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版】中考一轮复习—历史 九上第三四单元 封建时代的欧洲、亚洲国家 学案 原卷版 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全国版】中考一轮复习—历史 九上第三四单元 封建时代的欧洲、亚洲国家 学案 原卷版 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2-25 21:15:42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九上第三、四单元 封建时代的欧洲、亚洲国家
( 3-4单元10年7考)
【时空线索】
【课程标准】
1.历史解释:知道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及历史现象,初步形成历史概念。
2.时空观念:从时空观念上把握法兰克王国的发展历程,了解历史的时序;借助单元时间轴,从时空观念上把握古代日本、阿拉伯帝国的发展历程,了解历史的时序。
3.史料实证:通过史料探究城市与大学兴起的关系;通过史料探究阿拉伯文明的成果。
4.家国情怀:明白日本通过改革发展成为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阿拉伯帝国重视知识,厚植家国情怀,培养爱国主义情感。认识拜占庭帝国的灭亡原因,吸取经验教训,厚植家国情怀,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内容要点】
一大宗教 基督教。
一种制度 西欧封建等级制度。
一次改革 日本大化改新。
一大宗教 伊斯兰教。
一大帝国 阿拉伯帝国。
两部法律 《查士丁尼法典》《罗马民法大全》。
两大帝国 查理曼帝国、拜占庭帝国(东罗马帝国)。
三大兴起 庄园经济兴起、城市兴起、大学兴起。
三大文化成就 阿拉伯数字的传播、《医学集成》和《医典》、《天方夜谭》。
知识点1:基督教;法兰克王国;封君封臣制;西欧庄园;中世纪城市;大学的兴起
一、基督教的兴起
1.背景:犹太人长期遭受苦唯,渴望“救世主”的到来。
2.时间:1世纪;地点:巴勒斯坦地区。创始人:耶稣
3.教义:耶稣教导人们忍受苦难,死后可以升入“天堂”。
4.发展:4世纪末,罗马马皇帝将基督教确立为国教。
二、法兰克王国
1.蛮族王国:西罗马帝国灭亡前后,日耳曼人在西欧(西罗马帝国废墟上)建立了许多王国,被称为“蛮族王国”,其中最为强大的是法兰克王国。
2.法兰克王国:
(1)建立:481年,克洛维建立法兰克王国。
(2)统治政策: ①为稳固统治,克洛维皈依了基督教,承认罗马教会在欧洲的重要地位。②把土地赐给教会和部下,得到广泛支持。
三、查理曼帝国
1.查理的内外政策:查理成为法兰克王国国王。
(1)对外不断扩张,法兰克王国成为当时西欧最大的王国。
(2)对内:命令每个教区的人民把每年收入的1/10交给教会,称为“什一税”。教会势力越来越大。
2.查理曼帝国建立:
800年,教皇在罗马为查理举行加冕礼,查理被称为“查理大帝”或”查理曼”。他统治时期的法兰克王国,史称“查理曼帝国”。
3.查理曼帝国分裂:
843年,查理曼的三个孙子缔结条约,将查理曼帝国一分为三,形成以后德意志、法兰西和意大利三国的雏形。
四、封君与封臣——西欧封建等级制度
1.形成: 8世纪前期,法兰克王国对土地的分封形式进行改革。 要求得到封地的人必须提供兵役服务。赐地的人成为封君,接受封地的人成为封臣。
2.封君与封臣的关系:
(1)封臣对封君要忠诚,在封君需要的时候,要无偿地为封君服兵役、提供金钱等;
(2)封君不能任意侵害封臣的荣誉、人身和财产安全;
(3)当封臣受到外来攻击时,封君必须提供保护。
3.特点:封君与封臣的关系有严格的等级性,而且权利、义务交织,带有一定的契约意义。
4.影响:以土地的封赐为纽带而形成的封建制度在西欧普遍存在。
五、西欧庄园
(一)庄园
1.兴起:9 世纪出现,11 世纪遍布欧洲。
2.性质:庄园是一个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和政治单位。
3.居民:领主、佃户(自由的农民和缺少自由的农奴)
4.土地:①自营地:由领主自己保留,直接经营,通常占庄园全部可耕地的1/3到1/2,收入全部归领主所有。②份地:剩下的耕地是佃户的“份地”,是佃户的生活来源。③共用地:庄园的周围的林地、荒地等。
5. 领主与佃户之间的关系:统治与被统治、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二)庄园法庭
1.庄园具有司法权,设有庄园法庭,主持法庭的是领主或他的管家;
2. 开庭时间、地点:不固定
3. 惩罚手段:处以罚金(归领主)
4. 审判依据:习惯法或村法
5.作用:①维护庄园公共秩序;②既维护了领主的利益,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领主的特权;③ 一定程度上维护佃户的利益;
六、中世纪城市
西欧城市开始复兴的时间?
从10世纪起,城市开始恢复
西欧城市的所有者是?城市争取自治的手段是?取得自治的最为典型是?自治的形式?
(1)封建主和教会;(2)金钱赎买和武力斗争;(3)法兰西琅城;从国王或领主手中取得“特许状”
西欧城市兴起后的居民构成是?由何种身份转变过来?转变的原因是?越来越多的农奴逃离庄园,对于城市有着怎样的影响?
(1)居民构成:手工工匠和商人是城市基本居民;(2)身份:从周围农村的农民、农奴转变而来;
(3)转变原因:① 庄园缺乏自由,受到领主剥削;② 进入城市住满一年零一天,可以获得居民身份,享有自由;③城市工商业能为人们提供更多发展机会。
(4)影响: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工商业的繁荣,市民阶层逐渐形成。城市手工业者和商人不断分化,出现了富裕的大手工作坊主,商人和银行家等,他们成为早期的资产阶级。
七、大学的兴起
1. 西欧大学兴起时间?大学被喻为是?
12世纪,大学兴起。被认为中世纪教育“最美好的花朵”
2.西欧大学兴起的背景是?
①城市的兴起为大学兴起提供了平台。
②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形成,他们对教育和文化需求增长
③许多希腊、罗马的古典著作开始在西欧传播,阿拉伯文化也不断地传入西欧。
④出现由教师和学生组成的学术团体,这些团体演变成了后来的大学。
3.大学如何追求自治?
13世纪,巴黎教师行会得到罗马教皇和国王支持,自治权利得到保证
4.自治权利包含哪些?
免赋税特权、司法特权、教育自主权
5.大学的基础课程有哪些?专业课程有哪些?课程设置的影响?
(1)基础课程:文法、修辞、逻辑、算术、几何、天文、音乐;(2)专业课程 法学、医学、神学;(3)影响:课程设置仍受到基督教会的影响,也反映了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
知识点2:拜占庭帝国;《罗马民法大全》
一、拜占庭帝国
拜占庭帝国 建建立立 395年
版图 囊括了希腊以及亚洲西部和非洲北部地区
强盛 查士丁尼统治时期进入“黄金时代”。(原因:地理位置优越;商业贸易发达,经济繁荣,社会稳定;继承和保存古希腊、罗马文化)
衰落 阿拉伯人的攻击;外部多个势力的进攻;长期对外战争导致帝国财政枯竭;十字军的打击。
灭亡 1453年,奥斯曼帝国攻破君士坦丁堡改名为伊斯坦布尔,拜占庭帝国最终灭亡
影响 拜占庭对基督教、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传统,以及西亚北非等地的东方文化因素兼收并蓄,创造出独具特色的拜占庭文化;它保存了大量的希腊、罗马古籍,为后来西欧的文艺复兴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营养。
启示 开放宽容使文明繁荣,保守狭隘使文明衰落。
二、《罗马民法大全》
1、目的:为了稳固帝国的社会秩序、保证皇帝的专制权力。
2、编纂组织者:查士丁尼(527年即位)
3、构成: 529年《查士丁尼法典》-- 2世纪初以来历任罗马皇帝颁布的法令汇编。
《法学汇纂》-- 历代罗马法学家有关法律问题的论文和著作。
《法理概要》--指导学习法律文献。
《新法典》--查士丁尼执政时期的法令。
4、主要内容:《罗马民法大全》仍然承认奴隶制,但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奴隶的地位,不再像以前那样把奴隶看作“会说话的工具”,对财产、买卖、债务、契约关系等作出了明确规定。
5、意义:是罗马法的总结和最高成就,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系统完备的法典,被誉为欧洲民法的基础。
知识点3:古代日本;伊斯兰教的创立;阿拉伯帝国
一、古代日本
(一)6 世纪前的日本(日本奴隶社会时期)
1.12世纪时,日本有 100 多个国家。
2.5世纪时,大和国家统一了日本。最高统治者称“大王”,依靠贵族统治全国。经济上以“部”的形式组织生产(田部、海部、织锦部、锻冶部)。
(二)大化改新(日本进入封建社会)
1.时间: 646 年开始
2.改革者:孝德天皇(年号大化)
3.内容:①政治上: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地方设国、郡、里三级,由中央派官治理。
②经济上:废除一切私地、私民,将土地、部民收归国有,成为公地、公民;国家将土地颁给公民,六年一颁,不能终生使用,也不能买卖;统一赋税。
4.意义: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
5. 从古代日本对中国文化的态度谈谈你对大化改新的启示?
