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6.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2-25 21:08: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2张PPT)
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
美国
经济霸主,高速发展
经济持续繁荣,成立欧共体
调整并逐渐好转
“新经济”时代
成立欧盟
飞速发展,1968年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走向联合,政治经济一体化
1950
1960
1970
1974
1975
1980
1985
1990
西欧
日本
经济危机
1993
温故知新
经济发展,国际地位提高
谋求成为政治大国
二战后,社会主义国家又是怎么样呢
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九年级下册 第五单元 二战后的世界变化
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莫斯科红场
素养 目标
1.了解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苏联的发展与改革、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等史实。(时空观念、史料实证)
2.知道苏联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措施,了解他们改革的成就与局限,能分析改革失败的原因。懂得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社会主义遭到严重挫折,但并不是社会主主义制度的失败。(唯物史观、历史解释)
3.认识到社会主义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各国必须根据自己的国情,实事求是,坚韧不拔地探索一条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家国情怀)
2022年课程标准:了解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实践,知道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和苏联的改革,了解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意义。
学习目标
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马克思主义诞生。
1917年,
列宁领导“十月革命”胜利 ,建立人类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1871年,
巴黎公社建立
世界上第一个
无产阶级政权。
1922年,苏联成立
一、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一、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东欧(8国):
亚洲(6国):
拉美:
东德、波兰、南斯拉夫……
中国、朝鲜、越南……
古巴
1、社会主义国家的增多
社会主义由一国向多国发展。
冷战
马歇尔计划(1947年)
北约组织(1949年)
杜鲁门主义
(1947年)
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1947年)
经济互助委员会
(1949)
华约组织
(1955年)
经济
军事
政治
阵营
资本主义阵营
社会主义阵营
(1)背景:
2、苏联模式推广
随着冷战局面的形成,苏联要求东欧国家与自己保持高度一致。
经济上,1949年,苏联同保加利亚、波兰、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等国家建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简称“经互会”。苏联利用经互会将各成员国的经济纳入苏联   的轨道。其它各成员国的经济不能独立自主的发展,而同苏联的经济日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计划经济
政治上,1947年,成立了“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加强对东欧各国共产党的控制,按苏联模式全方位的内部改造。
(2)“经互会”和“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经济互助委员会
实质:是按照苏联模式在东欧各国建立起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政治经济体制,是苏联模式的推广。
(3)中苏建交:
1949年10月2日,中苏建交。苏联是第一个承认并与新中国建交的国家,这对新中国是很重要的支持。
1950年,中苏两国政府正式签订 。
1949年12月21日,毛泽东访问苏联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史料实证
影响:加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新中国掀起了学习苏联的热潮。
二、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1953年3月5日,斯大林在莫斯科病逝,终年74岁。
斯大林模式
单一
公有制
以行政命令管理经济
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
排斥市场指令性计划
斯大林留下了世界一流的军事强国和政治大国的辉煌,也留下了制约苏联进一步发展的政治经济桎梏。
材料:(苏联)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速度和重工业相比较,差距十分悬殊。1926到1940年,苏联重工业年均增速21.9%,轻工业只有14.1%,农业为1.5%。1949年苏联爆炸第一颗原子弹,成为世界第二核大国,而全国一亿七千万人口平均每人买不到一双皮鞋,到1953年一个人才有0.4平米的住房。
——《苏联国民经济》
赫鲁晓夫
背景 内容 政治上
结果 1953年,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上台执政
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
农业方面:发动垦荒运动;发展饲料生产,广种玉米;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改行收购制。
工业方面:改革工业管理体制
有一定成效,但是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苏联模式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并存在严重的偏差。
二、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1、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年)
(农业)改革的突破口
经济上
鼓励种植玉米
苏联是严重“变了形的社会主义 ”“极权的”“专制的”“官僚的”社会主义。必须“粉碎斯大林主义意识形态及其有关的一切东西”,要彻底“告别过去” 。
政治上: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
苏共二十大
《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
在揭露和批判个人崇拜上有重大意义,但全盘否定斯大林的做法引起思想混乱,对苏联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产生了极大的消极影响。
项目 粮食年均产量 肉类年均产量 庄员月均收入
1951-1955 850万吨 570万吨 25卢布
1961-1965 1.303亿吨 930万吨 51.3卢布
经济上,农业(改革的突破口)
发动垦荒运动;发展饲料生产,广种玉米;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改行收购制。
广种玉米宣传画
很多赫鲁晓夫的照片里都有玉米
经济上,改革工业管理体制等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苏联在核技术和空间技术等领域取得了重大的成就。1954年,苏联建成世界上第一座核电站。1957年,苏联成功发射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1961年,苏联宇航员加加林乘坐苏联第一艘载人宇宙飞船“东方一号”进入太空,后安全返回地面,为世界载人航天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关史事
1954年第一座核电站
1961年宇航员加加林
1957年人造地球卫星
1、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年)
评价:
黑白相间的墓碑
毁誉参半的一生
1953年苏联玉米种植面积不过350万公顷。赫鲁晓夫看到美国种植玉米对发展畜牧业收益甚大,在小范围的农业实验获得丰收后,他以行政命令方式强制要求在全苏联扩大种植,到1962年玉米面积达到3700万公顷。很多地区因日照量不够,玉米结不了穗。赫鲁晓夫不肯接纳基层意见,对不积极种植玉米的农业领导干部频繁撤职。于是,地方官员隐瞒不报,偷偷到国外进口玉米,虚报产量。玉米运动严重打击了苏联农业。
——摘自赵荣《赫鲁晓夫及其玉米运动》
计划经济脱离现实
政治集权造成腐败
评价:一定程度上冲击了苏联模式,但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苏联模式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弊端,并且存在严重偏差。
你觉得苏联模式被改变了吗?
