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法结合律》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乘法结合律》是北师大四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运算律中的第三课,是在学生掌握了加法结合律的基础上学习的,呈现方式基本与加法结合律基本一致,学生通过学习能根据运算律进行简便合理的运算。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有了加法结合律的学习经验,相对来说比较简单。更重要的是通过本课学习能进行简便运算。
教学目标
1.通过探索活动,发现乘法结合律,并用字母进行表示。
2.能够运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对一些算式进行简便运算,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发展数感。
教学重难点
学习重点:理解乘法结合律。
学习难点:乘法结合律的应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复习学过的运算律,并用字母表示。
加法交换律 a+b=b+a
乘法交换律 a×b=b×a
加法结合律 (a+b)+c=a+(b+c)
2.提出质疑:加法有交换律,乘法也有交换律,加法有结合律,乘法呢?他有结合律吗?(师板书课题,并在上面画上了一个问号)带着这样的思考走进今天的课堂。
二、新知探究
第一学程:观察猜想,举例验证。
1. 观察下面的式子,你发现了什么。说说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你能猜一猜等式背后蕴含着怎样的规律?
(生: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和第三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和第一个数相乘,结果一样。)
3. 你能举例验证你的猜想吗?
(生模仿写出同类的算式,并计算验证,对子互查,规律得以验证)(问号擦掉)
第二学程:联系生活,揭示本质
1.生活中也有许多的现象可以用乘法结合律来表示,你会学着讲数学故事吗
(出示情境图,对子选其中一幅,各自选一种方法讲一讲)
2.交流:每个式子先求什么?再求什么?结果一样吗?
生1:(2×4)×3表示先计算每层小正方体的个数,再计算3层小正方体的总数。2×(4×3)表示先计算每排小正方体的个数,再计算2排小正方体的总数。它们求的都是小正方体的总个数,所以(2×4)×3=2×(4×3)
生2:(2×24)×6表示先计算两箱一共有多少瓶,再计算这些瓶饮料的总价。2×(24×6)表示先计算每箱饮料的价格,再计算两箱饮料的总价。它们求的都是两箱饮料的总价钱,所以(2×24)×6=2×(24×6)。
3.总结
刚才的例子是不是也能验证我们的发现?用数学的语言表述为: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乘第三个数;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乘第一个数,它们的积不变。这叫做乘法结合律。如果用a、b、c代表三个数,乘法结合律可表示为:(a×b)×c=a×(b×c)
第三学程:运用规律,简便运算
1.课件出示问题:怎样计算简便?想一想,算一算。125×9×8=
(1)先观察算式中运算符号和数的特点。
(2)可以先算125×8。
(3)小结:我们在计算几个数相乘时,可以先观察算式中数的特点,如果哪两个数相乘正好是整十、整百、整千,那么我们运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可以让这两个数先相乘,这样能让计算更加简便。
2.拓展提升
淘气是这样计算24×25的。你能看懂吗?和同伴交流你的想法。
三、课堂小结
数字结合可以使计算变得简便,人们之间的合作可以凝聚力量,集众人思维创造奇迹。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数学学习中用上的学习方法观察----猜想-----验证-----应用,与你的伙伴通力合作,探索更多的数学奥秘!让我们在学习数学的路上越走越远。
板书设计
乘法结合律
(a×b)×c=a×(b×c)
观察——猜想——验证——结论
125×9×8 125×9×8
=(125×8)×9 =9×(125×8)
=1000×9 =9×1000
=9000 =9000
教学反思
新课程标准提倡四年级学生探索并理解运算律,能用字母表示运算律,会描述生活情境中事物的特征,逐步形成数感、运算能力和初步推理能力。本节课通过观察——猜想——验证——应用的数学学习方法,用数学知识迁移的思想,结合前知与后续知识的联系,让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深度思考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