①改革是国家发展的动力;②正视自己、善于学习;
(三)幕府统治
1.时间:12世纪晚期
2.首领:源赖朝(征夷大将军)
3.地位:独立于朝廷的政治、军事权力。
4.影响:日本由此进入长达近700年的幕府统治时期;
5.12 世纪时,天皇大权旁落,成为一种礼仪性的摆设。国家大权基本掌握在武士阶层手中。武士集团长期的统治,形成武士道精神,武士道的实质就是以最大的勇敢和牺牲精神做主人的忠实奴仆。(注意:武士效忠的对象不是国家,而是他的主公)
二、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
1.伊斯兰教的诞生
背景:在伊斯兰教诞生前,阿拉伯半岛盛行氏族部落的多神崇拜,麦加等地信奉安拉,但并不排斥其他神灵。
2.伊斯兰教的创立:时间:7世纪初 创始人:穆罕默德 信仰:真主安拉
3.伊斯兰教与阿拉伯半岛的统一:穆罕默德最初在麦加城传教,由于遭到传统势力的反对,他于622年率领一些信徒迁居麦地那,建立了一个以共同信仰为基础的宗教社团,即穆斯林公社。公社成员都以兄弟姐妹相待,禁止相互仇杀,公社内外事务都要听从穆罕默德的决定。阿拉伯国家的雏形由此诞生。630年,穆罕默德率穆斯林占领麦加。此后,半岛各部落纷纷遣使麦地那,承认穆罕默德的统治地位,阿拉伯半岛基本统一。
三、阿拉伯帝国
1.穆罕默德逝世后,他的继承者继续扩张,北进叙利亚,东灭波斯,进而征服阿富汗和印度西北部,兵锋直抵中国唐朝边境;751年击败唐朝大将高仙芝的军队,控制了中亚大部分地区。在西线,他们攻克埃及,横扫北非;在西南欧洲的战场上,阿拉伯人长驱直入,占领了西班牙,接着越过比利牛斯山,为法兰克王国军队所阻。
2.至8世纪中期,阿拉伯帝国形成。它的版图横跨亚、欧、非三大洲,是当时世界上疆域最大的帝国。伴随帝国的扩张,伊斯兰教向阿拉伯半岛以外广泛传播。
3.阿拉伯帝国实行政教合一的哈里发中央集权统治。哈里发为专制政体的最高首领,集政权、军权和神权于一身。
4.1258年,蒙古人攻陷巴格达,帝国灭亡。
四、阿拉伯文化
1.哈里发重视知识:
(1)哈里发认为:“人最美的装饰是知识”。
(2)830年,哈里发在巴格达设立“智慧宫”,集科学院、图书馆、翻译馆于一体。为延揽翻译人才,哈里发以黄金支付稿酬,其重量与译著重量相等。于是,大量的希腊、波斯、印度的典籍被译为阿拉伯文。
(3)在吸收、消化外来文化的基础上,阿拉伯学者创造了有自己特色的阿拉伯文化。
2.成就:
(1)改进了古印度人的计数法,形成了阿拉伯数字,是阿拉伯人对世界文化的独特贡献。
(2)阿拉伯人创造了完整的代数学。
(3)《医学集成》和《医典》两部书,长期被欧洲医学界奉为医学领域的经典。
(4)《天方夜谭》是阿拉伯文学的瑰宝。
3.阿拉伯人对世界文化贡献:
(1)担当了沟通东西方文化的角色,为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2)中国的造纸术、指南针、火药等重大发明和印度的棉花、食糖等都是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的。
4.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古代国家: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拜占廷帝国(东罗马帝国)、阿拉伯帝国和奥斯曼土耳其帝国。
【易混易错】
1.如何评价伯里克利执政时期雅典的奴隶制民主政治
(1)积极性:它为雅典的昌盛提供了政治上的条件和保障,使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高峰,对近代西方民主政治也产生一定影响。
(2)局限性:它是奴隶制民主政治,本质上仍然是少数奴隶主对广大奴隶的专政。只有少数成年男性公民有参与统治的权利,占雅典人口绝大多数的外邦人奴,妇女没有任何政治权利。
(3)启示:改革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杰出人物对社会发展能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2.古代罗马时期分为罗马共和国时期和罗马帝国统治时期。以屋大维在公元前27年在罗马建立独裁统治,成为实际上的皇帝为标志,罗马共和国演变为罗马帝国。
3.古希腊民主制为人类提供了一种集体管理的新形式;古罗马文明创造出了世界上内容最丰富、体系最完善、对后世影响最广泛的古代法律。
4.《十二铜表法》是罗马第一部成文法,是后世罗马法典乃至欧洲法学的渊源;古巴比伦-《汉谟拉比法典》-迄今为止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
【核心素养】
【史料实证】
1、中世纪欧洲的社会变化
领域 变化
政治 以土地封赐为纽带的封君封臣制度兴起并普遍存在
经济 (1)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政治单位——庄园逐渐流行,构成中世纪西欧封建制度的基础 (2)城市逐步发展并取得自治权,工商业进一步发展
文化 (1)基督教兴起并广泛传播,逐渐控制了中世纪西欧的精神世界 (2)大学兴起,被誉为欧洲中世纪教育“最美好的花朵”
认识:中世纪欧洲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出现了新的气象,为欧洲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变奠定了基础
2、中国封建社会与西欧封建社会的比较
3.西欧庄园经济与中国小农经济的比较
项目 西欧庄园经济 中国小农经济
不 同 点 主要阶级 领主与佃户 地主与农民
生产方式 农牧结合的粗放式经营 精耕细作
特点 集体的庄园经营 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
相同点 都是封建社会的基层经济单位;都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都是封建地主阶级占据统治地位。
4.中国古代的城市与中世纪西欧城市的比较
项目 中国古代的城市 中世纪西欧城市
不 同 点 产生条件 因政治或军事需要而产生 是经济发展的自然结果
经济形式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工商业繁荣,资本主义萌芽
独立性 处于中央集权管理下 取得了一定自治权
相同点 都具有防御功能;都处在交通要道上或人口聚集的地方;商业和手工业都发达;都反映了封建社会的城市发展风貌。
5.《汉谟拉比法典》《十二铜表法》与《罗马民法大全》的比较
6.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和阿拉伯帝国的比较
异同点 亚历山大帝国 罗马帝国 阿拉伯帝国
不 同 点 疆域 特征 西起希腊,东到印度河流域,北抵中亚,南达埃及 围绕地中海,地中海成为其“内湖” 核心为阿拉伯半岛,东起印度河及葱岭,西抵大西洋沿岸
影响 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大交汇 将罗马文化传播至其统治地区,推动了文化交流 阿拉伯人担当了沟通东西方文化的角色,为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相同点 (1)都是世界古代历史上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帝国 (2)都对世界经济文化交流作出了巨大贡献
7.世界三大宗教
共同点:都起源于亚洲宣传忍耐服从的思想;后来都被统治阶级利用,成为控制人们思想的工具。
【历史解释】
1.比较分封制与封君封臣制
相同点:
①都通过分封土地得以实现;
②都促进了等级制度的形成;
③都形成了较为稳固的统治秩序;
④都规定了彼此的权利与义务;
2.西欧城市重新兴起的历史意义?
(1)经济上:城市商品经济对西欧的封建经济具有一定的瓦解作用。市民阶级的形成,并进一步分化出手工业者和商人、银行家等,出现早期资产阶级,为资本主义兴起准备了条件。
(2)政治上:城市特别是那些拥有自治权的城市,成为自由的乐土。城市还与国王结盟,共同对付封建大贵族,加速了国家的统一。
(3)文化上:城市成为世俗文化的摇篮,为文艺复兴的出现打下了基础,孕育了近代西方文明。
3.罗马法的形成
4.拜占庭帝国的历史地位。
(1)拜占庭帝国地跨欧、亚、非三洲,实际上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它所创造的拜占庭文化继承了基督教、古希腊罗马文化的精髓,吸收了东方文化的营养,在西方文化发展史上起了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作用。
(2)拜占庭帝国保存了大量的希腊、罗马古籍,为后来西欧的文艺复兴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营养。
5、日本大化改新和隋唐政治经济制度的比较。
(1)政治上:隋唐在政治上实行三省六部制、科举制等,加强中央集权;日本大化改新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国家,以才选官。
(2)经济上:隋唐在经济上实行租庸调制;日本大化改新在经济上把很多贵族土地收为国有,国家定期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向他们收取赋税。
6.世界古代史上的三次著名改革。
(1)古希腊伯利克里改革:促进雅典的奴隶主民主政治的发展到顶峰。
(2)日本大化改新:学习中国隋唐制度,促进日本向封建社会转变。
(3)法兰克王国查理·马特改革:促进了西欧法兰克王国的封建化,在封建贵族内部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
7.阿拉伯文化繁荣的原因:
①国家统一,政局相对稳定
②工商业发达,经济繁荣
③统治者重视知识、人才
④地处亚非欧交界,地理位置优越
⑤兼收并蓄,融合东西方优秀文化
【家国情怀】
1.正确对待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文明
世界各地区各民族都有自己的历史和民族文化,作为中学生,要有开放意识、国际意识和交流协作意识,坚持对外开放与交流,将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传播出去,并善于学习其他民族的先进文化,取长补短。
2.拜占庭帝国灭亡的原因及启示。
(1)原因:外族入侵,帝国版图不断被蚕食;长期的对外战争导致帝国财政枯竭;十字军东征;故步自封,封闭保守;等等。
(2)启示:开放包容使文明繁荣,保守狭隘使文明衰落,各个国家或者民族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1.(2023·内蒙古呼和浩特·统考中考真题)在中世纪的欧洲,国王或皇帝是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他们通过封君封臣制度与各级封建主联系,封建主作为领主在各自领地内行使权力。这一情形在政治上导致了( )
A.基督教的兴起 B.不同程度割据的形成
C.自由城市出现 D.大学自治权利的加强
【答案】B
【详解】根据题干的“国王或皇帝是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他们通过封君封臣制度与各级封建主联系,封建主作为领主在各自领地内行使权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封君封臣制度以土地的封赐为纽带,封君封臣的权利、义务交织在一起,带有一定的契约意义。国王或皇帝通过封君封臣制度与各级封建主联系,封建主作为领主在各自领地内行使权力。这一情形在政治上导致了不同程度割据的形成,B项正确;基督教的兴起在题干信息中未涉及,排除A项;自由城市出现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C项;大学自治权利的加强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2.(2023·湖南邵阳·统考中考真题)2023年1月7日,俄罗斯总统普京在克里姆林宫的天使报喜大教堂(图所示)参加了东正教礼拜活动。在礼拜场所举行的仪式上,普京在自己身上划了十字。据此判断,普京信奉( )