二、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2、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年--1982年)
时间
内容
表现
1964年
经济上:推行“新政策”,要求加速科技进步、完善经济管理体制和加强经济刺激。
军事上:同美国展开军备竞赛,把科技进步的重心放在军事方面。
重心:
经济改革,尤其是重工业
跛脚的巨人
①常规武器、核武器、航天技术可以同美国抗衡;②一些重工业产品的产量居世界首位,③但轻工业产品和新兴产业明显落后。
项目 年份 美国 苏联
洲际 导弹 1968 1054 858
1978 1054 1400
潜射 导弹 1968 656 121
1978 656 1015
核弹头 1968 4300 1300
1978 11000 4500
项目 年份 美国 苏联
战略 轰炸机 1968 545 155
1978 432 135
坦克 1968 8500 32400
1978 10500 50000
战术 飞机 1968 5100 4000
1978 4500 4600
表现:常规武器、核武器、航天技术可以同美国抗衡;一些重工业产品的产量居世界首位,但轻工业产品和新兴产业明显落后。
材料: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几乎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军工生产差不多占国民生产的40%。过度重视军事工业(重工业),导致国民经济严重失调。
跛脚的巨人
评价:没有从根本上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轻工业产品和新兴产业明显落后,国民经济畸形发展;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成为苏联经济的痼疾。
有人曾形象地说: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手术刀不是挥向党身上的肿瘤,而是挥向了党的脖子。戈尔巴乔夫改革不是去革除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而是走上了否定共产党的领导、否定社会主义的道路。
3、戈尔巴乔夫(1985年--1991年)
时间
内容 经济
政治
结果
1985年
实施加速经济改革的方案
取消苏共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倡导“公开性”和“政治多元化”。
思想发生混乱,无政府状态蔓延,局势失控。各加盟共和国的分离趋势加剧。直接导致苏联解体。
苏联的国民经济从1989年起开始负增长,1990年比1989年下降4%,1991年比1990年又下降5%。
“政治多元化”(取消苏共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
评价:改革虽突破了斯大林模式,但是脱离了社会主义方向,导致了苏联解体。
赫鲁晓夫
把苏联改病了
勃列日涅夫
把苏联改残了
戈尔巴乔夫
把苏联改死了
三、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一)东欧剧变
①时间:
②表现:
1989年下半年开始
(20世纪80年代末)
政治上,实行议会民主制和多党制,导致东欧各国共产党、工人党纷纷丧失政权。
经济上,实行私有化的市场经济。
实质: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由社会主义变成资本主义)
推倒柏林墙,德国统一
东欧剧变:波兰
东欧剧变:罗马尼亚
东欧国家更名简表
原名 新名 时间
匈牙利人民 共和国 匈牙利共和国 1989.10
罗马尼亚社会 主义共和国 罗马尼亚 1989.12
波兰人民共和国 波兰共和国 1989.12
捷克斯洛伐克 社会主义共和国 捷克和斯洛伐克联邦共和国 1990.4
德意志民主 共和国 德意志联邦 共和国 1990.10
保加利亚人民 共和国 保加利亚 共和国 1990.11
阿尔巴尼亚社会 主义人民共和国 阿尔巴尼亚 共和国 1991.4
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 南斯拉夫 联盟共和国 1992.4
东欧剧变是指从1989年下半年开始到1992年,东欧8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共产党、工人党纷纷丧失政权,社会制度也随之发生变化,国家名称也改变了的一系列事件。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和苏联先后进行了改革。到了八九十年代,苏联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激化了苏联的各种矛盾引发了社会的动荡和分裂。中国也受到了思想的波动:
中国: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始改革,找到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1992年南方谈话:力排众议,拨正船头.......
