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宁乡市第一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检测语文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湖南省宁乡市第一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检测语文试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6.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2-26 17:42: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宁乡市第一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检测语文试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材料一:
作为文艺批评的重要术语,意象在新时期以来的文艺评论中运用得更为泛化,很多论者甚至言必称“意象”。依笔者看,在很多当代论著中,“意象”取代“形象”成为处处可见的“主角”,有时并非必要,不加甄别地混用、泛用,对文艺批评来说,未必是好事。这两个概念尽管多有交叉重叠,却又有内在区别。因此,有必要从本体意义上对“意象”概念正本清源,对“意象”“形象”之间的区别进行深入分析。
“意象”的本义是什么?“意象”是“意”中之“象”这个基本含义虽有些古老,但至今仍未“失效”。真正将“意象”作为一个完整的、纯粹的文学理论范畴加以使用的,是中国著名文论家刘勰。他在《文心雕龙·神思》中提出的命题是:“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无论如何引申理解,刘勰此语都是对作家内在艺术思维的描述和概括,这是确定无疑的。整篇《神思》都是在讲作家创作思维的运行规律和过程。
关于“神思”,或者称之为“灵感”“想象”“构思”,无论何种说法,论者都是在艺术创作思维方式的层面上分析的。笔者认为:“神思”是中国古典美学中关于艺术创作思维的核心范畴,包括文学创作的准备阶段、创作冲动的发生机制、艺术构思的基本性质、创作灵感的发生状态、审美意象的产生过程以及作品的艺术传达阶段等,它是一个动态的运思过程及思维方式,而非静态的概念。“独照之匠”意谓作家独到的观照能力,“窥意象而运斤”指作家根据自己内心生成的形象进行“郢人运斤”般的艺术表现。“意象”是在作家的内心生成和运化的,这对文学创作而言是至关重要的。在《神思》篇的赞语中,刘勰又有高度概括:“神用象通,情变所孕。”就是说,文学创作的运思是以“意象”作为基本元素进行连通和运行的,是由情感的变化所孕育的。
“形象”是指体现在作品文本中的艺术形象。如果说“意象”是生成于创作的内在运思阶段,那么“形象”则主要存在于文本之中。传统的文学理论教材大多将“形象”作为文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出发点,认为文学的基本特征就是“用形象反映社会生活”。
而“文学形象”是专指作品文本所呈现出的形象,这恰恰是“形象”与“意象”的区别。“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包括人物、景物、场面、环境和一切有形的物体。这就是说,文学艺术作品中的每个人物(包括抒情作品中的抒情主体)是一个形象,每个自然景物是一个形象,每一个场面环境也可以是一个形象;而把这三者综合地进行描写,使人物、景物、场面相互联系,共同构成完整的生活画面,也是一个形象。还有,抒情性作品中所创造的意境,虽然主观因素更浓、但往往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因此,意境实质上也是一种艺术形象。”(十四院校本《文学理论基础》)这已经把“形象”的性质说得很清楚了。“形象”寓于作品文本之中,需待读者的审美阅读,可以呈现在读者的审美经验中。
笔者认为,体现在文本中的形象还是由“形象”这个概念承担它的主要功能,它的特定含义是“意象”无法全部承担的;而“意象”作为艺术创作思维的核心范畴的含义,也是“形象”所无力负荷的。
摘编自张晶《从“意象”看审美范畴的规范使用》
材料二:
1在《红楼梦》的人物创造中,诗化的意象思维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书中常常围绕一个艺术形象出现许多对其性格命运身份起映带、点缀或暗喻作用的诗化意象。它们像艺术人物身上投射出来的一块块影子,可以局部或不同角度地透示艺术人物的气质、性情以及遭遇。它们在书中不是散漫化的随心所欲地放置,而似一面面小镜片,各有各的投射点,它们有规则地与人物形象的“本体”构成“对应”的艺术关系,产生比兴意义的互补互射的效应。
2譬如,书中有一类意象与艺术形象构成“类性联系”。为人物性格命运服务的诗化意象,一般都考虑到形象本身的基调特质,都从特质出发,往往构成相对的联系性或类同性。比如黛玉这个悲剧人物,围绕她出现了两个系列性的诗化意象:一个是由历史化的人物构成的诗化意象,如明妃、虞姬、湘妃、杜丽娘、红拂、绿珠等;另一个是自然意象,如斑竹、桃花、柳絮、秋菊、芙蓉等。两个系列的意象都含有一种红颜薄命的悲剧性内蕴,所以这些意象之间就构成了一种类性联系。
3但在人物创造中,随情节发展和场面推移,也出现一些随机拈来的诗化意象,它们对人物在特定场合中的性情、情趣也起到映带作用。把这些随机安设的诗化意象罗列起来,发现它们之间并没有什么内在或外在的类性联系,甚至是风马牛不相及。例如与黛玉形象对应的意象除了上面列举的以外,还有仙草、司马牛、玉带、渔婆等。它们出现在人物活动的具体过程中,对人物的气性、命运及与其他人物的关系,有具体的指示或暗喻。但是,若硬要寻找它们之间的“类性联系”,就不免附会了。
(摘编自王政《论<红楼梦>中“形象本体”与对应意象的关系》)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当代论著中,有时可用“意象”取代“形象”但不能把二者不加甄别地混用、泛用。
B.《文心雕龙》是一部文学理论著作,刘勰在该书中第一次使用了“意象”这一词语。
C.读者若想获得作品文本中的形象,需要阅读作品文字,并形成自己的审美阅读经验。
D.仙草、司马牛等几个意象之间虽无类性联系,但是对黛玉形象都有各自的映带作用。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引用《神思》中的语句以清楚阐释“意象”的内涵,据此可以判断,对文学作品而言,意象比形象更重要。
B.“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中的落木、江水以及磅礴阔大的意境都是杜甫为后世读者留下的文学形象。
C.《红楼梦》中的众多人物形象个性鲜明,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主要是因为作者在创作时运用了诗化的意象思维。
D.《红楼梦》中的诗化意象有着透示人物性格命运作用,读者借助这些意象可以推断出对应人物形象的具体特征和遭遇。
3、结合材料二内容,下列人物形象与意象不构成“对应”艺术关系的一项是( )
A.贾宝玉:绛珠仙草、通灵宝玉、补天顽石
B.薛宝钗:牡丹花、冷香丸、金锁
C.贾探春:风筝、海船、杏花
D.史湘云:芍药、海棠、金麒麟
4、根据材料一,如何理解“意象”和“形象”?