A.佛教 B.基督教 C.伊斯兰教 D.犹太教
【答案】B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中的“东正教礼拜活动”“划了十字”,结合所学可知,“划十字”是基督教的宗教仪式,东正教是基督教的一支,B项正确;佛教诞生于印度,信奉者主要在东亚东南亚,伊斯兰教诞生于西亚,信奉者主要分布在西亚和北非等地区,犹太教的信奉者主要是犹太人,均与题意不符,排除ACD三项。故选B项。
3.(2023·贵州铜仁·统考中考真题)欧洲中世纪的庄园里建有住宅、教堂、磨坊、马厩、仓库等设施,备有耕畜和各种生产工具,还有一些手工作坊及专职手工业者,可以生产各种生活和生产所需的物品。这说明欧洲庄园( )
A.呈现出自然经济的特点 B.有利于城市自治的形成
C.体现了王权专制的色彩 D.带来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答案】A
【详解】据题干“欧洲中世纪的庄园里建有住宅、教堂、磨坊、马厩、仓库等设施,备有耕畜和各种生产工具,还有一些手工作坊及专职手工业者,可以生产各种生活和生产所需的物品。”可知,欧洲中世纪的庄园生产和生活设施齐全,生产和生活所需物品自给自足,基本不需要同外界进行物质交换,体现了中世纪西欧庄园经济上自给自足的特点,呈现出自然经济的特点,A项正确;城市自治是在新兴城市出现之后,与欧洲庄园不符,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中世纪西欧庄园经济上的特点,不能体现王权专制的色彩,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中世纪西欧庄园呈现出自然经济的特点,而不是商品经济,排除D项。故选A项。
4.(2023·湖南株洲·统考中考真题)某中学正在举行历史知识抢答赛,有道题的提示信息为:“中世纪西欧乡村的典型组织形式”、“一个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和政治单位”。此题的答案是( )
A.基督教会 B.西欧庄园 C.自治城市 D.欧洲大学
【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中世纪西欧乡村的典型组织形式”“一个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和政治单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西欧庄园里主要生活着领主、领主的佃户,包括自由的农民和缺少自由的农奴。庄园的耕地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由领主自己保留,直接经营,称为“自营地”,通常占庄园全部可耕地的1/3到1/2,收入全部归领主所有;剩下的耕地是佃户的“份地”,是佃户的生活来源。在领主统治下,庄园是一个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和政治单位,B项正确;基督教会不符合材料“中世纪西欧乡村的典型组织形式”“一个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和政治单位”信息,排除A项;自治城市不符合“乡村的典型组织形式”,排除C项;欧洲大学于材料“自给自足的经济和政治单位”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5.(2023·甘肃兰州·统考中考真题)13世纪的西欧庄园法庭曾留下这样的记录:佃户因为没有认真耕种领主的土地,被罚款6便士;佃户的家畜误入领主的园子,被罚款6便士。这个记录说明庄园具有( )
A.行政权 B.立法权 C.司法权 D.监督权
【答案】C
【详解】依据题干信息“13世纪的庄园法庭曾留下这样的记录:佃户因为没有认真耕种领主的田地,被罚款6便士;佃户的家畜误人领主的园子,被罚款6便士……”可知,此内容反映了西欧中世纪庄园具有司法权,C项正确;司法权是指特定的国家机关通过开展依其法定职权和一定程序,是由审判的形式将相关法律适用于具体案件的专门化活动而享有的权力,在中国,司法权包括审判权与检察权,题干没有涉及行政权、立法权、监督权,排除ABD项。故选C项。
6.(2023·海南·统考中考真题)因为阿拉伯人,处于黑暗之中的西方重新找回了自己失落已久的古老文明,点燃起文艺复兴的熊熊烈焰,开启了人类历史的新时代,材料主要说明阿拉伯人( )
A.排斥外来文化 B.传承古希腊罗马文化
C.传播东方文化 D.深度融合东西方文化
【答案】B
【详解】据题干“因为阿拉伯人,处于黑暗之中的西方重新找回了自己失落已久的古老文明,点燃起文艺复兴的熊熊烈焰,开启了人类历史的新时代”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主要说明阿拉伯人传承古希腊罗马文化。阿拉伯帝国繁荣时期,哈里发重视知识,认为“人最美的装饰是知识”。830年,哈里发在巴格达设立“智慧宫”,集科学院、图书馆、翻译馆于一体。为延揽翻译人才,以黄金支付稿酬,其重量与译著重量相等。于是,大量的希腊、波斯、印度的典籍被译为阿拉伯文。B项正确;材料主要说明阿拉伯人传承古希腊罗马文化,不能说明阿拉伯人排斥外来文化、传播东方文化、深度融合东西方文化,排除ACD。故选B项。
7.(2023·江苏盐城·统考中考真题)“它不仅是一种宗教信仰,而且是一种社会和政治体系以及一种普遍的生活方式,它是阿拉伯文明独特的印记。”材料中的“它”指的是( )
A.佛教 B.基督教 C.伊斯兰教 D.印度教
【答案】C
【详解】从“‘它不仅是一种宗教信仰……它是阿拉伯文明独特的印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它”指的是伊斯兰教。7世纪初,穆罕默德创立了伊斯兰教,622年,他率领一些信徒迁居麦地那,建立了一个以共同信仰为基础的宗教社团,即穆斯林公社。伴随着阿拉伯帝国的扩张,伊斯兰教向阿拉伯半岛以外的地区广泛传播,C项正确;佛教创立于古印度,基督教诞生于1世纪罗马帝国统治下的巴勒斯坦地区,4世纪末,罗马皇帝将基督教确定为国教,促进了基督教的传播。印度教是伴随印度封建社会形成,种姓制度发生新变化而出现的。由此可知,佛教、基督教、印度教,均与题干“‘它是阿拉伯文明独特的印记’”不符,排除ABD项。故选C项。
8.(2023·江苏镇江·统考中考真题)我们今天使用的一些化学用品名称,如酒精、苏打等都源自于一个独特的民族,它用战车把伊斯兰教传播到西亚、北非等地。这个“独特的民族”是指古代(  )
A.埃及人 B.印度人 C.阿拉伯人 D.日耳曼人
【答案】C
【详解】根据题干“我们今天使用的一些化学用品名称,如酒精、苏打等都源自于一个独特的民族,它用战车把伊斯兰教传播到西亚、北非等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个“独特的民族”是指阿拉伯民族。阿拉伯人足迹遍布亚、欧、非三大洲,不但善于吸收其他文化,而且还在钻研的基础上加以发展,保存并传播了许多珍贵的古代文化,成为东西方之间文化交流的使者。C项正确;埃及人、印度人、日耳曼人与“它用战车把伊斯兰教传播到西亚、北非等地”不符,排除ABD项。故选C项。
9.(2023·江苏淮安·统考中考真题)世界古代史上,亚历山大东征,罗马帝国的扩张和阿拉伯帝国的军事征服所起到的共同作用是( )
A.刺激了西欧城市重新兴起 B.促进了基督教的广泛传播
C.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汇 D.使世界开始连为一个整体
【答案】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亚历山大东征、罗马帝国的扩张、阿拉伯帝国的征服突破了地域的阻隔,沟通了东西方经济文化,C项正确;伴随着西欧生产力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力量不断壮大,西欧城市重新兴起,与题干无关,排除A项;阿拉伯帝国信仰伊斯兰教,与“促进了基督教的广泛传播”不符,排除B项;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开始连为一个整体,排除D项。故选C项。
10.(2023·青海西宁·统考中考真题)阿拉伯帝国充分利用东西方文化交汇的地理优势,广泛吸纳印度、希腊、罗马和中国等地先进的文化成果,并加以创新和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文化成就。材料说明阿拉伯文化繁荣的原因是( )
A.统一安定的社会环境 B.注重吸收东西方文化
C.统治者轻视人才教育 D.高度发达的经济基础
【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广泛吸纳印度、希腊、罗马和中国等地先进的文化成果,并加以创新和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文化成就”可知,阿拉伯文化繁荣的原因是注重吸收东西方文化,并加以创新和改造,B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安定的环境、人才教育与经济方面,排除ACD项。故选B项。
1.(2023·江西上饶·校联考一模)国王和贵族为维持自己的地位,往往蓄养一批武装家丁……赐给他们一块土地,以其收入作为服军役的费用。这种以服军役为条件终身领有的土地被称为“采邑”。下列与材料中的制度描述相一致的是( )
A.中世纪教育“最美好的花朵” B.“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
C.“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 D.“神人同形同性”
【答案】C
【详解】8世纪前期,法兰克王国对土地的分封形式进行了改革,不再像以前那样只是将土地无偿地赏赐给贵族,而是要求得到封地的人必须提供兵役服务。这样,赐地的人成为封君,接受封地的人则为封臣,封臣必须效忠于封君、封君则须保护封臣的观念日益流行开来。封君与封臣的关系有着严格的等级性,而且权利、义务交织在一起,带有一定的契约意义。“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反映的是封君封臣制,C项正确;中世纪教育“最美好的花朵”,反映的是西欧大学的兴起,排除A项;“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反映的是城市的兴起,排除B项;“神人同形同性”,反映的是希腊神话,排除D项。故选C项。
2.(2017·江西南昌·南昌二中校联考一模)1075年1月,德皇亨利四世在与罗马教皇的斗争失利后,被迫前往卡诺莎城堡向出身低微的教皇格里高利七世忏悔,受尽了精神上的侮辱,最终才获得了格里高利七世恩赐的一个赦罪的吻,这就是历史上的“卡诺莎之辱”。它充分说明在中世纪的欧洲( )
A.基督是救世主 B.国王软弱无能
C.王(国王)权高于教(教皇)权 D.教(教皇)权高于王(国王)权
【答案】D
