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九年级语文下册 1 诗两首教案+课件+学案+练习+素材(打包16套) 鲁教版五四制

文档属性

名称 2015九年级语文下册 1 诗两首教案+课件+学案+练习+素材(打包16套) 鲁教版五四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5-21 10:35:59

文档简介

《诗两首》
一、基础知识
1.根据拼音用正楷写出相应的汉字
hou(?? )咙?? 悲fen(?? )? li(?? )明??? fu (?? )烂 坟mu(?? )?
海xia(???)
2.请指出书写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
A.撕哑 喉咙 汹涌 B.温柔 腐烂 深冗 C.邮票 坟墓 海陕 D. 激怒 悲愤 黎明
3.文学常识填空。
①《我爱这土地》的作者是我国现、当代著名诗人 ,原名 。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 。最能点明主旨的诗句是 。
②《乡愁》的作者是 (姓名),他是我国 (省名)诗人。这首诗最终由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为 。
4.请用“”和“·”划分、标注下列诗句的朗读节奏和重音。
①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②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③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④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5.《我爱这土地》一诗中,诗人写到“假如我是一只鸟”,“鸟”的形象与作者要歌颂的“土地”有什么联系?
6.《乡愁》这首诗写了哪几种形象?这些形象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这种情感是怎样层层深入、步步推进的?
二、课内阅读训练
?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呵/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1.全诗有四小节,每小节分别写什么内容?
2.诗中运用了哪些形象?这些形象有什么共同特征?
3.下列对诗歌含义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
A. 这首诗是一首政治诗,强烈要求两岸统一。
B. 诗中表达的思念之情超越了意识形态,表达的是人类固有的美好情感。
C. 诗中的邮票船票坟墓海峡,都有意象,不是几种纯然的客观事物。
D. 全诗只有四节,却跨越了无数的岁月,笼罩了现实世界的氛围。
4.下面对《乡愁》一诗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全诗以时间为序,以感情为线索,把对母亲、妻子的爱熔铸在对祖国的爱中,表达了作者渴望祖国统一的殷切的期望。
B.作品以时间为序,以感情为线索,把对祖国的爱熔铸在对母亲、妻子的爱中,表达了作者渴望祖国统一的深切愿望。
C.作品以时间为序,以感情为线索,把对故乡的爱熔铸在对母亲、妻子的爱中,表达了作者渴求回到祖国怀抱的深切愿望。
D.作品以时间为序,以感情为线索,把对母亲、妻子的爱熔铸在对故乡的爱中,表达了作者渴求回到祖国怀抱的殷切期望。
5.摘录诗中表示时间顺序的词语,说说诗歌是怎样层层深入地抒发爱国之情的?
6.乡愁是一种抽象的情绪,诗人采用了哪些具体意象,将它变为具体可感的?
7.诗歌中所选取的一组意象间是并列还是递进关系?请简要说明。
参考答案:
一、基础知识
1、D 2、①艾青 蒋海澄 忧郁、悲愤(或类似的答案)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②余光中 台湾 家国之思 3、①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②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③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④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4、诗人在借一只饱受磨难的“鸟”的形象表现自己的忧患意识,和他对多灾多难的祖国的博大深沉的爱。
5、形象有“邮票”“ 船票”“ 坟墓”“ 海峡”。 “邮票”象征着作者少年时代乡愁的骨肉之情。“ 船票” 象征着作者青年时代乡愁的恋人之情。“ 坟墓” 象征着作者中年时代乡愁生死之情。“ 海峡”象征着作者晚年时代的故国之情。作者乡愁的内涵和境界,随着他的成熟和时代的发展,得到不断的深化和提升,从个人和家庭的亲情,扩展到海峡两岸的爱国之情。这就使“乡愁”具有了鲜明的时代色彩。
二、阅读
1,童年时代的母子分离 青年时期的夫妻分离? 中年时期的母子生死之别 现在游子与大陆的隔离 2,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形象都是“我”的“乡愁”的物化,是离别的见证。
3,A
4、A(“小”爱应熔铸在“大”爱之中,且“故乡”一词内涵太窄)
5、表示时间顺序的词语:“小时候”“ 长大后”“ 后来呵”“ ?而现在”等。前面三节,抒写的是诗人在大陆的经历,层层铺垫,及至最后,感情推向高潮,诗人集中抒发了他身在宝岛思念大陆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6、诗人从生活中提炼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一组意象,作为抽象的情绪“乡愁”的客观对应物,从而避免了抽象、枯燥,起到了具体、生动的效果。
7、这些意象,从感情的抒发来看,则层层推进。邮票、船票、坟墓等三个意象,不过是铺垫,末节的“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它所抒发的爱国主义深情,比起前面三节的乡关之思、情亲之情,具有一种崇高美,更能打动读者的心灵。
《诗两首》