5、两则材料在提出论题之后,分别是怎样展开论述的?
的文字,完成下题。
文本一:
去博物院看望鲁迅
钱红莉

去看安徽省博物院与北京鲁迅博物馆联合举办的一个展览,名为“鲁迅的艺术世界”。
展览布置成左右展厅。左边陈列碑拓、尺牍,有《原板初印芥子园画谱》《秦泰山刻石》《石涛山水精品》等书籍;右边横贯书画、杂志。展品不多,选了《曹全碑》拓片、陈师曾的几幅书画小品,另有几首赠予日本友人的古体诗,以及一批德国的版画、四五帧浮世绘等。
其中三封书简,分别给郑振铎、胡适、许广平。给许广平的信,写在当时北平琉璃厂常见的印花笺上,浏览几行,大约是厦门时期的通信了。与这封情书摆在一起的,是一篇序,为萧红的小说《生死场》所作,蝇头小楷,末尾几段,有几处涂改痕迹,甚或整一句,仔仔细细框掉,再添许多密密麻麻的斜杠子。这篇序言,整整三页,真挚,殷切,温厚,慈悲,是一位声誉日隆的长者对文坛新人的提携。那一两年里,鲁迅在日记里时有记录,带海婴携广平访萧军夫妇,不见。有时,碰见新电影上档,也会主动邀请这两位年轻人,还请他们去饭店吃饭,余外,要被借30元,甚至,萧军临走时大咧咧地提要求:可不可以再给几块零钱搭车。年轻人可真是不见外,借了大钱,再借硬币。他将口袋里所有的零钱摸出,递过去。
一直以为,早已理解了他的深刻、悲悯,实则不然。直至看见被他收藏着的德国版画家珂勒惠支的几幅版画,到底知悉,这位有着杜甫一样人格与心性的人,一直沉浸于“哀苍生”的境地。历史的长河里,杜甫倒映着一代代知识分子的精神面目,到了近代,鲁迅接替了杜甫,竖起一面镜子,映照出知识分子的人格与心性。
他在日记里,有一段时期频繁提及“珂勒惠支”这个名字。此刻,得见这位德国女版画家的一批版画,为之深深震撼。一幅为《饿》,一群无辜的孩子睁着大眼睛,高高举起空碗,他们在向谁哀告呢 伫立画前,久久不能移步。另一幅为《贫苦》,色调更加幽暗,一个瘦得皮包骨的婴孩躺在床上奄奄一息,他的母亲双手抱头,孤苦地守在床边。
历唐宋元明清,一直到民国,中国底层人的疾苦也一刻都未曾走远。
对于底层人宿命的摹写,没有比这两幅版画更触目惊心的。终于理解鲁迅何以如此推崇珂勒惠支。他自费编辑出版了珂勒惠支版画选集,连广告词皆自拟:“书印无多,欲购从速!”展出的这张宣传告示上,拓印的正是珂勒惠支的那幅《饿》。

展厅一角,备有若干明信片、签字笔、图钉,以及一块小黑板。
小黑板上贴满明信片,那些歪歪扭扭粗细不均的笔迹,想必出自孩子之手。
有人写:“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有人引用臧克家的诗:“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有人写:“鲁迅爷爷,你抽烟太凶了。”
我也抽一张出来,写:“竦听荒鸡偏阕寂,起看星斗正阑干。”
这是他作于某个秋夜的一首七律中的一联,可能是失眠了,五更时,听见几声鸡鸣。鸡叫声衬得秋夜更加阅寂,就爬起来披上衣服,站在窗边看天上的星星,所谓“起看星斗正阑干”,表达着一种精神上的孤独。

鲁迅的人格魅力,总是一点点凸显出来,冰泉一样,慢慢汇成海洋;也是星光,渐成星云,辉映整个夜空。20世纪30年代,胡适在做什么 他怀着良好的愿望要进行社会改良。梁实秋在做什么 他在重庆写着《雅舍小品》。林语堂在做什么 他正为出国积极做着准备。鲁迅,则壮怀激烈,誓将铁屋子砸破。但,他深知,彻底掀翻这几千年封建主义下的铁屋子,何尝容易
因为洞悉,所以悲观。
他是最彻底的,又是最绝望的。
我每次读《野草》,总要被一种令人窒息的意绪困扰——这一篇篇短章背后的鲁迅,何等苦闷 不止于自剖,到最后,总是无路可走。
可是,他一直坚持下来了,倾心于启蒙,寄希望于青年——“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在展厅,我们借助零星藏品,一点点给孩子讲解不同时期的鲁迅,企望小人儿可以走进人格伟大者的精神世界,哪怕轻轻为他掀开一小道缝隙,让星月之光透过来。
孩子可以进入鲁迅的世界吗 即使是成人,怕也难以真正走进。唯有中年以后,才会一点点懂得他的好,他的唯一,他的不可多得。
(有删改)
文本二:
问题是,通过什么途径,才能真正“回到鲁迅”,即抓住鲁迅之为鲁迅的特殊性,最大限度地接近鲁迅本体
我最后找到的,是所谓“典型现象”研究。这也是受鲁迅的启发:他就是用“酒、药、女、佛”来概括、描述六朝文学的。于是,就有了这样的设计:“每一个独创性的思想家和文学家,总是有自己惯用的,几乎已经成为不自觉的心理习惯的,反复出现的观念、意象;正是在这些观念、意象里凝聚着作家对于生活独特的观察、感受与认识,表现着作家独特的精神世界与艺术世界,从而构成了我们要紧紧抓住的最能体现作家艺术个性本质的‘典型现象’。而作家作为语言艺术家,他的独特观念、意象都是通过独特的语言表现出来的。由此,从作家在作品中惯用的、反复出现或有独特意味的词语入手,找出作家独特的单位意象、单位观念,进行深入的、多层次的开掘,以达到对作家与古今中外广大世界息息相通的独特精神世界与艺术世界的具体把握。”