【详解】根据题干“德皇亨利四世在与罗马教皇的斗争失利后,被迫前往卡诺莎城堡向出身低微的教皇格里高利七世忏悔,受尽了精神上的侮辱,最终才获得了格里高利七世恩赐的一个赦罪的吻”可知,题干信息充分说明在中世纪的欧洲教(教皇)权高于王(国王)权。在西欧封建社会时期,罗马教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经济上教皇和教会是西欧最大的土地所有者,拥有占据西欧的三分之一土地。在政治上,神权高于一切,可以和世俗王权分庭抗礼。在思想文化领域,形成一元垄断,可谓是处于一种万流归宗的地位,是西欧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D项正确;基督是救世主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A项;题干信息并不能说明国王软弱无能,排除B项;王(国王)权高于教(教皇)权与题意相悖,排除C项。故选D项。
3.(2023·辽宁沈阳·统考模拟预测)新约圣经中说,耶稣复活后第40天升天,第50天“差遣”圣神降临。当时,圣母和门徒们在晚餐中祈祷,天主圣神借“猛风的声、火舌的形”降临。宗徒们领受了圣神,开始传教,标志着教会时代拉开帷幕。与此相关的宗教是( )
A.道教 B.佛教 C.基督教 D.伊斯兰教
【答案】C
【详解】由材料“40耶稣复活后第天升天”“宗徒们领受了圣神,开始传教,标志着教会时代拉开帷幕。”并结合所学可知,信仰耶稣基督的宗教后来被称为基督教,C项正确;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排除A项;佛教的创始人是释迦牟尼,排除B项;伊斯兰教信仰真主安拉,创始人是穆罕默德,排除D项。故选C项。
4.(2023·云南昭通·校考三模)西欧封建社会时期,罗马教廷占据西欧三分之一的土地,每年的收入比西欧诸国国王年收人的总和还要多。这说明罗马教廷( )
A.成为封建神权统治的中心 B.是当时西欧最大的封建主
C.力图成为世俗社会的主宰 D.垄断当时西欧的文化教育
【答案】B
【详解】根据题干“西欧封建社会时期,罗马教廷占据西欧三分之一的土地,每年的收入比西欧诸国国王年收人的总和还要多”和所学知识可知,查理曼帝国建立后把王国划分为很多教区,查理命令每个教区的人民把每年收入的1/10贡献给教会,称为什一税,之后教会逐渐凌驾于王权至上,成为西欧最大的封建主,B项正确;成为封建神权统治的中心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世俗社会的主宰是封建皇权,教会主要是在思想上控制人民,排除C项;西欧的文化教育的发展收到经济发展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B项。
5.(2023上·重庆永川·九年级统考期末)中世纪欧洲维护封君与封臣之间关系的纽带是( )
A.血缘关系 B.土地封赐 C.授予爵位 D.服兵役
【答案】B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8世纪前期,法兰克王国对土地的分封形式进行了改革,不再像以前那样只是将土地无偿地赏赐给贵族,而是要求得到封地的人必须提供兵役服务,这样,赐地的人成为封君,接受封地的人则为封臣,封臣必须效忠于封君、封君则须保护封臣的观念日益流行开来,因此中世纪欧洲维护封君与封臣之间关系的纽带是土地封赐,B项正确,排除ACD项。故选B项。
6.(2022·江苏南通·统考一模)11世纪,洛克庄园法庭由领主主持,依据习惯法确认佃户有义务每周在领主的自营地上劳动三天,但领主不能随意增加劳役量。从中可以看出庄园法庭( )
A.维护了领主特权 B.维护了公共秩序
C.坚持了司法公正 D.保护了佃户利益
【答案】B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11世纪,洛克庄园法庭由领主主持,依据习惯法确认佃户有义务每周在领主的自营地上劳动三天,但领主不能随意增加劳役量。”可知,庄园法庭起着维护庄园公共秩序的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庄园是一个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和政治单位。庄园还具有司法权,设有庄园法庭,庄园法庭起着维护庄园公共秩序的作用,主持法庭的是领主或他的管家。庄园法庭审判依据习惯法或村法。领主可以凭借法庭奴役佃户,佃户也可以利用法庭维护自己的权益,甚至有权参与案件的审理。西欧庄园法庭维护了领主的利益,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领主的特权,也有利于维护佃户的权益,同时庄园也起着维护庄园公共秩序的作用,B项正确;维护了领主特权具有片面性,排除A项,坚持了司法公正在题干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保护了佃户利益具有片面性,排除D项,故选B项。
7.(2019上·江苏盐城·九年级阶段练习)在西欧庄园中,佃户之间关于土地、借贷和婚姻的纠纷,违反庄园公共规则的行为等,都要通过庄园法庭进行审理。这说明庄园法庭( )
A.维护庄园领主利益 B.维护庄园公共秩序
C.维护庄园佃户权益 D.限制庄园领主特权
【答案】B
【详解】根据“在西欧庄园中,佃户之间关于土地、借贷和婚姻的纠纷,违反庄园公共规则的行为等,都要通过庄园法庭进行审理”可知,庄园法庭起着维护庄园公共秩序的作用,B项正确;题意中未提及庄园法庭维护领主的权益,排除A项;庄园法庭的根本宗旨是维护封建领主的利益,排除C项;题意中未提及庄园法庭对领主特权的限制,排除D项。故选B项。
8.(2023·江苏扬州·统考一模)西欧中世纪乡村的典型的组织形式是( )
A.城堡 B.公社 C.庄园 D.聚落
【答案】C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庄园是中世纪西欧社会的一个典型组织形式。从9世纪开始,一种新的农业经济组织形式逐渐流行开来,这就是庄园。大约到11世纪,庄园遍布欧洲各地,自那时起,欧洲绝大多数人口居住在庄园里,在领主统治下,庄园是一个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和政治单位,C项正确;城堡是欧洲中世纪的一种产物,公元1066年至1400年是兴建城堡的鼎盛时期,欧洲贵族为争夺土地、粮食、牲畜、人口而不断爆发战争,密集的战争导致了贵族们修建越来越多、越来越大的城堡,来守卫自己的领地,排除A项;公社是指中国古代官家祭祀天地神鬼的处所,也指一种社会形式或团体,排除B项;“聚落是人类聚居和劳动的场所,分为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排除D项。故选C项。
9.(2023·青海西宁·统考一模)流行词往往最能反映时代特征。“领主”“佃户”“庄园法庭”这些流行词反映的史实最有可能发生在( )
A.中世纪的西欧 B.封建时代的亚洲
C.工业革命时期 D.新航路开辟时期
【答案】A
【详解】根据题干“领主”“佃户”“庄园法庭”和所学知识可知,大约到11世纪,庄园遍布欧洲各地。庄园的居民均为领主的佃户。庄园法庭审判依据习惯法或村法。领主可以凭借法庭奴役佃户,佃户有时也可以利用法庭维护自己的权益,甚至有权参与案件的审理,属于中世纪的欧洲,A项正确;题干体现的是中世纪的西欧的庄园,不是亚洲,排除B项;工业革命发生在18世纪60年代,出现了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排除C项;新航路开辟时期,欧洲大西洋沿岸工商业经济繁荣起来,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世界开始连为一个整体,世界的观念也从此逐步确立起来,排除D项。故选A项。
10.(2023·辽宁阜新·阜新实验中学校考一模)“庄园里有手工作坊、磨坊和烤面包坊等,可以生产各种生活和生产所需的物品,除非万不得已,庄园很少出去采购。”材料反映出西欧庄园的主要特征是:( )
A.自给自足 B.以农业为主 C.具有司法权 D.维护领主利益
【答案】A
【详解】根据所学和材料“庄园里有手工作坊、磨坊和烤面包坊等,可以生产各种生活和生产所需的物品,除非万不得已,庄园很少出去采购”可知,自己用的自己生产,这体现的是自给自足,A项正确;手工作坊、磨坊和烤面包坊等,这是手工业,不是农业,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司法权、领主利益,排除CD项。故选A项。
11.(2023·山东青岛·统考二模)《全球通史》中写道:“过去,日本以‘日本精神、中国知识’为口号,适应了经过挑选的中国文化的某些方面。现在,日本又以‘东方道德、西方技艺’为口号,向西方借用了它所盼望的东西。”材料着重指出了日本两次改革的哪一区别( )
A.改革的成败结果不同 B.改革所学习对象发生了变化
C.改革的背景有所不同 D.让日本向不同的社会形态转型
【答案】B
【详解】据题干“日本精神、中国知识”“东方道德、西方技艺”可知,材料着重指出了日本两次改革所学习对象发生了变化,即大化改新学习我国唐朝的典章制度,明治维新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B项正确;题干材料没涉及改革的结果、背景,排除AC项;题干材料不是强调改革让日本向不同的社会形态转型,排除D项。故选B项。
12.(2023·河南周口·校联考一模)日本大化改新时,将中国的佛教、儒学、茶艺等引入日本,与日本文化融合并改造,变成了日本本民族的意识形态;而宦官制度和科举制度,由于与日本社会不契合,所以日本未移植引入。这主要说明了日本民族( )
A.具有盲目的媚外性 B.立足本民族有选择地汲取
C.具有强烈的排他性 D.军国主义的思想根深蒂固
【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中的“将中国的佛教、儒学……与日本文化融合、改造”“宦官制度和科举制度……未移植引入”信息可知,日本大化改新学习中国文化时根据本民族特点进行了取舍,取长补短,有选择地汲取,B项正确;从日本未引入与日本社会不契合的宦官制度和科举制度可知,当时的日本学习外国文化时并不是全盘吸收,没有盲目的媚外性,排除A项;从日本引进中国的佛教、儒学、茶艺等与日本文化融合、改造可知,当时的日本没有强烈的排他性,排除C项;从材料信息中无法得出日本的军国主义思想根深蒂固这一特质,排除D项。故选B项。
13.(2023·福建三明·统考一模)“大化改新中,日本仿效唐朝的典章制度,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封建国家,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材料表明日本学习了唐朝的( )
A.科举制度 B.中央集权制 C.租庸调制 D.均田制
【答案】B
【详解】根据题干“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封建国家,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和所学知识可知,646年日本推行大化改新,大化改新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B项正确;日本虽然有学习中国的科举,但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CD项与“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不符,排除CD项。故选B项。
14.(2023·江西·校联考一模)“(日本)新政府废除了皇室的屯仓……把全国的土地和人民收归国有……政府每隔6年,班给6岁以上男子口分田2段,女子为男子的三分之二,奴婢为公民的三分之一。”材料中“新政府”建立的经济制度是( )
A.中央集权制度 B.公地公民制度
C.封建农奴制度 D.封君封臣制度