一、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
2. 学习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
3.理解诗中的意象和作者抒发的情感。
4. 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有感情诵读,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认真体味诗歌蕴含的深沉情感。
2.通过探究欣赏法解读诗歌意象和主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味诗歌抒发的恋土深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
二、学习重难点
1.重点
诵读。理解诗歌意象,体会诗人真挚的情感。
2.难点
感受诗歌中涌动着的激情,把握诗歌主题。
三、知识梳理
体会诗人情感的方法:看题目,明题材;看作者,知人论世;看注解,知写作原由;品意象,体会意境;抓关键词句,悟感情及作用;分析表现手法,体会表情达意的作用。
四、学法指导
1.诵读法 。通过感情诵读,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认真体味诗歌蕴含的深沉情感。
2.探究欣赏法 。如对诗歌意象和主题的解读。
五、学习过程
(一)出示目标流程
1.出示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意象及作者感情。
(2)背诵课文。
学生齐读板书的目标。
2.展示流程:
听范读—自由读—欣赏分析---感悟提升
(二)自学讨论释疑
1.自学指导(指导学习方法,设计问题)
(1)听多媒体播放的录音,划分节奏。
(2)借助资料,了解作者以及时代背景,自由诵读。
2.设问
(1)诗人为何不用“珠圆玉润”之类的词而用“嘶哑”形容鸟儿唱的歌喉?从中你可体会到什么?
(2)鸟儿歌唱的内容中,“土地”“河流”“风”“黎明”有哪些深刻的含义。结合时代特征,说说它们有哪些象征意蕴?
(3)诗句“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有何深意?
(4)诗歌的第二节与第一节有着怎样的联系?把第二节去掉,诗歌主题的表达将会受到怎样的影响?
(5)本诗以“鸟”作比,抒情言绪,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3.讨论释疑
先独立思考以上问题,小组再交流体会,组长组织大家准备发言。
(三)展示汇报梳理
1.小组以各种形式上台朗读。
2.全体学生熟读背诵全诗。
3.学生整理笔记。
(四)达标检测评价
1.基础题
“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温柔的黎明”各指什么?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试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达标题
背诵课文。
《我爱这土地》
教材分析:
《我爱这土地》一诗是鲁教版九年级下册教学内容。作为初三的最后一册语文书,它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的作用:既是对初中知识的总结,归纳,直面中考;又是对高中知识的承接。面对去年中考的改革,出现修改病句和文言朗读节奏的两个新题型,我们应及时适当的对教授内容进行调整,补充必要的语法知识。近几年来,初中语法教学淡化甚至零化,不仅造成初,高中教学出现大断层,也使学生面对英语大量的语法无所适从。我们的学生这方面问题尤为突出,所以,我认为教师应该最大限度的利用好这套教材做好这个衔接工作。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有关艾青的文学常识和本诗的写作背景 (2)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熟读并背诵,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把握诗歌主题。培养爱国情结
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重点 : 理解关键诗句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难点 :象征的表现手法和诗歌描写对象的象征意义。
教学方法 1.朗读教学法
2.讨论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题引趣
交流表达爱国主义感情的诗文名句,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国家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这些不朽的诗篇,都是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爱国志士发自内心的呼喊。今天,我们来学习同一题材的现代诗歌名篇《我爱这土地》 。(板书:我爱这土地艾青)
设计意图:以诗文引入新课,调动学生到学习中来,从而让学生把以前学到的与想到的结合起来,加深印象,自然引出课题为下个环节做好铺垫。
作者及背景简介。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被誉为“卓越的民族诗人 ”、“中国诗坛泰斗”。作品有《大堰河》《北方》《向太阳》《黎明的通知》等。主要诗作还有抒情长诗《光的赞歌》《古罗马的大斗技场》等。
《我爱这土地》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作家作品及时代背景,有利于学生对课文整体感知,,为下面深入学习课文打下基础。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l.学生听读《我爱这土地》全诗。 ??2.学生自由诵读。教师作诵读提示: ??这首诗无固定的节律,不押韵。它主要由句中停顿和句末停顿构成一定的节拍。诵读时要着重体会由诗中感情起伏所构成的“内在节奏”。 我爱这土地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3.指定学生诵读全诗,教师作简要点评。 4.整体把握:诗歌是按怎样的思路抒写的?