(摘编自钱理群《我为何、如何研究鲁迅——2017年5月29日在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鲁迅与当代中国”学术论坛上的讲话》)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标题“去博物院看望鲁迅”既交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也通过看似不合逻辑的表达,传达出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深切情意。
B.文中详细介绍德国女版画家珂勒惠支的版画,既表现了鲁迅先生“哀苍生”的情怀,也巧妙体现了鲁迅先生的国际视野。
C.“让星月之光透过来”一句,既照应“也是星光”之喻,赞颂了鲁迅人格;也以“透”字隐含了对人们不读鲁迅作品的忧虑。
D.本文分三节结构全文的形式,与文章多视角、多层面表现的鲁迅精神世界的写作内容相得益彰,颇能体现散文的写作特色。
7、关于文本一第二节,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作者猜想有的明信片留言出自小孩子之手,巧妙写出鲁迅的影响力。
B.作者列举引自鲁迅作品的留言,意在表明阅读才能纪念鲁迅的观点。
C.第二节宕开一笔写参观者,既避免行文单调,也丰富了叙事的内容。
D.作者留言时引发的想象,是对鲁迅诗作的解说和对鲁迅形象的刻画。
8、文本一第一节以转述鲁迅日记内容的形式叙写鲁迅与萧军、萧红的交往,这样处理有何好处 请简要分析。
9、请根据文本二的论述,结合文本一和鲁迅作品《故乡》的相关内容,简要分析“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句话是如何表现鲁迅的“独特精神世界与艺术世界”的。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白,字太白。其先隋末以罪徙西域,神龙初,遁还,客巴西。白之生,母梦长庚星,因以命之。十岁通诗书,既长,隐岷山。州举有道,不应。苏頲为益州长史,见白异之,曰:“是子天才英特,少益以学,可比相如。”然喜纵横术,击剑,为任侠,轻财重施。更客任城。天宝初,南入会稽,与吴筠善,筠被召,故白亦至长安。往见贺知章,知章见其文,叹曰:“子,谪仙人也!”言于玄宗,召见金容殿,论当世事,奏颂一篇。帝赐食,亲为调羹,有诏供奉翰林。白犹与饮徒醉于市。帝坐沈香子亭,意有所感,欲得白为乐章,召入,而白已醉,左右以水赜面,稍解,援笔成文,婉丽精切,无留思。帝爱其才,数宴见。白尝侍帝,醉,使高力士脱靴。力士素音,耻之。摘其诗以激杨贵妃。帝欲官白,妃辄沮止。白自知不为亲近所容,益骜放不自修。恳求还山,帝赐金放还。白浮游四方。安祿山反,转侧宿松、匡庐间,永王璘辟为府僚佐。璘起兵,逃还彭泽;璘败,当诛。初,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子仪尝犯法白为救免至是子仪请解官以赎有诏长流夜郎会赦,还寻阳,坐事下狱。时宋若思将吴兵三千赴河南,道寻阳,释囚辟为参谋,未几辞职。李阳冰为当涂令,白依之。代宗立,以左拾遗召,而白已卒,年六十余。白晚好黄老,度牛渚矶至姑孰,悦谢家青山,欲终焉。及卒,葬东麓。元和末,宣歙观察使范传正祭其冢,禁樵采。访后裔,惟二孙女嫁为民妻,进止仍有风范,因泣曰:“先祖志在青山,顷葬东麓,非本意。”传正为改葬,立二碑焉。文宗时,诏以白歌诗、裴旻剑舞、张旭草书为三绝。
(选自《新唐书﹒李白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子仪尝犯法/白为救免至/是子仪请解官以赎/有诏长流夜郎
B.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子仪尝犯法/白为救免至/是子仪请解官以赎/有诏长流夜郎
C.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子仪尝犯法/白为救免/至是子仪请解官以赎/有诏长流夜郎
D.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子仪尝犯法/白为救免/至是子仪请解官以赎/有诏长流夜郎
11、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白,李白的字。一般自称用“名”,称人用“字号”是一种别名,又称别号。
B.长安,唐代都城,十三朝古都,今西安。历史上西安除称长安外,还曾有其他称谓。
C.“亲为调羹”与“因为长句”(《琵琶行(并序)》)两句中“为”字的含义不同。
D.“道寻阳”与“行道之人弗受”(《鱼我所欲也》)两句中“道”字的含义相同。
12、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白的祖先在隋朝末年因犯罪被流放到西域,后来他的祖辈从西域逃回来,客居于巴西(今四川);李白长大后,隐居在岷山。
B.李白学习击剑,想当个游侠之士,轻视财产而乐于施舍;天宝初年,李白南游到会稽,和吴筠交好,因吴筠被召入京而到了长安。
C.李白在任翰林院供奉后仍和酒徒一起醉酒,皇帝心有感慨,想叫李白撰制乐章,于是召他入宫,而李白已经醉倒,无法满足皇帝心愿。