【答案】B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日本大化改新在政治上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地方上设国、郡、里三级。经济上废除一切私地、私民,将土地、部民收归国有;国家将土地分给公民。实行土地公有制。大化改新使日本从奴隶社会变成封建社会,B项正确;中央集权制度是大化改新措施中的政治制度,排除A项;封建农奴制度与大化改新无关,排除C项;封君封臣制度出现在西欧,排除D项。故选B项。
15.(2023·新疆乌鲁木齐·统考模拟预测)5世纪,日本王室和贵族各有自己的私有领地;7世纪中期,日本政府下令废除一切私地、私民,将土地、部民收归国有,成为公地、公民。导致这一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
A.大化改新 B.幕府统治 C.农奴制改革 D.明治维新
【答案】A
【详解】根据题干“5世纪,日本王室和贵族各有自己的私有领地;7世纪中期,日本政府下令废除一切私地、私民,将土地、部民收归国有,成为公地、公民”和所学知识可知,大化改新的主要内容有:经济上,废除一切私地、私民将土地、部民收归国有,成为公地、公民;国家将土地分给公民,每隔六年授田一次,不能终生使用,也不能买卖;统一赋税,A项正确;12世纪晚期,源氏武士集团击败平氏武士集团,源氏首领源赖朝获得“征夷大将军”称号,设幕府于镰仓。镰仓幕府拥有独立于朝廷的政治、军事权力,日本由此进入近700年的幕府统治时期,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农奴制改革又称俄国1861年改革,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明治维新发生在1868年,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A项。
16.(2023·黑龙江齐齐哈尔·统考一模)改革是社会进步的助推器。通过吸收中国文化成为中央集权制封建国家的改革是( )
A.大化改新 B.明治维新 C.卡德纳斯改革 D.彼得一世改革
【答案】A
【详解】依据题干“通过吸收中国文化成为中央集权制封建国家的改革”和所学知识可知,公元七世纪,日本孝德天皇在位时期,大力学习中国古代隋唐制度文化,开展大化改新这一改革,从而使得日本由一个奴隶制国家发展成为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A项正确;明治维新是指19世纪中后期日本明治天皇在位时期,通过大力学习西方资本主义文化,使得日本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排除B项;卡德纳斯改革是指近现代历史上墨西哥开展的一次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反帝反封建的重要改革,排除C项;彼得一世改革是指18世纪俄国沙皇彼得一在位时期通过学习欧洲文明,使得俄国走上近代化道路,排除D项。故选A项。
17.(2021上·河南信阳·九年级统考期末)在日本社会危机严重的时期,7世纪初被派往中国的留学生,在充分掌握了隋唐文化和制度后陆续回国,为日本革新发挥了巨大作用。这一“巨大作用”是指( )
A.使日本成为封建国家 B.推动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C.使日本确立了幕府统治 D.日本摆脱了沦为殖民地的危机
【答案】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从646年开始,日本效仿隋唐的典章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史称“大化改新”。大化改新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封建国家,完成了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题干材料“当日本社会危机严重的时期,7世纪初被派到中国的留学生,在充分掌握了隋唐文化和制度后陆续回国,为其革新发挥了巨大作用”可知,。这一“巨大作用”是使日本成为封建国家,A项正确;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使日本摆脱了沦为殖民地的危机,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排除BD项;12世纪晚期,源氏武士集团设幕府于镰仓,镰仓幕府拥有独立于朝廷的政治、军事权力,日本由此进入近700年的幕府统治时期,时间与题干不符,排除C项。故选A项。
18.(2022上·广东潮州·九年级统考期末)有中国学者评述说:“日本模仿盛唐制度而不取道教;抄袭我国典章而不用宦官;效法宋明社会礼俗而不学缠足。殊不失为明智。”该学者旨在说明日本学习外来文化时( )
A.接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但不全盘照搬 B.广泛传播了中国的道家经典
C.建立起一套独特的幕府统治的制度 D.闭关锁国,抵御中国的影响
【答案】A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中的“模仿盛唐制度而不取道教;抄袭我国典章而不用宦官;效法宋明社会礼俗而不学缠足”可知,中华文明深刻了影响日本这个岛国,但在学习中国时,日本也是有选择性地学习的,如学习盛唐制度而不引进道教,学习儒家经典,但却做不到孔子提倡的仁与德,A项正确;从“不取道教”可知,“广泛传播了中国的道家经典”这一说法错误,排除B项;日本后来的确建立起一套独特的幕府统治的制度,但材料未提及,排除C项;材料表述的是日本学习中国,不是闭关锁国,排除D项。故选A项。
19.(2023·江苏盐城·校考模拟预测)从《日本书纪》所记载的孝德天皇诏书中,我们可以看出孝德天皇想把日本建立成为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大帝国,所以他领导了一场触及经济基础的革新运动。这场革新运动史称( )
A.商鞅变法 B.大化改新 C.洋务运动 D.明治维新
【答案】B
【详解】从“孝德天皇”、“革新运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场革新运动是大化改新。从646年起,日本的孝德天皇仿效唐朝的典章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史称“大化改新”。B项正确;题干反映的是日本的改革运动,商鞅变法、洋务运动均发生在中国,排除AC项;明治维新主要是由明治天皇领导的,与题干“孝德天皇”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20.(2023·江苏南京·统考模拟预测)“废除部民制,……公民直属国家,国家按公民人数授口分田。”该现象发生( )
A.雅典城邦 B.法兰克王国 C.阿拉伯帝国 D.古代日本
【答案】D
【详解】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古代日本进行的大化改新的内容,废除部民,实行班田收授法。大化改新在土地政策上实行的班田收授法,使日本由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D项正确;雅典城邦以民主著称,排除A项;法兰克王国实行的是封君封臣制,排除B项;阿拉伯国家是一个政教合一的国家,也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排除C项。故选D项。
综合题
21.(2022·辽宁沈阳·统考模拟预测)观看下列图片,并阅读文字材料,回答问题。
注∶图一: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4世纪上半叶被称作古代希腊历史上的"古典时代",这是古代希腊文化高度发展时期。古希腊哲学产生于希腊人对宇宙起源和人生意义等自然和社会问题的知识追求,古希腊哲学家力图用理性的思维方式认识世界和解释世界。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被后世称为"三大哲人"。古希腊文学的早期代表是《荷马史诗》,史诗中诸神和英雄的故事成为后世西方文学创作的源泉。古希腊的人物雕塑和建筑艺术也达到相当高的水平。雕刻家米隆的《掷铁饼者》是人物雕塑的典范,雅典围城的帕特农神庙则是建筑艺术的代表。
图二:中古西欧时期法兰克王国建立后,国王克洛维皈依基督教,赋予基督教会多项特权。在西欧封建制度的确立和发展过程中,基督教会与世俗王权互相利用、竞争共存。基督教信仰成为中古西欧地区普遍的文化符号。基督教控制着中古西欧社会的精神生活。基督教文化的载体是阐述教义的《圣经》以及研究教义的神学。神学家的思维方式源自古希腊哲学,对中古西欧思想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圣经》对中古西欧的文学艺术有重要影响,文学艺术创作的很多素材来自其中的历史传说和深化。
(1)从上述图文材料中可以获得哪些信息点 (三点即可)
信息点一∶
信息点二∶
信息点三∶
(2)根据所获取的信息,中古西欧文化有哪些特点 (答出两点)
【答案】(1)可从历史时期、哲学家(雕刻家)、著作名称、国家、统治者、文化软体等方面回答(三点即可)
(2)特点:传承了古希腊文化:有基督教文化的特征(以基督教文化为特征的低于文化)
【解析】(1) 结合材料图一信息“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4世纪上半叶为古希腊的“古典时代””“文化高度发达,古希腊哲学产生于对宇宙起源和人生意义等自然和社会问题的知识追求”可知信息点一: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4世纪上半叶为古希腊的“古典时代”,哲学高度发达,有苏格拉底等三大哲人。依据材料图一信息“古希腊文学早期代表为《荷马史诗》,史诗中的诸神和英雄故事成为西方后世创作的源泉”可知,信息点二:古希腊文学早期代表为《荷马史诗》,为西方后世创作的源泉。依据材料图二信息“基督教控制着中古西欧社会的精神生活”可知,信息点三:中古西欧基督教控制着人们的精神生活,神学学思想影响很大。
(2)结合材料图二信息“基督教控制着中古西欧社会的精神生活”可知中古西欧文化特点为:基督教神学思想为主要文化内容;结合材料图二信息“神学家的思维方式源自古希腊哲学”可知特点为:希腊哲学对神学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22.(2023·辽宁沈阳·统考三模)地跨亚欧非三洲的帝国除了战争与征服,也有文化的交流。依据图文,回答问题。
图一:地跨亚、欧、非的拜占庭帝国在国际化交流方面起着东西方的“金桥”作用。中国从4世纪(魏晋时代)已与拜占庭有文化联系。在由查士丁尼一世派遣往中国的僧侣将养蚕丝织技术传入拜占庭。拜占庭的民间幻术传入中国,与中国传统技艺相结合发展成为今天的中国杂技艺术。另外,拜占庭的宗教唐朝传入中国,开欧洲宗教传入中国的先河。
图二:横跨亚、欧、非的阿拉伯帝国,中国史书称之为大食,是人类历史上东西方跨度最长的帝国。《一千零一夜》汲取了印度、希伯来、波斯、埃及、中国和阿拉伯民间文学的精粹。柏拉图、欧几里德、托勒密等大批希腊人、印度人和波斯人的哲学、科学和医学名著的译本经阿拉伯整理、注释之后,相继问世。欧洲人是靠翻译这些阿拉伯文的译本才得以了解先人的思想,继而开始他们的文艺复兴的。
(1)从上述图文资料中,你能获取哪些交流方面的历史信息点?(写出三点即可)
信息点一: 信息点二: 信息点三:
(2)结合所学,列举阿拉伯帝国在文化上的突出成就。(写出一点即可)
(3)根据你所获取的信息,你能得出怎样的历史结论?