设计意图:多次地朗读课文,让学生对文本探究更深入,为后面的很作研讨做好了铺垫。
三、精读感悟,品味文本??
1.学生合作研讨:
(1)诗人为何不用“珠圆玉润”之类词而用“嘶哑”形容鸟儿唱的歌喉?从中你可体会到什么??? (2)?结合写作背景,说说鸟儿歌唱的?“土地”“河流”“风”“黎明”有哪些深刻的含义,它们有哪些象征意蕴? (3)鸟儿歌唱的“土地”“河流”“风”的前面分别有“暴风雨所打击的”“悲愤的”“激怒的”这些修饰语,其作用是什么? ??学生研讨后回答,教师明确:略 2.本诗的写作特色。
①使用了象征手法
②比赋结合
③感情不断强化,风格忧郁而明亮
设计意图:通过合作探究的模式,学生们的探求知识的欲望得到了激发,从而更好地理解本文的文本。
四、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1.课堂拓展
假如你是一只鸟,联系我们今天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你会唱些什么呢?仿照例子试一试,相信你会比例子仿写得更好。 例: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清脆的喉咙歌唱:这高峡出平湖的山峡大坝,这可上九天揽月的神州飞船…… 2、课堂小结 同学们,“土地”是艾青诗歌的中心意象之一,它凝聚着诗人对祖国——大地母亲最深沉的爱。读《我爱这土地》,我们感受着那个苦难年代,爱国知识分子对祖国的最真挚的爱的表白。这心声,是历久不衰的主旋律,更是永远唱不尽的主题。
设计意图:通过拓展练习,打开学生的想象的翅膀。 五、布置作业 课后思考练习一、三。

六、板书设计 ??????? ??
我爱这土地 ????????? ?艾青 鸟←──—假如────────我 歌唱????? ?爱
─→土地(祖国)←──
教学反思
第四单元的四首诗,都是现代诗歌中的名篇,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诗歌以其高度概括、强烈的感情、丰富的想象、精练的语言,在文学领域中一直被视为最高的艺术形式。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它有着其他文体无法替代的特殊的教育作用。语文教学应充分注意到诗歌教学的重要意义。“课程标准”中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设身处地的体验和理解作品”,“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艾青的《我爱这土地》以感情真挚,富含哲理著称,它抒发了诗人对历经磨难而又充满希望的祖国的挚爱之情。在教学中,我主要注重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注重朗读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是组织一堂课的基础和前提,是培养学生语感能力的过程,是把学生带进文本构建学习的起点。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分层面,争取让学生每读一遍都有所收获。同时注意阅读方式的多样性,如自渎、范读、配乐读、竞赛读等,这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朗读兴趣。 (二)注重情境的创设 这节课,我根据不同内容创设了不同的教学情境。如课前搜集有关1938年祖国状况的资料,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自主学习的空间。他们通过查书籍、看影视、问他人等多种渠道获取了知识,也锻炼了能力,使学生有了真正意义上的收获。总向课外充分拓展和延伸,注重过程和方法的情境创设,同教师的灌输讲解所得的收获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另外在教学过程中,为解决“象征“这一难点问题,再创情境。引导学生转变角色,以”一只鸟“的身份舍身处地的去体会作者对”这土地“的挚爱之情。对主题的理解事半功倍。
课件17张PPT。我爱这土地诗两首艾青新课导入教学目标 (一)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有关艾青的文学常识和本诗的写作背景. (2)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二) 过程与方法 熟读并背诵,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 (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把握诗歌主题,培养爱国情结.