D.李白晚年爱好黄老之学,经牛渚矶来到姑孰,他想在谢家青山那里终老。后来范传正拜祭他的坟墓,寻访他的后裔,并给他改葬。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白尝侍帝,醉,使高力士脱靴。力士素贵,耻之。
(2)代宗立,以左拾遗召,而白已卒,年六十余。
14、苏頲说李白“天才英特”,文中哪些内容体现了李白的才能?请简要说明。
三、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题。
陈宫①
秦韬玉②
临春高阁拟瀛洲,贪宠张妃作胜游。
便把江山为己有,岂知台榭是身仇?
金城暗逐歌声碎,铁瓮潜随舞势休。
谁识古今堪恨处,井③桐吟雨不胜秋!
[注]①陈宫:南朝陈后主的宫殿。②秦韬玉:晚唐诗人。③井:指金陵景阳宫井,隋兵入宫,陈后主与张贵妃、孔贵人逃藏井中,终被发觉,解送长安。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写陈后主大兴土木,贪图享乐,将临春阁等亭台楼阁修建得如同瀛洲仙境。
B.陈后主沉湎酒色,只顾着终日与宠妃张丽华等嬉游玩乐,过着声色犬马的生活。
C.颔联上下句转折而顿挫,点出骄奢淫逸是导致天下败亡的根本原因,旨意精警。
D.“碎”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黄金铸成的城墙最终随着陈后主腐朽生活土崩瓦解。
16、尾联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四、默写题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蜀相》中将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和叹惋之情跟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熔铸成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白《蜀道难》中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写秦蜀之间崇山峻岭不可逾越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临安春雨初霁》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是陆游要表达自己的郁闷与惆怅,并且用明媚的春光作为背景,与自己落寞情怀构成了鲜明的对照。
五、语言表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古籍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古籍工作不仅仅是学者为之、钻研一生的一个研究领域,更是一项事关赓续中华文脉、弘扬民族精神、建设文化强国、助力民族复兴的重要事业。中华文化数千年延绵不绝,很大程度上是依靠一代又一代人进行古籍整理而的。
对古籍事业而言,首先要在做好整理、保护等工作的基础上,让古老文字走出纸张,让泛黄文献焕发新颜,让传统文化活在当下。近年来,一大批结合当下审美习惯、表达形式的文化产品涌现出来,助推更多文化典籍走入寻常百姓家。比如《典籍里的中国》《中国诗词大会》等,生动活泼、有益有趣,赢得广泛好评。还有一些传统文化爱好者以古籍记载为依据,复原传统服饰、再现古书中的餐饮、利用古籍中的字体打造艺术字。这些创意,为古籍的活化利用探索出更多新途径。
让更多人看见传统文化的魅力,让古籍走进现代人生活,仅仅只是古籍活化利用的第一步,更重要的是深入开发古籍蕴含的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古籍经典里蕴含的一些思想观念,和当今时代仍具有高度契合性,需要进行更充分的阐释转化。找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连接点,采取人民群众_______的呈现方式,使之融入国民教育和日常生产生活,才能更好地挖掘古籍的当代价值,为人民群众提供更丰富的文化滋养。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文中画框的句子有两处语病,请修改。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除了排比以外还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国民初次接触《红楼梦》的时间
国民初次接触《红楼梦》的原因
接触原因 百分比
看了影视曲艺等相关作品 59.4%
老师、家长指导、朋友介绍 44.0%
书店、图书馆里看到 8.2%
书摘书评中看到 3.1%
现场或电视讲座 2.9%
相关社团、读书会等影响 1.5%
浏览网上论坛、贴吧、读书频道等 1.2%
其他 3.6%
