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张PPT)
1.东晋:建立者 定都建康,政局 。
2.南朝:主要包括四个王朝 ,都城都在 。
3.江南地区经济开发的原因:
①
②
③
④
⑤
影响:
4.南朝时最活跃的商业大都市是_______ 。
司马睿
宋、齐、梁、陈
王与马,共天下
为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
北民南迁,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
自然条件优越
南方社会比较安定
南北方人民的共同努力
王导
建康
建康
统治者重视农业
复习导入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自主学习
1、淝水之战的背景、时间、人物、经过、结果、成语
2、北魏统一北方、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作用
3、北方民族交融的表现、意义
383年,苻坚不顾反对,强征各族人民当兵,拼凑步兵60余万、骑兵27万,企图灭亡东晋,统一中国。
投鞭于江,足断其流!
氐族建立了前秦统一了北方
一、淝水之战
前秦
东晋
对峙
时间
交战双方
力量对比
成语
结果
特点
影响
北方再度陷入分裂混战
投鞭断流、草木皆兵
风声鹤唳、东山再起
383年
前秦 VS 东晋
87万 VS 8万
巨鹿之战
官渡之战
赤壁之战
前秦败东晋胜
以少胜多
前秦土崩瓦解
阅读课本并结合材料思考,前秦失败的原因
材料1 苻融指出:“我数战,兵疲将倦,有惮敌之意”,当时没有灭晋的可能。他还哭着说出自己最大的心事:鲜卑人、羯人、羌人布满在长安附近一带,他们都是苻秦的仇敌,大军一旦东下,关中将会发生极大的危险。
——王仲牟《魏晋南北朝史》
材料2:猛(王猛)曰:晋虽僻处江南,然正朔相承(但为华夏正统),上下安和。臣没之后,愿勿以晋为图。鲜卑、西羌,我之仇敌,终为人患,宜渐除之,以便社稷。
——《资治通鉴·晋纪二十五》
失败的原因:
前秦:(1)苻坚骄傲轻敌,指挥不当;(2)战线太长,军士疲惫;
(3)军心不齐,内部矛盾重重。
东晋:(1)将士团结一致; (2)采取正确的战略战术;
(3)统治者善于用人。
淝水之战后,北方再度陷入分裂。
后来,鲜卑族崛起,建立北魏。
公元439年,北魏再次统一北方。
北朝开始,与南朝对峙,
中国进入南北朝时期。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公元439年,由鲜卑族拓跋部建立的北魏政权再次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
北魏前期,吏治混乱,各级官吏贪污现象相当严重,北魏统治者和汉族人民之间的矛盾十分尖锐,北魏的统治举步维艰。
民族 生产 方式 生活 方式 政治 制度 文化
汉族 以农耕 为主 定居 比较完备 先进
北魏 鲜卑族 以游牧 为主 逐水草 而居 相对落后 相对
落后
假如你是北魏统治者,面对这些困难,你会怎样解决?
巩固统治,进行改革,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平城
洛阳
1.迁都(平城→洛阳)
迁都洛阳
2.官员须讲汉语,禁鲜卑语
说汉语
穿汉服
改汉姓
3.以汉服替代鲜卑服
4.改鲜卑姓为汉姓
“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北魏孝文帝诏书
(选自《魏书》)
◆材料反映了孝文帝改革的哪些措施?