(一)重点 : 理解关键诗句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难点 :象征的表现手法和诗歌描写对象的
象征意义.教学重点与难点作者作品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被誉为“卓越的民族诗人 ”、“中国诗坛泰斗”. 作品有《大堰河》《北方》《向太阳》《黎明的通知》等.主要诗作还有抒情长诗《光的赞歌》《古罗马的大斗技场》等.写 作 背 景 《我爱这土地》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听读《我爱这土地》 假如 / 我是一只 鸟, 我也应该 / 用嘶哑的喉咙 / 歌唱:这被暴风雨 / 所打击着的 / 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 悲愤 的 / 河流.这无止息地 / 吹刮着的 / 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 / 无比温柔的 / 黎明…… 然后 / 我死了, 连羽毛 / 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为什么 / 我的眼里/ 常含泪水?因为 / 我 对这土地 / 爱 得深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诗歌是按怎样的思路抒写的? 全诗以“假如”领起,用“嘶哑”形容鸟儿的歌喉.接着续写出歌唱的内容,并由生前的歌唱,转写鸟儿死后魂归大地,最后转由鸟的形象代之以诗人自身形象,直扦胸臆,托出了诗人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心.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诗人为何不用“珠圆玉润”之类的词而用“嘶哑”形容鸟儿唱的歌喉?从中你可体会到什么??精读感悟,品味文本 诗人选用“嘶哑”一词,就把杜鹃啼血般的奉献者形象赋予了悲愤的爱国者,它充满着因沉重的苦难和忧郁的负荷而生发的焦灼与浩叹,传递着与时代同步的忧患涛情,所以用“嘶哑”一词十分传神.如果换用“珠圆玉润”“动听”等别的字眼,就不能使人体味到歌者经历的坎坷、悲酸和对祖国、对土地、对人民执著的爱.?2..结合写作背景,说说鸟儿歌唱的?“土地”“河流”“风”“黎明”有哪些深刻的含义,它们有哪些象征意蕴? 被暴风雨打击着的土地 ——“土地”象征着生“我”养“我”而又多灾多难的祖国.(正在遭受日寇欺凌)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象征郁积在中华儿女心中的悲愤.精读感悟,品味文本?3.结合写作背景,说说鸟儿歌唱的?“土地”“河流”“风”“黎明”有哪些深刻的含义,它们有哪些象征意蕴? 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象征人民心中对侵略者暴行的愤怒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预示着人民为之奋斗献身的独立自由的曙光精读感悟,品味文本4.鸟儿歌唱的“土地”“河流”“风”的前面分别有“暴风雨所打击的”“悲愤的”“激怒的”这些修饰语,其作用是什么? 这些修饰语,突出了鸟儿的“爱国者”“吹号者”的形象:歌唱“暴风雨所打击的”“土地”,即是虽然祖国大地在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下正遭受苦难,做为一只在炮火中力薄势单的鸟儿,却勇敢地护卫着生于斯长于斯的祖国,不但不会弃之而去,而且为它的解放加油呐喊;歌唱汹涌着“悲愤的”“河流”,吹刮着“激怒”的“风”,就是在为中国人民满怀悲愤满腔怒火地掀起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斗争而呼号礼赞,目的是等到“无比温柔的黎明”来到的那一天. 精读感悟,品味文本写作特色1. 使用了象征手法——革命斗争声势浩大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中国人民满腔的悲愤汹涌的河水——日本侵略者对中国国土的蹂躏暴风雨喉咙嘶哑的鸟——作者自己——中国革命胜利后的
美好生活无比温柔的黎明2. 比赋结合.第一节以鸟自比,铺陈描绘.第二节直抒胸臆,质朴遒劲,抒情
强烈深刻.写作特色转折,“死了”歌唱的对象排列在一起,并加上长长的修饰语.直抒胸臆3. 感情不断强化,风格忧郁而明亮写作特色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假如你是一只鸟,联系我们今天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你会唱些什么呢?仿照例子试一试,相信你会比例子仿写得更好.例: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清脆的喉咙歌唱:这高峡出平湖的山峡大坝,这可上九天揽月的神州飞船…… 作业 课后思考练习一、三.诗两首
一、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
2.诵读,体会《乡愁》诗的意境和感情。