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二)苏联解体
819事件
戈辞职
叶利钦
控制全局
1991年年底
苏联解体
1.导火线: 1991年8月19日发动政变, 试图挽救 苏联失败。戈尔巴乔夫辞去苏共总书记职务,俄罗斯领导人叶利钦控制了全局,苏联的分裂进一步加快。 (八一九事件)
2.标志:1991年底,《阿拉木图宣言》的发表。
八一九事变军队开进莫斯科
戈尔巴乔夫在辞职书上签字
叶利钦
1991年12月25日,印有锤子和镰刀的苏联国旗在克里姆林宫上空黯然下降,继而俄罗斯国旗冉冉升起。苏联,这个曾在国际舞台叱咤风云的超级大国消失了。
苏联解体的实质:(社会性质发生变化)
社会主义 资本主义
影响:苏联解体宣告了冷战结束,两极格局的瓦解。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社会主义事业遭受严重挫折。
(不是意味着社会主义运动的失败,只是苏联模式的失败)
一战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二战后:雅尔塔体系(两极格局)
1991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暂时形成了一超多强的局面。世界格局向多极化发展。
西亚
欧洲
非洲
亚 洲
南美洲
北美洲
大洋州
南 极 洲
世界格局的演变
总结苏联解体的原因
1975起,波兰农业连年歉收,食品短缺,政府提高食品价格。全国性的罢工浪潮爆发,瓦文萨等人组织成立团结工会,会员达1000万。1989年,国结工会在选举中获胜,组成了以它为主的联合政府。
苏联模式就是采用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模式,忽视市场规律,树立个人崇拜。
戈尔巴乔夫从理论和实践上动摇了苏共的地位,扰乱社会主义思想就势必会造成苏联的完整性受到侵害,走向坍塌。
——邢广程《戈尔巴乔夫的思想嬗变》
用时间来等待社会主义自己的变化,通过西方生活方式的宣传和渗透,和平地,不通过战争就可以使“社会主义”蜕化为“资本主义”。
——美国国会议员杜勒斯
1.苏联模式的弊端(根本原因)
2.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外部原因)
3.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推动;
(直接原因)
4.东欧剧变的影响。
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对我们中国的发展有哪些启示?
1、探索出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经济建设一定要从本国国情出发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显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3、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 实行全面依法治国;
4、加强执政党的建设,全面从严治党,维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改革必须坚持正确方向,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  
——习近平
俄国社会性质变化
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
俄国十月革命
苏联解体
1861年
1917年
1991年
封建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
社会主义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
沙俄
苏俄
1924年苏联
俄罗斯
知识延伸
合作探究: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发展历程中的阶段特征或史实。
阶段特征 史实
从空想到科学
巴黎公社
从理想到现实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形成了地跨欧亚的社会主义阵营
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社会主义遭到重大挫折,社会主义运动转入低潮。中国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找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推动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发展。
马克思主义诞生
从理论到实践
俄国十月革命
从一国实践到多国
从曲折发展到走上健康道路(曲折发展及复兴)
1.苏联为了加强社会主义力量,同时为了与美国对抗。采取了下列哪些具体措施( )
①取消东欧各国共产党的自主权 ②建立经互会
③中苏缔结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④接受马歇尔计划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和东西方冷战的加剧,苏联强行将东欧各国纳入自己已有的固定模式的轨道。这种“固定模式”的特点是( )
A.高度集中 B.计划与市场结合
C.自由放任 D.多种所有制并存
3.针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最先提出改革的苏共领导人是( )
A.列宁 B.普京 C.赫鲁晓夫 D.戈尔巴乔夫
4.某学者说:“赫鲁晓夫是一个勇于否定过去而又不能彻底摒弃历史遗产的人物。”李鸿章自嘲为“大清王朝的裱糊匠。”这表明赫鲁晓夫改革和洋务运动存在的相同问题是( )
A.没有使国家实现富强 B.没有彻底改变旧体制
C.保留大量封建残余 D.片面强调发展重工业
5.有学者评论某次改革时说:“太冷了,本想弄点木材烤烤火,想不到竟将整个房子给烧了。”据此判断,他评论的改革是( )
A.列宁新经济政策 B.戈尔巴乔夫改革
C.赫鲁晓夫改革 D.罗斯福新政
6.东欧剧变实质上是指东欧各国( )
A.生活水平的根本变化 B.对外政策的根本变化
C.社会制度的根本变化 D.文化传统的根本变化
8.20世纪末,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发生剧变,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却取得了巨大成就,这说明( )
A.社会主义在全世界失败 B.资本主义制度比社会主义更具有优越性
C.社会主义在曲折中前进 D.社会主义道路只适合中国
9.1991年底苏联解体,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面给我们留下的最重要的启示是( )
A.建立健全计划经济体制 B.依据本国国情制定经济政策
C.以自由主义思想为指导 D.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国防工业
7.1991年12月25日,红旗从克里姆林宫上空降下。第二天,苏联最高苏维埃通过最后一项决议,宣布苏联停止存在。这一事件的国际影响是( )
A.柏林危机出现 B.世界殖民体系崩溃
C.两极格局瓦解 D.种族隔离制度被废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