21、请概括上面图表反映出的主要信息,要求语言简明,概括准确条理,表述中不出现具体数字,不超过80个字。
22、调查显示,从人们对《红楼梦》各方面内容的关注度看,超过半数的国民对《红楼梦》中的爱情故事印象深刻,近三成的国民对诗词印象深刻,对琴棋书画诗酒茶花香的精雅生活方式和建筑、园林艺术印象深刻的占两成左右,对美食、养生和服饰印象深刻的都超过一成。请结合你的阅读体验,谈谈《红楼梦》哪一方面内容给你留下深刻印象。
六、材料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张桂梅:心有大我的家国情怀、教育为民的责任担当、爱生如子的高尚师德。
于敏:著名核物理学家,填补了我国原子核理论的空白,为氢弹突破作出卓越贡献。
屠呦呦:60多年致力于中医药研究实践,研究发现了青蒿素,解决了抗疟治疗失效难题。
潘东升:作为人民警察,身为领导干部,用生命践行了“人民公安为人民”的初心使命。
袁隆平、钟扬、李保国、黄旭华、南仁东、王有德、王继才……“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
请结合材料内容与社会现实,以“践行楷模精神”为主题写一篇文章,告慰楷模,致敬时代,不负青春。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答案:B
解析:B.“刘滤在该书中第一次使用了“意象”这一词语”说法错误,依据原文“真正将“意象”作为一个完整的,纯粹的文学理论范畴加以使用的,是中国著名文论家刘错”可知,刘并不是在书中第一次使用了“意象”这一词语,而是第一次真正将“意象”作为一个完整的、纯粹的文学理论范硝加以使用的。故选B。
2、答案:B
解析:A.“对文学作品而言,意象比形象更重要”说法错误,依据原文体现在文本中的形象还是由“形象”这个概念承担它的主要功能,它的特定含义是“意象”无法全部承担的;而“意象“作为艺术创作思维的核心范畴的含义,也是“形象”所无力负荷的可知,两者各有作用,没有强调哪一个更重要;C.“主要是因为作者在创作时运用了诗化的意象思维”说法错误,依据原文“在《红楼梦》的人物创造中,诗化的意象思维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可知,诗化的意象思维在人物塑造成功上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选项说成“主要是因为”,夸大其词;D.“读者借助这些意象可以推断出对应人物形象的具体特征和遗遇”说法错误,依据原文“它们像艺术人物身上投射出来的一块块影子,可以局部或不同角度地透示艺术人物的气质、性情以及遭遇”可知,诗化意象可以局部或不同角度地透示艺术人物的气质,性情以及遭遇,而选项”读者借助这些意象可以推断出对应人物形象的具体特征和遭遇”的说法应包括的是全部,与原文不符。故选B。
3、答案:A
解析:A.“贾宝玉:绛珠仙草、通灵宝玉、补天顽石“形象与意象不构成”对应”艺术关系,缝珠仙草应是与林黛玉形象有“对应”艺术联系的诗化意象。故选A。
4、答案:①“意象”是连通作家创作过程的基本元素,生成于创作的内在运思阶段,属于作家内在艺术思维的范畴。②“形象”包括人物、景物、场面、环境和一切有形的物体,主要存在于文本之中。
解析:分析材料一第三段无论何种说法,论者都是在艺术创作思维方式的层面上分析的“意象”是在作家的内心生成和运化的,这对文学创作而言是至关重要的文学创作的运思是以“意象”作为基本元素进行连通和运行的,是由情感的变化所孕育的可提取关于“意象”概念的关键词语,“艺术创作思维方式一作家的内心生成和运化”,“作为基本元素进行连通和运行创作”,将其连接成句不丢信息即可;分析材料一第四段“形象“则主要存在于文本之中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包括人物、景物、场面,环境和一切有形的物体”可提取关于“形象”概念的关键词语,“主要存在于文本之中”包括人物、景物、场面,环境和一切有形的物体”,将其连暖成句不丢信息即可。
5、答案:①材料一:先指出区别“意象”和“形象”的必要性,然后分别借助《文心雕龙》和《文学理论基础》相关论述对“意象”和“形象”的内涵进行阐释,最后强调两个概念因含义不同而不能相互替代。②材料二:先指出《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与其诗化意象存在对应关系,再结合具体例子分别对构成“类性联系”与不构成“类性联系”的两类情况进行分析说明。