3.理解诗意由乡愁到家国之思的升华。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有感情诵读,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认真体味诗歌蕴含的深沉情感。
2.通过探究欣赏法解读诗歌意象和主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味诗歌抒发的思乡愁绪,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思想情感。
二、学习重难点
1.重点
诵读。理解诗歌意象,体会诗人真挚的情感。
2.难点
感受诗歌中涌动着的激情,把握诗歌主题。
三、知识梳理
体会诗人情感的方法:看题目,明题材;看作者,知人论世;看注解,知写作原由;品意象,体会意境;抓关键词句,悟感情及作用;分析表现手法,体会表情达意的作用。
四、学法指导
1.诵读法 。通过感情诵读,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认真体味诗歌蕴含的深沉情感。
2.探究欣赏法 。如对诗歌意象和主题的解读。
五、学习过程
(一)出示目标流程
1.出示目标:
(1)体会本诗的意境和情感。
(2)背诵诗歌。
学生齐读板书的目标。
2.展示流程:
听范读—自由读—欣赏分析---感悟提升
(二)自学讨论释疑
1.自学指导(指导学习方法,设计问题)
(1)先初读课文,划分诗的节奏,再初步质疑,最后将各自的问题在小组中汇总。
(2)设问
(1)诗中用了哪些意象来表现乡愁?用了哪些巧妙的比喻?有什么表达效果?
(2)作者以什么变化组诗?
(3)诗人所抒写的“乡愁”是怎样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加深、升华的?
(4)本文表现怎样的主题?
3.讨论释疑
先独立思考问题,小组再交流体会,组长组织大家准备发言。
根据自己对诗文的理解,先自己读一遍,再在组内放声读,同组互相纠正或鼓励。通过讨论和教师的点拨,文章的重难点问题基本能得到解决。小组合作探究,解决以上几个问题,选小组代表发言交流。
(三)展示汇报梳理
1.小组以各种形式上台朗读。
2.全体学生熟读背诵全诗。
3.学生整理笔记。
(四)达标检测评价
1.基础题
(1)《乡愁》的作者是 (姓名),他是我国 (省名)诗人。这首诗最终由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为 。
(2)简要分析余光中的《乡愁》中叠词运用的表达作用。
2.达标题
背诵课文。

《乡愁》
教材分析:
本诗是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二首诗。这首诗是在学习前一首诗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诗歌的有关知识。 ??? 乡愁是中国诗歌一个历久常新的普遍主题,余光中的《乡愁》,就是其中情深意长、音调动人的一曲。余光中于1971年,在离开大陆整整20年,正逢海峡两岸交好无望,双方民众都处于极度绝望当中,他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感情所至,一挥而就,用了20分钟便写出了这首诗。它抒写的不是一般游子的思乡之情,而是在特殊的时代,特殊的地理条件下,由海峡阻隔而产生的对大陆的思念之情。更是漂流到孤岛上去的千千万万人的思乡情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能有感情、节奏正确地朗读诗歌,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
(2)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2.过程与方法
反复诵读,体味诗人的情感,增强爱家乡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味诗人所表达的乡愁,增强爱家乡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能有感情、节奏正确地朗读。理解诗歌的意象,体会诗人真挚的情感。
[教学难点]
领悟诗歌形象的丰富内涵。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及相关材料
学生准备:朗读课文、预习作家作品及写作背景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揭题
1.播放思乡歌曲,创设情境(多媒体画面)
在当代诗坛,有一位生长于大陆,定居于台湾的诗人,以为热爱故土如爱自己的诗人,有一位唱着乡愁永不老去的诗人,他----就是余光中。现在,让我们走进余光中的乡愁世界。
2.认识余光中(投影)及写作背景
余光中,当代台湾诗人与散文家,祖籍福建永春,1928年出生于南京,1948年进入厦门大学外文系时开始发表新诗,1949年5月到达台湾入台大外文系,毕业后进入军界。退役后进修硕士学位,并从事编辑与教学工作。其人“左手为诗,右手为文”,著有诗集《舟子的悲歌》(1952)、《白玉苦瓜》(1974),散文集《左手的缪思》(1963)等各十余部,另外还有评论集《掌上雨》(1967)。?
