的。领会艺术的虚实与真实 诗前原有一篇序,作者介绍了邂逅琵琶女的经历。清代有人考证,作者未有此事,不过是借此抒发天涯沦落之恨。你认为搞清这个事实重要不重要?为什么?从一般阅读、鉴赏的角度,是否实有其事并不重要。课文所选的是最为人称道的描写音乐的部分,有无序中所说的事(见课文注释)都不影响读者对此的欣赏。文学作品中的具体事件可以虚构,但它同时表现、反映了社会生活中某种本质的真实。假设实无此事,我们一样会因为文学作品的上述特点而把它当作当时社会现实中可能发生的事、应有的事,一样会注意到作者要表达的世态炎凉、天涯零落的情感愁思。因此,艺术中一定程度的虚构,不但不会显得虚伪,相反会给人以特别真实的感受。书面作业 背诵课文,用诗句回答下列问题。
1、酝酿氛围,成为千古名句的是:“ , 。”
2、比喻乐声清亮、清脆的诗句是:“ ”,比喻乐声婉转轻快的诗句是:“ ”。
3、描写听觉和视觉的交织,如: , ,描写触觉的诗句如: 。
4、展现动态画面,如: , 。书面作业 5、展示了琵琶弹奏的渐渐停息之美、冷涩凝绝之美,如: 、6、写出了沉浸之美,空镜头之美。此时音乐停了,情绪却不是空白,却还在延续,听众沉浸在情绪的体验和艺术的享受之中,如:“ , ”“ , ”,可见琵琶弹奏的效果。
7、琵琶弹奏过程实际上是琵琶女情感心声的展现。如:“ ”,“ ”,“ ”,琵琶声的激越、高亢、凄厉,中间的冷涩凝绝正是其悲愤、悲切心情的反映。同时也是“同是天涯沦落人”的作者情感的曲折反映。书面作业 1、“初平”,写出了春水新涨,几乎与岸平的景象。“几处”“谁家”表现飞鸟不多,候鸟还未都从南方返回。“早莺”“新燕”说明刚刚从南方飞回。“渐”写出了野花渐开渐多的情态。“浅草”“才能”表现了草刚萌发的情形。2、绿杨阴里白沙堤3、第二联主要从动态方面进行描写,第三联主要从静态方面进行描写,如从动物的变化、植物的变化角度回答也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