【答案】(1)交流国家、交流影响、交流时期、统治者
(2)阿拉伯数字、《医学集成》《医典》
(3)古代地跨亚欧非三洲的帝国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
【详解】(1)信息点一:根据题干“中国从4世纪(魏晋时代)已与拜占庭有文化联系”“横跨亚、欧、非的阿拉伯帝国,中国史书称之为大食,是人类历史上东西方跨度最长的帝国。”得出交流国家的信息;信息点二:根据题干“地跨亚、欧、非的拜占庭帝国在国际化交流方面起着东西方的“金桥”作用。”“欧洲人是靠翻译这些阿拉伯文的译本才得以了解先人的思想,继而开始他们的文艺复兴的。”得出交流影响的信息;信息点三:根据题干“中国从4世纪已与拜占庭有文化联系”“拜占庭的宗教唐朝传入中国,开欧洲宗教传入中国的先河。”得出交流时期的信息;信息点四:根据题干“在由查士丁尼一世派遣往中国的僧侣将养蚕丝织技术传入拜占庭”得出统治者的信息。
(2)突出成就:根据题干“《一千零一夜》汲取了印度、希伯来、波斯、埃及、中国和阿拉伯民间文学的精粹。”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吸收、消化外来文化的基础上,阿拉伯人创造了有自己特色的阿拉伯文化《天方夜谭》是阿拉伯文学的瑰宝;根据题干“柏拉图、欧几里德、托勒密等大批希腊人、印度人和波斯人的哲学、科学和医学名著的译本经阿拉伯整理、注释之后,相继问世。欧洲人是靠翻译这些阿拉伯文的译本才得以了解先人的思想,继而开始他们的文艺复兴的。”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阿拉伯数字是阿拉伯人对世界文化的独特贡献,形成了我们现在使用的“阿拉伯数字”,并创造了完整的代数学。《医学集成》和《医典》两部书,长期被欧洲医学界奉为经典。
(3)结论:根据材料“地跨亚、欧、非的拜占庭帝国在国际化交流方面起着东西方的“金桥”作用”“欧洲人是靠翻译这些阿拉伯文的译本才得以了解先人的思想,继而开始他们的文艺复兴的”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地跨亚、欧、非三洲的帝国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在世界上产生过重大影响。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九上第三、四单元 封建时代的欧洲、亚洲国家
( 3-4单元10年7考)
【时空线索】
【课程标准】
1.历史解释:知道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及历史现象,初步形成历史概念。
2.时空观念:从时空观念上把握法兰克王国的发展历程,了解历史的时序;借助单元时间轴,从时空观念上把握古代日本、阿拉伯帝国的发展历程,了解历史的时序。
3.史料实证:通过史料探究城市与大学兴起的关系;通过史料探究阿拉伯文明的成果。
4.家国情怀:明白日本通过改革发展成为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阿拉伯帝国重视知识,厚植家国情怀,培养爱国主义情感。认识拜占庭帝国的灭亡原因,吸取经验教训,厚植家国情怀,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内容要点】
一大宗教 基督教。
一种制度 西欧封建等级制度。
一次改革 日本大化改新。
一大宗教 伊斯兰教。
一大帝国 阿拉伯帝国。
两部法律 《查士丁尼法典》《罗马民法大全》。
两大帝国 查理曼帝国、拜占庭帝国(东罗马帝国)。
三大兴起 庄园经济兴起、城市兴起、大学兴起。
三大文化成就 阿拉伯数字的传播、《医学集成》和《医典》、《天方夜谭》。
知识点1:基督教;法兰克王国;封君封臣制;西欧庄园;中世纪城市;大学的兴起
一、基督教的兴起
1.背景:犹太人长期遭受苦唯,渴望“救世主”的到来。
2.时间:1世纪;地点:巴勒斯坦地区。创始人:耶稣
3.教义:耶稣教导人们忍受苦难,死后可以升入“天堂”。
4.发展:4世纪末,罗马马皇帝将基督教确立为国教。
二、法兰克王国
1.蛮族王国:西罗马帝国灭亡前后,日耳曼人在西欧(西罗马帝国废墟上)建立了许多王国,被称为“蛮族王国”,其中最为强大的是法兰克王国。
2.法兰克王国:
(1)建立:481年,克洛维建立法兰克王国。
(2)统治政策: ①为稳固统治,克洛维皈依了基督教,承认罗马教会在欧洲的重要地位。②把土地赐给教会和部下,得到广泛支持。
三、查理曼帝国
1.查理的内外政策:查理成为法兰克王国国王。
(1)对外不断扩张,法兰克王国成为当时西欧最大的王国。
(2)对内:命令每个教区的人民把每年收入的1/10交给教会,称为“什一税”。教会势力越来越大。
2.查理曼帝国建立:
800年,教皇在罗马为查理举行加冕礼,查理被称为“查理大帝”或”查理曼”。他统治时期的法兰克王国,史称“查理曼帝国”。
3.查理曼帝国分裂:
843年,查理曼的三个孙子缔结条约,将查理曼帝国一分为三,形成以后德意志、法兰西和意大利三国的雏形。
四、封君与封臣——西欧封建等级制度
1.形成: 8世纪前期,法兰克王国对土地的分封形式进行改革。 要求得到封地的人必须提供兵役服务。赐地的人成为封君,接受封地的人成为封臣。
2.封君与封臣的关系:
(1)封臣对封君要忠诚,在封君需要的时候,要无偿地为封君服兵役、提供金钱等;
(2)封君不能任意侵害封臣的荣誉、人身和财产安全;
(3)当封臣受到外来攻击时,封君必须提供保护。
3.特点:封君与封臣的关系有严格的等级性,而且权利、义务交织,带有一定的契约意义。
4.影响:以土地的封赐为纽带而形成的封建制度在西欧普遍存在。
五、西欧庄园
(一)庄园
1.兴起:9 世纪出现,11 世纪遍布欧洲。
2.性质:庄园是一个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和政治单位。
3.居民:领主、佃户(自由的农民和缺少自由的农奴)
4.土地:①自营地:由领主自己保留,直接经营,通常占庄园全部可耕地的1/3到1/2,收入全部归领主所有。②份地:剩下的耕地是佃户的“份地”,是佃户的生活来源。③共用地:庄园的周围的林地、荒地等。
5. 领主与佃户之间的关系:统治与被统治、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二)庄园法庭
1.庄园具有司法权,设有庄园法庭,主持法庭的是领主或他的管家;
2. 开庭时间、地点:不固定
3. 惩罚手段:处以罚金(归领主)
4. 审判依据:习惯法或村法
5.作用:①维护庄园公共秩序;②既维护了领主的利益,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领主的特权;③ 一定程度上维护佃户的利益;
六、中世纪城市
西欧城市开始复兴的时间?
从10世纪起,城市开始恢复
西欧城市的所有者是?城市争取自治的手段是?取得自治的最为典型是?自治的形式?
(1)封建主和教会;(2)金钱赎买和武力斗争;(3)法兰西琅城;从国王或领主手中取得“特许状”
西欧城市兴起后的居民构成是?由何种身份转变过来?转变的原因是?越来越多的农奴逃离庄园,对于城市有着怎样的影响?
(1)居民构成:手工工匠和商人是城市基本居民;(2)身份:从周围农村的农民、农奴转变而来;
(3)转变原因:① 庄园缺乏自由,受到领主剥削;② 进入城市住满一年零一天,可以获得居民身份,享有自由;③城市工商业能为人们提供更多发展机会。
(4)影响: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工商业的繁荣,市民阶层逐渐形成。城市手工业者和商人不断分化,出现了富裕的大手工作坊主,商人和银行家等,他们成为早期的资产阶级。
七、大学的兴起
1. 西欧大学兴起时间?大学被喻为是?
12世纪,大学兴起。被认为中世纪教育“最美好的花朵”
2.西欧大学兴起的背景是?
①城市的兴起为大学兴起提供了平台。
②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形成,他们对教育和文化需求增长
③许多希腊、罗马的古典著作开始在西欧传播,阿拉伯文化也不断地传入西欧。
④出现由教师和学生组成的学术团体,这些团体演变成了后来的大学。
3.大学如何追求自治?
13世纪,巴黎教师行会得到罗马教皇和国王支持,自治权利得到保证
4.自治权利包含哪些?
免赋税特权、司法特权、教育自主权
5.大学的基础课程有哪些?专业课程有哪些?课程设置的影响?
(1)基础课程:文法、修辞、逻辑、算术、几何、天文、音乐;(2)专业课程 法学、医学、神学;(3)影响:课程设置仍受到基督教会的影响,也反映了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
知识点2:拜占庭帝国;《罗马民法大全》
一、拜占庭帝国
拜占庭帝国 建建立立 395年
版图 囊括了希腊以及亚洲西部和非洲北部地区
强盛 查士丁尼统治时期进入“黄金时代”。(原因:地理位置优越;商业贸易发达,经济繁荣,社会稳定;继承和保存古希腊、罗马文化)
衰落 阿拉伯人的攻击;外部多个势力的进攻;长期对外战争导致帝国财政枯竭;十字军的打击。
灭亡 1453年,奥斯曼帝国攻破君士坦丁堡改名为伊斯坦布尔,拜占庭帝国最终灭亡
影响 拜占庭对基督教、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传统,以及西亚北非等地的东方文化因素兼收并蓄,创造出独具特色的拜占庭文化;它保存了大量的希腊、罗马古籍,为后来西欧的文艺复兴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营养。
启示 开放宽容使文明繁荣,保守狭隘使文明衰落。
二、《罗马民法大全》
1、目的:为了稳固帝国的社会秩序、保证皇帝的专制权力。
2、编纂组织者:查士丁尼(527年即位)
3、构成: 529年《查士丁尼法典》-- 2世纪初以来历任罗马皇帝颁布的法令汇编。
《法学汇纂》-- 历代罗马法学家有关法律问题的论文和著作。
《法理概要》--指导学习法律文献。
《新法典》--查士丁尼执政时期的法令。
4、主要内容:《罗马民法大全》仍然承认奴隶制,但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奴隶的地位,不再像以前那样把奴隶看作“会说话的工具”,对财产、买卖、债务、契约关系等作出了明确规定。
5、意义:是罗马法的总结和最高成就,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系统完备的法典,被誉为欧洲民法的基础。
知识点3:古代日本;伊斯兰教的创立;阿拉伯帝国
一、古代日本
(一)6 世纪前的日本(日本奴隶社会时期)
1.12世纪时,日本有 100 多个国家。
2.5世纪时,大和国家统一了日本。最高统治者称“大王”,依靠贵族统治全国。经济上以“部”的形式组织生产(田部、海部、织锦部、锻冶部)。
(二)大化改新(日本进入封建社会)
1.时间: 646 年开始
2.改革者:孝德天皇(年号大化)
3.内容:①政治上: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地方设国、郡、里三级,由中央派官治理。
②经济上:废除一切私地、私民,将土地、部民收归国有,成为公地、公民;国家将土地颁给公民,六年一颁,不能终生使用,也不能买卖;统一赋税。
4.意义: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
5. 从古代日本对中国文化的态度谈谈你对大化改新的启示?
