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7张PPT)
第7课 溜 索
阿城
云南怒江大峡谷,被称为“东方大峡谷”,世界三大峡谷之一。峡谷的东面是被称为“万瀑千湖之山”的碧罗雪山,西面是中缅边境千里边防的高黎贡山,谷底是奔腾咆哮的怒江。怒江没有船,惊涛怒浪上小船无法横渡,两岸居民过江,从前主要靠“溜索”桥。那么,什么是溜索呢?
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跟随作者的描述去感受这种让人惊心动魄的过江方式。
学习目标
1.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梳理故事情节
2.分析人物性格特征,概括人物形象
3.理解衬托手法,能分析正衬、反衬以及环境描写的作用
基础夯实——作家作品
阿城,原名钟阿城,出生在北京,籍贯为四川江津,中国当代作家。阿城于1984年开始创作,处女作《棋王》震惊文坛,获第三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他的具有散文化倾向的系列短篇《遍地风流》也引起评论界的广泛关注。
1.掌握下列字音字形。
基础夯实——字词过关
跺( ) 呕( ) 腮( ) 坠( )
盘桓( ) 涓涓( ) 滇西( ) 扭绞( )
脑髓( ) 锱铢( ) 千钧之力( ) 战战兢兢( )
xún思( ) fǔ身( ) qǐng刻( ) mò地( )
xuān声( ) tàn视( )
duò
ǒu
zhuì
sāi
huán
juān
diān
jiǎo
寻
俯
顷
蓦
喧
探
suǐ
zī zhū
jūn
jīng
2.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1)迟疑:
(2)顷刻:
(3)盘桓:
(4)锱铢:
(5)千钧之力:
(6)战战兢兢:
基础夯实——字词过关
锱和铢是古代重量单位,六铢等于一锱,四锱等于一两。比喻极其微小的数量。
拿不定主意;犹豫。
极短的时同。
徘徊,逗留。
三十斤为一钧,千钧即三万斤。常用来形容器物之重或力量之大。
形容因害怕而微微发抖的样子。也形容小心谨慎的样子。
整体阅读
1.朗读课文,将课文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意。
开端(1-9):
发展(10-17):
高潮(18-22):
结局(23-25):
“我”和驮队抵达怒江边,等待溜索过江。
驮队的汉子们溜索,将牛们以及驮子熟练沉着地运到对岸。
“我”在领队的指导下胆颤心惊地溜索。
全队顺利到达对岸,再次上路。
1.文中对于环境的描写很是精彩,请同学们找出几处,并分析其作用。
重点研讨
①万丈绝壁飞快垂下来,马帮原来就在这壁顶上……
②怒江自西北天际亮亮而来,深远似涓涓细流,隐隐喧声腾上来,着一派森气。俯望那江,蓦地心中一颤,惨叫一声。
视觉描写和听觉描写相结合,写出了怒江峡谷壁顶孤悬、高峻、险恶的特点,“一派森气”“ 蓦地心中一颤”等心理方面的细节描写充分抒发了 “我”初次直面峡谷时震颤、惊恐之情,让读者如临其境。
重点研讨
2.找出文中描写牛的文字,思考:这与描写人物有什么关系?
(1)溜索前牛“早卧在地下”,两眼失神、浑身发抖,这些描写生动地体现出牛此时的惊恐失态之状。牛的惊恐与“我”的“战战兢兢”相互映衬,从侧面烘托出怒江峡谷孤悬、高峻、险恶的特点。(正衬)
(2)溜索过程中,牛“叫不出声”,屎尿失禁,而赶牛溜索的汉子们则不慌不忙。牛的失态反衬出汉子们的沉着、果断。(反衬)
(3)牛溜完索便迫切地想离开,我“顺风扩一扩腮,出一口长气”,“我”与牛相互映衬。而“我”发现溜索前后首领始终气定神闲。牛、“我”与首领形成强烈对比,更加突出首领冷静、沉着的性格。(反衬)
重点研讨
重点研讨
3.文中几次使用“小”字形容汉子溜索的画面,请找出来,并分析其精妙之处。
写汉子过溜索的动作,三次使用“小”字。
第一次,写精瘦的汉子“脚一用力,飞身离岸,嗖的一下小过去”。
第二次,“三个汉子一个一个小过去”。
第三次,“之后是运驮子,就玩一般了。这岸边的汉子们也一个接一个飞身小过去”。
这几个“小”字的活用,将人在溜索之上,快速划过怒江峡谷时,
人愈来愈小的视觉感受和情状传神地表现出来,作者将普通的
“小”字用得这般有创意,堪称运用语言的高手!
重点研讨
4.首领是一个怎样的人?默读课文,从文章找出描写首领的语句,分析首领的性格特征。
(1)首领稳稳坐在马上,笑一笑。
“稳稳”“笑一笑”,与“我”和牛的恐惧形成对比,衬托出首领
从容不迫、胸有成竹的性格。
(2)首领缓缓移下马,拐着腿走到索前,举手敲一敲那索。
溜索前首领下马用手“敲一敲那索”,体现了他细心、认真、负责
的性格特征。
重点研讨
(3)(我)战战兢兢跨上角框,首领吼一声:“往下看不得,命在天上!”
带我溜索时提醒“我”不要看下面,体现了首领对他人的关爱。
(4)猛听得空中一声呼哨,尖的直入脑髓,腰背颤一下。回身却见首领早已飞到索头,抽身跃下,拐着腿弹一弹吗,才到汉子门跟前。
首领打着间隙的呼哨,“飞到索头”“抽身跃下”,最后一个溜索,这些行为都表现出首领非凡的身手,粗犷的为人,领袖的气质。
首领是一个认真负责、关爱他人、身手不凡、从容不迫 ,具
有领袖气质的人。
5.小说处处通过“我”的观察和感受来写,但从头到尾没有出现“我”字。试分析“我”这个隐形形象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1)“我”作为故事的亲历者,能够增强故事的真实感(效果)。
(2)小说的叙述者,起线索作用:用“我”的所见所闻所感串联情节,使情节更加简洁、集中。
(3)过溜索的参与者,烘托气氛:“行到岸边,抽一口气,腿子抖起来,如牛一般,不敢再往前动半步”,写出“我”面对峡谷时的表现,侧面表现怒江峡谷的高峻险恶。
重点研讨
当堂检测
用“磕”字,写出了首领与马的默契关系,表现出马帮首领对马的熟练驾驭和埋在心底的怜爱。
1.简要分析小说开篇写马帮首领“用小腿磕一下马”中的“磕”字的妙处。
当堂检测
第2自然段中的这句话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铃铛急响,似乎和牛马一样满是惊惶;同时也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马帮拥挤而缓慢地向山口行进,进一步渲染了紧张的气氛。
2.对比赏析第2自然段“铃铛们又慌慌响起来,马帮如极稠的粥,慢慢流向那个山口”和第25自然段“牛们终于又上了驮,铃铛朗朗响着,急急地要离开这里”两句。
第25自然段这句话中的“铃铛朗朗响着”与前文“铃铛们又慌慌响起来”照应并形成对比,表现出驮队顺利渡河后轻松愉悦的氛围。
拓展延伸
溜索,是一种渡河工具,中国古代称为撞,它以一条钢索或粗绳,连接山谷两侧,一头高,一头低,人可由高向低溜过河谷。可分为平溜和陡溜等。常见于山地,如中国的横断山脉。除渡人外,亦可渡货物、牲畜等。
溜索主要使用者为中国的怒族人以及秘鲁安第斯山的印第安人。