3.背景资料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10岁的余光中随父母辗转于上海、重庆等地。 22岁那年,余光中随家人来到台湾,并考取了台湾大学外文系。 虽然专业是外文,余光中却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浓厚的兴趣。他在诗歌、散文、评论、翻译都有大量著述,而其中成就最杰出的,当属诗歌。人们评论,他的诗题材广泛,风格屡变,技巧多姿,融汇了传统与现代、中国与西方的笔法。因此,他被誉为台湾现代派“十大诗人”之一。 1971年,20多年没有回过大陆的余光中思乡情切,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赋诗一首。写完后,诗人热泪盈眶,沉吟良久。这,就是后来被海外游子不断传唱的《乡愁》
[设计意图]
通过乡愁曲的播放,使学生尽快入境,让学生在课上汇报作家作品及背景资料,有利于学生对文本的把握。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精读感悟,品味文本
?1.范读欣赏。
(多媒体播放朗读材料,注意朗读节奏、重音、诗人的情感)
?2.提问:
给诗歌划分朗读节奏。
3.分四组朗诵。
注意朗诵的节奏、重音,及诗歌的情感。
边读边思考:读完整首诗,你的头脑里印象最深的是哪几个词语?
4.意象、感情的理解
?(1)“乡愁”本事一种抽象的感情,但是在余光中的《乡愁》里,它转换成了具体可感的东西,作者是如何实现这一转换的?(这首诗运用了哪些形象来表现乡愁?)
(2)诗中,诗人抓住“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这四种物象表达内心情感。说说诗人所抒写的“乡愁”是怎样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一步步加深、升华的。
这四个物象,分别是人生四个阶段“乡愁”的对应物。
这四个阶段分别是: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
(3)愁是疑重的,诗中为何却说“小小的邮票”,“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坟墓”,“浅浅的海峡”:
作者正语反出,以一种亲描淡写使乡愁浓缩与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上,反衬出乡愁的浓烈。托物寄情,表达绵绵不尽的乡愁。含蓄委婉,而又深沉哀怨。
(4)整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你有什么感受?(各抒己见)
?表达了作者渴望亲人团聚、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5)“乡愁”的含义。
?“乡愁”体现了诗人余光中思想中最执着的主导情感——中国意识。在诗中,随着“乡愁”
在人生每个阶段对应物的改变,“乡愁”的情绪越来越浓,最终由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为带普遍意义的家国之思。
[设计意图]
通过“读---品读--意象理解”,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感。
三、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1)课堂小结
诗人巧妙地将“乡愁”这种抽象的情感进行了物化,也就是找到了他的对应物。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里,“乡愁”分别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等对应物上,让物象去说话。这样,诗人的乡愁就不至于无所依附,这就是“托物寄情”(板书)的写法,也是诗歌常见的写法。
(2)比较阅读(练习四)
余光中和席慕容的《乡愁》,你更喜欢哪一首?请说说你的理由。
[设计意图]
通过比较阅读,更好地促使学生对本文的情感价值观的体会。
四、作业
请大家模仿课文写法,用“乡愁是————,是————”续写两句。
[设计意图]
通过本环节的设计,达到了对学生写的教学目的,也能给学生提供展示爱国情感的平台。
五、板书设计:
乡 愁
???? ?意象???????????????? 感情
????? 邮票(小)????????????? 母子深情
?????? 船票(窄)????????????? 夫妻恩爱
?????? 坟墓(矮)????????????? 生死悲痛
?????? 海峡(浅)????????????? 思乡哀愁
????????????祖国早日统一、亲人早日团聚
?
六、教学反思:
在教学这首诗时本人借助了多媒体,由于画面和声音的直观效果马上就能带学生进入诗的情境中,名家做示范朗读,边听边划分朗读节奏、划重音,注意诗人的情感,并让学生跟着试读,可以说经过这样能够让学生掌握朗读的技巧,初步体会诗人的情感。之后,通过理解诗意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情感。另外,引导学生理解“托物寄情”的写法,并加以运用。但在比较阅读环节,只有少数几个同学对席慕容的《乡愁》说的上一二,在引导上还得下功夫。总的说来,本人认为这节课上的还是很成功的
?