解析:首先分析材料一:材料一第一段,提出了本段论题有必要从本体意义上对“意象”概念正本清源,对意象“形象之间的区别进行深入分析”:然后在第二、三段,借助《文心融龙》,分析得出“意象”的内涵,意象是连通作家创作过程的基本元素,生成于创作的内在运思阶段,属于作家内在艺术思维的范玮;然后在第四,五段,借助《文学理论基础》相关论述,分析得出“形象”的内通,“形象”是包括人物、票物、场面,环境和一切有形的物体,主要存在于文本之中;最后在第六段指出体现在文本中的形象还是由“形象”这个概念承担它的主要功能,它的特定含义是“意象”无法全部承组的;而“意象”作为艺术创作思维的核心范畴的含义,也是“形象“所无力负荷的,强调两个概念因含义不同而不能相互替代。分析材料二:材料二第一段,提出了本段论题“在《红楼梦》的人物创造中,诗化的意象思维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它们有规则地与人物形象的“本体”构成对应”的艺术关系,产生比兴意义的互补互射的效应”;然后在第二段,通过林黛玉这一人物形象,结合明妃、虞姬、湘妃,杜丽娘、红拂、绿珠的诗化意象和斑竹、桃花、柳累、秋菊、芙蓉等自然意象点出这一类意象与艺术形象构成“类性联系”;然后在第三段,通过与黛玉形象对应的意象仙草、司马牛、玉带、渔婆等点出这一类意象与艺术形象不构成“类性联系”。
6、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赏析作品艺术特色的能力。C.“隐含了对人们不读鲁迅作品的忧虑”说法有误。根据原文“在展厅,我们借助零星藏品,一点点给孩子讲解不同时期的鲁迅,企望小人儿可以走进人格伟大者的精神世界,哪怕轻轻为他掀开一小道缝隙,让星月之光透过来”可知,作者并没有忧虑,而是借此表达博物馆藏品能让人们了解鲁迅的乐观心态。故选C。
7、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B.“意在表明阅读才能纪念鲁迅的观点”说法有误。结合文本一最后“在展厅,我们借助零星藏品,一点点给孩子讲解不同时期的鲁迅,企望小人儿可以走进人格伟大者的精神世界,哪怕轻轻为他掀开一小道缝隙,让星月之光透过来”可知作者认为除了阅读之外的展品都可以体现对鲁迅的纪念。故选B。
8、答案:①转述鲁迅日记内容,增加了叙述的真实性,更能真切地表现鲁迅关心青年、奖掖后学的人格精神。②采用转述的形式,能以较少的文字就写清楚三人的多次交往,使行文更简洁。③采用转述日记的形式,能丰富文章的叙述方式,使行文更灵活多样。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情节、语段的作用,分析作品的写作特色的能力。首先,由作者转述的鲁迅日记中“带海婴携广平访萧军夫妇”“有时,碰见新电影上档,也会主动邀请这两位年轻人,还请他们去饭店吃饭,余外,要被借30元,甚至,萧军临走时大咧咧地提要求:可不可以再给几块零钱搭车”这些真实的第一手历史记录,我们能得以具体、详细地了解鲁迅。所以,转述鲁迅日记内容,增加了叙述的真实性,更能真切地表现鲁迅关心青年、奖掖后学的人格精神。此外,作者引用鲁迅日记的方式,并非是完整摘录,而是有选择性地转述,比如对“带海婴携广平访萧军夫妇,不见。有时,碰见新电影上档,也会主动邀请这两位年轻人,还请他们去饭店吃饭”是概述,而对于“要被借30元,甚至,萧军临走时大咧咧地提要求:可不可以再给几块零钱搭车”“他将口袋里所有的零钱摸出,递过去”这一细节则非常详细。这样详略得当地转述日记的形式,能丰富文章的叙述方式,使行文更灵活多样。文本一可以说是一篇游记散文,而在这中间,作者采用转述日记的形式,暂时跳脱开自己游记的思路,而去展现日记中的鲁迅形象,这可以丰富文章的叙述方式,使行文更灵活多样。
9、答案:①这句话以“地上”“路”“走的人”等具有独特意味的词语,表达了勇敢追求新生活、寄希望于青年的深意,体现了鲁迅先生清醒自省、不屈不弃的独特精神追求。②这句话以“路”喻指希望,以“走”表达坚持和努力的意思,既生动形象,又言简意丰,体现了鲁迅作品语言融生活、哲理于一体的独特艺术魅力。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品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能力。根据文本二“正是在这些观念、意象里凝聚着作家对于生活独特的观察、感受与认识,表现着作家独特的精神世界与艺术世界,从而构成了我们要紧紧抓住的最能体现作家艺术个性本质的‘典型现象’”可知,“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句话中典型的“地上”“路”“走的人”等意象,并不仅仅是我们所见的表象,而是具有独特意味。而这独特意味,则可以在文本一“我每次读《野草》,总要被一种令人窒息的意绪困扰——这一篇篇短章背后的鲁迅,何等苦闷 不止于自剖,到最后,总是无路可走。可是,他一直坚持下来了,倾心于启蒙,寄希望于青年”中找到解释。虽然“总是无路可走”,但鲁迅却能“一直坚持下来”,这体现了鲁迅先生清醒自省、不屈不弃的独特精神追求。而“走的人多了”则对应文本一“倾心于启蒙,寄希望于青年”,说明这表达了勇敢追求新生活、寄希望于青年的深意。从艺术表达的角度来讲,清醒自省、不屈不弃的独特精神追求似乎很难被人理解,而鲁迅先生用我们常见的走路、踏出小路等形象化的生活现象来表达只要努力坚持,便能看到希望的哲理(“路”喻指希望,“走”表达坚持和努力),则使得读者非常容易理解。所以,这句形象性的比喻句既生动形象,又言简意丰,体现了鲁迅作品语言融生活、哲理于一体的独特艺术魅力。