①改革是国家发展的动力;②正视自己、善于学习;
(三)幕府统治
1.时间:12世纪晚期
2.首领:源赖朝(征夷大将军)
3.地位:独立于朝廷的政治、军事权力。
4.影响:日本由此进入长达近700年的幕府统治时期;
5.12 世纪时,天皇大权旁落,成为一种礼仪性的摆设。国家大权基本掌握在武士阶层手中。武士集团长期的统治,形成武士道精神,武士道的实质就是以最大的勇敢和牺牲精神做主人的忠实奴仆。(注意:武士效忠的对象不是国家,而是他的主公)
二、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
1.伊斯兰教的诞生
背景:在伊斯兰教诞生前,阿拉伯半岛盛行氏族部落的多神崇拜,麦加等地信奉安拉,但并不排斥其他神灵。
2.伊斯兰教的创立:时间:7世纪初 创始人:穆罕默德 信仰:真主安拉
3.伊斯兰教与阿拉伯半岛的统一:穆罕默德最初在麦加城传教,由于遭到传统势力的反对,他于622年率领一些信徒迁居麦地那,建立了一个以共同信仰为基础的宗教社团,即穆斯林公社。公社成员都以兄弟姐妹相待,禁止相互仇杀,公社内外事务都要听从穆罕默德的决定。阿拉伯国家的雏形由此诞生。630年,穆罕默德率穆斯林占领麦加。此后,半岛各部落纷纷遣使麦地那,承认穆罕默德的统治地位,阿拉伯半岛基本统一。
三、阿拉伯帝国
1.穆罕默德逝世后,他的继承者继续扩张,北进叙利亚,东灭波斯,进而征服阿富汗和印度西北部,兵锋直抵中国唐朝边境;751年击败唐朝大将高仙芝的军队,控制了中亚大部分地区。在西线,他们攻克埃及,横扫北非;在西南欧洲的战场上,阿拉伯人长驱直入,占领了西班牙,接着越过比利牛斯山,为法兰克王国军队所阻。
2.至8世纪中期,阿拉伯帝国形成。它的版图横跨亚、欧、非三大洲,是当时世界上疆域最大的帝国。伴随帝国的扩张,伊斯兰教向阿拉伯半岛以外广泛传播。
3.阿拉伯帝国实行政教合一的哈里发中央集权统治。哈里发为专制政体的最高首领,集政权、军权和神权于一身。
4.1258年,蒙古人攻陷巴格达,帝国灭亡。
四、阿拉伯文化
1.哈里发重视知识:
(1)哈里发认为:“人最美的装饰是知识”。
(2)830年,哈里发在巴格达设立“智慧宫”,集科学院、图书馆、翻译馆于一体。为延揽翻译人才,哈里发以黄金支付稿酬,其重量与译著重量相等。于是,大量的希腊、波斯、印度的典籍被译为阿拉伯文。
(3)在吸收、消化外来文化的基础上,阿拉伯学者创造了有自己特色的阿拉伯文化。
2.成就:
(1)改进了古印度人的计数法,形成了阿拉伯数字,是阿拉伯人对世界文化的独特贡献。
(2)阿拉伯人创造了完整的代数学。
(3)《医学集成》和《医典》两部书,长期被欧洲医学界奉为医学领域的经典。
(4)《天方夜谭》是阿拉伯文学的瑰宝。
3.阿拉伯人对世界文化贡献:
(1)担当了沟通东西方文化的角色,为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2)中国的造纸术、指南针、火药等重大发明和印度的棉花、食糖等都是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的。
4.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古代国家: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拜占廷帝国(东罗马帝国)、阿拉伯帝国和奥斯曼土耳其帝国。
【易混易错】
1.如何评价伯里克利执政时期雅典的奴隶制民主政治
(1)积极性:它为雅典的昌盛提供了政治上的条件和保障,使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高峰,对近代西方民主政治也产生一定影响。
(2)局限性:它是奴隶制民主政治,本质上仍然是少数奴隶主对广大奴隶的专政。只有少数成年男性公民有参与统治的权利,占雅典人口绝大多数的外邦人奴,妇女没有任何政治权利。
(3)启示:改革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杰出人物对社会发展能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2.古代罗马时期分为罗马共和国时期和罗马帝国统治时期。以屋大维在公元前27年在罗马建立独裁统治,成为实际上的皇帝为标志,罗马共和国演变为罗马帝国。
3.古希腊民主制为人类提供了一种集体管理的新形式;古罗马文明创造出了世界上内容最丰富、体系最完善、对后世影响最广泛的古代法律。
4.《十二铜表法》是罗马第一部成文法,是后世罗马法典乃至欧洲法学的渊源;古巴比伦-《汉谟拉比法典》-迄今为止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
【核心素养】
【史料实证】
1、中世纪欧洲的社会变化
领域 变化
政治 以土地封赐为纽带的封君封臣制度兴起并普遍存在
经济 (1)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政治单位——庄园逐渐流行,构成中世纪西欧封建制度的基础 (2)城市逐步发展并取得自治权,工商业进一步发展
文化 (1)基督教兴起并广泛传播,逐渐控制了中世纪西欧的精神世界 (2)大学兴起,被誉为欧洲中世纪教育“最美好的花朵”
认识:中世纪欧洲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出现了新的气象,为欧洲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变奠定了基础
2、中国封建社会与西欧封建社会的比较
3.西欧庄园经济与中国小农经济的比较
项目 西欧庄园经济 中国小农经济
不 同 点 主要阶级 领主与佃户 地主与农民
生产方式 农牧结合的粗放式经营 精耕细作
特点 集体的庄园经营 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
相同点 都是封建社会的基层经济单位;都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都是封建地主阶级占据统治地位。
4.中国古代的城市与中世纪西欧城市的比较
项目 中国古代的城市 中世纪西欧城市
不 同 点 产生条件 因政治或军事需要而产生 是经济发展的自然结果
经济形式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工商业繁荣,资本主义萌芽
独立性 处于中央集权管理下 取得了一定自治权
相同点 都具有防御功能;都处在交通要道上或人口聚集的地方;商业和手工业都发达;都反映了封建社会的城市发展风貌。
5.《汉谟拉比法典》《十二铜表法》与《罗马民法大全》的比较
6.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和阿拉伯帝国的比较
异同点 亚历山大帝国 罗马帝国 阿拉伯帝国
不 同 点 疆域 特征 西起希腊,东到印度河流域,北抵中亚,南达埃及 围绕地中海,地中海成为其“内湖” 核心为阿拉伯半岛,东起印度河及葱岭,西抵大西洋沿岸
影响 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大交汇 将罗马文化传播至其统治地区,推动了文化交流 阿拉伯人担当了沟通东西方文化的角色,为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相同点 (1)都是世界古代历史上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帝国 (2)都对世界经济文化交流作出了巨大贡献
7.世界三大宗教
共同点:都起源于亚洲宣传忍耐服从的思想;后来都被统治阶级利用,成为控制人们思想的工具。
【历史解释】
1.比较分封制与封君封臣制
相同点:
①都通过分封土地得以实现;
②都促进了等级制度的形成;
③都形成了较为稳固的统治秩序;
④都规定了彼此的权利与义务;
2.西欧城市重新兴起的历史意义?
(1)经济上:城市商品经济对西欧的封建经济具有一定的瓦解作用。市民阶级的形成,并进一步分化出手工业者和商人、银行家等,出现早期资产阶级,为资本主义兴起准备了条件。
(2)政治上:城市特别是那些拥有自治权的城市,成为自由的乐土。城市还与国王结盟,共同对付封建大贵族,加速了国家的统一。
(3)文化上:城市成为世俗文化的摇篮,为文艺复兴的出现打下了基础,孕育了近代西方文明。
3.罗马法的形成
4.拜占庭帝国的历史地位。
(1)拜占庭帝国地跨欧、亚、非三洲,实际上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它所创造的拜占庭文化继承了基督教、古希腊罗马文化的精髓,吸收了东方文化的营养,在西方文化发展史上起了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作用。
(2)拜占庭帝国保存了大量的希腊、罗马古籍,为后来西欧的文艺复兴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营养。
5、日本大化改新和隋唐政治经济制度的比较。
(1)政治上:隋唐在政治上实行三省六部制、科举制等,加强中央集权;日本大化改新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国家,以才选官。
(2)经济上:隋唐在经济上实行租庸调制;日本大化改新在经济上把很多贵族土地收为国有,国家定期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向他们收取赋税。
6.世界古代史上的三次著名改革。
(1)古希腊伯利克里改革:促进雅典的奴隶主民主政治的发展到顶峰。
(2)日本大化改新:学习中国隋唐制度,促进日本向封建社会转变。
(3)法兰克王国查理·马特改革:促进了西欧法兰克王国的封建化,在封建贵族内部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
7.阿拉伯文化繁荣的原因:
①国家统一,政局相对稳定
②工商业发达,经济繁荣
③统治者重视知识、人才
④地处亚非欧交界,地理位置优越
⑤兼收并蓄,融合东西方优秀文化
【家国情怀】
1.正确对待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文明
世界各地区各民族都有自己的历史和民族文化,作为中学生,要有开放意识、国际意识和交流协作意识,坚持对外开放与交流,将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传播出去,并善于学习其他民族的先进文化,取长补短。
2.拜占庭帝国灭亡的原因及启示。
(1)原因:外族入侵,帝国版图不断被蚕食;长期的对外战争导致帝国财政枯竭;十字军东征;故步自封,封闭保守;等等。
(2)启示:开放包容使文明繁荣,保守狭隘使文明衰落,各个国家或者民族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1.(2023·内蒙古呼和浩特·统考中考真题)在中世纪的欧洲,国王或皇帝是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他们通过封君封臣制度与各级封建主联系,封建主作为领主在各自领地内行使权力。这一情形在政治上导致了( )
A.基督教的兴起 B.不同程度割据的形成
C.自由城市出现 D.大学自治权利的加强
2.(2023·湖南邵阳·统考中考真题)2023年1月7日,俄罗斯总统普京在克里姆林宫的天使报喜大教堂(图所示)参加了东正教礼拜活动。在礼拜场所举行的仪式上,普京在自己身上划了十字。据此判断,普京信奉( )
A.佛教 B.基督教 C.伊斯兰教 D.犹太教
3.(2023·贵州铜仁·统考中考真题)欧洲中世纪的庄园里建有住宅、教堂、磨坊、马厩、仓库等设施,备有耕畜和各种生产工具,还有一些手工作坊及专职手工业者,可以生产各种生活和生产所需的物品。这说明欧洲庄园( )
A.呈现出自然经济的特点 B.有利于城市自治的形成
C.体现了王权专制的色彩 D.带来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4.(2023·湖南株洲·统考中考真题)某中学正在举行历史知识抢答赛,有道题的提示信息为:“中世纪西欧乡村的典型组织形式”、“一个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和政治单位”。此题的答案是( )