?
课件16张PPT。乡愁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
(1)能有感情、节奏正确地朗读诗歌,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
(2)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2.过程与方法
反复诵读,体味诗人的情感,增强爱家乡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味诗人所表达的乡愁,增强爱家乡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能有感情、节奏正确地朗读.理解诗歌的意象,体会诗人真挚的情感.
教学难点
领悟诗歌形象的丰富内涵.教学重难点播放思乡歌曲,创设情境(多媒体画面)
在当代诗坛,有一位生长于大陆,定居于台湾的诗人,以为热爱故土如爱自己的诗人,有一位唱着乡愁永不老去的诗人,他----就是余光中.现在,让我们走进余光中的乡愁世界.一、创设情境,激趣揭题认识余光中 余光中,当代台湾诗人与散文家,祖籍福建永春,1928年出生于南京,1948年进入厦门大学外文系时开始发表新诗,1949年5月到达台湾入台大外文系,毕业后进入军界.退役后进修硕士学位,并从事编辑与教学工作.其人“左手为诗,右手为文”,著有诗集《舟子的悲歌》(1952)、《白玉苦瓜》(1974),散文集《左手的缪思》(1963)等各十余部,另外还有评论集《掌上雨》(1967).?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10岁的他随父母辗转于上海、重庆等地. 22岁那年,他随家人来到台湾,并考取了台湾大学外文系. 人们评论他的诗题材广泛,风格屡变,技巧多姿,融汇了传统与现代、中国与西方的笔法。因此,他被誉为台湾现代派“十大诗人”之一. 1971年,20多年没有回过大陆的余光中思乡情切,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赋诗一首.写完后,诗人热泪盈眶,沉吟良久.这,就是后来被海外游子不断传唱的《乡愁》.写作背景一、创设情境,激趣揭题精读感悟,品味文本 1.范读欣赏 多媒体播放朗读材料,注意朗读节奏、重音、诗人的情感.给诗歌划分朗读节奏.2.提问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精读感悟,品味文本 注意朗诵的节奏、重音,及诗歌的情感.
边读边思考:读完整首诗,你的头脑里印象最深的是哪几个词语?3.分四组朗诵。精读感悟,品味文本 精读感悟,品味文本 4.意象、感情的理解.
?(1)“乡愁”本事一种抽象的感情,但是在余光中的《乡愁》里,它转换成了具体可感的东西,作者是如何实现这一转换的?(这首诗运用了哪些形象来表现乡愁?)精读感悟,品味文本 (?2)诗中,诗人抓住“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这四种物象表达内心情感.说说诗人所抒写的“乡愁”是怎样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一步步加深、升华的. 这四个物象,分别是人生四个阶段“乡愁”的对应物.这四个阶段分别是: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精读感悟,品味文本 (3)愁是疑重的,诗中为何却说“小小的邮票”,“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坟墓”,“浅浅的海峡”. 作者正语反出,以一种亲描淡写使乡愁浓缩与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上,反衬出乡愁的浓烈.托物寄情,表达绵绵不尽的乡愁.含蓄委婉,而又深沉哀怨.?表达了作者渴望亲人团聚、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4)整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你有什么感受?(各抒己见)精读感悟,品味文本 ? “乡愁”体现了诗人余光中思想中最执着的主导情感——中国意识.
在诗中,随着“乡愁”在人生每个阶段对应物的改变,“乡愁”的情绪越来越浓,最终由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为带普遍意义的家国之思.(5)“乡愁”的含义。精读感悟,品味文本 总结课文,拓展延伸(1)课堂小结

(2)比较阅读(练习四)
余光中和席慕容的《乡愁》,你更喜欢哪一首?请说说你的理由.作 业 请大家模仿课文写法,
用“乡愁是————,是————”续写两句.参考:
乡愁是一个电话,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乡愁是十五的月亮,每逢佳节备思亲;乡愁是一张张机票,归心似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