10、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李白游并州(今山西太原)曾见郭子仪,暗暗称奇。当时郭子仪曾犯法,应受处罚,李白救了他,他才免受处罚。及至李白论罪当诛的时候,郭子仪愿解除官职以赎李白之罪,于是他得免于一死,朝廷下诏,把他长期流放夜郎。“白游并州”是完整的主谓宾结构句式,其间不能断开,排除AD;“至是”固定用法,不能断开,排除B。故选C。
11、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古代文化常识和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A.正确;B.正确;C.正确。“为”分别为“表示行为的对象,替”和“写作,题写”。句意:亲自为他调羹。/于是撰写了这首七言歌行。两句中“为”字的含义不同。D.错误。“道”分别为“途径”和“道路”。句意:道经寻阳。/饥饿的行人也不愿接受。两句中“道”字的含义不同。故选D。
12、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无法满足皇帝心愿”错误,原文“左右以水赜面,稍解,援笔成文,婉丽精切,无留思”,可知李白半醉半醒后还是完成了皇帝的心愿。故选C。
13、答案:(1)李白曾侍奉皇帝(饮酒),喝醉后,让高力士(为他)脱鞋,高力士一向高贵,以此为耻。(2)唐代宗即位,用左拾遗的官职召李白入朝(召李白人朝任左拾遗),而李白已去世,终年六十多岁。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1)“侍”,侍奉;“使”,让;“贵”,高贵;“耻之”,以此为耻。(2)“立”,即位;“以”,用、凭借;“召”,召集;“卒”,去世。
14、答案:①贺知章见到他的诗文,惊叹他是谪居人间的仙人。②唐玄宗召见李白,谈论当世的事情,他奏上一篇赋颂,唐玄宗下诏命他为翰林院供奉。③他醉酒稍醒,挥笔成文,词章婉转华丽而意精旨切。唐玄宗喜爱他的才华,几次设宴召见他,④唐文宗下诏把李白的歌诗、裴旻的剑舞、张旭的草书合称为三绝。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子,谪仙人也!”,贺知章见到他的诗文,惊叹他是谪居人间的仙人;“玄宗,召见金容殿,论当世事,奏颂一篇。帝赐食,亲为调羹,有诏供奉翰林”,唐玄宗召见李白,谈论当世的事情,他奏上一篇赋颂,唐玄宗下诏命他为翰林院供奉;“白已醉,左右以水赜面,稍解,援笔成文,婉丽精切,无留思”,他醉酒稍醒,挥笔成文,词章婉转华丽而意精旨切;“帝爱其才,数宴见”,唐玄宗喜爱他的才华,几次设宴召见他;“文宗时,诏以白歌诗、裴旻剑舞、张旭草书为三绝”,唐文宗下诏把李白的歌诗、裴旻的剑舞、张旭的草书合称为三绝。
15、答案:D
解析:D.“黄金铸成的城墙”,错误,此处的“金城”意为“金属铸成的城墙”,比喻城之坚固,与后诗“铁瓮”互文。故选D
16、答案:①对陈后主沉湎酒色而致亡国的讽刺与悲叹。②对统治者以史为鉴,勿重蹈覆辙的讽喻与劝诫。③对晚唐国运衰微、岌岌可危的忧虑。
解析:尾联为全诗的点睛之笔,也是律诗常见的“起承转合”之“合”处,结合全诗的内容以及典型的怀古诗常见的内涵,其感情是不难体会的。首先,本诗以“陈宫”为题,以“陈后主”沉湎酒色发端,写足了其贪图享乐最后导致天下败亡的悲剧,故对陈后主沉湎酒色而致亡国的讽刺与悲叹是感情的第一层。其次,“古今堪恨”四字含蓄蕴藉,借古讽今,劝谏当朝统治者以史为鉴,勿重蹈陈后主的覆辙之意也是十分明显的。最后,诗人所处的晚唐国运衰微,岌岌可危,身处这一时代的诗人,从陈灭亡的历史看到了唐王朝走向灭亡的危机,对此表达了深切的忧虑。
17、答案:(1)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2)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3)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解析:
18、答案:皓首穷经;薪火相传;喜闻乐见
解析:第一处,语境指学者一生钻研古籍,可用“皓首穷经”。皓首穷经:指一直到年老头白之时还在深入钻研经书和古籍。第二处,语境指一代代人对古籍研究的传承,可用“薪火相传”。薪火相传:比喻学问和技艺代代相传。第三处,语境指这种呈现方式是受人民群众欢迎的,可用“喜闻乐见”。喜闻乐见:喜欢听,乐意看。形容很受欢迎。
19、答案:①语义重复,删掉“仅仅”或“只”。②搭配不当。“开发”改为“发掘”;或改为“挖掘”。
解析:画线句语病有:一是语义重复,“仅仅只”中,“仅仅”与“只”都表示限于某个范围,删掉“仅仅”或“只”。二是搭配不当,“开发古籍蕴含的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中“开发”与“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动宾不搭配,把“开发”改为“发掘”或“挖掘”。
20、答案: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文字、文献、文化以人的动作和情态;生动形象地阐述了保护古籍应该超越黄纸黑字,真正融入社会现实。