为了使鲜卑贵族懂得门第的重要性,孝文帝为他的六个弟弟聘妇。所聘之妇均出八族及清修之门。
——摘编自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
通汉婚
5.鼓励鲜卑与汉人联姻
北魏冯太后死后,孝文帝不顾诸王百僚反对,坚持守孝三年……严守礼制……绝酒肉…促进孝观念在北魏的传播。
——《北魏孝文帝汉化政策》
学汉礼
6.学习汉族礼仪
孝文帝还废除了鲜卑族原来的政治制度,让王肃仿照南朝齐,重新制定了一套官制礼仪,修订法律,改革官职名称等。
用汉制
7.使用汉族制度
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材料 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般阜。
——[北魏]杨衒之著:《洛阳伽蓝记》
材料中孝文帝改革的目的达到了吗?能否从材料中找到依据?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作用
有人说,“孝文帝的改革使鲜卑族失去自己的民族特色,所以说孝文帝是鲜卑族消亡的千古罪人。”
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让我们一起
来分享你精彩的见解。
判断的标准:是否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是否有利于整个中华民族的进步
孝文帝改革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促进了民族大交融,对历史发展产生积极影响,孝文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有胆识的改革家。
对比商鞅变法与北魏孝文帝改革
商鞅变法 北魏孝文帝改革
相同点 过程 结果 影响 不同点 侧重点
目的
都遇到了守旧势力的反对和阻碍
都取得了成功,增强了本国实力
都促进了政权的封建化
侧重于富国强兵
侧重于制度的更新、迁都和移风易俗
为了实现国富兵强,在兼并战争中取得优势地位
为了改变鲜卑族的落后状态,加强对中原的统治
民族交融:各民族间共同生活、彼此学习、共同发展、逐渐交融的过程,包括经济生活、文化语言、风俗习惯等互相影响,趋向一致。
【知识拓展】在今天的中国56个民族中已经没有“鲜卑”“匈奴”“羯”等民族了,那鲜他们上哪去了?
三、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找出北方地区民族交融的表现?(从经济生活、政治制度、思想文化、民族心理等方面考虑)
汉服
胡服
牛耕, 铁犁
汉族士大夫食用烧烤
①经济生活:少数民族开始定居,从事农业生产;汉族学习畜牧,接受少数民族的食物、用具等。
西晋洛阳贵族使用的家具
胡床
椅子
方凳
北方少数民族墓室壁画《采桑图》
在生产方式上,少数民族学习汉族的农业技艺,成为农业居民。
蒸馍与烙饼原是少数民族的食物,魏晋时在中原却很风行。
汉族妇女制作蒸馍与烙饼砖画
北魏经典拓碑
实行君主专制制度
②政治制度:少数民族学习汉族君主专制制度。
③文化方面:汉语成为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西北民族的乐器歌舞受到汉族民众的喜爱。
汉人演奏少数民族乐器图
敦煌飞天乐舞壁画
北魏书法
北朝乐府《木兰诗》
北方少数民族墓室壁画《采桑图》
胡汉合舞已成为普遍风气
云冈石窟
汉族妇女蒸馍与烙饼砖画
④民族心理:“胡”“汉”观念逐渐淡薄,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
材料 他们带来的有战乱,还有北方民族的充满活力的气质与气魄。……北方草原民族文化是极富生气和极其活跃的。它为中华民族注入新的活力与生命。
——苏秉琦《中国文明起源新探》
材料 ……北朝的强盛来自……变替的“胡化”和“汉化”……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 ,并构成了……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
——摘自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③为以后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2.北方地区民族交融的影响
①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②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淝水之战
前秦衰败
孝文帝改革
汉化措施
促进民族大交融
迁都洛阳
说汉语 穿汉服 改汉姓 联汉姻 用汉制
北魏统一北方
课堂小结
课堂巩固
1.对下列中国古代史上的各个“魏”政权,按政权建立年代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
A.④③①② B.②④③① C.②④①③ D.②③①④
B
2.北魏初年,有个姓拓跋的鲜卑人曾担任“白鹭官”,没有俸禄,但战争中掠夺到的财物可以归己。若干年后,他的后人已改用汉人的“元”姓,担任的官职是太尉,有规定的俸禄可以领取,穿汉人的衣服,说汉话,还与朝中的一个汉人官员结成了亲家。
(1)上述情境中,与“白鹭官”相比,其后人的生活习俗发生了哪些变化?
变化:说汉语,改汉姓,穿汉服,通汉婚。
(2)导致“白鹭官”后人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源于历史上的哪一重大改革?
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
(3)分析情境中“白鹭官”后人的变化,说明改革具有怎样的积极作用。
作用: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