A.基督教会 B.西欧庄园 C.自治城市 D.欧洲大学
5.(2023·甘肃兰州·统考中考真题)13世纪的西欧庄园法庭曾留下这样的记录:佃户因为没有认真耕种领主的土地,被罚款6便士;佃户的家畜误入领主的园子,被罚款6便士。这个记录说明庄园具有( )
A.行政权 B.立法权 C.司法权 D.监督权
6.(2023·海南·统考中考真题)因为阿拉伯人,处于黑暗之中的西方重新找回了自己失落已久的古老文明,点燃起文艺复兴的熊熊烈焰,开启了人类历史的新时代,材料主要说明阿拉伯人( )
A.排斥外来文化 B.传承古希腊罗马文化
C.传播东方文化 D.深度融合东西方文化
7.(2023·江苏盐城·统考中考真题)“它不仅是一种宗教信仰,而且是一种社会和政治体系以及一种普遍的生活方式,它是阿拉伯文明独特的印记。”材料中的“它”指的是( )
A.佛教 B.基督教 C.伊斯兰教 D.印度教
8.(2023·江苏镇江·统考中考真题)我们今天使用的一些化学用品名称,如酒精、苏打等都源自于一个独特的民族,它用战车把伊斯兰教传播到西亚、北非等地。这个“独特的民族”是指古代(  )
A.埃及人 B.印度人 C.阿拉伯人 D.日耳曼人
9.(2023·江苏淮安·统考中考真题)世界古代史上,亚历山大东征,罗马帝国的扩张和阿拉伯帝国的军事征服所起到的共同作用是( )
A.刺激了西欧城市重新兴起 B.促进了基督教的广泛传播
C.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汇 D.使世界开始连为一个整体
10.(2023·青海西宁·统考中考真题)阿拉伯帝国充分利用东西方文化交汇的地理优势,广泛吸纳印度、希腊、罗马和中国等地先进的文化成果,并加以创新和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文化成就。材料说明阿拉伯文化繁荣的原因是( )
A.统一安定的社会环境 B.注重吸收东西方文化
C.统治者轻视人才教育 D.高度发达的经济基础
1.(2023·江西上饶·校联考一模)国王和贵族为维持自己的地位,往往蓄养一批武装家丁……赐给他们一块土地,以其收入作为服军役的费用。这种以服军役为条件终身领有的土地被称为“采邑”。下列与材料中的制度描述相一致的是( )
A.中世纪教育“最美好的花朵” B.“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
C.“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 D.“神人同形同性”
2.(2017·江西南昌·南昌二中校联考一模)1075年1月,德皇亨利四世在与罗马教皇的斗争失利后,被迫前往卡诺莎城堡向出身低微的教皇格里高利七世忏悔,受尽了精神上的侮辱,最终才获得了格里高利七世恩赐的一个赦罪的吻,这就是历史上的“卡诺莎之辱”。它充分说明在中世纪的欧洲( )
A.基督是救世主 B.国王软弱无能
C.王(国王)权高于教(教皇)权 D.教(教皇)权高于王(国王)权
3.(2023·辽宁沈阳·统考模拟预测)新约圣经中说,耶稣复活后第40天升天,第50天“差遣”圣神降临。当时,圣母和门徒们在晚餐中祈祷,天主圣神借“猛风的声、火舌的形”降临。宗徒们领受了圣神,开始传教,标志着教会时代拉开帷幕。与此相关的宗教是( )
A.道教 B.佛教 C.基督教 D.伊斯兰教
4.(2023·云南昭通·校考三模)西欧封建社会时期,罗马教廷占据西欧三分之一的土地,每年的收入比西欧诸国国王年收人的总和还要多。这说明罗马教廷( )
A.成为封建神权统治的中心 B.是当时西欧最大的封建主
C.力图成为世俗社会的主宰 D.垄断当时西欧的文化教育
5.(2023上·重庆永川·九年级统考期末)中世纪欧洲维护封君与封臣之间关系的纽带是( )
A.血缘关系 B.土地封赐 C.授予爵位 D.服兵役
6.(2022·江苏南通·统考一模)11世纪,洛克庄园法庭由领主主持,依据习惯法确认佃户有义务每周在领主的自营地上劳动三天,但领主不能随意增加劳役量。从中可以看出庄园法庭( )
A.维护了领主特权 B.维护了公共秩序
C.坚持了司法公正 D.保护了佃户利益
7.(2019上·江苏盐城·九年级阶段练习)在西欧庄园中,佃户之间关于土地、借贷和婚姻的纠纷,违反庄园公共规则的行为等,都要通过庄园法庭进行审理。这说明庄园法庭( )
A.维护庄园领主利益 B.维护庄园公共秩序
C.维护庄园佃户权益 D.限制庄园领主特权
8.(2023·江苏扬州·统考一模)西欧中世纪乡村的典型的组织形式是( )
A.城堡 B.公社 C.庄园 D.聚落
9.(2023·青海西宁·统考一模)流行词往往最能反映时代特征。“领主”“佃户”“庄园法庭”这些流行词反映的史实最有可能发生在( )
A.中世纪的西欧 B.封建时代的亚洲
C.工业革命时期 D.新航路开辟时期
10.(2023·辽宁阜新·阜新实验中学校考一模)“庄园里有手工作坊、磨坊和烤面包坊等,可以生产各种生活和生产所需的物品,除非万不得已,庄园很少出去采购。”材料反映出西欧庄园的主要特征是:( )
A.自给自足 B.以农业为主 C.具有司法权 D.维护领主利益
11.(2023·山东青岛·统考二模)《全球通史》中写道:“过去,日本以‘日本精神、中国知识’为口号,适应了经过挑选的中国文化的某些方面。现在,日本又以‘东方道德、西方技艺’为口号,向西方借用了它所盼望的东西。”材料着重指出了日本两次改革的哪一区别( )
A.改革的成败结果不同 B.改革所学习对象发生了变化
C.改革的背景有所不同 D.让日本向不同的社会形态转型
12.(2023·河南周口·校联考一模)日本大化改新时,将中国的佛教、儒学、茶艺等引入日本,与日本文化融合并改造,变成了日本本民族的意识形态;而宦官制度和科举制度,由于与日本社会不契合,所以日本未移植引入。这主要说明了日本民族( )
A.具有盲目的媚外性 B.立足本民族有选择地汲取
C.具有强烈的排他性 D.军国主义的思想根深蒂固
13.(2023·福建三明·统考一模)“大化改新中,日本仿效唐朝的典章制度,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封建国家,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材料表明日本学习了唐朝的( )
A.科举制度 B.中央集权制 C.租庸调制 D.均田制
14.(2023·江西·校联考一模)“(日本)新政府废除了皇室的屯仓……把全国的土地和人民收归国有……政府每隔6年,班给6岁以上男子口分田2段,女子为男子的三分之二,奴婢为公民的三分之一。”材料中“新政府”建立的经济制度是( )
A.中央集权制度 B.公地公民制度
C.封建农奴制度 D.封君封臣制度
15.(2023·新疆乌鲁木齐·统考模拟预测)5世纪,日本王室和贵族各有自己的私有领地;7世纪中期,日本政府下令废除一切私地、私民,将土地、部民收归国有,成为公地、公民。导致这一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
A.大化改新 B.幕府统治 C.农奴制改革 D.明治维新
16.(2023·黑龙江齐齐哈尔·统考一模)改革是社会进步的助推器。通过吸收中国文化成为中央集权制封建国家的改革是( )
A.大化改新 B.明治维新 C.卡德纳斯改革 D.彼得一世改革
17.(2021上·河南信阳·九年级统考期末)在日本社会危机严重的时期,7世纪初被派往中国的留学生,在充分掌握了隋唐文化和制度后陆续回国,为日本革新发挥了巨大作用。这一“巨大作用”是指( )
A.使日本成为封建国家 B.推动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C.使日本确立了幕府统治 D.日本摆脱了沦为殖民地的危机
18.(2022上·广东潮州·九年级统考期末)有中国学者评述说:“日本模仿盛唐制度而不取道教;抄袭我国典章而不用宦官;效法宋明社会礼俗而不学缠足。殊不失为明智。”该学者旨在说明日本学习外来文化时( )
A.接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但不全盘照搬 B.广泛传播了中国的道家经典
C.建立起一套独特的幕府统治的制度 D.闭关锁国,抵御中国的影响
19.(2023·江苏盐城·校考模拟预测)从《日本书纪》所记载的孝德天皇诏书中,我们可以看出孝德天皇想把日本建立成为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大帝国,所以他领导了一场触及经济基础的革新运动。这场革新运动史称( )
A.商鞅变法 B.大化改新 C.洋务运动 D.明治维新
【答案】B
【详解】从“孝德天皇”、“革新运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场革新运动是大化改新。从646年起,日本的孝德天皇仿效唐朝的典章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史称“大化改新”。B项正确;题干反映的是日本的改革运动,商鞅变法、洋务运动均发生在中国,排除AC项;明治维新主要是由明治天皇领导的,与题干“孝德天皇”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20.(2023·江苏南京·统考模拟预测)“废除部民制,……公民直属国家,国家按公民人数授口分田。”该现象发生( )
A.雅典城邦 B.法兰克王国 C.阿拉伯帝国 D.古代日本
综合题
21.(2022·辽宁沈阳·统考模拟预测)观看下列图片,并阅读文字材料,回答问题。
注∶图一: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4世纪上半叶被称作古代希腊历史上的"古典时代",这是古代希腊文化高度发展时期。古希腊哲学产生于希腊人对宇宙起源和人生意义等自然和社会问题的知识追求,古希腊哲学家力图用理性的思维方式认识世界和解释世界。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被后世称为"三大哲人"。古希腊文学的早期代表是《荷马史诗》,史诗中诸神和英雄的故事成为后世西方文学创作的源泉。古希腊的人物雕塑和建筑艺术也达到相当高的水平。雕刻家米隆的《掷铁饼者》是人物雕塑的典范,雅典围城的帕特农神庙则是建筑艺术的代表。
图二:中古西欧时期法兰克王国建立后,国王克洛维皈依基督教,赋予基督教会多项特权。在西欧封建制度的确立和发展过程中,基督教会与世俗王权互相利用、竞争共存。基督教信仰成为中古西欧地区普遍的文化符号。基督教控制着中古西欧社会的精神生活。基督教文化的载体是阐述教义的《圣经》以及研究教义的神学。神学家的思维方式源自古希腊哲学,对中古西欧思想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圣经》对中古西欧的文学艺术有重要影响,文学艺术创作的很多素材来自其中的历史传说和深化。
(1)从上述图文材料中可以获得哪些信息点 (三点即可)
信息点一∶
信息点二∶
信息点三∶
(2)根据所获取的信息,中古西欧文化有哪些特点 (答出两点)
22.(2023·辽宁沈阳·统考三模)地跨亚欧非三洲的帝国除了战争与征服,也有文化的交流。依据图文,回答问题。
图一:地跨亚、欧、非的拜占庭帝国在国际化交流方面起着东西方的“金桥”作用。中国从4世纪(魏晋时代)已与拜占庭有文化联系。在由查士丁尼一世派遣往中国的僧侣将养蚕丝织技术传入拜占庭。拜占庭的民间幻术传入中国,与中国传统技艺相结合发展成为今天的中国杂技艺术。另外,拜占庭的宗教唐朝传入中国,开欧洲宗教传入中国的先河。
图二:横跨亚、欧、非的阿拉伯帝国,中国史书称之为大食,是人类历史上东西方跨度最长的帝国。《一千零一夜》汲取了印度、希伯来、波斯、埃及、中国和阿拉伯民间文学的精粹。柏拉图、欧几里德、托勒密等大批希腊人、印度人和波斯人的哲学、科学和医学名著的译本经阿拉伯整理、注释之后,相继问世。欧洲人是靠翻译这些阿拉伯文的译本才得以了解先人的思想,继而开始他们的文艺复兴的。
(1)从上述图文资料中,你能获取哪些交流方面的历史信息点?(写出三点即可)
信息点一: 信息点二: 信息点三:
(2)结合所学,列举阿拉伯帝国在文化上的突出成就。(写出一点即可)
(3)根据你所获取的信息,你能得出怎样的历史结论?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