解析:“走出纸张”“焕发新颜”“活在当下”运用拟人修辞,把没有生命力的文字、文献和传统文化人格化,以人的情态和动作赋予它们生命力,让“古老”“泛黄”“传统”的东西真正活起来,融入现实生活。
21、答案:国民初次接触《红楼梦》的时间大是在初中或小学;大部分国民都是因为看了相关影视曲艺作品,或者在老师、家长指导和朋友介绍后,才开始接触《红楼梦》的。
解析:结合图表内容“第十二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中《红楼梦》阅读状况专项调查信息”“接触原因”“看了影视曲艺等相关作品,占比59.4%”“老师、家长指导、朋友介绍,占比44.0%”。其他各项占比较小。通过分析以上条件可以得出:图表反映出第十二次全国国民接触《红楼梦》作品的原因来看,大部分国民都是因为看了相关影视曲艺作品,或者在老师、家长和朋友的指导介绍后,才开始接触《红楼梦》的。
22、答案:《红楼梦》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人物形象的塑造,最突出的是林黛玉。她出身于姑苏钟鼎世家,父亲林如海是前科探花,官至兰台寺大夫,又被钦点为扬州盐御史。母亲贾敏是贾母的女儿,贾政的妹妹。因母亲去世,又无亲生姐妹兄弟作伴,外祖母怜其孤独接来荣国府抚养。黛玉从小聪明清秀,与诗字相伴,进入京城后,便长住贾府与宝玉相亲相爱。她生性孤傲,纯洁率真,小气多疑,是封建的叛逆者。她藐视功名权贵,和宝玉有共同的理想和志向,真心相爱,但爱情被王夫人等残忍的扼杀了。林黛玉德才兼备,天生丽质,到头来却在无奈中香消玉殒,留下千古遗恨。
解析:根据题目要求“请结合你的阅读体验,谈谈《红楼梦》哪一方面内容给你留下深刻印象”,解答时可以结合题目要求,谈看法。你可以谈谈“《红楼梦》中的爱情故事”“对诗词印象”“对琴棋书画诗酒茶花香的精雅生活方式和建筑、园林艺术印象”等,还可以谈谈你认为印象深刻的地方。
23、答案:
践行楷模精神,强国必定有我
曾记得在新中国建国70周年华诞之际,国家领导人亲自为英雄楷模代表颁发荣誉勋章。这一举动振奋人心,也燃起了人们学习英雄和楷模的热情。
历史不会忘记,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一批又一批的建设者,坚守岗位,默默奉献,将青春献给平凡的工作岗位,将热血献给祖国的建设事业。英雄楷模是祖国的骄傲,是民族的脊梁,他们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为了人民的富裕幸福,为了社会的和谐发展,燃烧青春,奉献自我。他们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只要有一种精神在激励,只要有一种信仰在坚持,平凡也能造就伟大,他们身上这种精神值得我们永远学习。
作为新时代的学生,我们应争做新时代青年,践行楷模精神。
我们要践行楷模爱国奉献的精神。
爱国不是抽象虚无的,它是一种让我们战胜挫折困难的信仰,是一种让我们立足本职的力量。核物理专家于敏,秉承精忠报国,强我国防的信念,在茫茫戈壁,默默耕耘。原子弹和氢弹研制成功,让中华民族肩膀硬朗起来。我们也要将我们的人生追求和祖国的发展需要结合起来,为国家的发展奉献青春。
我们要践行楷模爱岗敬业的精神。
新时代领路人说,英雄来自平凡,平凡能出英雄,只要每个人在平凡岗位上坚守,爱岗敬业,认真负责,就能做出不一般的成绩。屠呦呦六十多年致力于中药研制,提炼出了青蒿素,拯救天下苍生;黄旭华隐姓埋名三十多年,兢兢业业,硬是用核潜艇筑起中国海防的铜墙铁壁;张桂梅扎根于教育基层,不惧病魔,不畏艰难,爱生如子,与时俱进,将小我融入大我,将一生都无怨无悔地奉献给了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他们在普通的岗位上做出了非凡业绩,我们要向他们学习,践行他们爱岗敬业的精神。
我们要践行楷模坚守信仰的精神。
爱国奉献,是一种无声的坚守。沙海茫茫,狂风肆虐,王有德却在此扎根四十年,秉承着为国为民治沙的信仰,把一片一片荒漠变成绿洲,守护了生态环境,富裕了当地百姓,沙海中的片片绿意,正是一种爱国奉献的坚定信仰。大海无垠,国旗飘飘,王继才夫妇坚守开山岛三十二年,为祖国守岛,为人民护海,让一座孤岛成为守卫祖国的海防前线,他们每天升起的不仅是一面国旗,更是一种矢志不渝的信仰。
热爱祖国才能勇敢担当,志存高远才能斗志无穷,好好学习才能有所作为。让我们在心中埋下热爱国家的种子,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国的前途紧密关联起来,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运紧密结合在一起,努力学习,奋力拼搏,践行楷模精神,勇敢担负起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重任!
解析: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